生态物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人类步入生态经济的今天,亟待通过生态哲学的思考与生态立法来调整人类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使之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规律,促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来发展。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物权法律制度责无旁贷。现代物权法只注意到“物”之正价值,而没有注意到“物”之负熵值。并将阻遏“物”负熵之职推给了公法性质的经济法,然而公法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疲于应付。本文坚持实证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民法之私权利而非经济法之公权力的角度探究生态化理念与物权法的对接,协调物权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化理念对现代物权法制进行生态化改造,构建生态物权法律制度,实现生态保护与法制发展之双重目的。未来生态保护机制应当是以私法救济为主、公法与私法互相配合式多元机制,与此相对应,未来生态责任归责原则也应当是以社会责任为主、自己责任为辅的多元归责原则结构体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should be adjusted by the thought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ecological legislation when the human beings have been into the ecological economy era, in order that the relationship could conform to ecological rules and social economic rules and the human society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mode could develop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model.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are used in this paper.the modem property right law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with ecolog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perty law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perty law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perty law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legal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in private law and public law co-ordination in the future. Accordingly imputatio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liability shall also be multiple imputation structur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wn responsibility.
引文
①夏承伯.生态哲学维度:从绿色经典文献看20世纪生态思想演进[D].2008年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第35页.
    ①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17.
    ①吕忠梅.如何“绿化”民法典[J].法学,2003(9):104.
    ①方国根.全球化视野下的生态立法与环境保护[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2):191.
    ①梅献忠.环境问题与民法的生态化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1页.
    ②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①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5):47-48.
    ②[美] Fritjof Capra and Charlene Spretnak.GREEN POLITICS_ The Global Promise[M]. New York:E·P·Dutton Inc.1984.p1.
    ①[古罗马]优仕丁尼.法学阶梯[M],徐国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121页.
    ②陈甦.中国的海域使用权制度及其对物权法的新发展[A].尹田.中国海域物权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51-60页.
    ①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01-303页.
    ②周忠海.国际海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页.
    ③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41-355页.
    ①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5-37页.
    ②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③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96-397页.
    ①梅献忠.论物权法的“生态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0.
    ②梅献忠.论物权法的“生态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1.
    ③郝道猛.生态科学概论[M].台湾:徐氏基金会出版,1977年,第7页.
    ④张能全.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D].2007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①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②张能全.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D].2007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③David Suzuki.The Sacred Balance: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P47.
    ①David Suzuki.The Sacred Balance: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P49.
    ①David Suzuki.The Sacred Balance : 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P50-53.
    
    ①David Suzuki .The Sacred Balance : 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P56.
    ②[美] William Vogt :Road to Survival[M],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49.P28-34.
    
    ①[美] William Vogt :Road to Survival[M],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49.P36-47.
    ②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5):52-53.
    ③[美] William Vogt :Road to Survival[M],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49.P26.
    ①[美] William Vogt :Road to Survival[M],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49.P92.
    
    ①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20.
    ②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
    ①孟伟.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环境刑法[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78-79页.
    ②庞淑萍.论环境资源的概念及其价值[J].经济问题,1998(12):18.
    ③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9-10页.
    ④谢敏.论环保时代的相邻关系与法律保护[D]. .2006年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第8页
    ①[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①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73-75页.
    ②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6.
    ①胡文.环境立法的法理问题及其价值选择[D].200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5-26页.
    ②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③尹田.法国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400-401页.
    ④史尚宽.物权法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3页.
    ⑤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中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第58页.
    ①谭柏平.我国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1-82页.
    ②史尚宽.物权法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③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5):50-51.
    ①曹明德.生态法的理论基础[J].法学研究,2002(5):98-99.
    ②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③曹明德.生态法的理论基础[J].法学研究,2002(5):99.
    ④陈茂云,马骧聪.生态法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①何晓蓉.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5-26页.
    ②陈泉生.可持续发展法律关系刍议[J].东南学术,2000(5):91-95.
    ③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④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A].民商法论丛(第七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45页.
    ⑤汪劲.日本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9页.
    ⑥汪劲.日本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7-274页.
    
    ①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②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与协调[J].法律科学,2000(5):P80.
    ①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6-107页.
    ①谢敏.论环保时代的相邻关系与法律保护[D].2006年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第11-12页.
    ②谢敏.论环保时代的相邻关系与法律保护[D]. .2006年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第12-14页.
    
    ①谢敏.论环保时代的相邻关系与法律保护[D].2006年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第15-16页.
    ②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③邹珊刚.系统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①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2页.
    ②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
    ③Rapport D J , Whit ford WG.How ecosystems respond to stress : Common properties of arid and aquatic system[M].Bioscience,1989:193-203.
    ④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40-41页.
    ①张能全.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D].2007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②王宏波.论社会发展的协调范畴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4(1):77.
    ③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46-48页.
    ④李鹏风.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若干问题研究[D].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⑤吕忠梅.环境法案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⑥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7页.
    ①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7页.
    ②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7-58页.
    ③周晨.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99.
    ④徐祥民,邓一峰.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兼论环境法的使命[J].法学论坛,2006(2):13.
    ①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②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1-52页.
    ③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18页.
    ④周晨.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200.
    
    ①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页.
    ②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5-17页.
    ①[印度]S·R·乔德·赫瑞.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权的基础[J].黄列译,外国法译评,1998(3):69.
    ②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③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48-149页.
    ①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中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200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第61-62页.
    ①David Suzuki.The Sacred Balance: 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P144.
    ①David Suzuki .The Sacred Balance: 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P145.
    ①罗斯·阿什比.脑的结构[M],伦敦出版社,1960年,第80页.
    ②[德]Sachsse,Hans:?kologische Philosophie:Nature-Technik-Gesellschaft Darmstadt[M].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84.P146.
    ③[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64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①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②胡文.环境立法的法理问题及其价值选择[D].200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③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①胡文.环境立法的法理问题及其价值选择[D].200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②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③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①曹明德.论生态法的基本原则[J].法学评论,2002(6):65-66.
    ②裴丽萍.水资源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研究[C].环境资源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09、137页.
    ③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
    ④李鹏风.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若干问题研究[D].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
    ①曹明德.论生态法的基本原则[J].法学评论,2002(6):63-64.
    ②[美]巴里·康芒那.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6-96页.
    ③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①徐国栋主编.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04页.
    ②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中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200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1页.
    ③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1页.
    ①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2页.
    ②金海统.环境问题的民法应对:民法的“绿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6(6):15.
    ③马骏驹,舒广.环境问题对民法的冲击与21世纪民法的回应,载于2007年1月18日中国私法网,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ztyj/..%5Cshtml%5C20070118-215549.htm;
    ①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②蔡守秋.论环境道德与环境法的关系[J].重庆环境科学,1999(2):3.
    ③马骏驹,舒广.环境问题对民法的冲击与21世纪民法的回应,载于2007年1月18日中国私法网,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ztyj/%5Cshtml%5C20070118-215549.htm;
    
    ①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19.
    ②吴仁平,彭坚.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J].求实,2004(12):P44-45.
    ①郝宁湘.论人类中心主义不可拒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18.
    ②孟伟.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环境刑法[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
    ③北大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4页.
    ④孟伟.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环境刑法[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7-9页.
    ①[澳] T·雷根.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的观点[J].哲学译丛,1999(4):33.
    ②王汉苗.生态伦理法律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7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
    ③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8-12页.
    ④[美]泰勒.生命中心主义的自然观[M].[日]松丸久美译,东海大学出版会社,1995年,第92页.
    ①王汉苗.生态伦理法律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7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②李孝华.中国环境法伦理价值追求探究[D].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③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④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
    ①[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154.
    ②[英]Andrew Dobson.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223.
    ③[英]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48-53.
    ④[英]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236.
    ①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6-17页.
    ②陈娅.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探析[D].2006年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
    ③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7-18页.
    ④陈娅.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探析[D].2006年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9-10页.
    ①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②曾小五.无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理念—建构环境伦理学的一种新尝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7.
    ③李孝华.中国环境法伦理价值追求探究[D].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①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7-28页.
    ②陈昌笃.生物内在价值的生态学基础[A],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评论与阐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③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4页.
    ④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⑤佘正荣.生态发展:争取人同生物圈的协同进化[J].哲学研究,1993(6):22.
    ①郑艺群.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D].2005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②郑艺群.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D].2005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6-27页.
    ③包庆德.更新与转换: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观的嬗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37.
    ④林涵,等.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1年,第59页.
    ①夏承伯.生态哲学维度:从绿色经典文献看20世纪生态思想演进[D].2008年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2页.
    ②陈娅.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探析[D].2006年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③夏承伯.生态哲学维度:从绿色经典文献看20世纪生态思想演进[D].2008年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3页.
    ④包晓磊.论城市规划法的生态化[D].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①张晗.西安市地铁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研究[D].2006年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
    ②汪鹏.土地利用规划中的AHP-GA决策模型研究[D].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
    ③谢付杰.基于生态理念的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2007年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④[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Taylor & Francis Books Ltd,2000.P53-56.
    ⑤塞欣斯“深层生态学运动:一个回顾”,《环境评论》(1987年夏季号)P105-125。卡瓦罗伊的论文是“生
    ①柳文宗.生态补偿的三大经济学理论依据[J].中国林业,2007(1A):11.
    ②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含与制度安排[J].法学家,2008(4):96.
    ①沈满洪,杨天.生态补偿机制的三大理论基石[N].中国环境报,2004年3月2日.
    ②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含与制度安排[J].法学家,2008(4):95.
    ③柳文宗.生态补偿的三大经济学理论依据[J].中国林业,2007(1A):11.
    ④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含与制度安排[J].法学家,2008(4):96.
    ①[美] William Vogt .Road to Survival[M].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49,P65
    ②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20.
    ③[美]博尔丁.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N].中国环境报,2005年1月25日.
    ④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28.
    ⑤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28-29.
    ①于速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51-52页.
    ②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29.
    ③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29.
    
    ①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30.
    ②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和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2-314页.
    ②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
    ③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④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6页.
    ①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②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③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20页
    ④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21页.
    ①韩光明.权利冲突、相邻关系与义务理性[J].比较法研究,2008(5):124.
    ②韩光明.权利冲突、相邻关系与义务理性[J].比较法研究,2008(5):126.
    ③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37页.
    ①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21.
    ②江山.广义综合契约论—寻找丢失的秩序[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275.
    ③江山.广义综合契约论—寻找丢失的秩序[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275.
    ①王千维.环境损害中多数污染源之组合形式及其在侵权行为法上责任归属之基本原则[J].政大法学评论,P63.
    ②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22-123.
    ③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19-320页.
    ④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22页.
    ①谢敏.论环保时代的相邻关系与法律保护[D].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第17页
    ②谢敏.论环保时代的相邻关系与法律保护[D].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第18页.
    ③王明远.相邻关系制度的调整与环境侵权的救济[J].法学研究,1999(3):102.
    ①张炳淳.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分析[J].河北学刊,2008(1):173.
    ①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含与制度安排[J].法学家,2008(4):94-95.
    ②此为目前学界通说,还有“特别物权说”及“特许物权说”等称谓,但内容一致.
    ③肖卫.自然资源使用权若干问题探讨[J].学术界,2006(4):205.
    ④崔建远.准物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①David Suzuki .The Sacred Balance: 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P230.
    ②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18.
    ③包晓磊.论城市规划法的生态化[D].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①包晓磊.论城市规划法的生态化[D].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①李鹏风.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若干问题研究[D].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①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6-27页.
    ②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①姚润丰.我国第一次明确水权转让费必须由受让方承担,http://business.sohu.com. 2005年1月6日.
    ②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7-28页.
    ③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8-29页.
    ①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9-30页.
    ②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1-32页.
    ①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48页.
    ①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4-59页.
    ②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60-62页.
    ①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②楚道文.物权的生态化研究[J].政法论丛,2008(1):53.
    ①楚道文.物权的生态化研究[J].政法论丛,2008(1):54.
    ②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③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9-22页.
    ④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7-19页.
    
    ①楚道文.物权的生态化研究[J].政法论丛,2008(1):54-55.
    ②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1-22页.
    ③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①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
    ②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③包晓磊.论城市规划法的生态化[D].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8页.
    ④梅献忠.论物权法的生态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2.
    ①陈华彬.物权法原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47页.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②梅献忠.论物权法的生态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1.
    
    ①楚道文.物权的生态化研究[J].政法论丛,2008(1):55.
    ②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③楚道文.物权的生态化研究[J].政法论丛,2008(1):55.
    ①楚道文.物权的生态化研究[J].政法论丛,2008(1):55-56.
    ①吕忠梅.如何“绿化”民法典[J].法学,2003(9):105.
    
    ①冯铁柱.试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构建[J].科技风,2009(6)上:268.
    ②张炳淳.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分析[J].河北学刊,2008(1):174-175.
    ③张炳淳.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分析[J].河北学刊,2008(1):175.
    ②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34.
    
    ①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43页.
    ②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中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200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第39页.
    ①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1(6):5-6.
    ②毛锋,曾香.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J].生态学报,2006(11):3845-3846.
    ③毛锋,曾香.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J].生态学报,2006(11):3846.
    ④周珂,王权典.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法律问题[J].江海学刊,2003(1):120.
    ①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7(3):3-4.
    ②万军,张惠远,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2):6.
    ③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7(3):4.
    ④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
    ①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7(3):2-3.
    ②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7(3):3.
    ③周珂,王权典.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法律问题[J].江海学刊,2003(1):120.
    ①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6页.
    ②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③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①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7(3):2.
    ②[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M].王喜六,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③[瑞典] Lindhquist 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D], Sweden,Ph.D, Dissertation, 2000:50-55.
    ④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32.
    ①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6页.
    
    ①蔡守秋.简论生态法学方法论[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7月28日.
    ②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1(6):6.
    ③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1(6):6.
    ①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
    ②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8页.
    ①竹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D].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2-113页.
    ②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92页.
    ③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41页.
    ④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41-142页.
    ①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42-144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理(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86页.
    ②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00-205页.
    ②吴勇.环境诉讼研究—以专门化为路径[D].2006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63页.
    
    ①吴勇.环境诉讼研究—以专门化为路径[D].2006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66页.
    ②李鹏风.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若干问题研究[D].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7-28页.
    
    ①周珂,王权典.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法律问题[J].江海学刊,2003(1):120.
    ②李鹏风.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若干问题研究[D].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①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84页.
    ②刘文燕,刘滨.生态法学的几种基本观点[J].求是学刊,1999(2):72.
    ①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3-54页.
    ②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4-55页.
    ①许玉秀.水污染防治法的制裁构造—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评析[J].台湾政大法学评论,第45期,第47页.
    ①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中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2页.
    ②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2页.
    ③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5页.
    ④吕忠梅.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初探[J],政法论坛,2003(5):89.
    ①[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Francis Books Ltd,2000.P261.
    ②[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7-29页.
    ③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7页.
    ①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8页
    
    ①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8页
    ②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88-190页.
    ①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90-196页.
    ②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中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01页.
    ②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0页.
    ②[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44.
    ③[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22.
    ④[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24.
    ⑤[美].刘易斯:《绿色欺骗:对激进环境主义的一种环境主义批判》,公爵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①[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M](Third Edition), Francis Books Ltd,2000.P264.
    ②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与协调[J].法律科学,2000(5):P84.
    ①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与协调[J].法律科学,2000(5):P84-86.
    ①吕忠梅.如何“绿化”民法典[J].法学,2003(9),P105.
    [1]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叶知年.生态文明构建与物权制度变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周训芳.生态公益视野中的农民土地权益法律保障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周珂,王权典.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法律问题[J].江海学刊,2003(1).
    [5]周珂.国家生态环境法律安全问题[C],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办公室编2005年中国环境立法研讨会论文集.
    [6]周忠海.国际海洋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7]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周枏.罗马法原理(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沈守愚.生态法学与生态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0]沈满洪.论环境经济手段[J].经济研究,1997(10).
    [11]沈满洪,杨天.生态补偿机制的三大理论基石[N].中国环境报,2004-3-2.
    [12]郑清贤.论生态化理念对物权法的影响——以物权法客体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为中心[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郑艺群.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D].2005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曹明德.对动物福利立法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6]曹明德.哥本哈根协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J].政治与法律,2010(3).
    [17]曹明德.德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交易法律制度研究[J].法学评论,2010(4).
    [18]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
    [19]曹明德.生态法的理论基础[J].法学研究,2002(5).
    [20]曹明德.论生态法的基本原则[J].法学评论,2002(6).
    [21]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5).
    [22]吕忠梅.如何“绿化”民法典[J].法学,2003(9).
    [23]吕忠梅.环境法案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4]吕忠梅.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初探[J],政法论坛,2003(5).
    [25]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与协调[J].法律科学,2000(5).
    [26]吕有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7]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8]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9]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0]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1]王明远.相邻关系制度的调整与环境侵权的救济[J].法学研究,1999(3).
    [32]王宏波.论社会发展的协调范畴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33]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4]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5]王春磊.论环境利益的法律保护[D].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王蓉.环境保护中利益补偿法律机制的研究—权利救济公法化的经济学分析[J].政法论坛,2003(5).
    [37]王汉苗.生态伦理法律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7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9]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0]江山.人际同构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1]江山.广义综合契约论—寻找丢失的秩序[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
    [42]梅献忠.环境问题与民法的生态化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43]梅献忠.论物权法的“生态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4]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5]方国根.全球化视野下的生态立法与环境保护[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2).
    [46]万军,张惠远,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2).
    [47]许玉秀.水污染防治法的制裁构造—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评析[J].台湾政大法学评论,第45期.
    [48]夏承伯.生态哲学维度:从绿色经典文献看20世纪生态思想演进[D].2008年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49]张艳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权保障的法哲学思考[D].2007年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0]张炳淳.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分析[J].河北学刊,2008(1).
    [51]张晗.西安市地铁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研究[D].2006年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3]张能全.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D].2007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4]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5]陈泉生.可持续发展法律关系刍议[J].东南学术,2000(5).
    [56]陈茂云,马骧聪.生态法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7]陈华彬.物权法原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47.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58]陈甦.中国的海域使用权制度及其对物权法的新发展[A].尹田.中国海域物权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59]陈娅.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探析[D].2006年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0]陈昌笃.生物内在价值的生态学基础[A],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评论与阐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1]唐荣智.论商法生态化变革[J].东方法学,2008(3).
    [62]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3]文传浩,文小勇,陈炳灿.论政治生态化[J].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6).
    [64]蔡守秋,海燕.也谈对环境的损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65]蔡守秋.论环境道德与环境法的关系[J].重庆环境科学,1999(2).
    [66]蔡守秋.简论生态法学方法论[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7-28.
    [67]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中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200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
    [68]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69]徐祥民,邓一峰.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兼论环境法的使命[J].法学论坛,2006(2).
    [70]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1]李鹏风.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若干问题研究[D].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2]李孝华.中国环境法伦理价值追求探究[D].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3]李霞.中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4]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涵与制度安排[J].法学家,2008(4).
    [75]史尚宽.物权法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76]曾小五.无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理念—建构环境伦理学的一种新尝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
    [77]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8]刘春江,薛惠锋,王海燕,杨养锋.生态补偿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9(1).
    [79]刘文燕,刘滨.生态法学的几种基本观点[J].求是学刊,1999(2).
    [80]郝道猛.生态科学概论[M].台湾:徐氏基金会出版,1977.
    [81]郝宁湘.论人类中心主义不可拒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
    [82]吴仁平,彭坚.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J].求实,2004(12).
    [83]吴勇.环境诉讼研究—以专门化为路径[D].2006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4]邹珊刚.系统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85]高彤,杨姝影.国际生态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环境保护,2006(10A).
    [86]竹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D].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7]谢剑斌,何承耕,钟全林.对生态补偿概念及两个研究层面的反思[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2).
    [88]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1(6).
    [89]谢付杰.基于生态理念的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2007年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0]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1]何晓蓉.生态法上的人[D].2006年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2]孟伟.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环境刑法[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3]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7(3).
    [94]庞淑萍.论环境资源的概念及其价值[J].经济问题,1998(12).
    [95]包晓磊.论城市规划法的生态化[D].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6]包庆德.更新与转换: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观的嬗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97]楚道文.物权的生态化研究[J].政法论丛,2008(1).
    [98]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9]佘正荣.生态发展:争取人同生物圈的协同进化[J].哲学研究,1993(6).
    [100]林涵,等.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1.
    [101]汪鹏.土地利用规划中的AHP-GA决策模型研究[D].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2]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3]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4]柳文宗.生态补偿的三大经济学理论依据[J].中国林业,2007(1A).
    [105]于速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6]肖卫.自然资源使用权若干问题探讨[J].学术界,2006(4).
    [107]崔建远.准物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8]金海统.环境问题的民法应对:民法的“绿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109]冯铁柱.试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构建[J].科技风,2009(6)上.
    [110]毛锋,曾香.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J].生态学报,2006(11).
    [111]田裘学.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J].甘肃环境研究与检测,1997(10).
    [112]裴丽萍.水资源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研究[C].环境资源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
    [113]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14]尹田.法国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15]谭柏平.我国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6]胡文.环境立法的法理问题及其价值选择[D].200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117]谢敏.论环保时代的相邻关系与法律保护[D].2006年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
    [118]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A].民商法论丛(第七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19]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0]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12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2] [美].刘易斯:《绿色欺骗:对激进环境主义的一种环境主义批判》,公爵大学出版社1992.
    [123] [印度]S·R·乔德·赫瑞.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权的基础[J].黄列译,外国法译评,1998(3).
    [124]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5] [澳] T·雷根.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的观点[J].哲学译丛,1999(4).
    [126]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127] [美]泰勒.生命中心主义的自然观[M].[日]松丸久美译,东海大学出版会社,1995.
    [128] [美]博尔丁.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N].中国环境报,2005-1-25.
    [129]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0]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1] [美]巴里·康芒那.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32] B·沃德,R·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国外公害资料编译组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133] [古罗马]优仕丁尼.法学阶梯[M],徐国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34] [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M].王喜六,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35] [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于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6] [日]David Suzuki .The Sacred Balance: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M].Greystone Book.2007.
    [137] [德]Sachsse,Hans.?kologische Philosophie:Nature-Technik-Gesellschaft Darmstadt [M].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84.
    [138] [美]Carson, Rachel.Silent Spring[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2.
    [139] W. H. Freeman. Lynn Margolis. Symbiosis in Cell Evolution[M].The Five Kingdoms. San Francisco,1982.
    [140] [英] Andrew Dobson .Green Political Thought(Third Edition)[M]. Francis Books Ltd , 2000 .
    [141] [美] William Vogt :Road to Survival[M],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49
    [142] [美] Fritjof Capra and Charlene Spretnak.GREEN POLITICS_ The Global Promise[M]. New York:E·P·Dutton Inc.1984
    [143] Rapport D J , Whit ford WG.. How ecosystems respond to stress : Common properties of arid and aquatic system[M] . Bioscience, 1989.
    [144] E·Gassner.‘Der Ersatz des? kologischen Schadens nach dem geltendenRecht’(1987)UPR 371 .
    [145] [美]Roderick Frazier Nash .The Rights of Nature: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6.
    [146] Arne Naess,“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A Summary”[A],In George Sessions(ed.).Deep Ec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1995.
    [147] Bill Devell , George Sessions.Deep Ecology :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M].Salt Lake: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
    [148] U 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Risk Assessment[R].Risk Assessment Forum,Washington,DC,EPA63(93):26846–26924.
    [149] [瑞典] Lindhquist 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D], Sweden,Ph.D, Dissertation, 2000.
    [150] Danieiel Hillel.Out of the Earth:Civilization and the life of the soil[M].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California,1991.
    [151] [美] Fritjof Capra,Charlene Spretnak.GREEN POLITICS_ The Global Promise[M]. New York :E·P·Dutton Inc,1984.
    [152] [荷]Edward H . P.Liability for Damage to Public Natural Resources : Standing , Damage and Damage Assessment[M],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 2001.
    [153] A·V·Van Oevelen.Civiel rechtelijke a ansprake lijkheid voormilieuschade’[Z].Rechtspraktijken milieubescherming , Antwerp , 1991
    [154] M·C·Maffei.‘The 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Damage in the‘Patmos’Case’, in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ilility for Environmental Harm[M].London/Dordrecht/Boston , 1991 .
    [155] Brans,Edward .Liability for Damage to Public Natural Resources : Standing , Damage and Damage Assessment[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 2001.
    [156] TimothyN.Cason,Lata Gangadharan. Transactions Costs in Tradable Permit Marke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ollution Market Designs[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03,23(2) :145~165.
    [157] Robert Costanza.Social Goals and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 Ecosystems, 2000,3(1) :4~10.
    [158] Yann Duval,StephenF.Hamilto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symmetric Oligopoly Markets [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2,9(3) :259~271.
    [159] Jeremy Leggett. Global Warming—The Greenpeace Repor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60] Geoffrey Heal.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J]. Ecosystems, 2000,3(1) :24~30.
    [161] [德]Lahnstein , Christain ,“A Market - Based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surance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Taking Special Account of Germany , Austria Italy and Spain”, In : Faure , Michaeled . Deterrence , Insurability , and Compensation in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Wien , 2003.
    [162] [加]De La Fayette , Louise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regimes”, In Bowman , Michael and Alan Boyleed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 2002.
    [163] CuPerus R, K. J. Canters, A. G. Piepers. E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 [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6(7).
    [164] Arne Naess,“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A Summary”[A],In George Sessions(ed.).Deep Ec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1995.
    [165] Bill Devell , George Sessions.Deep Ecology :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M].Salt Lake City: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
    [166] [美]Roderick Frazier Nash .The Rights of Nature: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6.
    [167] [德]Sachsse,Hans.?kologische Philosophie:Nature-Technik-Gesellschaft Darmstadt[M].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