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践中,土地问题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正是由于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20世纪,围绕着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土地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前后相继而内容又截然不同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始于1946年止于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始于1950年代初止于1980年代中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始于1970年代末至现在仍在坚持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这形塑中国现代国家形态的伟大的社会运动,中国文学进行了忠实的记录和反映,形成了审美品格和历史内涵不同的文学形态——“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在“重写文学史”潮流中被予以脸谱化解读。实际上,这不过是新的意识形态解读,其必然伴随着中国现代实践的延展和中国现代性知识视野的拓展而有所更新。
     本论文就以“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为研究对象,力图将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放置在20世纪中国现代实践的整体视野中加以认识,重新释放出这两个在因果上前后相联的社会运动的能量,摆脱“新时期”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视野,重估“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鉴于此,序论主要考察了“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的发生及其评价演变史,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为重新认识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从而为重新认识与之相关的作品扫清道路。
     第一、二、三章主要考察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土地问题及其文学表述。第一章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核心考察由旧土地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以及土地改革对这“创伤”的救治和救治的初步成果。第二章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为核心考察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暴力行动及其深层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踪作者对“暴力”进行呈现的表意策略及其不足。第三章以孙犁的《秋千》、《村歌》等小说为核心,考察土地改革对人们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带来的改变,从而考察孙犁在其“土改小说”中对“新人”进行塑造的因与果。
     土地改革固然是一场伟大的“千年运动”,但它在给中国农村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时,其“负能量”也渐次凸显,因而更进一步走农业集体化之路就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第四、五、六章就主要考察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演进逻辑。第四章以赵树理的《三里湾》为核心,考察由农业集体化运动带来的现代农村规划。第五章以柳青的《创业史》为核心,考察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现代农民形象。第六章以浩然的《艳阳天》为核心,考察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活跃的现代历史意识。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得的成绩及其最终失败之原因。
     肇始于19世纪末叶,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代实践并未终止,还要在21世纪发展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现代方案”,而这—“现代方案”的形成需要汲取此前一切历史运动的有益成果并避免其有害成分,鉴于此,结语中结合对“新时期”以来农村现代实践及其文学表述的梳理,呼应土地改革前的农村现状,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视野内再次回望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观照“土改小说”和“合作化小说”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In China's practice of founding modern nation-state, the land issu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As a result of such significance, three large-scale social movements, distinct from one another, were developed successively centering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20century:the land reform movement from1946to1952, the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movement from early1950s to mid-1980s, and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linking remuneration to output implemented from late1970s until now. Those great social movements that moulded modern China are faithfully recorded and reflected b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forms of "local literature" and "rural themes'"("land-reform novels" and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novels"), different in ways of expression a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 Worth mentioning,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since1980s, land-reform novels and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novels that valu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re confronted with formulaic interpretation in the tide of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Actually, this is just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ideology, which is bound to be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extension of China's modern practices and its modernity.
     Focusing on the land-reform novels and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novels, the thesis tries to unscramble the land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movements in the circumstance of modern practices of China in20th century, liberate the energy of those two social movements causally correlated, get rid of the onefold ideology perspective and revaluate the art and social value of land-reform and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novels.
     In view of the above, the prodrome mainly presents the occurrence of land-reform novels and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novel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its evaluation, and sorts out on this basis the entir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n20century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rediscovering land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movements and the works related.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target the land issue that emerged in land reform movement and its literary expression. The first chapter reveals the trauma of mental slavery brought by the old land ownership proceeding from the work The Sun Shines over the Sanggan River by Ding L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such trauma by land reform as well as its primary effect. The second chapter takes Zhou Libo's work The Hurricane for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violence that took place in land reform movement and its roots, and further traces author's expression tactics for unfolding violence and its insufficiency. The third on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land reform on people's life, especially the spiritual life, basing on The Swing and Folk Song by Sun Li, and the cause and consequence of creating new personalities in Sun Li's land-reform novels.
     Land reform is a great "millennium movement", but its negative influence was also emerged while it benefited rural areas of China, so the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would be the choice.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mainly study the evolution logic of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movement.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modern rural planning caused by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from Zhao Shuli's work Sanli Bay. The fifth begins with The History of Entrepreneurship by Liu Qing and tries to work out the portraits of modern farmers that appeared in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The sixth explores the modern history consciousness nurtured in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through the work Sunny Day by Hao Ran, and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cause of failure of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Starting in19th century, China may still need to go through a long period in21st century to find a relatively ideal modernization scheme. While the birth of this scheme requires the positive elements of all the previous movements instead of any negative ones. In virtue of this, combining the rural practice of modernization and its literary expression since the new period and corresponding to the rural status before land reform, the concluding part of the thesis looks back on the land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movements in a relatively integral view, and concerns the art and social value of land-reform novels and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novels.
引文
1确切地说,在时间上,此处的“当代文学”指的应该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新时期”之前这一阶段的“当代文学”,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之发表。
    2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1页。
    3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1页。
    4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1-42页。
    5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第10页。
    6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第12页。
    7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第17页。
    8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第24页。
    9鲁迅:《中国新文学大戏·小说二集导言》,《中国新闻学大系导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10何吉贤:《农村的发现和“湮没”——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农村》,《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2期,第7页。
    11何吉贤:《农村的发现和“湮没”——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农村》,《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2期,第7-8页。
    1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61页。
    1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51-852页。
    14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0页。
    15旷新年:《寻找“当代文学”》,《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页。
    16旷新年:《寻找“当代文学”》,《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5-6页。
    17旷新年:《寻找“当代文学”》,《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6页。
    18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译文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页。
    19旷新年:《寻找“当代文学”》,《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1-12页。
    20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49页。
    11黄示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6月弟1版,弟14-15页。
    2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第15页。
    25郑振铎:《稻草人·序》,《稻草人》,海豚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6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原序》第1页。
    27孙中山:《建国大纲》,《建国方略》(附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322页。
    28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建国方略》(附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317页。
    29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277页。下文相关论述皆引自此书,此处一并注明,下文不再另注。
    30孙中山:《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172页。
    34彭慕兰:《腹地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导言》第5-6页。
    35彭慕兰:《腹地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导言》第307页。
    38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页。
    39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48-649页。
    40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导言),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页。
    41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版,第93页。
    42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89页。
    43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34页。
    44高寿仙:《创新制度与明清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读书》,1996年第5期,第123-129页,转引自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86页。
    45克里斯·布拉莫尔:《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110页。本文是其著作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Routledge 2009)中的一章,由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农村读书小组”翻译出来并发表于《立场—教育对话》2012年第1期。
    46克里斯·布拉莫尔:《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110页。
    47克里斯·布拉莫尔:《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110页。
    48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2页。
    49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66页。楷体问原文所有。
    50随着形势的发展,进城打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自己的“农民工”身份,因而开始自我命名为“新工人”。参见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法律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51李典军,李泽丰:《国外社会主义农政思想史》(前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6页。
    52丁玲:《一点经验》,《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15416页。
    53丁玲:《一点经验》,《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17页。
    54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重印前言》,《丁玲全集》(第9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96页。
    55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37页。
    56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37页。
    57这个评价是陈明在给丁玲的信中转述的艾思奇、萧三、江青三人的意见。具体内容,参见王增如,李向东:《丁玲年谱长编》(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27-228页。
    58威廉·韩丁:《翻身》,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1页。
    59威廉·韩丁:《翻身》,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1页。
    60威廉·韩丁:《翻身》,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1页。
    61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56-257页。
    62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84页。
    63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99-102页。
    64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73-174页。
    65鲁迅:《颓败线的颤动》,《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10-211页。
    67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20-221页。
    68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27-230页。
    69法农的《全世界受苦的人》出版于1961年11月,胡风首提“精神奴役的创伤”是在1944年10月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一文中,1948年9月,他又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中对其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释。
    70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50-551页。
    71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49页。
    72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49-350页。
    73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50-351页。
    74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23页。
    76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前言》,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页。
    77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前言》,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页。
    8鲁迅:《故乡》,《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05-506页。
    79李建军:《何谓小说伦理》,《小说选刊》,2013年第1期,第114页。
    86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91页。
    87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重印前言》,《丁玲全集》(第9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97页。
    88谷新声:《丁玲和温泉屯的人们》,《涿鹿文史资料选辑》(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涿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内部资料),第20页。
    89丁玲:《在旅大小平岛苏军疗养院的一次讲话》,载《丁玲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54页。
    90谷新声:《丁玲和温泉屯的人们》,《涿鹿文史资料选辑》(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涿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内部资料),第20页。
    91谷新声:《丁玲和温泉屯的人们》,《涿鹿文史资料选辑》(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涿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内部资料),第22-23页。
    92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56-257页。
    93这是周立波回忆自己在松江省珠河县(不久改为尚志县)元宝区参加土改工作时对那段时光的自我评价。参见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44页。
    94《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题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179页。
    95毛泽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179-1180页。
    96陈云:《东北的形势和任务》,《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307-313页。
    97胡光凡,李华盛:《周立波咋东北》,载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02页。
    98刘延功:《元宝山纪事》,《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1页。关于高景阳人生故事的复述内容也参见本文。
    99韩惠:《和立波同志在一起》,《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58-63页。
    100李万生:《周立波在元宝镇》,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37页。
    101郭永涛:《周立波学唱二人转》,《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08-115页。
    102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44页。
    103李万生:《周立波在元宝镇》,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44页。
    104李万生:《周立波在元宝镇》,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48页。
    105周立波:《深入生活,繁荣创作》(节录),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70页。
    106《暴风骤雨》(下卷),由东北书店于1949年5月出版。 “自然景色”,将其“摔进”了“历史的漩涡”。参见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载《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0页。
    108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3页。
    109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4页。
    110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9页。
    111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9页。
    112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12页。
    113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16页。
    114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18页。
    115《霜野来信》,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42页。
    116周立波:《答霜野同志》,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39、240页。
    117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154-155页。
    118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155页。
    119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14页。
    120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18页。
    121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5页。
    122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6页。
    123张均:《小说<暴风骤雨>的史实考释》,《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第143页。
    124韩惠:《和立波同志在一起》,《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57页。
    125李万生:《周立波在元宝镇》,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20页。
    126高浦国:《土改前元宝村的变迁》,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 料),2004年12月8日,第5-6页。
    127赵德尊:《我所经历的土地改革》(代序),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2页。
    128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5页。
    129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80页。
    130李万生:《周立波在元宝镇》,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20页。
    131高浦国:《土改前元宝村的变迁》,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6页。
    132刘延功:《韩老六宅院文化》,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102-103页。
    133刘延功:《元宝山纪事》,《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6-7页。
    134郭长兴:《我和<暴风骤雨>——回忆半个世纪来郭全海伴我走过的路》,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99页。
    135郭长兴:《我和<暴风骤雨>——回忆半个世纪来郭全海伴我走过的路》,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99页。
    136郭长兴:《我和<暴风骤雨>——回忆半个世纪来郭全海伴我走过的路》,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110-111页。
    137刘文:《人民武装围剿柴喜林胡匪》,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53页。
    138刘文:《人民武装围剿柴喜林胡匪》,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54-55页。
    139刘文:《人民武装围剿柴喜林胡匪》,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54页。
    140刘延功:《韩老六宅院文化》,《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03-104页。
    141刘延功:《韩老六宅院文化》,《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04页。
    142刘延功:《韩老六宅院文化》,《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06页。
    143刘延功:《韩老六宅院文化》,《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06页。
    144张鹭:《<暴风骤雨>内外的“元茂屯”》,《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8月20日。
    145李万生、李荣:《明察秋毫巧审案》,《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57-160页。
    146郭长兴:郭长兴:《我和<暴风骤雨>——回忆半个世纪来郭全海伴我走过的路》,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113页。
    147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页。
    148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45页。
    149“三不够”是周立波对自己写作《暴风骤雨》不足之处的自我总结:一是“气(气魄和气质)不够”,二是“材料不够”,三是“语言不够”。参见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45-246页。
    150芝:《推荐<暴风骤雨>》,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52页。
    151陈涌:《暴风骤雨》,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79页。
    152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46页。
    153李万生:《谈<暴风骤雨>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原型》,《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36页。
    154李万生:《谈<暴风骤雨>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原型》,《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第135-136页。
    155韩进:《我读了<暴风骤雨>》,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63页。
    156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148-149页。
    157周立波:《答霜野同志》,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40页。
    158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第34-35页。
    159李万生:《周立波在元宝镇》,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30页。
    160郭长兴:《我和<暴风骤雨>——回忆半个世纪来郭全海伴我走过的路》,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112页。
    161据郭长兴回忆,看大家顾虑重重,不敢揭发,周立波上台发言说:“陈福廷这个汉奸有7条人命,大家都知道吧。现在是人民的天下,共产党给大家做主,大家不要怕。大家要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对这样的坏蛋,我们绝不能手软……”实际上,这等于宣布判了陈福廷的“死刑”,否则,我们无法想象接下来的情景。参见郭长兴:《我和<暴风骤雨>——回忆半个世纪来郭全海伴我走过的路》,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112页。
    162郭长兴:《我和<暴风骤雨>——回忆半个世纪来郭全海伴我走过的路》,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111页。
    163郭长兴:《元宝镇土改时期的分地情况》,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第79、81页。
    164《中共松江省委关于全省群众运动情况给中央的报告》,黑龙江省档案馆编:《土地改革运动》(上)(内部发行),1983年,哈尔滨,第144页。
    167张均:《小说<暴风骤雨>的史实考释》,《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第148页。
    169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16页。
    170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16页。
    171《松江省半年来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总结——张秀山在县书联席会上的报告》,黑龙江省档案馆编:《土地改革运动》(上)(内部发行),1983年,哈尔滨,第154页。
    172《松江省半年来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总结——张秀山在县书联席会上的报告》,黑龙江省档案馆编:《土地改革运动》(上)(内部发行),1983年,哈尔滨,第155页。
    173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10-211页。
    174周立波:《现在想到的几点——<暴风骤雨>下卷的创作情形》,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50页。
    175蔡天心:《从<暴风骤雨>里看东北农村新人物底的成长》,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70-271页。
    177参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在该书中,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组织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分立的社会”之破坏。
    178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前言》,第1页。
    179孟悦产生较大影响的论文《<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对此有系统阐释。
    180韩丁著,韩冬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7页。
    181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北京,第1版,第412页。
    182孙犁:《人民的狂欢》,《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36页。
    183孙犁:《<善闇室纪年>摘抄》,《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2页。
    184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34页。
    185孙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孙犁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7页。
    186孙犁:《<善闇室纪年>摘抄》,《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2页。
    187孙犁:《嘱咐》,《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09页。
    188孙犁:《嘱咐》,《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11页。
    9孙犁:《孙犁致康濯信》,《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32页。
    190孙犁:《父亲的记忆》,《孙犁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70页。
    191孙犁:《嘱咐》,《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19页。
    192孙犁:《父亲的记忆》,《孙犁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69页。
    193孙犁:《嘱咐》,《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17页。
    194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218页。
    195孙犁:《父亲的记忆》,《孙犁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69-270页。
    196孙犁:《孙犁致康濯信》,《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34页。
    197孙犁:《孙犁致康濯信》,《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38页。
    198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219页。
    199孙犁在1946年7月4日给康濯的信中说:“所苦恼者,咱在冀中也成了‘名流’,有生人来,要去陪着,开什么会,要去参加,有什么事,要签名。我是疏懒惯了的,常自觉闹出了欠妥之处,烦忧得很。”参见《孙犁致康濯信》,《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39页。
    200 1992年,孙犁在反思这件事时,认为是“本地人”“排外”的结果,并说:“文艺界,也有山头,也怕别人抢他的官座。这是我后来慢慢悟出的道理。”参见孙犁:《我的仗义》,《孙犁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20页。
    201“客里空”是苏联著名话剧《前线》中的一个专门吹牛拍马、胡编乱造的新闻记者的名字,该剧曾在延安与各抗日根据地演出,“客里空”也因此而成为“虚假新闻”的代名词。
    202孙犁:《一别十年同口镇》,《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62页。
    203孙犁:《<善闇室纪年>摘抄》,《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6-17页。
    204孙犁:《<善闇室纪年>摘抄》,《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7页。
    5孙犁:《答吴泰昌问》,《孙犁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8页。
    6孙犁:《致康濯》,《孙犁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2页。
    7孙犁:《致康濯》,《孙犁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4页。
    213孙犁:《夜思》,《孙犁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03页。
    214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1页。
    215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2页。
    216孙犁:《村歌》,《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1页。
    217李三,大名李学文,在家中排行老三,人们习惯称他“李三”。后来,孙犁就以“李三”为名,把这个
    218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8-19页。
    219除了讲课,孙犁还利用文艺形式群系群众.团结群众,发动土改.在夜校中.他除了讲课.有
    2为了便于工作,东张岗村土改工作队把村子分成东西南北四片,四个队员每人分管一片,孙犁负责西片。
    1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75页。
    2孙犁:《秋千》,《孙犁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5-26页。
    3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20页。
    4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6-27页。
    225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5页。
    226孙犁:《石猴》,《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77页。
    227孙犁:《石猴》,《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78页。
    228直到老年,孙犁对这件事还念兹在兹,曾在文章中提到过这件事,他说:“那时候纪律很严,是不能随便动胜利果实的。现在想来,可能是明版书。贫农团也不知注意,一定糟蹋了。”参见孙犁:《野味读书》,《孙犁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39页。
    229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30页。
    230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32页。
    231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33页。
    232孙犁:《怎样认识生活》,《孙犁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03-304页。
    233孙犁:《怎样认识生活》,《孙犁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05页。
    234孙犁:《秋千》,《孙犁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0页。
    235孙犁:《秋千》,《孙犁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4页。
    236孙犁:《女保管》,《孙犁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3-34页。
    237孙犁:《论战时的英雄文学——在冀中<前线报>文艺小组座谈会上的发言》,《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48页。
    238《文艺学习》是孙犁参加“冀中一日”的编辑工作后,根据“看稿心得”而写的一本“文学入门之类的书”,是“冀中一日”伟大运动的副产品。曾以《区村连队文学写作课本》、《怎样写作》、《写作入门》、《文学入门》等为题出版。参见《孙犁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74页。
    239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219页。
    240孙犁:《随感》,《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3-34页。
    241孙犁:《王香菊》,《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76页。
    242孙犁:《妇女的路》,《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61-262页。
    243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230页。
    244孙犁:《村歌》,《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0页。
    245孙犁:《村歌》,《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2页。
    246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83页。
    250孙犁:《光荣》,《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7-188页。
    251孙犁:《答吴泰昌问》,《孙犁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8页。
    252孙犁:《光荣》,《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7页。
    253孙犁:《答<文艺学习>编辑部问》,《孙犁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64页。
    254孙犁:《答吴泰昌问》,《孙犁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页。
    255孙犁:《致康濯》,《孙犁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4-25页。
    256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孙犁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3页。
    257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对“孙犁作品的故事来源”加以挖掘,以纠正对孙犁作品的这一“误读”。比如,段华发表于2010年第7期《天津文学》上的《孙犁作品的故事来源》,就是一篇比较细致的“考据”文章。
    258孙犁:《<善闇室纪年>摘抄》,《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7页。
    259孙犁:《乡里旧闻·度春荒》,《孙犁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2页。
    260孙犁:孙犁:《乡里旧闻·木匠的女儿》,《孙犁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第143页。
    261孙犁:孙犁:《乡里旧闻·木匠的女儿》,《孙犁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46页。
    262孙犁:《正月》,《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3页。
    263孙犁:《正月》,《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3-224页。
    264孙犁:《正月》,《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4页。
    265孙犁:《正月》,《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4页。
    266孙犁:《妇女的路》,《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61页。
    267孙犁把这篇小说给杂志社时,考虑如果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发表,可以此为题。
    268孙犁:《妇女的路》,《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61页。
    269孙犁:《正月》,《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8页。
    270孙犁:《正月》,《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30页。
    271孙犁:《正月》,《孙犁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9页。
    272孙犁:《妇女的路》,《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61页。
    273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85页。
    274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85页。
    5孙犁:《村歌》,《孙犁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647页。
    276威廉·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714页。
    277威廉·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714页。
    278威廉·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714-715页。
    280孙犁:《论赵树理》,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59页。
    281赵树理:《决心到群众中去》,《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58页。
    282赵树理:《回忆历史认识自己》(摘录),《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378页。
    283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76页。
    284正是这场会议引发了党内围绕着“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而展开的激烈争论,引起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的召开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的出台,推动了中国农村的第一波社会主义运动高潮,因而,这次会议可谓吹响了向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冲锋的“集结号”,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尤其是对于像赵树理这样熟悉中国农村的作家来说,能够赶上这样的会议,不可谓不幸运。
    285争论的具体内容见下文。
    286赵树理:《下乡杂忆》,《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336页。
    287潘小蒲:《赵树理活动拾遗》,《赵树理研究》,1990年第3期(总第11期)。
    288关于赵树理发言的具体内容见下文。
    289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290赵树理:《生活·主题·人物·语言》,《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539-540页。
    29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赵树理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138-139页。
    292赵树理:《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87-188页。
    293索迈胜编著:《赵树理·三里湾·川底村》(内部资料),平顺县政协文史委、平顺县文物旅游局,第9页。
    294赵树理:《一九五三年文学工作计划》,《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23页。
    295参见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赵树理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148-149页。
    296赵树理:《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67-168页。
    297赵树理:《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68页。
    299赵树理:《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76页。
    1赵树理:《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76-78页。
    301王立诚:《中国农业合作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5页。
    302王立诚:《中国农业合作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5页。
    303王立诚:《中国农业合作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5页。
    304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版,第93页。
    305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34页。
    30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7页。
    307王立诚:《中国农业合作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6页。
    308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97-198页。
    309中共中央华北局调查组1951年3月30日《春耕工作队山西小组关于长治专区互助组代表会议情况的报告》,引自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211-212页。
    310中共中央华北局调查组1951年3月30日《春耕工作队山西小组关于长治专区互助组代表会议情况的报告》,引自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212-215页。
    311参见中共山西省委:《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引自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43页。
    312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87-188页。
    313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88页。
    314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88-189页。
    315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89页。
    316实际上,对华北局和刘少奇的意见,山西省委也一再申辩,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参见马社香:《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百名亲历者口述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1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91页。
    319香港理工大学农村读书小组专题之《农业合作化至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论争》,《立场一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47页。
    320香港理工大学农村读书小组专题之《农业合作化至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论争》,《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47-48页。
    321香港理工大学农村读书小组专题之《农业合作化至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论争》,《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48页。
    322香港理工大学农村读书小组专题之《农业合作化至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论争》,《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48页。
    323《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引自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50-51页。
    32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91页。
    325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168页。
    326参见马社香:《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百名亲历者口述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59页。
    32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92页。
    328王立诚:《中国农业合作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49页。
    329马社香:《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百名亲历者口述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61页。
    330比如,在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的《赵树理传》中,对此就有更加“活灵活现,,的叙述。
    331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428-429页。
    332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80页。
    4柳青:《创业史》(第1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98-99页。
    335赵树理创作的黄金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在探索中确立的时期,而日本,占主流的意识形态却始终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对赵树理文学解读的这种不对称性,颇让人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
    336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第425页。
    337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425页。
    338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426页。
    339赵树理:《土改后的故乡》,《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15-216页。
    340赵树理:《新食堂里忆故人》,《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315页。
    341赵树理:《郭玉恩小传》,《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21页。
    342赵树理:《郭玉恩小传》,《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21页。
    343赵树理:《郭玉恩小传》,《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21页。
    344赵树理:《一张临别的照片》,《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27页。
    345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425页。
    346赵树理:《郭玉恩小传》,《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21页。
    347赵树理:《郭玉恩小传》,《赵树理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22页。
    349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78页。
    350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78页。
    351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79页。
    352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79-280页。
    353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80页。
    354《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引自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50页。
    355《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引自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50页。
    356《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引自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51页。
    357根据赵树理的一些文章,可以看得出,他对这种来回穿梭的状态是不满意的,他是希望在农村落户的。
    358马加:《生命不息》,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大写的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2月北京第1版,第4-5页。
    359蒙万夫等:《柳青传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55页。 第115页。
    361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15页。
    362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16页。
    363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17-118页。
    364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18页。
    365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18-119页。
    366柳青:《灯塔,照耀着我们吧!》,《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25-126页。
    367柳青:《王家斌》,《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39页。
    368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北京,第37页。柳青把这段话作为《创业史》的“题记”写在了扉页上。
    369冯牧:《初读<创业史>》,《文艺报》,1960年第1期。
    370《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第8、9期合刊。
    371这些文章包括:《<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文学评论》1964年第4期)。
    2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3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第8期。
    374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72-173页。
    374宋炳辉:《“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小说<创业史>》,《上海文论》1988年第4期,转引自李杨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73页。
    376参见李杨《(创业史)——“现代性”、“知识”与想象农民的方式》,载《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377柳青:《创业史》(第1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第1版,第18页。
    378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北京,第37页。
    9柳青:《创业史》(第1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第1版,第24-25页。
    10柳青:《创业史》(第1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第1版,第20-22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11页。
    382柳青:《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柳青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第147页。
    383赵树理:《与读者谈<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525页。
    384赵树理:《生活·主题·人物·语言》,《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544页。
    5浩然:《艳阳天》(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9页。
    386浩然:《创业史》(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428页。
    387浩然:《创业史》(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428页。
    388赵树理:《与读者谈<三里湾>》,《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522-523页。
    389赵树理在另一篇文章中坦承他是将“三里湾”的斗争当做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参见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428-429页。
    390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55页。
    391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55-256页。
    392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 月第1版,第257-258页。
    393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63页。
    394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65页。
    395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76-277页。
    396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77页。
    397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70页。
    8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63页。
    9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59页。
    10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45页。
    11马进:《浩然与昌乐》,《潍坊晚报》,2012年3月25日。
    402浩然:《漫谈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几个问题——在一个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浩然作品研究资料》(修订本),1974年4月,第25页。不过,浩然的这个“自述”有点偏差,因为据他后来的“口述自传”《我的人生》显示,写萧长春家有三条光棍的情节取材于山东昌乐的经历,他说:“想到山东昌乐东村的田守业一家,我忽发奇想,创造了一个歇后语‘筷子夹骨头——三条光棍’。”参见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70页。
    403据薄一波说,由于“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1959年全国定产指标为5000亿斤原粮,而1959、1960、1961年的实产量分别只为3400亿斤、2870亿斤、2950亿斤。三年平均实产比1957年减少827.6亿斤,但平均征购粮食却比1957年增加了95.8亿斤,相当多的地方征购了农民的过头粮。参见薄一波:《统购统销的实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70页。
    404浩然:《为谁而创作》,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浩然作品研究资料》(修订本),1974年4月,第34页。
    405浩然:《为谁而创作》,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浩然作品研究资料》(修订本),1974年4月,第34-35页。
    406浩然:《为谁而创作》,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浩然作品研究资料》(修订本),1974年4月,第35页。
    407浩然:《艳阳天》(第1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110-111页。
    408浩然:《艳阳天》(第1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110-111页。
    409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48页。
    410《论土地国有化》大概是马克思独立论述社会主义农政问题的唯一一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却是他应第一国际领导人杜邦请求于1872年3到4月间而写的,以对第一国际在在农政问题上争论进行总结,结束争议。恩格斯与马克思有所不同,对农政问题论述略多些,但也多为回应国际内部争论,比如,其代表性论文《法德农民问题》就是为了回应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改良主义派领袖格·亨·福尔马在土地问题上的错误而写的。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版,第50页。
    412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5-36页。
    413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6页。
    414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页。
    415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4页。
    416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3页。
    417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页。
    421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2页。
    422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9年第二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2页。
    423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66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24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66-567页。
    425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67-568页。
    426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69页。
    417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69-570页。
    428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0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29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3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30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3页。
    433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0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34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1页。
    435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1-232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36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2页。
    437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2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38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439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440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3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41卡尔·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442弗·恩格斯:《给“前进报”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5月第1版,第561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43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14页。
    447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10页。
    448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13页。
    449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4页。
    450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6页。
    451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9页。
    452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9页。
    453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9页。
    454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9页。
    455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9页。
    456列宁:《我们党的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第191页。
    457列宁:《我们党的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第197页。
    458列宁:《我们党的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第197页。
    459列宁:《我们党的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第197-198页。
    460列宁:《工人政党和农民》,《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第381页。
    461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311页。
    462列宁:《告贫苦农民》,《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155页。
    463列宁:《告贫苦农民》,《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158页。
    464列宁:《告贫苦农民》,《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158-159页。
    465列宁:《告贫苦农民》,《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159页。
    466列宁:《工人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联盟》,《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99页。
    467列宁:《工人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联盟》,《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985年10月第2版,第100页。黑体及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468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985年10月第2版,第20页。
    469列宁:《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521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70列宁:《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525页。
    471列宁:《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 528页。
    472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大会上的两次讲话》,《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141页。
    473列宁:《在中部各省贫苦农民委员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174页。
    474列宁:《在中部各省贫苦农民委员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174页。
    475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475-476页。
    476列宁:《在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412-413页。
    477列宁:《俄共(布)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90页。
    478参见列宁:《对向农户征收实物税法令的意见》,《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95-96页。
    479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467页。
    480列宁:《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145页。
    481季正矩:《列宁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311页。
    482列宁:《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208页。
    483列宁:《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211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484列宁:《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214、215页。
    485列宁:《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文献·关于粮食税的报告的总结发言》,《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313页。
    486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73页。
    487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79页。
    488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85页。
    489李典军,李泽丰:《国外社会主义农政思想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114-115页。
    492汪晖:《现代性问题答问》,《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第1版,第11-12页。
    493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第1版,第49-50页。
    49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部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3-5页。
    495毛泽东:《论合作社》,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5页。
    496毛泽东:《论合作社》,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1版,第5页。
    49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2版,第1432-1433页。
    498威廉·韩丁:《深翻·序》,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香港),2008年5月第1版,第25页。在“序”中,威廉·韩丁对把集体生产从一个水平推动到另一个水平的内部经济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十分精确的分析:在生产资料匮乏的情况下,组织互助组自然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各家各户一旦开始在一起劳动,困难的决定就来得多、来得快。下雨了,土地疏松易锄。我们该先锄谁家的地呢?庄稼干旱,又该先浇谁家的地呢?你的骡子拉了我的车,我该用什么比率来交换?为了扯平我欠你一些粮食,但我的粮食有点发霉,我又该打多少折扣呢?要决定这些事就要开很多会,因此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解散互助组来避免这些问题,或通过合并土地、耕畜和大农具,合作起来种地,分享收成来绕开这些问题的大多数。如果决定合并土地,我们就解决了以上许多问题,但一连串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般地讲,虽然都是些相对贫穷的劳动农民,但所拥有的土地、耕畜和农具却各不相同。如果我拥有的多,合并的多,我就应该得到的多,等到分红时我就要求为我入社的财产分配一部分,而不只是按劳分配。如果社员们能在按劳和按财产的分配比例上取得一致的意见,那么以上问题就解决了,但时间一长,小组里的生产关系(谁投入了多少)就一定会有变化。如果集体领导得好,大家都辛勤耕作,毛收入就会增加,剩余额自然也以积累金的形式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进行新的投资。这个积累和投资主要地应归功于组里那些强壮的、正在成长的青年社员的劳动。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会对那么多的粮食和钱分给那些靠财产分红、不劳而获的人感到不满。为了公平合理,小组就必须降低靠财产分红的人的分配百分比,增加劳动工资的百分比。最后,根据出色的劳动和劳动所创造的新的财富,社员们要求全部废除财产投入的分配比例,这样,就在较低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较高级的合作社……以此类推,互助合作组织就在这样的内动力下不断被推向更高的形式,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无缝对接。
    499威廉·韩丁:《深翻·序》,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香港),2008年5月第1版,第25-26页。
    500威廉·韩丁:《深翻·序》,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香港),2008年5月第1版,第26页。
    501威廉·韩丁:《深翻·序》,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香港),2008年5月第1版,第29页。
    502该书尚未出中文版,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农村读书小组专门译校了这一章,以《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为题发表于《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笔者参考的是这个译文。
    503克里斯·布拉莫尔:《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载《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114页。
    504克里斯·布拉莫尔:《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载《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Dlalogues on Education),2012年第1期,第114-115页。陶鲁茄晚年的思考,也印证了克里斯·布拉莫尔的观点。马社香在其经过大规模采访后写作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百名亲历者口述实录》一书中,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
    505参见赵云旗:《中国当代农民负担问题研究(1949-2006),《中国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506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5页。
    507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5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508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82页。
    509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1页。
    510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8页。
    511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5页。
    512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71页。
    513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三联书店,1984年第1版,第9页。
    514戴隆斌:《斯大林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228页。
    515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1版,第25—27页。
    516从浩然的口述自传可知,萧永顺的确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格的人,浩然举了他的好几个例子:比如,跳入冰冷的水中捞合作社建设用的木头;比如,自己的父亲从公家的田里拔了两个萝卜招待客人,他一定要求其退赔,并通过合作社的喇叭公开批评,并要求他检讨;再比如,在公私关系上,他一定先公后私。参见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7艾青:《礁石》,《新中国50年诗选》(第1卷),重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3页。
    8浩然:《艳阳天》(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0月北京第1版,第442-443页。
    9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37页。
    10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页。
    1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小说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2页。
    522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小说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2-33页。
    523“家庭生命周期论”是前苏联经济学家恰亚诺夫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家庭农场的经济状况主要随家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比例周期性变化而起落。在青壮年父母不需要供养老人而又没有子女时,家庭经济条件最佳;在没有劳动能力的消费者(儿童和老人)至多时最差。这一理论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命运,或者,为什么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命运。
    524路遥:《平凡的世界》(第3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2版,第37页。
    525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45页。
    526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45-146页。
    528《夜深沉》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去往菰村之路》发表于《上海文学》2013年第1期。
    529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7页。
    丁玲:《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4月第1版。
    孙 犁:《孙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赵树理:《赵树理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柳青:《柳青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0月第1版。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高晓声:《高晓声小说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2版。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贾平凹:《秦腔》,中国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胡凤:《胡风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王增如,李向东:《丁玲年谱长编》(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李华盛、胡光凡主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哈尔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编:《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内部资料),2004年12月8日。
    《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内部发行),2003年2月。
    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何同桂,牛广欣:《孙犁在饶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2月第1 版。
    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赵树理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
    索迈胜编著:《赵树理·三里湾·川底村》(内部资料),平顺县政协文史委、平顺县文物旅游局。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大写的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蒙万夫等:《柳青传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李 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浩然作品研究资料》(修订本),1974年4月。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孙中山:《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王谦:《劫后余稿——试办初级社文存》,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黄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内部发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人民出版社,1956年北京。
    黑龙江省档案馆编:《土地改革运动》(上)(内部发行),1983年,哈尔滨。
    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王立诚:《中国农业合作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马社香:《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百名亲历者口述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季正矩:《列宁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戴隆斌:《斯大林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李典军,李泽丰:《国外社会主义农政思想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1版。
    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列 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
    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译文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彭慕兰:《腹地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版。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威廉·韩丁:《翻身》,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威廉·韩丁:《深翻》,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香港),2008年5月第1版。
    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三联书店,1984年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