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特色视域的基层协商民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主题是研究中国基层的协商民主。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协商民主,尤其是基层的协商民主做出了专门部署和具体规定,需要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和深化;是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地已经创造了许多基层协商民主的好经验,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是因为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基层的协商民主对于人民群众直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关联度最大,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研究和推广。
     由于基层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基层的协商民主,不能不涉及到对于中国协商民主的了解和研究。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传统,在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实践中形成,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中丰富和发展的。与此同时,研究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不能不研究西方协商民主的兴起与发展。作为对西方赖以炫耀并且奉为民主标本的“选举民主”的反思,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学派纷呈,已形成一股推崇和膜拜协商民主的潮流。随着这股潮流的“西风东渐”,众多译介引起关注。应当承认,作为协商民主,中国协商民主和西方协商民主有着共同属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清醒的认识和辨清二者之间的本质上的差异和不同。从中国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差异区别中,不难得出,中国协商民主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这种协商民主既非是“选举民主”的反思,也不是凭空构想的新的民主模式,恰恰是对符合中国实际且经长期历史检验正确的、与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代表的“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民主方式。
     中国的协商民主不仅仅停留在对其合理性、可行性等学理研究的层面,实践中也业已形成众多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方式。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成都各式“议事会”,杭州“社会议事会”,等等,这些案例在制度形成、程序规范、定形成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成熟,不完备,不规范之处,有待丰富、完善和发展。发展协商民主,要紧紧把握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从实际出发,有效展开协商对象、协商平台、协商事项、协商法条等协商民主有关问题的研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制度规范,使之发挥出应有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聚一切正向能量,激发人们自觉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活力和效力。
     因此,论文包括导语、结语和五5个章节,共七部分。导语部分主要写选题背景和写作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架构等。第一章主要写中国的协商民主来自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实践。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方法和独特优势阐发发展协商民主的历史继承性、合理性。第二章写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阐述“特色”之“特”在于中国协商民主立足中国实际,源于中国实际,面向中国实际,并且从中国协商民主和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比较中印证这一点。第三章到第五章是重点。第三章写基层协商民主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层协商民主兴起,基层协商民主特点,运行机制关键要素等方面去展开和表述,意在解读和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要求。第四章从案例出发,解析归纳和概括提炼业已存在的协商民主范式的经验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第五章写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思路和构想。这一章是全文的难点,也是全文的创新之处。最后的结语试图对全文有一个总体归纳,并且对未来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提出初浅展望。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level in China. The reason to take this issu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third plenarysession of the party's18thnational conference and18thnational conference’sdeployment and specific provis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pecially those 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hich need to beexplained and deepened theoretically. It is also because all over our country in the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many good experience of the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e need to seriously summarize;Because in advanc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xtensive,multi-layer,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for the people shall enjoy the right of right to know, to participate, expression andsupervision directly correlation is the biggest, we nee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studyand promote.
     Because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an integral part of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of the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can't afford not to involve the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Deliberativedemocracy i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as formed in the practice of united frontand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t is rich in historical changes and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At the same time, to study thedevelopment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is to study the emergence and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west. As a specimen of a democraticwest to show off and as a reflec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n the1980s, the rise ofwester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research, school of thought, were formed. Itworshipped the tid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the trend of "the west influencesthe east", many translated works caused attention. It should be admitted as adeliberative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deliberativedemocracy with common attributes. It is indisputable. But it is more important toknow and see the natur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t is not difficult to know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eliberative democracies-Chinese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ither the reflec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nor a new democratic model. It isprecisely to conform to China's actual and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inspection right.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is represented by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itcomplements each other, promotes each other’s way of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not only stays on for its rationality, feasibilityand the level of academic research, also has formed many typical cases in the practiceand the way. The "democratic talkfest" of Zhejiang Province’s Wen Ling, the"completely social councils" of Chengdu, Hangzhou, and so on, these cases made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and immaturity,incompleteness, thus need to be enriched, improved and developed. Development of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to grasp the spirit and essence of18th National Conference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18thconference, from set out actually, effectivenegotiating object, consultation platform, consultation, negotiation matters such as thelaw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levant question research, methods, system andmechanism innovation, system specification, make it play due to mobilize all positivefactors to gather all the positive energy, stimulate people consciously in the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China dream" vitalityand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the paper includes a total of seven parts, namely, and introduction, aconclusion and five chapters.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selected topic backgroundwriting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structure, etc. The first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Chines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atcame from the united front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conference, from the united front and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method and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historical inheritance, rationalit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second chapter isabout that the Chines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is the Chinese deliberative democracybased on Chinese reality, from China's reality, to Chinese practice, and from China in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wester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vedemocracy. The third, forth and the fifth chapters are the key parts of the article. Thethird chapter writes abou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an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Rise from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characteristics of deliberative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peration mechanism is a key element to expandand expression, to interpret and carry out the eighteenth big and the third plenary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xtensive multilayerinstitutionalized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embarks from the case, refines theexisting analytic indu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aradigminexperience and remains to be perfect. The fifth chapter writes for promoting thedevelopment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widely multilayer institutionalizationtrain of thought and idea. This chapter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article, but alsothe innovation of the full text.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a general induction to the wholearticle, and a preliminary outloo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0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⑤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②楼志豪、朱晓明、游洛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专题讲座》,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③李金河:《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马德秀:《合力推进中国复兴的政党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④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⑤胡莜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⑥李允熙:《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民主——中国人民政协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⑦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十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学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要》
    (第二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①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第51-56页。
    ②高建、佟德志:《协商民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李君如:《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4期。
    ②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吕增奎、王新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③[澳]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④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①[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②参见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2)》,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3)》,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4)》,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
    (2005)》,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6-2007)》,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8)》,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
    告(2009)》,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10)》,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③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①参见王自亮在《协商民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的发言,《背景与分析》,第310期。
    ②参见王自亮在《协商民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的发言,《背景与分析》,第310期。
    ①[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②[南非]毛利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总序第1页。
    ③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④[美]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⑤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①John Elster: Introducti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p.1-2.
    ②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③Bernard Mannin: On Legitimacy and Political Deliberation, Political Theory, Vol15,1987, pp.338-368.
    ④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⑤Gordon Wood: The Radicalism of theAmerican Revolution, Knopf,1993, pp.162-166.
    ⑥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①[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
    ②郑永兰、张晓东:《协商民主文献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0期。
    ③James S. Fishkin: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 for Democratic Refor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p.4.
    ④James S. Fishkin: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 for Democratic Refor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p.14.
    ⑤[英]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⑥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4页。
    ⑦[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格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John Parkinson, Legitimacy Problems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 Vo.l51,2003, pp.190-191.
    ②[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37-138页。
    ③[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①李君如:《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4期。
    ①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②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③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2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②《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
    ③《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7页。
    ①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7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
    ③沈传宝、邢和明:《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创建新中国1949-1956》,北京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④沈传宝、邢和明:《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创建新中国1949-1956》,北京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1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③胡锦涛:《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④项宗西:《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几点思考》,载于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处编:《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研究会2009年度论文集》(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714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布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布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③文中这四种协商形式的概念的定义主要参考刘佳义:《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3年第4期。
    ①顾瑞珍、吴晶晶、隋笑飞:《专题协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新华网,2008年9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02/content_9757383.htm。
    ②姚俭建:《政治专题协商的功能与创新路径探讨——基于全国政协11次专题协商会(2005年—2012年)的分析》,《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①孙跃、王展霞:《界别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报》,2013年3月27日,第C04版。
    ②孙跃、王展霞:《界别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报》,2013年3月27日,第C04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②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南京日报》,2013年12月10日,第A07版。
    ①《习近平谈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中国新闻网,2013年3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23/4670034.shtml。
    ②裴智勇、房宁:《亿万农民的“增量民主”》,《人民日报》,2010年1月6日,第013版。
    ①[美]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John Elster: Introduc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3.
    ③Joseph M.Bessette, The Mild Voice of Reas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p.46.
    ①Bernard Mannin: On Legimacy and Political Deliberation, Political theory, Vol15,1987, pp.338-368.
    ②[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③[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①[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80-390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恵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恵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117页。
    ①[美]James S.Fishkin:《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劳洁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和文化多元主义》,陈志刚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③[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7-18、90、126、163-164页。
    ④[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和文化多元主义》,陈志刚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3-42页。
    ①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③[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5页。
    ④[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5页。
    ①[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②E.Baker: Reflection on Government, oxford Univisity Press,1942, p.66.
    ①[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8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8页。
    ③Carol C.Gould: Diversity and Democracy: Representing Difference,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p.176.
    ①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Beacon Press,p.22.
    ①《借鉴现代民主理论新成果,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陈家刚博士》,《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年第2期。
    ②《借鉴现代民主理论新成果,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陈家刚博士》,《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年第2期。
    ③齐卫平、陈朋:《中国协商民主60年: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实践》,《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朱勤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创新——基于政治文明发展的视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5页。
    ②《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①沈传宝、邢和明:《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创建新中国1949-1956》,北京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①[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
    ①《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1期。
    ①陈家刚:《温岭改革:开启基层协商民主的新途径》,《学习时报》,2012年12月26日,第005版。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⑤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1期。
    ①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第001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①王长江:《探索协商民主释放治理活力》,《人民日报》,2014年3月11日,第005版。
    ①王长江:《探索协商民主释放治理活力》,《人民日报》,2014年3月11日,第005版。
    ①高云才:《民主恳谈聚民心》,《浙江人大》,2004年第11期。
    ①陈朋:《民主恳谈:生长在中国改革土壤中的协商民主实践——基于浙江温岭民主实践的案例分析》,《中
    国软科学》,2009年第10期。
    ①《广平:村村建立“五老议事会”》,河北新闻网,2013年2月4日,http://hebei.hebnews.cn/2013-02/04/content_3078602.htm.
    ①《邢台居民“议事会”传递社区正能量》,《燕赵晚报》,2013年3月27日,第A15版。
    ②《社区议事会成了居民们的“娘家”》,《燕赵晚报》,2008年10月8日,第A06版。
    ③甘清介:《“议事会”可以大面积推广》,四川在线,2011年1月19日,http://comment.scol.com.cn/html/2011/01/011013_830248.shtml.
    ①严芳:《社区商铺咋出租?居民议事会上举手表决》,《四川日报》,2013年1月3日,第01版。
    ①《泸州九支镇:妇女议事会“议”出和谐新天地》,四川在线泸州频道,2012年5月3日,http://sichuan.scol.com.cn/lzxw/content/2012-05/03/content_3683963.htm?node=948.
    ①《杭州拱墅一小区成立议事会,全民破解社区建设难题》,浙江新闻网,2014年2月8日,http://news.zj.com/detail/1505240.shtml.
    ②《后庄有个新鲜事:平安议事会新居民“乐”当家》,浙江在线,2012年4月19日,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2/04/19/018427476.shtml.
    ①冯喜良、周施恩:《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人民日报》,2013年6月30日,第005版。
    ①郭艳芳:《浅析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法制与经济》,2013年第4期。
    ②《全国总工会强调: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新华网,2010年7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03/c_12293413.htm.
    ③郑莉、顾威:《工资集体协商将在建会企业中实现全覆盖》,《工人日报》,2010年6月25日,第001版。
    ④《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天津日报》,2010年8月16日,第006版。
    ⑤马学礼:《宁夏立法保障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人日报》,2010年12月13日,第002版。
    ⑥樊晓燕:《我省出台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标准》,《湖北日报》,2011年4月14日,第001版。
    ⑦廖庆凌:《我区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广西日报》,2011年6月16日,第001版。
    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新疆日报(汉)》,2011年10月14日,第003版。
    ①《湖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湖南日报》,2011年12月2日,第012版。
    ②《云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云南日报》,2012年4月5日,第007版。
    ③《四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四川劳动保障》,2012年第12期。
    ④赵翔:《江西颁布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工人日报》,2013年10月14日,第001版。
    ⑤赖志凯:《海南部署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工人日报》,2009年9月1日,第002版。
    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关于贯彻<劳动合同法>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7年12月6日,http://www.chinahrd.net/law/labor-relations/2007/1206/7915.html.
    ⑦孙鹤、韩雪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我省出台<暂行办法>》,《吉林日报》,2010年6月27日,第001版。
    ⑧王巍:《我省3年内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7月8日,第002版。
    ①黄任民:《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及工会的作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
    ②斛建军、杨瑾:《村民会议制度虚置将危及村民自治——对话农村政治学者仝志辉》,《人民代表报》,2010年9月28日,第007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第016版。
    ②汤晋苏:《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2期。
    ③王振标:《村民自治中的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兼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2期。
    ④唐鸣:《村民会议与直接民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第016版。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第016版。
    ①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9页。
    ②郎友兴、何包钢:《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级民主完善之尝试》,《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①项继权:《民权与民生:中国农民权益实证调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②项继权:《民权与民生:中国农民权益实证调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①申恒胜:《政治沟通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路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①许平:《培育“五位一体”机制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四川政协报》,2013年5月23日,第003版。
    ①欧阳海波:《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刍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桂阳县委员会网站,2013年9年5日,http://www.gyxzxw.gov.cn/gyzx/wxzl/llyj/content_32350.html.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8][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9][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0][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1][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2][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3][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朱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24][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M].刘元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5][美]加布里埃尔·A.阿布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6][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7][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8][美]李帕特.多元社会的民主[M].张慧芝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
    [29][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M].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0][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1][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2][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3][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4][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格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5][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6][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恵斌,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7][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8][英]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9][英]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M].王萍,傅广生,周春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0][英]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1][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42][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M].王琼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3]白益华.中国基层政权的改革与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44]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5]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6]陈剩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7]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4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49]高建,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50]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2]河清.民主的乌托邦[M].香港:明报出版社,1994.
    [53]胡莜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4]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5]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56]金安平,陈忱.多党合作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8]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9]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2)[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60]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3)[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1]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62]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5)[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63]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6-2007)[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64]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8)[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5]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9)[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66]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10)[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
    [67]李金河.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8]李允熙.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民主——中国人民政协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9]刘学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70]楼志豪,朱晓明,游洛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专题讲座[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71]马德秀.合力推进中国复兴的政党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72]慕毅飞.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73]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74]彭怀恩.精英民主理论评介[M].台北:正中书局,1983.
    [75]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6]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7]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的中国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8]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7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亲历记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80]沈传宝,邢和明.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创建新中国1949-1956[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11.
    [81]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M].吕增奎、王新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82]施九青,倪家泰.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83]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4]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5]谈火生.审议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86]汪行福.通往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7]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8]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9]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90]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91]项继权.民权与民生:中国农民权益实证调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92]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3]续添著.地方主义与中国政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94]应奇,刘训练.公民共和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95]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6]张志荣,杨海蛟.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9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8]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秘书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研究会2009年度论文集(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9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0]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3).
    [2]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7).
    [3]李龙.论协商民主——从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说起[J].中国法学,2007(01).
    [4]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3).
    [5]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6]凌新,喻红军.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江汉论坛,2010(04).
    [7]王道坤.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8]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J].新视野,2007(05).
    [9]董前程.试论协商民主何以成为可能——基于理性分析的视角[J].攀登,2009(03).
    [10]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J].浙江社会科学,2005(01).
    [11]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6(06).
    [12]刘佳义.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3(04).
    [13]陈家刚.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3).
    [14]陶文昭.协商民主的中国视角[J].学术界,2006(05).
    [15]齐卫平,陈朋.协商民主研究在中国:现实景观与理论拓展[J].学术月刊,2008(05).
    [16]郑慧.中国的协商民主[J].社会科学研究,2012(01).
    [17]张爱军,高勇泽.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J].社会主义研究,2010(03).
    [18]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19]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7).
    [20]王学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21]吴晓林,左高山.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9(04).
    [22]马奔,周明昆.协商民主:概念、缘起及其在中国的运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4).
    [23]齐卫平,陈朋.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长点[J].贵州社会科学,2008(05).
    [24]田钒平.论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协商民主决策机制的完善[J].民族研究,2010(04).
    [25]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26]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04).
    [27]齐卫平,陈朋.网络公共论坛: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J].理论探讨,2010(05).
    [28]余敏江,梁莹.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J].理论探讨,2006(01).
    [29]莫茜.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6)
    [30]梁莹.寻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5(06).
    [31]高奇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中政党因素的缺位及其修正[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02).
    [32]王洪树.政治协商:协商民主的一种独特理论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7(03).
    [33]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2).
    [34]张方华.协商民主语境下的公民参与[J].南京社会科学,2007(07).
    [35]杜英歌,娄成武.协商民主对公民参与的多维审视与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1(01).
    [36]李强彬.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J].教学与研究,2012(02).
    [37]魏武.寻求不一致的一致——试论软法与协商民主机制的结构性耦合[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04).
    [38]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39]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建构一个理性且成熟的公民社会[J].开放时代,2012(04).
    [40]张康之,张乾友.现代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演进历程——从人民主权到表达民主再到协商民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5).
    [41]王洪树.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现实启迪、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2008(03).
    [42]刘福元.行政参与的正当性阐释——程序正义、协商民主与公民权利[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43]莫岳云,张青红.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历史演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7).
    [44]夏金梅.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协商民主的分析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45]何士青.论协商民主:基于社会和谐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4).
    [46]刘务勇.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J].新视野,2006(05).
    [47]张等文,刘彤.西方学者视域中的协商民主:理念、价值与限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8]贺龙栋.协商民主的理论诘难与现实挑战[J].社会主义研究,2008(01).
    [49]齐卫平,陈朋.论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沟通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50]朱益飞.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8(02).
    [51]范明英,向东平.协商民主:推进党内政治民主的现实价值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52]肖巧平.论政治协商程序的完善——基于协商民主的借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1).
    [53]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4(03).
    [54]袁涛.论协商民主[J].新疆社会科学,2007(01).
    [55]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5).
    [56]李强彬,黄健荣.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协商民主何以须为何以可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57]吴兴智.理性、权威与制度变迁——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逻辑再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1(02).
    [58]吴光芸.社会资本:连接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J].理论探讨,2009(03).
    [59]李允熙,杨波.协商民主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60]张方华.协商民主与公共利益的困境[J].理论探讨,2009(01).
    [61]郑慧.参与民主与协商民主之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62]吴兴智.从选举民主到协商民主:近年来乡村民主建设的新发展——以浙江为个案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8(04).
    [63]潘荣江,陈朋.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生发展:乡村的实践与价值——浙江泽国镇的案例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4).
    [64]梁莹,黄健荣.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5(09).
    [65]阳安江.论社会主义的两种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6).
    [66]黄振辉,王金红.协商民主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5).
    [67]李莉,陈秀峰.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完善的新路径:社区组织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03).
    [68]陈朋.民主恳谈:生长在中国改革土壤中的协商民主实践——基于浙江温岭民主实践的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
    [69]张立群.关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3(01).
    [70]吴建华,郭智勇.协商民主的路径——公共权力制约的民主选择[J].学海,2009(05).
    [71]韩福国.作为嵌入性治理资源的协商民主——现代城市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互动规则[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72]宋连胜,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3]吴光芸.论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协商民主的实行[J].理论探讨,2008(02).
    [74]束锦.社会管理创新与协商民主的理论契合及实践探索——南京市鼓楼区议事机制调研[J].社会主义研究,2011(05).
    [75]杨弘,肖克.论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76]张等文,刘彤.协商民主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1(02).
    [77]姜希伦.论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5).
    [78]陈炳辉,王卫.民主共识的达成——协商民主解决多元偏好冲突的路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79]刁瑷辉.差异政治与协商民主[J].浙江社会科学,2009(06).
    [80]汪玮.西方“协商民主”的误读与借鉴——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08).
    [81]徐敏宁,陈安国,冯治.走出利益博弈误区的基层协商民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4).
    [82]陆聂海.国外民主行政研究综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83]陈朋.中国场域的协商民主:特色彰显与发展逻辑[J].理论探讨,2013(04).
    [84]张平夫.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J].新视野,2013(04).
    [85]周岑银.协商民主的价值定位及其发展的可行性——基于中国非竞争性政治形态的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04).
    [86]张志泉,姜其沅.论协商民主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4).
    [87]宁有才.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隐蔽议程治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88]刘祝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先进性[J].社会科学家,2013(06).
    [89]邢玲,高信奇.言语、行动与共识:协商民主的三重面向[J].学海,2013(05).
    [90]丁恒星.试论协商民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3(05).
    [91]宁有才.公共利益界定的协商民主视角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92]冯志峰,廖清成.协商民主:理论逻辑、功能定位与实施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3(09).
    [93]韦幼苏.试论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江淮论坛,2013(05).
    [94]谭万霞.论协商民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J].广西民族研究,2013(03).
    [95]张扩振.西方国家制宪过程中的协商民主——基于美、英、法三国的实证分析[J].学术界,2013(10).
    [96]朱益飞,刘诚.论增强中国政党制度的包容力——基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6).
    [97]王堃,张扩振.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J].学术界,2011(11).
    [98]马奔.协商式民意调查:协商民主的一种制度设计[J].学习与探索,2008(03).
    [99]刘泓,李仲才.论协商民主与和谐的政党关系[J].民盟福建省委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6).
    [100]李强彬.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的协商民主:逻辑、价值与理由[J].理论探讨,2012(06).
    [101]王志强.公民政治参与空间的转换与协商民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102]罗维.寻求不一致的一致——中西协商民主制度比较研究[J].江汉论坛,2012(11).
    [103]于小英.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6).
    [104]高洪贵.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困境与机制重构——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
    [105]张殿军.协商民主视野的族际政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2(06).
    [106]何包钢,王慧.罗伯特·E·古丁的“反思性协商民主”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06).
    [107]夏添.协商民主:农民组织过程中的困境与反思——以南农实验欧村合作社为个案[J].科学社会主义,2013(01).
    [108]唐绍洪,刘屹.在基层治理中实现社会秩序“动态稳定”的协商民主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09(01)
    [109]王维国,何深思.协商民主视野下的我国政治参与机制创新[J].新视野,2008(06).
    [110]戴均.协商民主: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诉求[J].人文杂志,2009(02).
    [111]路立营.制度变迁中的协商民主[J].河北学刊,2011(01).
    [112]侯莎莎.通过充分协商来化解社会矛盾——协商民主视野下的社会管理与创新[J].科学经济社会,2011(02).
    [113]郑琪.民主政治与激情——论墨菲对协商民主理论的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114]王蔚.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互融: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的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4).
    [115]孙萍,许阳.论协商民主理论视阈下公共政策公信力的提升[J].社会科学辑刊,2013(01).
    [116]茅根红.协商民主还是竞争多元主义?——墨菲对哈贝马斯程序主义协商民主的批判[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17]李德虎,曾艳.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118]杨湘川.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主渠[J].求索,2013(01).
    [119]尹晓敏.论高校决策中的协商民主[J].高教探索,2009(06).
    [120]贾可卿.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J].新视野,2008(04).
    [121]颜德如.深化中国协商民主的公民认同——一种观念史的研究路径[J].学习与探索,2008(03).
    [122]周晓丽,党秀云.论社会选择与协商民主之互补与交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123]张扬金.协商民主与村民自治制度的价值重拾[J].理论探讨,2013(01).
    [124]陈峰,杨俊.协商民主:提供“审议”传统宪政理念的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04).
    [125]朱兆华.党内选举民主与党内协商民主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州学刊,2013(02).
    [126]晏永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的作用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6).
    [127]柯联民.试论协商民主和法治视域下的社会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128]吴猛.社区协商民主:理论阐释与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1(02).
    [129]闫飞飞.协商民主视域下的政策议程设定[J].太平洋学报,2011(02).
    [130]韩福国.协商民主的中国空间考察——基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政党互动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5).
    [131]戴激涛.作为民主新范式的协商民主: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理论贡献——以哈贝马斯程序主义宪法观为视角[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132]陈朋,洪波.社区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应用价值及开发路径[J].中州学刊,2013(06).
    [133]杨弘,张等文.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观的历史嬗变与新拓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134]李强彬.协商民主:民主决策的逻辑及其实现[J].浙江学刊,2013(03).
    [135]苏向荣,程建军.论高校协商民主管理模式的建构[J].江海学刊,2010(05).
    [136]叶长茂.协商民主:后发国家政治可持续发展的优选路径[J].高校理论战线,2013(03).
    [137]陈景岭.城市社区“善治中的政府责任”——基于协商民主理论[J].生态经济,2008(10).
    [138]林青.共青团开展社会协商对话中的协商民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6).
    [139]吴光芸.民间组织是连接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6).
    [140]张爱军,王伟辰.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多维透视[J].贵州社会科学,2012(04).
    [141]肖巧平,李龙刚.论宪政话语下的协商民主[J].求索,2008(11).
    [142]程建军.论协商民主视域下的高校决策创新[J].江海学刊,2006(06).
    [143]杨弘,肖克.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及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9(03).
    [144]朱分华,张炜,袁文峰.协商民主的理性基础解读——以1946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案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
    [145]胡正荣.权利表达与协商民主:辨析新媒体时代的公民网络社会参与[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146]王希恩.中国特色族际政治与协商民主专题导读[J].民族研究,2010(04).
    [147]尹艳红.“协商民主”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J].学术界,2006(04).
    [148]马黎晖,夏冰.协商民主在新疆和谐宗教关系构建中的作用[J].新疆社会科学,2012(02).
    [149]应小丽.协商民主取向的村民公共参与制度创新——浙江省常山县“民情沟通日”制度调查与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0(02).
    [150]林尚立.协商民主制度开创政治建设新境界[J].求是,2012(23).
    [151]董前程.协商民主与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创新——一种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152]申建林,蒋田鹏.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协商”与“选举”辩——兼评“协商民主优先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153]王淑华.以2009年“两会”为例看网络媒体协商民主的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6).
    [154]朱宗友,许开轶.协商民主研究:10年回顾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3(07).
    [155]陈尧.从参与到协商:当代参与型民主理论之前景[J].学术月刊,2006(08).
    [156]朱宗友,许开轶.协商民主研究:10年回顾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3(07).
    [157]李罡.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人民政协制度建设[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158]陈建华.论协商民主视野中的学校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10(01).
    [159]董树彬.协商民主: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5).
    [160]陈久奎,阮李全,张亮.学校教代会制度的过程性功能分析——基于协商民主理念与规范文本的双重维度[J].教育研究,2012(07).
    [161]陶富源,王平.协商民主:中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J].高校理论战线,2007(07).
    [162]欧阳君君,马岩.协商民主与社区参与——以扬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0(11)
    [163]蔡晶晶,李德国.经由理性通往共识:协商民主的兴起及其局限[J].理论探讨,2009(02).
    [164]贺善侃.发展协商民主与发展党内民主——对我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回顾和思考[J].理论探讨,2011(03).
    [165]左宪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求索,2008(05).
    [166]卢瑾.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8(05).
    [167]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4).
    [168]张书林.党内协商民主与党内和谐的互动[J].社会科学,2007(04).
    [169]叶娟丽.协商民主在中国:从理论走向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170]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1).
    [171]借鉴现代民主理论新成果,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陈家刚博士[J].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02).
    [172]四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J].四川劳动保障,2012(12).
    [173]高云才.民主恳谈聚民心[J].浙江人大,2004(11).
    [174]郭艳芳.浅析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3(04).
    [175]黄任民.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及工会的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05).
    [176]郎友兴,何包钢.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级民主完善之尝试[J].政治学研究,2000(03).
    [177]李君如.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J].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04).
    [178]齐卫平,陈朋.中国协商民主60年: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实践[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05).
    [179]申恒胜.政治沟通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180]汤晋苏.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J].政治与法律,1995(02).
    [181]唐鸣.村民会议与直接民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182]王振标.村民自治中的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兼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2(02).
    [183]姚俭建.政治专题协商的功能与创新路径探讨——基于全国政协11次专题协商会(2005年—2012年)的分析[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3(03).
    [184]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01).
    [185]郑永兰,张晓东.协商民主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
    [186]朱勤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创新——基于政治文明发展的视野[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187][澳]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J].陈承新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188][美]James S.Fishkin.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J].劳洁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189][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和文化多元主义[J].陈志刚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3).
    [1]社区议事会成了居民们的“娘家”[N].燕赵晚报,2008-10-8(A06).
    [2]赖志凯.海南部署工资集体协商工作[N].工人日报,2009-9-1(002).
    [3]裴智勇,房宁.亿万农民的“增量民主”[N].人民日报,2010-1-6(013).
    [4]郑莉,顾威.工资集体协商将在建会企业中实现全覆盖[N].工人日报,2010-6-25(001).
    [5]孙鹤,韩雪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我省出台《暂行办法》[N].吉林日报,2010-6-27(001).
    [6]王巍.我省3-内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N].河北经济日报,2010-7-8(002).
    [7]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N].天津日报,2010-8-16(006).
    [8]斛建军,杨瑾.村民会议制度虚置将危及村民自治——对话农村政治学者仝志辉[N].人民代表报,2010-9-28(007).
    [9]马学礼.宁夏立法保障职工工资集体协商[N].工人日报,2010-12-13(00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N].人民日报,2011-2-14(016).
    [11]樊晓燕.我省出台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标准[N].湖北日报,2011-4-14(001).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N].新疆日报(汉),2011-10-14(003).
    [13]湖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N].湖南日报,2011-12-2(012).
    [14]云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N].云南日报,2012-4-5(007).
    [15]陈家刚.温岭改革:开启基层协商民主的新途径[N].学习时报,2012-12-26(005).
    [16]严芳.社区商铺咋出租?居民议事会上举手表决[N].四川日报,2013-1-3(01).
    [17]邢台居民“议事会”传递社区正能量[N].燕赵晚报,2013-3-27(A15).
    [18]孙跃,王展霞.界别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N].人民政协报,2013-3-27(C04).
    [19]许平.培育“五位一体”机制推进基层协商民主[N].四川政协报,2013-5-23(003).
    [20]冯喜良,周施恩.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N].人民日报,2013-6-30(005).
    [21]赵翔.江西颁布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N].工人日报,2013-10-14(001).
    [2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001).
    [23]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N].南京日报,2013-12-10(A07).
    [24]王长江.探索协商民主释放治理活力[N].人民日报,2014-3-11(005).
    [25]廖庆凌.我区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N].广西日报,2011--6-16(001).
    [1]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关于贯彻《劳动合同法》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7-12-6,http://www.chinahrd.net/law/labor-relations/2007/1206/7915.html.
    [2]广平:村村建立“五老议事会”[EB/OL].河北新闻网,2013-2-4,http://hebei.hebnews.cn/2013-02/04/content_3078602.htm.
    [3]杭州拱墅一小区成立议事会,全民破解社区建设难题[EB/OL].浙江新闻网,2014-2-8,http://news.zj.com/detail/1505240.shtml.
    [4]后庄有个新鲜事:平安议事会新居民“乐”当家[EB/OL].浙江在线,2012-4-19,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2/04/19/018427476.shtml.
    [5]泸州九支镇:妇女议事会“议”出和谐新天地[EB/OL].四川在线泸州频道,2012-5-3,http://sichuan.scol.com.cn/lzxw/content/2012-05/03/content_3683963.htm?node=948.
    [6]全国总工会强调: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EB/OL].新华网,2010-7-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03/c_12293413.htm.
    [7]习近平谈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EB/OL].中国新闻网,2013-3-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23/4670034.shtml.
    [8]甘清介.“议事会”可以大面积推广[EB/OL].四川在线,2011-1-19,http://comment.scol.com.cn/html/2011/01/011013_830248.shtml.
    [9]顾瑞珍,吴晶晶,隋笑飞.专题协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EB/OL].新华网,2008-9-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02/content_9757383.htm.
    [10]欧阳海波.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刍议[EB/OL].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桂阳县委员会网,2013-9-5,http://www.gyxzxw.gov.cn/gyzx/wxzl/llyj/content_32350.html.
    [1]Carol C.Gould,“Diversity and Democracy: Representing Difference”, Democracyand Difference, Seyla Benhabib, e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2]E.Baker, Reflection on Government,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1942.
    [3]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of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4]James S. Fishkin,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 for DemocraticRefor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5]John Elster, Introduc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Joseph M. Bessette, The Mild Voice of Reas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7]Ulrich Beck, Risk Society: Toward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2.
    [1]Bernard Mannin,“On Legimacy and Political Deliberation”, Political theory,1987(15).
    [2]John Parkinson,“Legitimacy Problems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Studies,2003(l51).
    [3]Alain Lipiezt,“Form Marx to Ecology and Return?”, Capitalism, Nature,Socialism,2000(11).
    [4]Brett Clark, John Bellamy Foster,“Marx’s Ec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orld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1).
    [5]Fred Magdof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nthly Review,2011(08).
    [6]John Bellamy Foster, Brett Clark, Richard York,“The Critique of IntelligentDesign: Epicurus, Marx, Darwin and Freud and the Materialist Defense of Science”,Theory and Society,2007(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