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北道土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贡,就是“任土作贡”,指臣属或者藩属向君主进献土特产、珍宝和财物。关于土贡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夏代。在汉代以前,贡与赋是合一的。到汉代时,土贡开始从赋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运行的制度。至唐代,土贡制度日臻完善。河北道是唐代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本文力求对唐代河北道的土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唐代前期,土贡在国家的财政来源中所占比例较小,实际上土贡的政治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到唐中后期,政府的财政开支逐渐增大,政府需要尽可能地扩大财源。有关土贡的记载也日益增多,这说明土贡逐渐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根据《新唐书?地理志》、《唐六典》、《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史料,将有关唐代河北道土贡内容归纳整理为六大类:丝织品、日常生活用品、矿物、药材、食品、珍禽异兽。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唐代河北道的主要经济作物、矿物等,而且对其产地分布、产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可以反映出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产业。丝织品在唐代河北道土贡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丝织业是唐代河北道的重头特色产业。我们还可以深刻了解土贡在河北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这有利于我们探索土贡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的一些深刻影响,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社会生活与人民的喜好都有一定的帮助。唐代时期,河北道向唐朝廷上贡或临时进献,这些都体现出地方对唐中央皇权的敬畏和礼仪,而且也反映了皇权的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即使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的情况下,各种名目繁多的进贡也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这些贡物也起到维系唐朝廷和河朔藩镇之间关系的作用。
Special products and high quality goods ,“special products and high quality goods from local”, refers to the liegemen gave the monarch some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jewelry and belongings. The earliest records about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was Xia Dynasty. Before Hang Dynasty,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were in taxes. In Hang Dynasty,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began to separate from the taxes, and became a independently operating system. In Tang Dynasty, the system of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increased perfect. In Tang Dynasty, Hebei Dao was the important loc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we try to mak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In earlier stage of Tang Dynasty, the proportion of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was very small in the source of stat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nd political sense exceed economic meaning. In the centre three-quarter, especially Tang Xuanzong, the financial expense of the government was serious, and enlarge the financial orgin.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was an important way of the financial expense, and the informations on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grew in number or quantity. On the basis of“New tang book geographical ambition”,“Tang six Canon”,“Tong Dian”,“Yuanhe counties volunteers”,“Yuanhe counties district”,“Oneworld mind at peace”, we settle and classify contents of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in Hebei Dao, silk fabrics, daily living equipment, mineral, medicinal materials, food, rarity animals. We may know the major commercial crops, mineral, and analyse and research the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major commercial crops and mineral, and reflect developmental level of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regional features, we may know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of Hebei Dao; we make for exploring effects on local polity, economy and social life of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it is helpful to know the local social life and people’s preferences. In Tang Dynasty, Hebei Dao gave the government of Tang Dynasty some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it reflected the revere and rite of local, and reported supreme imperial power and heavy feudal system. SiZhiYe was big in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of Hebei Dao, and the crunch industry of Hebei Dao. Hebei Dao stayed in touch with the government of Tang Dynasty by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Even if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anZhen regime after An Lushan Rebellion, all kinds of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was the main source of government finance, in the meantime it held together the government of Tang Dynasty and FanZhen heshuo .
引文
①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
    ②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③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年。
    ④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
    ⑤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⑥张仁玺:《唐代土贡考略》,《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⑦王永兴:《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①唐耕耦、张秉伦:《唐代茶业》,《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②朱利民:《唐代茶道》,《唐都学刊》1988年第1期。
    ③姜含春:《唐风贵茶之成因》,《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
    ④王广智:《唐代贡茶》,《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
    ⑤闽泉:《略论唐代顾渚贡茶》,《农业考古》1994年第4期。
    ⑥宗伟方:《宜兴茶的传说与唐代贡茶》,《档案与建设》2006年第5期。
    ⑦王赛时:《唐代酒品考说》,《扬州大学烹饪学报》1996年第1期。
    ⑧赵仕祥:《名酒、宫廷用酒和家酿酒—漫话唐代的酒(上)》,《中国食品》1998年第11期。
    ⑨郭沣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①安彩凤:《唐代的饮酒风》,《文博》1999年第2期。
    ②徐连达:《隋唐的酒事、酒宴与酒令》,《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③严奇岩:《从唐代贡品药材看四川地道药材》,《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
    ④刘云辉:《唐代玉器珍品》,《中国宝石》1999年第8卷第2期。
    ⑤王永平:《从土贡看唐代的宫廷饮食》,《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⑥黄正建:《试论唐代前期皇帝消费的某些侧面—以《通典》卷六所记常贡为中心》,《唐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李斌城等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吕维新:《唐代贡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
    ③于良子:《贡茶的缘起及对我国茶叶生产的影响》,《中国茶叶》1994年第16卷第1期。
    ④李斌城等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①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璧》,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②(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3《禹贡第三上》,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145--153页。
    ③(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3《禹贡第三上》,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136页。
    ④尤洪辉、齐田兵:《中国古代土贡制度发展史初探》,《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⑤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卷13《地官司徒下?载师》,(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8页。
    ⑥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卷2《太宰》,(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页。
    ①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卷7,中华书局,1987年,第273页。
    ②尤洪辉、齐田兵:《中国古代土贡制度发展史初探》,《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③(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祖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70页。
    ④尤洪辉、齐田兵:《中国古代土贡制度发展史初探》,《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⑤(北齐)魏收:《魏书》卷110《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2852页。
    ⑥(梁)萧子顯:《南齐书》卷6《明帝纪》,中华书局,1972年,第85页。
    
    ①(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80《朝贺》,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57页。
    ②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28页。
    ①(唐)杜佑:《通典》卷6《食货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页。
    ②(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目录》,汪绍楹校,中华书局,1965年,第13页。
    ③(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298王建《海人谣》,中华书局,1960年,第3383页。
    ④(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487鲍溶《採珠行》,中华书局,1960年,第5538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2《隐逸·阳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33页。
    ①单鹏:《述宋代土贡之特点--以“元丰贡”、“绍兴贡”为中心》,《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
    ②(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79页。
    ③(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0《太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42页。
    ④(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197《唐纪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6205页。
    ⑤(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590李郢《茶山贡焙歌》,中华书局,1960年,第6846—6847页。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76《杨贵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494页。
    ②(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530《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上柱国晋国公赠太傅韩公行状》,中华书局,1983年,第5383页。
    ③(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0《太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45页。
    ④(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0《太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46页。
    ⑤(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11《殿中省》,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324页。
    ⑥朱捷元:《西安北郊出土唐金花银盘铭文的校勘》,《文物》1964年第7期。
    ①(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0《太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45页。
    ②(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0《太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45页。
    ③(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82—83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512页。
    ⑤(唐)吴兢:《贞观政要》卷8《贡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53页。
    ⑥(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64页。
    ⑦(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463《翰林制诏》,中华书局,1966年,第2365页。
    ⑧(唐)杜佑:《通典》卷6《食货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①(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427白居易《红线毯》,中华书局,1960年,第4703页。
    ②(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425白居易《重赋》,中华书局,1960年,第4674页。
    ③(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388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华书局,1960年,第4379页。
    ④(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0《太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45—546页。
    ①(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2《少府军器监》,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72页。
    ②(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2《少府军器监》,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73页。
    ③(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2《少府军器监》,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74页。
    ④(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19《司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29页。
    ⑤(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2《少府军器监》,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76页。
    ⑥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33页。
    ⑦(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1《食货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344页。
    ⑧(宋)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卷168《帝王部?却贡献》,中华书局,1960年,第2025页。
    ①(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616《请置屯田表》,中华书局,1966年,第3103页。
    ②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41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05《王鉷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29页。
    ④(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2《食货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358页。
    ⑤(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24《唐纪四十》,中华书局,1976年,第7192页。
    ⑥(宋)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卷484《邦计部》,中华书局,1960年,第5790页。
    ⑦(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26《唐纪四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7280页。
    ⑧(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59《唐纪七十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8460页。
    ⑨(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梁书》卷3《太祖纪第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55页。
    ①(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梁书》卷4《太祖纪第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59页。
    ②(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35《唐纪五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7572页。
    ③(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634李翱《疏绝进献》,中华书局,1983年,第6403页。
    ④(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685皇甫湜《论进奉书》,中华书局,1983年,第7020页。
    ⑤(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634李翱《论事疏表》,中华书局,1983年,第6401页。
    ⑥(宋)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朝贡》,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00页。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7《地理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959页。
    ②(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27页。
    ③(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9《地理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9页。
    ①(唐)杜佑:《通典》卷1《食货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页。
    ②(唐)杜佑:《通典》卷2《食货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③(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60《劝种桑诏》,中华书局,1983年,第645页。
    ④(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卷30《地理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859页。
    ①(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86张说《邺都引》,中华书局,1960年,第939—940页。
    ②(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206李嘉祐《春日淇上作》,中华书局,1960年,第2158页。
    ③(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126王维《淇上田园即事》,中华书局,1960年,第1278页。
    ④(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125王维《渡河到清河作》,中华书局,1960年,第1250页。
    ⑤(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65《河北道十四》,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199页。
    ⑥(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125王维《渡河到清河作》,中华书局,1960年,第1250页。
    ⑦(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514殷亮《颜鲁公行状》,中华书局,1983年,第5226页。
    ①(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卷27《百官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757页。
    ②(唐)杜佑:《通典》卷6《食货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③杜荣泉:《河北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3页。
    ④(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206李嘉祐《送从弟归河朔》,中华书局,1960年,第2153页。
    ⑤(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482页。
    ⑥(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130崔颢《赠轻车》,中华书局,1960年,第1321页。
    ①(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130崔颢《赠轻车》,中华书局,1960年,第1321页。
    ②(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27《唐纪四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7324页。
    ③黄冕堂:《唐代河北道的经济地位》,《山东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④(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0《太府寺》,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541页。
    
    ①(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萧鲁阳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9页。
    ②(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萧鲁阳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9页。
    ①(唐)杜佑:《通典》卷6《食货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页。
    ②(唐)张鷟、刘餗:《朝野佥载》卷3,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10页。
    ③(唐)张鷟、刘餗:《朝野佥载》卷3,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④杜荣泉:《河北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2页。
    ⑤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⑥赵丰:《唐代蚕桑业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
    ⑦漆侠:《漆侠全集》卷4,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09页。
    ①(唐)杜佑:《通典》卷6《食货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8《河北道三》,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518页。
    ③陈涛:《隋唐五代的制墨业》,《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8月第12卷第3期。
    ④(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9《地理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019页。
    ⑤(唐)杜佑:《通典》卷6《食货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⑥(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67《河北道十六》,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358页。
    ⑦晁氏:《墨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①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53页。
    ②(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7《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422页。
    ③(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67页。
    ④(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9《地理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013页。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81页。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③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76页。
    ④田自秉、杨伯达:《中国工艺美术史》,安徽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203页。
    ⑤李辉柄:《两宋瓷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①漆侠:《漆侠全集》卷4,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67页。
    ②李剑农:《魏晋南北隋唐经济史稿》,中华书局,1963年,第205页。
    ③(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5页。
    ④(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8页。
    ⑤(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8页。
    ⑥胡小鹏:《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9页。
    ⑦(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访东西文明的接点》,胡德芬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1页。
    ①转引自夏鼐:《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文物》1963年第1期。
    ②(日)三上次男:《从陶瓷贸易看中日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转引自《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③参见河北临城陶瓷研制小组:《唐代邢窑遗址调查报告》,《文物》1981年第9期。
    ④(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访东西文明的接点》,胡德芬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5页。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9页。
    ②(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0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8《食货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2103页。
    ④(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546《开铜坑判》,中华书局,1966年,第2788页。
    ⑤(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9《地理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7页。
    ⑥(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4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8《食货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2094页。
    ②(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775《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中华书局,1966年,第4083页。
    ③(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25《逆臣上·安禄山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415页。
    ④(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16《唐纪三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6900页。
    ⑤(唐)杜佑:《通典》卷9《食货九》,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3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895页。
    ⑦王仲犖:《金泥玉屑丛考》卷5《唐五代物价考》,郑宜秀整理,中华书局,1998年,第116页。
    ⑧(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2《食货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0页。
    ⑨(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3页。
    ⑩(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0页。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3页。
    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456页。
    ③(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3页。
    ④(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3页。
    ⑤漆侠:《漆侠全集》卷4,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34页。
    ①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第582—583页。
    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444页。
    ③(清)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商务印书馆重印,1955年,第92页。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66《河北道十五》,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342页。
    ⑤(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0《河北道十九》,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418页。
    ⑥刘更生主编《中医必备红宝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第161页。
    ⑦(清)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商务印书馆重印,1955年,第251页。
    ⑧刘更生主编《中医必备红宝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第154页。
    
    ①(清)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商务印书馆重印,1955年,第131页。
    ②(清)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商务印书馆重印,1955年,第139页。
    ①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第584—585页。
    ②(明)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八》卷29《果部》,中国书店影印,1988年,第62页。
    ③(唐)张鷟、刘餗:《朝野佥载》卷3,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00--101页。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十二》,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292页。
    ⑤转引自孟庆远编辑《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71页。
    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486页。
    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484页。
    ⑧(明)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八》卷29《果部》,中国书店影印,1988年,第57页。
    ⑨(明)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八》卷29《果部》,中国书店影印,1988年,第54页。
    ⑩(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1《河北道二十》,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437页。
    11 (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310《题邻居》,中华书局,1960年,第3499页。
    12 (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833《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中华书局,1960年,第9394页。
    13 (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229《从驿次堂復至东屯》,中华书局,1960年,第2503页。
    ①(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4《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中华书局,1960年,第43页。
    ②(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433《登村东古冢》,中华书局,1960年,第4783页。
    ③曾毅公:《北京石刻中所保存的重要史料》,《文物》1959年第9期。
    ④王仲犖:《金泥玉屑从考》卷4《魏晋南北朝物价考》,郑宜秀整理,中华书局,1998年,第87页。
    ⑤王仲犖:《金泥玉屑从考》卷4《魏晋南北朝物价考》,郑宜秀整理,中华书局,1998年,第87页。
    ⑥王仲犖:《金泥玉屑从考》卷6《唐西陲物价考》,郑宜秀整理,中华书局,1998年,第198页。
    ①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第585—586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86页。
    ③(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68页。
    ④(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高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73页。
    ⑤(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中华书局,1975年,第85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373页。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373页。
    ⑧(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887页。
    ⑨(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888页。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②吴宏歧等:《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③王邨、王松梅:《近五千年来我国中原地区在降雨量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1987年第1期。
    ④王邨编著:《中原地区历史旱涝气候研究和预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年,第4—6页。
    ⑤(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326王维《裴仆射齐州遗爱碑》,中华书局,1960年,第3305—3306页。
    ⑥(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卷216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华书局,1960年,第2253页。
    ①(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224—225页。
    ①(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754杜牧《论战》,中华书局,1983年,第7813页。
    ②王永兴:《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二辑(试论唐代丝织业的地理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90页。
    ③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0—51页。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12《朱滔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970页。
    ②(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4《车服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527页。
    ③(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25《令钱货兼用制》,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页。
    ④(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35《命钱物兼用敕》,中华书局,1983年,第386页。
    ⑤(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4《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8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1《职制》,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219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5《厩库》,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282页。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51《食货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343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36《崔损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755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83《外戚·长孙敞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26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2《隐逸·司马承祯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28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4页。
    ⑥张卫东:《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以土贡为中心》,《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
    ①(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197《唐纪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6205页。
    ②(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04《唐纪二十》,中华书局,1976年,第6471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327页。
    ④(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48《唐纪六十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8010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59《崔羣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88页。
    ⑥(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12《藩镇卢龙?张允伸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982页。
    [1](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
    [2](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3](梁)萧子顯:《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4](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5](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7](唐)李林甫等:《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
    [8](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9](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
    [11](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2](宋)庄绰:《鸡肋编》,萧鲁阳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13](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
    [14](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
    [1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1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
    [1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8](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19](清)曹寅等编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20](清)王昶《金石萃编》,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21](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
    [22](宋)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23](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24](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95年。
    [25](唐)张鷟、刘餗:《朝野佥载》,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
    [26](明)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中国书店影印,1988年。
    [27](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28](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
    [29](清)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商务印书馆重印,1955年。
    [1]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3]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4]杜荣泉:《河北通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
    [6]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
    [7]葛承雍:《唐代国库制度》,三秦出版社,1990年。
    [8]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9]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王永兴:《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二辑(试论唐代丝织业的地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11]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2]李剑农著:《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
    [13]晁氏:《墨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14]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
    [15]陆友:《墨史》,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16]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17]胡小鹏:《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田自秉、杨伯达:《中国工艺美术史》,安徽美术出版社,1987年。
    [20]李辉柄:《两宋瓷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2年。
    [21]董志瑞:《中国工艺史导论》,台湾幼狮文化公司,1984年。
    [22]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23]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24]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苏垂昌、唐杏煌:《隋唐五代中国古陶瓷的输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6]王仲犖著:《金泥玉屑从考》,郑宜秀整理,中华书局,1998年。
    [27]漆侠:《漆侠全集第四卷(宋代经济史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缪啓愉:《四时纂要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年。
    [29]杨际平:《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30]严耕望:《唐代纺织工业之地理分布》,《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1969年。
    [31]王永兴:《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见《魏晋隋唐史论集》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32]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
    [33]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4]黄正建:《试论唐代前期皇帝消费的某些侧面—以《通典》卷六所记常贡为中心》,《唐史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5]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唐研究基金会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6]李斌城等编《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7]苑书义等主编《河北经济通史》(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璧》,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年。
    [39]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王永兴:《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2]张仁玺:《唐代土贡考略》,《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3]王永平:《从土贡看唐代的宫廷饮食》,《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3卷第4期。
    [4]朱捷元:《西安北郊出土唐金花银盘铭文的校勘》,《文物》1964年第7期。
    [5]赵丰:《唐代蚕桑业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
    [6]王义康:《唐北宋时期河北地区的蚕桑丝织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7]陈涛:《隋唐五代的制墨业》,《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2卷第3期。
    [8]米玲、王彦岭:《唐宋时期定瓷的生产及其影响》,《河北学刊》2009年第29卷第5期。
    [9]黄义军:《宋代瓷业技术传播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1期。
    [10]夏鼐:《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文物》1963年第1期。
    [11](日)三上次男:《从陶瓷贸易看中日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转引自《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12]河北临城陶瓷研制小组:《唐代邢窑遗址调查报告》,《文物》1981年第9期。
    [13]姚晓瑞:《唐代盐产考》,《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4]曾毅公:《北京石刻中所保存的重要史料》,《文物》1959年第9期。
    [1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6]吴宏歧等:《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17]王邨、王松梅:《近五千年来我国中原地区在降雨量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1987年第1期。
    [18]景世民:《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19]张丽峰:《环渤海经济圈生态足迹实证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月第23卷第11期。
    [20](加)Willian E Ress :《从生态足迹看全球变化、城市的可持续性与潜在危机》,白劲鹏译,《求实学刊》2006年第33卷第4期。
    [21]黄冕堂:《论唐代河北道的经济地位》,《山东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22]史念海:《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1991年第3期。
    [23]赵丰:《唐代蚕桑业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
    [24]贾燕红:《唐后期河北道区域性经济的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
    [25]刘昌俊:《唐代经济作物研究综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3月第19卷第1期。
    [26]彭文峰:《唐代河朔藩镇进奉浅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8卷第1期。
    [27]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28]张卫东:《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以土贡为中心》,《江汉论坛》2007年5月第105期。
    [29]劳允兴:《唐代河北道》,《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30]景世民:《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31]方积六:《唐代河朔三镇的长期割据》,《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32]张国刚:《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
    [33]程志:《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6期。
    [34]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35]龚元建:《四川唐代贡品述略》,《西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