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阳“梅花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阳,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南部,汉水的中游,古称“申吕之国”,早在春秋初期,楚国就在此地置邑,称“宛”。后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又被称为“南阳”。自古以来,这里西通关中,东达江淮,南蔽荆襄,北控汝洛,为“用武之国”,“天下有事,受祸最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楚豫雄藩”、“中原冲要”之称。自先秦建城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虽历代有兴衰之别,但始终没有被废弃,可谓是我国古代城市文明的又一例证。特别是在城市发展的前期—秦汉之时,南阳宛城一度与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等历史名城相齐名,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享有“南都”、“帝乡”的美誉;隋唐时期,南阳又为东西京畿与江南地区交通联系的驿道所在;明清以来,南阳地区的市镇经济有所发展,形成了以府城为中心的城镇发展格局。清代中后期,农民起义军纵横南北,南阳再次受到战火波及,当地军民为保城卫家,修筑了“梅花城”的多重城防体系,堪称为我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朵“奇葩”。
     纵观南阳的城市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迥然有别,城市的发展跌宕起伏。对于其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阶段特征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等方面的解读,将为我们深入了解豫西南及汉水流域城市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提供“实证”支持,进而成为研究中国内陆地方城市历史发展的又一案例。清代南阳为防御军事战争,修筑了“梅花城”的城市防御工程,是我国数千年城市防御体系发展的又一硕果,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与价值,对于清代南阳“梅花城”这一集防御兵患、防洪减灾、修城技艺为一体的大成之作的考察与研究,赋予了研究南阳城市发展的“典型”意义。
     论文以历史文献、地方志书以及实地普查为研究基础,借助今人在古代城市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对南阳城市历史发展和空间形态的演变进行了历时性考察与独特性研究。其中历时性的考察主要包括对各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纵横比较,初步判断出其兴衰的历史分期:秦汉之兴盛期、三国至宋之衰退期、元明清之稳定期,并着重交待了城市兴盛时期的内在表现。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形态的角度,研究了清代“梅花城”以前的各历史阶段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梳理出其前后历史发展的传承关系:即南阳古城主要经历了两汉时期的大、小双城,唐宋时期的小城,明代的唐王府城以及清代的“梅花城”。其中汉代的双城在城市空间的历史演进中地位非常重要,奠定了后代城址演变的基础,此后城市的发展基本都是围绕汉代的“小城”进行的。
     独特性方面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城市选址的特色,主要从军事、交通、环境的角度,明确了历史时期南阳城市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为军事必争之地、交通绾毂之地和环境形胜之地。另一方面就是重点对清代南阳“梅花城”这一体现古代人民的造城智慧的典型代表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与探讨,以清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前提,归纳分析出清代南阳“梅花城”在营建的历程;城池的防御体系;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内的各功能建筑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与个性内涵,其中城池的军事防御和防洪减灾以及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是清代南阳“梅花城”独特性的最主要体现。
Nan yang locates in the south-west of central china, it was called the Shen or Lv country in ancient years. During th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tate of Chu built the city of Wan. Later,it was called Nan yang because it was in the south of the Fu niu mountains and the north of the Han River. Since it was the important place for military in ancient time, it was called Chu yu xiong fan and Zhong yuan yao chong. It had a history of 2,000 since the Qin Dynasty. Though destroyed and flourished in different period, it was never discarded. Thus it is an instance of the ancient urban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ity as Wan was as famous as Chang’an Luo yang, Lin zi, Han dan and Cheng du. It was a national commercial city and called the south capital and homeland of emperor. During Sui and Tang Dynasties, Nan yang became the connecting point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capital cities and Jiang nan area.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ocal economy in Nan yang was developed and patterns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outstanding city was form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Nan yang was attacked by the army. The citizens built the Meihua city with a Multiple defense system and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urban constructio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city differed in various period. By reading the region’s background, phas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form can provide the evidence to underst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Han River basin and southwest of Henan, and become another historic sample of inland areas in China. In Qing dynasty, the Meihua City was built for defense. It was a result of developing defense syste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It contained special places and values in the urban form and functi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Meihua City with defense forces, flood control and city construction, will give typical mea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 yang.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y records, local documents and field surveys. Following the research theory of ancient cities, the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s of Nan yang in two aspects. The diachronic study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regard of its strong and weak period. It ros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decayed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o Song Dynasty. Finally, it was stable from Yuan to Qing Dynasty.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urban form before the Meihua city was built, and reviews its historical relations. There are two twin cities in Han dynasty, the small cit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Tang king city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Meihua City in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on unique facilities includes two aspects. Firstly, it is about the location feature,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and environment. It determined the important status and role in historical period. Secondly, it is about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Meihua cit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the paper analyzes four aspects: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of the Meihua city, urban defense system,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buildings in the city. The defense facilities, flood control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re the main expression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Meihua city.
引文
[1]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84
    [2]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9
    [3]鲁西奇.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38-539
    [4]芮沃寿.中国城市的宇宙论,牟复礼.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 37—83,112—175
    [5]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林立平著.封闭结构的终结.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7](法)布罗代尔(Braudel,Fernand)著.顾良,施康强译.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586—588,643—651
    [8]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3
    [9]周春山编著.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科学出版社, 2007:165-167
    [10]国外著名的研究成果除上引章生道、牟复礼、施坚雅、陈正祥等人的论著外,还可以举出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册.商务印书馆, 1959:240一277);斯波义信《城市化的局面和事例》((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291—374页)
    [11]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研究, 2006(02):1
    [12]卢汉超.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119
    [13]《周礼·春官·外史》载:“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王五帝之书。”
    [14]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3:23
    [15]如: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赵刚,吕军辉,张亳.南阳知府衙门建筑考略.中原文物,2003(4);叶后坡.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刘伟,杨一东.南阳市杨廷宝故居的保护和更新.新建筑,2003(S1)等等
    [16]杨宽先生认为:“楚悼王时设置”,“因地名宛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表·楚国设置的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78
    [17]陈伟先生又认为:“当时楚国的宛既是郡名,又是县名”陈伟.包山楚简中的宛郡.武汉大学学报,1998(6):105-108
    [18]一说韩釐王五年(前290年)五年,秦拔我(韩)宛。《史记·韩世家》卷四十五
    [19]《史记·秦本纪》卷五
    [20]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并宛县、上陌县后称。
    [21]王建中.南阳宛城建置考.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5
    [22][23][24]《资治通鉴》卷五“秦置南阳郡”下胡三省注文
    [25]《孟子·告子下》“遂有南阳”下赵歧注文。见《十三经·孟子》本《孟子·告子下》
    [26]吴庆洲著.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343
    [27]吴庆洲.象法天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华中建筑,1996(2):31-40
    [28]阎亚宁.中国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维.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0-64
    [29]邓祖涛著.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33-41
    [30]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地理学报,2002,57(1):85-88
    [1][2][19][58]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5,403,47,47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
    [4]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八《兵防》
    [5]上述九大战略要地并不全是按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在军事地理的格局中以其地形、地势的原因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中,关中主要是指陕西省的秦岭以北部分;汉中地区则因其相对独立;东南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中南部;中原则主要指河南。其它几地则基本上同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其中东、西部之间的一个重要分界线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的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的一系列山脉——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南北之间主要的分界线则为长江、黄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条山、大别山也起到了补充作用。饶胜文著.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1-3
    [6]饶胜文著.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257-259,303
    [7]施和金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6
    [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
    [9](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
    [10][61]《宋史·李纲传》
    [11][18]胡阿祥彭安玉郭黎安著.兵家必争之地.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7:128,154
    [12]东西对立区大致为北起幽燕,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而转向鄂西山脉一线。饶胜文著.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305
    [13]《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
    [14]胡阿祥,彭安玉,郭黎安著.兵家必争之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146
    [15]《公羊传》僖公四年
    [16] 280年,晋灭吴;304年,氐族李雄称成都王,匈奴刘渊称汉王;291年至306年晋室八王之乱;307年东晋司马睿南渡
    [17]《宋书·自序》
    [20]《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
    [21]《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2]张衡《南都赋》[梁]萧统编.文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9
    [23]龚胜生.唐代南阳地区驿道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3):87
    [24]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3):119-203
    [25][26][27][29]王文楚著.唐代长安至襄州荆州驿路考.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134,117,1,13
    [28]《儼山外集》卷六《圣驾南巡日录》,卷七《大驾北还录》
    [30][40][41][50]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写.南阳地区交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40-47,319-320
    [31]《水经注》卷三十一潕水注“因楚适诸夏,路出方城,故名方城道”
    [32][45]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 1962:169-191
    [33]《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瑞拱元年,供奉官阁门祗侯阎文逊、苗文忠俱上言,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而古白河修不可开。”
    [34]《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千四百二十二《站赤》七
    [35]参见《册府元龟》卷四八三《邦计部·选任》;《唐会要》卷六一《馆驿》,卷八六《道路》;《新唐书》卷九九《崔湜传》;《全唐文》卷五八柳宗元《馆驿使厅壁记》
    [36]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5-246
    [37]《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邓州向城县云:“百重山在县北,即是三鸦之第一;又北分岭山(当指分水岭)北,即三鸦之第二鸦也;其第三鸦入临汝郡鲁山县界。”另《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六:“今三鸦路自南阳府北六十里之故向城(按指唐代向城县),又北有石川路(本注:一名百重山),即三鸦之第一;府北七十里分水岭而北,即三鸦之第二;由故向城而北又八十里,有鲁阳关,入鲁山县界,即三鸦之第三。”
    [38]《资治通鉴》卷一五○《梁纪》六
    [39]《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
    [40]《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今邓(今邓县)、汝(今临汝)二州于鲁阳关分境,荆豫径途。”唐宋两代的一些全国性总志中,也有较详细的记载。
    [42]“荆襄大道水运航程,南至荆鄂,达湘赣,北至商州与南阳,实为中古时代南北天然水运航线上最长最盛者。”严耕望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1986:1077
    [43]《广志绎》卷三《河北四省》
    [44]“东晋时为汉文帝司马昱名讳改称白河。白河这个名字是直到唐代才有的。”南阳地区交通志.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写.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318
    [46]《元丰九域志》卷一《京西路南路》宋代南阳六镇之一,石桥镇的兴起与经久不衰和白河航运的通畅密不可分。
    [47]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志·集镇》载:“盖县北诸镇莫大于石桥,宋南阳六镇之一也。北道三鸦通汝、洛,南循洱、淯,乘涨之郡,瞬息可至,绾毂水陆,号为繁富。”
    [48]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志·集镇》载:“瓦店,是谓林水驿,驿丞治之,明将军邓愈败元兵於此,或曰汉之小长安也,邓禹尝寓焉,(国朝赵士麟有过瓦店有怀高密侯诗张问陶有瓦店诗)地濒淯水,民习舟楫,帆樯出入时有赢余,其市多菽麦亦有麻油、枣、梨,夏秋乘水涨下舟宛口输之。
    [49]同治《襄阳县志》卷一《乡镇》
    [51][56]《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志》
    [52]翁方纲《金无遗山(好问)先生年谱》
    [53]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54]朱云锦《豫乘识小录》
    [55]符载《邓州刺史厅壁记》、《全唐文》卷六八九
    [57]《旧唐书·韦伦传》
    [59][65]黄光宇,叶林.南阳古城的山水环境特色及营建思想.规划师.2005(8):88-90
    [60]南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市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0
    [62]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7
    [64]南阳县文史资料第六辑.政协南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2:160
    [66]程建军,孔尚朴著.风水与建筑.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
    [1][19]邓祖涛著.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3-41
    [4]《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5][14]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523-524,272
    [6]同治《襄阳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7]《新唐书》卷二○二《萧颖士传》
    [8]资料来源:鲁西奇.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史,1999 (1):38诸史《地理志》、《通典》、《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嘉庆《大清一统志》、明《一统志》、《读史方舆记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科学院汉江工作队《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注:表中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区包括今陕南三地区在汉江流域的各县;鄂西北地区包括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及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7县市和神农架林区;襄宜平原包括今湖北襄樊市、老河口市、南漳、谷城、宜城、保康6县市;随枣走廊包括今湖北枣阳、随州、安陆3市,江汉平原北部包括今湖北钟祥、京山、应城、云梦、荆门、潜江,仙桃、天门、汉川、汉阳10县市。
    [9]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六一《汉阳府·关隘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葛剑雄著.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3
    [12][13]阮治川,黄国光,刘玉川等.襄樊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30-47.
    [15]《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山南东道四》“襄州”下引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云:襄阳城,本楚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甫,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乎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
    [16]《元和郡县志》卷二一《山南道二》“襄州”总叙。
    [17]在唐代,由襄、邓西北陆行过武关、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丹水人商州,再转陆路经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至洋州,转陆路经梁州入褒斜道越秦岭,均可至长安;由襄州北行经南阳、方城可至洛阳;南行经荆襄大道至江陵,入江,溯湘江越南岭可至广州,或西上入蜀,或东下吴越;东南循汉水而下,经郢、鄂人江,亦得联络吴越岭南。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荆襄驿道与大堤艳曲.台北:台北出版社,1985:1039-1040
    [18]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地理学报,2002,57(1):85-88
    [20]到目前为止,已在镇平、西峡、南召三县发现了七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则极为繁多,目前已发现一百多处,广泛分布于南阳盆地的全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526-576
    [21]《诗·国风》之《周南》,宋朱熹《集传》曰:“南,南方诸侯之国也.周国本在《禹贡》雍州境内岐山之阳,……至孙文王昌,辟国渐广。……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化从。”清人王先谦说:“时文王化被南方,三分有二,汝蔡江汉间先为殷地,皆巳属周,贤才乐为文王用。”又《诗·汉广》篇毛苌序:“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郑玄《笺》:“纣时淫风遍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王先谦《集疏》引《楚地记》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文王化行江汉,适当其地,……”《左传》昭公九年载周大夫詹桓伯回忆周初南方的疆土所至;“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又《礼记·乐记下》载:“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今按周武王灭商实只伐灭了商都及商王畿附近的部分商之附庸与国,尚未在南方江淮地区开展大规模行动即病死,《左传》、《礼记》言其“南土”或“南国是疆”,反映了武王克商以前周人在江淮地区的长期经营奠定基础。
    [22][23]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5-8
    [24]《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4年)载:“秋,秦、晋伐郢。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又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载:“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
    [25]《说苑·指武》卷十五)曰:“吴起为苑(宛)守,行县,适息”。杨宽先生认为:“楚悼王时设置”,“因地名宛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表·楚国设置的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78;陈伟先生又认为:“当时楚国的宛既是郡名,又是县名”陈伟.包山楚简中的宛郡.武汉大学学报,1998(6):105-108
    [26]“约在秦献公二十一年至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64至351年)之间,秦就已经越过秦岭占领了丹水上游楚商县一带。”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325-333。《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楚大败,秦之东境扩展至丹水下游、析水一线。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发兵攻楚,“取析十五城而去”。
    [27]《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载,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齐、韩、魏三国联军与楚战于沘水,大败楚军于垂沙,韩国乘机夺取了南阳盆地宛、穰及其以北的大片领土。同年,秦又从韩手中夺走了穰,后封相国魏冉于此邑。
    [28]《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
    [29]《史记》卷五《秦本纪》
    [30]《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31]《盐铁论·通有》
    [32]《后汉书》卷二二“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33]张衡《南都赋》:“陪京之南,居汉之阳。”[梁]萧统编.文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9
    [34]西汉末年,王莽曾推行“开赊贷,张五均”《汉书·食货志》,于全国主要商业大都会之长安及“五都”设立“五均官”;并“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称)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汉书·食货志》
    [35]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46
    [36]《后汉书·帝纪》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十一月丙申,幸宛;十一年(35年)春二月己酉,幸南阳;十九年(43年)秋九月,南巡狩。壬申,幸南阳;显宗孝明帝中元十年(65年)闰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阳,祠章陵;肃宗孝章帝元和元年(84年)冬十月还,幸宛;孝安帝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
    [37]盛弘之《荆州记》载:“南阳郡城周三十六里”
    [38]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一《沿革表》
    [39]正始(240年—249年)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
    [40]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41]如孟浩然《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刘希夷《晚憩南阳旅馆》;钱起《送李九贬南阳》;许浑《南阳道中》;郑谷《再经南阳》诸诗
    [42]《全唐诗》卷一六六
    [43]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建置沿革·官制》,卷四《关津》;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一二《南阳府三·关隘》巡检制度始于宋代,主要设于关隘要地,或兼管数州数县,或管一州一县,以军事统治为专责,以武臣为巡检。明清时期的巡检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主要管理军镇,转向对经济中心市镇的管辖。如淅川县的荆紫关“士民商贾杂处,诚要地也”,“厅治西北九十里,明时与治西北一百二十里之花园关并称花园关巡检司”(咸丰《淅川厅志》卷一《建置志·营汛》);南阳县赊旗店巡检司“在县东北九十里,乾隆二十年建”(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志》),西峡口巡检司“在内乡保,即古内乡县旧城”(嘉靖《邓州志》卷八《典地志》);此外还有内乡县金斗山巡检司,唐县源潭镇巡检司等。与派驻机构和官员的同时,一些大镇还派驻了军队。如唐县源潭镇移驻外委,“拔守兵五名,以便不时巡查”(乾隆《唐县志》卷二《建置志·武备》);淅川厅荆紫关镇“道光七年,於关内设立副将一员,荆关左营都司一员,荆关城守营千总一员”(咸丰《淅川厅志》卷一《建置志·营汛》);舞阳县的北舞渡也按赊旗镇“成例派驻汛兵四名巡哨”(丁永琪《县北舞渡移兵驻防记》,载乾隆《舞阳县志》卷十《艺文志》)
    [44](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0
    [45]丘浚《屯田》,《明经世文编》卷七十二
    [46]《明宪宗实录》卷十九,成化元年七月辛末“户科等科给事中袁芳等言
    [47]《明史·地理志》卷四十二说“成化六年析内乡县地置”.《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南阳府“淅川县”条说是“成化七年析邓州、内乡地置”;《一统志》(嘉庆本)卷二一○,南阳府表“淅川县”栏说“成化八年复析内乡置”,同卷“建置沿革”之“淅川县”条亦作“八年”;而卷二一一古迹“淅川故城”条说“成化六年始移今治”,综上述,应以“六年”为是。
    [48]《明史》卷四十二《地理三》
    [49]康熙《淅川县志》卷一《建置志·镇集》
    [50]嘉靖《邓州志》卷一《镇店·附集市》,乾隆《邓州志》卷五《集镇》.
    [51]康熙《内乡县志》卷二《建置志·市集》
    [52]嘉庆《南阳府志》卷2《建置志·镇店》说明:泌阳,舞阳,叶县未计入
    [53]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初探.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0:27-30
    [54]《天下水陆路程》载:(南京)淮安府由北河至陕西潼关水路,自南京大江至汉口换船,由襄阳府淅川县入武关至西安府。南京由大江至西安府水路交通线,由光化县行二十里至巡司,再行三十里至小江口换船,行三十里到淅川县党子口,继续行三十里至程宽埠口,再行八十里至淅川县逆流而上,转陆路经武关、蓝田县至西安。(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54
    [55][56]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志·集镇》
    [57]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二《建置》
    [58]《南阳府志·山川》中华民国30年版载“骑之山(南阳县北)旧有矿,今废。帝囷之山(南阳与泌阳县之间)其阴多铁。兔床之山(嵩县与南阳县之间)其阴多铁。孙沟(南阳县西北)产铁砂。狮子坪、米家坪、白石尖(内乡县)有铁矿。水店、丁河店内乡县有磺铁矿。渷沟镇平县有辉铁矿。娃子山、唐家湾、塔山(方城县)有辉铁矿和赤铁矿”。
    [59]南阳地区地理志办公室编.河南省南阳地区地理志(豫内资料).1991:253
    [6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06
    [61]《史记》卷五《秦本纪》载:“(秦昭王)十五年,……攻楚,取宛。”
    [62][64]《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63]《盐铁论》卷一《错币》
    [65]《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66]《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
    [67]《后汉书》卷三十一《杜诗传》
    [68]李崇洲.古代科学发明水冶鼓风机—水排及其复原.文物,1959(5):45-48
    [6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1(1):1.
    [7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瓦房庄汉代制陶、铸铜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4(1):31-44
    [71][72][73]李京华、陈长山.南阳汉代冶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7-8,115,75-77
    [74](梁)萧统编.文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9
    [75]侯甬坚.南阳盆地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1):97-107
    [76]陈炜祺.汉代南阳盆地经济地理初探.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2-54
    [77]《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一,邓州穰县“六门堰”条曰:“汉元帝建昭中,召信臣为南阳太守。”
    [78]《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79]《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
    [80]《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大司农”条原注日:“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长丞皆属焉。”当时的郡国有一百多个,而此处“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加起来才六十五个,说明并非每个郡国都有都水官,应是在那些兴修水利工程的郡国才设。
    [81]刘绍明.南阳汉代工官水官初探.南阳市博物馆编.学术研究文集纪念南阳市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1959-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63-169
    [82]陈炜祺.汉代南阳盆地经济地理初探.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0-56
    [1][24]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04-406
    [2]徐少华著.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5-8
    [3]杨宽著.《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77-680
    [4]《说文解字》: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湟逦八姆礁咧醒胂隆?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同时这里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有“屈草自覆”之貌。
    [5][梁]萧统编.文选(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9
    [6]韩维周,王儒林.河南西峡县及南阳市两古城调查记.考古通讯,1956(2):49-50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1(1):1
    [8]王建中.南阳宛城建置考.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351-354
    [9][12][15]周长山著.汉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38,97,46
    [10]王仲殊著.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4,19
    [11]《考古》编辑部编辑.考古学集刊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3]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赵邯郸故城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4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176-177.
    [14]刘庆柱著.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00.
    [16]《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121.
    [17]吴庆洲著.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94.
    [18]南阳县志总编室编.南阳县历代气象自然灾害录(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983年).1984.
    [19]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46.
    [20]邓祖涛著.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41
    [21]《明史》卷一三六,列传第二十四:“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祖善之。”
    [22][25]王贵祥.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杨鸿勋主编.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3-4,5
    [23]《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嘉庆《南阳府志》卷二载:“裕州城,洪武三年修筑,正德十一年筑之砖城,周长七里一百九十步”;“邓州城,洪武二年,因古穰城旧址始筑内城,弘治十二年增筑外城,内城周长四里三十七步;外城周长十五里七分”;“内乡城,前代始筑,洪武二年再筑,正德六年加筑以砖,周长九里七分”。
    [26]王贵祥等著.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基址规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5-96.
    [27]《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十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校注人:张嘉谋(1874—1941年)字中孚,南阳市人,著名的教育家、方志学家。《明嘉靖南阳府志》系南阳知府杨应奎于明嘉靖戊子岁(1528年)所修。
    [28]南阳府文庙原在老城区内,明初移建在东城外先农坛,清代迁建于城内唐王府旧址,今新华路中段北侧老城西北隅,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南阳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河南省南阳市地名志.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132
    [30]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83.“原明唐王府内的承运殿,清初改为府学。”
    [31]白颖.襄阳明代王府建筑初探.华中建筑,2008(4):29-30.“襄阳襄王府,正统元年(1436年)建,面积150亩。”
    [32]白颖.明洪武朝分封制度下王府建筑群基址规模初探.古建园林技术,2007(4):25-36.“大同代王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年建,面积125亩;宁夏庆王府,建文三年(1401年)建,面积183亩。”
    [33]参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建置沿革·公署》
    [34]《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一中对护卫兵的规定为:“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
    [35]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的建筑特点.古建园林技术,2006(3):40.“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对南阳府衙照壁至大堂间地面组织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发掘和清理,……这次发掘清理文化层可以分出宋、金元、明、清早期和清中晚期五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层的叠压关系”
    [36]参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建置沿革·公署》
    [37]《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
    [38]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463,“明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干线道路中:贵州、云南路——自北京南行抵卫辉府后,渡黄河,经郑州、南阳入湖广界,……至云南沾益,达昆明。”
    [39]郑廉《豫变纪略》卷三
    [40]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八《兵防志·历代兵事》
    [41]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古迹》
    [42]王燕翼,明代直隶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举人出身。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至四年(1647年)出任南阳知府,为人清以来南阳府第一位知府。李陈广,张晓刚,刘绍明编著.南阳历代郡守知府.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137
    [43]李陈广,张晓刚,刘绍明编著.南阳历代郡守知府.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137
    [44]嘉庆《南阳府志》卷二《建置志·城池》
    [45][47]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志·城池》
    [46]南阳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河南省南阳县地名志.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1990:6
    [48]乾隆《裕州志》卷一《物产》
    [1]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2]《清实录》乾隆五年十一月戊辰
    [3][15]郑云波.清代中期的人口发展.人口学刊, 2004(2):50~54
    [4]《宋史》卷四二六《赵尚宽传》
    [5]马雪芹.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开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1):100
    [6]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古今农业,1992(03):37
    [7]张履祥.杨园先生文集.卷五,明末清初的杨履园曾经有过估计,他认为在当时的“百亩之土可养二、二十人”。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人均需要土地3.3—5亩(人均4.15亩)便可以维持生计。
    [8]同样的结论在乾隆年间也曾经有过,洪亮吉说:“一人之身,岁得四亩,可得生计矣。”;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洪北江诗文集》意言二十篇《治平·生计》篇,由此可以确定,人均耕地4亩,是当时人们维持生活的基本限度。
    [9]《清史稿》卷一二○《食货志》
    [10]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清史论从(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110-120
    [11](清)魏源《圣武记》卷七《嘉庆湖贵征苗记》
    [12]王瑛.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土地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1):169-172
    [13]覃高积.“土客之争”与金田起义.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辑.广西民族研究考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1981:71.
    [14]刘磊.十九世纪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农民起义.人口学,1988(5):39-41
    [16]郭豫明,刘佐泉著.太平天国与捻军.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10
    [17]王闿运.湘军志.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即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20年代。”不过,这种说法目前尚欠其他资料证实。
    [18]陶澍.条陈缉捕皖豫等省红胡匪徒折子.捻军资料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5-6,该折也见于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9]朱总勤等《方钦定剿平捻匪方略》卷首
    [20][22](清)尹耕云《豫军纪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64,166
    [21](清)赖文光《赖文光自述》,李鸿章奏折(同治七年正月初一日),军机处录副奏折。
    [23](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九《兵政》,德楞泰《筹令民筑堡御贼疏》
    [24](清)石香村居士《戡靖教匪述编》卷十二《附述·合州龚刺使坚壁清野并招抚议》
    [25]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三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44
    [26]李东《乡兵管见》卷二
    [27]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国农史, 2004(11):73-79
    [28]民国《许昌县志》卷十九,民国《重修临颍县志》卷十三,两志都记载。
    [29](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一三一《兵二绿营》.北京:中华书局,1976:(3894)
    [30]光绪《光州志》卷二《兵制志》
    [31]同治《叶县志》卷二《建置志·武备》
    [32][33][37]顾建娣.太平天国运动对河南社会的冲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88
    [34](清)尹耕云《豫军纪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41,(清)刘锦藻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一五《兵考十四·团练》
    [35]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五十二(第13册)“毛昶熙”.北京:中华书局,1987:(4148)
    [36][53]顾建娣.咸同年间河南的圩寨.近代史研究,2004(1):100-128
    [38]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八《建置志·城寨》,这里的河北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9](清)李浚《上毛都堂书》(1858年),江地.捻军史研究与调查.济南:齐鲁书社,1986:294
    [40]宣统《项城县志》卷五《地理志·寨堡》
    [41]光绪《柘城县志》卷二《建置志·堡寨》
    [42]民国《夏邑县志》卷九《杂志·兵事》
    [43]民国《西华县志》卷一《大事记》
    [44]民国《淮阳县志》卷一《大事记》
    [45]光绪《虞城县志》卷十(下)《杂志·灾祥》
    [46]光绪《鹿邑县志》卷八《兵事》
    [47]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八《建置志·城寨》
    [48]孙发义主编.郾城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9]鲁山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0][54][55]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建筑师,2005(6):39-40尹崇智主编.
    [51]唐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唐河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52]新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新野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6]三鸦路因南召到鲁山段有三处要冲之地,即:今云阳镇南的山梁处谓第一鸦;经北召店、皇后峪、上分水岭,谓第二鸦;平高城(今鲁山县的瀼河镇)谓第三鸦,因此得名。
    [57]《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载:“三鸦路在今南阳府北及汝州之南,一统志南阳府北七十里有二路,东北带西而行者为三鸦……即行人来往趋西洛之便道也”。
    [58]《元丰九域志》卷一《京西路·南路》载:“邓州南阳县,博望、罗渠、石桥河、安众、北赵,故县六镇。”
    [59]南阳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河南省南阳县地名志.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0:32
    [60]《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三《建置》
    [1][2]李陈广,张晓刚,刘绍明编著.南阳历代郡守知府.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248-250,238-242
    [3]张君,柳河友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阳市宛城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宛城文史资料第2辑宛城胜迹专辑. 2002:19-23
    [4]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8
    [5]《周礼·夏官》
    [6]吴庆洲.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建筑师, 2005(2):86-91
    [7][20]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97,130, 292
    [8]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县)人,生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明法科及第出身,官授通直郎、县令等职。五十六岁时,升为德安府知府,因守御德安府城有功,升为秘书阁修撰,德安、复州、汉阳军镇抚使。后被召往朝廷,授任徽猷阁、显谟阁直学士,不久出任池州知州、沿江安抚使。后因病闲居池州。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出任顺昌府知府,次年协同刘錡取得顺昌抗金大捷,升为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到任后不久病逝。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诏刻规《德安守城录》颁天下,为诸守将法,为陈规立庙德安,赐额“贤宁”,追封忠利侯,后加智敏。(宋)陈规,汤璹著.林正才注释.守城录注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165
    [9](宋)陈规,汤璹著.林正才注释.守城录注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79,82
    [10]陈长山主编.南阳市文物志.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3:5
    [11]连城分为五类“1、在原城池一边人口稠密、商业繁盛之区筑城,形成连城。如明北京城;2、在原城池的四个方向形成相连的关城。如明清西安城;3、城关部分或全部均不与原城相连,形成大城带小城的子母城布局;如明代州城;4、把分立的双城连接起来,成为连城;如明淮安城;5、在子母城的基础上,再筑外城,把原城全部包在里面,以加强防御。如清南阳城。”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87-88.
    [12]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319-321
    [13]王贵祥.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杨鸿勋主编.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3-4.
    [14]岑仲勉撰.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23
    [15](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一三一《兵二绿营》.北京:中华书局,1976:(3894)
    [16]该碑发现于2003年11月,出土于府衙宾兴馆东侧,为1984年府衙院内原永红幼儿园修建家属楼时所埋,出土时原碑已中部横向断裂,且上下断裂,右半缺失。现存部分高230厘米,宽78厘米,厚21.5厘米。有底座及碑首榫卯。另外,2004年10月又在宾兴馆前发现碑首一块,宽78厘米,高111.5厘米,厚21.5厘米,中书“思纶”二字,上部及左右各有浮雕腾龙绕之,推测当为该碑碑首,楷体碑文。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13-314
    [17]该碑发现于府衙宾兴馆东侧地下1米处,为后人整修时所埋,出土时已自中部断裂,缺一字,从碑体隼卯看,原碑有底座及碑首。现碑体高230厘米,宽75.5厘米,厚22.5厘米,楷体碑文。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11-313
    [18]该碑发现于府衙宾兴馆前西侧,出土时右上角已缺失(计21字),现碑高162厘米,宽59厘米,厚14.5厘米,楷体碑文。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13
    [19]发现于府衙宾兴馆东侧,圆首,有底榫。通高167厘米,宽61厘米,厚16厘米。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17
    [20]该碑发现于府衙宾兴馆东侧,现碑体完整,高186厘米,宽96厘米,厚19厘米。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17
    [22]吴庆洲.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195—200
    [23]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新建筑,1987(3):66—69
    [24]吴庆洲著.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94
    [25]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著编辑委员会编.河南水旱灾害.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37-52;刘照渊编著.河南水利大事记公元前21世纪至1949年.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南阳地区水利局编.南阳地区水利志.1989:53-57;南阳县志总编室编.南阳县历代气象自然灾害录(公元前190年—公元1983年).1984.
    [26]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著编辑委员会编.河南水旱灾害.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51
    [27]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编.《长江志》卷一《流域综述》第一篇《水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37
    [28]南阳地区水利局编.南阳地区水利志.1989:38
    [29]即叶公,芈姓,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生于公元前529年。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称叶公。雍正《河南通志》卷六《名宦》
    [30]《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八《平陨阳盗》
    [31]嘉靖《南阳府志》卷十《诗》
    [32]乾隆《邓州志》卷二三《艺文上》
    [33]嘉靖《邓州志》卷十一《陂堰志》
    [34]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图表说》
    [35]南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57
    [36]绝对高程(或称海拔),是指地面点沿垂线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我国采用的“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以1950年至1979年青岛验潮站观测资料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绝对高程基准面。
    [37]此诗选自《全唐诗》第一七七卷。唐开元二十八午(740年),作者李白奉诏由湖北安陆赴长安任职,途经南阳时所作。《游南阳白水登石礉作》:“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
    [38][40]《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城池》
    [3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72(1):19-34
    [41]据资料统计,白河域内径流集中于6—9月,占全年的80%左右,7—8月占64%。全年最大洪峰一般出现在7月初至8月中旬。周振民等编著.岭南高速公路跨河工程防洪影响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27
    [42][48]南阳市城市乡建设委员会编.南阳市城市建设志(内部发行).1987:129,124
    [43]殷德杰著.老南阳旧事苍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25-129
    [44]吕风林著.南阳拾古.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5:24-26
    [45]惠琳,李仁瑞主编.南阳风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265-270
    [46]逵富太,白万献著.南阳纪行.北京:中国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0.11:462-464
    [47]吴庆洲.中国古代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城市规划,2002(5):78
    [49](清)朱璘.重修琉璃桥碑记.中原文献,1990(1):28-29
    [1]顾朝林等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
    [2]吴庆洲著.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43
    [3]吴庆洲.象法天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1995-2000).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0:524
    [4]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30-231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26
    [6]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67
    [7]《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建置·城池》
    [8][9][10]王贵祥先生认为可以将记载中“方九里”的王城,理解为城市每面的长度为9里,并作如下的分割:应该以每一里坊为一个一里(300步)见方的方格。这样,可以设想城内纵横各有8个里坊,其长度总和为8里,余一里作为道路宽度的划分。这样可以分割出宽度为20一30步的6条次要街道,及宽度为40一60步的与城门相接的3条主要街道,其分划方式既符合“方九里”的城市规模,又符合“国中九经九纬”的记述。因而,《周礼》中的王城规划,就是按整里数布置的,其中可以容纳60个坊,城垣的边长为9里,城周的长度为36里。实际建造的都城中,如北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也都是按正方形平面的方整里坊布置的。每一里坊的长宽,均为当时的一里长度。隋唐长安的情况比较特殊,其里坊的规模表现为一种有节奏的律动。如里坊的边长为350步、450步、550步、650步等。但按50步递增的边长长度,也使里坊的大小由周长4里余(边长350步×350步的里坊),到周长8里(长安城内最大的里坊,即边长为550步×650步)不等。王贵祥.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杨鸿勋主编.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1-13
    [11]程建军著.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40
    [12]康熙《南阳县志》卷十二《艺文志》
    [13]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69
    [14][15](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105-107
    [16]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52
    [17]殷德杰著.老南阳旧事苍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25-128
    [18][19][20]成一农.清代的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扬州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125,127
    [21]康熙《南阳府志》卷二《建置·城池》
    [22]光绪《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之《南阳县全境舆图》
    [23]冯紫岗.1932年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政协南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阳文史资料第7辑人物春秋之二.1991:14
    [24]郑琦.中国古代重城和分城现象初探,规划师2009(6):93
    [25]光绪《南阳县志》卷九《沟渠》
    [26]乾隆《新野县志》卷一《乡村》
    [27](清)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河南》
    [28]同治《襄阳县志》卷一《乡镇》
    [29]新中国建立后,河南省、地航运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重视白河水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开挖治理航道,做了大量工作。1950年下半年,省交通厅航运局组织航道勘察组、对白河作了详细勘察。白河的南阳至黄集段航程108.1公里,水宽50至250米,水深0.2至2.5米;至张湾全长290.6公里,能通行本船者约125.6公里,能通行竹排者约275.2公里,南阳至瓦店段41.8公里,水面宽50至200米,水深0.2至1米。瓦店至湍口34.55公里,水深0.2至1.5米,水面宽100至200米,该段中水期可通航3至4吨的船只。自湍口至豆腐湾水深0.2至2.5米,水面宽100至200米,可通7至8吨的帆船。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写.南阳地区交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320
    [30]周殿均.白河航运.政协南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县文史资料第4辑.1990:21-26
    [31][34][38][39]南阳市商业局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阳市商业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3-4,119-123,34,93
    [32]《中华民国省区志·晋豫鲁三省志》
    [33]《河南商业志》参考资料第七期.1984
    [35]梁江,孙晖.中国封建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及模式分析.华中建筑,2006(2):78
    [36][40][42][43]南阳市城市建设志.南阳市城市乡建设委员会编(内部发行).1987:324,328-330,331,325
    [37]赊旗镇《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王兴亚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82
    [41]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647
    [1]同治《河南通志》卷四十《公署》
    [2][3]申州治所南阳,具体位置史载不详。《明嘉靖南阳府志·建制沿革》载:“元即金治,立南阳府,领邓、唐、汝、裕、嵩等州县”;民国教育家、方志学家张嘉谋在其所注《明嘉靖南阳府志》中曾考证:“顾氏(顾嘉蘅)所言盖以元始升南阳府,意有更置,未举他证,当依本志”。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记载县治沿革:“知县署,在府署北,据明旧志石即古宛县治所。然无记可考。金置申州,概又迁治焉。”既然申州署迁治,可推不在古宛县治所;而明正统二年《南阳府志》记南阳县治云:“县治在城内西南,府治之后,即古宛且故址。前代廨宇兵燹不存,洪武二年知且刘遵即元故址创建,……”由此可知南阳府署、南阳县署之相对位置元代即定;顺治十六年《南阳府志》卷五《建置·城池》载:“元复置府,不复改筑。”也就是说,元升申州为南阳府,但城并没有改筑。再者,南宋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升申州为南阳府,作为金元攻打南宋的前沿阵地,战乱之中不可能大兴上木,创建衙署。而以申州署旧址重建府署,当为可信。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15-16
    [4]赵刚,吕军辉,张亳.南阳知府衙门建筑考略.中原文物,2003(4):74-78
    [5]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4
    [6]清代将一、二品官门,堂由明代的五间九架、青碧绘饰,提高为七间九架可以彩绘:“三品至五品,厅房五间七架,许用兽吻,梁栋斗栱、檐桷青碧绘饰;正门二间三架,门用黑油,兽面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厅房三间七架,梁栋止用土黄刷饰;正门一间三架.门用黑油,铁环。”《大清律例》卷十七《礼律》。
    [7]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的建筑特点.古建园林技术,2006(3):41-43
    [8][9]张君,柳河友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阳市宛城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宛城文史资料第2辑宛城胜迹专辑. 2002:31,19
    [10][13]陈长山主编.南阳市文物志.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3:15,16
    [11]雷全和.从清代南阳府学照壁看儒学教育方法.中原文物,2004(5):43-44
    [12]康熙《南阳府志》卷二《建置志·学校》
    [14](清)袁枚《随园随笔》,嘉庆戊辰年镌
    [15]赵禄祥主编.《资政要鉴第三卷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476
    [16](元)程文海《雪楼集》卷七
    [17]刘卫东.论南阳书院教育及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5-107 18](明)彭泽《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清道光三年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540)载:“成化八年冬十月,创志学书院于郡城之西。”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志》载:“明成化十年,知府段坚建志学书院于城西。……聚军民子弟五百人於其中,举内乡柴昇等五人为之师,坚又时出所学以教其不及。”
    [19](明)彭泽《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清道光三年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547)载“成化十年甲午,重建请葛书烷于卧龙岗。”嘉庆《南用府志》卷二《学校》载:“诸葛书院在卧龙岗,明成化八年知府段坚重建。”
    [20]嘉庆《南阳府志》卷二《学校》,《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二《建置》载:“诸葛书院,康熙三十年,巡抚阎兴邦命知府朱璘重建。”
    [21] (明)彭泽《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清道光三年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547)载“成化十六年秋九月,南阳知府段坚,创建豫山书院。”《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二《建置》载:“成化八年,知府段坚建豫山书院。……而豫山亦有书院。(一统志舆志学书院同时建)是时县人王鸿儒张景纯为学弟子唐藩宗室多以学行知名,南阳人士於斯为盛矣,崇祯末寇起书院悉毁。”
    [22]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志》载:“唐成王建养正书院于城东,以教宗人。”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三载:“养正书院,在府城外东关,明正德建。”
    [23]嘉庆《南阳府志》卷二《学校》载:“康熙三十年.知府朱璘申请大中丞阎公兴邦建南用书院。”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志》载:“国朝康熙三十年,知府朱磷始建南阳书院于府治东。”
    [24]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志》载:“雍正时,尝建紫山书院,未几即废。”
    [25]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志》载:“乾隆十六年,知府庄有信改城东弥陀寺为宛南书院。规模闳敞,为豫州书院之最。”
    [26]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志》载:“同治初,县人购提督周克捷斋为书院,知县任恺主之。”
    [27][28][30]庄有信《宛南书院记》,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六《学校志》
    [29]卢山.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南方建筑,2001(2):82-85
    [31]李陈广,张晓刚,刘绍明编著.南阳历代郡守知府.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230-231
    [32][33]南阳市城市建设志.南阳市城市乡建设委员会编(内部发行).1987:358,326-327
    [34]刘伟,杨一东.南阳市杨廷宝故居的保护和更新.新建筑,2003(S1):33-34
    [35]张庶平,张之君主编.中华老字号第3册.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148-149
    [1](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左传》
    [3](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6](后晋)刘晌:《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7](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
    [8](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春秋公羊传》,四库全书本
    [12](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13](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2003
    [14](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5](宋)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1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17](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18]乾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本。
    [19]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本。
    [21]《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
    [22]《明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3]《明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4]《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汉)桓宽著,马非百注释,盐铁论简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7](汉)刘向:《说苑》,四库全书本
    [28](魏)郦道元:《水经注》,四库全书本
    [29](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光绪十九年刻本
    [30](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本
    [32](宋)陈规,汤璹著.林正才注释.守城录注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33](元)程文海:《雪楼集》,四库全书本
    [34](明)申时行等修.万历重修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
    [35](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
    [36](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37](明)陆深:《俨山外集》,四库全书本
    [38](明)彭泽《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清道光三年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
    [39](明)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
    [40](清)李浚《上毛都堂书》(1858年),江地.捻军史研究与调查.济南:齐鲁书社,1986
    [41](清)刘锦藻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库全书本
    [43](清)翁方纲:《金元遗山(好问)先生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 [44](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45](清)朱云锦:《豫乘识小录》,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46](清)张履祥.杨园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
    [47](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48](清)袁枚:《随园随笔》,嘉庆十三(1808)年刻本
    [49](清)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
    [50](清)尹耕云《豫军纪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51](清)王闿运.湘军志.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52](清)陶澍.条陈缉捕皖豫等省红胡匪徒折子.捻军资料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53](清)赖文光《赖文光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54](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55](清)石香村居士:《戡靖教匪述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6](清)朱学勤等《钦定剿平捻匪方略》,清同治十一年年(1872)铅印本
    [5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三册.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8]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1](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四库全书本
    [2](宋)《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明)潘庭楠纂:嘉靖《邓州志》,上海古籍书店一九六三年影印天一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刊本
    [4](民国):张嘉谋校注:《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5](明)李廷龙修,朱之想等纂:万历《南阳府志》,万历五年(1577)刊本
    [6](清)张光祖、徐永芝修:康熙《南阳县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7](清)朱磷纂修:康熙《南阳府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8](清)郭治纂修:康熙《淅川县志》,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
    [9](清)宝鼎望修,高佑纪纂:康熙《内乡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
    [10](清)田文镜纂修:雍正《河南通志》,四库全书本
    [11](清)蒋光祖修,姚之琅纂:乾隆《邓州志》,乾隆二十年(1755)刊本
    [12](清)黄文莲修,吴泰米纂:乾隆《唐县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13](清)丁永琪纂修:乾隆《舞阳县志》,乾隆十年(1745)刊本
    [14](清)董学孔修:乾隆《裕州志》,乾隆五年(1740)补刻本
    [15](清)徐金位纂修:乾隆《新野县志》,乾隆十九年(1754)刊本
    [16](清)孔传金纂修:嘉庆《南阳府志》,嘉庆十二年(1807年)刊本
    [17](清)徐光第纂修:咸丰《淅川厅志》,咸丰十一年(1861)刻本
    [18](清)欧阳霖修,胡廷桢纂:同治《叶县志》,同治十年(1871)刊本
    [19](清)杨宗时等纂修:同治《襄阳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20](清)同治《河南通志》
    [21](清)李淇修,席庆云纂:光绪《虞城县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
    [22](清)于沧澜、马家彦修,蒋师辙纂:光绪《鹿邑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
    [23](清)元淮等纂修:光绪《柘城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
    [24](清)杨修田修,马佩玖纂:光绪《光州志》,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25](清)潘守廉、张嘉谋修: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本
    [26](清)潘守廉修撰: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图表说》,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
    [27](清)张镇芳修,施景舜纂:宣统《项城县志》,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28]陈垣修,李舒华、管大同纂:民国《重修临颍县志》,民国5年(1916)铅印本
    [29]史延寿修,王士杰纂:民国《续武陟县志》,民国20年(1931)刊本
    [30]韩世勋修,黎德芬纂:民国《夏邑县志》,民国9年(1920)石印本
    [31]凌甲粮、吕应南纂修:民国《西华县志》,民国27年(1938)铅印本
    [32]郑康侯修、朱撰卿纂:民国《淮阳县志》,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33]民国《南阳府志》
    [34]王秀文修,张庭馥、杨学时等纂:民国《许昌县志》,民国12年(1923)印本
    [35]《中华民国省区全志》
    [36]南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市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7]新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新野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8]孙发义主编:《郾城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39]尹崇智主编:《鲁山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0]南阳县志总编室编:《南阳县历代气象自然灾害录(公元前190年—公元1983年)》,1984
    [41]《河南商业志》参考资料第七期.1984
    [42]南阳市城市乡建设委员会编:《南阳市城市建设志(内部发行)》.1987
    [43]南阳地区水利局编:《南阳地区水利志》,1989
    [44]南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5]周殿均:《白河航运》,政协南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县文史资料第4辑》,1990
    [46]南阳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河南省南阳县地名志》,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0
    [47]南阳地区地理志办公室编,《河南省南阳地区地理志(豫内资料)》,1991
    [48]冯紫岗.1932年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政协南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阳文史资料第7辑人物春秋之二》,1991
    [49]南阳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河南省南阳市地名志》,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
    [50]南阳市商业局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阳市商业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51]政协南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县文史资料第六辑》(内部资料),1992
    [52]陈长山主编:《南阳市文物志》,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3
    [53]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阳地区交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1]王瑛.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土地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1)
    [2]韩维周,王儒林.河南西峡县及南阳市两古城调查记.考古通讯,1956(2)
    [3]李崇洲.古代科学发明水冶鼓风机—水排及其复原.文物,1959(5)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72(1)
    [5]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清史论从(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
    [6]《考古》编辑部编辑.考古学集刊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侯甬坚.南阳盆地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1)
    [8]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新建筑,1987(3)
    [9]吴庆洲.象法天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华中建筑,1996(2)
    [10]吴庆洲.中国古代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城市规划,2002(5)
    [11]吴庆洲.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建筑师, 2005(2)
    [12]吴庆洲.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
    [1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1(1)
    [14]龚胜生.唐代南阳地区驿道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3)
    [15]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古今农业,1992(03)
    [1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瓦房庄汉代制陶、铸铜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4(1)
    [17]李京华,陈长山.南阳汉代冶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7-8
    [18]马雪芹.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开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1)
    [19]吴承越,刘大可.明代王府述略.古建园林技术,1996(4)
    [20]陈伟.包山楚简中的宛郡.武汉大学学报,1998(6)
    [21]卢山.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南方建筑,2001(2)
    [22]阎亚宁.中国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维.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22]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3)
    [23]顾建娣.太平天国运动对河南社会的冲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24]张君,柳河友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阳市宛城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宛城文史资料第2辑宛城胜迹专辑.2002
    [25]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地理学报,2002,57(1)
    [26]刘磊.十九世纪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农民起义.人口学,1988(5)
    [27]刘伟,杨一东.南阳市杨廷宝故居的保护和更新.新建筑,2003(S1)
    [28]顾建娣.咸同年间河南的圩寨.近代史研究,2004(1)
    [29]郑云波.清代中期的人口发展.人口学刊,2004(2)
    [30]雷全和.从清代南阳府学照壁看儒学教育方法.中原文物,2004(5)
    [31]崔秀莲.博大沉雄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州今古,2004(6)
    [32]刘卫东.论南阳书院教育及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3]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国农史,2004(11)
    [34]黄光宇,叶林.南阳古城的山水环境特色及营建思想.规划师,2005(8)
    [35] (清)朱璘.重修琉璃桥碑记.中原文献,1990(1)
    [36]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建筑师,2005(6)
    [37]梁江,孙晖.中国封建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及模式分析.华中建筑,2006(2)
    [38]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的建筑特点.古建园林技术,2006(3)
    [39]邓祖涛,陆玉麒,尹贻梅.汉水流域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3)
    [40]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6(02)
    [41]成一农.清代的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扬州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
    [42]白颖.明洪武朝分封制度下王府建筑群基址规模初探.古建园林技术,2007(4)
    [43]王金岩,梁江.明初兖州府城形态扩展及鲁王城规划分析—兼论藩王城规划.规划师,2007(1)
    [44]白颖.襄阳明代王府建筑初探.华中建筑,2008(4)
    [45]郑琦.中国古代重城和分城现象初探,规划师,2009(6)
    [46]卢汉超.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47]赵刚,吕军辉,张亳.南阳知府衙门建筑考略.中原文物,2003(4)
    [48]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
    [49]鲁西奇.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史,1999 (1)
    [1]岑仲勉撰.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吴庆洲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吴庆洲著.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吴庆洲著.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6]王仲殊著.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
    [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荆襄驿道与大堤艳曲.台北:台北出版社,1985
    [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9]葛剑雄著.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严耕望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1986
    [11]侯甬坚.南阳盆地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
    [12]林立平著.封闭结构的终结.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3]阮治川,黄国光,刘玉川等.襄樊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4]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1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6](法)布罗代尔(Braudel,Fernand)著.顾良,施康强译.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17]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18]王建中.南阳宛城建置考.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9]覃高积.“土客之争”与金田起义.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辑.广西民族研究考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1981
    [20]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写.南阳地区交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21]王文楚著.唐代长安至襄州荆州驿路考.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
    [22]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3]郭豫明,刘佐泉著.太平天国与捻军.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24]王兴亚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5]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6]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著编辑委员会编.河南水旱灾害.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27]《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8](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
    [29]刘绍明.南阳汉代工官水官初探.南阳市博物馆编.学术研究文集纪念南阳市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1959-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0]刘庆柱著.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1]逵富太白万献著.南阳纪行.北京:中国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
    [32]顾朝林等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3]程建军著.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4]程建军,孔尚朴著.风水与建筑.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5]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6]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7]周长山著.汉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8]饶胜文著.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39]赵禄祥主编.《资政要鉴第三卷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0]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编.《长江志》卷一《流域综述》第一篇《水系》.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41]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2]惠琳,李仁瑞主编.南阳风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3]张庶平,张之君主编.中华老字号第3册.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44]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
    [45]鲁西奇.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6]殷德杰著.老南阳旧事苍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7]吕风林著.南阳拾古.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
    [48]刘照渊编著.河南水利大事记公元前21世纪至1949年.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49]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0] (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册.商务印书馆,1959
    [51]王贵祥.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杨鸿勋主编.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52]刘春迎著.考古开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53]胡阿祥,彭安玉,郭黎安著.兵家必争之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54]周振民等编著.岭南高速公路跨河工程防洪影响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
    [55]邓祖涛著.长江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6]徐永斌主编.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57]姚柯楠.南阳知府衙门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8]王贵祥等著.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基址规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59]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60]周春山编著.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科学出版社, 2007
    [61]施和金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2]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63]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4]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65]李陈广,张晓刚,刘绍明编著.南阳历代郡守知府.西安:三秦出版社
    [66]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7](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1]龚胜生.南阳地区历史经济地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1989
    [2]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初探.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0
    [3]林哲.明代王府形制与桂林靖江王府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4]陈炜祺.汉代南阳盆地经济地理初探.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5]叶后坡.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