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降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针对近来盛行的“女神的失落”观点,通过探讨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和事实表现(尤以女娲、西王母为例),揭示其偏颇和失误。笔者建议用要素分析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女神加以研究,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序论、正文和余论,其中正文分为三章。
     序论重点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女神研究的成果和失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结构和方法。
     第一章分析了认为女神降格的理论基础。认为女神降格的理论存在一系列假命题,将“母系制”等同于“母权制”乃其基础。
     第二章以女娲、西王母为例,驳斥了认为女娲、西王母降格的事实论据。从而得出女娲、西王母并非降格而是升格的发展趋势,进而讨论了诸女神发展演变的复杂性。
     第三章回应前两章,提出了影响女神价值评价的诸多因素,并主张运用文化要素分析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女神加以研究,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余论部分强调了降格论者的理论基础――将“母系制”等同于“母权制”的谬误,并进而指出了这种谬误对女神研究和现实社会的不良影响,重申了本文研究的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as for the recent rise of the "Goddess of the lost" perspective, by exploring the theory of its origins and facts performance (particularly Nuwa and Mother Queen of the West, for example), reveals its bias and errors. I propose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multi-angle, the multi-level study of the Goddess, in order to draw objective conclusion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foreword, body composition and the end.
     The forward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and mistakes of the study of Goddes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present study. The forward also presents the objective,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this paper.
     Chapter I: This par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Goddess downgrade. In a series of false propositions, looking "matrilineal system" as a "motherhood" concept is the base.
     Chapter II: Take Nuwa and Mother Queen of the West for example, we refute some facts for their downgrade. At the same time, we conclude that Nuwa and the Mother Queen of the West are upgrading Goddess, but not downgrade Goddess. We also discuss the complexity of various goddesses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later.
     Chapter III: In this part, we discuss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value of the Goddess in the evaluation, and advocate the use of factor analysis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multi-level study for Goddess research, so that a more objective conclusion we will get.
     In the end, we stress the error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owngrade–looking the "matrilineal system" as a "motherhood" concept. We also goes on to state that this error concept will have some adverse impacts on Goddess studies and social reality, then we reite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riting of this paper.
引文
① 本文所谓“女神”也许可称之为“广义女神”,指一切带有神性的女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学界公认的女神(或称神女),也包括女妖、女鬼、女巫或其它具有神性的女性,甚至与神性相关的一些女性。笔者采用这个广义的概念而非狭义的概念主要是出于对神话实质的考虑,由于神话所特有的原始性、模糊性、渗透性等特征,实在难以将这些组成部分割舍开来,她们共同组成和演义了女神世界。
    ② 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15 页。
    ③ 参见叶舒宪《中国神话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 年第 1 期;《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1996 版。
    ① 刘文明:《“新妇女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史学理论研究》,2003 年第 1 期。
    ②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年,第 40-41 页。
    ③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年,第 152-162 页。
    ④ 此文写于 1924 年 11 月,发表于同年 11 月 23 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第 69 号,后收入 1928 年 4 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后又收入 1984 年 2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以及 1988 年王煦华编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顾颉刚选集》。
    ① 丁山:《中国古代神话与宗教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 年,第 3 页。
    ② 龚维英:《女神的失落》,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年。
    ③ 所谓“广义神话”,主要指神话不仅应包括了反映原始观念的上古神话,也应包括以后的大量传说,还应包括有关成神成仙成佛的传说和有关崇鬼的故事。其核心就是认为不仅上古时代有神话,后世也有神话,将来还会有神话的产生。把神话界定为狭义和广义,并且确定中国的神话是广义神话的立论,最初于 1980 年出现在其《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的序言中;此后,袁珂于 1984 年发表了《再论广义神话》,将这一神话界说发挥得更加清楚明白。将历代传说、仙话、狐鬼故事,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和历代笔记小说中的奇闻怪谈等,凡是有幻想色彩的传说材料都纳入了神话。
    ④ 杨利惠:《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⑤ 杨利惠:《女娲溯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① 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年。
    ② 过伟:《中国女神》,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年。
    ③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① 关于“天鹅处女型”主题,钟敬文先生有专门研究。参见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第 36-73 页;“洪水神话”涉及的女神主要是女娲;“大女神”、“大母神”涉及到的女神有女娲、西王母、羲和、以及涂山氏、简狄等众多始祖女神;“巫儿”涉及到的主要有巫山神女以及众多“帝女”。
    ① 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库(打印稿),2004 年。
    ②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先生在 1925 年提出的。当时他正担任清华大学导师,在给学生印发的讲义《古史新证》中,王先生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参见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2 月第一版,2000年 4 月第 5 次印刷,第 2-3 页。
    ③ (美)莱斯利·A·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14-15 页。
    
    ①(法)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 页。
    ② 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 年第 1 期,总第 130 期。
    ① 龚维英在《女神的失落·前言》中将“古神话”界定为产生在“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但在具体的讨论中龚维英又溢出了这个范围。比如,他虽然坚持“古神话应该肇自远古氏族社会,绵延而下,直至奴隶制社会的三代(夏商周)”(《女神的失落·导言》),又说:“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使中华大地各民族的文明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同书第 9 页)他既坚持“仙话是神话的质变和堕落”(同书第 11 页)却又十分赞同恩格斯的话:“即使是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进而说:“我们对仙话之材料亦有所汲取,不尽排斥。”(同书第 11 页)在此基调之下,他广泛地讨论了诸神由女而男的演变,并得出“女神的失落”的结论。
    ② 参见叶舒宪:《老子哲学与母神原型》,《民间文化》,1997 年第 1 期。
    ③ 参见邓慧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与传说时代》,《河南大学学报》,1986 年第 4 期。
    ④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第 210-211 页。
    ① 闻一多:《神话与诗》,《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 年,第 107 页。
    ② 董乃强:《话说青楼》,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年。
    ③(波斯)阿里·阿克巴尔著,张至善等译:《中国纪行》,北京:三联书店,1988 年。
    ① (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等译:《结构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年,第 259 页。
    ① 据恩格斯转述可知,巴霍芬的“母权制”包含了按照母系计算世系和“完全的妇女统治”两层含义(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7-8 页),芬兰学者韦斯特马克则完全抹煞了这两层含义的区别。(参见 E·A·韦斯特马克著,李彬、李毅夫、欧阳觉亚译,刘宇等校:《人类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244-246 页。)恩格斯批判地接受了二者的观点,但仍然沿用“母权制”这一名称。他在转述中说:“世系只能依女系——母权制——来算,古代的一切民族,起初都是如此。”(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8 页)并且认为巴霍芬的《母权论》的发表“在 1861 年是一个完全的革命。”(同上书,第 10 页。)“母系制”和“母权制”在后来遂很少得以区分。
    ②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8 页。
    ③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54 页。
    ④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母系制”,即血缘继嗣按母系确认,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其所持论据多为国外人类学资料,恐不足以说明我国的情况。参见王家范:《母权论质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3 卷第 5 期。
    ⑤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8 页。
    ① 参见郑慧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与传说时代》,《河南大学学报》,1986 年第 4 期;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第 210-211 页;龚维英:《颛顼为女性考》,《华南师院学报》,1981 年第 3 期。
    ①(德)艾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第 39 页。
    ② 叶舒宪:《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 80-81 页。
    ③ 鲁迅:《神话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第 7 页。
    ① 赵建国:《大女神与生殖崇拜》,《河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②《大母神:原型分析》中有“大父神”的提法。参见(德)艾利希·诺伊曼,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第 18 页。
    ① 自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认为一定有一个“男神的失落”存在,只是意在指出降格论者在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偏见。
    ②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2 页。
    ③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13 页。
    ④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3 页。
    ①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13 页。
    ②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8 页。
    ③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17 页。
    ④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235 页。
    ⑤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235 页。
    ⑥(美)雪儿·海蒂著,李金梅译:《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年,第 158页。
    ① 这里我们把女神的价值评价与女性的价值评价相联系(参见第三章);这类女神正是我们后面将论及的“女儿神”中的一部分,比如“智慧女神”(参见第二章第三节)。
    ① 1983 年 12 月,袁珂在谈到他编写《神话词典》的构想时写道:“起初,我目光所及,大都偏于古代神话。以后,经过几次对词目的修订增补,才逐渐感到,中国历史既然是这么悠久,在悠久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新的神话、新的富于神话意味的民间传说繁衍滋生。事实确也正是这样。难道‘沉香救母’的‘沉香’,‘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中的‘白娘子’,以及有关它们的一些词目,如‘法海’,‘华岳神女’等,不应该作为《神话词典》的词目而列于其中?难道仅仅因为它们产生的时代比较晚近就应当遭到摒弃?要是真象这样,那么《神话词典》就太狭隘、也太不完备了。在编写中,我对神话的认识起了变化,逐渐从狭义领域走向广义领域。自然,词目编写的视野和范围就随之而扩大了。”原文见《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一文(《社会科学战线》1982 年第 4 期、《民间文学论坛》1983 年第 2 期)。后又载入《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序》(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版)个别词句有改动。
    ② 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 年第 3 期。.
    ③ 龚维英:《女神的失落》,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1 页。
    ④ 龚维英《女神的失落·导论》中说:“中华古神祗内有那么少数几位尊神,经过道士们的乔装打扮,使其适应新的时代,苟延残喘地存活于后世。著名的如西王母、嫦娥等,她们虽然躯壳依旧,如细心查看,内涵已大有更新。”
    ① 此段所引均参见袁珂《再论广义神话》,载《民间文学论坛》,1984 年第 3 期。
    ① 此段所引均参见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 年第 3 期。.
    ① (苏)C·A·托卡列夫,E·M·梅列金斯基撰,魏庆征译:《神话与神话学》,《民间文学理论译丛》,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3 页。
    ② 一般认为,女娲造人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所以女娲不是“首出御世”的大神。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汉学家 D·博德认为女娲尽管有化育万物的活动,但不是创造世界的神。(参见 D·博德《中国古代神话》,收入塞·诺·克雷默编,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45-381 页)中国现代民间文本中也有类似的观念,一般都将盘古放在女娲之先。(参见《人最早是圆的》,载《山西民间文学》1990 年第 2 期;《人的起源》,收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高邑县卷本第二卷·万城民间故事集》第一集,河北高邑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89 年;河南西峡县《太阳为什么东出西落》,收入《南阳民间故事》上卷,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 年版。)不过,这种神代关系的先后好像并不怎么影响女娲神话的性质。
    ③ 转引自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第 226 页。原文引自 Joseph Compbell, The Masks of God; Occidental Mythology (New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4), P.86
    ① 顾颉刚著,王煦华编选:《顾颉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102 页。
    ②(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 7 月第一版,2004 年 1 月第二版,第 247 页。
    ③(唐)徐坚等:《初学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1 月第一版,2004 年 2 月第二版,第 196页。
    ④(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 7 月第一版,2004 年 1 月第二版,第 248 页。
    ⑤《孙悟空的妈和老汉是哪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巴县卷》,重庆:重庆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主编,1989 年,第 113 页。
    ⑥ 张振犁,程健君:《中原神话专题资料》,河南: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河南分会,1987 年,第 66 页。
    ① 关于女娲补地的异说各地都有存在。例如,四川中江县的《女娲圣母补天地》就具有生动的记载。转引自李福清《中国神话论》,见《中国神话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年,第 111-112 页;河南商丘的《两兄妹》,见张振犁、程健君编《中原神话专题资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7 年,第 127-130 页。这类“补地”的神话无疑与女娲“地母神”神格相关联,女娲本身就是“地母”的化身。盘古开辟天地之前,混沌的天地就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女娲不仅活动于开辟时期,还应在盘古之前。
    ②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388-389 页。
    ③(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第 260 页。
    ④《德阳县三套集成·故事卷》,四川:德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编。
    ①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1981 年,第 40-41 页。
    ② 女娲和盘古很可能是不同民族的开辟神,二者的神话在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远不能说谁超越谁。从这个意义上讲,降格论者将二者拿来排座次本来就是不恰当的。
    ③ 杨利惠:《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94 页。
    ④ 龚浩群:《从中原女娲神话与信仰看女神精神的失落与复归》,《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年第 4 期。
    ① 汤炳正先生认为《天问》中的“女娲”,实际上为“女 ”(舜妹)的同音异文,考证甚详,几成定论。因此,女娲最初并不具有“登立为帝”的形迹。“其误,当在汉代‘女娲’之说盛行,而‘女 ’之说不显之时。”这既说明女娲由先秦到两汉是一个逐渐升格的过程,又表明女娲在汉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参见汤炳正《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 年,第 301-303 页。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第 260 页。
    ③ 陈连忠主编:《天为啥是蓝的》,《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周口地区故事卷》,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 年。
    
    ①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 年,第 61 页。
    ②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 年,第 3-68 页。
    ① 其实在唐李冗《独异志》中也只言“女娲兄妹”而没有说明“兄”是伏羲。
    ② 在汉代一些墓刻、石像、壁画中,女娲和伏羲为人首蛇身交尾状较为常见。学者大多认为这种相交表示一种夫妻或两性关系的的结合。如图一,袁珂先生认为这是“一幅美妙的家庭行乐图”(见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 版,1981 年第 2 次印刷,第 41 页);陈履生说:“东汉以后,伏羲、女娲的形象大量出现于绘画之中,且常做交尾之状,才比较明确地反映了他们对偶神的关系。”(参见陈履生《神画主神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87 年)。
    ③ 吕威:《楚地帛书敦煌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文学遗产》,1996 年第 4 期。
    ④(唐)李冗:《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79 页。
    ⑤《兄妹神婚与东西磨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
    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本溪县资料本》,本溪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1987 年。
    ①(汉)刘安:《淮南子》,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② 参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 44 页),而在《古神话选释》(第 17 页)他虽仍沿用此说,但有一定改变,他说:“女娲在和诸神共同创造人类的过程中,承担了主要的工作。”
    ①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388-389 页。
    ②《兄妹神婚与东西磨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
    ③《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本溪县资料本》,本溪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1987 年。
    ④(汉)刘安:《淮南子》,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①(宋)罗宓撰,罗苹注:《路史》,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② 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42 页。
    ③ 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42 页。
    ④(宋)罗宓撰,罗苹注:《路史》,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⑤《全唐诗》第六册(卷 388),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4383 页。
    ⑥ 王琳琳等:《女娲与汉字文化》,《浙江师大学报》,2000 年第 4 期。
    ①(唐)李冗:《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79 页。
    ② 陈连忠主编:《天为啥是蓝的》,《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周口地区故事卷》,中原农民出社,1991 年。
    ③《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抚宁民间故事卷》,秦皇岛市抚宁县三套集成办公室。
    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天水市北道区民间故事集》,北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部,1989 年。
    ① 杜治伯:《走下神坛的女娲大神》,《运城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3 卷第 4 期。
    ② 高尔基:《论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 99 页。
    ③(法)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的结构研究》,载叶舒宪:《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 15 页。
    ④ “神圣叙述性”是指,神话中叙述的事物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而且神话的叙述大多与宗教仪式相连,在庄严崇高的气氛中进行。这一表述最早可见于著名的人类学家、功能学派的先驱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心理中的神话》(1926 年),1936 年中国人类学家李安宅将其翻译为《原始心理的神话》,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另一篇论文《巫术科学与宗教》合在一起,名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对“神圣性”的叙述见该书第 131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年影印。中国神话学者中,有不少人认为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叙事。比如吕微、杨利慧、孟慧英、李子贤等。
    ① 高尔基:《论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 99 页。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37 页。
    ③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年,第 152-162 页
    ① 龚维英:《女神的失落》,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75 页。
    ②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50 页。
    ③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407 页。
    ④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306 页。
    ⑤《庄子》卷三释文引《山海经》,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⑥(汉)焦延寿:《易林》,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①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 年,第 154-155 页。
    ② 萧兵:《中亚羌种女王西王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 年第 1 期。
    ③(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文渊阁四库本(第 848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 377 页。
    ④ 王晓丽:《寻找原初的女神》,《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9 卷第 1 期。
    ① 东王公在文献中的最早出现是在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中,但玄珠说此书:“模仿《山海经》……是后起的文人(笔者案:魏晋南北朝人)作品,在民间传说上没有根据,所以就不能和西王母一般有了许多的增饰。”(参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年,第 157 页。)东王公在汉代画像中出现也是至少在东汉中期以后。中国历史博物馆信立祥认为东王公大概产生于东汉章帝、和帝之间(公元 76-105 年)(参信立祥《论汉代的目上祠堂及其画像》,收入南阳汉代画像石学术讨论办公室编的《汉代画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 198 页)
    ②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形象》,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37 页。
    ③ 转引自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2000 年,原文引自:Jean M.James, An Iconographic Study of Xiwangmu During the Dynasty, Atibus Asiae Vol.LV.1/2 1995.
    ④ 刘道广:《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东南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
    ⑤《太平御览》卷八六三引,今本无。
    ① 转引自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形象》,2000 年。原文引自:Wu Hong: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ford,Canifornia,1989.
    ②《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下引《神异经》,文渊阁四库本(第 896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414 页。
    ③ (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3056 页。
    ④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407 页。
    ⑤《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七下引《洞冥记》,文渊阁四库本(第 901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第 72 页。
    ⑥ 姜亮夫:《羲娲合德说》,《古史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 178-183 页。
    ① 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②(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神异经》,《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 年,第 37-38 页。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第 1941-1942 页。
    ①(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29 页。
    ②(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神异经》,《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编),台北:新兴书局,1983 年,第 37-38 页。
    ③ 这种玉皇配王母似是而非的对偶关系虽然不见于古籍资料遗存,但在民间却形成了俗定观念。
    ④ 袁珂:《神话选译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261-262 页。
    ⑤(蜀)杜光庭:《仙传拾遗》,(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①(德)诺伊曼著,李以红译:《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年,第 22 页。
    ①(晋)郭璞注《山海经·西山经》引《穆天子传》,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②(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3056 页。
    ③ 四川汉画中的西王母大都乘坐在一种“龙虎坐”上。参见高文编著《四川汉代画像石》(巴蜀书社,1987 年版)及《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年版)两书。
    ④ 王苏琦:《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系统释名》,《东方博物》,2006 年第 1 期。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42 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476 页。
    ③ 嫦娥变蟾蜍一事参见《艺文类聚》卷一引张衡《灵宪》。
    ④ 朱芳圃《西王母考》和萧兵《神话昆仑及其原型》及《昆仑神水考》中都以大量的资料论证了昆仑山上既有天堂也有地狱。
    ①(汉)东方朔:《汉武帝内传》,文渊阁四库本(第 1042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90页。
    ② 考古发掘的饰品:中新浙江网 2006 年 6 月 23 日电,据美联社 23 日报道,在“寻宝”过程中,科学家在满 是灰尘的博物馆档案室中的岩石和骨骼中发现了三个被遗忘了几十年的古老贝壳。据最新研究显示,这个贝壳饰物有 10 万年的历史,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珠子。新华社长沙 2005 年12 月 8 日专电 宁夏发现了距今 2、3 万年前的 100 多片指甲盖大小、用鸵鸟蛋皮制作的圆形饰物,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用来串成项链,这应是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装饰品。
    ①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391 页。
    ②(明)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第一回,第 5 页 。此诗为:“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① 四川省羌族的神话传说讲,远古时期,王母娘娘(羌语“红满西”)跟天爷(羌语“阿补曲格”)商量造天地,王母娘娘打开黑鸡蛋放出一个大鳖,用它的四条腿撑住了天。接着,王母娘娘又用羊角花枝枝造了好多的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羌族故事集》,1989 年铅印本。)这位王母娘娘与女娲几乎一模一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创世神。
    ② 参见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 年,第 116 页。
    ① 微山西城小祠堂画像中,西王母左右侍者分别为一男一女,专家考证为伏羲、女娲。在陇东的民间传说中,也有西王母炼丹,一万八千年后炼出伏羲和女娲的神话。
    ② 郑州画像砖中就有羲和手捧具有不死神性的三足乌立于西王母身旁的形象。参《郑州画像砖》图 143,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 年。
    ① 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15 页。
    ②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年,第一编,第 3 页。
    ① (美)理安·艾斯勒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 24 页。
    ②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 614 页。
    ③ 但这并不等同于龚维英等人构画的单线发展模式。他在《原始崇拜纲要》中构画了这样一个单线发展模 式:图腾信仰—女阴崇拜—两性同体崇拜—男根崇拜……(参见《原始崇拜纲要》第 230 页),并且将这种男女生殖崇拜的转换简单等同于男、女(男神、女神)地位的替换。(参见龚维英:《从殷族图腾的演化看原始崇拜的变迁》,《民间文艺季刊》,1986 年第 3 期。)
    ①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第 172 页。
    ①(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341 页。
    ②(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21-22 页。
    ③(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第 170 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213 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第 710-711 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2741 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④(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318 页。
    ①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92 页。
    ②(梁)任昉:《述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47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614 页
    ①(明)陈耀文:《天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967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837 页。
    ②(清)魏禧著,胡守仁等校点:《魏叔子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第 764 页。
    ③ 石经校:《泰山女神崇拜之沿革》,《岱宗学刊》(创刊号),1997 年第 1 期。
    ① 比如对中国影响颇大的摩尔根,其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单线说上的。他认为:“人类历史起源相同, 经验相同,进步相同。”(参见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 1 页。)因此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而每个时期又经历了从低级到中级、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等人对神话的理解和研究始终是在摩尔根的进化论指导下进行的。
    ② 袁珂先生《中国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神话》等著作的意图或许正在于此。
    ①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 年,第 77 页;第 242 页。
    ②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 年,第 581 页。
    ③ 汤炳正:《屈赋新探》,济南:齐鲁书社,1984 年,第 250 页。
    ①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第 145 页。
    ②《骊山老母补天,王母娘娘补地》,《宁夏民间文学》(第十辑),宁夏民研会编。
    ③ 参见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①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142 页。
    ②《渚宫旧事》卷三引习凿齿《襄阳耆旧传》。
    ③ 参见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 年,第 81-261 页。
    ④ 先生在《帝女 枕席 瑶草 母羊》一章中说到:“这一仪式(笔者案:指仲春之月高禖祭祀)就是原来姜嫄履巨人迹,简狄吞燕卵之类故事披着文明外衣的重演……从而肯定了那怀孕者肚中的子息所具有的纯正血统和神的后裔的资格。这难道不也是‘枕席’之类抽象和仪式化的表演吗?……它们的表演乃具有非常强烈的功利性,那就是祈祷两种丰收:民族的人丁兴旺和国土的五谷丰登。”参见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275 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68 页。
    ②(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五六),“云华夫人”条,引《集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①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年,第 65 页。
    ② 中国道教协会:《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 179 页。
    ③(宋)陆游:《入蜀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第 101 页。
    ④《渚宫旧事》卷三引习凿齿《襄阳耆旧传》。
    ⑤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142 页。
    ⑥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170 页。
    ①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430 页。
    ②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93 页。
    ③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320 页。
    ④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176 页。
    ①(清)焦循:《孟子正义》,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437 页。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第 1032 页。
    ③(英)伯特兰·罗素著,谢显宁译,陈维正校:《婚姻与道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196 页。
    ④(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44 页。
    ①(晋)张华:《博物志》,文渊阁四库本,第 1047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602 页。
    ② 刘湘雨:《<搜神记>和宋代话本小说中女神、女鬼、女妖形象的文化解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 2 期。
    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四分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年,第 120-130 页。
    ④ 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年,第 27 页。
    ① 钟敬文:《蛇郎故事新探》,《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第 192-208页。
    ② 闻一多:《天问疏证》,北京:三联书店,1980 年,第 57 页。
    ③ 参见《初学记》引《玄中记》。(唐)徐坚等:《初学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1 月第一版,2004 年 2 月第二版,第 717 页。
    ① 参见《初学记》引道士《名山记》。(唐)徐坚等:《初学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1 月第一版,2004 年 2 月第二版,第 717 页。
    ② 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上海:上海书店,1987 年,第 128 页。
    ③(汉)刘向:《列女传》,文渊阁四库本(第 448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64 页。
    ④(汉)刘向:《列女传》,文渊阁四库本(第 448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65 页。
    ⑤(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1967 页。
    ⑥ 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14-119 页。
    
    ① 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73-178 页。
    ② 参见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第 235-239 页。
    ① 把影响女神的价值评价因素与影响女性的价值评价因素相结合是 19 世纪西方学术界十分流行的一种做法。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女神世界固然是女性世界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是变形的、歪曲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孙悟空的形象也不过是些现实事物的拼凑。高尔基也说过神是十分现实的人物。因此,从根源上讲,神话来源于生活。女神的原型就是现实中的女性。因此,我们在探讨影响女神价值评价因素的时候,也是多从现实中影响女性价值评价的因素着手的。
    ②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8 页。
    ③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说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参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3 页。
    ① 王家范:《“母权论”质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
    ①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第 228 页。
    ②(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62 年,第 197 页。
    ③(法)伊·巴丹特尔著,陈伏保、王论跃、阳尚洪译,张泽乾校:《男女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年,第 15 页。
    ④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第 158-160 页。
    ①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229 页。
    ②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229 页。
    ③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300 页。
    ④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16 页。
    ⑤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115 页。
    ⑥(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第 1283-1284 页。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60 页。
    ② 姜跃滨:《中国妻妾》,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65-67 页。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第 2031 页。
    ④(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14 页。
    ⑤ 黎藜:《上古女神流变》(打印稿),2004 年,第 22 页。
    ①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 12 月第一版,1981 年 6 月第 6 次印刷,第 259页。
    ③(汉)刘熙:《释名》卷四《释言语》,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
    ① 此处将《搜神记》中具有神性的女性分为:女神、女妖、女鬼,是采用了一般学者的分类。这里的女神与我们通篇所言的“女神”不同。此处的“女神”是狭义的,而我们通篇所言之“女神”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这里的女神、女妖、女鬼,还有更为广阔的内容。为了叙述的便捷,这里仍采用了习惯的分类名称,意在强调“女神”、“女妖”、“女鬼”的区别。
    ①(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5-16 页。
    ②(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7 页。
    ③(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49 页。
    ①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 10 月第一版,1999 年 5 月第二版第 1 次印刷,第 103 页。
    ②(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44 页。
    ③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 10 月第一版,1999 年 5 月第二版第 1 次印刷,第 103 页。
    ①(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464 页。
    ②(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 451 页。
    ③ 关于西王母信仰与汉代统治阶级的关系,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一书有较多讨论。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68 页。
    ②(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68 页。
    ③(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68 页。
    ① 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 年第 3 期。
    ② 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 年第 3 期。
    ①《说郛》卷五下引汉代纬书《龙鱼河图》,文渊阁四库本(第 876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52 页。
    ② 吕威:《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文学遗产》,1996 年第 4 期。
    ① 转引自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第 5 页。
    ②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第 53-59 页。
    ③(清)高士奇:《松亭行记》,四库全书本。
    ① 张祥龙:《“姜嫄生后稷”中的缺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① 张祥龙:《“姜嫄生后稷”中的缺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① 龚浩群:《从中原女娲神话与信仰看女神精神的失落与复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
    ② 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 年第 1 期,总第 130 期。
    ③ 肖发容:《先秦女性地位研究》(打印稿),2004 年。 ①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姓》,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 309 页。 ②(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 年 12 月第一版,1981 年 6 月第 6 次印刷,第 258 页。 ③《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光明日报,1986 年 7 月 25 日版。 ④ 刘晋祥等:《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 年第 2 期。 ⑤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① 参见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第 171 页;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95-198 页;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 191-192 页。
    ② 王进:《从女性主义回到性别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6 年第 6 期。
    ①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庄子》卷三释文引《山海经》,文渊阁四库全书[Z].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晋)郭璞注《山海经·西山经》引《穆天子传》,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 闻一多.天问疏证[M].北京:三联书店,1980.
    [7]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清)焦循著.孟子正义[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9](汉)焦延寿.易林.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0](汉)东方朔.汉武帝内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1](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神异经[M].笔记小说大观[Z].台北:新兴书局,1983.
    [1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3](汉)赵晔撰.吴越春秋[M].丛书集成初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4](汉)刘安.淮南子[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5](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9](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0](汉)刘向.列女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1](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2](汉)刘熙.释名[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3]《说郛》卷五下引汉代纬书《龙鱼河图》,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4]《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下引《神异经》,文渊阁四库全书[Z].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5]《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七下引《洞冥记》,文渊阁四库全书[Z].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6](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7](晋)张华撰.博物志[M].文渊阁四库本[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8](梁)任昉.述异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9](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7.
    [30](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1](唐)徐坚等.初学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32](唐)李冗.独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3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5](蜀)杜光庭.仙传拾遗[M].(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Z].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
    [3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Z].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7]《太平广记》卷五六引《集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Z].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8](宋)陆游.入蜀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9](宋)罗宓撰,罗苹注.路史[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0](明)陈耀文.天中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 [Z].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1](明)许仲琳编.封神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2](明)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M].上海:上海书店,1987.
    [43](清)魏禧著,胡守仁等校点.魏叔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4] 汤炳正.楚辞类稿[M].四川:巴蜀书社,1988.
    [45] 汤炳正.屈赋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4.
    [46] 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7] 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古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8] 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49] 丁山.中国古代神话与宗教考[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
    [50] 龚维英.女神的失落[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51] 杨利惠.女娲的神话与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2] 杨利惠.女娲溯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3] 过伟.中国女神[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4]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5](美)莱斯利·A·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6](法)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7]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
    [58] 董乃强.话说青楼[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59] 阿里·阿克巴尔著,张至善等译.中国纪行[M].北京:三联书店.1988.
    [60](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等译.结构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6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2](德)艾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3] 叶舒宪.结构主义神话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65](美)雪儿·海蒂著,李金梅译.海蒂性学报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66] 顾颉刚著,王煦华编选. 顾颉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67]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巴县卷[M]. 重庆:重庆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主编,1989.
    [68] 张振犁,程健君.中原神话专题资料[M].河南: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河南分会,1987.
    [69] 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1981.
    [70] 陈连忠主编.河南民间文学集成[Z].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
    [71](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2]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73]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本溪县资料本[Z].本溪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1987.
    [74]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天水市北道区民间故事集[M].北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部,1989.
    [75] 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76] 鲁迅. 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8] 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79]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0]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1]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羌族故事集》,1989 年铅印本。
    [82]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形象[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83](芬兰) E·A·韦斯特马克著,李彬、李毅夫、欧阳觉亚译,刘宇等校:《人类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84] 姜亮夫. 羲娲合德说[A].古史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5] 袁珂.神话选译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6](法)伊·巴丹特尔著,陈伏保、王论跃、阳尚洪译,张泽乾校.男女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87] 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 1956.
    [88]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一心理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89](美)理安·艾斯勒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90] 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91] 中国道教协会.道藏[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92](英)伯特兰·罗素著,谢显宁译,陈维正校.婚姻与道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93] 刘宝才.先秦文化散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9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95] 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96]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97]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98](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62.
    [99]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00] 姜跃滨.中国妻妾[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01](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著,何开松译.历史中的性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102]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姓[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03]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04]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6] 王国维.古史新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07] 高文编.四川汉代画像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108] 高文编.四川汉代画像石[M].四川:巴蜀书社,1987.
    [109]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10] 翦伯赞.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 刘文明.“新妇女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J].史学理论研究,2003(1).
    [2] 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库(打印稿),2004.
    [3] 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J].学术交流,2005(1).
    [4] 赵建国.大女神与生殖崇拜[J].河西学院学报,2003(4)
    [5] 袁珂.再论广义神话[J].民间文学论坛,1984(3).
    [6] 龚浩群.从中原女娲神话与信仰看女神精神的失落与复归[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4)
    [7] 吕威.楚地帛书敦煌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J].文学遗产.1996(4).
    [8] 王琳琳等.女娲与汉字文化[J].浙江师大学报.2000(4).
    [9] 萧兵.中亚羌种女王西王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1).
    [10] 刘道广.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J].东南大学学报,2000(1).
    [11] 王晓丽.寻找原初的女神[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1).
    [12] 石经校.泰山女神崇拜之沿革[J].岱宗学刊(创刊号),1997(1).
    [13] 骊山老母补天,王母娘娘补地[A],宁夏民间文学(第十辑),宁夏民研会编.
    [14] 刘湘雨.《搜神记》和宋代话本小说中女神、女鬼、女妖形象的文化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5] 王家范.“母权论”质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5).
    [16] 夏清瑕.论《周易》的性别哲学[J].浙江学刊,2001(2).
    [17] 黎藜.上古女神流变(打印稿)[J]. 2004.
    [18] 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J].社会科学战线,1982(4).
    [19] 吕威.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J].文学遗产,1996(4)
    [20] 张祥龙.“姜嫄生后稷”中的缺失[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21] 王苏琦.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系统释名[J].东方博物,2006(1).
    [22] 肖发容.先秦女性地位研究[J]. 2004. 打印稿.
    [23] 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J].光明日报,1986 年 7 月 25 日版.
    [24] 刘晋祥等.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2(2).
    [25] 王进.从女性主义回到性别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06(6).
    [26] 叶舒宪.老子哲学与母神原型[J].民间文化,199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