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张艺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中最杰出和获得极大成功的一位,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电影不仅是电影专业临摹的范本,更是跨学科研究的丰富文本,张艺谋本人及其创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正是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文本案例分析法,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详细探讨张艺谋电影的系列问题。
     文章共分七个部分。导论首先是对学界关于张艺谋电影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介,其次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历程。自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片《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经历了第一代导演的“戏剧性电影”时期,第二代导演的“文学性电影”时期、第三代导演的“文化与政治电影”时期,而后经由第四代导演的“文化的电影”时期,再至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性的电影”时期,达于目前的第六代导演的“现代主义的电影”时期。其次论述了第五代导演的生成以及张艺谋的身世背景,最后探讨了张艺谋电影的巨大成就。
     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张艺谋电影的发展问题。首先是从艺术电影到商业电影的转型;其次是从农村电影到城市电影的转型;最后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商业电影发展的趋势而进行的武侠大片转型。
     第三章详细探讨了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主题问题。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娴淑女子,也不是单纯的生育工具,她们在张艺谋心目中具有“神”的圣洁。张艺谋实施其女性神话讲述策略的元素有三个:幽闭的空间、浓烈的色彩、渲染的民俗。但是作为男性导演,张艺谋又自觉不自觉地受控于父权话语,客观上无法彻底的超越其男性的视角。
     第四章认真论述了张艺谋电影的商业价值。电影是商业、艺术、工业、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电影的首要特性是商业性,其次才是艺术的。张艺谋电影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这包括张艺谋本身的品牌价值和张艺谋电影的票房价值。
     第五章分析、阐述了张艺谋电影的意识形态性。文章具体探讨了张艺谋影片意识形态的展现、变化和走向,从最初高扬反叛的大旗,到温馨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再至心怀天下的权力颂扬,并进一步探悉变化的深层原因。
     结语部分则是对张艺谋的不足与贡献尽可能地做出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文的结论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张艺谋电影曾经具有的反思与反叛意味,表现出的叛逆精神极具社会意义;张艺谋电影的艺术成功和商业成就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他为中国电影的大片发展树立了标杆;张艺谋是位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尽管其电影不足之处非常明显。
Being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and successful in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Zhang Yimou is also the character who most has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ircle. His movies are not only the movie speciality copy model but also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ich text, Zhang Yimou and the creations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holds the rigorous scholarship, uses the theory union actual text case analytic method, research about Zhang Yimou's movies in detail from the cultural research's angl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ory firstly sorts out and comments on the recent situation which studies about Zhang Yimou’s movie ,then is the content,research technique and so on.
     Chapter 1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hinese movie's development process. Since 1905, Beijing“FengTai”Photo studio shot the first drama piece“the Dingjunshan”,the Chinese movie has experienc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director“theatrical movie”time,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director“literariness movie”time, the third generation directed“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movie”time, then by way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cultural movie”time, again to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movie's movie”time, reaches in the present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modernism movie”time. Secondly, elaborates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production as well as Zhang Yimou's experience backgrou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Zhang Yimou's movies.
     Chapter 2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s of Zhang Yimou's movies in detail. The first is from the art movie to commercial movie,the next is from the countryside movie to urban movie,the last is about Knight-errant movie which is to adapt the globalized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movie’s tendency which carries on.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feminine subject of Zhang Yimou's movies. In Zhang Yimou's movie the female is already not in the general sense lady-like female, is also not the pure birth tool, they have“the god”in Zhang Yimou’s hart. Zhang Yimou uses three implements in his feminine myth to narrate: closed space, strong color, exaggeration folk custom. But as the masculine director, Zhang Yimou is controlled unconsciously in the father right words, objectively is unable thorough surmounting his male angle of view.
     Chapter 4 earnestly elaborated Zhang Yimou's movies commercial value. The movie is commercial, artistic, industrialand ideological, movie's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s the commercial character, next is art.Zhang Yimou’s movies has the enormous commercial value, and this includes Zhang Yimou's brand value and the box-office value of Zhang Yimou's movies.
     Chapter 5 analyses the ideology of Zhang Yimou's movi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deology development of Zhang Yimou’s movies, the change and the trend ,from raising high at the first flag which rebels against, to the warm mainstream ideology propaganda, again to the intention world's authority praise, and further searches in-depth reason which changes entirely.
     The conclusion part is about relatively objective and fair appraisal on Zhang Yimou's insufficiency and contribution.
     This article conclusion is: In the Chinese movie history, the resonsideration which Zhang Yimou’s movies once had with rebels against meaning, displayed the rebel spirit has the social meaning extremely; Zhang Yimou's movies artistic success and commercial achievement are worth pondering thoroughly, he set up the pole for the Chinese movie's big piece development; Zhang Yimou is the outstanding movie artist, although his movies’deficiency is obvious.
引文
①贾磊磊《影像语言的感性形式与表述语境》,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②贾磊磊《影像语言的感性形式与表述语境》,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③王斌《张艺谋这个人》,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④王志敏《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的主要贡献》,《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①郭宝昌《说点您不知道的》,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②同上,第95页。
    ①郭宝昌《说点您不知道的》,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②《第五届金鸡奖评委会部分评委关于影片<黄土地>的发言摘录》,《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5年第5期。
    ③晓深《香港<黄土地>冲击波》,《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④罗艺军《论〈红高粱〉、〈老井〉现象》,《电影艺术》1988年第10期。
    ⑤张海方《自由随意的结构形式》,《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
    ⑥朱寿桐《愈益丑陋的蛮刺激——谈〈红高粱〉等探索影片的追求》,《电影艺术》1988年第7期。
    ⑦杜渊《对〈红高粱〉获奖的困惑》,《大众电影》1988年第5期。
    ⑧胥培才《欣赏心态:“高粱们”的自尊心》,《大众电影》1988年第6期。
    
    ①郑洞天《它不是我心目中的〈红高粱〉》,《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
    ②郑国恩《我欣赏它的造型语言》,《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
    ③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④屈雅君《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
    ①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影视文化》1989年第1期。
    ②陈惠芬《女性形象与文化叙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1期。
    ③张广崑《中国男导演眼中的女性形象——谢晋、凌子风、白沉、张艺谋创作比较谈》,《电影艺术》1993年第6期。
    ④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性发展》,《当代电影》1996年第6期。
    ①张颐式《再度想象中国二全球化的挑战与新的“内向化”》,《电影艺术》2001年第1期。
    ②张颐武《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③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④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⑤陈晓明《“后东方”视点:穿过表象与错觉》,《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⑥沙林《盘点张艺谋——中国文化界集体针砭国际大导演》,《艺术评论》2004年第8期。
    ①李彦《落后就会被淘汰》,《大众电影》2005年第11期。
    ②颜纯均《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兼论“后殖民语境”问题》,《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
    ③陈犀禾《从“International”到“National"——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文化建构》,《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
    ①黄式宪《从“后殖民”批评到新左翼激进文化批判——质疑某种“精英视角”对“第五代”电影的“盘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肖文《“英雄”焉能被“十面埋伏”?》,《戏剧文学》2005年第11期。
    ③金燕《“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研讨会纪实》,《艺术评论》2004年第12期。
    ④同上。
    ⑤陈墨《青春的呓语——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看法》,《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①王一川《我性的还是他性的“中国”——张艺谋影片的原始情调阐释》,《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
    ②张颐武《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③刘树勇《<红高粱>的造型艺术》,《当代电影》1988年底4期。
    ①申载春,殷国栋《红色: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阴山学刊》2005年第5期。
    ②李垚《誓将唯美进行到底——由<满城尽带黄金甲>谈张艺谋景观电影的得与失》,《电影评介》2007年第8期。
    ③[美]尼克·布朗《论西方的中国电影批评》,陈犀禾、刘宇清译,李建强、章柏青编《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266页。
    ④[美]尼克·布朗《论西方的中国电影批评》,陈犀禾、刘宇清译,《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
    ⑥费·正兴《论张艺谋的“点金之术”》,陈旭光译,《电影艺术》1998年第2期。
    
    ①费·正兴《论张艺谋的“点金之术”》,陈旭光译,《电影艺术》1998年第2期。
    ②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①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②贾磊磊《影像的传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②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文建会台北1988年版,第9-10页。
    ③《申报》1896年7月26日、27日、31日、8月14日广告
    ①王永芳、姜洪涛《在华发行外国影片目录(1896-1924)》,刊《中国电影研究》第1辑,香港中国电影学会1983年版,第260-282页。
    ②转引自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③林年同《中国电影研究》,香港中国电影学会1983,第184—235页。
    ①转引自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①戴锦华《斜塔:重读第四代》,载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①黄式宪《中国电影的现代演进及其文化意蕴》,《戏剧艺术》1997年第3期。
    ②陈旭光《“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郑洞天《“第六代”电影的文化意义》,《电影艺术》2003年第1期。
    
    ①陈凯歌《秦国人——记张艺谋》,《悲欣交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②张振华《从张艺谋电影看我国“第五代”导演文化观念的转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①尹鸿《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美学思潮》,《电影艺术》1995年第4期。
    
    ①陈凯歌《秦国人——记张艺谋》,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第285页。
    ②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16页。
    ①张艺谋《电影导演工作与电影制作》,《看电影》2003年第6期。
    ②张艺谋、肖风《<一个和八个>的摄影阐述》,《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5年第6期。
    ③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④郭宝昌《说点您不知道的》,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⑤同③,第25页。
    ①陈凯歌《秦国人——记张艺谋》,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287页。
    ②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同上,第22页。
    ④张光芒、马航飞《经典浪漫:影视巨子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①《马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4页。
    ①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①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②戴锦华《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后大陆艺术电影中的多重认同》,载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③陈墨《青春的吃语—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看法》,《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④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⑤同上,第138页。
    ①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②同上,第157页。
    ③同上,第62页。
    ④同上,第101页。
    ⑤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⑥陈墨《青春的呓语——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看法》,《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⑦张久英编《翻拍张艺谋》,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①《部分著名导演答本刊问》,《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②郑洞天《“种萝卜”的门道》,《大众电影》2006年第1期。
    ③解玺璋《从<千里走单骑>看另一个张艺谋》,《艺术评论》2006年第2期。
    ④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15:02
    ⑤尹鸿《<满城尽带黄金甲>:岂一个俗艳了得》,《大众电影》2007年第1期。
    
    ①韩秀凤、晓海编《张艺谋——为艺谋不为稻梁谋》,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②金燕《“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研讨会纪实》,《艺术评论》2004年第12期。
    ③罗贞裁整理《电影·艺术·人生——张艺谋答军艺学员问》,《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①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①[苏]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②张会军、张艺谋等《五代精英话当年》,《电影艺术》2000年第5期。
    ①[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页。
    
    ①张振华《从张艺谋电影看我国“第五代”导演文化观念的转换》,《复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5期。
    ②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第9期。
    ①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 002年版,第164页。
    ②郑洞天《成长的烦恼——城市电影心路扫描》,《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
    ③沙林《邹静之的“秘诀”——“天下第一编”和张艺谋的故事》,《艺术评论》2006年第2期。
    
    ①罗贞裁整理《电影·艺术·人生——张艺谋答军艺学员问》,《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②张会军、谢小晶《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③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5页。
    
    ①林洪桐《<英雄>与“明星制”》,《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②陈宪年《创作个性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①郑洞天《成长的烦恼——城市电影心路扫描》,《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
    
    ①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②[苏]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①罗雪莹《赞扬生命崇尚创造——张艺谋谈<红高粱>创作体会》,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③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①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①戴锦华《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①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②陈趾青《对于摄制古装影片之意见》,《神州特刊》“《道义之交》”号,1926年2月上海出版,转引自弘石《第一次浪潮——默片期中国商业电影现象评述》,《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
    ①YULE.SOHU.COM 2004-09-13 14:50(王丹阳)
    ②哈哈海豚《花落无声高山有音——志在“千里”张艺谋》,《航空港》2005年第6期。
    ④张颐武《张艺谋与全球想象》,《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⑤黄式宪《东方武侠传奇:张艺谋跨界出征的悲壮之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江风《缘起——张艺谋电影作品<英雄>制作全纪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7页。
    ②张力《原始的情感与崇高的仪式:影片<十面埋伏>与<英雄>镜头的文化学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苏珊·朗格《关于电影的笔记》,《世界电影》1987年第1期
    ④江风《缘起——张艺谋电影作品<英雄>制作全纪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黄式宪《东方武侠传奇:张艺谋跨界出征的悲壮之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江风《缘起——张艺谋电影作品<英雄>制作全纪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③郝建《张艺谋与“唯漂亮主义”》,《新闻周刊》2004年9月13日。
    
    ①江风《缘起——张艺谋电影作品<英雄>制作全纪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②楞彬彬《全面回应观影争议》,《新京报》2004年7月19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②贾磊磊《影像的传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③黄式宪《东方武侠传奇:张艺谋跨界出征的悲壮之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陈晓云《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艺术百家》1994年第1期。
    ②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③张艺谋被指对女性研究很到位,雅虎论坛首页>娱乐>影视>黄金甲
    ④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①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①影片《秋菊打官司》台词。
    
    ①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②孟宪励《胜利者的癫狂到失败者的绝望——张艺谋历史影片的叙事读解》,《当代电影》1993年第3期。
    ③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影视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④莫言《红高粱》。
    
    ①刘德濒《民俗化:对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阐释》,《电影艺术》1997年第3期。
    ②[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7页。
    ③郑国恩《影视摄影艺术赏析》,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①江风《缘起——张艺谋电影作品<英雄>制作全纪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孔都《不是是一个神奇传说——<红高粱>赏析》,《当代电影》1988年第2期。
    ①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②颜纯钧《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③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①颜纯钧《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②费·正兴《论张艺谋的点金之术》,《Asian Cinema》1995年冬季号。
    ①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影视文化》1989年第1期。
    ②张明《与张艺谋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①解玺璋《中国妇女向后转》,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②《张艺谋:中国人不会永远青睐外国大片》,[美]《星岛时报》2002年4月9日。
    ①董新宇《沉默或独语——新近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当代电影》1996年第5期。
    ②应宇力《女性电影史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金丹元《张艺谋执导影片之亚洲文化共识》,《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2期。
    ④[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陈晓云《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艺术百家》1994年第1期。
    ②米歇尔·福科《性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③[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转引自《影视文化》1989年第一辑。
    ④孟君《性别叙事:凸显差异的女性书写——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之一》,《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
    ①[美]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②屈雅君《“女为悦己者容”——关于男性电影的女性批评》,《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③[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④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①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①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②[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③同①,第41页。
    ④[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⑤顾仲彝《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电影杂志》1948年第7期。
    ⑥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新文学史料》第4辑。
    ①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07页。
    ②[苏]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
    ③同上,第199页。
    ④《重新定位:电影属娱乐业———黄建新访谈》,《大众电影》2004年第7期。
    ⑤黄建新等《调整与选择: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艺术广角》1995年第期6。
    
    ①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②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戚娟娟《运作电影:与张艺谋对话》,《齐鲁周刊》2000年8月30日。
    ②李尔葳《张艺谋:保持自己的创造力》,《中国财经报》2001年3月21日。
    ③柴效锋《黄建新访谈》,《当代电影》1994年第2期。
    ④顾仲彝《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电影杂志》1948年第7期。
    ⑤杨远婴、潘桦《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①《重新定位:电影属娱乐业———黄建新访谈》,《大众电影》2004年第7期。
    ②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③中国经济网>娱乐频道>电影>环球电影新闻2007年01月04日。
    ④饶朔光《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西部电影》1987第4期。
    ⑤郑向虹《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田壮壮推出第六代导演》,《电影故事》1995第5期。
    ①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②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①黄式宪、李尔葳、张艺谋《以“小”搏“大”,坚守一方净土》,《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
    ②戚娟娟《运作电影与张艺谋对话》,《中国企业家》2000年第8期。
    ③周慧《谁制造了中国电影的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①数据来源,严秀《中国电影的沦落》,2001年6月27日,载《新语丝电子文库》(http://www.xys.org),(http://www.xys2,org)。
    ②郑洞天《TO BE,OR NOT TO BE?——加入WTO以后的中国电影生存背景分析》,《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①张晓明、胡惠林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②网易娱乐专稿《京港电影合作论坛召开畅谈华语电影发展大计》,2007-11-06。
    ③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④同①,第135—136页。
    
    ①《京港电影合作论坛召开畅谈华语电影发展大计》2007-11-06 10:00:09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②丁亚平《1897——2001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46页。
    ③百度电影票房帖吧2007-9-3
    ①方晋元整理《张艺谋访谈录》,《新疆艺术》2000年第4期。
    ②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257页。
    ③电影官方网站:/font]http://ent.sina.com.cn/hjj/index_flash.html。
    ⑤杨远婴、潘桦《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①《唯实》与张永祎的谈话,《<十面埋伏>究竟“埋伏”着什么》,《唯实》2004年第10期
    ②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③倪骏《“黄金甲”:又一次误读?》,《世界知识》2007年第1期。
    ④赵葆华《遭遇好莱坞》,《电影通讯》2000年第4期。
    ①晋瑜《张艺谋:中国的斯皮尔伯格?》,《生活时报》2000年9月10日
    ①江晓雯《当代世界电影文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②何明《面见<英雄>》,《上影画报》2003年第1期。
    ③《沈冰专访张艺谋——<英雄>以外的话题》,《电影文学》2003年第2期。
    ④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⑤何明《面见<英雄>》,《上影画报》2003年第1期。
    ①张晓明、胡惠林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①秋名《<英雄>的商业成功与有效的市场策划》,《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
    ①顾上飞《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由来和演变》,《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第5期。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④[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⑤范景中《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①倪震《北京电影学院物语———第五代电影前史》,日本名古屋全国出版株式会社1995年版,后记。
    ②张会军、谢小晶《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③李尔藏《当红巨星巩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④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⑤郭宝昌.说点您不知道的,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①许萍《作为东方奇观的新民俗电影》,《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
    ③张艺谋《就拍这块土!——<黄土地>摄影体会》,《电影艺术》1985年第5期。
    ①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②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③张艺谋《唱一只生命的赞歌》,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2期。
    ⑤应雄《别了,80年代——张艺谋电影论纲》,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⑥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②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③同上,第42页。
    ①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①[美]达得利·安德鲁《电影理论概念》,郝大铮、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②应雄《别了,80年代——张艺谋电影论纲》,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③贾磊磊《影像的传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④胡克、张建勇等《中国电影美学:199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⑤张久英《翻拍张艺谋》,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①胡克、张建勇等《中国电影美学:199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②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①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②张久英《翻拍张艺谋》,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③见张艺谋为鲍十著《我的父亲母亲》一书而写的封面题辞和扉页题辞(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但是语气和语句都不太像是“张艺谋说”,是否书商借张艺谋的大名而写的广告词,尚须进一步考证。
    ④鲍十《张艺谋和我——白鹿书院·序》,见《我的父亲母亲》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①鲍十《张艺谋和我——白鹿书院·序》,见《我的父亲母亲》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②肖小穗《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再现系统》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①张颐武《<英雄>:新世纪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2)
    ②《信息时报》,2002年12月16日
    ③江风《缘起——张艺谋电影作品<英雄>制作全纪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④张颐武《<英雄>:新世纪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①新华网,2002年9月27日。
    ②雅虎中国,2002年11月4日。
    ③《章子怡悄待〈英雄〉出世》,载《京华时报》,2002-11-06。
    ④见《英雄》纪录片《缘起》
    ①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1页。
    ②肖小穗《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再现系统》,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③汪民安《福柯与哈贝马斯之争》,《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①朱靖江《黄金甲:浮华时代的悲剧》,《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2月25日。
    ①转引自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①张若雪《读解张艺谋:以工巧营造沉重》,中国电影艺术编辑《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②罗雪莹《赞颂生命崇尚创造——张艺谋谈<红高粱>创作体会》,中国电影艺术编辑《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160页。
    ③同②,第159页。
    ④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0页。
    ①罗雪莹《赞颂生命崇尚创造——张艺谋谈<红高粱>创作体会》,中国电影艺术编辑《论张艺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②1993年,中国媒体最枪眼的文化/娱乐新闻之一就是张艺谋出资聘请中国五位作家撰写长篇小说《武则天》(买断电影改编权)。其中赵玫曾回忆道:“我和苏童、莫言(应为赵玫记忆之误,参与《武则天》写作的应是格非)都在张艺谋号召下按好莱坞模式各自写了不同的电影版《武则天》剧本,……他决定让巩俐出演《武则天》,因此剧本中的武则天几乎是为巩俐量身订做的。”杨翘楚:《张艺谋拟拍〈武则天〉,有意邀巩俐加盟》,载《兰州晨报》,2002-07-27。
    ③刘恒《苍河白日梦》,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④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①宁耘整理《<一个都不能少>剧组与南京大学学生的公开对话》,南京《服务导报》1999年4月25日。
    ②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④孙泉《震撼全世界媲美好莱坞——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制片人张伟平对话》,《世界电影之窗》2006年第12期。
    
    ①转引自陶东风、金元浦《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②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③戴锦华《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影视艺术》2007年第2期。
    ④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①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奏启》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李彦《<十面埋伏>能超过<英雄>吗——张伟平访谈》,《大众电影》2004年第6期。
    ③沙林《邹静之的“秘诀”——“天下第一编”和张艺谋的故事》,《艺术评论》2006第2期。
    ④王志《78班,电影学院的骄傲》(下),《大众电影》2006年第2期。
    ①语言系统(Langue),在语言学中通译为言语,但为了与另一个术语Parole言语相区别,故译为语言系统。此文译文载于《世界电影》1992年1、2期。
    ②[法]C·Metz Film Language, New York. 1970.法文版原名为《电影表意散论》。转引自戴锦华《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电影艺术1994年第1期。
    ③[俄]米哈伊尔·杨波尔斯基《评论的契机》,李时译,李建强、章柏青编《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④[美]格里菲斯《电影的今天与明天》,《世界电影》1983年第3期。
    ⑤《部分著名导演答本刊问》,《电影艺术》2005第6期。
    ⑥贾磊磊《影像的传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①《北京青年报》1992年8月1日。
    ②陈墨《青春的吃语—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看法》,《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种萝卜”的门道》,《大众电影》2006年1期。
    ①朱靖江《<十面埋伏>何来“惜败”?》,《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月24日。
    ②叶坦《“电影是感情性的东西”与张艺谋的谈话》,《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③[苏]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④[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5页。
    
    ①张久英《翻拍张艺谋》,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②蒲颖《“第五代”还能走多远?》,《神州学人》2002年第4期。
    ③《众说张艺谋》,《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①《众说张艺谋》,《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②张光芒、马航飞《经典浪漫:影视巨子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1、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戴锦华.雾中风景——1978–1998中国电影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5、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德]乌力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郑再新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8、电影艺术译丛编辑部编.《电影艺术译丛》第5辑[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9、丁亚平.1897——2001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10、[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11、冯锦芳.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2、郝建.硬做狂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3、胡克等.中国电影美学:1999.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4、胡克等.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5、季洪.电影经济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16、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7、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8、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9、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1、李建强、章柏青编.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3、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4、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5、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6、[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作品.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27、[美]艾·威尔逊.论观众.李醒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28、[美]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编.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M].麦永雄、柏敬泽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
    29、[美]戴维·波德维尔、克里斯琴·汤普森.电影艺术导论[M].陈梅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0、[美]李·R.波布特.电影的元素[M].伍函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31、[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32、[美]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33、[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34、[美]玛丽·奥勃莱恩.电影表演.纪令仪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35、[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齐宙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6、任仲伦.新时期电影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7、宋家玲.电影学前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8、宋杰.电影与法律:现状、规范、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39、石川.电影史学新视野[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0、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41、田兆耀.电影美学与文化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2、王海龙.人类学电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43、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44、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45、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46、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7、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8、[苏]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49、[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0、[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51、[意]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M].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52、[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何力、李庄藩、刘芸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53、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4、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5、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56、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7、林绍峰著.视觉英雄张艺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8、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59、罗雪莹.红高粱——张艺谋写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60、斯群.世界电影博览[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1、颜纯均.电影的解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6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3、中国电影出版社.《话说<黄土地>》[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64、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张艺谋[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65、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M].台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
    66、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67、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8、胡星亮、张瑞麟编.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69、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70、金冠军、曹维劲编.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71、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2、李少白编.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3、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4、倪俊.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75、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76、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77、邵牧君.西方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78、应宇力.女性电影史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79、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C]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80、曹积三、闫桂笙.影坛风流[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
    81、陈凯歌.秦国人——记张艺谋.悲欣交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82、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3、韩秀凤、晓海编.张艺谋——为艺谋不为稻梁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84、花军.第五代导演[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85、贾磊磊.风掠苍生魂断英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6、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87、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
    88、李尔葳.直面张艺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89、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90、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故事.http://www.bjfa.edu.cn
    91、王斌.张艺谋这个人.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92、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93、杨远婴、潘桦.90年代的“第五代”[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94、张光芒、马航飞.经典浪漫:影视巨子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95、张会军、谢小晶.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96、张久英编.翻拍张艺谋[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
    97、张明.与张艺谋对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98、张新煜、张红岩.阳谋,恰似温柔的耳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99、张振华.陈凯歌: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100、郑洞天.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101、周慧.谁制造了中国电影的神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102、朱日坤、万小刚编.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103、朱日坤、万小刚编.影像冲动:对话中国新锐导演[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104、张凤铸、黄式宪、胡智锋编.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105、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06、张晓明、胡惠林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0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女性的秘密[M].晓宜、张亚莉译.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88.
    110、[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1、[苏]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12、覃德清.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3、[英]吉尔·内姆斯《女性和电影》[C].李二仕译.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
    114、[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廖申白、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5、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1985.
    117、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8、[美]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M].陈超南、刘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9、[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傅志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2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2、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4、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25、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126、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27、戴锦华.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28、[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杨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29、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30、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1、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3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4、陶东风、金元浦等.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5、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4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6、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7、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8、颜纯均.文化的交响[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39、[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0、Rey Chow,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 ,Minneapolis:Universityof Minnesota Press,1991.
    141、Writing Diaspora,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142、Paul Clark,Chinese Cinema: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43、Yingjin Zhang,Chinese National Cinema.Lodon:Routledge,2004.
    145、Xudong Zhang ,Wither China?Intellectual P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
    146、Yomi Braester, Witness Against History: Literature, Film and Public Discours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P,2003.
    147、Laurent Tirard,Moviemakers’Master Class:Private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Foremost Directors,New York:Faber and Faber.
    148、Charlotte Brunsdon,Julie d’Acci and Lynn Spigel:Feminist Television Criticism:A Read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49、江风.缘起——张艺谋电影作品《英雄》制作全纪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