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小说与道家因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20世纪初伊始,关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碰撞与选择,就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且这个话题历久弥新,一直延续至当下。老子和庄子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重要资源,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现代语境中,以何种姿态进入现代文学视野,浸濡了中西文化的现代作家又如何阐释、接受与消化老庄,理所当然是这个热点话题的题中之义。本论文“京派小说与道家因缘”即是通过比较诗学中的影响研究、原型研究、文学人类学与阐释学相结合的方法与视野,考察老庄这一古典美学资源在主题、文学观、人生意蕴、美学表现等方面对京派小说的影响,显示出它参与中国现代小说建构的方式与途径,进而呈现道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品格形成的价值和意义。京派小说家为数甚众,为严谨起见,本文选取五位有确凿证据表明确与老子、庄子有深刻“道”缘而又能代表京派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家:废名、沈从文、凌叔华、卢焚与汪曾祺,并以他们的作品作为分析与阐释对象,从中追源出它们与老庄的美学与文化渊源,以显示出现代文学在脱离草创期走向成熟期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接纳与创造性转化。由于京派小说对老庄美学的吸收与接受,使得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纯文学精神”的象征,而这显然能为当下所热议的“中国古典美学、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出示一份鲜活的个案并提供重要启示。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east and west has been under vehement discussion. A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resour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Lao-tzu and Chuang-tzu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to the modern writers under this cross-cultural context. The way those modern writers interpreted and assimilated the two philosophers' ideas undoubtedly became the bull's eye during this discussion. With the approaches of archetypal research,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 combined method of literary humanity and hermeneutics, this dissertation endeavors to probe how Lao-tzu and Chuang-tzu's aesthetics has influenced Beijing School novels on topics, literary value, outlook on lif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nd etc., so as to show how the two philosophers' ideas find their way into China's modern novels and further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aoist to the aesthetic formation of Chinese modern novels.
     Of the many novelists belonging to the "Beijing School", only five (Fei Ming, Sheng Congwen, Ling Shuhua, Lu Fen and Wang Zengqi) can best represent the Taoist and have made astonishing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their works and analyze their cultural and aesthetic links with traditional Taoist aesthetics, thus to explain how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nsi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uring the growing process from infantry to maturity. With the acceptance of Taoist aesthetics, Beijing School novels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Pure Literary Spirit"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providing a vivid case study for the current popular topic of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引文
[1]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6期。该文涉及到京派作家的讽刺艺术,不过主要探讨的是老舍这位他所认为的京派小说家的讽刺艺术,对沈从文却是简单的几笔带过。吴福辉在以后的文章里有所订正,认为老舍不属于京派作家。这说明当时他对京派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把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有所混淆。
    [2]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327页。
    [3]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5]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74页。
    [6]分别见吴福辉:《京派小说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杨义:《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海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吴福辉:《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京派小说选前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4期。
    [8]吴福辉:《京派海派小说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87年第7期。
    [9]李俊国:《“京派”“海派”文学比较研究论纲》,《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
    [10]王爱松:《从文化影响看“京派”与“海派”的自然形态》,《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1]分别见杨义:《京派海派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杨义:《京派与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杨义:《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杨义:《京派海派综论·论文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8页。
    [13]文学武:《各具异彩的文学景观--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比较论》,《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14]张鸿声:《与乡村对照中的都市》,《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1期;
    王爱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题材小说之比较》,《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刘淑玲:《乡村梦影里的城市批判》,《河北学刊》1995年第6期;
    刘淑玲:《象征与反讽--京派作家的城市小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5]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第229-230页。
    [16]张慧敏:《京派小说的童真特色》,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4月7日第2版。
    [17]刘进才:《京派小说诗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分别见刘帆:《关爱儿童不失单纯--也谈废名创作》,《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刘海军的《童心:沈从文的审美心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9]分别见严家炎:《京派小说与现代主义》,《文艺述林》第2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史书美:《林徽音、凌叔华和汪曾祺--京派作家的现代性》,《天中学刊》1995年9月增刊;
    游友基:《京派与现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0]李德:《论京派抒情小说的民族特征》,《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
    [2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239页,第236页。
    [22]《杨义文存》之《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365页。
    [23]同22,第627页。
    [24]文学武:《各具异彩的文学景观--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比较论》,《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25]刘保昌:《京派小说与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26]李晓宁:《京派叙事态度与小说文体》,《吉首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7]文学武:《京派小说的文体特征》,《学术月刊》1998年11期。
    [28]分别见吴晓东:《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学研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骆驼草》1930年5月12日创刊号之发刊词
    [30]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31]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页。
    [32]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4页。
    [33][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5页。
    [34]同33,第22页。
    [35][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9页。
    [36]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页。
    [37]罗曼·罗兰:《卢梭评传》第28页,转引自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第157-158页。
    [38]许抗生:《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9]废名:《废名小说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版。
    [40]刘进才:《京派小说诗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41]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42]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43]废名:《废名小说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版。
    [44]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45]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文存》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46]沈从文:《一个人的自白》,《沈从文全集》第2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47]刘增杰、赵福生、杜运通:《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48]汪曾祺:《关于〈受戒〉》,《晚翠文谈》,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49]黄子平:《汪曾祺的意义》,《“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50]汪曾祺:《自报家门》,《蒲桥集》,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页。
    [51]汪曾祺:《平心静气》,《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52]孟实(朱光潜):《〈谷〉和〈落日光〉》,《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1日。
    [53]师陀:《我的创作道路》,《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54]陈平原:《胡适的文学史研究》,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55]刘进才:《京派小说诗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
    [56]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57]沈从文:《尽责》,《沈从文文集》第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345页。以下各章著《沈从文文集》均为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其中1-5卷为1982年出版,6-8卷为1983年出版,9-12卷为1984年出版。
    [58]沈从文:《泸溪·湘市·浦子岩》,《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375页。
    [59]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研究读本》,刘象愚、罗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60]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61]刘进才:《京派小说诗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62]汪曾祺:《戏台天地--〈古今戏曲楹联荟萃〉序》,《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63]如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3页。
    [64]参见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65]阮籍:《通老论》,转引自陆建华、程宇宏、夏当英:《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6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67][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75页。
    [68]廖仲安:《反刍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页。
    [69]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7页。
    [70]同69,第347页。
    [71]转引自陆建华、程宇宏、夏当英:《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第91页。
    [72]转引自陆建华、程宇宏、夏当英:《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第103-104页。
    [73]转引自陆建华、程宇宏、夏当英:《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第131页,第130页。
    [74]沈从文:《桃源与沅州》,《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234页。
    [75]沈从文:《凤子》,《沈从文文集》第4卷,第363页。
    [76]废名:《新诗十二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222页。
    [77]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78]汪曾祺:《桃花源记》,《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7-68页。
    [79]沈从文:《〈断虹〉引录》,《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61页。
    [80]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81]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大公报·文艺》,1936年3月29日。
    [82]沈从文:《萧乾小说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24页。
    [83]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50页。
    [8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6页。
    [85]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文集》文论卷,第229页。
    [86]同85,第228页。
    [87]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51页。
    [88]孟实:《〈谷〉和〈落日光〉》,《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1日。
    [89]李健吾:《〈画廊集〉》,《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页。
    [90]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91]废名:《北平通信》,《宇宙风》第19期,1936年6月16日。
    [92]沈从文:《萧乾小说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25页。
    [9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4页。
    [94]转引自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95]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10卷,第294页。
    [96]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转引自文学武:《京派小说的文体特征》,《学术月刊》1998年第11期。
    [99]林语堂:《老子的智慧·绪论》,黄嘉德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98]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4页。
    [99]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00]转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101]许抗生:《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2]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页。
    [103]同102,第228页。
    [104]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105]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106]分别见《老子》第20章及《庄子·德充符》。
    [107]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之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109]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修订本)岳麓书局2007年版,第19页。
    [110]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0页。
    [1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4页。
    [11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11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114]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1页。
    [11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116]见《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2页。
    [117]朱自清:《陶诗的深度》,见《朱自清序跋书评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27页。
    [118]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4页。
    [119]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120]参见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121]废名:《废名小说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2]汪曾祺:《平心静气》,《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123]《朱光潜文集》第一卷,“作者说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124]吴晓东:《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学解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125]孟实:《桥》,《文学杂志》,1937年7月1日第1卷第3期。
    [126]周作人:《桃园跋》,《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12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1页。
    [128]汪曾祺:《卖蚯蚓的人》,《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99页。
    [129]胡河清:《汪曾祺论》,《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
    [130]废名:《废名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13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13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133]王全根:《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134]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135]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27页。
    [136]转引自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13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1页。
    [138]转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
    [139]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140]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荣格文集》,冯川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141]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142]许苏民:《李贽的真与奇》,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143]以上关于“童心说”的引用,均见李贽:《童心说》,《焚书·续焚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97-99页。
    [144]以上均见自袁宏道的《叙陈正甫会心集》与《寿存斋张公七十序》,见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及卷五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45]许苏民:《李贽的真与奇》,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146]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47]茅盾:《关于创作》,见《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148]见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大系诗歌卷·一》,希望出版社1990年版,第43-44页,第43页,第4页。
    [149]丰子恺:《缘缘堂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9页。
    [150]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4页,第315页。
    [151]华兹华斯:《每当看见天上的彩虹》,《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152]沈从文:《青色魇·青》,《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80页。
    [15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32页。
    [154]沈从文:《青色魇·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90页。
    [155]沈从文:《从文自传·女难》,《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23页。
    [156]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157]废名:《黄梅初级中学二四区毕业同学所办怀友录序》,《平明日报·星期艺文》第14期,1947年7月27日。
    [158]见吴晓东:《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学解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159]凌叔华:《〈现代文艺〉发刊词》,《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第1期,1935年2月15日
    [160]汪曾祺:《齐白石的童心》,《汪曾祺全集》第6卷,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版,第313页。
    [161]汪曾祺:《万寿宫丁丁响--代序》,《汪曾祺全集》第6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288页。
    [162]袁宏道:《寿存斋张公七十序》,见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2页。
    [163][美]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
    [164]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165]陈学勇:《凌叔华文存·后记》,载《凌叔华文存》(下),四川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166]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页。
    [167]汪曾祺:《万寿宫丁丁响--代序》,《汪曾祺全集》第6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16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0页。
    [16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170]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255页。
    [171]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修订本),岳麓书局2007年版,第65页。
    [172]郭熙:《林泉高致·画意》,见《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71-72页。
    [17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修订本),岳麓书局2007年版,第159页。
    [17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7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17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2页。
    [177]见《朱子语类·论文下》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本,第3333页。
    [17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179]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180]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41页。
    [181]沈从文:《烛虚》,《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275页。
    [182]沈从文:《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183]汪曾祺:《无事此静坐》,《随遇而安》,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241页。
    [184]汪曾祺:《谈风格》,《汪曾祺全集》第3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185]凌叔华:《酒后》,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86]凌叔华:《我们怎样看中国画》,见《酒后》,第114页。
    [187]《今日文学的方向--“方向社”第一次座谈会议录》,天津《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第107期,1948年11月14日出版。这次座谈会是1948年11月7日在北京大学蔡孑民先生纪念堂举行,京派文人大都出席,如朱光潜、沈从文、废名、常风、汪曾祺等。
    [188]沈从文:《〈秋之沦落〉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11-12页。
    [189]沈从文:《〈第二个狒狒〉引》,《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190]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全集》第3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191]凌叔华:《小哥儿俩·自序》,载《小哥儿俩》,上海良友总公司1935年版。
    [192]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193]废名:《说梦》,《语丝》第133期,1927年5月28日。
    [194]废名:《黄梅初级中学二四区毕业同学所办怀友录序》,《平明日报·星期艺文》第14期,1947年7月27日。
    [195]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196]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93页。
    [197]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文集》第10卷,第273页。
    [198]尧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199][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刘小枫主编),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61页。
    [200]朱光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201][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转引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
    [202]李健吾:《评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李健吾创作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2页。
    [203]常风:《艾芜:〈南行记〉》,《逝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
    [204]朱光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205]朱光潜:《诗论》,《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20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207]同206,第48页。
    [208]见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209]刘进才:《京派小说诗学研究》,第236页。
    [210]见方锡德:《现代小说家的“意境追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3期。
    [211]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3页。
    [2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80页。
    [213]宗白华:《美学散步》,第68页。
    [214]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89页。
    [215]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84页。
    [216]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人间词话讲疏》之《自序》,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3年版。
    [217]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7页。
    [218]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8页。
    [219]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7页。
    [22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271页。
    [22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页。
    [222]同221,第274页。
    [22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5页。
    [224]宗白华:《美学散步》,第41页。
    [225]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0页。
    [226]刘保昌:《道家艺术与现代文学的诗化美》,《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227]周作人:《晚间的来客·译后记》,《新青年》第7卷第5期,1920年4月。
    [228]周作人:《枣和桥的序》,《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229]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89页。
    [230]见《边城》广告词,刊于1934年《太白》第1卷第7期。
    [231]杨刚:《〈里门拾记〉》,见《大公报·文艺》(上海),1937年6月20日,第351期。
    [232]唐弢:《晦庵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51页。
    [233]唐湜:《新意度集》,三联书店(北京)1990年版,第122页。
    [234]同235,第128页。
    [23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236]载1929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二号,原为《花之寺》广告语,末署“节录徐志摩本书序文”。
    [237]朱光潜:《论自然画与人物画--凌叔华作〈小哥俩儿〉序》,《朱光潜全集》第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
    [238]沈从文:《赤魇》,《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401页。
    [239]沈从文:《从文自传·保靖》,《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196页。
    [240]沈从文:《从文自传·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56页。
    [241]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第222页。
    [242]此系徐复观的看法:“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在艺术上的落实。”见其《中国艺术精神》第145页。
    [243]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岳麓书社1986年7月版。
    [244]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我所认识的沈从文》,岳麓书社1986年7月版。
    [245]沈从文:《读展子虔〈游春图〉》,《沈从文文集》第12卷,第289-290页。
    [246]孙郁、姬学友:《汪曾祺片影》,《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4期。
    [247]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248]汪曾祺:《自得其乐》,《汪曾祺文集》散文卷,第268页。
    [249]汪曾祺:《晚饭花集·自序》,《汪曾祺文集》文论卷,第198页。
    [25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38页。
    [251]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见宗白华:《美学散步》第69页。
    [252]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陈引驰、盛韵注译,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439页。
    [25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40页。
    [254]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0页。
    [255]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11页。
    [256]见笔者的课堂笔记
    [257]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言语第二》,陈引驰、盛韵注译,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258]见宗白华:《美学散步》,第74页
    [25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83页。
    [260]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47页。
    [261]倪瓒:《论画》,《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
    [262]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263]恽格:《南田画跋》,《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340页。
    [264]皆恽南田所评倪瓒之语,见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11页。
    [265]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言语第二》,陈引驰、盛韵注译,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266]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448页。
    [267]凌叔华:《我们怎样看中国画》,《酒后》,第114页。
    [268]凌叔华:《古韵》,傅光明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269]见《徐文长集》卷十七,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270]汪曾祺:《自得其乐》,《汪曾祺文集》散文卷,第268页。
    [271]汪曾祺:《晚饭花集·自序》,《汪曾祺文集》文论卷,第198页。
    [272]同269。
    [273]孙仲武:《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转引自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274]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5页。
    [275]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汪曾祺全集》第四卷,第15页。
    [276]汪曾祺:《传神》,《汪曾祺文集》文论卷,第46页。
    [277]转引自宗白华《古代画论大意》,《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278]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85页。
    [279]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379页。
    [280]汪曾祺《又读〈边城〉》,《汪曾祺文集》文论卷,第103页。
    [281]《五灯会元》载有惟信禅师的这样一段禅语:“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282]凌叔华:《爱山庐梦影》,见《酒后》,第3页。
    [283]沈从文:《〈断虹〉引言》,《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61页。
    [28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85页。
    [285]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28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第2页。
    [287]郭熙:《林泉高致·画意》,见《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71-72页。
    [288]见宗白华《美学散步》,第69页。
    [289]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3页。
    [290]凌叔华:《我们怎样看中国画》,《酒后》,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291]沈从文:《非梦集·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文集》第10卷,第139页。
    [292]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文集》第9卷,第109页。
    [293]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4卷,第281页。
    [294]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34页。
    [295]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文集·文论卷》,第113页。
    [296]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全集》第3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29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63页。
    [298]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载《新青年》2卷5号,1917年1月出版。
    [299]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出版。
    [300]见《传统与现代: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笔谈),《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30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20页。
    [302]《骆驼草》1930年5月12日创刊号之发刊词。
    [303]沈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第27卷,第60页。
    [304]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28页。
    [305]此为汪曾祺评沈从文之语,见其《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文集》散文卷,第138页。
    [306][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307][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旬》,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钱基博述,中国书店1988年版。
    《老子辩》,钱穆著,中国书店1988年版。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老子的文化解析》,萧兵、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老子诗学宇宙》,许结,许永璋著,黄山书社1992年版。
    《庄子集释》,郭庆藩撰,中华书局2004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庄子序跋论评辑要》,谢祥皓、李思东辑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庄子范畴心解》,涂光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庄子与中国美学》(修订本),刘绍瑾著,岳麓书局2007年版。
    《庄子的文化解析》,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道家与中国哲学》(全六册),孙以楷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周作人:《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书店1934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四卷本),上海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谈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谈美》,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
    《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健吾创作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常风:《逝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废名:《废名文集》,止庵编,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诗十二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凌淑华:《凌淑华文存》(上下),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酒后》,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古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小哥儿俩》,上海良友总公司1935年版。
    林徽因:《林徽因文集》(文学卷),梁从诫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林徽因诗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萧乾:《萧乾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卢焚(师陀):《师陀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师陀研究资料》,刘增杰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邵华强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金介甫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冯文炳研究资料》,陈俊国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阿佐林小集》,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版;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文存》第4卷),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方锡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高恒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京派文学批评研究》,黄键著,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发;
    《京派小说诗学研究》,刘进才,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对话时代的叙事话语--论京派文学》,查振科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现代性与古典传统--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武新军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城与人》,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宋剑华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复古与复元古》,刘绍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禅宗与中国文化》,葛兆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刑建昌、姜文振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诗化哲学》,刘小枫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美学史》(第1卷),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美学史》,张法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北京大学哲学史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比较诗学》,饶艽子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在文化的观照下》,蒋述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学学术进程》,汝信、王德胜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美学史论集》,宗白华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山水文化》,李文初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比较文化研究史》,许苏民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贽的真与奇》,许苏民著,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姜澄清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樊美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刑建昌、姜文振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文学人类学批评》,方克强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西方文论选》,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西方哲学史》(上),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西方哲学史》(下),罗素著,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克罗齐著,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版;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荣格文集》,荣格著,冯川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解释的有效性》,(美)赫施著,王才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阅读活动》,(德)伊瑟尔著,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审美经验论》,(德)尧斯著,朱立元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存在与时间》,(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真理与方法》,(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