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制度的理性建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国家治理体系事关重大公共利益决策,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制度性分配,以及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区别在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规范化和法治化,实现对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国家公平有效地汲取和分配资源、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规定了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因为国家治理过程是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运行的过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离不开这些构成要素:公共权力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原则运行,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边界清晰,政府职能体系法定化,政府职能行使规范化,用制度保障政府权力的有限性、有效性和公共性。现代国家治理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秩序长期稳定,通过政府合理地行使职能来实现。政府通过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市场主体提供增加物质财富的条件;调整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对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在社会公众中进行公正分配。国家治理的目标对政府有效行使职能具有决定作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顶层设计意义。
     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呈现统治型和管理型特征,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普遍淡化统治,突出管理和服务职能,寓统治于管理与服务之中。自然,政府职能因应国家治理体系进行转变。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从宏观上规划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对政府职能结构、职能重心以及职能方式的调整具有指向性。论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背景下,对政府职能变迁的历史逻辑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进行演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系统因素进行归纳概括,针对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具有全能型的特征,政府全面控制和管理社会,压制经济主体的创造活力,经济社会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治理的目标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着政府职能类型从全能型政府向发展型政府转变,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国家治理从管制社会、限制市场的思路中摆脱出来,收缩国家权力,扩大了社会自治的范围;政府调整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职能从干预经济活动向宏观调节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治理的思路调整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
     当前,影响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首先,现代国家治理目标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到宏观规划作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承担者关键治理者的职责。其次,是推动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促进政府进一步向市场放权,收缩干预职能,社会群体多样化带来社会利益多元化,政府向社会放权,调整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组织能力和自治能力得以提高,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履行公平分配职能。信息化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政府分权化和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对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具有推动作用。再次,是阻碍因素,分为思想观念和制度因素。21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然而,至今政府的服务意识尚未普遍形成。另外,规范政府合理、高效履行职能的法律体系尚需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不够健全,问责制度不够规范,这些因素对政府职能转变到位起着制约作用。
     政府职能转变存在以下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缺少宏观规划,政府职能结构不够均衡,经济职能权重过大;行政干预过多;监管职能不到位;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政府职能转变可以从以下关键环节着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采用多元化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协商合作中实现治理目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对市场和社会的干预;转变政府职能方式,减少对市场和社会的管制,加强政府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通过完善法律体系、问责机制、政绩考核机制,保障政府职能转变方向符合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normal operation of social order. The national system of governance matters of publicinterest policy consists of institutional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social benefits,as well as the authoritativ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value. The difference betweengovernance system of modern country governance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ountry lies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market, more standardized, the rule of law,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politic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further improve the national system, to enhance theNational Drawing an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 ability.The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provid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public poweroperation, because the state governance process is to standardize and restrict thepublic power operation. The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cannot do without theseelements: public power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rule of law, thegovernment power and social power boundary is clear, the function system of thegovernment regulation, government functions exercised standardized, with limitedgovernment power, system secur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ublic. The government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relation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forces, for the market players to provide increasing material wealth condition;adjusting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the economic rights andpolitical rights of fair distribution in the public. National governance objectives for theeff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plays a decisive role, modernstate governance system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functions is the top-level design.
     Modernization is actually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society,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of traditional society of rule and managementcharacteristics, state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generally desalination rule,outstand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functions, combining rule in management andservice. Naturally,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from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transform into modern governance system. The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systemplanning from the macro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has the directivity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functionstructure and function adjustment.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ofa modern society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change change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ese historical logic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process deduction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e system factors that influence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re generalized, aiming at the existingproble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put forward someproposals.
     China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 government function has the all-round, fullgovernmen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creative vitality of pressing economicsubjec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as stagnated. After the reform andopening up, goal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for taking economic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leading the typ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ransition fromomnipotent gover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market economy systemreform, the market reform to stimulate the economic vitality, state governance systemof market ideas emerge from social control, limiting state power, shrinkage, expandthe scope of community aut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regulationand market regulation, government function change from intervention in economicactivities to the macro.
     At prese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ina government function are divided into thefollowing categories: first, the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objectives to macro planningof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China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is to achievethe goal of a prosperous, democratic, civilized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 The rulingparty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the government of key management in nationaladministration duties. Secondly, promoting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economy to improve the promotion of furth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marketdecentralization, systolic function, social group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interests, thegovernment decentralizes power to the society, adjust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ocial organization ability and autonomous ability to improve, strengthen the publicservice function, f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echnical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wentieth Century80yearslater, the worldwide government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to provide better publicservices, has promoting effect on 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irdly, hindering factors, divided into Ide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factors. At the beginn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ese government proposed to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however, has not yet formed the governmentservice consciousness. In addition, the legal system to regulate the governmentreasonably, to perform the functions of high efficiency need to be improved, the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s notstandard, these factor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place to playa restrictive ro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the lack of macro planning, governmentfunction structure is not balanced,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weight is too large;excessiv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supervision is not in place; inadequateinvestment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ystem nee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th. The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can proceed from the following key links in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eans,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rketmain body and the strength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chieve the goal of governance in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approval system; not bann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eduction, on the marketand social interven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reduce themarket and social control, strengthen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functions.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performance evaluationmechanism, guarante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meet the directionof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requirements.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①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191页。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张曼丽:《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刘华:《经济转型进程中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③施雪华:《政府职能转变模式与政府能力比较》,《学习月刊》,2005年第3期。
    ④李梅娟等:《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和阻力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⑤罗峰:《浦东综合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路径与启示》,《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4期。
    ⑥郑小强:《政府职能转变动力机制研究——系统动力学观点》,《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⑦陈国权:《社会转型与有限政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26页。
    ⑧曹闻民:《政府职能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8页。
    ⑨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①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履行职能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②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包国宪:《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④Wor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 Word Bank.1992:3.
    ⑤Taleb, The Black Swan,第xxi页;Sebastian Heilmann,“Maximum Tinkering under Uncertainty:UnorthodoxLessons From China”,Modern China,2009年7月,第35卷,第4期,第450-462页。
    ⑥[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周平:《国家治理须有政治地理空间思维》,《探索与争鸣》,2013年8月。
    ②何增科:《建立党政主导、多方参与、共有共享共治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中国社会报》,2014年1月10日。
    ③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④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①任剑涛:《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第79页。
    ②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②[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③Robea Leach and Percy-Smith.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M]. New York: Palgrave,2001.6.
    ④蒋永甫:《网络化治理:一种资源依赖的视角》,《公共行政》2012年第11期。
    ①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竺乾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燕继荣、何增科、叶庆丰:《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对话》,《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
    ①赵光勇:《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4页。
    ②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④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第23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治理远景纲要:为了人类的发展”NUDP Strategy Note on Governance for HumanDevelopment。
    ①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英]格里·斯托克:《作为治理的五个论点》,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5页。
    ③Anne Mette Kjaer.2004. Governance,pp.9.Cambridge:Polity Press.
    ①[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版,第74页。
    ①[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页。
    ①转引自[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2页。
    ②参见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1期。
    ①Denhardt 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inzan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J].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6).
    ②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③胡仙芝:《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变革》,见董克用主编《公共管理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英]格里·斯托克:《作为治理的五个论点》,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8页。
    ①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②王丽平:《现代治理观研究的趋势》,《天中学刊》,2008年第2期。
    ①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家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②赵光勇:《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2页。
    ③钱正明:《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页。
    ④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6页。
    ⑤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第8-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③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1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王浦劬:《中国治理模式导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9期。
    ④王浦劬:《中国治理模式导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9期。
    ⑤唐皇凤:《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①[美]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页。
    ③张敏:《现代国家与自主治理:社会转型视野中的治理》,《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①景维民等:《制度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的重构:进程、问题与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84页。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4页。
    ①[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5页。
    ②[英]约翰·洛克:《政府论》,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8页。
    ①[英]约翰·洛克:《政府论》,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8页。
    ②竹立家:《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6页。
    ①陈奇星主编:《上海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4、105页。
    ①陈奇星主编:《上海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1页。
    ①陈奇星主编:《上海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2页。
    ②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
    ③陈奇星主编:《上海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3页。
    ①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②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①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①施雪华:《学习月刊》2005年第3期,第16页。
    ②[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①转引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2页。
    ②杨家兴:《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大连干部学刊》,2013年12月。
    ①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美]约翰·霍尔,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①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2-3版。
    ③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8页。
    ①[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29页。
    ②易承志:《社会转型与治理成长:新时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6-57页。
    ③[德]康保锐:《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隋学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①桑玉成:《转变政府职能依然是当前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务》。http://www.aisixiang.com/data/63087.html
    ①Francis Fukuyama. Liberalism versus State-building.Journal Democracy,18(3),2007:1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④《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家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②张康之等:《公共生活的发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28页。
    ①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7期。
    ①Charles Tilly.Coercion,Capital,and European States:AD990-1992.Blackwell,1990.
    ②刘伟:《迈向现代国家: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回顾、总结与展望》,《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③刘伟:《迈向现代国家: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回顾、总结与展望》,《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①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4-65页。
    ②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7-68页。
    ①胡象明:《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①张康之等:《在后工业化背景下思考服务型政府》《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③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98页。
    ①杨冠琼:《马克斯·韦伯与官僚制的社会性格》,《长白学刊》,1997年第3期。
    ②程毅:《从单一垄断到多元互动:政府治理模式嬗变的多维视角》,《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
    ①[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1996年版,第11-12页。
    ②王卓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服务型政府研究》,第30-3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第14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张康之:《民主的没落与公共性的扩散——走向合作治理的社会治理变革逻辑》,《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2期。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②[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3页。
    ②[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③[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④[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①[美]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①[法]让-皮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助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2年第2期。
    ①李良栋:《论中国国情下的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0期。
    ②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③H.George Frederickson and Kevin B. Smith..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imer,Cambridge: WestviewPress2003.pp.225-226.
    ①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62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页。
    ④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①[以色列]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
    ②参见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③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①孙立平:《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周期中的重建机制》,《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②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③[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0页。
    ④王家成:《政府成长论》,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6页。
    ①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耦合治理结构和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23页。
    ②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制度分析》,转引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耦合治理结构和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17页。
    ③王义保:《我国传统政治价值观视阈的政府职能分析》,《学术交流》,2007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②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当代政治研究报告》。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④转引自王焱编:《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1页。
    ⑤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世纪中国》,2005年第7期。
    ⑥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世纪中国》,2005年第7期。
    ①叶麒麟:《现代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5期。
    ②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当代政治研究报告》,2004年9月。
    ①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角度看》[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②田国强:《中国改革的未来之路及其突破口》,《比较》,2013年第1期。
    ①刘华:《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其转型努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③[美]杰弗里·庞顿,彼得·吉尔:《政治学导论》,张定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⑤姜国俊:《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03-104页。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5页。
    ②[意]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③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运行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年版,度20页。
    ①[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225页。
    ②耿国阶:《中国治理变革的模式研究》,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3页。
    ①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公共行政》2013年第9期,第27页。
    ②王卓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服务型政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5页。
    ①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2004年9月第33页。
    ①吴爱明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页。
    ①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①刘雪华:《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①高尚全:《政府转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
    ①引自胡鞍钢等:《中国走向2015》,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0-181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37页。
    ①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①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出版社2008年版,第56-57页。
    ①赵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立家解析“转变政府职能”关键点》,《法治日报》,2013年11月21日。
    ②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6页。
    ③唐皇凤:《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变迁及理性审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
    ④朱光磊:《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如何与众不同——<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评价》,《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①李良栋:《论中国国情下的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0期。
    ①张立荣:《论中国未来政府治理范式的特质与进路》,《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②保罗·G.黑尔:《转型时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5期。
    ①乔福龙:《中国治理模式的特色与成长逻辑——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②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3-1。
    ③乔福龙:《中国治理模式的特色与成长逻辑: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①竹立家:《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28-30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8-41页。
    ④黄楷:《政府文化职能的公共性》,2011年《社会科学1辑》,第11页。
    ①张波:《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9-21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8-41页。
    ①程李华:《政府应如何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①董伟:《后危机时代制度与结构的反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3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云红译:《失控的世界》[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③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④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①[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页。
    ①楚德江:《服务型政府:政府范式的新选择》,《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杨红伟等译:《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4-465页。
    ②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宋世明:《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美]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者供应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①程李华:《网络时代社会管理方式创新》,《长江论坛》,2013年第2期。
    ②应松年:《行政许可法与政府管理转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应松年:《不断把政府职能转变推向深入》,《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①杨小军:《从法律与行政关系论政府职能法治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①孙秀梅:《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阻碍与推动因素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王国平:《政府转变职能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科学决策》2009年第12期。
    ②程李华:《论服务行政文化的构建》,《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①程李华:《政府应如何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0期。
    ①徐湘林:《党管干部体制下的基层民主试改革》[J],《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
    ②张贤明:《当代中国问责制度建设及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1期。
    ①何颖:《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反思》,《比较政治学研究》,第1辑。
    ①何颖:《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反思》,《比较政治学研究》,第1辑。
    ①姜国俊:《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48页。
    ②周志忍:《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
    ①程李华:《政府应如何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0期。
    ①姜国俊:《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8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②程李华:《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西藏发展论坛》,2013年第5期。
    ①彭向刚:《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突出问题与改革的目标模式》[J],《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②傅思明:《权力监督“失灵”何以治愈——论行政审批权的异化与归位》[J],《学术前沿》,2013年第1期。
    ①邹晓东:《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到多元化供给——面向新公共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61页。
    ②欧盟委员会:《公私伙伴关系与共同体公共合同与特许法律绿皮书》,2004年4月第3页,转引自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管制改革研究》第198页。
    ①邹晓东:《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到多元化供给——面向新公共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58页。
    ②Lester M. Salamon主编:《政府的工具,新治理的指南》,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③理查德·D.宾厄姆:《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吴爱明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304页。
    ①吴爱明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的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①李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破局之道》[J],《行政论坛》,2012年第6期。
    ①石季壮:《探索行政审批服务谁胡化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9月。
    ②程李华:《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西藏发展论坛》,2013年第5期。
    ①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171-173页。
    ①彭东昱:《行政诉讼法大修倒逼政府依法行政》,《中国人大》,2014年1月16日。
    ①蒋劲松:《代议问责制初论》[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②顾海波:《关于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0年第5期。
    ①李国友:《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之建构》,《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①长恒龙:《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7月。
    ①孙代尧:《从十八界三中全会看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5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9-50页。
    ①孙代尧:《从十八界三中全会看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刘学军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2辑服务型政府建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M].长春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卓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服务型政府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5]燕继荣.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7]盛明科.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与制度安排研究[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8]王振中.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0]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1]谢庆奎、佟福玲.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13]李军鹏.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M].人民出版社,2009.
    [14]潘晓珍.政府的道德责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5]佟福玲.政府创新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16]郭小聪.行政管理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7]刘军.国家起源新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8]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出版社,2008.
    [19]肖立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0]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3版)[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1]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2]高尚全.政府转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3]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研究出版社,2008.
    [24]赵晖.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5]刘金香.人民政府为人民:如何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8.
    [26]麻宝斌、王那强.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7]朱光磊.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1辑)公务员规模问题与政府机构改革[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8]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9]吴敬琏.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0]杨光斌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2]董克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M].中国人民大学,2007.
    [33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4]边燕杰等.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5]邓国胜、肖明超等.群众评议政府绩效一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6]井敏.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7]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8]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
    [39]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M].学林出版社,2005.
    [40]叶娟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1]薛晓源等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3]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4]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45]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6]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47]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48]郭正林、肖滨.规范与实证的政治学方法[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49]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0]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国家视角[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51]张小劲、景跃进著.比较政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2]李良栋等主编.新编政治学原理[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3]王军.当代中国政体问题研究[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5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5]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6]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7]刘春.权力的陷阱与制约:西方国家政治腐败透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8]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9]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0]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德]康保锐.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欲界限[M].隋学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美]赫尔曼·M·施瓦茨,徐佳译.国家与市场:全球经济的兴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美]罗伯特·达尔著,周军华译.多元民主的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美]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德]马克斯·韦伯.儒家与道教[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美]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竺乾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0][美]杰弗里·庞顿,彼得·吉尔.政治学导论[M].张定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美]E·S·萨瓦斯,周志忍.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云红译.失控的世界[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4][美]B·盖伊·彼得斯,吴爱明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0.
    [1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英]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9][美]詹姆斯·布坎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等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1][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2][美]罗伯特·达尔著,李柏光等译.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
    [23][德]威廉·冯·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4][美]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上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5][美]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谭功荣等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8][美]查尔斯·沃尔夫,谢旭译.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29][以色列]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30][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3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张岱云等.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2][美]罗伯特·达尔著,王沪宁、陈峰译.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3][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5][美]阿·艾萨克著,张继武等译.政治学的视野与方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6][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7][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6.
    [1]竹立家.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4(1).
    [2]杨小军.从法律与行政关系论政府职能法治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3).
    [3]田国强.中国改革的未来之路及其突破口[J].比较.2013年第1期。
    [4]张贤明.当代中国问责制度建设及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2(1).
    [5]郁建兴.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未来[J].中国行政管理,2012(8).
    [6]刘祖云.中国“服务型政府”研究:回眸与反思[J].公共行政,2012(1).
    [7]韩奇.国家建设:视角、逻辑与内涵[J].求索.2011(1).
    [8]乔福龙.中国治理模式的特色与成长逻辑——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7).
    [9]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政治学研究,2010(5).
    [10]顾海波.关于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0(5).
    [11]石季壮.探索行政审批服务谁胡化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9).
    [12]何水.服务型政府:争议中的透视.探索与争鸣[J],2010(10).
    [13]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2010(2).
    [14]朱光磊.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如何与众不同——<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评价[J].政治学研究,2009(3).
    [15]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
    [16]曾毅.突变的研究路径——寻求一种新的制度变迁理论[J].探索与争鸣,2009(6).
    [17]张恒龙等.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上海大学学报,2009(4).
    [18]唐皇凤.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变迁及理性审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19]刘雪华.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政治学研究,2008(4).
    [20]蒋劲松.代议问责制初论[J].政治学研究,2008(6).
    [21]曾明,张光.市民需求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天津市调研数据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2008(1).
    [22]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的绩效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0).
    [23]孟祥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7(2).
    [24]李国友.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之建构[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5]白德全.构建复合行政模式管理行政服务行政[J].中国行政管理,2007(2).
    [26]蔡小慎等.城市治理模式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J].前沿,2007(11).
    [27]李良栋.论中国国情下的治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
    [28]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J].人民论坛,2006(5).
    [29]应松年.不断把政府职能转变推向深入[J].中国行政管理,2006(4).
    [30]应松年.行政许可法与政府管理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2).
    [31]周志忍.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2]叶麒麟.现代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J].理论与改革,2006(5).
    [33]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J].人民论坛,2006(5).
    [34]刘勇等.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J].云南社会科学,2006(6).
    [35]井敏.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区别[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37]唐代望.“管理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相斥吗[J].党政论坛,2005(2).
    [38]杨光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5(1)
    [39]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J].世纪中国,2005(7).
    [40]刘祖云.历史与逻辑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基于张康之教授社会治理模式分析框架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4(4).
    [41]刘祖云.服务型政府价值实现的制度安排[J].江海学刊,2004(3).
    [4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4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44]蒋雅文.国家理论的争论与发展[J].天府新论,2004(5).
    [45]蒋雅文.新制度主义中国家理论的争论与发展[J].经济评论,2004(6).
    [46]詹国彬.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47]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目标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2001(2).
    [48]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目标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2001(2).
    [49]朱德米.新制度主义的兴起[J].复旦学报,2001(1).
    [50]钱颖一.市场经济体制“基础设施”的建立与中央政府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2).
    [51]李棉管.行动中心制度主义:重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52]刘翔.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基于社会治理结构变迁的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3]姜国俊.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4]易承志.社会转型与治理成长:新时期上海大都市政府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Interorganizational Exchanges in China:organizational ForMs andGovernance MechanisMs.Tat.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VoluMe6,Issue1,2010.
    [2]DeMocratic Governance. Ma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3]DeMocracy Law and Governance.Jacques,2010.
    [4]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Public Governance. Stephen P. Osborne,2010.
    [5]The ReforM of Governance. Keping Yu.Brill,2010.
    [6]Bureaucracy and Good Governance.G.S.Rana.Alfa Publications,2010.
    [7]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 Pierre, Jon and Peters,B. Guy.Palgrave MacMillan,2010.
    [8]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C.K.Lal,T. A. John andSyed,2010.
    [9]The Sage Handbook of Governance. Mark.Sage,2010.
    [10]Good Governance: StiMuli and Strategies.Association of StateTrainingInstitutions in India.Publishers,2010.
    [11]Accountable Governance:ProbleMs and ProMises.Melvin and George M.E.Sharpe,Inc.,2010.
    [12]CoMMunication:The Third Way of Governance.R.S.Pandey.ConceptPub.Co.,2010.
    [13]Legislatures in Federal SysteMs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RudolfBaden-Baden NoMos,2010.
    [14]Metropolitan Governance:Conflict,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Richard.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10.
    [15]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An Insider's View. Indian Institute of PublicAdMinistr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Publishers,2010.
    [16]Governance in a Disenchanted World: The End of Moral Society.HelMut.Edward Elgar Pub.,2010.
    [17]Governance in The CoMMonwealth:An Overview of Current Debates.Secretariat,2010.
    [18]Governance in Central GovernMent:A Prescriptive,CoMplexity-basedGovernance FraMework/Derk.Governance. VoluMe23, Issue1,2010.
    [19]Governance without a State:Can It Work?/ThoMas. Regulation&Governance. VoluMe4, Issue2,2010.
    [20]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Changing EU Policies.Third WorldQuarterly.VoluMe31, Issue1,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