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是当今和未来土地开发
    利用的战略趋势。本文初步探讨了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性,意在
    从历史的、区域的角度为这一课题提供借鉴和依据。
     本文首先分析了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根据苏州地区本身
    的自然地理形势、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传统,本文将其结构划分为四个组成部
    分,即水网平原土地利用(以种植业为主)、水面利用、山地丘陵利用、市镇
    土地利用,分别探讨了它们的布局和结构。其次,对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
    水平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涉及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人地比例、土地利用的集
    约化程度、产量及土地利用的特点等方面,初步分析了蕴含于其中的自然、社
    会、经济等促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土地生产力、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
    效应、生态效应等方面评析了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方面,体现在稳
    定增长的土地生产力、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及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效益上。本
    文还分析了土地利用的非持续方面,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滥垦滥围滥种以及
    不适当的经济政策等原因,造成了土地抛荒、人口流亡、水利壅塞、水旱灾害
    加剧等后果。总的说来,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土地利用持续性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本文在结论部分依据文中的主要观点对当代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参考
    意见。
Sustainable land us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is now concerned as a
     strategic tendency in land use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rgues Suzhou area’s land
     use and it’s sustainabil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840) in order to
     provide lessons and foundations for today’s 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Firs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in Suzhou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ccording to Suzhou area’s geology, history, society and economy
     conditions, it’s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s follows: planting use in water-
     net plain, water iise hilly land use and town use, whose lay-outs and structures are
     researched respectively. Second, the article also researches the extent, depth and
     level in land use including the land exploitktion degree, the average person’s land
     ratio, the exploitation level, the production and land use characters and the reasons.
     Then, the article evaluates the sustainable aspects in land use such as the land
     productivity, the social ,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n the contrary, because
     of natural calamities, over planting or incorrect economic policies, theree some
     unsustainable land use phenomena as well.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ain tendency
     of Suzhou area’s land use is sustainabl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inally, the
     article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today.
引文
一、方志类
    1、宋·范成大:《吴郡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3、洪武《苏州府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弘治《吴江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5、弘治《太仓州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6、弘治《常熟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弘治《昆山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8、弘治《震泽编》,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9、正德《姑苏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10、嘉靖《常熟县志》,藏南京地理所
    11、嘉靖《吴江县志》,藏上海市图书馆
    12、《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藏南京农业大学学业遗产研究室
    13、万历《常熟县私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14、万历《昆山县志》,藏南京地理所
    15、《皇明常熟文献志》,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16、明·徐鸣时:《横溪录》,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17、隆庆《长洲县志》,藏南京地理所
    18、崇祯《吴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19、崇祯《太仓州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0、崇祯《常熟县志》,藏常熟市图书馆
    21、康熙《吴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2、康熙《江南通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3、《浒墅关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4、康熙《苏州府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5、康熙《吴江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6、康熙《长洲县志》,藏南京博物院
    27、康熙《常熟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8、康熙《乌程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29、康熙《昆山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30、吴郡《甫里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31、康熙《陈墓镇志》,藏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
    32、雍正《苏州府志》,藏苏州市文管会
    33、乾隆《吴江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34、乾隆《吴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35、乾隆《长洲县志》,藏南京地理所
    36、乾隆《昆山新阳合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37、乾隆《震泽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38、乾隆《元和县志》,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39、乾隆《苏州府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0、乾隆《盛湖志》,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41、乾隆《金匮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2、乾隆《江南通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3、乾隆《镇洋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4、乾隆《乌青镇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5、乾隆《常昭合志》,藏南京地理所
    46、嘉庆《黎里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7、嘉庆《同里志》,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48、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49、道光《震泽镇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50、道光《光福志》,藏苏州市图书馆
    51、道光《苏州府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52、道光《平望志》,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53、道光《昆新两县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54、清·章腾龙《贞丰拟乘》,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55、同治《苏州府志》,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56、光绪《常昭合志稿》,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57、光绪《周庄镇志》,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58、光绪《光福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59、光绪《吴江县续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60、光绪《黎里志》,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61、宣统《太仓州志》,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62、民国《乡志类稿》,藏苏州市图书馆
    63、民国《江阴县续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64、民国《吴县志》,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65、民国《璜泾志稿》,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66、民国《庉村志》,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67、民国《香山小志》,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二、古籍类
    68、《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
    69、《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
    
    
    70、《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清乾隆殿本
    71、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万历四十三年茅献征重订刻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2、明·况钟:《明况太守集》,清抄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3、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民国燕京学社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4、明·靳贵:《戒庵文集》,国学图书馆影印明嘉靖刻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5、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清光绪二十六年上海文海书局石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6、明·朱国祯:《涌幢小品》,1959,北京中华书局,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7、明·茅坤:《茅鹿门集》,康熙刻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78、明·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一九八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本淳校点本
    79、明·王士性:《广志绎》,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
    80、明·邝璠:《便民图纂》,农业出版社 1959
    81、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道光三年刻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82、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道光间刊本
    8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
    84、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光绪刊《啸园丛书》本
    85、清·苏尔德:《三江水利纪略》,乾隆刊本
    86、清·凌介禧:《东南水利略》,道光十三年刊本
    87、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清光绪三年江苏书局刻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88、清·包世臣;《安吴四种》,清道光二十六年白门倦游阁活字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89、《清史稿》,民国十六年清史馆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90、《古今图书集成》,清光绪十年上海图书集成铅板印书局铅印本
    91、清·沈德潜:《归愚文钞》,乾隆刊本
    92、清·陆世仪:《桴亭先生遗书》,光绪二十六年太仓唐受祺刊本
    93、明·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丛书集成本,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94、明·耿橘:《常热县水利全书》,抄本,藏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95、清·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嘉庆刊本)
    96、清·潘曾沂:《潘丰豫庄本书》,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97、《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1959年三联书店出版
    三、著作类
    98、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一种,稻(上编),中华书局1958年
    99、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七种,油料作物(上编),农业出版社1960年
    100、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五种,棉(上编),农业出版社1963年
    101、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纂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第八册(清),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
    102、中国科举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10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4、[美]伊利:《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5、苏州市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苏州市地名录》1982年,藏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内部资料)
    106、吴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吴县地名录》1982年,藏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内部资料)
    107、吴江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吴江县地名录》1983年,藏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内部资料)
    108、常熟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常熟县地名录》1983年,藏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内部资料)
    109、昆山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昆山县地名录》1983年,藏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内部资料)
    110、太仓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太仓县地名录》1983年,藏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内部资料)
    111、陈守实:《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2、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区划局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手册》,农业出版社1985年
    113、犁擂:《中国农学遗产文献综录》,农业出版社1985年
    114、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
    115、郭文韬等:《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
    116、郑肇经:《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
    117、陈恒力:《<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7年
    118、许燮谟:《土地利用工程》,农业出版社1987年
    119、洪焕椿:《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120、樊树志:《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1、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
    123、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124、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
    125、周诚:《土地经济学》,农业出版社1989年
    126、农业遗产研究室主编《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
    127、江苏省农林厅编《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28、闵宗殿:《中国古代农耕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29、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30、金郑沛:《土地管理概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31、罗仑等:《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2、《苏州年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33、郭文韬:《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4、《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5、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
    136、许牧等:《中国土地管理利用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
    137、杨子慧:《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
    138、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139、项国荣等:《四湖地区湿地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
    140、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141、谢觉民:《自然、文化、人地关系》,科学出版社1999年
    四、论文类
    142、FAO.FESLM: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World Soil Resources Report 73.1993
    143、江卫民、赵大晖:“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年
    144、谢经荣、林培:“论土地持续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
    145、赵冈:“南宋至清末苏州地区土地生产力之变化”,《食货月刊》1982年12(9)
    146、范金民:“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中国农史》1993、第1期
    147、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
    148、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149、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中国农史》 1986年第3期
    150、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国农史》1984年第3期
    151、闵宗殿:“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
    152、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载《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
    153、傅伯杰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第2期
    154、余海鹏等:“重庆市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
    155、冯淑怡:“农业价格政策与农户土地持续利用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1999年硕士论文
    156、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古今农业》200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