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处于特殊情境下的城市防灾,而这一特殊情境就是“夜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昼/夜”的社会活动差别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向夜晚延伸,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在夜晚继续白天的活动;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向纵深方向发展,城市的空间规模越来越庞大,城市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下,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怎样夜间对城市灾害的影响和白天有什么区别?第二,夜晚防灾有哪些构成因素?第三,如何确保夜间灾时城市功能受影响最小化、城市居民人身安全最大化?
     当前我国的防灾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1.以工程减灾为主的防灾减灾研究和城市灾害系统论研究,这一领域偏重数理模型的建立,主要是对灾害前期的预测和预防进行实践;2.是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的空间对策研究,这一领域偏重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规划条文编制和空间设计对城市灾害进行应对;3.以管理学科和社会学科为主的应急防灾减灾研究,它们偏重对于灾前教育,灾时管理和灾后动员等一系列社会机制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制定应急预案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从分工上看,这三大领域的防灾研究相互补充和完善,能够较好地覆盖当前的城市防灾减灾。但现实问题是,城市灾害在昼夜不同情境下有较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会直接导致灾害结果的严重程度产生较大的差异。本文正是在对这一差异的调研、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城市空间夜间防灾这一观点,并围绕这一目的展开论文的研究工作。也就是说,本文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填补目前我国城市防灾研究对于夜晚灾害研究的空白。
     在城市规划发理论展层面,本文分析了近现代以来重要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的城市防灾脉络,并对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城市灾害特征和应对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作为前车之鉴,这些研究将会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应对城市灾害问题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在城市空间研究层面,本文探讨了作为城市防灾功能的载体—城市空间物质环境—在“昼-夜”、“平-灾”等不同情境下的空间形态和意向的变化,为后续展开的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策略和具体功能载体—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照明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在心理和行为学层面,本文梳理了灾时夜间心理行为变化特征和视觉知觉以及城市空间变化的关系,为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策略构成因素的分析和防灾照明的指标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照明研究层面,结合上述对于城市规划理论、空间形态与空间意向变化特征、夜间灾时视知觉与心理感知特点等相关因素的研究,确定了基本的防灾照明控制指标和规划框架,为切实实现利用照明手段提高城市空间夜间防灾能力提供技术和制度的保障。
     由于目前对于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献严重匮乏,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理论文献研究、问卷调研统计、和模拟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方法,本文梳理了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中的防灾脉络,对我国夜间城市防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构成城市空间夜间防灾安全的主要因素,依据这些因素分析了夜间城市空间防灾策略,围绕策略中的核心因素初步构建了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照明规划框架。
     本文的创新点正是依据研究的深入逐渐产生:首先,总结了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的构成要素;其次,提出了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的照明策略;最后,建立了城市防灾照明规划的框架。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strategy in a special context,while that is the "nigh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y and thediversity of people's lifestyles, social activities in day time and night time are gettingsimilar and similar. More and more economic activities extend to the night time. Moreand more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do daytime activities at night. At the same time,citi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 a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goingto the depth, and the spatial scale going to large. So, it is as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how to ensure the city safety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and how to ensure that theleast of disasters affected to urban functions, and the most safety of cities in such a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ll the research gap of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research in night situation. China's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are mostlyin three areas. First i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Urban Disaster SystemsStudies which based on Disaster Reduction. It focuses 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re-disaster practice. Second is Spatial Measures Studiesbased on the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in which area emphasis urban disaster responsein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provisions and space desig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master plan. Third is Emergenc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based on theManagement Disciplines and Social Sciences. It emphasis pre-disaster education,disaster management, disaster mobilization and a series of social mechanisms. Itachieve the purpo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contingency plans.
     These three areas abov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earch complement eachother and improve the coverage of current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the view of division point. But the reality is urban disasters change obviously in dayand night. The change will lead directly to great difference of the severity of thedisaster results. This paper emphasis on urban space night disaster prevention,through studying the three differences from researching, statist icing, analysising.Alsoto commence this paper.
     Because of serious lack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for urban space night disasterprev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etical literature,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sting. This paper combed thecontex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development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ke a preliminarystudy on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t night, then constituted elements of urban space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afety at night, analysis urban space disaster preventionstrategy at night, initially built urban space nigh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lightingplanning framework around the core factors of the strategy.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developed as the research going through. First, itsummariz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space night disaster prevention. Second, itproposed lighting strategy for urban space night disaster prevention. Finally, itestablished the lighting planning framework of urban space night disaster prevention.
引文
1尚春明,翟宝辉;《城市综合防灾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56
    1江见鲸,徐志胜,《防灾减灾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p3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p92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24
    1张翰卿,戴慎志,《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7,04
    1叶耀先冈田寿夫.《地震灾害比较学》.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叶耀先;唐山地震的再认识;工程抗震[J]1996年03期
    1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p37
    1樽川典子,沉默的地震孤儿们,《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
    1张庆林,地震为何多发在夜间,四川统一战线,2008,06
    1齐藤庸平,沈悦,《日本都市绿地防灾系统规划的思路》,中国园林,2007,07
    1宋言奇《城市的夜晚经济》,社会,2004(6)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03641.htm
    1吕瑶,佘高红《夜间城市意象研究》
    1徐青磊,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p16
    1SaatyAL.Theanalytiehierarchy Proeess,McGrawHill,Inc,1980.
    2龙子.管理运筹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04
    1黄东宏.利用地下空问建立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D].北京:清华大学,1995
    2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4
    3王薇.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马东辉,郭小东,王志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实施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167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1戴慎志《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 A.E.J. Morris,History of Urban Form,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gman,1994
    [2] J. Lang, Crea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The Role of BehavioralScienc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76
    [3] K. Lynch,Site Planning,Cambridge,MA:MIT Press,1981
    [4] Jane Jacobs,Life and D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Harmondswoth,Penguin,1974
    [5] Madanipour, Ali, Design of Urban Space: aninquiry into a socio-spatialprocess, John Wiley&Sons Ltd,1996
    [6] Lang·Jon,Urban Design:The American Experience,New York:VanNostrand Reinhold,1994
    [7] Eran Ben-Joseph, The Code of The City, The MIT Press,2005
    [8] Kohei Narisada,Duco Schreuder,Light Pollution Handbook,Berlin:Springer publisher,2004.
    [9] CIE Publication150-2003,Guide on the limitation of the effects of obtrusivelight from outdoor lighting installations, Vienna: CommissionInternationalede l'Eclairage CIE,2003.
    [10](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英)克利夫·芒福汀,泰纳·欧克,史蒂芬·蒂斯迪尔著,韩冬青,李东,屠苏南译,美化与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2]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5]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6]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7](美)C·亚历山大,H·奈斯,A·安尼诺等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8](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9](美)E.沙里宁,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死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0](英)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著,冯江等译,以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
    [21]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2](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3](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何可人,张卫,邱灿红译,何可人校,新城市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4]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5]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6]高源,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7](英〕比尔里斯贝罗著,羌苑,肖驰等译,现代建筑与设计:简明现代建筑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8]Landscape Design杂志社(日)编,刘云俊等译,世界都市景观照明,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9]俞丽华,朱桐城编著,电器照明,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0]J·R·柯顿,(英),A·M·马斯登主编,陈大华译,光源与照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1]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2]柳孝图,林其标,沈天行,人与物理环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3]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4]裴俊超,灯具与环境照明设计,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4
    [35](英)雷恩(Raine,J.),园林灯光(孔海燕,袁小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6](日)日本建筑学会,光和色的环境设计(刘南山,李铁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7]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38]朱小清,照明技术手册(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9]焦双健,魏巍,冯启民;城市防灾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0]万艳华;城市防灾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1]蒋维,金磊;中国城市综合灾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2]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3]郭增建,陈鑫联;地震对策;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44]金磊,周有芒;国外最新安全减灾管理方法与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5]于山;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6]森天孝夫,上野淳,柏原士郎;阪神·淡路大震后防灾避难所研究;大阪大学出版社;1998.
    [47]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防灾公园技术便携设施资料集;防灾技术及推进共同研究会,2004.
    [48]金磊;城市灾害学原理;气象出版社;1997
    [49]叶耀先,冈田宪夫;地震灾害比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0]程建权.城市系统工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1]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52]R.克里尔,城市空间,钟山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53][日]卢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4]顾朝林等,聚集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6]张昕,徐华,詹庆旋,景观照明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7]北京照明学会,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58]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李毅,《基于光生物效应的道路照明安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9
    [2]孙立晔,《基于中间视觉的低亮度、弱对比景观照明评价与实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
    [3]林燕丹,《中间视觉状态下人眼视觉功能的光谱响应特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
    [4]刘鸣,《城市照明中主要光污染的测量、实验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5]常志刚,《基于光是空间概念的光与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5
    [6]牛盛楠,《建筑景观照明中材质色光情感定量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7]孙晓飞,《城市景观照明总体(专项)规划编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8]霍红,《城市夜景下的建筑形态研究—以宝鸡经一路商业街夜景灯光设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9]胡国剑,《城市夜象比较性研究—以上海、香港、悉尼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
    [10]刘世英,《高等学校校园道路照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5
    [11]姚鑫,《城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的调查、研究过程与方法探索》,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12]戎海燕,《城市居住区室外照明规划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13]徐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
    [14]王薇,《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7
    [15]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工业大学,2005
    [16]张树平,《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反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17]唐承沛,《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
    [18]郭倩,《北京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9
    [19]丁春梅,《城市大型会展区的安全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
    [20]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
    [21]马春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防灾评价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22]谷溢,《防灾型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防灾化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
    [23]刘海燕,《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4]安平,《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以中国天津中心城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25]陈天,《城市设计的整合性思维》,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26]姚芳,《基于安全科学理论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
    [27]董禹,《凯文·林奇人文主义城市设计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8]苏海龙,《设计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
    [29]胡华,《夜态城市——基于夜晚行为活动的城市空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
    [30]马之春,《城市的灰空间—上海六个商业建筑灰空间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
    [31]刘凌云,《城市地标系统的历史演进及其优化探索》,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
    [32]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5
    [33]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3
    [34]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35]赵柏洪,《密度构成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兼析丽水市水阁商贸中心城市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
    [36]高中岗,《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
    [37]李丹,《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类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
    [38]张莹,《建筑光环境的环境行为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06
    [39]卜雪旸,《可持续发展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培育型”规划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9
    [40]左进,《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1
    [41]张学勇,《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成长与主城共生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42]李林芝,《西南山地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总体规划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1
    [43]王飞,《城市地震危害性模糊评价及地震损失预测评估》,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44]马春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防灾评价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45]马洪涛,《社区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46]李维玮,《汉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住宅环境评价因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47]高璐,《城市夜景经济——景观性照明对城市夜间经济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48]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关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建筑认识》,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49]陈巍,《公共空间照明设计的心理学评价》,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赵彦辉,城市道路照明的四项评价指标,中国市政工程,1999,03
    [2]马剑,王立雄,城市夜景发展中的探讨与反思,城市规划,1999,06
    [3]霍小平,城市照明的环境理念,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5
    [4]刘锡成,城市照明设计方法探讨,南方建筑,2006,09
    [5]郝洛西,关于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发展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2002,07
    [6]杨春宇,张青文,何荥,陈仲林,国内外城市夜间景观照明研究动态,灯与照明,2005,02
    [7]胡华,马剑,建筑夜景照明中的光色心理及其应用,灯与照明,2005,02
    [8]沈天行,李旭佳,马剑,小功率LED在中国古建筑景观照明中的应用研究,照明工程学报,2007,01
    [9]居家奇,陈大华,应急照明的光谱对疏散和逃生的影响,灯与照明,2006,02
    [10]中杨春宇,陈仲林,国城市照明建设研究,灯与照明,2004,03
    [11]赵海天,向东,城市灯光环境规划原理_1_关于科学定义_学科属性与规划原则的讨论,照明工程学报,2003,01
    [12]赵海天,向东,城市灯光环境规划原理_2_广义光污染要领的提出与对策,2003,02
    [13]赵海天,向东,城市灯光环境规划原理_3_观赏空间的意义与构成2004,04
    [14]荣浩磊,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方法探索,城市环境设计,2008,03
    [15]金磊,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六论,建筑创作,2005,05
    [16]金磊,城市安全风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城市问题,2008,02
    [17]金磊,城市灾害学的理论与方法,现代城市研究,2000,02
    [18]金磊,城市灾害学原理概论,新建筑,1998,02
    [19]金磊,城市综合减灾系统观,城市发展研究,1996,03
    [20]金磊,国外城市灾害研究及其新进展,安全与健康,2004,03
    [21]金磊,现代城市灾害学的原理及应用趋势规划师,1994,01
    [22]金磊,周有芒,校园建筑安全与疏散避难空间研究,建筑创作,2008,09
    [23]C曾坚,左长安,BD空间规划设计中的防灾减灾策略探析,建筑学报,2010,11
    [24]城吕元,胡斌,市空间的防灾功能,低温建筑技术,2004,01
    [25]梁振民,秦趣,于进勇,地震避难空间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安徽农业科学,2008,26
    [26]吴一洲,贝涵璐,罗文斌,都市防灾系统空间规划初探_台湾地区经验的借鉴,国际城市规划,2009,03
    [27]吕元,建设城市地震主动应急空间体系,世界地震工程,2004,04
    [28]胡斌,吕元,社区防灾空间体系设计标准的构建方法研究,建筑学报,2008,07
    [29]王志涛,苏经宇,马东辉,郭小东,王威,以城市为对象的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04
    [30]金磊,城市安全减灾规划设计三题现代城市研究,1995,05
    [31]刘本玉,叶燎原,苏经宇,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与展望,世界地震工程,2008,01
    [32]张建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国际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2期
    [33]金磊,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03
    [34]城陈绍福,市综合减灾规划模式研究,灾害学,1997,04
    [35]余庆康,国外防灾规划动向,城市规划,1982,05
    [36]城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王玲,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10
    [37]李传贵,张晓锋,城市灾害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问题分析,安全,2006,05
    [38]特蒲德群,刘西拉,大城市安全设施_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02
    [39]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城市灾害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灾害学,2008,01
    [40]周荣义,龚日朝,我国城市灾害风险应对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1
    [41]赵万民,李云燕,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与防灾减灾的思考,新建筑,2008,04
    [42]孙施文,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1999,07
    [43]美张翰卿,戴慎志,国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7,04
    [44]黄靖,美国地方减灾规划及借鉴,城市环境设计,2008,04
    [45]吴新燕,美国社区减灾体系简介及其启示,城市与减灾,2004,03
    [46]东董衡苹,京都地震防灾计划:经验与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1,03
    [47]日杨光,沈繁銮,本阪神地震灾害的一些调查统计数据,华南地震,2005,01
    [48]李玉亭,日本城市安全抗灾新思路,中国减灾,2005,12
    [49]顾林生,日本大城市防灾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政府能力建设_以东京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为例,城市与减灾,2004,06
    [50]日陈鼎超,本的防灾计划评述江苏,城市规划,2010,07
    [51]青木信夫,日本东京的防灾规划,城市环境设计,2008,04
    [52]许浩,日本防灾对策经验与启示,新建筑,2008,06
    [53]程晓陶,日本自然灾害科学的研究体系,灾害学,1992,02
    [54]许尚森;王庆,英美日城市防灾给我们的启示,水利天地,2005,04
    [55]城常号,市开放空间夜间光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科技创新导报,2008,04
    [56]柳春茹;王一平;张巍,城市夜间导向系统的空间意象分析,华中建筑,2010,06
    [57]城张艳华;卫明,市夜间形象评价,规划师,2001,01
    [58]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照明工程学报,2000,04
    [59]夜吕瑶;佘高红,间城市意象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02
    [60]试陈兴民;郭强,论个人灾时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南都学坛,2000,01
    [61]马剑;王立雄,城市夜景发展中的探讨与反思,城市规划,1999,06
    [62]胡华;马剑,建筑夜景照明中的光色心理及其应用,灯与照明,2005,02
    [63]马剑;戎海燕;邵力刚;刘蓓,天津市居住环境绿色照明设计研究,照明工程学报,2005,02
    [64]霍小平,城市照明的环境理念,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5
    [65]雷鸣,工作环境照明设计研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4
    [66]光高履泰,环境的心理作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01
    [67]盛曙光,环境心理在照明技术中的应用,光源与照明,2003,03
    [68]高履泰,环境照明的发展,照明工程学报,1992,03
    [69]谷屹岩;俞丽华;解全花,上海部分广场的照明环境的调查分析,照明工程学报,2002,01
    [70]杨春宇;何荥;陈仲林,视知觉及认知心理与夜景照明,灯与照明,2006,03
    [71]路晓东,现代城市公共照明,灯与照明,2002,03
    [72]向东,城市灯光环境规划方法_关于规划原则的讨论,灯与照明,2002,Z1
    [73]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王玲,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10
    [74]城沈清基,市规划方法论探讨_系统方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1995,04
    [75]从张茜;陈涛;吕显智;常宁,_两规_看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2
    [76]王素军,结合英美标准探讨应急照明设计,建筑电气,2008,12
    [77]马建潮,商业应急照明概述,建筑电气,2007,03
    [78]雷玲,应急照明系统设计的探讨,硅谷,2010,04
    [79]邹万流,应急照明概念与设计,电气应用,2011,14
    [80]应居家奇;陈大华,急照明的光谱对疏散和逃生的影响,灯与照明,2006,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