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公选考试制度),内生创建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是秉承“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之理念,采用考试方法筛选领导干部人选且具有制度安排性质的新型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制度。开展公选考试制度研究,是现代法治国家治理的需要、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公选考试制度自身建设的需要。
     公选考试制度基本理论包含公选考试制度的概念内涵、结构体系以及本质属性等根基性问题。公选考试制度结构体系,是指公选考试制度的诸结构要素,为实现公选考试制度功能而采取的内外部集成形式,它反映了公选考试制度结构要素之间彼此依赖以及与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公选考试制度具有科学完整的结构体系,它以有机的规则要素为内容、以规范的载体要素为形式、以先进的理念要素为灵魂、以适配的对象要素为范围,四大结构要素缺一不可且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公选考试制度的整体功能。其中,公选考试制度规则要素包括职位分析制度、考试设计制度、考务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制度以及保密安全制度等五大子制度。公选考试制度的本质属性是由公选考试制度的内在矛盾所规定的,同时它又从整体上决定了公选考试制度的性质与发展方向。公选考试制度具有国家政治制度属性和干部人事制度属性,这一属性反映了公选考试制度的合目的性特征,彰显了公选考试制度的价值理性和组织理性。此外,公选考试制度还具有人才测评制度属性,这一属性反映了公选考试制度的合规律性特征,彰显了公选考试制度的工具理性。公选考试制度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在实践性上的有机统一。
     公选考试制度的实践性既意味着公选考试制度来源于公选考试实践、服务于公选考试实践、受检于公选考试实践,同时也意味着公选考试制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政治气候昌明、经济发展迅猛、文教事业兴盛、人事制度革新等,不仅构成我国公选考试制度创建的制度背景,而且为推行公选考试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思想理论基础以及组织人事基础。公选考试制度从试验探索、发展改进、经验推广到制度推行的创建历程,反映和体现了公选考试制度演进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公选考试制度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制度博弈是公选考试制度的生成机理;出于对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路径依赖是公选考试制度的演变成因;公选考试制度变迁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渐进式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公选考试制度既是人们主观意愿上的需求与设计,更是公选考试活动的需要与产物。
     公选考试制度的合法性是指公选考试制度能够被社会所认可,而有助于人们认可公选考试制度的支持性因素就是公选考试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公选考试制度合法性具体体现在公选考试制度的党管干部原则、政治精英假说以及考试制度偏好三方面,它们分别从政治权力分配、主流价值取向以及传统文化心理等不同层面,构建了公选考试制度合法性的政治组织基础、信仰价值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原则、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公选考试制度不断输入合法性基础的有效举措。
     公选考试制度的科学性,是人们对于公选考试活动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人们对于公选考试活动内在联系与发展趋势的揭示与反映。它不仅为公选考试制度的合法性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公选考试制度的实践性提供可靠保障。公选考试制度科学性具有三大理论依据,其中,个别差异理论是前提,刺激反应理论是手段,人职匹配理论是目的。三大理论依据呈鼎足之势,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领导干部的社会存在规律、个体应试规律以及组织选拔规律。公选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具体表征在公选考试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环节以及考试方法的选用等方面。
China's leaders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hereafter as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endogenous founded in China early 1980s,and adhering to the concepts of "openness,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election".It is a new leaders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which ha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property in order to screening leaders.Engaged in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research, is the needs for modern countries' management under the laws,is the needs for the personnel system reform,is the needs for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self-construction.
     The basic theory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contains the foundational issues such as concept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etc.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structures, refers to substructures of elements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ed 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It reflects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structure elements depend on each others and related with external interdependence.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has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structure system,including four elements.They are rules,carriers,concepts and objects. Among them,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rules elements include position analysis system,design of the exam system,examination management system,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ivacy & security system.
     The nature of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is stipulated in the inner contradictions,at the same time,it also determines its propert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n the whole.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has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attributes and personnel system attribute.Those attributes reflect the purpose of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and reveal the rational value and reason of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In addition,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also has the talent assessment system attribute,this attribute reflects the regularity of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reveals the tool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is an organic unity of purpose and regularity in practice.
     The practical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not only means it source from practice,service for practice,tested by practice,also means that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has stong reality,oper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With the political climate enlightened,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prosperity,the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China,they not only constitute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created,but also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ocial economy,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and organization of personnel bases.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embodies the three basic rules of evolution,namely:Generating mechanism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is the gam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system; Out of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path dependence is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evolution causes;The change mode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show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with incremental demand of inducing institutional change.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is demands and design for people's willings,also the needs and results of publicly-elected examinations
     The legitimacy of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refers to the system can be accepted by the society.The supportive factors that help people recognized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are the legitimacy foundation.The legitimacy of the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reflected in the principle of party manage leaders,the hypothesis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preference for examination system. From the political power distribution,mainstream value orient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sychology,they respectively constructed the legitimacy foundations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beliefs values and culture psychology.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arty manage leaders,the principle of appointing the right persons and the principle of entrence by exam,they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CP'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governing legitimacy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continuously input for legitimacy foundation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The scientific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is the recognition and grasping on the law of publicly-elected examination,is the reflection and revealing of the intrinsic relation &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ly-elected examination,too.It not only provides the solid legitimacy foundation,but also offer the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practice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The scientific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has three theory bases,among them,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s the precondition;stimulate response is the method;one job matching is the objective. Three theoretical bas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revealed the existing social law of leaders,individual exam-oriented law and organization-elected law.The scientific of publicly-elected exam system specific performed in the aspects such as design,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and exam-method selection of publicly-elected examination.
引文
[1]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28页。
    [1]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3期。
    [2]陈朝宗:《〈制度学原理〉论纲》,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张 铭等:《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1]廖平胜:《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1]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2]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1]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
    [1]赵虎吉:《论政治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2]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71页。
    [3]廖平胜:《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10页。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1]汪继红:《公选考试与科举考试的报考条件及施测程序分析》,《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8月号下半月。
    [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1]王 旸:《新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1]董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39页。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9页。
    [2]辛 鸣:《制度论--哲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制度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3][英]麦考密克:《制度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1]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1]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2]马超华:《政治学原理》,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86年版,第15页。
    [3]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
    [4]廖平胜:《考试的本质与功能》,《考试研究》2002年第1期。
    [1]郑淮:《公共考试的社会价值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曹志:《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页。
    [1]《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1页。
    [2]杨光斌:《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彭金玉:《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页。
    [3]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中共中央政治部编:《组工通讯》(1982),第74页。
    [2]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1]参见徐颂陶:《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1]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创造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青岛;n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9-260页。
    [2]苏宏章:《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3][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4]董建新:《政府是否是“经济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1][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页。
    [2][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8-19页。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部分。
    [4][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8页。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美]查尔斯·E·林布隆著,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1][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2页。
    [1]郭咸纲著:《西方管理学说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539页。
    [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改革》1995年第3期。
    [2]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3][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4页。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1][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2]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3][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4]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王志武:《试论考试的合法性建设》,《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12月。
    [2]汪丁丁:《也谈科场弊案》,《财经》,WWW.HEXUN,2004年6月21日。
    [3]张行涛:《考选世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6月。
    [1]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2]梁琴等:《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6页。
    [1]参见王旸:《新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3]江泽民:《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
    [1][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转引自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2]邱霈恩:《现代领导测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4]江泽民:《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
    [1]《光明日报》2003年12月21日,第1版。
    [1][英]罗伯特·蒙哥马利:《考试的新探索》,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1]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2]《孙中山先生演说集》,民智书局1926年版,第35页。
    [3][美]亚尔保德·兰:《新法考试》,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5页。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5]廖平胜:《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部分。
    [1]国风:《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2]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3]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页。
    [1]汪继红:《公选考试与科举考试的报考条件及施测程序分析》,《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8月号下半月。
    [2]葛兆光:《画眉深浅入时无--从日本的高考试卷说起》,《读书》1998年第11期。
    [1]周鸿雁:《论考试管理公正》,《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6月。
    [2]汪继红:《公选考试与科举考试的报考条件及施测程序分析》,《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8月号下半月。
    [1]中组部研究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规文件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3]中组部研究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规文件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8页。
    [4]中组部研究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规文件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1]凌文辁等:《心理与行为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孙彤等:《职业设计与优选人才》,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2]《淮南子全文注释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3][台]孙正邦:《教育测验及统计》,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页。
    [1]陈国海等:《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270页。
    [2]凌文辁等:《心理与行为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325页。
    [3]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1]彭孟尧:《人心难测--心与认知的哲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4-65页。
    [1]刘永芳等:《人格评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2]刘永芳等:《人格评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1]邱霈恩:《现代领导测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2]廖平胜等:《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1]参见曹志主编:《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页。
    [1]国风:《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国风:《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国风:《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2]竺乾威:《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1]中组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2]本部分参考廖平胜:《公选笔试基本理论与技术问题的研究》,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研究〉课题成果汇编》,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2004年2月。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4页。
    [1]廖平胜:《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页。
    [1]张玉田:《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2]凌云:《考试统计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页。
    [1]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参见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1页。
    [1]迟维东:《试论科举制的准合理性与政治哲学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4年版。
    7.《孙中山先生演说集》,民智书局1926年版。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
    10.江泽民:《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徐颂陶:《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版。
    12.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董志勇编:《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孙彤等主编:《职业设计与优选人才》,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8.彭剑锋等:《管理者能力评价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廖平胜等:《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廖平胜等:《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廖平胜等:《考试管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杨学为等:《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梁其健等:《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8.康乃美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王旸:《新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30.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1-卷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中国考试史专题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雷祯孝编:《中国人才思想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
    33.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34.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5.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臧知非、沈华:《分职定位一历代职官制度》,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37.刘耀中编:《人员测评》,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38.苏永华等编:《人事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刘俊生:《公共人事管理比较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周大仁主编:《国家公务员制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刘永芳等编:《人格评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德]西维尔特著、方厚生译:《职业能力测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43.邱霈恩:《现代领导测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库塞基等著、杨婷译:《成功领导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孟艾芳:《领导者决策与分析案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46.[美]波特著、高登第等译:《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7.[美]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8.张铭等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梁琴等:《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1.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2.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何怀宏:《问题意识》,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54.金岳霖:《知识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5.[德]洪堡著、林荣远等译:《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赵洪俊主编:《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教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57.邹永贤主编:《国家学说史》(上、中、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9.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0.[英]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6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叶庆丰:《政治文明建设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63.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4.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年版。
    6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67.任爽等:《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8.陈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9.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0.洋龙:《政治制度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1.陈显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编:《外国公务员制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
    75.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杨永福:《规则的分析与建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盛洪:《治大国若烹小鲜》,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78.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9.彭学农:《从制度经济学看哲学与经济学之互动》,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1.李法宝等:《官吏、官制、官文化及历史走向》,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2.秦德君:《政治设计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83.吴大英等:《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84.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6.理查德·坎普等:《面试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8.刘靖华等:《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9.臧知非等:《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90.韩庆祥等:《能力建设:当代中国发展新理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91.纪培荣等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新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美]哈格斯等著、朱丹译:《领导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英]毕瑟姆著、韩志明等译:《官僚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6.韦庆远等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7.赵洪俊:《中国领导人才能力测评技术参考手册》,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9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9.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0.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
    101.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3.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4.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106.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07.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8.查尔斯·E·林布隆著,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09.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0.亚尔保德·兰:《新法考试》,正中书局,1935年版。
    111.孙正邦:《教育测验及统计》,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2.罗伯特·蒙哥马利:《考试的新探索》,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3.麦考密克:《制度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4.《淮南子全文注释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5.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6.曹志:《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7.陈国海等:《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8.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19.董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0.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21.国风:《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2.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3.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4.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5.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26.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7.凌文辁等:《心理与行为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28.凌云:《考试统计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9.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130.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2.马超华:《政治学原理》,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86年版。
    133.彭孟尧:《人心难测-心与认知的哲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34.苏宏章:《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5.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6.张玉田:《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37.竺乾威:《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8.李昆明主编:《聚焦中国--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议程上的重大课题》,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139.中组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创造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140.中组部研究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规文件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141.四川省委组织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参考规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2.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比较研究》课题成果
    143.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研究》课题成果
    1.于海涛:《试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技术创新》,《行政与法》2004年第1期。
    2.胡凯波:《关于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宋涛:《论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吉林省委组织部:《关于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5.王汉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分析》,《长江论坛》2004年第3期。
    6.宁华强:《公务员选拔考核的测评机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7.李兴亮:《“公选”方式制度化中的困境与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8.李军:《邓小平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理论的实践回应》,《实事求是》2004年第3期。
    9.周新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研究》,《组织人事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0.王斌:《公选热中的冷思考》,《领导科学》2001年第16期。
    11.周雪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简议》,《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2.周述彬:《政治文明亮点:人事管理中群众主体地位的确立》,《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3.李从洋:《公选:让“考手”走开》,《领导科学》2002年第22期。
    14.赵洪俊:《公选:选任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领导科学》2001年第5期。
    15.丁发友:《不拘一格降人才--点击干部选拔任用关键词》,《领导科学》2005年第10期。
    16.王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唯实》2005年第2期。
    17.张义德:《培养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8.陈苏华、顾久伟:《如何使公选工作更具科学性》,《领导科学》2004年第8期。
    19.刘俊杰:《干部选拔民主化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0期。
    20.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21.胡德平:《善治语境下中国政府再造的路径选择》,《理论文萃》2005年第5期。
    22.胡小君:《竞争性选举与公选:现状比较与前景分析》,《学习论坛》2004年第11期。
    23.顾文明:《公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领导科学》2004年第24期。
    24.金守东:《公开选拔,你离大家的希望有多远》,《领导科学》2005年第4期。
    25.宫剑波:《论发展中国政府雇员制的对策》,《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第4期。
    26.王离湘:《公开选拔要做到“严”、“公”、“准”》,《领导科学》2001年第5期。
    27.李善峰:《第一位“公推公选”县长的诞生》,《决策咨询》2004年第1期。
    28.胡祖言:《公选,怎样走出一条新路?》,《组织人事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9.江苏泰州市委组织部:《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思考》,《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2期。
    30.朱一言:《“公选”考试与“高分低能”》,《开放时代》2000年第2期。
    31.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
    32.王济萍:《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研究与探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3.刘俊生:《中日集权型公共人事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天中学刊》2001年第8期。
    34.王伟强:《对健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制度的思考》,《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
    35.李宗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伦理追寻》,《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36.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7.胡向东:《科举之人才观、考试观及其现实影响述论》,《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10月号下半月。
    38.冯陶:《北宋初期。科举制度研究综述》,《晋阳学刊》2003年第1期。
    39.张生:《晚清以来中国文官考试制度述略--从科举制到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鲁行经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0.李民等:《中国历代领导人才的选拔理论与实践史略》,《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41.孙柏瑛:《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42.贺培育:《制度学刍议》,《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43.陈朝宗:《制度学原理论纲》,《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4.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45.程又中:《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46.迟维东:《试论科举制的准合理性与政治哲学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47.胡怀应:《〈公务员法〉的“六大理论创新”》,《党政论坛》2006年第1期。
    48.唐鸣:《谈谈政治行为主义》,《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1期。
    49.赵晖等:《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0.周晓丽:《21世纪政府施政的十大理念》,《党政论坛》2006年第2期。
    51.黄相怀:《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逻辑》,《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52.郑前程:《制度主义的演进与复兴--政治学中的制度理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53.杨光斌:《制度范式:一种研究中国政治变迁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4.杨龙:《政治领域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评析》,《文史哲》2003年第4期。
    55.李瑞昌:《政策网络: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创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56.孙立平:《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5期。
    57.杨立华、杨爱华:《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8.田野:《全球治理中的制度供给:一种交易费用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
    59.陈家刚:《全球化时代的新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
    60.张敏:《浅析二十世纪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两条主线》,《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
    61.陈振明:《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新知识图景--学科、流派与主题》,《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62.朱德米:《当代西方政治科学最新进展--行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63.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64.陈文新:《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语境转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5.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66.欧阳景根:《政治的经济分析视角与政治科学的发展方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7.王振海:《政府人行为的经济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8.董建新:《政府是否是“经济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69.何晓斌:《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发展》,《社会》2002年第12期。
    70.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3期。
    71.杨龙:《评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政治观》,《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
    72.房玉霞:《民主与制度文明的内在逻辑--论二者的一致性》,《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3.孙学敏等:《〈公务员法〉对干部人事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74.马蔡琛:《公共管理制度变迁的适切性分析》,《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75.沈佩萍:《反思与超越--解读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
    76.李瑞昌:《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7.杨兵杰:《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争论》,《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8.张康之等:《探讨公务员制度的代表性》,《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9.杨海坤等:《当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关于公务员制度的讨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80.黄新华:《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当代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评述》,《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1.褚松燕:《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局限--评公共选择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8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83.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84.谢立中:《理解当代中国: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85.何建华:《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及其对伦理学的启示》,《岭南学刊》2005年第3期。
    86.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87.杨立新:《贯彻〈公务员法〉构建依法治国的人事基础》,《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88.马建珍:《一部用好制度选人用人的法规》,《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89.汪继红:《公选考试与科举考试的报考条件及施测程序分析》,《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第8 期。
    90.汪继红:《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公共科目试卷结构研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第9期。
    9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改革》1995年第3期。
    92.葛兆光:《画眉深浅入时无--从日本的高考试卷说起》,《读书》1998年第11期。
    93.廖平胜:《考试的本质与功能》,《考试研究》2002年第1期。
    94.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95.彭金玉:《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96.王志武:《试论考试的合法性建设》,《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12月。
    97.张行涛:《考选世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6月。
    98.赵虎吉:《论政治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99.郑淮:《公共考试的社会价值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00.周鸿雁:《论考试管理公正》,《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6月。
    101.汪继红:《事业机关干部一般管理能力素质评价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102.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论文。
    103.辛鸣:《制度论--哲学视野中的制度与制度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104.中共中央政治部编:《组工通讯》(1982-2006)。
    105.四川省委组织部研究室编:《公开报考和选拔领导干部指南》,1996年。
    106.《光明日报》2003年12月21日,第1版。
    107.汪丁丁:《也谈科场弊案》,《财经》,WWW.HEXUN,2004年6月21日。
    108.任剑涛:《公选与权力开放》,《中国政治学网》2005-4-18。
    109.金太军:《政治权力的产生与控制》,《政治学研究网》2004-4-16。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4.《2005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7.《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8.《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9.《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
    10.《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11.《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
    12.《关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意见》
    13.《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
    14.《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
    1.Hong Yung Lee(1991),Form Revolutionary Cadres to Party Technocrats in Social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Joseph W.Esherich and Mary Bachus Rankin(1990) Chinese Local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1998) 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Structures,and Process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Lucian W.Pye(1988) The Mandarin and the Cadre:China' s political Cultures,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5.Buchanan,James M.,and Roger D.Congleton(1998):Politics by Principe,Not Interest:Toward Nondiscriminatory Democra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Green,Donald,and Ian Shapiro(1994):Pathologie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7.March,James and Johan P.Olsen(1995):Democratic Governance,New York:Free Press.
    8.Miller,Gary(1992):Managerial Dilemma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ierarc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