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最初是伊斯兰教苏非派教团神秘主义功修仪式中的舞蹈,主要在苏非道堂罕尼卡中由苏非教士们传跳,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慢慢的向外拓延,不仅麻扎朝拜中能看到苏非教团跳的萨玛舞,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中也有大批民众聚集在一起跳萨玛舞的场景,以致于后来艺术院校的课堂与文艺院团的舞台上,也出现了职业化舞者传承展演的萨玛舞。
     萨玛舞是一个跨国界文化现象,不仅中国新疆有与之相邻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乌孜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乃至不相邻的土耳其、埃及、伊朗和俄罗斯的车臣,该舞蹈也都存在,每个国家的萨玛舞都表现出不同的本土文化特色。新疆苏非教团与这些国家苏非教团的文化有承接关系,今天仍在活动的契斯提耶、哲合林耶、嘎迪林耶、毛拉维耶等新疆苏非教团,他们跳的萨玛舞也不尽相同。该舞蹈研究不但涉足的领域较多,遇到的问题也很繁杂,是一个即困难但又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对待该舞蹈的研究仅仅用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远远不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舞蹈学舞蹈语言研究的思考,运用历史学文献研究的方式,加入宗教学与政治文化学研究的视野,运用跨学科、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一种文化整体观的理念,解读与审视该舞蹈独特的历史,分析其民间的仪式结构(表演流程),揭示潜在的社会功能与象征寓意。同时,对都市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进行关注,阐释它的特征、功能,以及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此外,运用一些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与思考,对今天萨玛舞传承与发展进行一些应用性探讨,也是本文的一个关注点。
     全文共分九个章节,论述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在首章,在对萨玛舞的概念进行解析的同时,对其存在环境的多种要素进行了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生态决定一方文化,这部分尝试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展开了对萨玛舞存在环境与文化特征的讨论。最终得出多元、复合、杂糅是萨玛舞存在于“西域”这一特殊人文地域环境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它是经过文化整合、涵化、变迁、分化后的产物,有着鲜明的伊斯兰苏非文化印记,也积淀着多种异质文化的要素。
     第二部分内容,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就一个问题展开谈论,即萨玛舞起源问题。萨玛舞究竟是起源于萨满教,还是起源于伊斯兰苏非派教团,是一个到现在学术界还在争论的话题。无论是那种起源说,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进行萨玛舞研究,这个争论是无法回避的。当然要想说清楚也并非容易,为了尽可能的中立客观,研究尝试着分别站在两种不同起源说学者的立场,从他们的研究视角去理解认识问题,不作是非曲直的评判,尽可能地洞察他们论点背后的依据,同时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当今仍然存在萨满教信仰民族中的萨满舞与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放在一起比较,通过重合与差异的排比,反思这两种萨玛舞起源说。
     第三部分内容,从第五章到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对“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的萨玛舞,“麻扎”朝拜仪式中的萨玛舞,“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萨玛舞,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这四个时空场域下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分析,不仅要对各自的舞蹈仪式结构和发展变迁过程进行描述,也要对变迁原因和不同场域下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更要对舞蹈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以此来回答它是什么,以及它存在的价值意义。现当代舞蹈研究,如果只把起源研究当作重点,而对舞蹈自身的仪式结构、文化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变迁涵化的原因不涉及不探究,是不完整的。因为只关注它从哪里来,而不探讨它向何处去,这样的研究只算完成一半。关注历史传承下来的舞蹈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意义重大。
     第四部分内容,主要在第九章。本章对萨玛舞的存在现状与合理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目的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因为许多原因日益被边缘化的宗教舞蹈形式,在现当代社会中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优长为大众服务,同时又能改变自身的不足,避免被文化主流遗忘与废弃。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个案研究,能为处于同样命运的舞蹈形式,找寻一个合适的存在空间与重新焕发活力的可能。
     这四部分内容的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的使然,因为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相关的材料搁在那里,但歧意颇多,因此一些问题必须加以深入探讨;其次,受理论研究范式的制约,现当代民族舞蹈研究,大多只停留在起源研究与舞蹈形式表层的描述上,很少对舞蹈的结构、功能、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缺乏现代学术理论透射的张力,理论研究的不足驱使着我们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再次,是应用性研究的倡导。现今的学术研究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也要解释为什么?还要尝试给出怎么办?当然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研究都能展开起来,都能兼顾到,那是最理想的。即便对最后一个层面“怎么办”作出的回答仅仅是一种推测和设想,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因为它会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The Xinjiang Uygur ethnic Sema dance has a long tradition in Sufism (Sufiyah) of Islam. It was first inaugurated by sufis as a ritual in road churches (Khanaqah) and later gradually became so widely accepted as to be performed in many other occasions ranging from Mazar pilgrimage by Sufi Order to Id Kah Mosque ceremony by jolly crowds. What's more, today there are professional Sema dancers inheriting it at conservatory and performing it at stage.
     As a transnational art, the Sema dance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and nourished by cultures indigenous to such neighboring countries like Afghanistan, Pakistan, India, Uzbekistan and Kazakhstan and even non-borders or areas like Turkey, Egypt, Iran and Chechnya. With Sema lineage of these regions, Chishtiyah, Jahriyah, Qadiriyah and Mevlevi have different versions of Sema dance while they are all Sufi orders native to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s is known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study on Sema dances, though interlaced and interlocked, is promising as well as challenging.
     The study of Sema dance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volves ethnological (anthropological) method and dance language analyses of Choreology with combination of archival research in history and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tudy. From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its distinctive history, the Sema dance is analyzed as a folk ritual structure to explore its signif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Given its inheritance in municipal conservatory and theatre troupes, the study of Sema should also include its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ev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no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s also referred as an applied study in the thesis.
     The thesis falls into four parts in nine chapters. Part One is included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explains definition of the Sema dance and tentatively analyzes its cultural environments. By the eco-anthropological method, Part One introduces the fact that the Sema da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more Sufic than plural features with nurtured by compound and complicated Western Region cultures and governed by the rules of integration, acculturation, cultural vicissitudes and cultural differentiation.
     Part Two is composed of Chapter Two, Chapter Three and Four. This part mainly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e Sema dance. There is always debate over which deserves credit for its invention, Shamanism or Sufi Order. Though highly contentious, it is inevitable. Without focusing on settling the disagreement, Part Two objectively highlights the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Shamanic and Sema dance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its origins.
     As a key and difficult part, Chapter Five, Six, Seven and Eight are used to make register analyses including the Sema dances in religious Khanaqah, Mazar pilgrimage, Id Kah Mosque ceremony and in conservatories and performing troupes. Four register analyses involve describing ritual structure and evolvement process and explaining its symbolic meaning and cultural function helping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Sema dance and what is its great significance in modern society, any analysis of which is the integral part of contemporary chorographic research. Furthermore, it is a significant enterprise to study ancient dances in our times.
     Part Four made up of Chapter Nine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of the Sema dances aiming to explore how an ancient religious dance, ever being marginalized on various accounts, is well exploited for the public and revived by improving their deficiency to avoid felling into oblivion and isolation from the dominant culture.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case study of the Sema can explore a feasible practice to recover other traditional dances.
     Writing four parts is attributed to the following three involvements. First, it is a further study in virtue of the preceding researches. Second, it is an urge to convert ethnic Choreology from concentrating on skin-deep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s or motions to highlighting ritual structure, function and meaning in contemporary study.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an initiative to take application into account. A perfect academic research can be credited to solve three questions, ie. what, why and how. More often, the last one---how to do--- falls into an assumption, but one is better than none. Any proceeding study paves the way for the preceding one.
引文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蹈词典》编辑部.中国舞蹈词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336页.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 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第100-101页.
    ②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2页.
    ①杨克礼,罗万寿,马忠杰等.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468-469页.
    ①舞蹈辞典编审委员会.舞蹈词典.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三年.第2472页.
    ②毛拉纳·贾拉鲁丁·鲁米(Mevlana Jalaluddin Rumi)波斯苏非神秘主义诗人士耳其毛拉维教团创始人。
    ①sama.大英百科全书.转引自http://www.example.com.cn原文见附录[1].
    ②转引自http://www.contempaesthetics.org/newvolume/pages/article.原文见附录[2].
    ① Sema and Zikr.大英百科全书.转引自http://www. example.com.cn.原文见附录[3].
    ①(德)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31-33页.
    ①转引自http://www.tampaturkish.org.
    ②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6页.
    ③同上,第397页.
    ①依米提·来提帕.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萨玛.新疆舞蹈通讯,1984年,第1期.
    ②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①转引自杨圣敏.回纥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97页.
    ②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③喀什地委文体局艺术科科长哈力普访谈。
    ①杜激川.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萨玛”.舞蹈,1982年,第1期.
    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第101页.
    ①新疆吕吉学院舞蹈教师李作义访谈。
    ②萨玛舞与夏地亚纳词条转引自http://dance.jun.edu.cn.
    ③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依那耶提访谈。
    ①杨金祥.试论维吾尔族萨玛舞的由来.新疆艺术,1992年,第1期.
    ②喀什地区艺校教师艾力·阿卜杜·热依木访谈。
    ①(德)库尔特·萨克斯(Curt Sachs).世界舞蹈史.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31-33页.
    ②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依那耶提访谈。
    ①杨金祥.试论维吾尔族萨玛舞的由来.新疆艺术,1992年,第1期.
    ②喀什地区艺校教师艾力·阿卜杜·热依木访谈。
    ③转引自Sources and Criteria of Valid Knowledge原文见附录[4].
    ①新疆昌吉学院舞蹈教师李作义访谈。
    ②杜激川.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萨玛”.舞蹈,1982年,第1期.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5页.
    ②同上.
    ③(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8页.
    ①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②同上,第14页.
    ③同上,第14页.
    ①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89页.
    ②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③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3页.
    ①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中亚蒙兀儿史一拉失德史.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3页.
    ②(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致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72页.
    ③王日蔚.伊斯兰教入新疆考.禹贡.1935年(第4卷),第2期.
    ④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 197页.
    ①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15页.
    ②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访谈。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57-316页.
    ①胡文康.新疆广记.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②同上,第60页.
    ①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5页.
    ②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8页.
    ③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二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4页.
    ①(意)马可·波罗(Polo, M).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②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①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②李方.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并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③沈苇.喀什噶尔.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①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2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8.北京: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
    ⑤(唐)唐·玄奘述,辩机撰.大唐西域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⑥(意)马可·波罗(Polo,M).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⑦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96-297页.
    ①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71页.
    ②(俄)A.H.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1页.
    ③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④同上,第8页.
    ①(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7页.
    ②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伊朗)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Seyyed Hossein Nasr)伊斯兰教.王建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伊朗)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Seyyed Hossein Nasr)伊斯兰教.王建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②同上,27页.
    ③高永久.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②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③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3页.
    ④同上,第282-284页.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07-308页.
    ②同上,第310-311页.
    ③(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28页.
    ①(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29页.
    ②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2页.
    ①(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9-640页.
    ②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6页.
    ③转引自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②刘一虹,齐前进.伊斯兰教艺术百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116页.
    ③(美)希提(PhilipK. Hitti).阿拉伯简史.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第319页.
    ①转引自谷苞.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与古代社会.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②同上,第44页.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31-332页.
    ②同上,第316页.
    ③同上,第314页.
    ④(俄)A.H.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5页.
    ①陈慧生.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3页.
    ②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年,第3期.
    ①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页.
    ②(日)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③(法)F·-B于格E·于格.耿异译.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第161页.
    ④(日)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①(日)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第18页.
    ①(日)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第4页.
    ②(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耿昇译.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仲高.西域艺术通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①余太山.西域文化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95年.第373页.
    ②仲高.西域艺术通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5-196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02页.
    ①转引自戴佩丽.突厥语民族的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①刘志霄.维吾尔历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第406页.
    ①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0-346页.
    ②同上,第327页.
    ③周菁葆,伊不拉音江,梁惠敏.新疆舞蹈溯源.舞蹈艺术,1983年,第5辑.
    ①http://dance.jnu.edu.cn.
    ②王泳舸.萨玛舞探源.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
    ①(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②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转引自 郑天星.国外萨满教研究概况.世界宗教资料,1983年,第3期.
    ②转引自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265页.
    ③同上.
    ④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⑤世界宗教资料.1983年,第3期.
    ⑥(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
    ①(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②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③(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④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第237-251页.
    ①(唐)魏征.隋书·列传·突厥传上(卷215).北京: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
    ①杨圣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②多桑.蒙古史卷1.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1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回纥传.北京: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
    ④同上.
    ⑤ 同上.
    ⑥转引自杨圣敏.回纥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①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9页.
    ②转引自杨圣敏.回纥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③多桑蒙古史(卷一).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页.
    ④转引自杨圣敏.回纥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⑤参见(明)宋濂.元史(卷122).巴尔术阿尔忒的斤传.北京: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
    ①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第148页.
    ②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
    ③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①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突厥语大辞典(维吾尔文译本)第3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5页.
    ②转引自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③转引自金宜久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28页.
    ④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52页.
    ①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第21页.
    ②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7页.
    ④(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29页.
    ⑤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①转引自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②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④乌古斯可汗的传说.耿世民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页.
    ①转引自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页.
    ②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③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09页.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0页.
    ②(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5页.
    ③转引自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1页.
    ②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①转引自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页.
    ②转引自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273页.
    ③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3页.
    ④谢彬.新疆游记.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5页.
    ①博乐文化馆馆长阿不里克木访谈。
    ②(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页.
    ①新疆昌吉学院舞蹈教师李作义访谈。
    ②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2-164页.
    ①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②(瑞典)斯文赫定(Sven Ahders Hedin).亚洲腹地旅行记.李述礼译.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4页.
    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 第119页.
    ①(清)萧雄.西疆杂述诗(卷三).关中丛书.陕西通志馆民国二十三年印.第28-29页.
    ②(清)椿园七十一著.新疆舆图风图考(卷二).辖里萨里普斯条.光绪本.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室编.民族文化风俗及萨满教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250页.
    ①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2-163页.
    ②满杜尔图.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萨满教调查.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室.民族文化风俗及萨满教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①转引自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9页.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第121页.
    ②转引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 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
    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第153-154页.
    1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84页.
    ①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①转引自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②转引自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③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07-308页.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1页.
    ②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29页.
    ③同上,第329-330页.
    ④恩·伊莱阿斯.和卓传·导言评介.民族史译文集,第8辑,第69页.
    ①(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致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72页.
    ①(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73页.
    ②转引自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0-71页.
    ③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8-59页.
    ① Jonathan P. Berkey, The Formation of Islam: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he Near East,600-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2003.原文见附录[5].
    ②(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20页.
    ③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0页.
    ①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②转引自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③同上,第11页.
    ④同上,第13页.
    ① (法)鲁保罗.西域的历史与文明.耿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②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424页.
    ③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①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1页.
    ②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6页.
    ③ (美)希提(Philip K. 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16-517页.
    ①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②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2页.
    ③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②同上,第296页.
    ③Whirling Dervishes in the Islamic Tradition转引自http://home.wlu.edu/~lubint/Touchstone/2000/Dervish-Fischer.htm 原文见附录 [6].
    ④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9-67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9页.
    ①杜激川.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萨玛”.舞蹈,1982年,第1期.
    ①杨金祥.试论维吾尔族萨玛舞的由来.新疆艺术,1992年,第1期.
    ②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77页.
    ②转引自王俊荣.天人合一 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导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③(英)杰弗里·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①转引自王俊荣.天人合一 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导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②(英)杰弗里·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4页.
    ③同上.第1页.
    ①(英)杰弗里·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50页.
    ②(美)希提(Philip K. 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15页.
    ③转引自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61-262页.
    ④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王俊荣.天人合一 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1-12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5页.
    ③王俊荣.天人合一 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2一13页.
    ④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①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78-286页.
    ①(美)希提(Philip K. 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 519页.
    ①(法)昂里·马赛(Henri Masse).伊斯兰教简史.王怀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74页.
    ②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04页.
    ③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1页.
    ①转引自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②同上,第12-13页.
    ③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7-38页.
    ①转引自(英)杰弗里·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61页.
    ②同上,第155页.
    ③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03页.
    ④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2-33页.
    ①(伊朗)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Seyyed Hossein Nasr)伊斯兰教.王建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②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5页.
    ③金宜久.伊斯兰教概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9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第296页.
    ②转引自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③(法)昂里·马塞(Henri Masse).伊斯兰教简史.王怀德,周祯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73页.
    ④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⑤(阿拉伯)伊本·自图泰.伊本·自图泰游记.马金鹏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6页.
    ⑥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⑦齐前进,刘一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听”术和“毛拉舞”.阿拉伯世界,1997年, 第1期.
    ①(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30页.
    ②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①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①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②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76-277页.
    ①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②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14页.
    ③(伊朗)志费尼(Juvaini).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页.
    ①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②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①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71-272页.
    ②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民族史译文集,第8集.
    ①陈国光.正确阐明新疆伊斯兰教发展历史.新疆社会经济,1998年,第5期.
    ②转引自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2页.
    ③同上,第282页.
    ④转引自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二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3页.
    ①转引自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二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1页.
    ②金宜久.伊斯兰教文化150问.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③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17页.
    ④同上.第317页.
    ①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0页.
    ②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23页.
    ③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0-191页.
    ①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②同上.第110页.
    ③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4页.
    ①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6页.
    ②同上.第323页.
    ③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1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74页.
    ②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4页.
    ③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74-476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76页.
    ②同上,第93页.
    ③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①(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63页.
    ②同上.第353页.
    ①(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04页.
    ②转引自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20页.
    ③王俊荣.天人合一 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①(法)鲁保罗.西域的历史与文明.耿异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2页.
    ②(法)昂里·马塞.伊斯兰教简史.王怀德,周祯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73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②转引自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77页.
    ③同上.第477页.
    ④(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19页.
    ①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①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3页.
    ②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①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②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③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93页.
    ①毛拉维教团在部分译文中也译为买乌莱维教团,为了概念统一,本文选用学术界通用毛拉维的概念。
    ②The Dervishes Dance - The Sacred Ritual of Love转引自http://www.contempaesthetics.org/newvolume/pages/article.原文见附录[7].
    ①Whirling Dervishes in the Islamic Tradition(Ⅳ.hisitory)转引自http://home.wlu.edu/~lubint/Touchstone/2000/Dervish-Fischer.htm原文见附录[8].
    ① Whirling Dervishes in the Islamic Tradition (III. Authority structure)转引自http://home. wlu. edu/~lubint/Touchstone/2000/Dervish-Fischer.htm原文见附录[9].
    ②刘一虹,齐前进.伊斯兰教艺术百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128页.
    ①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②张文德.伊斯兰教中的“德尔维希”.阿拉伯世界,1992年,第3期.
    ③同上.
    ①张文德.伊斯兰教中的“德尔维希”.阿拉伯世界,1992年,第3期.
    ②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③转引自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④(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七.杂录条.乾隆刊本.
    ⑤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32页.
    ①(苏)谢·亚·托卡列夫.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
    ②同上.第179页.
    ③转引自(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43页.
    ④韩中义 著.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6页.
    ⑤喀什地区艺校教师艾力·阿卜杜·热依木访谈。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6页.
    ②张文德.伊斯兰教中的“德尔维希”.阿拉伯世界,1992年,第3期.
    ③同上.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7页.
    ②同上.第117页.
    ③同上.第121页.
    ①转引自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第16页.
    ②庞朴.稂莠集·说“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6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①转引自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引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③转引自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①(美)迈克尔·哈纳.仪式变异形态与萨满教.郭淑云译.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1期.
    ②转引自史宗郭淑云译.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下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683页.
    ③(英)杰弗里·帕林德尔.舒晓炜,徐钧尧.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51页.
    ①转引自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②石光伟,刘厚生.满族萨满跳神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③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访谈。
    ④转引自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①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②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
    ③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1页.
    ④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0页.
    ⑤The Dervishes Dance - The Sacred Ritual of Love转引自http://www.contempaesthetics.org/newvolume/pages/article.原文见附录[10].
    ①白翠英.“旋转”与科尔沁博的迷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白翠英.“旋转”与科尔沁博的迷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②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①白翠英.“旋转”与科尔沁博的迷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②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9-100页.
    ③同上.第95页.
    ①转引自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②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①白翠英.“旋转”与科尔沁博的迷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 Sema, the Turning of the Soul.by Camille Helminski转引自http://www.sufism.org/society/articles/sema_camille.html原文见附录[11].
    ②杨金祥.浅谈维吾尔族萨玛舞的由来.新疆艺术,1992年,第1期.
    ①(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604页.
    ②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9页.
    ③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7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8-89页.
    ②同上,第89-90页.
    ③同上,第91页.
    ④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225页.
    ①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228页.
    ②同上,第238页.
    ③(英)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pwski)).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1页.
    ④(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80-181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6--267页.
    ②(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63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3页.
    ②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83页.
    ③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④同上,第269-272页.
    ①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转引自http://www.rg-gd.net.
    ①转引自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
    ① sufi dance lahore Pakistan Added:May 30,2009转引自httD://videos.desishock.net/index.
    ②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①(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②(英)杰弗里·帕林德尔.舒晓炜,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51页.
    ①转引自 金宜久.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300页.
    ②The Spirit of Islam-Haqqani Hadrah Zikr.http://www.youtube.com.
    ①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4-15页.
    ①转引自 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27页.
    ②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编译.当世界提起书阿拉伯.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③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①罗雄岩.中国民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9页.
    ②(美)保罗·韦斯(Paul Weiss),冯·0.沃格特(Von Ogden Vogt).何其敏,金仲译.宗教与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①转引自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②(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③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09页.
    ①转引自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②曜日是古西域通行的一种历法,部分文献记载是由粟特人发明,一周分为不同的曜日,今天的日本依然沿用,从星期日到星期六分别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何曜日。
    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第101页.
    ①(法)昂里·马赛(Henri Masse).伊斯兰教简史.王怀德,周祯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70页.
    ①(法)鲁保罗.西域的历史与文明.耿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2页.
    ②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1页.
    ③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④同上。第42-43页.
    ①(英)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②(美)佛雷德里克·J·斯特伦.宗教生活论.徐钧尧,魏道儒等合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85页.
    ③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①转引自(意)玛利亚苏塞·达瓦马尼(Mariasusai Dhavamony).宗教现象学.高秉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②王守礼.新疆伊斯兰教教派初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新疆社会科学研究动态(第四十期).
    ①转引自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二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62-163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②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学者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③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访谈。
    ①转引自 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
    ②转引自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转引自(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①(英)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②转引自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98页.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学者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②(美)保罗·韦斯(Paul Weiss),冯·0.沃格特(Von Ogden Vogt).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③(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12页.
    ②(苏)W·瓦希多夫.苏菲主义简论.郝关中译.新疆宗教研究资料,1988年,第10辑.
    ①(苏)W·瓦希多夫.苏菲主义简论.郝关中译.新疆宗教研究资料,1988年,第10辑.
    ②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③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2-103页.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伊斯兰神秘主义研究学者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②转引自(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50页.
    ③同上.第652页.
    ①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7页.
    ②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140-141页.
    ③(美)保罗·韦斯(Paul Weiss),冯·0.沃格特(Von Ogden Vogt).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13页.
    ①(美)保罗·韦斯(Paul Weiss),冯·0.沃格特(Von Ogden Vogt).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②王泳舸.萨玛舞探源.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伊斯兰神秘主义研究学者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②(美)保罗·韦斯(Paul Weiss),冯·0.沃格特(Von Ogden Vogt).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③同上.第136页.
    ①(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②转引自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
    ③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①转引自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②转引自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3-74页.
    ③参见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美)佛雷德里克·J·斯特伦.宗教生活论.徐钧尧,魏道儒等合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30页.
    ②同上.第132页.
    ③王俊荣.天人合一 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第4页.
    ①高长江.宗教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②(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③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①(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②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①转引自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89页.
    ②(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③(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④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①(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6-97页.
    ①(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①(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②刘一虹.信仰与理性.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年.第24-27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8-319页.
    ②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00-101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7页.
    ②同上.第318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
    ②转引自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4页.
    ③(美)卢瑟·J.宾克莱(Luther J.Binkley).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马元德,王太庆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90页.
    ④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79页.
    ②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6页.
    ①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②阿吉·奴尔阿吉.论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主义)的形成、传播及其本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七期.
    ①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5-336页.
    ①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0页.
    ②转引自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①转引自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②(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21页.
    ③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①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0页.
    ②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84页.
    ③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陈俊谋,钟美珠译.和卓传.民族史译文集(第8辑),1980年,第130页.
    ④(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①(英)迈克·克朗(Mike Crang).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惠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②(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5页.
    ③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93-194页.
    ④转引自http://blog. sina. com.cn.
    ⑤(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1页.
    ②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③茜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第3页.
    ④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⑤李进新,奴尔买买提·托乎提.奥当麻扎综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①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62-370页.
    ②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③(苏)M.T.斯捷潘杨茨.苏非派的历史命运.世界宗教资料,1982年,第3期.
    ①(美)佛雷德里克·J·斯特伦.宗教生活论.徐钧尧,魏道儒等合泽.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84页.
    ① (意)玛利亚苏塞·达瓦马尼(Mariasusai Dhavamony).宗教现象学.高秉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②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③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5页.
    ④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①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②阿吉·奴尔阿吉.论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主义)的形成、传播及其本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7期.
    ③恩·伊莱阿斯.和卓传·导言评介.民族史译文集.第8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1980年,第69-70页.
    ④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①马品彦.南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②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③转引自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63页.
    ④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85页.
    ①马品彦.南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②(清)傅恒等.西域图志(卷三九).乾隆武英殿本.
    ③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41页.
    ④喀什地区文体局艺术科科长哈利普访谈。
    ⑤《西域图志》卷三九.岁时条.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312页.
    ②马品彦.南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291页.
    ②(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9页.
    ③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④王建民.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李进新,奴尔买买提·托乎提.奥当麻扎综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②转引自http://forums.nphoto.net.
    ③李进新,奴尔买买提·托乎提.奥当麻扎综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①马品彦.南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②李进新,奴尔买买提·托乎提.奥当麻扎综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③同上.
    ①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②马品彦.南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调查组.新疆喀什、和田伊斯兰教情况调查.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第111页.
    ①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②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80页.
    ③(法)昂里·马赛(Henri Masse).伊斯兰教简史.王怀德,周祯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74-175页.
    ①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②转引自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③同上.第75-76页.
    ④同上.第76页.
    ⑤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79页.
    ②马品彦.南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①转引自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②(英)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②同上.第103页.
    ③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①(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20页.
    ②莎车县民族宗教事物管理局干事吐尔逊访谈。
    ①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②(英)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1-382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1页.
    ②同上,第380页.
    ①转引自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伟馆出版社,1989年.第315-316页.
    ①http://dance. jnu.edu.cn.
    ②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①金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①田卫疆.大漠无声——西域古城兴衰之迷.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
    ②喀什地委文体局艺术科科长哈力普访谈材料。
    ③转引自http//:www.shoot xj.com.
    ①转引自潘蛟.当代人类学理论讲义.第46页.
    ②中央民族学院维族舞编写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舞蹈论丛,1980年,第2辑.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 北京: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第102-103页.
    ①杜激川.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萨玛”.舞蹈,1982年,第1期.
    ②萨玛舞——宣泄节日的欢乐.新疆都市报,2008年12月9日.
    ③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
    ②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②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①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②转引自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3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98-299页.
    ②转引自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伞头秧歌”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24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①(美)佛雷德里克·J·斯特伦.宗教生活论.徐钧尧魏道儒等合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77页.
    ②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③(英)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④转引自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①(美)希提(Philip K. Hitti).阿拉伯简史(上).马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54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6页.
    ①转引自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②转引自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③(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9页.
    ④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34-35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83页.
    ②(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③同上,第104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②(英)菲奥纳·鲍(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①同上,第219页.
    ②转引自(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9页.
    ② (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139页.
    ①(美)保罗·韦斯冯·0.沃格特.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
    ②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5页.
    ①转引自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②(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等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①(德)库尔特·萨克斯(Curt Sachs).世界舞蹈史.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②喀什地区歌舞团编导吾买尔江访谈。
    ①胡志毅.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②一部社会主义新木卡姆的诞生.舞蹈,1965年,第6期.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①慕羽.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转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孙正甲.政治文化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③许淑媖.民间舞教材的收集、整理.舞蹈,1963年,第1期.
    ④同上.
    ①马力学.谈民间舞教材的选择提炼.舞蹈,1981年,第1期.
    ①朴永光.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见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320-321页.
    ②新疆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调查组.新疆喀什、和田伊斯兰教情况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首届学术报告会论文选集.1982年.
    ①马品彦.南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
    ①马跃.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目的.舞蹈论丛,1984年,第4辑.
    ①罗斌.“两类三层”说与中国民间舞的当代走向.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2006年,第12期.
    ②明文军.学院派民间舞存在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③赵铁春.点线面——写在〈泱泱大歌〉落幕之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①马燕坤.国家建设历程中民间社会秩序的形塑——以滇东北鲁甸回族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第31页.
    ②慕羽.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转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胡志毅.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②潘丽.国民与政治认同的新秧歌运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9-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①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第203页.
    ②同上.
    ①周扬.在全国第一届电影剧作会议上关于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报告.周扬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96-197页.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①慕羽.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转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孟悦.〈白毛女〉演变得启示.见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183页.
    ③胡志毅.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①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398-399页.
    ①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400页.
    ②同上,第401-402页.
    ③同上,第421页.
    ①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②潘蛟.当代人类学理论讲义.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第50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49页.
    ①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9 页.
    ①胡志毅.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②慕羽.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转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http://swforum.socialnet.org.hk/article/990713.htm.
    ②转引自 胡志毅.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③乔治·E.马尔库斯 米尔开·M.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3页.
    ①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0页.
    ①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
    ①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第6页.
    ①转引自孙振玉.传统与现实——十耳其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①转引自孙振玉.传统与现实——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②转引自石岚.中亚费尔干纳:伊斯兰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③同上,第80页.
    ④转引自孙振玉.传统与现实——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①转引自孙振玉.传统与现实——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②同上,第69-70页.
    ③参阅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修正案》.
    ①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①(英)杰弗里·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164页.
    ②同上,第152页.
    ①转引自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3-14页.
    ②(美)保罗·韦斯(Paul Weiss),冯·0.沃格特(Von Ogden Vodt).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①人民日报.2009年9月7日,第1版.
    ②转引自郝苏民.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11页.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①石岚.中亚费尔干纳:伊斯兰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②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学者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①(英)凯·米尔顿(Kay Milton).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袁同凯,周建新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25页.
    ①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②同上,第31页.
    ③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访谈。
    ②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②转引自(英)杰弗里·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第222页.
    ①转引自白庚胜,郎樱.萨满文化解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20页.
    ②(英)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③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学者艾合买提江·艾山访谈。
    ①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3页.
    ②同上,第199页.
    ①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1](美)卢瑟·J.宾克莱(Luther J.Binkley).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马元德,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英)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pwski)).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3](美)佛雷德里克·J·斯特伦.宗教生活论.徐钧尧,魏道儒等合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4]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5]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6]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乔治·E.马尔库斯 米尔开·M.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8](美)保罗·韦斯(Paul Weiss),冯·O.沃格特(Von Ogden Vogt).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9](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10]高长江.宗教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13](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英)迈克·克朗(Mike Crang).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惠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英)麦克·阿盖尔(Michael Argyle).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8](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
    [21]郝苏民.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22](意)玛利亚苏塞·达瓦马尼(Mariasusai Dhavamony).宗教现象学.高秉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4]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5](英)凯·米尔顿(Kay Milton).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袁同凯,周建新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6]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27]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胡志毅.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多桑.蒙古史卷1.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0](美)希提(Philip K.Hitti).阿拉伯简史.马坚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3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2](法)昂里·马赛(Henri Masse).伊斯兰教简史.王怀德,周祯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33][美]希提/著 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12月第1版。
    [34]阿帕克霍加传(油印本)(佚名).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印1980年.
    [35]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36](俄)A.H.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7]乌古斯可汗的传说.耿世民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38]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突厥语大辞典(维吾尔文译本).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
    [39](日)佐口透.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40](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致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1](瑞典)斯文赫定(Sven Ahders Hedin).亚洲腹地旅行记.李述礼译.上 海:上海书店,1984年.
    [42]刘志霄.维吾尔历史(上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43](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4]米儿咱·马黑麻·海达儿.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45]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46](日)松日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4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48]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
    [49]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50]谢彬.新疆游记.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5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52]杨圣敏.回纥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53]杨策.新疆纵横.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
    [54](英)杰弗里·帕林德尔.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舒晓炜,徐钧尧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5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5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室编.民族文化风俗及萨满教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57]马启成 著:《宗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58]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59]杨克礼,罗万寿,马忠杰等.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
    [60](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61]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62]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3]余太山.西域文化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95年.
    [64]迪姆拉提·奥玛尔.阿尔泰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65]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66]刘一虹,齐前进.伊斯兰教艺术百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
    [67]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68]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
    [69]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
    [70]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71]会宜久.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
    [72]任一飞, 雅森·吾守尔.维吾尔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73]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74]富育光.萨满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75]陈慧生.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76]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
    [77]高永久.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页.
    [78]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79]孙振玉.传统与现实——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80]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
    [81]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2]戴佩丽.突厥语民族的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83]钟兴麒 王豪 韩慧 校注.西域图志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84]唐孟生.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85]田卫疆.大漠无声——西域古城兴衰之迷.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2年.
    [86]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87]杨圣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88]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89]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90](伊朗)志费尼(Juvaini).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91]仲高.西域艺术通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92](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耿异译.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
    [93]胡文康.新疆广记.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94]王俊荣.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95]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96]金宜久.伊斯兰教文化150问.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97]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伞头秧歌”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98](法)鲁保罗.西域的历史与文明.耿异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99]贺灵.新疆宗教古籍资料辑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0]王治来.中亚通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1]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02]李方.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并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3](唐)唐·玄奘述,辩机撰.大唐西域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104]沈苇.喀什噶尔.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年.
    [105]金宜久.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伊斯兰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106]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7](伊朗)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Seyyed Hossein Nasr)伊斯兰教.王建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8]石岚.中亚费尔干纳:伊斯兰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109]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0]韩中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1]意)马可·波罗(Polo, M).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2]郭宏珍.突厥语诸族社会组织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13]许淑媖.民间舞教材的收集、整理.舞蹈,1963年,第1期.
    [114]阴法鲁.丝绸之路上中外舞乐交流.舞蹈论丛,1980年,第1辑.
    [115]中央民族学院维族舞编写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舞蹈论丛,1980年,第2辑.
    [116]马力学.谈民间舞教材的选择提炼.舞蹈,1981年,第1期.
    [117]杜激川.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萨玛”.舞蹈,1982年,第1期.
    [118]周菁葆,伊不拉音江,梁惠敏.新疆舞蹈溯源.舞蹈艺术,1983年,第5辑.
    [119]依米提·来提帕.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萨玛.新疆舞蹈通讯,1984年,第1期.
    [120]马跃.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目的.舞蹈论丛,1984年,第4辑.
    [121]黎蔷.浸染宗教色彩的新疆民族舞蹈.舞蹈艺术,1987年,第1辑.
    [122]黎蔷.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歌舞.舞蹈论丛,1991年,第3期.
    [123]杨金祥.试论维吾尔族萨玛舞的由来.新疆艺术,1992年,第1期.
    [124]王强.新疆考古发掘所印证的西域舞蹈文化.舞蹈艺术,1994年,第4期.
    [125]王泳舸.萨玛舞探源.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
    [126]齐前进,刘一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听”术和“毛拉舞”.阿拉伯世界,1997年,第1期.
    [127]黎蔷.新疆民族舞蹈史略.新疆艺术,1997年,第2期.
    [128]赵铁春.点线面——写在〈泱泱大歌〉落幕之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29]明文军.学院派民间舞存在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30]纪兰慰.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态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31]白翠英.“旋转”与科尔沁博的迷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32]郭淑云.萨满舞蹈的特征与功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6期.
    [133]周菁葆.新疆民族乐舞中的萨满文化遗存.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34]潘丽.国民与政治认同的新秧歌运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35]罗斌.“两类三层”说与中国民间舞的当代走向.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2006年,第12期.
    [136]慕羽.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转型.北京舞蹈 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37]张新辉 朱梅新.新疆古代突厥语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萨满舞特征解读.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138]谷苞.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与古代社会.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9](德)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
    [140]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141]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蹈词典》编辑部.中国舞蹈词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14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
    [14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 中国ISBN中心发行,1998年.
    [144]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14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146]王宏刚 荆文礼 于国华.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7]金秋.古丝绷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148]金秋.外国舞蹈文化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149]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50]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5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52]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53]舞蹈辞典编审委员会.舞蹈词典.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出版,中华民国九十三年.
    [154]中华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新疆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
    [155]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舞动奇迹三十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156]新疆艺术编辑部.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7]新疆艺术学院创作研究室.新疆艺术学院艺术论文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8]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59]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160]赵铁春.中国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学术文集: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Ancestral Connections:Art, and An Aboriginal System of Knowledge, Howard Mor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Anthropology and Art:Reading in Cross-Cultural Aesthetics, Charlotte M. Otten ed., The Natural History Press,1971.
    [3]Anthropology, Art, and Aesthetics, Jeremy Coote and Anthony Shelton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Art and Agency: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lfred Ge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Art as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Evelyn Payne Hatcher,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
    [6]Art in Nonliterate Societies:Structural Approach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ocultural and System Theories, J. A. Abramson, New Issues Press,2000.
    [7]ontesting Art:Art, Politics and Identity in the Modern World, Jeremy MacClancy ed., Berg,1997.
    [8]Foreign Bodies:Performance, Art, and Symbolic Anthropology, A. David Napi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9]Meaning in Motion:New Cultural Studies of Dance, Jane C. Desmond ed.,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10]Music, Space and Place:Popular Mus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Sheila Whiteley, Andy Bennett and Stan Hawkins e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4.
    [11]The Doctrine of the sufis,Abu Bakr al-kalabadhi,Translated by A.J.Arber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2]The sufi Orders in Islam,J.Spencer Trimingham,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1971.
    [13]Muslims in Central Asia,Jo-Anu Gross,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
    [14]Dimension of Classical Sufi Thought,R.S.Bhatnagar,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Delhi,1984.
    [15]Islamic Sufism,Sirdar Ikbal Ali shah,The Book House,1933.
    [16]Words of Ecstasy in Sufism,Ernst.C.W.,New York,1985.
    [17]The Whirling Dervishes,Ira Friedlander,Wildwood House,London,1975.
    [18]The Mystics Of Islam,Nicholson,R.A.,London,1914.
    [19]Islamic Sufism,Sirdar Iqbal Ali Shah,Published by M.A.Saied of the book house,lahore.
    [20]Classical Persian Sufism:From its Origins to Rumi,Leonard Lewisohn ed.,Khaniqahi-Nimatullahi Publications.London & New York,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