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史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校史馆不仅是大学展示自身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及精神面貌的窗口,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随着人们对历史建筑和环境认识的加深,校史馆作为塑造高等院校人文氛围的重要角色和承载传播校园历史的载体,其发展开始得到更多重视。大学校史馆除了收集、展陈、研究和保存校史资料的功能,它们作为校园文化生活和校友交流的平台,在当今大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论文对国内外大学校史馆建筑的建筑设计进行考察研究。笔者对国内一些大学校史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书籍、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通过对大学校史馆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出了校史馆建筑设计和功能发展的趋势。
     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含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阶段,阐述促进大学校史馆建设的社会和历史因素。分析了大学校史馆的定义、职能、研究对象和教育活动的性质等方面问题。探讨了大学校史馆在新的时代审美价值下功能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含第四章和第五章)以国内大学校史馆为例,探讨它的选址规划、功能构成、空间布局、场地设计、展陈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思路。第三部分(第六章和第七章)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大学校史馆的规模、内容、功能、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展陈进行调研,着重分析了校史馆类建筑在利用历史建筑上特有的建筑处理手段,发现我国现阶段校史馆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指出我国现阶段历史建筑保护观念和法规上的局限。第四部分(含第八章)为实践探索部分。结合我国校史馆设计的更新过程,具体分析了清华大学校史馆设计方案的发展。第五部分结语部分总结了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我国校史馆未来的发展图景。
The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is the window of a university to show its own history and spirit. The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is a place to collect, exhibit, research and reserve the historic materials,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platform for campus life and alumni activities.
     The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several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s in China and refers to papers and thesis of the topic. By analyzing and statistic calculation, 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xhibition desig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The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has just a history of a century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history is more and more emphasiz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modern aesthetic theory which seriously connected to the judgment of architecture. In the second part, several examples are noted here to illustrate the site planning and the prototype. The key points in the design process are also highlighted.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problem and wrong conceptions in the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design in China by analyzing several prestigious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s domestic. In the fourth part, two projects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into. The complete process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are recounted. The final part concludes the result of the latter parts and brings out some new conceptions in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design.
引文
①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 2005
    ②蔡国春.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①张谨.当代博物馆建筑理念解析:[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图书馆. 2001
    ②蔡克勇编:《高等教育简史》,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页
    ③涂慧君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④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 2006
    ①早在十四世纪初,Henry Harclay即编辑有《牛津史》。又据统计,到1966-7年左右,已有不下于8868项有关牛津大学的著作出版。见E. H. Cordeaux's和D. H. Merry合著的《有关牛津大学的出版物目录》,该书于1968年出版。
    
    ②李敏辞.它山之石——域外几部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史. 2005年内部交流(未刊)稿
    ③蔡国春.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①蔡克勇编:《高等教育简史》,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①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①涂慧君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①王杰.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当代中国史研究研究,2004.
    ②李敏辞.它山之石——域外几部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史. 2005年内部交流(未刊)稿
    ①张谨.当代博物馆建筑理念解析:[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图书馆. 2001
    ①陆敏恂.同济大学校史馆1907-2007.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①涂慧君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①高澎,胡佩农.基于个人、高校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考.科学·经济·社会,2005 , (4)
    ①涂慧君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①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学苑出版社. 2005年版.第31页
    ①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①史习平,马赛,董宇.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系列教材)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①朱惠珏,何达多.论高校校史馆的个性陈列[J].浙江档案, 2005(02).
    ①包世同主编.学校档案管理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41页
    ①屈德印.试析墨菲在中国的典型高校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 1999
    ①关肇邺.大学校园中的围合空间——记清华大学理学院设计.关肇邺选集: 1956– 2001. 2002
    ①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①关肇邺.关肇邺选集: 1956– 2001.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P218
    ①关肇邺.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关肇邺选集: 1956– 2001. 2002
    ①张复合.北京近代“洋风”建筑.建筑创作,2002.8.32~37
    [1] Christopher Alexander, Sara Ishikawa, Murray Silverstein. A pattern language :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M]. New York : Oxford Univ. Pr., 1978.
    [2] Frampton, Kenneth. Modern architecture : a critical history [M].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1982.
    [3]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J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Using Public Space [M].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 1987.
    [5]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Exitence,Space & Architecture [M]. London :Studio Vista,1971
    [6]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60.
    [7]史习平,马赛,董宇.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系列教材)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张传燧,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2003(02).
    [9]王杰.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当代中国史研究研究,2004.
    [10]顾建建.论校史博物馆的“三个功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
    [11]赵炬明.现代大学与院校研究(上)———美国院校研究发展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 2003(03).
    [12]朱永春.建筑类型学本体论基础[J].新建筑,1999(02).
    [13]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3(04).
    [14]朱惠珏,何达多.论高校校史馆的个性陈列[J].浙江档案, 2005(02).
    [15]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11).
    [16]陈宁宁.高校校史编撰创新刍议[J].档案学研究, 2004(02).
    [17]魏春雨.建筑类型学研究[J].华中建筑, 1990(02).
    [18]张复合.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19]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0] Italo Calvino. Le Citta Invisibile [M]. Eninaudi Repubblica.1972.
    [21]【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3]高澎,胡佩农.基于个人、高校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2005 , (4)
    [24]罗森.清华校园建设溯往——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年纪念[J].建筑史论文集. 2001(4).14
    [25]陆敏恂.同济大学校史馆1907-2007.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26]周川.“211工程”与地方高校的发展[J].高教管理. 2006(4).14
    [27]季忠平.《日藏宏仁本文馆词林校正》校史札记(九)[J].中华文史论丛. 68
    [28]石慧霞.我国大学校友会现状及其出路分析[J] .大学教育科学,2005 , (4) .
    [29]贺美英,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6) .
    [30]乔建惠. 360°虚拟环景互动式网上校史馆制作实践[J] .计算机与网络2006 (4)
    [31]陆琼.网上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00,(02)
    [32]刘军,于立凡.传统校区的保存与发展——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设计,2003,(12)
    [33]周密陈晓剑.中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用研究[J].江苏高教, 2008,(03)
    [34] R. Lynch, and P. Baines.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uk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resource - base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 J ].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04 (26: 2) : 171 -187.
    [35]俞佳春.校园历史文脉的保留与传承[J].山西建筑,2008,(02)
    [36]王子夔.守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坐标点———论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J] .上海城市规划,2005 (4) :8.
    [37]吴丹丹,柳素.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 .中外建筑,2004 (1) :26. [38 ]李震.也谈现代大学校园设计中文化氛围的营造[J] .中外建筑,2002 (5) :33. [39 ]吴杰.建筑之“间”———同济大学图书馆改建实录[J] .时代建筑,2004 (2) :114. [40 ]左琰.彰显建筑的历史风采——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的保护性改造[J] .时代建筑,2001 (4) :38.
    [41 ]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 .校园规划,2002 (05)
    [42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44 ]叶苹.展现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5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J].世界建筑. 2003.07
    [46 ]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47]黄秋野叶苹.交互式思维与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6.04
    [48]吴江山.展示设计[M].台北:锦冠出版社.162-170.
    [49]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民出版社,1985年版,P185 - 1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