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农村文化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命题。研究中国农村文化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严重冲击,出现了文化危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给中国农村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传统文化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苏区文化建设,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有地主阶级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局面;通过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培育了农民爱国主义情感,张扬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抗日战争,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通过北方解放区文化建设,强化了农村基层政权,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共通过以上文化建设理论及实践,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传递到社会的最底层,荡涤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观念,整合了社会文化,进而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心理、思想、行为方式等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实现了对文化的重塑。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经验,对于今天新农村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当代启示。
     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依据,评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章论述了文化及其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化的论述、中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阐述。
     第二章论述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包括近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缓慢变迁,救亡与追求现代化需要先进理论做指导,传统社会转型呼唤先进理论,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化。
     第三章论述了苏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特点。重点论述了苏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妇女解放、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共通过苏区文化建设,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有地主阶级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局面。
     第四章论述了华北、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特点。重点论述了华北、陕甘宁根据地文化教育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放妇女、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第五章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北方解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特点。重点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北方解放区的干部教育、大众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论述,证实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路线的正确性。
     第六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文化的影响:实现了近代农村政治文化变迁、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农民落后思想的改造,基本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科学地解决了文化的社会结构定位与历史定位问题,保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了向文化自觉的转变。
     第七章论述了中共领导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通过改造农村文化不同派别的分析,论述了非马克思主义改造农村文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结语部分论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Chinese culture is an everlasting and often fresh thesis.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i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a suffers a tremendous change after 1840, the rural culture is under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serious impact, causing the cultural crisis. The spread of Marxism generates Chinese cultur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becomes vigourous.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m becoming Chinese, Marxism combines Chinese practice in revolution, together with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ing a lot of fresh epoch trait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ke the Marxism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weapon, passing the new democratic culture to the lowest level of the society, cleansing the feudal culture ideas, integrating the culture, providing the rural areas with the new condition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thought. All these cause value idea, the psychology, the thought, the behavior way of the social members to transform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dern age, and realizes the cultural remoulding. This dissertation suppos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 influencing and the Chinese rural culture.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mainly covers the basis of the topical choice,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t last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ie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as a whole the cultural theory : the cultural vicissitude, the cultural clash and the fusi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It also introduces Marx' s , Lenin' 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 elaboration on culture. thus scientifically grasps the cultural reason of the vicissitude of the change of the modern Chinese rural culture.
     Chapter Two illustr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choose the Marx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rural culture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apter Three elaborates the cont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Soviet areas.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democracy construction, the women' s liberation,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work of the peasants in Chinese Soviet areas. Through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only the landlord class has literacy, wheras, the peasants' class does not hav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cont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 and the North China anti-Japanese base. It elaborates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democracy and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s, the ideas and actions of the women liberation, the peasant' 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w democracy culture is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 liberated areas 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 period: the cadre education, the mass education, the peasa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ganizitons of the Party branches in newly-liberated rural areas. Through discussion, Chapter Five proves the rightness of the new democracy culture.
     The six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effects of Marxism on the Chinese rura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the rur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vicissitude,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peasants, the change of old habits and customs, the correct social cultural structure local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ocal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es.
     Chapter Seven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ttempt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to transform the rural culture, w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ura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must insist on the guide of Marxism.
     The conclusion part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ra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he paths of the rura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引文
①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①张洪岳:《洋务运动时期中西文化冲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②徐松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新探》,《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年第1期。
    ③李鹏、陈立立:《关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几点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④管仕富:《儒、墨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求索》2002年第4期。
    ⑤王涛:《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力》,《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⑥李军林:《文化的传播与超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高向远:《论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①文天行:《论抗战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②唐正芒:《西部抗战文化与西部文化开发》,《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③吴祖鲲:《解放区文化建设论》,《长白学刊》1997年第3期。
    ④孙艳红、付平:《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社会进行制度探索的历史与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2期
    ①吴祖鲲:《解放区文化建设论》,《长白学刊》1997年第3期。
    ①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刘奔:《交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③Felix M Keesing,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1963,35
    ④Mischa Titiev,The science of Man,NEW YORK,1960,16
    ①金鸣娟:《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司马石杰:《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 664页。
    ④《中国近代文化问题》,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①章人英:《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②陈成文:《社会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①王继平:《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②陈成文:《社会学》湖南师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⑦《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369页。
    ①《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②《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③《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
    ⑤俞良早:《列宁逝世前夕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
    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87页。
    ①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英]C莫菲:《葛兰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英文版)》,伦敦:1979年,第69页.
    ①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②陈学明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
    ③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①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②《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②郑崇玲、李方祥:《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大革命时期为论域的历史考察》,《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
    ⑦《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8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9-100页。
    ①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②《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③《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④《红色中华》,1933年月17日。
    ①皇甫束玉、宋荐戈:《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①张仲礼:《中国的绅士》中译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一章,第七节。
    ②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
    ①(山西)《虞乡县志》卷三。
    ②民国《景县志》卷四,政治志下,书院。
    ③民国《长葛县志》卷四,教育志,义学。
    ④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①《武邑县教育志》,1994年9月,第10页
    ②《昌邑县志》1987内部版,第606页。
    ③《临淄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1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孟子·尽心下》。
    ②《荀子·王制》。
    ①《国语·郑语》
    ①《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②《列宁全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③《朱执信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1页。
    ④《天义报》第16、17、18、19四册合刊,1908年。
    ⑤《李大钊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72页。
    ⑥李达:《论社会主义并质问梁公》,《新青年》第9卷,第1号。
    ⑦光亮.:《唯物史观在中国底应用》,《觉悟》1921第9期,第81页。
    ⑧毛泽东:《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 新民学会资料。
    ①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新中华报》,1939年12月30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2—373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765页。
    ⑥《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768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②林代昭、潘国华:《马克主义在中回——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让1983年版,第196页。
    ③林代昭、潘国华:《马思主义在中回——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让1983年版,第116页。
    ④《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⑤《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⑥《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2页。
    ①《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8页。
    ②《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07页。
    ①《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27—1937)第1册,南昌: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1985年版。
    ②《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杜,1984年版。
    ③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①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页。
    ①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变动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61年版。
    ②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
    ③《毛泽东文集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④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
    ①毛泽东:《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
    ②毛泽东文集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③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
    ④毛泽东:《中华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
    ⑤《红色中华》,创刊号,1932年。
    ①李伶之、张心绪、丁姗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壮年,第118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主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0页。
    ③《党史信息报》,2003年3月5.日。
    ④《江西苏区妇女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⑥《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⑦《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①《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②《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③《江西苏区妇女运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页。
    ①转引自袁征:《中共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162页。
    ②转引自袁征:《中共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4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①《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社1989年版,第19-20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②余伯流、夏汉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页。
    ②《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页。
    ③《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6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②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1页。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5页。
    ②《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2页。
    ③《湘赣革命根据所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②《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①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9页。
    ②《斗争》(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第62期,1934年6月2日。
    ③《斗争》(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第62期,1934年6月2日。
    ④《斗争》(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第62期,1934年6月2日。
    ⑤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页。
    ①《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②汪术兰、邓家琪:《苏区文艺运动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4-37页。
    ③《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④皇甫束玉等:《中国革命根地教育纪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⑥韩延龙等:《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献选编》(第1卷第1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②《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0页。
    ③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③转引自陶愚川:《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现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44页。
    ①《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3页。
    ②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328页。
    ③《武邑县教育志》1994年版,第10-11页。
    ①《武邑县教育志》1994年版,第82页。
    ①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②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③《武邑县教育志》1994年版,第11页。
    ①李普:《我们的民主传统——抗日时期解放区生活面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
    ①参见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4—287页。
    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版,第193、208页。
    ①《晋冀普豫边区惩治贪污暂行办法》,《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②《太岳日报》,1943年8月16日。
    ③《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陕西省妇女联合会印,1982年5月,第18页。
    ④申福枝:《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⑤《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4-35页。
    ①斯诺:《六千万被忘了的同盟者》,载《延安文萃》(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835页。
    ②《泽井儿上村公婆残杀童养媳——凶婆刘氏被处死》,《太岳日报》,1943年8月28日。
    ③王焕珍:《武乡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内部资料)1985年(下),第28页。
    ④陈光:《杨小妮是怎样离婚的?》(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0月14日。
    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40—42页。
    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8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③李智勇:《陕甘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④王玉川:《鲁中一个典型游击区组织》,转引自【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杨建立、朱永红、赵景峰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4页。
    ②陈晋:《毛泽东的文化创新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②伍宗华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史长编》(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4页。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4页。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155页。
    ③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第一届参政会的工作报告》,1939年版。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①《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1页。
    ②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4页。
    ①周训芳:《延安时期党的科技政策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科学运动》,《求索》1992年第6期。
    ②《新中华报》,1940年5月17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
    ②《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38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
    ⑥《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报社1991年版,第356页。
    ⑧《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页。
    ①肖效钦:《抗日战争文化史》,北京:中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
    ②《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二册(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③《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二册(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④《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3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8页。
    ②《打碎旧的一套》,《解放日报》1941年9月11日。
    ③贺世友:《试论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建设》,《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年第1期。
    ④《开展冬学运动》,《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4日。
    ⑤《今年的冬学》,《解放日报》1942年11月24日。
    ①陈元晖主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②陈元晖主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③贺世友:《试论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建设》,《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年第1期。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第283页。
    ①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794-79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7页。
    ①高奇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287页。
    ②滕纯主编:《中国教育魂》(上),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①唐致卿:《山东解放区的教育改革述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②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2页。
    ①皇甫束玉等:《中国革命根地教育纪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3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土地改革资料选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8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页。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24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页。
    ②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241页
    ③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02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0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50页。
    ②《人民日报》1949年4月10日。
    ③《人民日报》1947年3月2]。
    ④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分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50页。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分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91页。
    ⑦中央档案馆:《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52页。
    ①《人民日报》1947年3月2日。
    ②《人民日报》1947年3月22日。
    ③《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④《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①《人民日报》1947年3月18日。
    ②《新华日报》(太行版),1949年3月8日。
    ①《中国全鉴》第六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5931页。
    ②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2页。
    ③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编:《冀鲁豫边区革命史》,728-729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解放日报》,《边区政府对今年冬学发布指示,依靠群众需要与自愿办学,纠正命令主义的倾向,又要《防止走到放任自流》,1945年10月27日。
    ①《人民日报》1991年6月25日。
    ①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5页。
    ②《彭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9页。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②杨圣清:《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根据地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5-96页。
    ③克寒:《坚持华北抗日枢纽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群众》第3卷,第2期
    ④《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2月15日、11月21日。
    ①《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3页。
    ①《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2页。
    ②《李大钊文集》(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②《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510页。
    ③《邓中夏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⑤《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61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6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⑤《彭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⑥《恽代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9-560页。
    ①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③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④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③《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1页。
    ④高飞、倪侃:《毛泽东的农民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料》1999年第2期。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11页—412页。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②转引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①《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4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页。
    ③《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②《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页。
    ③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④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①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②聂志超:《延安参观后的我见》,载《延安文萃》(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8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70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①张静、侯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再思考》,《理论学刊》2006第12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③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炎黄》1999年第3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5页
    ①转引自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①《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②转引自吴怀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页。
    ①《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第一编,上海:江东书局1930年版,第40页。
    ②舒新城、孙承光:《中华民国之教育》(下篇),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4页。
    ③陈兆庆:《中国农村教育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页。
    ④戴夏、周邦道《教育部督学视察河南省教育报告.总报告》,洛阳:河南省教育厅编辑处1933年版,第9页。
    ①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79页。
    ②金轮海:《农村复兴与乡教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58-159页。
    ③国民政府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02页。
    ④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258页。
    ⑤《广汉县新华乡志》广汉县志编委出版,1982年版。
    ①康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康县教育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①[美]洛易斯·惠勒·斯诺编,王恩光、申葆青、许邦兴等合译:《斯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①官力:《重构世界格局》,郑州:中原农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5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人民日报1966年6月1日。
    1.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2.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
    9.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10.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编:《中国土地改革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12.杨圣清:《新中国的雏形一抗日根据地政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1994年版。
    13.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1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9.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1.[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4.王相钦:《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李文治、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26.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7.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8.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胡绳:《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0.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3.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4.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5.陈荣华:《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年版。
    36.《江西革命根据地史》福建华厦出版社,1987年版。
    37.《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9.陈旭麓:《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2.彭明等:《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田海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耿云志等:《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47.俞祖华、王国洪:《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郑大华:《梁漱溟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张静如:《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乔志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王同起:《跨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5.董四代:《传统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董四代:《文化观念创新和管理革命》,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7.董四代、李经纲:《社会主义在中国》,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58.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59.辛文斌:《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60.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江德兴等:《马克思社会化理论与政治权力的演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2.胡绳:《“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3.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
    6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2卷,北京:三联书店1960、1963年版。
    68.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6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张允熠:《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6.[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77.[美]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8.[美]怀特著,曹锦清等译:《文化科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9.[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0.[荷兰]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1.[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出版1989年版。
    82.[美]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83.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彭焕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陈建华:《谈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江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
    3.曾维才:《中央苏区教育建设的基本经验》,《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4.郭荣华:《试述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5.徐斌:《论江西苏区教育的特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6.夏晓丽:《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民政策比较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1期。
    7.江沛:《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评析》,《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8.傅建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宗族政策、行为分析》,《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
    9.方明东:《革命银据地农村社区的社会变革》,《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0.郭永学:《论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长自学刊》1998年第6期。
    11.佘君:《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5期。
    12.郑有贵:《土地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50周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5期。
    13.罗必良:《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14.鲍剑:《二十世纪与意识形态迷雾》,《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15.邵建:《意义形态与意识形态》,《艺术广角》1998年第5期。
    16.安维、杨素群:《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7.吴云辉:《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视角》,《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8.高仁立:《洋务运动与思想启蒙》,《长自学刊》1997年第2期。
    19.陈向阳:《洋务运动时期社会组织变迁》,《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20.杨治远:《洋务运动与抵御外国侵略》,《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21.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2.董运庭:《经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
    23.徐邵清:《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24.李士坤、张炳奎:《社会科学研究与意识形态》,《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5.苏双碧:《意识形态和中国近代化》,《东南学术》1998年第3期。
    26.王玉华:《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27.苏林:《五四运动与人性解放》,《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1期。
    28.严昌洪:《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29.彭明:《五四运动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
    30.吕明灼:《再论五四批孔》,《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31.丁守和:《民主、科学在中国的命运》,《改革》1989年第3期。
    32.王富仁:《对全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33.何中华:《试论中国文化的启蒙与超越》,《文史哲》1989年第3期。
    34.孙玉石:《反传统与先驱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3期。
    35.郑大华:《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3期。
    46.彭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47.蔡方鹿:《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处及其在当代新文化中的位置》,《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48.汪志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影响》,《毛泽东思想》2001年第4期。
    49.王也扬:《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变化》,《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3期。
    50.董明发、张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思想》2003年第4期。
    51.杨明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毛泽东思想》2003年第1期。
    52.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53.汪澎白:《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炎黄春秋》2002年第6期。
    54.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55.陈万松:《试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毛泽东思想》2003年第1期。
    56.张艳国:《再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57.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思想》2003年第1期。
    58.阎颖:《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9.东方朔:《共产国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齐鲁学刊》1996年第3期。
    60.张明楚 高平:《中国共产党关于联合政府政治主张的由来和发展》,《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4期。
    61.何有良:《论新生活运动与复兴文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62.李自典:《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国家、社会团体与民众的互动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2期。
    62.刘晓红:《南京国民政府的扫盲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3.陈桂芝:《探寻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64.姚艳杰:《老解放区的扫盲教育及其现代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65.课题组:《党在农村获取政治资源的途径探析》,《邢台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6.郭晓平:《论抗日根据地对社会不良职业的整治》,《求索》2006年第8期,
    67.董四代、贾爱明:《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8.冯明臣:《简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公农制度》,《天中学刊》2003年第4期。
    69.陈菁、高峻:《试述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0.王红芳:《试析民主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1.王红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三性”阐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2.董四代、贾乾初:《大同、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3.董四代:《现代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前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4.董四代:《以传统文化的创新寻求农村现代化之路》,《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75.叶青:《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运动》,《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76.赵长芬:《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的农村政策》,《岱宗学刊》2004年第3期。
    77.章小槟:《中国共产党早期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运动》,《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4期。
    78.郑崇玲、李方祥:《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大革命时期为论域的历史考察》,《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9.李东娟:《梁漱溟以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及其历史启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0.邓联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构建新民主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前沿》2007年第2期。
    81.颜俊儒、 罗林:《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启示录——以民国乡建两大模式为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82.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续)——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4年第3期。
    83.孙林:《晏阳初与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民国档案》1998年第3期。
    84.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85.申培轩、陈士俊:《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对农村的适应及其评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6.朱志敏:《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的进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87.张筱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第4期。
    88.刘慧:《土地革命对乡村政治秩序的变革》,《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2期。
    89.魏耀敏:《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的乡村文化观述论》,《安徽史学》1993年第4期。
    90.侯且岸:《李大钊与中国先进文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3期。
    91.寇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中的科学观》,《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3期。
    92.江海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93.王同起:《试论腐败产生的文化根源》,《学习论坛》2006年9期。
    94.郑海呐、王同起:《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多维度阐释》,《求索》,2008年第1期。
    95.张文:《列宁“文化革命”思想试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96.黄艳:《列宁文化建设的实践及其现实意义》,《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5期。
    97.王万民:《论邓小平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98.李小珊:《评国内理论界关于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江汉论坛》2008年第6 期。
    99.粟迎春:《谈斯大林的文化观》,《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ules and order (Ⅰ),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2.Sumner,William GHraham:Folkways:a Study of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ce of Usages,Manners,Customs,Mores,and Morals,The Athenaum Press,Ginny and Company,1906.
    3.Herbert Figurate,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Harper & Row,Publishers,1972.
    4.Charles A.Moore:The Chinese mind: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Honolulu,East-West Center press,196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