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遭到侵蚀。已有对民族文化法律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尚不能为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提供充分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权立法的价值理念、立法目的、基本原则等进行研究,并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权保障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现实基础。一方面,现代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带来影响。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权被削弱。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的共识已经达成,形成在发展的前提下予以保护的策略。联合国出台了相关的国际公约,在国际法层面达成了一些妥协,在各自国内也进行了少数民族文化权的立法,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国际法体系。国内存在的客观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的国际法体系,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对少数民族文化权予以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基本要素。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内容和因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权利是一定社会利益关系的体现,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在这个关系状态中,具有主体和非主体之分。同时,这个关系还一定有所指向的对象,即一定的物质客体。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它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主体、客体和内容。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基本要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价值定位。对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进行价值分析,旨在确定分析少数民族文化权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促进正义价值、秩序价值和效率价值的实现,并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法律制度。本文所分析的少数民族文化权的价值取向,是指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所力图实现的,体现社会需求的目标或者状态。少数民族文化权的价值分析,是指少数民族文化权制度构建价值理念的内容和体系结构。明确价值理念也就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内在地建立一套相对确定和稳定的价值理念体系,并据此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目标、原则和体系。
     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目标选择。价值理念本身并不体现于法律文本中,而是通过法律保护的目的和法律原则进行直观而确定的表述。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目标选择,就是指设定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体系的内容,并依此确立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本文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总原则、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将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目的归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价值定位分析了各项目的的价值倾向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制度构建。制度构建是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中,价值理念、立法目的构成了理念基础,需要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制度予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根据价值理念和目的确定其基本原则:文化人权原则、文化秩序原则和文化和谐原则。根据原则确定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制度:有效参与制度、政策帮扶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基本制度,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目的及其确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和遵循由调整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组成的相对完整的规则系统。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健全和完善。无论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的价值定位还是目标选择的理论探讨,抑或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立法原则和制度构建的实证研究,均旨在为健全和完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的研究奠定基础。中国目前已经制定了十几部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和规章,相关领域的一些法律制度也直接或间接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方面的内容。尽管这些法律制度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仍然在法律理念、法规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需要根据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般内容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权保障法,以满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法律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
Na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for ethnic minority is eroding in the wav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xisting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law of minority culture can not provide sufficient basis and accordance to achieve rights of culture for ethnic minorities. Therefore, studying the value concept, legislative aim and basic principle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legal institu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and establishing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 on the reality of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On the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impact minority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ourism,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which resulted in culture shock and weakened cultural rights to minor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eached a consensus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rights of minorities, and formed the strategy to protect in the premise of the development. The United Nations issued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ll countries reached a compromise agreement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established respective domestic legisla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so that the formation is the system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law on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objective social real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of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relevant legal provision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
     Base on the elements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Elements of legal relation refer to contents and factors which constitute legal relationship. Any legal relationship must have three basic elements:the subject, object and content. Right is the reflection of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 it reflects the stat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In this state, there are subject and non-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this also must be pointing to the object, which is a material object. The basic elements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refer to the basic content and conditions to constitute legal relationship for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it also includes three aspects:subject, object and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so that to determine the subject, object and content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Base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Value refers to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which satisfy man's needs. Marx's explanation of value expatiated that the value is a kind of usefulness.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the value of social usefulness. Apply to analyzing the value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justice value, order value and efficiency value during the process which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play its social function, and then establish legal institu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In this paper,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refers to reflect the social demand or state which legisla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seeks to achieve. Value analysis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refers to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which legisla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constructs value belief. Based on this,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specific legislation is to define a clear value concept, establishing a relatively stable value system inherently, and setting up the goal, principle and institution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Base on choosing the goal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Value concept itself is not reflected in the text of the law, but it expresses directly and intuitively through the objective of legal protection and principles of law. Choosing the goal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refers to set the content of legislation institution, and then establish basic principles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This article implements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Chinese Communist and national policy, fulfills the statute of minority regional autonomy.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goal of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to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o promote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maintain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analyze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value tendency of each project.
     Base on constructing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ng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Constructing the instit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stablishing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In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value principle and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form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his needs to be realized by the legislation institution of protecting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value principle and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the legislation determines the basic principle pf human rights, cultural order and cultural harmon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e paper determines legislation of protecting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effective participation system, supporting policy system and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basic legislation institution of protecting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i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tecting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and determinate principle, enact and follow the institution which consists of legal norms to adjust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Base on the integrity and perfection of Chinese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All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goal selection,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constructing the principle and institution are designe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foundation of integrity and perfection of Chinese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China has already developed a dozen specific acts for minority cultu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some of the legal institution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legislation for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Although the legal institu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anaging the China's legai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legal concept, legal institu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to be solved. Therefore, China needs to establish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content of legislation institution of protecting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so that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management for China's legal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rights.
引文
① 《十八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年鉴出版社,2011年。
    ① 胡珀、刘鲲:《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社科纵横》,2004年第10期,第13-14页。
    ② 司马俊莲:《论少数民族权利的法理基础》,《民族工作研究》2007年第4期,第42页。
    ③ 李常青、冯小琴:《少数人权利及其保护的平等性》,《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第23页。
    ④ 都玉霞:《论少数人权利保护的正当性》,《工会论坛》2008年第5期,第18页。
    ⑤ 郭锐:《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理解》,《创造》,2001年第7期,第41页。
    ⑥ 苏一星、高成军:《作为文化权的甘肃特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第31页。
    ⑦ 马晓玲:《少数民族权利是人权国际的重要内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29页。
    ① 孙平华:《世界人权宣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9页。。
    ②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③ 屈学武:《简论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6期,第19页。
    ④ 赵琪:《论少数人权利的国际保护》,《法学论坛》2006年第8期,第27页。
    ⑤ 张颖军:《欧洲人权法院在保护少数人权利方面的作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第88页。
    ⑥ 朱贞艳:《浅论少数人权利的国际保护》,《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0期,第35-38页。
    ① 孟国碧:《少数人权利的比较与调适》,《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85-89页。
    ② 吴双全:《中国少数人权利法律保护的实践评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67-69页。
    ③ 张晓辉:《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9—284页。
    ④ 肖泽晟:《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26-405页。
    ⑤ 沈寿文《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评一基于政治权利的角度》,《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38-40页。
    ⑥ 黄元姗、敖慧敏:《保障少数民族人权是民族地区宪政建设的目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57-59页。
    ① 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40-69页。
    ② 何先光、陈正良:《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公民文化权益保障与实现》,《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91-96页。
    ③ 黄友锋、仇心和:《少数人及其权利保护的法律探析》,《海峡法学》,2010年第12期,第19-22页。
    ① 王列生:《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意义内置》,《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6期,第45-49页。
    ② 马种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6-310页。
    ③ 宋才发:《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中国茶文化遗产景 观及法律保护》,《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9期。《论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依法保护》,《黑龙江 民族丛刊》2005年第7期。《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中国民族》,2005年第3期。
    ④ 岳海涌:《少数人权利保障机制问题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49页。
    ⑤ 吴俣:《经济分析视野下的少数人权利问题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33页。
    ① 刘旺、王汝辉:《文化权理论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旅游科学》,2008年第2期,第56页。
    ② 林滨等:《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教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0-170页。
    ①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年,第469页。
    ② 老聘:《庄子》,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
    ③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中华书局,1962年,第39页。
    ④ 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2006年,第93页。
    ⑤ 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2006年,第69页。
    ⑥ 刘向:《说苑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①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②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0年。
    ① 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第24页。
    ① 2010年丽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丽江市统计局,2011年5月。
    ② 白庚胜:《纳西族东巴文化与东巴经文》, 《中国民族》,2003年第3期,第37页。
    ① 朱晓阳:《语言混乱与草原“共有地”》,《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① 《连阳八排风土记》亦云:“瑶类犬也。始于古高辛氏,出猎获大镦卵归,复以盆,数日视之,化为犬,及长异状晾人,命名盘瓠。时尚蛮判高辛,榜谕有能擒蛮魁者,妻之以女。盘瓠闻谕,遂衔蛮首,以归高辛。以人不可配犬,欲更前谕,盘瓠摇首摆尾不去。女心许之,盘瓠即负入南山居焉。后生五子,分为五种:瑶、獠、猫、狼、僮,散居滇、黔、楚、蜀深山穷谷之中。”
    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2009年9月。
    ① 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第194、262页。
    ② 吴仕民、王平:《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①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②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21页。
    ① 黄金荣:《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国内实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② 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① 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② 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① 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② 姜德顺:《联合国处理土著问题史概》,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2页。
    ①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3页。
    ① 李占荣:《民族经济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① 王鹤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模式思索》,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中国方正出版杜,2002年,第178-185页。
    ① 唐广良:《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国际保护概述》,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中国方正出版,2002年,第68页。
    ①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6-108页。
    ① 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Act N0.20:Special System for Registering the Collectiv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Republic of Panama. June 26.2000.
    ① 张钧:《文化权法律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权保护》,《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第37页。
    ② 杨勇胜:《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权》,《民族论坛》,2003年第11期,第59页。
    ① 杨勇胜;《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权》,载《民族论坛》,2003年11期,第17页。
    ① 张钧:《文化权法律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权保护》,载《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第32页。
    ① 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② 杨延超:《作品精神权利论》,法律出版社,第233页。
    ① 张钧:《文化权法律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权保护》,载《思想战线》,2005年4期,第29-33页。
    ① [波兰]雅努力兹·西摩尼迪斯著,黄觉译:《“文化权利”研究》,载《深圳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第15页。
    ② 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③ 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发展权作为一项人权的国际意义》,E/CN.4/1334。转引自许崇德等:《人权思想与人权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3页。
    ① [法]佛朗索瓦·佩鲁著,张宁等译:《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第11页。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27页。
    ② 周世中、黄竹胜:《法的价值及其实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① 曾志:《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6页。
    ② [法]卢梭(J.J.Rousseau)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页。
    ③ [法]卢梭(J.J.Rousseau)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6页。
    ①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83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46-47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230页。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论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35页。
    ①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7页。
    ② 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3年,第213页。
    ③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①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② 周静:《试论宗教自由的规范构造——以联合国和我国相关文件为背景的分析》,《法律科学》,2005年 第5期,第49页。
    ③ 曹中建:《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35页。
    ⑤ 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36页。
    ④ 郎胜、王尚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条例>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⑧ 张春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① 王允武、田钒平等:《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31 页。
    ① [英]彼得·斯坦和约翰·香德著,王献平译:《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678页。
    ①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②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③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④ 《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座谈会纪要》,《思想战线》,2001年第4期。
    ① 郝时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第62页。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①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② 黄金荣:《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国内实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5页。
    ③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外文出版社,2012年,第5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3、7、45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38、42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① 《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2038页。
    ② 吴双全:《少数人权利的国际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185页。
    ③ 姜德顺:《联合国处理土著问题史概》,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7页。
    ④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外文出版社,2012年,第36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11》,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11》,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11》,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2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一、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11》,第18—19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11》,第19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11》,第19页。
    ①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工作的意见,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1998年9月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6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①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②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6页。
    [1]费孝通著:《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
    [2]耿焰:《少数人的差别权利》,人民出版社,2011年。
    [3]李江玲、宋才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刘银良:《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
    [5]马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
    [6]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宋才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
    [8]苏国勋:《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司马俊莲:《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10]万鄂湘:《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评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
    [12]吴宗金、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
    [13]徐中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徐显明:《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
    [15]杨侯第:《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8]周世中、黄竹胜:《法的价值及其实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0]张千帆:《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
    [21]张晓辉:《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2]曾志:《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年。
    [2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列宁论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60年。
    [26]朱晓青:《欧洲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
    [27]郑玉敏:《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德沃金的少数人权利法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
    [2][法]卢梭(J.J.Rousseau)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孙绍武主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
    [4][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6][美]彼得·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7][美]威斯勒·克拉克:《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0年。
    [8][英]洛克(John Locke)著:《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
    [9][英]约翰·穆勒著:《论自由》,孟凡礼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84年。
    [1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
    [12][英]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13][英]霍布斯鲍姆·埃:《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英]盖尔纳·厄内斯特:《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5][英]沃特森C W:《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英]威廉斯·雷:《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7][新加坡]阿努拉·古纳锡克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张毓强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白瑾:《解构与建构: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才让塔:《少数民族人权的宪法保障》,《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3]陈云超:《民族文化内涵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常曙光、张慧:《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前沿》,2005年第12期。
    [5]崔玉范:《关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收益权问题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2期。
    [6]邓正来:《直面全球化的主体性中国—谈“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建构”》,《中国法学》,2007年第9期。
    [7]都玉霞:《论少数人权利保护的正当性》,《工会论坛》,2008年第5期。
    [8]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
    [9]范碧鸿、陈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岭南学刊》,2009年第2期。
    [10]高永久、孔令苇:《政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9期。
    [11]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12]高永久、单菲菲:《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2期。
    [13]高永久、秦伟江:《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11期。
    [14]高建明、李晓丹:《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15]郭锐:《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理解》,《创造》,2001年第7期。
    [16]关保英:《论立法中的民族立法与湖北民族立法》,《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7]何立慧:《论少数民族人权的特殊保护——从国际人权立法与实践的视角》,《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8]何先光、陈正良:《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公民文化权益保障与实现》,《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9]黄友锋、仇心和:《少数人及其权利保护的法律探析》,《海峡法学》,2010年第12期。
    [20]黄元姗、敖慧敏:《保障少数民族人权是民族地区宪政建设的目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1]黄筱娜:《科学发展观与民族文化建设》,《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22]胡珀、刘鲲:《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社科纵横》,2004年第10期。
    [23]侯斌、周鸿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关立法现状与完善》,《民族学刊》,2011年第2期。
    [24]刘啸霆:《莱布尼茨的世界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兼及文化权益与文化哲学的使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5]刘旺、王汝辉:《文化权理论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旅游科学》,2008年第4期。
    [26]刘心:《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民族论坛》,2001年第4期。
    [27]刘振宇:《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28]李常青、冯小琴:《少数人权利及其保护的平等性》,《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29]李忠:《论少数人权利》,《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0]李英龙:《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1]李平:《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丝绸之路》,2011年第6期。
    [32]林竹:《舆情的民族文化内涵探析》,《社科纵横》,2006年第21期。
    [33]牛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34]陆学杰:《文化认同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35]孟国碧:《少数人权利的比较与调适》,《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6]马晓玲:《少数民族权利是人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内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37]潘弘祥:《少数民族权利的谱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8]彭谦、翟东堂、田艳:《关于和谐社会构建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0期。
    [39]彭谦、于潜驰:《浅谈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新思路—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5期。
    [40]彭谦、田艳、翟东堂:《试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
    [41]屈学武:《简论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6期。
    [42]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与保护自治权再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
    [43]宋才发:《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法律规定》,《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
    [44]宋才发:《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
    [45]宋才发:《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
    [46]宋才发:《论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依法保护》,《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
    [47]宋才发:《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及法律保护》,《中国民族》,2005年。
    [48]商光成:《关于对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几点认识》,《市场周刊》,2008年第4期。
    [49]上官丕亮、孟凡壮:《文化权的宪法解读》,《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期。
    [50]苏一星、高成军:《作为文化权的甘肃特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51]司马俊莲:《论少数民族权利的法理基础》,《民族工作研究》,2007年第4期。
    [52]司马俊莲:《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对策探讨—以恩施州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状况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3]沈寿文:《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评一基于政治权利的角度》,《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2期。
    [54]田艳:《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初探》,《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5]田艳:《和谐社会理念指导下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3期。
    [56]田艳、王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7]涂少彬、肖登辉:《宪政认同:民族认同的现代性转向—兼析少数民族发展权的宪政认同建构功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8]汤其燕、余梓东:《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弘扬》,《满族研究》,2004年第3期。
    [59]王荔:《关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60]王列生:《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意义内置》,《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6期。
    [61]吴俣:《经济分析视野下的少数人权利问题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62]吴双全:《中国少数人权利法律保护的实践评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3]吴贤静:《论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74]吴景双:《我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模式分析》,《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75]杨建新:《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76]杨燕霞:《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1期。
    [77]袁翔珠:《关于完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思考》,《西南政法大学报》,2004年第6期。
    [78]姚文遐:《现代化进程中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实事求是》,2011年第3期。
    [79]张文礼、王瑞萍:《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及其调适研究》,《长江论坛》,2008年第6期。
    [80]张钧:《文化权法律保护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
    [81]张利洁:《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调适》,《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82]张燕、杨依凡、冯营丽:《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模式选择——以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为视角》,《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
    [83]张颖军:《欧洲人权法院在保护少数人权利方面的作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84]周强:《浅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障》,《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85]周伟:《各国宪法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86]郑玉敏:《德沃金的少数人权利法理及其中国进路》,《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
    [87]郑军:《少数民族文化私法保护模式的困境及其出路》,《中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88]朱祥贵:《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立法保护的完善》,《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1期。
    [89]朱贞艳:《浅论少数人权利的国际保护》,《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0期。
    [90]赵琪:《论少数人权利的国际保护》,《法学论坛》,2006年第8期。
    [91]翟东堂:《略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1]Alford, William A. "Making a Goddess of Democracy from Loose Sand:Thoughts on Human Rights in China." In Human Right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2]A Quest for Consensus, edited by Abdullahi An-Na'im. Philadelphia, 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2.
    [3]Apel, Karl-Otto. "Is a Political Conception of "Overlapping Consensus" an Adequate Basis for Global Justice?"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ie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Volume 11: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edited by David M Rasmussen. Bowling Green: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2001.
    [4]Barry, Brian. Theories of Justice. Los Angeles,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Bauer, Joanne, and Daniel A. Bell. "Introduction." In The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Beitz, Charles R. "Cosmopolitan Ideals and National Sentiment." Journal of Philosophy 80, no.10 (1983):591-600.
    [6]Benhabib, Seyla. The Claims of Cultur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Berger, Peter L., ed.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Wm. B. Eerdmans,1999.
    [7]Bielefeldt, Heiner. "Muslim Voices in the Human Rights Debate." Human Rights Quarterly 17,no.4(1995):587-617.
    [8]Bohman, James. Public Deliberation: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IT Press,1996.
    [9]Brunkhorst, Hauke. Solidarity:From Civic Friendship to a Global Legal Community. Translated by Jeffrey Flynn. Cambridge, MA:MIT Press,2005.
    [10]Chambers, Simone. Reasonable Democracy:Jurgen Habermas and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11]Chan, Joseph. "A Confucian Perspective on Human Rights for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 edited by Joanne Bauer and Daniel A. Bell,212-237.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2]Cohen, Joshua. "Minimalism About Human Rights:The Most We Can Hope For?"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12, no.2 (2004):190-213.
    [13]Dworkin, Ronald.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4]Forst, Rainer. "The Basic Right to Justification:Towards a Constructivist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Constellations 6, no.1 (1999):35-60.
    [15]Glendon, Mary Ann. A World Made New: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New York:Random House,2001.
    [16]Habermas, Jurgen. "The Adenauer Restoration's Debts:An Interview with the Kolner Stadtanzeiger." In A Berlin Republic:Writings on Germany.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7.
    [17]Jones, Pet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Philsophical or Political?" In National Rights,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edited by David George Simon Caney, and Peter Jones, 183-204.
    [18]Kymlicka, Will. "Two Models of Pluralism and Tolerance." In Toleration:An Elusive Virtue, edited by David Heyd,81-105.
    [19]Lefort, Claude. "Human Rights Today." In Human Rights and Chinese Values, edited by Michael C. Davis,27-34.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0]Macedo, Stephen. "What Self-Governing Peoples Owe to One Another." Fordham Law Review72 (2004):1721-1738.
    [21]Marx, Karl. "Zur Judenfrage." In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Werke,347-377. Berlin:(Karl)Dietz Verlag,1976.
    [22]McCarthy, Thomas. "Legitimacy and Diversity:Dialectical Reflections on Analytic Distinctions." In Habermas on Law and Democracy, edited by Michel Rosenfeld and Andrew Arato,115-153.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23]Moody Jr., Peter R. "Asian Valu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0, no.1 (1996): 166-192.
    [24]Moon, J. Donald. "Rawls and Habermas on Public Reason:Human Rights and Global Justic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6 (2003):257-274.
    [1]《世界人权宣言》,1948
    [2]《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1948
    [3]《欧洲人权公约》,1950
    [4]《取缔教育歧视公约》,1960
    [5]《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65
    [6]《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盟约》,1966
    [7]《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盟约》,1966
    [8]《美洲人权公约》,1969
    [9]《联合国防止歧视保护少数小组委员会第1号决议》,1971
    [10]《种族与种族偏见问题宣言》,1978
    [11]《消除基于宗教或信仰原因的一切形式的不容忍和歧视宣言》,1981
    [12]《在发展和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刑事司法公正和防止罪犯的指导》,1985
    [13]《关于人类向度的哥本哈根会议文件》,1990
    [14]《新欧洲巴黎宪章》,1990
    [15]《少数民族专家日内瓦会议报告》,1991
    [16]《关于人类向度的莫斯科会议文件》,1991
    [17]《关于少数民族高级专员的赫尔辛基决定》,1992
    [18]《关于人类向度的赫尔辛基决定》,1992
    [19]《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1992
    [20]《欧洲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宪章》,1992
    [21]《关于有助于和平且建设性地解决少数人问题的可能的途径和方法的报告》,1993
    [22]《少数民族保护框架公约》,1994
    [23]《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权利的海牙建议书》,1996
    [24]《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奥斯陆建议书》,1998
    [25]《关于少数民族有效参与公共生活的隆德建议书》,1999
    [26]《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200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