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伦理看待发展:基于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永恒主题,但却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哲学、发展伦理学等等与发展有关的学科在二战后的纷纷兴起,直接反映着“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学科。但何谓发展?仍然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看待发展的角度不同。有人从广义上定义发展,也有人从狭义的视角看待发展,如从某一特定学科的角度(如,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或从社会发展的某个领域来看待发展。本文认为,发展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主要内容为一体的全面性演进过程,应该以“人性”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否则的话只能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经济增长而已。发展是一项富有伦理诉求的社会实践,就如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2年人文发展报告》所指出的,“发展是一个广泛的、全面的概念。它包罗在所有发展阶段所有社会中的所有人类选择。它把发展对话扩大为不仅仅是讨论手段(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讨论终极目的……发展的概念不是从任何预定模式开始的。它从社会的长远目标得到启示,它使发展围绕人的中心,而不是使人围绕发展的中心”。
     最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与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中相同的伦理困境。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益贫乏;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等等。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如何规范、约束、引导发展实践,使其走出社会发展的这种“悖论”,迈向健康、合理的发展轨道,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积极借鉴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紧紧围绕什么是“好的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价值性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程中遇到的价值选择问题探寻答案,以指导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实践。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新意和不足;
     第二章从现代性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入手,为后面的研究找寻理论基础;
     第三章从历史演变的视角探讨二战以来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种发展观,并认为以伦理探讨发展,寻求发展的终极价值,即“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的价值是当前及未来发展研究和发展实践的趋势;
     第四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主要探讨了人类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几对矛盾,如发展与代价、效率与公平、自然界与人等辩证关系;
     第五章运用价值分析法,重点探讨人的价值取向(主要从生存、尊重和自由等三个方面)以及这些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认为社会公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保证;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好的发展”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伦理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公正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科学发展原则等;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的伦理关照,认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但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和矛盾,发展必须从观念到实践进行转型,以“人本”发展为价值追求,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贫困、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等实践性问题,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Development is the subject forever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 but it is not being concerned and considered by human like today. The ris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development sociology, development philosophy, development ethics and other subjects about development after World War II, had testified that "development study" had become a hot subject 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However, what is development? This is still a difficult question. Since everyone treats development by the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Somebody treats development from generalized angle of view, and others from a featured subject (just like economics, philosophy, sociology, etc.) This paper argues that development should be treated as an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nature. The end of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rise of humanness. Otherwise, development will be an economic growth without soul. Development is an activity full of values, just like the UNDP'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1992had defined,"Human development is thus a broad and comprehensive concept. It covers all human choices in all societies at all stages of development. It broadens the development dialogue from a discussion of mere means (GNP growth) to a discussion of the ultimate ends.......The concept of human development does not start with any predetermined model. It draws its inspiration from the long-term goals of a society. It weaves development around people, not people arou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China has gained world-focused gigantic achievement, but is facing some ethical dilemma which is same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develo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gap between poor and rich people is broadened, the conflicts among different benefit groups are increasingly sharp; the material wealth increas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mental life of people is more poverty; the capability of using nature was advanced, b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destroyed, etc. The material wealth increased continuously, but human's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is still a problem we are facing. How to measure, restrain and guide development practice, walk out development paradox and stride toward a health and rational way,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we should study and answer.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Marxis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development ethics, using the research fruit of economics, philosophy, sociology, ethics and ecology, will develops study about some valu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good development and how to develop. The end is to find answ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e Chinese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constitute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Mostly, this section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 logic structure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is paper's innovations and shortages.
     Chapter two tried to analyze the modernity theory, Marxist human overal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John Rawls'theory of justice. The aim is to establish study basis for the later study.
     Chapter three,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 evolvement, discussed the rethinking and innovation of development questions by human being since World War Ⅱ, and analyzed the present four views of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discussion about development from ethic angle and the quest of the ultimate value, namely, according to "people first" increase human value, i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study and practice in present and future.
     Chapter four, applying to Marxist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discussed several conflicts of human development practice, like the dialectic relations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st, efficiency and equity, nature and human being.
     Chapter five, applying to the method of value analysis, discussed the value demands of human (mostly including of subsistence, esteem and freedom) and achievement conditions of them. 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society equity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achieving human's value.
     Chapter six discussed the ethic principles of good development, which are principle of people first, principle of equity, principle of overall, and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etc.
     Chapter seven and eight are about the considerat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 practic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China had gained a great achievement in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by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China had accumulated a mass of questions and conflicts. Chinese development should transfer from idea to practice, should establish value demands of people first. China should resolve some practice problems faithfully, just like poverty,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and realize the human development of freedom and overall.
引文
① 转引自[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43页。
    ①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4页。
    ②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4页。
    ③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371页。
    ④ [波]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M],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193页。
    ① [波]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M],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193页。
    ① 该组织于1987年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市成立。其使命是:判断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引导公共政策,并澄清围绕这些问题和政策中的价值观困境。
    ② 转引自[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页、第8页。
    ①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43页。
    ②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30页。
    ③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2页。
    ① 邱耕田:《发展伦理学是研究善的学问》[J],《学习与探索》,2004,(03),第27-30页。
    ② 刘福森:《论发展伦理学的基本原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第33-37页。
    ③ 景天魁:《作为公正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6),第215-223页。
    ① 邓万春:《发展的价值目标批判及新趋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第1-5页。
    ①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3页。
    ①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M],谭力文,张卫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第2页。
    ① 吕迪格·比特纳:《什么是启蒙?》,(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徐向东、卢华萍,译:《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55-367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41页。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3页。
    ② 也叫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或“收入——幸福之谜”。
    ③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赵一凡,译,1989,第296页。
    ④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赵一凡,译,1989,第128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和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第142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370页。
    ③ [美]A·麦金太尔著:《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80页。
    ④ [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第292页。
    ⑤ [英Ralf Dahrendorf,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East Europe:In a Letter Intended to Have Been Sent to a Gentleman in Warsaw, Chatto & Windus,1990:93
    ① [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铠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第2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9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6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01-20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9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926-927页。
    ④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26页。
    ⑤ [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5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6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9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9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78—7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8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8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32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614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4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1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7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23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1页。
    ③ 黄楠森:《人学原理》[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412—41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0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09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0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2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④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3页。
    ⑤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4页。
    ⑥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61页。
    ①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的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79页。
    ①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卷)》[M],(中译本),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第151页。
    ② 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第148页。
    ① [英]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引自塞缪尔·享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47页。
    ②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19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17页。
    ①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谭力文,张卫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第305页。
    ① [英]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引自塞缪尔·享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53页。
    ② [美]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印金强,赵荣美,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第50-51页。
    ① 蔡建波:《佩鲁对发展观的反省与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04),第2页。
    ①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第8页。
    ①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7页。
    ②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71页。
    ①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页。
    ③ [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62页。
    ①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42页。
    ②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4页。
    ①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33页。
    ②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3页。
    ①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4页。
    ② 该组织于1987年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市成立。其使命是:判断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引导公共政策,并澄清围绕这些问题和政策中的价值观困境。
    ③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43页。
    ①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83页。
    ②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49页。
    ③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0页。
    ④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51页。
    ⑤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52页。
    ⑥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3页。
    ①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86页。
    ②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86页。
    ③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86页。
    ④ W.Arthur Lewis. "Is Economic Growth Desirable?" in Stud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2:478
    ⑤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86页。
    ⑥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24页。
    ①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24页。
    ②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5页。
    ③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5页。
    ④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24页。
    ①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30页。
    ②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30页。
    ③ 从1990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并发布一份《人类发展报告》。
    ① 转引自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第25-26页。
    ①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2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cpc.people.com.cn), 2003-10-21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① 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第二版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22页。
    ① 韩庆祥:《发展与代价》[J],江海学刊,1994(03),第87-93页。
    ② 邱耕田,张荣洁:《简论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J],社会科学,2000(07),第35-3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8、7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9页。
    ③ 韩庆祥:《发展与代价》[J],江海学刊,1994(03),第87-93页。
    ① 武杰:《论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3(02),第34-37页。
    ② 宋惠昌:《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第131-132页
    ①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20页。
    ② 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404、405、408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1993-11-17
    ②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26-27页。
    ③ 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01),第53-57页。
    ① 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01),第53-57页。
    ② 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01),第53-5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33页。
    ④ 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01),第5357页。
    ① 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01),第53-57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6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1985年,第95页。
    ①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95-296页。
    ①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英文版序第17页。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① [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6页。
    ② [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M],陈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页。
    ①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① 陆晓禾:《论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01),第91-96页。
    ②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前言,第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页。
    ②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50页。
    ③ 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的世界就业大会上对“基本需求”的定义:基本需求包含两大部分。首先,它包括一个家庭在个人消费上的基本最低需求,如充足的食物、居所、服装、家庭设施和服务。其次,它包括由社会提供并使社会受益的基本服务,如安全饮用水、环境卫生、公共交通、健康与教育设施。
    ④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67页。
    ① [美]阿兰·S·罗森鲍姆编:《宪政的哲学之维》[M],郑戈、刘茂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324页。
    ②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51页。
    ③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65页。
    ④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67页。
    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88,前言,第1页。
    ①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53页。
    ②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导论,第1页。
    ③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0页。
    ④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30页。
    ⑤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译者序第3页。
    ⑥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1页。
    ①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11页。
    ②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273—274页。
    ③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71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26-127页。
    ① 汪盛玉:《何为“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的考察》[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第15-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82页。
    ③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8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① 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593页。
    ① 王玲玲冯皓:《发展伦理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24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③ 王克敏:《经济伦理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①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1(13),第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2页。
    ① [美]蕾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第5页。
    ② [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第97页。
    ② 袁祖社:《“以正义看待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之公共价值理性信念的养成——立足发展伦理学对“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价值”的论析》[C],《人本·发展·和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211-218页。
    ③ 赵凌云赵红星:《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第503-508页。
    ④ 孙正聿:《中国新起点与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4(03),第188-191页。
    ⑤ 常修泽.《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人本体制论”角度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第5-20页。
    ⑥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还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⑦ 本报评论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N],人民日报2012-02-23
    ① [埃及]萨米尔·阿明著:《资本主义的危机》[M],彭姝祎 贾瑞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6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83-384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41页。
    ①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618页。
    ② 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53-154页。
    ①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22页。
    ② 徐复观:《徐复观杂文——记所思》[M],台湾: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第311页。
    ③ [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20页。
    ④ [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03页。
    ① 祝黄河:《发展——社会与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27页。
    ② 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60-161页。
    ① [埃及]萨米尔·阿明著:《资本主义的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97页。
    ①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35页。
    ② [法]埃德加·莫林和安娜·布里吉特·凯恩:《地球祖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110页。
    ① [埃及]萨米尔·阿明著:《资本主义的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8页。
    ① 吴寒光主编:《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19页。
    ① [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6页。
    ② [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卫.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445页。
    ② 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第13-16页。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5-06-28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9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② 邱晓华等:《正视现实、反思差异—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初步分析》[J],调研世界2000(10),第21-26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277页。
    ② 左小蕾:《合理切分蛋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N],中国证券报,2010-07-07
    ③ 郭克莎:《当前消费率下滑的表现、原因及影响》[N],中国经济时报,2011-09-06
    ① 陈东海:《分配改革:让劳动要素获公正地位》[N],上海证券报,2010-06-18
    ①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1页。
    ② 刘福森:《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第130-136页。
    ③ 《全球7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N],广州日报,2011-10-17
    ④ [挪威]S·汉森:《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贫困危机——发展经济学的展望》[M],朱荣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第141页。
    ⑤ [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陈一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127页。
    ① [美]迪帕·纳拉扬:《谁倾听我们的呼声》[M],付岩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41页。
    ② 戴庆中:《文化视野中的贫困与发展——贫困地区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第6页。
    ①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199页。
    ② 即《人和公民权利宣言》,是法国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③ 钱箭星:《国际政治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J],《国际论坛》2000(03),第11-16页。
    ④ [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M],胡利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第3页。
    ⑤ 钱箭星:《国际政治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J],《国际论坛》2000(03),第11-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0页。
    ② 《扶贫标准大幅提高上亿低收人口受益》[N],《人民日报》,2012-06-24
    ① R. Nurkse, Some 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52.
    ② [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第70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8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19页。
    ①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页。
    ② [英]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引自塞缪尔·享顿等著《现代化一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47页。
    ③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4页。
    ① [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1页。
    ①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2012年11月16日。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波]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M],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23][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M],谭力文,张卫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
    [24]吕迪格.比特纳:《什么是启蒙?》[C],(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徐向东、卢华萍,译:《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26][意]贾尼.瓦蒂莫著:《现代性的终结》,第28页。转引自萨米尔·阿明著:《资本主义的危机》[M],贾瑞坤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赵一凡,译,1989年。
    [2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和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30][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31][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2][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33][英]Ralf Dahrendorf,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East EDrope: In a Letter Intended to Have Been Sent to a Gentleman in Warsaw, Chatto & Windus,1990:93
    [34][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铠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35]黄楠森:《人学原理》[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7][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M],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8][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39]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2]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的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 版社,2002年。
    [43][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卷)》[M],(中译本),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45]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46]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47]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4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
    [4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88年。
    [50][西班牙]费德里科.马约尔:《不要等到明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51][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52]庞元正:《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3][英]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M],引自塞缪尔.享顿等著《现代化一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54]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55][美]W. Arthur Lewis. Is Economic Growth Desirable? in Stud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2:478
    [56]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
    [57]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8]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59]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0][英]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6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
    [62]宋惠昌:《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63][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64][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6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6]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6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6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M],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0]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71]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2]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73]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74]Nussbaum, M. and J. Glover. Wome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75]韩庆祥:《发展与代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76]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77]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78]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9]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8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8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82]Sen, A. K. Development as capability expansion, in GriffinK and Knight, J. (Eds)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1990s, MacMillan, London.1990.
    [83][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M],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
    [84]王玲玲,冯皓:《发展伦理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85]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86]颜晓峰等:《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87][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8]宋希仁:《社会伦理学》[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07年。
    [89]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
    [9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
    [91]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92]林春逸:《发展伦理初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9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94]衣俊卿:《现代性的纬度及其当代命运》[C],引自《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哲学大会(2004)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5][美]彼得.贝格尔著:《神圣的帷幕》[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96][法]埃德加.莫林和安娜.布里吉特.凯恩著:《地球祖国》[M],马胜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97][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8][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99][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卫.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00][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M],李惠斌,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01]Hans kung, Global Responsibility, Continuum, New York,1991
    [102]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3][埃及]萨米尔.阿明著:《资本主义的危机》[M],彭姝祎 贾瑞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04][美]弗.卡普拉等著:《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10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106]《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08]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刘福森:《发展伦理学:当代社会的迫切需要》[J],哲学动态,1995,(11).
    [2]袁祖社:《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袁祖社:《“以正义看待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之公共价值理性信念的养成——立足发展伦理学对“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价值”的论析》[C],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4]赵凌云赵红星:《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5]孙正聿:《中国新起点与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4,(03)
    [6]常修泽:《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人本体制论”角度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7]王志萍:《普遍伦理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0,(01)
    [8]刘福森:《论发展伦理学的基本原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9]景天魁:《作为公正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06).
    [10]邓万春:《发展的价值目标批判及新趋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11]韩庆祥:《发展与代价》[J],江海学刊,1994,(03).
    [12]刘福森:《存在发展伦理学吗》[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02)
    [13]陈忠:《发展伦理学的范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04).
    [14]李国俊:《发展伦理学视角的传统技术观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08).
    [15]邱耕田:《发展伦理学是关于发展善的学问》[J],学习与探索,2004,(03).
    [16]赵丽君:《发展和代价的博弈关系》[J],理论研究,2010,(06).
    [17]邱耕田,张荣洁:《简论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J],社会科学,2000,(07).
    [18]赵丽君:《发展和代价的博弈关系》[J],理论研究,2010,(06).
    [19]武杰:《论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3,(02).
    [20]陆晓禾:《论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01).
    [21]吴忠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2,(01).
    [22]汪盛玉:《何为“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的考察》[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3]庞元正:《什么是发展观所说的“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04)
    [24]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
    [25]刘福森:《奠基于新哲学的发展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1).
    [26]Denis Goulet:Three Rationalities in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World Development,1986.
    [27]Crocker, D. A.:Toward Development Ethics, World Development,1991.
    [28]R. Nurkse, Some 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52.
    [1]本报评论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N],人民日报2012-02-23
    [2]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04--04-05
    [5]逢先知、冷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N],文汇报,1997-01-13
    [6]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EB/OL],中国孔子网(www.chinakongzi.org),2007-08-25
    [7]左小蕾:《合理切分蛋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N],中国证券报,2010-07-07
    [8]郭克莎:《当前消费率下滑的表现、原因及影响》[N],中国经济时报,2011-09-06
    [9]陈东海:《分配改革:让劳动要素获公正地位》[N],上海证券报,2010-06-18
    [10]《扶贫标准大幅提高上亿低收人口受益》[N],人民日报,2012-06-24
    [1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2012年11月1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