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郊区非农化发展倾向明显,农业的价值受到忽视和质疑,城乡空间呈现简单趋同化趋势。本研究从农业多元价值视角出发探求大城市郊区农业与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这对于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郑州市为例,首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和价值转变的阶段特征,梳理了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指出“重形态,轻产业”是城郊农业价值流失的主要原因。
     当前乡村衰落、食物安全和生态污染等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在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趋势下,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农业和乡村环境能产生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构建一个与城市发展互补的生产、生活、生态交融的新型城郊空间。本文通过对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指出由于过于追求农业的经济价值,农业的生态、文化、景观等服务价值变得越来越稀缺。
     借鉴西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本文指出构建城郊宜农社区是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理想途径。宜农社区是指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新型社区类型,由主导型社区和一般型社区组成,具有宜农的空间形态、绿色的设施支撑、和谐的社会关系、合理的空间规模4个层次的内涵特征。宜农社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缩短食物里程,还可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延续与传承地域文化,优化城郊空间形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为了深入剖析郑州城郊农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问题,本文根据城郊地区地形地貌、农田、林地、水系等农业资源分布,绘制了农业发展机会地图,分析适宜农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并据此将郑州城郊地区划定为西南丘陵片区、北部沿黄片区、东南平原地区3个宜农片区。然后,运用AHP分析法建立宜农社区发展潜力评估体系,对片区内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从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判断主导型社区,并以此为核心合理规划布局宜农社区单元。
     不同片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是农业多元价值充分实现的保障。论文对3个宜农片区的各自发展状况及特征进行了重点剖析与探究。从“农业——价值”层面揭示价值流失的原因,提炼出价值再生的机制;从“社会——空间”层面分析不同片区社会空间的变化状况,探索空间发展的措施及建议。具体结论是:西南丘陵片区林壑尤美,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整体处于蓄势待发状态,适宜以社会价值激发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引导宜农社区空间融合发展;北部沿黄片区是郑州市北部生态屏障,凭借“山、河、林、田”的黄河生态资源优势,适宜引导产业互补与空间协同发展,以生态价值带动农业多元价值的叠加实现;东南平原片区传统农业优势突出,未来依托郑汴一体化和航空港区域发展优势,以农业博览交易、商贸物流带动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竞争力,激发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实现空间集聚发展。
     最后,论文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城郊村向宜农社区转型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归纳出郑州城郊地区价值重组的动力机制及宜农社区的规划策略。从市场服务、经营主体、社区运作、制度补贴等方面提出实现城郊地区价值最优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机制。最终,构建一个以“宜农社区”为单元的网络化城乡空间发展体系,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is a clear tendency of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he urban fringe inour country und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value of agriculture is ignored and doubted, andthe urban-rural space appears to be simple assimilation. This research will explore for the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pace in the urban fri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ultiple values of agri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fo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our country nowadays.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for an example. Firstly, it will analyze the phase features ofurban fringe villages’ spatial evolution and the changes of values, sort out the problemsoccurred in urban-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trend and point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ss of agriculture value lies in “much emphasis on formswhile less on industry”.
     People rediscover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by the decay of country, the safety offood and other problems. Under the tendency of multi-fun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and rural environment whose core is that land can bring many economic values,ecological values and social values.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ple values of agriculture canconstruct a new space involving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in the urban fringe which iscomplementa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fter the analysis of diamond model of theadvantages of Zhengzhou’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 pursuit ofeconomic values leads to the lack of agriculture service values such as ecology, culture andlandscape value.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western agriculture urbanism,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al way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unity in the urban fringe. Agricultural communityrefers to agriculture and relevant industry-orientated new types of community. It consists ofdominant community and ordinary community, which have the following four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spatial forms suitable for agriculture, green facilities support, harmonious socialrelationship and reasonable space scal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mmunity can notonly provide food for local people, shorten the food mileage, but also lead to the flow ofurban-rural factors, continue and undertake regional culture, optimize spatial forms andadvanc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country.
     In order to hav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and space reconstruction inZhengzhou urban fringe, this paper draws the pictur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resources from landforms, farmland, woodland and water distribu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space scal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is, Zhengzhou urbanfrin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griculture districts, namely, southwest hilly district, northerndistrict alongside Huanghe and eastern plain district. Then, by using the AHP analysis methodto establish the agricult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system, it will givea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values for thevillages which have hig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values, judge the dominant community andlayout the agricultural unit rationally based on this.
     Diverse development path of different districts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fully realization ofagriculture multiple valu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features of the three agricultural districts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twill not only reveal the loss of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e-value” and refinethe system of value reproduction, but als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district social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space” and explore the measures for spacedevelopment. The concrete conclusions are the following. Southeast hilly district has beautifultrees and unique ravines topographic form and has a goo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for leisure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t is ready for the development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realizationof agricultural multiple values based on social values and can guide the harmonious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mmunity spac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Northern districtalongside Huanghe is the ecological defence for Zhengzhou. Based on the ecologicalresources advantages of Huanghe, including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and farmland, it issuitable for industry complement and spac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and the multi-realizationof agricultural multiple values which is brought by ecological values. While eastern sandyplain district has the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y relying on theintegration of Zhengzhou-Kaifeng and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aviation port district,advance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by agricultural fair and commercial logistics,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competition, stimulate the fully realization of economic values andrealize th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At last, this paper reflects about the actual predicament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villages in Zhengzhou urban fringe to agricultural community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andsummari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value reconstruction in Zhengzhou urban fringe.And then it presents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community. It proposes the optimaloperation strategy and guarantees mechanism of the value of urban fringe from the aspects of marketing service, business entity, community operation, subsidiz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Finally, it will construct a networking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based onthe agricultural community as a unit to realize the differential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引文
[1]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http://www.ha.chinanews.com/hgzhss/testnews/news/418.shtml,发表时间2006年9月9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
    [3]石楠.论城9规划管理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问范畴——写在《城9规划法》颁布实施之际[J].城市规划,2008,52(2):9—15。
    [4]党的十八大报告. http://www.wenming.cn/xxph/sy/xy18d/201211/t20121119-940452.shtml,发表时间2012-11-19。
    [5]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3。
    [6]邹莹.大城市边缘现代农业经济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4。
    [7]仇保兴.集群结构和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6):5-10。
    [8]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式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9-19。
    [9]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6。
    [10]陈锡文.城镇化不等于消灭村庄[J].党政干部参考,2010(10):15-16。
    [11]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式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9-19。
    [12]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道路[J].求是,2012(02):3-10。
    [13]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23-29。
    [14]祖田修(日),张玉林译.农学原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19。
    [15]朱启臻,芦晓春.论村落存在的价值[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01):7-12。
    [16]吕耀,章予舒.农业外部性识别、评价及其内部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7(01):123-132。
    [17]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362-370。
    [18]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4-1。
    [19]陈丽.大城市边缘区村落空间的变动与重构——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4。
    [20]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演化[J].地理学报,1990:6。
    [21]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
    [22]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9。
    [23]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2-13。
    [24]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4。
    [25]赵继龙,张玉坤.西方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实验.新建筑,2012(4):27-33。
    [26]李长虹.可持续农业社区设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7。
    [27]高宁.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的规划思想与空间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10。
    [28]付启章.加强城市近郊“涉农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研究——以成都龙泉驿区龙华二期为样本[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5):76-78。
    [29]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30]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的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01):38-42。
    [31]叶林,魏皓严.空间系统、产业系统和景观系统复合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基地设计——以眉山市“中国·泡菜城”为例[J].规划师,2012(01):51-56。
    [32]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33]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第221页。
    [34]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第129页。
    [35]翟国强.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7(10):23-29。
    [36]宁越敏,严重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02):97-104。
    [37]城市空间范围的确定多综合考虑公共交通1小时通勤的时空距离。因为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人们习惯的交通时间在1小时之间,超出这个时间范围,就感觉交通不便了。难以实现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紧密联系的空间关系。我国城市当前的交通政策是鼓励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模式。我国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等形式。一般情况下,常规公交的行驶速度为15~17千米/小时,难以支撑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等高服务水平的公共交通工具,将扩展城市规模。
    [38]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23
    [39]Thunen.J.H.Von(1826),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40]李小建.经济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2-59。
    [41]Mollison B. Permaculture: A Designers’Manual[M]. Tyalgum: Tagari Publications,1988:510-514。转引自赵继龙,张玉坤.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渊源与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12(04):83-88。
    [42]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l:24。
    [43]SPESP总结的8种城乡关系的类型为:居住-工作关系,中心地区关系,特大城市与位于乡村地区或过渡地带的城市中心区的关系,乡村与城市企业的关系,作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地的乡村地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乡村地区,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体的乡村地区、作为城市自然资源供应者的乡村地区。转引自刘慧,樊杰,王传胜.欧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8:1381-1389。原文为Study program on European spatial planning, finalreport, Brussels/Stockholm,3113120001。
    [44]赵继龙,张玉坤.西方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实验[J].新建筑,2012(4):27-31。
    [45]徐娅琼.农业与城市空间整合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3。
    [46]赵继龙,张玉坤.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渊源与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12(4):83-88。
    [47]徐娅琼.农业与城市空间整合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4。
    [48]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5。
    [49]赵钢.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的规划建设策略闭[J].四川建筑,2003(8):62。
    [50]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1]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04(05):403-411。
    [52]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12):757-763。
    [53]宋劲松.城乡统筹三阶段[J].城市规划,2012(01):33-38。
    [54]包永江、于静涛等学者组织成立了“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1980年代以来对我国主要大城市郊区经济发展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取得了较丰厚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指出城郊农业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联结城市与一般性乡村农业的重要桥梁和枢纽。特大城市郊区具有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资本和实力。详见包永江.论城郊型农业的现代化建设[J].天津经济,2000(05):39-43。
    [55]于静涛,包永江.论特大城市郊区(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途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3(06):24-30。
    [56]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编著.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78-183。
    [57]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10。
    [58]包永江.论城郊型农业的现代化建设[J].天津经济,2000(05):39-43。
    [59]洪振华.城郊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02):117-119。
    [60]在开放产业系统中,出现与扩散引起不同产业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同与共同演进而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过程,称为产业融合。
    [61]有学者提出“农业高次元化”概念,具体包括基于农业城市的“0次”、“1.5次”、“二次”、“三次”和“四次”产业。0次产业,意味着将包括山水田园风光在内的自然生产力培育作为产业,从而提升自然的再生增殖能力和净化能力,提高自然为人类生态与发展的服务功能。在提高一次产业的附加值方面,提出了1.5次产业的观念,内容是农产品的小批量、多品种和高品质,响应城市居民的家乡情结,发展地方特产,对应城市居民外食和简便化潮流.发展相关的加工业。农业的第二次产业指先进的生物技术和高科技农业的开发,农民、学术界和政府密切合作,开发和普及高生产力农业,特别是开发和普及各种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农业的第三产业不是指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服务功能的发展,包括城市与农村的交流,发展农村旅游业和市民农园,开发市民去农村地区体验和休闲的潜力。农业的第四产业指农业农村文化和心理价值的开发,包括发现、保护和利用农村文化,开发农村的教育功能。不难看出,农业的高元次化的本质是农业的服务化。
    [62]赵四东,杨永春,万里.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06):9-16
    [63]张泉.《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J]考.城市规划,2012(09):45-52。
    [64]席晓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39。
    [65]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142。
    [66]洪振华.城郊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02):117-119。
    [67]郭伟,曹荣林,霍子文.杭州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发展规划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06):139-142。
    [68]强海洋,杨海宾,李品.河南省鄢陵县花卉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5):229-231。
    [69]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70]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的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01):38-42。
    [71]叶林,魏皓严.空间系统、产业系统和景观系统复合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基地设计——以眉山市“中国·泡菜城”为例[J].规划师,2012(01):51-56。
    [72]何圣东.建设都市农业综合体,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转型升级[J].中共浙江省委党报,2010(5):30-35。
    [73]邹莹.大城市边缘现代农业经济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2.
    [74]柳士双.珠三角农村地区产业集聚的空间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1。
    [75]Clinton. Jim,Carol ConWay, Scott Doron, Linda Hoe, kSamuel Johnson(2005).“The New Architecture of RuraIProsperity.”Research triangle Park,NC:Southern Growth Policies Board.
    [76]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77]宫远山,王丽丹,李铁鹏.城乡统筹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探索——以沈北新区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1):40-44。
    [7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
    [79]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4):16-22。
    [80]仇保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现代城市研究,2004(1):17-23。
    [81]仇保兴.集群结构和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6):5-10。
    [82]苗长虹.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发展———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A].2006年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134-143。
    [83]强海洋,杨海宾,李品.河南省鄢陵县花卉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5):229-231。
    [84]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4):16-22。
    [85]刘俊浩,李加明.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产业集群要素分析——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村经济,2008(01):47-49。
    [86]叶林,魏皓严.空间系统、产业系统和景观系统复合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基地设计——以眉山市“中国·泡菜城”为例[J].规划师,2012(01):51-56。
    [87]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39。
    [88]张群.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京郊白村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30-133
    [89]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06):76—78。
    [90]崔明,覃志豪,唐冲.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
    [91]刘晖.珠三角城市边缘传统聚落形态的城市化演进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10-11,70-71。
    [92]邢谷锐.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07(11):932-936。
    [93]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3,12。
    [94]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02):115-122。
    [95]尹洁,吴梦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发展模式——以陕西省西安市村庄规划为例[J].中华建设,2007(09):52-54。
    [96]侯静珠.基于产业升级的村庄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32。
    [97]蒋和平,朱立志,郝利等.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06):15—19。
    [9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
    [99]侯静珠.基于产业升级的村庄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28-33。
    [100]范霄鹏,赵之枫.社会转型之下的当代村庄建设[J].南方建筑,2009(04):12-15。
    [101]柳士双.珠三角农村地区产业集聚的空间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2-70。
    [102]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的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01):38-42。
    [103]孟江平.安吉的城乡空间网络研究——基于长三角边缘地区产业发展的视角[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0-124。
    [104]李强,严金明.武汉市城市边缘区村镇发展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03):77-81。
    [105]王金岩,何淑华.从“树形”到“互动网络”——公交引导下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初探[J].城市规划,2012(12):68-74。
    [106]刘玉亭,王勇,黄忠庆.城市边缘区产业园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2(07):63-68。
    [107]研究者按社会人类学习惯,是对村庄的形名而非真名。
    [108]李强,严金明.武汉市城市边缘区村镇发展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03):77-81。
    [109]田莉,罗长海.土地股份制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以顺德为例的研究[J].城市规划,2012(04):25-31。
    [110]谢花林,刘黎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76-79。
    [111]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10):58-63。
    [112]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的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01):38-42。
    [113]韩波,顾贤荣,李小梨.浙江省村镇体系规划中产业、公共服务与特色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2(05):10-14。
    [114]叶林,魏皓严.空间系统、产业系统和景观系统复合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基地设计——以眉山市“中国·泡菜城”为例[J].规划师,2012(01):51-56。
    [115]赵荣明,邱建.基于产业发展的村庄整治——以成都白果村和红砂村为例[J].四川建筑,2006(12):7-10。
    [116]陈瑞莲.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38。
    [117]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138-142。
    [118]柳士双.珠三角农村地区产业集聚的空间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10-112。
    [119]赵之枫,张建.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与住房制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03):72-76。
    [120]张建、张学飞、赵之枫.京郊原生聚落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1):108-112。
    [121]高娟,冯长春,桑映辉.北京地区村庄体系规划基础研究——北京市密云县典型村庄调研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05):81-89。
    [122]周毅刚.珠三角城边工业旧村的社区发展目标及路线初探——以深圳龙岗六联社区为例.华中建筑,2007(08):102-104。
    [123]陶济.论浙江发展模式及其城市化道路的创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4-10。
    [124]陈修颖,朱华友,于涛方.浙江省市场型村落的社会经济变迁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79。
    [125]崔明,覃志豪,唐冲.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
    [126]杨继瑞,马永坤.完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制度安排[J].经济纵横,2011(05):14-17。
    [127]全面推进“平原型”新农村综合体建设[N].四川在线-四川日报,2012年11月2日。
    [128]王媛.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中彩页1-4。
    [129]蔡安宁,刘洋,梁进社.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6):54-60。
    [130]陈静.城中村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1-24。
    [131]胡雪岩.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1(05):141-144。
    [132]袁伟.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0(02):12-15。
    [133]梅银强.城市化背景下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以郑州市白庄村为例[J].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23。
    [134]张艳敏.郑州市惠济区撤村并点建社区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5.
    [135]李帅兵.城郊村建设与城乡统筹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6]刘杰.城市郊区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以郑州市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7]马建民,董新意.黄河村落,黄河文化——郑州市金水区任庄村新农村改造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8(03):136-138。
    [138]杨卫军.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以100个示范村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09):49-52。
    [139]刘省贵.合村并镇:城镇化的实践路径与对策分析——基于郑州城镇化建设的调查[J].前沿,2012(01):15-17。
    [140]支继辉,徐亚晓,孙汝斌.郑州市生态村景观规划研究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06(09):49-50。
    [141]杨莹莹,田野,刘军红.郑州市村镇道路绿化规划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0(05):113-114。
    [142]邹瑜,李骥,刘晶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曹村坡村农房节能改造——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复合采暖技术[J].太阳能,2011(09):50-52。
    [143]孙文标,刘利英.郑州市惠济区张庄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探索[J].科技向导,2011(27):394。
    [144]陈润羊.新农村模式分类述评及其对西部新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1(6):41-44。
    [1]郑州市建设委员会编.郑州建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1。
    [2]省、市《郑州发展现象研究》课题组.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郑州发展现象"研究[C].第16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72-289。
    [3]商埠区资料来自刘晏普主编《当代郑州城市建设》第32页《郑埠设计图》,新市区资料来源于1929年《郑州市政月刊》第六期刊登的《郑州新市区建设草案》。
    [4]朱军献.郑州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变迁研究(1906-1957)[J].城市规划,2008(08):44-49。
    [5]王旭升,董桂萍,毛卉.郑州城市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2):47-49.
    [6]许继清.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征[J].华中建筑,2007(09):43-49。
    [7]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第226页。
    [8]郑州新区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产业集聚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以及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对应区域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
    [9]郑州都市区是以中心城区、郑州新区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通道为依托,以一体化的规划为指导,以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生态型为发展路径,吸引带动其他区域快速发展,促进各功能区间相互联系与协作,构筑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产业特色突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化大都市,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据连维良2011年4月13日的报告《深化认识、强化运作、真抓实干,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相关资料整理。
    [10]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郑州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两轴”即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南北向区域联系和中心景观轴,“一带”即东部产业发展带,中心城区按职能和位置不同划分为7个功能片区。片区之间由绿化和交通廊道分隔。
    [11]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郑州市域城镇体系上形成“一心四城、一带两轴”的城镇布局结构。一心:即郑州市域的城市规划区,包括郑州市中心城区、郑汴—中牟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和航空港组团。四城: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四个中等城市。
    [12]包永江.对我国城郊发展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中国城郊网,发表时间2010年12月3日。
    [13]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郑州市志(第4分册,农业水利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548。
    [14]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的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J].城市规划,2011(7):54-59。
    [15]包永江.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中的几个关系问题.中国城郊网,发表时间2008年12月28日。
    [16]李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形态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
    [17]郑州市统计局,郑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70-74。
    [18]连德林,王润才主编.十八里河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十八里河镇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221。在郑州当地方言中“楼房”指的是当时农村普遍建造的2层农宅。
    [19]党文民.郑州农调队公布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91.8%的村可以宽带上网[N].河南日报,2008年8月12日。
    [20]关于该事件的报道详见河南商报2011年8月4日A06版“治理不能‘头疼治头,脚疼治脚’”。
    [21]彭震伟,孙捷.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7(2):64-69。
    [22]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的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J].城市规划,2011(7):54-59。
    [23]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郑州市域城镇体系上形成“一心四城、一带两轴”的城镇布局结构。一心:即郑州市域的城市规划区,包括郑州市中心城区、郑汴—中牟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和航空港组团。四城: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四个中等城市。
    [24]李凌.中牟大蒜丰收蒜农难高兴,蒜你狠变成蒜你贱[N].东方今报,2013年05月30日。
    [25]合村并城范围:中心城区建成区外、规划区内,六城十组团、县城、产业聚集区规划区内。新型农村社区范围:中心城区、六城十组团、县城、产业聚集区规划区外。
    [26]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合村并城工作的指导意见》内容整理。
    [27]于建军.看待城中村还应该有另一只眼[J].中州建设,2012(8):17-19。
    [28]调研中笔者听到一个关于早些年燕庄的段子,说的是“燕庄村电台的广播,“燕庄广播电台,燕庄广播电台,刚才最后一叽嘹儿,是北京正晌午头十二点钟。下面由五队的黑妞为大家演唱一首‘北京有个红日头’。”段子透着河南人的憨厚与实在,土气的河南话让人捧腹。我们不难联想到当时村民劳作的欢乐,生活的充实。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场景消失了,乡音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冠以洋名的高尚小区和幢幢高耸入云的现代高层楼房,急匆匆的路人和一张张的脸。亲切的乡音何在?淳朴的乡亲何在?难道真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现代的文明生活对传统的地方文化的趋同?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认真思考城镇化浪潮中传统乡村究竟何去何从。
    [[29]]包永江、于静涛等学者组织成立了“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1980年代以来对我国主要大城市郊区经济发展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取得了较丰厚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指出城郊农业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联结城市与一般性乡村农业的重要桥梁和枢纽。特大城市郊区具有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资本和实力。详见包永江.论城郊型农业
    [31]钱克明.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156-167。
    [32]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去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1。
    [33]包永江:郊区发展不能舍弃农业[N].经济日报,2005年11月24日。
    [34]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这种现象在近郊村,是一种常见现象。目前,农村大田耕作中播种和收割生产环节均以采用机械化耕作,因此农作物生长环节中施用大量除草剂、杀虫剂,大田耕作简化了许多。故而,没有时间的兼业农户,只要在生长期按时打几次农药,即使平日疏于耕作,每亩也能有1000元左右收益。
    [35]马晓亚,袁奇峰.土地与中国快速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1):83-89。
    [36]数据来源:河南官员竭尽全力:富士康为何选择郑州?[N].河南商报,2010-8-19。
    [37]根据《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一带”为沿黄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带,是郑汴都市区北部的生态屏障,在保护黄河饮用水源和湿地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两区”为西南山地丘陵生态旅游区和东南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郑汴都市区西南和东南部的生态屏障,主要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现代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等;“T字型”为城镇核心发展空间,提倡高强度开发,主要为东西陇海城镇发展带和南北京广城镇发展带。
    [38]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郑州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两轴”即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南北向区域联系和中心景观轴,“一带”即东部产业发展带,中心城区按职能和位置不同划分为7个功能片区。片区之间由绿化和交通廊道分隔。
    [39]郑州“六城十组团”规划构想的提出,中心城区要以组团形式向外拓展,大力推进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职教城、二七宜居城、新商城、中原宜居商贸城、金水科教新城、惠济高端服务业新城、先进制造业新城、高新城等有序建设。根据河南商报2011.6.22第A04版相关资料整理。
    [40]根据《河南商报》2009-4-15“郑州垃圾处理厂再次被堵,村民称污染重无法忍受”和《河南商报》2009-04-08“郑州村民围堵垃圾厂续,市环保局下月确定是否污染”相关资料进行整理。2012年来,郑州垃圾综合处理厂开始实
    [41]“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哈丁
    (Hardin)1968年在美国《科学》杂志提出这个概念并延伸。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的无偿使用或极低成本的使用。城市周边及内部村庄低成本的房屋供给,促使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租赁房屋,同时大量的外部租赁需求强化了村内土地的稀缺,导致违章建设私宅的现象屡禁不止。当过量的人共同占有和使用村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时,村庄作为“公地”就导致村内脏乱差的恶劣生存状态,从而陷入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地悲剧。
    [42]黄明菊.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聚焦郑州市马头岗村“百村行动”[N].中国网,发表时间2007年9月24日。
    [43]金法.央视关注马头岗村[N].河南法制报,2008年10月14日。
    [44]柳林镇志编委会编.柳林镇志[M].郑州:柳林镇史志办,2008:42。
    [1]Smit J.Ratta A,Nasr J. Urban agriculture:food,jobs and sustainable cities.New York: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Programme,1996。转引自赵继龙,张玉坤.西方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实验[J].新建筑,2012(04):27-31。
    [2]郭盛晖,司徒尚纪.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珠三角桑基鱼塘的价值及保护利用[J].热带地理,2010(7):452-458。
    [3]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标志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被视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书中以一个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的虚构城镇开篇,描述了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可怕后果,“人类将面临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深刻影响了全世界。
    [4]梁伟军认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产业融合沿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二维路径展开。本文引用这一观点论述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详见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求实,2010(3):69-73。
    [5]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65-70。
    [6]祖田修(日).张玉林译.农学原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24。
    [7]朱启臻,芦晓春.论村落存在的价值[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01):7-12。
    [8]张玉坤,孙艺冰.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J].建筑学报,2010(4):95-98。
    [9]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65。
    [10]据测算,我国耕作土壤含碳量约为185.7PgC (土壤平均深度0.88m),是植被碳库容量的30倍。详见潘锋.第279次香山科学会议:生物固碳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保障.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
    [11] Wiskerke,J. S. C.2009. On places lost and places regained: reflections on the alternative food geography and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14(4):369-387。
    [12]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2~27。
    [13]芮明杰.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J].社会科学,2006(4):68-73。
    [14]陈卫平,朱述斌.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2
    (3):2-6。
    [15]张来友.郑州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32。
    [16]张鹏.郑州市土地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6-68。
    [17]本书编委会.郑州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433。
    [18]郑州市人民政府.2011郑州农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8-51。
    [19]农调队.2011年郑州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报告.郑州统计信息网,发表时间2012-07-06。
    [20]姚建华.中国新亚欧大陆桥双向开放经济带建设[J].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53。
    [21]根据黄宗智等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发现我国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及其伴生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重构,粮食:蔬菜:肉类的食品消费结构比值正在由以往的8:1:1向4:3:3转变。详见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八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10。
    [22]郑州市人民政府.2011郑州农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48-51。
    [23]郑州:居民人均消费达1.46万元,吃穿“蝉联”榜首.人民网,发表时间2012年12月13日。
    [24]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八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10。
    [25]农调队.郑州市“三化协调”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研究[N].郑州统计信息网,发表时间2012-09-03。
    [26]据碑文记载,明末曹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西山坡居住,故名曹村坡[26]。全村总户数为513户,2028人,耕地161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人均耕地0.8亩,村庄建设用地647亩,人均建设用地213平方米。2010年人均纯收入9874元,高于郑州市平均值。
    [27]邹瑜,李骥,刘晶.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曹村坡村农房节能改造——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复合采暖技术[J].太阳能,2011(9):50-52。
    [28]孙文标,刘利英.郑州市惠济区张庄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探索[J].科技向导,2011(27):54-58。
    [29]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的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01):38-42。
    [30]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31]杨贵庆.社区人口合理规模的理论假说[J].城市规划,2006(12):52-56。
    [32]Ackerman K.2011.The Potential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New York City. Urban Design Lab at the Earth InstituteColumbia Universit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urbandesignlab.columbia.edu/sitefiles/file/urban agriculture-nyc.pdf.转引自刘娟娟.我国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可行性及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11:85。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底图来自《郑州式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用地现状图
    [33]果雅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0-51。
    [34]张建.城市化进程中北京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132。
    [35]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23。
    [36]谢花林,刘黎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1):76-79。
    [37]李长虹.可持续农业社区设计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80-182。
    [1]十八里河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十八里河镇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3。
    [2]李伟.全国麻辣食品城遭受“炙烤”[N].河南经济报,2011年06月20日。
    [3]《十八里河镇总体规划2008-2020》中曾将麻辣小食品加工作为镇重点依托产业规划。
    [4]1990年刘胡垌乡第一工农商联合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由马寨、杨寨、张河、坟上、程炉五个行政村和郑州市挂面机厂联合建立的“一厂五村”集体组织。1992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二七区马寨工业园,为当时郑州市七个经济开发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马寨东方挂面机厂、天方方便面厂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渐发展壮大,形成集聚效应,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在马寨落户,带动了马寨以及周边5个村的迅速发展。2002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目前已发展为一个以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为主,集商贸、休闲观光、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
    [5]根据《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总体规划(2010-2020年)》说明书相关资料整理。
    [6]于梦溪.郑州蝴蝶岛景区五一开放万只蝴蝶等你来.中原网,发表时间2013-04-28。
    [7]陈泉安,张进.基于现实的设计本土观——娄河新村的设计感悟[J].华中建筑,2011(9):69-73。
    [8]娄河新村,美丽的“蝶变”——全国最大的蝴蝶主题公园将在这里诞生[N].郑州晚报,2010年12月27日。
    [9]2008年,村委邀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国内知名的机构和院校,引入先进的规划和产业发展理念,制定了《娄河新村整体发展总体规划》。
    [10]十万蝴蝶绕你飞,郑州马上有这地儿[N].河南商报,2011年9月3日。
    [11]刘铎.休闲农业园规划研究—以天津葛沽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8。
    [12]王曙光.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12-117。
    [13]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1):11-13。
    [14]果雅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9。
    [15]Sharpl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 TourismManagement,200223(3):233-244
    [16]Peggy Petrzelka,Richard S.Krannich,Joan Brehm,et al.Rural tourism and gendered nuances[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5,32(4):1121-1137
    [17]Kathrin,Forster.Community Ventures and Access to Markets: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Marketing Rural TourismProducts[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04,22(5):497-514
    [18]Roberta Mac Donald, Lee Joliffe. Cu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J].Annas of TourismResearch,2003,30(2):307-322
    [19]Lane B,Branwell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1-7
    [20]Jenny, Eugenia Sickens.Tourism routes as atool fo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dream?[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4):71-79
    [21]Nancy G.McGhee,Kyungmi Kim,Gaygle R.Jennings.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TourismManagement,2007,28(2):280-289
    [22]田洁,刘晓虹,贾进等.都市农业与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机契合[J].城市规划,2006,(10):32-35。
    [23]5个村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错位发展,成为国内观光休闲产业的著名品牌,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这5个村分别是江家菜地的雕塑村、荷塘月色的画家村、东篱菊园的摄影村、幸福梅林的民俗村和花香农居的创意村。
    [24]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2(2):26-27。
    [25]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之路[J].中国园林,2012(3):1-5。
    [26]张玉坤,孙艺冰.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J].建筑学报,2010(4):95-98。
    [27]张玉坤,陈贞妍.基于都市农业概念下的城郊住区规划模式探讨——以荷兰阿尔梅勒农业发展项目(Agromere)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412-416。
    [28]吴未.都市化社区中的农业:一个国际规划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借鉴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
    (1):35-42.
    [29]何圣东.建设都市农业综合体,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转型升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5):30-35.
    [30]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郑州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592。
    [31]耿虹,宋子龙.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探究[J].城市规划,2013(3):54-57。
    [32]严韵,卢涛,王嘉.结合农业园区规划探索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途径——以无锡市锡山区农业园区规划为例[C].2012年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0421。
    [33]耿虹,宋子龙.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探究[J].城市规划,2013(3):54-57。
    [34]周晓娟,张长兔,俞进.产业布局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新思路——以金山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zl):83-86。
    [35]根据华南理工大学《郑州市常西湖及南水北调工程地区战略规划暨城市设计》方案文本内容整理。
    [36]王廷曦,谷风.郑州地名传说故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
    [37]侯寨乡志编纂委员会.侯寨乡志(送审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38。
    [38]资料来源于《郑州市休闲农业庄园建设规范(2012试行版)》。
    [39]刘娟娟.我国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可行性及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1。
    [1]资料来源于《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文本,惠济区政府提供。
    [2]按照科学界的划分,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桃花峪。
    [3]本书编委会.郑州市土地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7。
    [4]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拒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良种,种在河阴地区,即今郑州西北郊北邙荥阳广武镇一带。
    [5]柿树为荥阳境内常见木本粮食树种,在岗丘、路边、田埂、边坡、宅院广植,荥阳市有“柿树之乡”之称,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6]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2011—2030)下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C].郑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12月1日
    [7]宋改云,李圣民.邙山区土地志[C].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8。
    [8]郑州便览编辑部编.郑州便览[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331。
    [9]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广武山对垒,修筑东、西广武城以为相持。两城中隔鸿沟(广武涧),即我国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
    [10]郑州市惠济区产业结构分析报告.河南统计网,发表时间2010年9月12日。
    [11]1999年毛庄乡撤乡改镇,下辖毛庄、弓寨、东赵、宋庄、胖庄、贾河、固城、青寨、木马、杨庄10个行政村。2003年,惠济区行政区划调整,撤原毛庄乡,划出青寨、木马、杨庄,并入常庄、李西河两村,成立新城街道办事处[11],下辖毛庄、弓寨、东赵、宋庄、胖庄、贾河、固城、常庄、李西河9个社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民3.2万人。同时,在毛庄乡北成立新毛庄镇,由青寨、木马、杨庄与古荥乡太平村组成。
    [12]因新址占地面积过大,建设标准过高,惠济区政府新址被媒体成为“世界第一区政府”,引起社会较大反响。530亩用地中办公区用地占149亩,绿地和体育场地用地占381亩。截至目前,绿地和体育场地尚未向公众开放。详见
    [13]按照国务院及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土地征收后两年未进行开发的,应该予以复垦,而征收后一年未开发,就应该收取土地闲置费。详细报道见:弘毅,董昭武.“土地增值”再考征地补偿制度.中国经营网,发表时间2009年7月13日。
    [14]宋改云,李圣民.邙山区土地志.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1:190。
    [15]郑州便览编辑部编.郑州便览[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331。
    [16]资料来源于毛庄绿园亚行蔬菜基地的宣传资料。
    [17]关于郑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http://www.zzhjqzx.cn/dybgn.asp?id=577,访问时间2013年7月8日。
    [18]郭丁然.黄河滩地分属于四家,土地租金水涨船高几乎已被租完.郑州商都网,发表时间2013年3月18日。
    [19]惠济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惠济区年鉴2004[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28。
    [20]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135-136。
    [21]2004年国务院下发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2006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联合印发《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其中,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六类项目则被明确列入禁止用地项目。郑州周边沿黄地区两家,以外还有位于东南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沙湖高尔夫俱乐部(1200亩,2004年建设),共有3家,虽然这3加高尔夫球场在建设时间上打了“擦边球”,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容置疑的。根据刘慧颖.河南省郑州市多家高尔夫球场非法占地,乱象丛生.人民网-河南频道,发表时间2011-7-15,相关报道资料整理。
    [22]根据《郑州北部组团战略规划》说明书整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持规划。
    [23]2012年3月,中牟县启动国家农业公园建设项目,规划建设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等6个功能分区。目前,农业示范区入驻企业13家,总投资30多亿元。
    [24]枯河两岸旅游开发开始于1992年兴建的黄河大观项目,1997年正式开园,属于郑州市开发较早的郊区旅游项目之一。1990年代深圳世界大观缩微景区的成功,引得许多城市争相效仿,各类主题的缩微景观不断涌现。黄河大观便是在当时“人造微缩景观”背景下建设起来的近郊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以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缩微展示与模拟为主的,分为文化风情区和北岸高科技游乐区[24]。但建成后一直经营惨淡,每况愈下。至2003年改组前园区内大部分面积尚为开发,荒草遍地、野树峥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主题策划失误,项目贪大求全、特色不明。以黄河为主题的缩微景观不能体现黄河的雄浑与咆哮的壮美,不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当时郑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对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低,项目开发偏离了实际需要与可能。2003年,河南思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关联企业香港恒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瀚海投资有限公司控股黄河大观[24]。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社会高端客户群为对象,转向集旅游居住、商务社交、运动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地产,成为国内旅游地产成功开发的典范。
    [25]岭军峪村隶属惠济区古荥镇,下辖岭军峪、上河王、下河王、姚湾、小刘沟5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相传,楚汉时期,刘邦、项羽在这一带屯兵作战时,曾沿村北枯河驻扎军队,故名岭军峪[25],并沿用至今。主要姓氏:黄、赵、李、姚、吴、杨、梁、孟。岭军峪村户籍人口3796人,耕地3550亩,村庄建设用地3385亩,人均建设用地594.5平方米/人,人均耕地0.94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2004年人均纯收入4732元。用地较为浪费,空置用地较多。
    [26]民国时期,郑县四大名镇分别为:西郊须水镇、南郊柴郭镇、东郊圃田乡和北郊京水镇。四镇都位于郑州水路或陆路的对外交通联系要道上。
    [27]马渡村通过村企合作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案例,2010年3月经中央党校河南马渡项目调研组调研,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相关调研报告,是年4月作为内参刊登在《思想理论内参》第14期(总第423期),获得政府与社会的肯定。
    [28]金水区地方志编委会编.郑州市金水区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18:“尧舜以来,黄河多次南迁,泛滥成灾,大禹在马渡、来潼寨、三坝一带疏导黄河。”
    [29]关于“泥马渡康王”有不同的故事版本。本文引此故事,仅来说明马渡村的历史悠久。据南宋辛弃疾的《南渡录》中记载:“康王,徽宗第九子,质于金,间道奔窜,倦息崔府君庙,梦神人曰:‘金人追骑且至,王宜速去,已备马门前候矣。’王惊觉,马已在侧,王跃马南驰,一日七百里,河既渡,而马不前,下视之,乃泥马也。”后人将村名改为马渡村,延续至今。详见朱坤杰,薛梅.马渡村名的由来.郑州日报04版,2010年8月14日。
    [30]马渡村原属金水区姚桥乡。2005年11月,郑州市区划调整撤销金水区姚桥乡,马渡村划归兴达路街道办事处管辖。
    [31]郑州金水区土地管理局编.金水区土地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
    [32]河南马渡项目调研组.河南马渡新农村建设的村企结合模式及其创新举措.学习时报第010版,2010年3月15日
    [33]在马渡村的开发建设中也出现过小的纠纷和矛盾。最初就有20%的村民不赞成。也有些负面报道,如有村民向媒体反映“金马公司侵占群众土地,借新农村建设名义大搞别墅建设,并对外出售牟取高额利润。”详见胡增才.郑州马渡村以新农村建设名义代建别墅,面向社会公开出售.凤凰网-凤凰河南,发表时间2011-8-16。这些都反映“村企合作”模式容易导致的弊端与不足。
    [34]田刚,夏竹青.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郊村”整治模式探析——以三亚市吉阳镇为例[C].2012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1457。
    [35]譬如依据《中共惠济区委、惠济区人民政府关于惠济区合村并城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惠文《2012》7号相关规定,“合法宅基地三层以下(含三层)房屋,按照人均安置面积90㎡(含70㎡居住和20㎡商业用房)的标准进行合村并城房屋置换。按照城市高层或小高层住宅小区标准集中规划为12层住宅,建设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居住社区。”按此,目前不少城郊村已经拆除,正在建设为城市居住区类型。越来越多的城郊地区丧失了乡村特色,将为“城市景观”代替。
    [1]张来友.郑州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35-36。
    [2]《郑州新区(中牟)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总体规划2011-2015》.中国农业大学
    [3]中牟地处黄河故道,境内广泛分布由黄河冲积和泛滥形成的沙土、沙壤土、沙淤土、两合土,春季增温快,夏初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适宜西瓜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黄河冲积形成的含沙量很高的土质,有利于花生分枝扎根和生长。本书编委会.郑州市土地志.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3-104。
    [4]武媚.新郑枣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8):129-131。
    [5]张来友.郑州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114。
    [6]林然.好想你: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领导者[J].企业文化,2008(03):71。
    [7]杨广川在2010年全国农副产品行业工作交流会典型发言。郑州粮油市场将暂时在刘庄(郑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原址)培育,待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粮油区建成后,也将搬迁至物流城。
    [8]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情况简介. http://wbncp.com/scgk.asp?scno=1,发表时间2012年4月27日。
    [9]彭建强.中国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趋势研究[J].河北学刊,2005(3):160-165。
    [10]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调研报告. http://www.docin.com/p-416047874.html,发表时间2011年10月13日。
    [11]张建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5。
    [12]陈修颖,叶华.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研究——浙江省案例[J].地理研究,2008(1):33-44。
    [13]陈修颖,朱华友,于涛方.浙江省市场型村落的社会经济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22。
    [14]Lucy Nichol.2003. Local food produc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J]. Planning Theory&Practice,4(4):409-427.
    [15]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 Anthony J. Venables.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12-15。
    [16]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包括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区,是郑汴一体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规划范围涉及中牟、新郑、尉氏3县(市)部分区域,面积4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边缘区范围内航空港规划范围西起京广铁路为界,东、南、北三面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走廊为界,包括新郑市孟庄、薛店、龙王,中牟县张庄、三官庙、九龙六个乡镇的部分土地。
    [17]邓若鸿,陈晓静,刘普合.新型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7):59-65。
    [18]姚成海.批发市场与期货交易指南[M].北京:当代出版社,1993:33-36。
    [19]张建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6。
    [20]刘雯,安玉发,张浩.加强公益性建设是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方向[J].农村经济,2011(4):11-15。
    [21]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将限期免征房产税,减轻流通产业税负.京华时报.2012年08月08日:“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要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一定期限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
    [22]2011年,《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中规定,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按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23]周金瑾,朱俐刚.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需进一步规范[J].中国地产市场,2012(7):60-63。
    [24]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及项目基本情况.万邦股份公司提供的内部资料。
    [25]陈修颖,朱华友,于涛方.浙江省市场型村落的社会经济变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1。
    [26]邱昱.一枝红杏出“村”来,瓜果菜蔬通四海——郑州农产品物流流配送中心争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2007:中彩页。
    [27]陈修颖,朱华友,于涛方.浙江省市场型村落的社会经济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5。
    [28]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相关内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将构建“三区两廊”空间发展格局。即航空港区、北部城市综合服务区和南部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三区”,沿南水北调干渠生态防护走廊和沿新
    107国道生态走廊“两廊”。
    [29]市政协通过“菜篮子”建议案, http://www.enorth.com.cn,2012-04-1607:57,访问时间2013年4月26日。
    [30]刘雯,安玉发,张浩.加强公益性建设是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方向[J].农村经济,2011(4):11-15。
    [31]徐柏园.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性质的正本清源[J].中国流通经济,2011(05):92-97。
    [3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的通知(豫政〔2005〕41号)。
    [33]商务部牵头,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正在立法.人民网,2013-02-07:访问时间2013年8月4日。
    [1]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110。
    [2]仇保兴.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6):5-10。
    [3]田莉,罗长海.土地股份制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以顺德为例的研究[J].城市规划,2012(04):25-31。
    [4]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去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6-17。
    [5]马晓亚,袁奇峰.土地与中国快速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1):83-89。
    [6]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求实,2010(3):69-73。
    [7]李江,贺传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8(9):75-80。
    [8]根据黄宗智等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发现我国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及其伴生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重构,粮食:蔬菜:肉类的食品消费结构比值正在由以往的8:1:1向4:3:3转变。详见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八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10。
    [9]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10]仇保兴.集群结构和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6):5-10。
    [11]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12]王金岩,何淑华.从“树形”到“互动网络”——公交引导下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初探[J].城市规划,2012(12):68-74。
    [13]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10。
    [14]王曙光.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12-117。
    [15]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的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1):38-46。
    [16]宫远山,王丽丹,李铁鹏.城乡统筹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探索——以沈北新区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1):40-44。
    [17]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65-70。
    [18]陈瑞莲.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38。
    [19]魏立华,袁奇峰.基于土地产权视角的城市发展分析——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03):61-65。
    [1] M.R.G.Conzen,Alnwick,Northurmberland.A Study in own-plan Analysis. Institute ofBritish Geographers Publish, No.27,London, Geoge Philip.1960
    [2] Kai Gu,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the urban landscape: exploring the fringe-beltconcept in Auckland, New Zealand,2008
    [3] Wiskerke,J. S. C.2009. On places lost and places regained: reflections on thealternative food geography and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Planning Studies,14(4):369-387.
    [4] Sharpl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Cyprus.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33-244
    [5] D.J.Walmsley.Rural Tourism:case of Lifestyle-led opportunities[J]. AustralianGeographer,2003,34(1):61-72
    [6] Lane B,Branwell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1-7
    [7] Ann Murphy,Peter W.Williams.Attracting Japanese tourists into the ruralhinterland:implica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J]. TourismManagement,1999,20(2):487-499
    [8] Kathrin, Forster. Community Ventures and Access to Markets: The Role ofIntermediaries in Marketing Rural Tourism Products[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04,22(5):497-514
    [9] Roberta Mac Donald, Lee Joliffe. Cu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Canada[J].Anna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07-322
    [10] Jenny, Eugenia Sickens.Tourism routes as atool fo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areas-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4):71-79
    [11] mit J.Forward: Viljoen A, Bohn k. Continuous Productive Urban Landscapes. DesigningUrban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Cities. 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2005
    [12] Peggy Petrzelka,Richard S.Krannich,Joan Brehm,et al.Rural tourism and genderednuanc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1121-1137
    [13] Nancy G.McGhee,Kyungmi Kim,Gaygle R.Jennings.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2):280-289
    [14] Lucy Nichol.2003. Local food produc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J]. Planning Theory&Practice,4(4):409-427.
    [15] Narain V.Growing city,shrinking hinterland: Land acquisi-tion,transition and conflictin peri-urban Gurgaon,India[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09(21):501-503.
    [16] Duany Plater-Zyberk&Company,2009. Agricultural Urbanism. Online: available atwww.lindroth. cc/pdf/QuickReadAgf. pdf.
    [17] Clinton,Jim,Carol ConWay,Scott Doron,Linda Hoe,kSamuel Johnson(2005).“The NewArchitecture of RuraI Prosperity.”Research triangle Park,NC:Southern Growth PoliciesBoard.
    [1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等合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9]郑州市建设委员会编.郑州建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20]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21]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去处[M].北京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22] B.Joseph Pine.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4]王玲慧.大城市边缘地区空间整合与社区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5]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6]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l
    [27]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8] Thunen.J.H.Von(1826),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9]李小建.经济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0]祖田修(日),张玉林译.农学原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编著.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2]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3](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八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4]经书威,李刚太总编.郑州大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35]孙尚清.中国市场发展报告1996[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36]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7]张建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8]陈修颖,朱华友,于涛方.浙江省市场型村落的社会经济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9]邢忠.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0] 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 Anthony J. Venables.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41][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2]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3]宋改云,李圣民.邙山区土地志[C].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4]郑州便览编辑部编.郑州便览[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45]姚建华.中国新亚欧大陆桥双向开放经济带建设[M].气象出版社,2002
    [46]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六十年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7]谢文蕙.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8]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5
    [49](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0]诸大建.管理城市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1]张建明.广州城中村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52]冯村之路课题组.冯村之路——中国郊区城市化中的一个成功[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3]李志明.空间、权利与反抗——城中村违法建设的空间政治解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4](美)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5][德]尼克·马克等著.蔡建明等译.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6]陈瑞莲.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7]段进,邱国潮.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8]姚成海.批发市场与期货交易指南[M].北京:当代出版社,1993
    [59]郑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郑州市志:城市建设卷[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60]牛志刚主编.河南省主要城市城市地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1]十八里河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十八里河镇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62]郑州市人民政府.2009郑州农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3]郑州市人民政府.2010郑州农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4]郑州市人民政府.2011郑州农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5]郑州市人民政府.2012郑州农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6]惠济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惠济区年鉴2004[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67]金水区地方志编委会编.郑州市金水区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68]本书编委会.郑州市志(农业卷)[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9]郑州金水区土地管理局编.金水区土地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0]本书编委会.郑州市土地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1]郑州市统计局.郑州市统计年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72]本书编委会.中牟统计年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73]中牟县编委会编.中牟县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4]柳林镇志编委会编.柳林镇志.郑州:柳林镇史志办,2008
    [75]霍耀中,谷凯.市镇规划分析:概念、方法与实践.城市规划,2005(02):27-32
    [76]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的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J].城市规划,2011(7):54-59
    [77]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6):8-13
    [78]陈锡文.城镇化不等于消灭村庄[J].党政干部参考,2010(10):15-16
    [79]彭震伟,孙捷.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7(2):64-69
    [80]杨保军,赵群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以海南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2012(03):38-44
    [81]石楠.论城市规划管理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问范畴——写在《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之际[J].城市规划,2008,52(2):9—15.
    [82]仇保兴.集群结构和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6):5-10
    [83]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式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9-19
    [84]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道路[J].求是,2012(2):3-10
    [85]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3):67-72
    [86]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04(05):403-411
    [87]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12):757-763
    [88]宋劲松.城乡统筹三阶段[J].城市规划,2012(01):33-38
    [89]朱启臻,芦晓春.论村落存在的价值[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01):7-12
    [90]谢花林,刘黎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1):76-79
    [91]于静涛,包永江.论特大城市郊区(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途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3(06):24-30
    [92]包永江.论城郊型农业的现代化建设[J].天津经济,2000(05):39-43
    [93]洪振华.城郊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02):117-119
    [94]赵四东,杨永春,万里.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06):9-16
    [95]张泉.《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2(09):45-52
    [96]郭伟,曹荣林,霍子文.杭州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发展规划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06):139-142
    [97]吕耀,章予舒.农业外部性识别、评价及其内部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7(01):123-132
    [98]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02):47-55
    [99]周毅刚.珠三角城边工业旧村的社区发展目标及路线初探——以深圳龙岗六联社区为例.华中建筑,2007(08):102-104
    [100]强海洋,杨海宾,李品.河南省鄢陵县花卉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5):229-231
    [101]闫琳,王健.产业群落协作北京村庄体系规划中的产业引导方法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01):38-42
    [102]叶林,魏皓严.空间系统、产业系统和景观系统复合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基地设计——以眉山市“中国·泡菜城”为例[J].规划师,2012(01):51-56
    [103]何圣东.建设都市农业综合体,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转型升级[J].中共浙江省委党报,2010(5):30-35
    [104]宫远山,王丽丹,李铁鹏.城乡统筹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探索——以沈北新区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1):40-44
    [105]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4):16-22
    [106]仇保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现代城市研究,2004(1):17-23
    [107]刘俊浩,李加明.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产业集群要素分析——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村经济,2008(01):47-49
    [108]邢谷锐.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07(11):932-936
    [109]陈润羊.新农村模式分类述评及其对西部新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1(6):41-44
    [110]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06):76-78
    [111]崔明,覃志豪,唐冲.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
    [112]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02):115-122
    [113]蒋和平,朱立志,郝利等.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06):15—19
    [114]范霄鹏,赵之枫.社会转型之下的当代村庄建设[J].南方建筑,2009(04):12-15
    [115]李强,严金明.武汉市城市边缘区村镇发展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03):77-81
    [116]王金岩,何淑华.从“树形”到“互动网络”——公交引导下的村镇社区空间发展模式初探[J].城市规划,2012(12):68-74
    [117]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10):58-63
    [118]刘玉亭,王勇,黄忠庆.城市边缘区产业园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2(07):63-68
    [119]田莉,罗长海.土地股份制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以顺德为例的研究[J].城市规划,2012(04):25-31
    [120]韩波,顾贤荣,李小梨.浙江省村镇体系规划中产业、公共服务与特色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2(05):10-14
    [121]赵荣明,邱建.基于产业发展的村庄整治——以成都白果村和红砂村为例[J].四川建筑,2006(12):7-10
    [122]赵之枫,张建.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与住房制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03):72-76
    [123]张建、张学飞、赵之枫.京郊原生聚落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108-112
    [124]赵继龙,张玉坤.西方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实验.新建筑,2012(4):27-31
    [125]张玉坤,陈贞妍.基于都市农业概念下的城郊住区规划模式探讨——以荷兰阿尔梅勒农业发展项目(Agromere)为例.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412-416
    [126]王媛.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中彩页1-4
    [127]陶济.论浙江发展模式及其城市化道路的创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4-10.
    [128]刘韶军.欠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特征及规划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0(03)
    [129]蔡安宁,刘洋,梁进社.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6):54-60
    [130]杨卫军.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以100个示范村为例.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09):49-52
    [131]刘省贵.合村并镇:城镇化的实践路径与对策分析——基于郑州城镇化建设的调查[J].前沿,2012(01):15-17
    [132]邹瑜,李骥,刘晶.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曹村坡村农房节能改造——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复合采暖技术[J].太阳能,2011(09):50-52
    [133]孙文标,刘利英.郑州市惠济区张庄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探索[J].科技向导,2011(27):394
    [134]翟国强.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7(10):23-29
    [135]朱军献.郑州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变迁研究(1906-1957)[J].城市规划,2008(08):44-49
    [136]王旭升董桂萍毛卉.郑州城市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2):47-52
    [137]王世营,蔡军.产业集群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07):42-47
    [138]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5):55-61
    [139]马晓亚,袁奇峰.土地与中国快速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1):83-89
    [140]罗小龙,张京祥,殷洁.制度创新:苏南城镇化的“第三次突围”[J],城市规划,2011(5):51-56
    [141]于建军.看待城中村还应该有另一只眼[J].中州建设,2012(8):17-19
    [142]于彤舟,郭睿.北京村庄体系规划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6(3):21-25
    [143]梁伟军,易法海.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产业融合理论解释[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3-47
    [144]高宁,胡迅.基于多功能农业理论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以莫干山红枫农业公园为例[J].南方建筑,2012(5):82-86
    [145]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69-73.
    [146]李江,贺传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8(9):75-80
    [147]吴德慧.基于钻石模型的郑州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66-8369
    [148]王发增,唐乐乐.郑州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演变、扩展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6):51-57
    [149]潘海啸,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9.
    [150]彭建强.中国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趋势研究[J].河北学刊,2005(3):160-165
    [151]邓若鸿,陈晓静,刘普合.新型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7):59-65
    [152]刘雯,安玉发,张浩.加强公益性建设是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方向[J]农村经济,2011(4):11-15
    [153]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2(6):37-43
    [154]吴未.都市化社区中的农业:一个国际规划发展新动向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借鉴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1):35-42
    [155]戴国强.郑州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特点[J].经济研究参考,1996(15):26-29
    [156]杨国营.郑州市商品交易批发市场的转型与发展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05):86-91
    [157]周金瑾,朱俐刚.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需进一步规范[J].中国地产市场,2012(7):60-63
    [158]本课题组.郑州市批发市场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1995(06):51-55
    [159]马增俊.如何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J].农业经济管理,2012(1):10
    [160]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1):11-13
    [161]张立生.略论大城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1(3):68-70
    [162]田洁,刘晓虹,贾进等.都市农业与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机契合[J].城市规划,2006(10):32-35
    [163]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2(2):26-27
    [164]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之路[J].中国园林,2012():1-5
    [165]张玉坤,孙艺冰.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J].建筑学报,2010(4):95-98.
    [166]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65-70
    [167]徐柏园.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性质的正本清源[J].中国流通经济,2011(05):92-97
    [168]叶炜,朱立明,刘昭吟.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空间布局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7(3):72-75
    [169]来璐,李世峰,谭建欣.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的动力机制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55-59
    [170]马建民,董新意.黄河村落,黄河文化——郑州市金水区任庄村新农村改造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8(03):136-138
    [171]耿虹,宋子龙.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探究[J].城市规划,2013(3):54-57
    [172]陈泉安,张进.基于现实的设计本土观——娄河新村的设计感悟[J].华中建筑,2011(9):69-73
    [173]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2):23-30
    [174]单福彬.高端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8):3409-3411
    [175]陈亮亮,刘养洁.基于钻石模型的山西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6-349四、学位论文
    [176]李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形态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177]刘晖.珠三角城市边缘传统聚落形态的城市化演进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178]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武汉市实证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79]黄文芳.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180]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对中部地区五镇变迁的调查与探析[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
    [181]刘冬华.面向土地低消耗的城市精明增长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2]柳士双.珠三角农村地区产业集聚的空间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3]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184]邹莹.大城市边缘现代农业经济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5]陈丽.大城市边缘区村落空间的变动与重构——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6]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87]席晓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88]冯刚.京郊新乡村聚落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9]侯静珠.基于产业升级的村庄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90]孟江平.安吉的城乡空间网络研究——基于长三角边缘地区产业发展的视角[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1]高宁.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的规划思想与空间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92]李长虹.可持续农业社区设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93]张艳敏.郑州市惠济区撤村并点建社区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4]徐明.郑州市惠济区“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5]刘杰.城市郊区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以郑州市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96]方小山.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动态研究及规划探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97]罗平.“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都市农业发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98]果雅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99]罗佩.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研究:以郑州娄河新村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00]刘娟娟.我国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可行性及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01]徐娅琼.农业与城市空间整合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02]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03]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4]严韵,卢涛,王嘉.结合农业园区规划探索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途径——以无锡市锡山区农业园区规划为例[A].2012年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0421
    [205]田刚,夏竹青.快速城镇化地区“城边村”整治模式探析——以三亚市吉阳镇为例[A].2012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457
    [206]申翔.建设农村社区的规划学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14-2219.
    [207]耿云明.分类引导突出特色——武汉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研究[A].2012年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08
    [208]省、市《郑州发展现象研究》课题组.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郑州发展现象”研究[A].第16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72-289六、报刊与网络
    [209]娄河新村,美丽的“蝶变”——全国最大的蝴蝶主题公园将在这里诞生[N].郑州晚报,访问时间2010年12月27日
    [2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年2月1日
    [211]季林,陈四化,杨志民.“龙头舞动”中原经济区——郑州市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2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
    [213]刘慧颖.河南省郑州市多家高尔夫球场非法占地乱象丛生[N].河南频道,2011-7-15
    [214]李中海,梁燕.解码变革——河南专业型商品交易市场兴衰背后的故事、愿景和迷惘[N].经济视点报,2010年2月26日
    [215]包永江:郊区发展不能舍弃农业[N].经济日报,2005年11月24日
    [216]乔伟辉.南四环:市场林立解堵费力,南四环著名堵点:新郑路与南四环交叉口、中州大道与南四环交叉口、柴郭转盘等[N].大河报,2010年04月27日
    [217]李伟.全国麻辣食品城遭受“炙烤”[N].河南经济报,2011月6月20日
    [218]王磊彬.郑州:市场大迁徙[N].经济视点报,2012年6月28日
    [219]史远征.郑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蔬菜批发大王冲刺全国第一[N].经济视点报,2010年4月21日
    [220]农贸市场将限期免征房产税,减轻流通产业税负[N].京华时报.2012年8月8日
    [221]全面推进“平原型”新农村综合体建设[N].四川日报,2012年11月2日
    [222]河南马渡项目调研组.河南马渡新农村建设的村企结合模式及其创新举措[N].学习时报,2010年3月15日
    [223]李新有,宋俊英.关于建设生态郑州的一些思考[N].河南日报,2011年3月1日
    [224]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http://www.ha.chinanews.com/hgzhss/testnews/news/418/2006-09-09/2006-09-09-418-20412.shtml,发表时间2006年9月9日
    [225]姚子芊.郑州金沙湖高尔夫俱乐部违法占地罚款成政府唯一办法.http://spzx.foods1.com/show_1181736.htm,发表时间2011-7-21
    [226]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长包永江:郊区经济发展不能舍弃农业.http://www.ce.cn/macro/home/tszl/xhft/fangtan/,发表时间2005年11月24日
    [227]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情况简介. http://wbncp.com/scgk.asp?scno=1,发表时间2012年4月27日
    [228]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调研报告. http://www.docin.com/p-416047874.html,发表时间2012年11月23日
    [229]市政协通过“菜篮子”建议案,http://www.enorth.com.cn,2012-04-1607:57,访问时间2013/4/26
    [230]刘可.市政协通过“菜篮子”建议案. http://www.enorth.com.cn,访问时间2013/4/26
    [231]郭丁然.黄河滩地分属于四家,土地租金水涨船高几乎已被租完.http://news.zynews.com/2013-03/18/content_4283947.htm,访问时间2013年3月8日
    [232]胡增才.郑州马渡村以新农村建设名义代建别墅,面向社会公开出售.凤凰网-凤凰河南,访问时间2011-8-16
    [233]张希.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马渡村.人民网-旅游频道,访问时间2011-07-27七、技术标准
    [234]郑发[2007]8号.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35]豫政[2011]4号.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
    [236]郑政[2012]14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237]郑政文[2011]257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合村并城工作的指导意见
    [238]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关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2012年5月
    [239]郑农财[2012]56号.关于建立郑州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库的通知
    [240]郑发[2012]6号.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的意见
    [241]郑发[2012]5号.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