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导致了快速的工业化,但是城市发展却相对滞后,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等沿海地区也是如此。针对这一现象,学术界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提出了解释。但是还没有从土地制度的视角对此加以系统地研究。本文通过细致的文献综述和大量的调查,以浙江省为例,围绕着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了以下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综述了城市发展与土地制度的理论溯源与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城市发展理论,包括比较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引起的城市发展,生产与需求引起的城市化理论,以及刘易斯的两部门理论。其次综述了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对土地制度、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回顾了浙江省城市发展的历程,阐述城市发展现状,总结了城市发展路径,并对目前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本文的结论是快速的工业化并没有导致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在城市用地效率,功能布局以及环境品质方面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接着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发展在土地市场、资本集聚方面的促进作用,指出了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由于在供地方式市场化改革、存量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相对滞后,城市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城市环境品质较差以及布局混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通过建立土地成本推进模型解释了现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与城市化滞后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同时可以说明,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将对企业选址决策进而城市化的影响。这一章还讨论了在企业改制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第五章通过引入厂商行为理论模型,分析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变迁对土地成交量、土地的价格以及城市更新的影响,并讨论了土地税费转嫁问题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总结了不同用途的城市土地的供给弹性及其对成本变动的反应。通过引入税费对土地开发时机的影响模型,建立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与城市土地开发的时机、城市更新速度以及土地配置效率、土地黑市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六章通过两个具体的规划案例证明了现行土地规划制度存在的“计划失灵”现象。通过对具体规划过程的分析,探求经济不确定性及市场功能不健全、行政干预、部门协调是“计划失灵”现象的成因。
    
     第七章首先分析了土地管理体制不顺引发的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
     “两个规划”协调等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论证了寻租与土地管理体制不顺之
    间的关系,指出我国财政体制中预算外资金占财政收支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为寻
    租提供了可能。本文认为改革具有的“非帕雷托改变”性质是土地管理体制不顺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而示范效应、强制改革可能是渐进加以解决的途径。
     第八章首先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暴露了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并沿用至今的
    土地征用制度,部分导致了城郊土地黑市的形成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其次,
    通过对现行法律体系和征地补偿方法的分析指出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于征地权滥
    用和征地补偿不合理,分析了征地补偿机理和征地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外部负效应
    导致的损失。与此同时,本章进一步分析表明征地补偿不合理导致的农民抗争以
    及长时间讨价还价增加了延迟成本和交易费用,降低了征地效率。另外,以低补
    偿费用取得土地,可能会降低土地利用效率。
     第九章首先指出现行农地制度的安排提供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放弃土
    地、迁居城镇的激励结构。然后分析了农地租期、正规合约与农地价值之间的关
    系,结论表明长期的规范的农地租赁则会提高租入者的支付意愿和出租者的要
    价,土地租金要远高于短期租赁、缺乏正规合约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章提出
    如果培育一个农地长期租赁市场,将会提供通过长期出租农地筹集进城资金的激
    励结构,这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发展。
     第九章是结束语,首先对全文加以总结,提炼了全文主要结论,然后根据在
    前面几章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制度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
    对未来的后续研究进行了简短的展望。
In the past 20 years, China's reform has accelerated industrialization. Bu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rate of industrialization, even in some provinces along the coast such as Zhejiang where economies are more advanced than other provinces, it hasn't achieved a corresponding rate of urbanization rate. Although some researches tried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there is no effective expla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system.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and investigations, and using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land system in the urbanization as the followings:
    In chapter 2, the theoretic sourc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tenure are discussed. Firstly,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theories of urban development derived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spe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conomy of scale; urbanization theories derived from production and demand, and Lewis's Two-Sectors-Model. After tha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tenure issues. Finally,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ten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In chapter 3,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is presented. Firstly, in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reviewed,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Secondly the path and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at the high rate of industrialization has not resulted in a corresponding rate of urbanization.
    In chapter 4,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functional zoning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a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urban land use system on urban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reform of urban land use system has resulted in the land market which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the low distribution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spatial location have not been improved due to the lag of reform on land supply system and use system of the current reserves of urban la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o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ctive land use system and the lag of urbanization, this chapter presents a
    
    
    land-cost-push model which can also explain how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land use system changes individual rural enterprise location decision to accelerate urbanization. The efficiency and equity of land use system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re also discussed.
    In chapter 5,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land benefits distribution system on land transaction, land price and urban renewal.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hifting and incidence of land taxes and fees, and also its impact on urban economy. The supply elasticity of urban land of some usage and its reaction to cost change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chapter presents a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land taxes and fees on the optimal timing of land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land benefits distribution system, optimal timing of land development, urban renewal, land distribution efficiency and land black-market.
    In chapter 6, the author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plan failure in the current land planning system by using two land planning cases.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planning process, the author can come to some conclusion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plan failure phenomena are uncertainty of economy, market failur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lack of coordination among some government agencies.
    In chapter 7, the autho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n how the conflicts caused by current l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administr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certificates, land market, and "Two-Plann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hinder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n this chapter studies on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t-seek
引文
1.[美]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2.李建中:“推进浙江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孙永森等:“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问题研究”,《调研文汇》,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1年7月。
    4.侯捷主编:《1997中国城乡建设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年出版。
    5.刘亭、张国云:《浙江非国有投资参与民间推动型城市化的研究》,课题报告,1999年3月。
    6.马裕祥等:“长江三角洲南翼乡村城市化机制研究”,收于《浙江省土地学会会刊》,1998年。
    7.张照新:“结构转换与发展速度非均衡的中国小城镇——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小械镇统计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8期。
    8. Alonso,w., The Economics of Urban Size, 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Vol.28.
    9. Berry. B.J.L. and Neils,E., Location ,Size and Shape of Cities a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urban enviromnental writ large, in H.Perloff(ED),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The Joins Hopkisns Press.
    10.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译本,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9月出版。
    11.Michael P.Todaro,Economic Development,中译本,黄卫平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1月出版。
    12.凯文·麦卡锡,彼得·莫里森:“美中非诚市地区变化中有人口与经济结构”,《国际区域科学评论》1977年第2期。
    13.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城市在急剧城巾化过程中实现合理人口分布的作用:对三个亚洲国家的研究”,第501号研究报告,1974年。
    14. W. Arthur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1954.
    
    
    15. Gustav. Ranis and John C.H.Fei,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Homewood,Ⅲ. :Irwin, 1964.
    16.孟晓晨:《西方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17. Macolm Gills, Dwight H.Perkins, Michael Roemer and Donald R.Snodgrass,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W.W.Norton & Company, Inc. 1996.
    18.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组中国社会和科学院农发所:《别无选择乡镇企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出版社1990年出版。
    19.马侠:《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
    20.李梦白等编著:《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出版。
    21.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2.袁亚愚:“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
    23.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4.吴子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25.许欣欣:“从职业评价和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
    26.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7.蔡孝箴主编《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8.刘纯彬“二元社会结构:分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条思路”,《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9年第171,172期。
    29.辜胜阻、简新华主编:“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出版。
    30.谢文蕙,邓卫编著:《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31.黄祖辉:“论城市化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32.黄祖辉等:“非农化和城市化:浙江现代化战略的重点”,《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33.卓勇良:《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34.卓勇良:“对浙江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浙江经济》,1999年第2期。
    35.张仁寿、查志强:“浙江城市化:滞后状况、主要原因与发展思路” ,《浙江经济》,1999年第2期。
    36.林毅夫:“关于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意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1年第35期(总第257期)2001年07月06日。
    37.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8.文贯中:“中国的地方性土地租赁市场、农业保护与世贸组织”,中国实行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国际研讨会,海口,1998年。
    39. Yang, Dennis.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abor Assignments of the Farm Househol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4.
    40.姚洋:“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内部文稿》,1999年。
    41. World Bank (1995). "Southwest China Poverty Reduction Project: Labor Mobility Component." In China.' Southwest China Poverty Reduction Project, World Bank Staff Appraisal Report No. 13968-CHA, May 1995.
    42.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4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44.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45.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工业区位论(德)》,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5年英文版译出。
    46.胡佛(Hoover,E.M.):《区域经济学导论(美)》,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0
    
    年出版。
    47. Michael Goldberg ,Peter Chinloy,Urban Land Economics, John Wiley &Sons,Inc,1984.
    48.刘明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管理国有土地资产的几点思考”,《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第1期。
    49.晓群利等:“股份制企业土地资产管理中四对突出矛盾和对策”,《中国土地》,1995年第1期。
    50.孙邦祥:“市场经济与竞争机会的平等”,《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51. Shoup, Donald C. The Optimal Timing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5,1970.
    52. Skouras, A., The Non-neutrality of Land Taxation, Public Finance, Vol.30,1978.
    53. Bentick, B.L.,The Impact of Taxation and Valuation Practices on Timing and Efficiency of Land Us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7,1979.
    54. Mills, D.E.,The Non-Neutrality of Land Value Taxation, National Tax Journal,Vol.34 1981
    55. Kanemoto, Y., On the 'Lock-In' Effects of Capital Gains Tax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0, 1996.
    56.梁仁旭:“地价税税率变动对土地开发影响之理论与实证分析”,《土地经济年刊》,中国地政研究所[台湾]编印,1998年。
    57. Bahl, Roy W. A Land Speculation Model: The Role of the Property Tax as a Constraint to Urban Sprawl.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8(2), 1968.
    58.杨重光等著:《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总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59.汪晖:《房地产市场协调运行研究》,硕士论文,1995年。
    60.建设部:“关于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税收政策有关情况的说明”,2000年。
    61. Richard Arnott, Neutral Property Taxation, Boston Colle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411., Bost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000.
    62. Tideman, N.T.,A Tax on Land Is Neutral, National Tax Journal, Vol.35,1982.
    
    
    63.[日]野口悠纪雄:《土地经济学》,1989年;中译本,汪斌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
    64. A. C. Nelson and J. B. Duncan, Growth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Chicago, IL 1995.
    65. Chengri Ding, Gerrit J. Knaap and Lewis D.Hopkins, Managing Urban Growth with Urban Growth Boundari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6, 53-8,999.
    66.[英]米切尔.马丁里:“发展中国家的土的地使用规划对土地市场的影响”,载于《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专题报告及附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67.杨明清:“加强土地供应计划的宏观控制”,(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主编,1992年。
    68.欧国锰:“土地供应的计划管理及市场作用”,《中国土地科学》,1993年第1期。
    69.周诚:“论我国城镇土地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中国土地科学》,1994年第2期。
    70.李百冠:“房地产市场协调运行的难点与对策”,《不动产纵横》1995年第4期。
    71.[美]查尔斯.沃尔夫著:《市场和政府》,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72.胡汝银著:《竞争与垄断:礼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出版。
    73.甘藏春、崔岩和张婉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论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缺陷”,《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2期。
    74.汤成功:“革旧布新-创建人民城市的房地产事业”,《重庆房地产》,1987年第4期。
    75.房维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实用讲话》,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76.项国民等:“规范房地产抵押市场—对宁波市的调查分析”,《中国土地》,2000
    
    年第6期。
    77. Buchannan,J.,"Rent-Seeking and Profit-Seeking", Toward a Theory of the1980.译文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Rent-Seeking Society 1980. 译文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6期。
    78.方绍伟:“计划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寻租现象”,载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经济学论文选》,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79.刘迎秋:“公共财政: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思考”,载于《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80.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81.樊纲:“论改革过程”,载于《改革、开放与增长—〈中国经济论坛〉1990年学术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
    82.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载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经济学论文选》,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83.张小铁:“我国若干城市房地产管理体制现状调查报告”,《不动产纵横》,1992年第4期。
    84.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新中国城市五十年》,新华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85.商春荣:“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农业经济问题》,1998第5期
    86.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用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2000年第8期。
    87. Raleigh Barlowe, Land Resource Economics, Prentice-Hall, Inc., 1978.
    88.李珍贵:“美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国土地》,2001年第4期。
    89.吴子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90.许欣欣:“从职业评价和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
    91.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3
    
    期。
    92.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法律科学》,1994第5期。
    93.高源平:“公共建设用地征收补偿标准问题之分析”,《土地经济年刊[台湾]》,1992年。
    94.夏珺:“土地征用将不再实行一次性补偿”,人民网,2001年10月25日。
    95. Kahneman D. Knetsch J.L. and Thaler R.H.(1991),Anomalies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5.No. 1.
    96. Gordon I.M. and Knetsch J.L. (1979), Consumer's Surplus Measur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 Land Economics, Feb.
    97.边泰明:“限制发展土地之补偿策略与财产权配置”,《土地经济年刊》,1997年中国地政研究所[台]编印。
    98. Belwett ,R.A and Lane,J.I,Development rights and the Differenti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88.
    99. Anderson,J.E, Land development ,Externality, and Pigouvian Tax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3.
    100.贾宪威:“佂地补偿费的经济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101.许坚:“论我国两种性质的征地补偿标准”,《中国土地科学》第10卷增刊,1996年10月。
    102.严星、黄安褆:“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土地征用法律法规比较研究”,收于《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土地法律比较研究》,林增杰等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103.张小铁:“市场经济与征地制度”,《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01期。
    104.周其仁:“放弃农地的代价”,《21世纪经济评论》,2001年8月31日。
    105. Edens.D. (1970), Eminent Domain, Equity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 Land Economics, August.
    10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7.浙江省农村工作办公室:《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在浙江》,农业户办社1995年版。
    108.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109.钱文荣:“平湖农村土地制度与土地利用”,课题调查报告,1994年。
    110.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当前我省农村集体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调查报告”,《全省农村集体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研讨会资料汇编》,浙江省农业厅,2001年9月。
    111.胡斯球:“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探索”,《全省农村集体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研讨会资料汇编》,浙江省农业厅,2001年9月。
    112.吴佩翔:“坚持条件探索创新逐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全省农村集体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研讨会资料汇编》,浙江省农业厅,2001年9月。
    113.绍兴县人民政府:《加强土地信托服务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省农村集体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研讨会资料汇编》,浙江省农业厅,2001年9月。
    114.文贯中:“WTO与中国未来城市化过程的方向”,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2000年会简报,2000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