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视点看城市局部地段公共空间中的地域文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是个迅速发展的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出现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在地域文脉的继承和保护上,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区的重要性,但是在一般性地段进行的规划建设,却往往忽视了地域文脉方面的考虑。商业利益的驱使,使得城市面貌和空间格局的变化随“潮流”而动,脱离了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文化融合在城市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之中,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互认同,才一起构成城市特有的地域文脉。城市真正的主人是这些普通人,而真正体验、感受地域文脉价值的人也是他们,因此容纳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就蕴含着传达地域文脉本初价值的重要意义,而人性的观念也在这看似朴素平常的空间中得到体现。
     本文对人性的着眼点,就是在当前的流行社会中对人自身真实需求的反思,而对城市局部地段公共空间中地域文脉的研究,正是人性思想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论文从人性思想与地域文脉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沿革入手,在总结研究了前人的相关理论成果与实际案例之后,初步提出了关注地域文脉的城市局部地段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分析论证。
As a rapidly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accomplishment in urban construc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obvious problems are still existing. People well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alues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s.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of non-historical or non-cultural areas, the consideration of contextual thought is often neglected. Driven by commercial profits, urban image and spatial pattern follow fashion changing, quite deviating from its path. The local identity of a city lies in its spatial layout through the natural space defining elements influenced with local culture which can be easily felt by local residents. The real masters of a city is exactly its residents, its they who can appreciate the values of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So when public space which hold the daily lives of common people contain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ransmitting context, and reflect the concept of humanity eyesight.
    The article aims at humanity by reviewing people's real request in popular society today. The research of context in local public space is just concrete reflection in urban design for humanity thought. Base on existing theory and case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methods of public space designing for urban local district which emphasize context and analyses in detail with some cases.
引文
[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 薛民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 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5]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邹铁军,现代西方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7] 李瑜青 等著,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8] 姜国柱 朱葵菊,论人·人性,海洋出版社,1988
    [9] 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 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1] W·鲍尔,城市的发展过程,倪文彦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2] F·吉伯德,市镇设计,程里尧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3] 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 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4] R·克里尔,城市空间,钟山 秦家濂 姚远 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15]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6]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17] 凯文·林奇,城市的形象,项秉仁 译,建筑师,第19,20,21,22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 译,建筑师,第23,24,25,26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严小婴 译,建筑师,第24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施植明 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21] 克莱尔·库帕·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编著,人性场所(第二版):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 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2] 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3] 刘先觉 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4]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5]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6]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7] 黄亚平 编著,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8]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9] 齐康 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0] 澳大利亚Images公司编,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诺曼·福斯特,林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1] 关肇邺,关肇邺选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 刘先觉 编著,阿尔瓦·阿尔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3] 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4] 黄健敏,贝聿铭的世界,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35] 彼德.盖兹 编著,社区建筑:新都市主义,张振虹 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6] 沈克宁 马震平 编著,人居相依 应当怎样设计我们的居住环境,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37] 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8] 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9] Lynch K, Site Planning, Boston: MIT Press, 1981
    [40] Peter G·Rowe and Seng Kuan, Architectural encounters with essence and form in modern China, London: MIT Press, 2002
    [41] Spiro Kostof,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settings and ritua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2] 1985
    [43] 1984
    [1] 尤站生,大众文化:大众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1
    [2] 茅勇创,建筑文脉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92
    [3] 马进军,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的整体构建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1
    [4] 吴云鹏,城市建筑文脉的理论及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95
    [5] 宓宁,城市新区的城市空间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0
    [6] 童明,布景化的城市,时代建筑,2001/3,46~49
    [7] 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城市规划,2001/11,33~38
    [8] 赵晨,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新建筑,1996/3,47~49
    [9] 高亦兰 王海,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的创造,华中建筑,1999/1~2
    [10] 黄明华 白磊 李志民,为历史创造未来,为未来创造历史-对惠州市江北经济带城市设计的思考,规划师,2002/2,34~36
    
    
    [11] 查尔斯·柯里亚,转变与转化,世界建筑,1996/6
    [12] 齐欣,里尔美术馆改扩建,法国,世界建筑,1998/2
    [13] 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新建筑,2001/5,17~2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