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与打工子弟学校的前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也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围绕着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所出现的打工子弟学校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然而,城市化虽然给打工子弟学校带来了创办学校的外部需求,可是能够提供给他们的环境因素并不稳定。流动的家庭,流动的打工子弟,流动的生存环境,使打工子弟学校和学生无法把教育看成是第一位的,生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私立办学决定了打工子弟学校的盈利性,而生存的市场化环境和作为供给需求的打工子弟家庭,又必然决定了打工子弟学校只能把更好地生存,而不是高效的教育,作为办学的目标。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劣质的教学供需关系。学校不会全力以赴地投入教育,种种教学设置都成了收费的手段。
     打工子弟学校出现的现象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却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过程相对比较平稳,社会适应城市变化的过程,相对较为有秩序。而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快速的城市化,教育的市场化导致生存规律取代了教育规律,这样的结果,必然招致打工子弟学校最终悲剧性的命运。
As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large numbers of migrants into the city, it also brings a range of issues arising therefore, around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education, migrant children schools emerged has been the people's attention problem.
     However, although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to the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founded the school in external demand, but to provide them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not stable, the flow of the family, the flow of migrant children, the flow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so that migrant children schools and students can not take education as the first one, the survival for th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ivate school determines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s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s domestic supply, but also must determine the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can only live better, rather than efficient education as Running objectives. This will naturally form a kind of poor quality of teaching supply and demand, the school does not go all out to put into education, various teaching settings have become the means to pay.
     The phenomenon of China's migrant children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erformance is different. This is becaus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to adapt to the city, relatively orderly. China and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the contrary, rapid urbanization, education, law of survival of the market leads to replace the law of education, such a result, migrant children schools inevitably lead to the ultimate tragic fate.
引文
1、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2009年6月7日。
    2、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打工I妹之家:《来自他们的声音——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调研
    报告》2007年4月。
    3、蔡昉主编:《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4、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近日日本教育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5、何东昌总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3年。
    6、胡庆芳:《美国教育360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7、焦必方主编:《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8、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9、蓝宇蕴主编:《都市里的村庄》,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一版。
    10、梁忠义主编:《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11、卢辉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
    12、马骥雄选编:《教育文集·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饶传坤:“日本农村过疏化的动力机制、政策措施及其对我国农村建设的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37卷第6期。
    14、人民日报国际部:《中国记者眼中的外国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15、孙鸿志:“拉美城镇化陷阱”《财经文摘》,2010年4月7日。
    16、藤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17、王旭、黄柯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18、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19、夏书章主编:《市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一版。
    20、姚力文、刘建平:“强迫城市化,出了问题,‘哭都来不及’!”《南方周末》2010年11月12日。
    21、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22、翟进张曙编著:《个案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3、赵丽红:《拉美的教育—社会不公的原因探析》,《拉美研究》2008年第4期。
    24、郑乘文主编《社会凝聚——拉丁美洲的启示》,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25、郑也夫:《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26、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调研组(世界宣明会—中国资助):《城市夹缝中生存的“社会第三单元”—北京市部分农民工子弟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10月。
    27、[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28、[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9、[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0、[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下),华夏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31、[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3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33、[美]丹尼尔·U·莱文、瑞伊娜·F·莱文:《教育社会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4、[美]加尔布雷思:《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译林出版社1999版。
    35、[美]卡罗尔·卡尔金斯:《美国文化教育史话》,人民出版社1984年02月第1版。
    36、[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37、[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
    38、[美]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主编:《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9、[美]R·E·帕克著:《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40、[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山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41、[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第一版。
    42、[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著:《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3、[美]珍妮·H·巴兰坦:《美国教育社会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44、[日]总务省统计局:《日本2009年统计年鉴》,平成21年3月。
    45、[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47、[英]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48、Abrams, P.,& Wrigley, E. A. (Eds).1979, Towns and societies: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9、Adler, P. A.,&Fontana, A,1987, Everyday life sociology. In K. Plummer (Ed.),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Vol.1。
    50、Burawoy, Michael.1998, The Extended Case Method. Sociological Theory, vol.16, no. 1。
    51、Emerson, R. et al. Writing an ethnography. In: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52、Freedman, Maurice.1979,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Essay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3、Hammersley., M., and P. Atkinson.1995, "Research design:problems, cases and samples. " In:Ethnography:Principles in Practice"
    54、Stake, Robert. "Qualitative studies." I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orman Denzin and Yvonna Lincoln, eds. Sage Pubications.
    55、Lieberson, Stanley. "Small N's and big conclusions:an examination of the reasoning in comparative studies based on a small number cases." In What is a Case?
    56、National Commission on Neighborhoods.1979, People, building neighborhoods. Washington, D C: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57、Seale, Clive.1999, The Quali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58、UNESCO Principal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1998,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in peace and harmony; values education for peace, 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a UNESCO-APNIEV E sourcebook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rtiary level education. Bangkok:UNESCO PROAP.
    59、Vernon Henders,2010,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17。
    60、Walton, John.1992, "Making the Theoretical Case", In Charles C. Ragin and Howard S. Becker (eds.), What Is a Case? Exploring 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Inqui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民日报》1999年06月17日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教改函(2010)1号,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5月。
    4卢辉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
    5周建国、尹力:“贫富分化对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兼论流动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学习与实践》2009年3期,P121
    6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2009年6月7日。
    7《京华时报》2007年10月30日,第7版。
    8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
    9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2009年2月24日。
    10同上
    14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
    15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打工妹之家:《来自他们的声音——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调研报告》
    16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
    17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
    18同上
    19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
    20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打工妹之家:《来自他们的声音——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调研报告》2007年4月。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6章第32条。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第56条。
    23北京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查组,张雪梅:《关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的调研报告》,2007年9月16日。
    24《天津河西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犯罪呈现新特点》《天津日报》2007年03月22日。
    25北京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查组,张雪梅:《关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的调研报告》,2007年9月16日。
    26同上
    27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调研组(世界宣明会—中国资助):《城市夹缝中生存的“社会第三单元”—北京市部分农民工子弟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10月,P26-29。
    28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组:张雪梅《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
    30[美]卡罗尔·卡尔金斯:《美国文化教育史话》,人民出版社1984年02月第1版P8
    31马骥雄选编:《教育文集·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26页。
    32胡庆芳:《美国教育360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P1。
    3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P478。
    34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P567。
    35饶传坤:“日本农村过疏化的动力机制、政策措施及其对我国农村建设的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37卷第6期P148-149
    36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近日日本教育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P163。
    37焦必方主编:《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P187。
    39[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P242
    40孙鸿志:“拉美城镇化陷阱”《财经文摘》,2010年4月7日。
    41赵丽红:《拉美的教育—社会不公的原因探析》,《拉美研究》2008年第4期P53-57。
    42郑秉文主编《社会凝聚——拉丁美洲的启示》,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P260
    43赵丽红:《拉美的教育—社会不公的原因探析》,《拉美研究》2008年第4期P56。
    44郑秉文主编《社会凝聚——拉丁美洲的启示》,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P263
    45[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P106-107。
    4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条。
    47[美]罗尔斯: 《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P 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