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现状与发展机制分析—对合肥市蜀山区的个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适应现实需要而兴起,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与国际社区发展模式有着很大不同。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性难题。笔者选择合肥市蜀山区作为考察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与特点的一个个案,同时也是对我国整体城市社区建设进行考察的中观视角。
     目前该区已初步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在社区服务、文化、卫生、环境及安全等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基于具体的区域优势,该区亦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现有发展机制中,该区面临着政府主导与投入机制不佳之间的矛盾,制约着社区建设的深层发展。该区政府较好的实施了对社区建设的纵向宏观指导作用,但在对社区内外各机构组织的横向协调作用还较不足。现有的社区自治组织呈现较浓的行政色彩,自治要素培养欠缺,社区应有功能的培育与发挥欠佳。在居民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社区归属感不强、社区参与度低、社区民主意识薄弱等问题,使得社区自治目标的实现缺乏一定的内部动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蜀山区首先要在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中实现社区的行政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的协调发展;以发展社区福利为中心,依据区域内科教优势,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重视社区文化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树立社区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发展指标体系,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蜀山区的社区建设对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在现实的社会发展处境中,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当重点处理好基层党的建设、城市化与现代化对社区建设的要求、国家宏观指导,社区中观管理与居民微观参与三者的结合、城市规划与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建设、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几方面的关系,以实现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而行。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rises in conformity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requirements with typic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arying a lot with the developing patt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urban community.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inevitably gives ris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esent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us the author chooses Shu Shan District of Hefei City as a case for research into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a as well as that of the country as a whole from an midscopic perspective.
    At present Shu Shan District has established the community managing system respectively at city, district, street, and community level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community service, culture, public health,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Concerned with the concrete regional advantages, there still remains enough room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But in the present developing pattern the district is confronted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governmental supervision and resource-input mechanism, which restricts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has macroscopically carried out successful supervision over the district to some extent, but its regulation function over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The present community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take on a strong administrative color and lack for some necessary self-governing qualities, thus fail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trai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me corresponding community functions. The residents also show a weak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a low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a feeble sense of democracy, which leads to a lack of internal impetus in realizing the goal of a self-governing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hu Shan District should first of all achiev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and self-governing function through the intensify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advantages, it should center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welfar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oriented community; emphasize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the resident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Depending on the regional situations, endeavor to innovate, set up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a scientific index system and consequently bring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Shu Shan District is typical of the urb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a. As against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art should give special heed to such issues as Party building at grassroots level,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tate macroscopic supervision, community midscopic management and the residential microscopic participat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planning & managing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between the community culture and the commun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ll this should be combined together so as to develop the commun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 changes.
引文
1.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2.侯玉兰主编:《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北京出版社,2000年。
    3.黄序主编:《北京城市社区实证研究与文明社区考评体系——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4.康少邦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5.黎熙元主编:《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6.F·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7.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8.汤庭芬主编:《基层民主与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9.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王邦佐等编著:《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王刚义等:《中国社区服务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12.王振耀、白益华主编:《街道工作与居民委员会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13.《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
    14.奚从清:《城市社区服务》,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三联书店,2000年。
    16.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徐勇、陈伟东主编:《社区工作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严浩主编:《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
    19.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20.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21.张良、何云峰、郑卒:《公共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22.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23.周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崔运武:《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的地位及其目标》,《学术探索》2003年第6期。
    2.方盛举:《论城市社区建设中居委会的改革》,《学术探索》2003年第6期。
    3.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文汇报》2000年7月15日第2版。
    4.费孝通:《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何军、江宁、周多礼、韩开亮:《合肥市西市区组织建设的理性思考》,《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
    6.姜芃:《社区在西方:历史、理论与现状》,《社会学》2000年第5期。
    7.李恒定:《我国主要中介组织发展现状分析》,《社会学》2000年10月。
    8.李学举:《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四平现场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国民政》2002年第10期。
    9.刘继同:《国家话语与社区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0.刘望厦:《中国现代新型文明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理论前沿》2002年第20期。
    11.刘祖云:《香港与武汉:城市社区服务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2.鲁丽梅、刘佳勇:《关于发展社区服务产业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3.武克全:《以新的视野和思路推进社区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4.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年第7期。
    15.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16.杨荣:《论我国城市社区参与》,《探索》2003年第1期。
    17.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18.于燕:《关于如何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理论界》2003年第1期。
    19.张凤洁:《沈阳市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思考》,《社会月刊》2000年第3期。
    20.张文谊、章建敏、孙汉仁:《合肥市西市区社区服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
    21.张炎:《第三部门的兴起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2.张再生:《论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调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2期。
    23.周运清:《学习型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创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
    2.《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1954年。
    3.《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12月。
    4.《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加强城市街道居民委员会工作报告的通知》1987年6月15日。
    5.《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1999年9月。
    6.《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下载自“中国社会工作网”(2002年11月11日)。
    7.《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基本标准》,见《中国社会报》2001年8月4日。
    8.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编,《蜀山区社区建设》2002年4月。
    9.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与咨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2003年第14期。
    1. Gidron, Benjamin(1992), Government and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hip in Welfare Stat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 David, H.(ed)(1986) The future role and organ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Birmingham: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3. Barlow, J(1995),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Development: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London, NW: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