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发展与城市意象:1912-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每个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积淀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复原城市记忆的完整性,塑造具有特色历史内涵的城市意象,并对现今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就杭州而言,作为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由古到今的变化可谓历经沧海桑田。尤其在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建设和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在上海具有强大吸附力、杭州对周边腹地经济资源聚集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明确自身在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的定位,利用自身风景优美、休闲舒适的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提升了城市旅游职能,并使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更趋合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意象,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天堂”魅力的基础。
     对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目前鲜有深入的、城市史专业领域的探讨,更乏不俗之论著问世,多为介绍性的通俗读物,且注重的是历史文化的回味。因此,笔者通过进一步挖掘史料,尤其是档案、地方志资料,并运用相应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分析,探讨民国时期杭州城市发展与其休闲、旅游功能的构建。笔者认为,民国时期是其城市意象在传统基础上融合现代因素进一步构建的重要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的实施及服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杭州城市性格和旅游功能的初步基础。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及所得出的启示、结论可为今天杭州城市的发展挖掘更多的历史记忆,提供市政建设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选择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变迁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Every city has gone through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ccumulation. Research on this process helps to restore the integrity of city memory and shape the city image with special historical meaning, and also can make reference for present city development. As for Hangzhou, one of the six ancient capitals of China, she has experienced tremendous changes down the ages. Especially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service had been growing rapidly. At that time, Shanghai had strong absorption while the backland around Hangzhou became less capable of absorbing economic resources, however, Hangzhou mad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herself and made clear her position among the city system of Chang Chiang Delta. With beautiful scenery,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and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Hangzhou improved her tourism function, and made the city layout and function distribution more reasonable. Her unique city image had taken form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charm of heaven to some extent.
     There is only a few intensive study of Hangzhou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from the field of city history, let alone the lack of prominent works. Most of them are introductory popular readings which lay emphasis on the aftertas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us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c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function through further survey on historical material, especially files and chorography, and through relevant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e republican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Hangzhou city image with modern elements on traditional basis. It was at that time the imple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laid a primary foundation for city character and tourism function. What this thesis discusses and what it reveals and concludes can dig out more historical memory for present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and make reference for municipal construction. The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als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research on city change of modern China.
引文
① 参见陆丹林编:《市政全书》,上海:道路月刊社,民国二十年(1931 年)第五版。
    ② 臧启芳:《市政和促进市政之方法》,《东方杂志》,1926 年第 11 期,第 15 页。
    ③ 董修甲:《市政学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年,第 11 页。
    ④ 夏光宇:《怎样去建设首都市政》,《市政公报》,1928 年第 12 期。
    ① 东南大学项秉任的译本名为《城市印象》。本文参考的是方溢萍、何晓军的译本——《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
    ②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第 2 页。
    ③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第 2 页。
    ④ 从历史统计资料看,近代人口在 50 万以上的大城市有北平、上海、青岛、广州、天津、南京、杭州、沈阳、汉口、香港等 10 个。参见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160 页。
    ① 毛燕武:《杭州城市近代化及其发展有限性研究(1896—1937)》,杭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5 月 10日。金向华:《1911—1937 年杭州市政建设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5 月 1 日。
    ① 杭州气象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气象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概述部分。
    ② 杭州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土地志》,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概述部分。
    ③ 杭州气象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气象志》,第 226 页。
    ④ 杭州气象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气象志》,第 227 页。
    
    ①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5 页。
    ② 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419 页。
    ③ 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第 420 页。
    ④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 第 57 页。
    ①《杭州市志》,卷 1,第 17 页。
    ② 杭州市城乡建设志纂委员会:《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概述部分。
    
    
    ①《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概述部分。
    ②《杭州市志》,卷 1,第 23 页。
    ③《杭州市志》,卷 1,第 25 页。
    ①《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概述部分。
    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杭城清泰门内,铁路贯城而入,拆城墙数十丈。此为杭州拆城墙之始。
    ①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469 页,“各路车辆利用能力百分数”表。
    ② 周峰主编:《民国时期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257 页。
    ③ 浙赣线和沪杭线在此衔接。
    ④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吴相湘、刘绍唐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 12 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 年,第 156 页。笔者据此页《杭州各站最近五年进出旅客比较表》相关统计计算所得。
    ⑤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157 页。
    ⑥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年,第 198 页。
    ⑦ 浙江省交通厅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浙江公路史》(第 1 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年,第 145页。
    ① 清代时钱塘江就设有义渡,由杭绅胡雪岩发起,集资建于银杏埠。
    ② 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科技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88 页。
    ③《杭州市志》卷 5,第 42 页。
    ④ 周峰主编:《民国时期杭州》,第 261 页。
    ⑤《杭州市志》卷 5,第 42 页。
    ⑥《杭州关十年报告(1922-1931 年)》,徐蔚葳主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江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714 页。
    ①《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杭州市档案馆编:《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第 84页。
    
    ①《杭州市志》卷 4,第 142 页。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150 页。
    ③《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84 页。
    ① 罗云:《十年来之土地(民国十六年-民国二十六年)》,《杭州市土地志》,第 518 页。
    ② 罗云:《十年来之土地(民国十六年-民国二十六年)》,《杭州市土地志》,第 518 页。
    ③ 罗云:《十年来之土地(民国十六年-民国二十六年)》,《杭州市土地志》,第 518 页。
    ④ 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209 页,附图。
    ⑤ 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第 215 页,附图。
    ⑥《杭州市公务局行政计划纲要》,《三个月之杭州市政》,杭州市政周刊特刊,杭州:杭州市政府编辑股,民国十六年(1927 年),第 68、69 页。
    ⑦《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76 页。
    ①《杭州市志》卷 4,第 161 页。
    ②《杭州市志》卷 4,第 161 页。
    ③《杭州市志》卷 4,第 169 页。
    ④《杭州市志》卷 4,第 170 页。
    ⑤《杭州民国日报》,1916 年 8 月 19 日。
    ⑥《杭州市志》卷 4,第 170 页。
    ⑦《杭州市志》卷 4,第 170 页。
    ⑧《杭州市土地志》,第 17 页。
    ①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67 页。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75 页。
    ③ 以下数据参考《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85 页。
    ④《杭州市志》卷 4,第 170 页。
    ①《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93 页。
    ②《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92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23 页。
    ④《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304 页。
    ⑤《杭州市志》,卷 5,第 306 页;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165 一 166 页,统计为 115022 元。
    ⑥《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93 页。
    ⑦《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92、93 页;《杭州市志》,卷 5,第 304 页。
    ⑧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166 页。
    ①《杭州市志》,卷 5,第 303 页。
    ②《杭州市志》,卷 5,第 303 页。
    ③ 章达庵:《杭州闹市的变迁》,《杭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第 103 页。
    ④ 杨积武、娄继心:《杭州国货陈列馆》,政协杭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杭州工商史料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176、177 页。
    ⑤ 钟韵玉:《抗日战争前日本人在拱宸桥》,《杭州文史资料》,第八辑,第 41 页。
    ① 周武:《天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的变迁》,熊月之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年。
    ②《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43 页。
    ③ 参见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五章第三节。
    ④《杭州市志》,卷 5,第 42 页。
    ①《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24 页。
    ②《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211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363 页。
    ④ 周象贤:《杭州市自来水厂十年来之工作概况》,杭州市档案馆编:《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第 211页。
    ⑤《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372 页。
    ⑥《杭州市志》,卷 5,第 43 页。
    ⑦ 杭州市电力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电力工业志》,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年,第 9 页。
    ⑧ 闸口发电厂志编纂委员会编:《闸口发电厂志(1929-1990)》,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 3 页。
    ⑨《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378 页。
    ⑩《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385 页。
    ① 以上数据参考《杭州市电力工业志》,第 177、178 页。
    ② 周峰主编:《民国时期杭州》,第 348 页。
    ③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211 页。
    ④ 杭州市邮政局史志编辑委员会编:《杭州市邮政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年,第 2 页。
    ⑤《杭州市志》,卷 5,第 536 页。
    
    ①《申报》,1928 年 11 月 20 日。
    ② 周峰主编:《民国时期杭州》,第 361 页。
    ③ 浙江省电信公司杭州市分公司编:《杭州市电信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年,第 23 页。
    ④《杭州市志》,卷 5,第 571 页。
    ⑤《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414 页。
    ⑥《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414 页。
    ⑦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222 页。
    ①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67-68 页。
    ②《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87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706 页。
    ④《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702 页。
    ①《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723 页。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710 页。
    ③ 参见杭州市政府秘书处编:《杭州市政府现行法规汇编》,杭州:杭州市政府秘书处印,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第 38 页。
    ④《三个月之杭州市政》,第 306 页。
    ⑤《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86 页。
    ⑥《杭州市土地志》,第 518 页。
    
    ① 窨井是上下水道或其他地下管线工程中为便于检查或疏通而设置的井状建筑物。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173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269 页。
    ④《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31 页。
    
    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浙江省政府令民字第九四○三号》,《浙江民政月刊》,1928 年第 6 期,第 16 页。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91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80、881 页。
    ①《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29 页。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29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37 页。
    ④《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37 页。
    ⑤《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839 页。
    ⑥《杭州市志》卷 4,第 65、66 页。
    ①《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85 页。
    ②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56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955 页。
    ④《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24 页。
    ①《杭州市志》卷 4,第 94 页。
    ②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1 册),第 75、79 页。
    ①《三个月之杭州市政》,第 71 页。
    ②《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87 页。
    ③《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86 页。
    ④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编:《杭州市政府现行法规汇编》,第 34、35 页。
    ①《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958 页。
    ②刘既漂:《西湖艺术化》,中国旅行社编:《旅行杂志》,1929 年,第 4 号。刘既漂为当时的建筑师。
    ③《三个月之杭州市政》,第 71 页。
    ④《1935 年杭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第 829 页。
    ⑤《杭州市志》,卷 5,第 348 页。以下有关钱塘江大桥的数据也参考此书的 348-349 页。
     ① 沉箱基础是利用气压沉箱在水面下建造的传递荷载于地基的构筑物。
    ②《东方杂志》,1934 年第 23 期,第 4 页。
     ①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第 70 页。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178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186 页。
    ④《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192 页。
    
    ①《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184 页。
    ②《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上),第 178 页。
    ③《杭州市城乡建设志》(下),第 955 页。
     ①【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①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年第 4 期。
    ②【美】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4 页。
    ③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39 页。《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也认为,上海的崛起,是以扬州、临清等运河城市为代表的若干昔日繁华之地的衰落为代价的。见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第 15 页。
    ④【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 1,上海:上海书店,2000 年,第 405 页。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口岸网络与香港、上海腹地比较》中也认为,上海自 19 世纪后半期以降,是“处理最多中国输出品的地方,也是最大的输入港”,并且是“扬子江贸易这种与内陆间交通、交易的要冲”。见张仲礼等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第 314 页。
    ⑤ 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第 596 页。
    ⑥ 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附录一。
    ⑦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2 册),第 608 页。
    ⑧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2 册),第 80 页。
    ⑨ 杭州市政府社会科编:《杭州市二十一年份社会经济统计概要》,杭州:杭州市政府出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 12-17 页。
    ① 浙江省交通厅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浙江公路史》(第 1 册),第 115 页。
    ②《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90、95 页。
    ③ 黄萍荪:《杭州——地方印象记》,《浙江青年》,1934 年第 1 期,第 291 页。
    ④【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第 80 页。
    ⑤ 黄萍荪:《杭州——地方印象记》,《浙江青年》,1934 年第 1 期,第 292 页。
    ① 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第 421 页。
    ② 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第421页。
    ③ 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第 422 页。
    ④ 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 30 页。
    ⑤ 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第 425 页。
    ⑥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55O-1850 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43 页。
    
    ①【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99 页。
    ②【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第 200 页。
    ③ 曹随:《城市形象细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第 13 页。
    ① 以上数据参考《杭州市志》,卷 5,第 26-28 页。
    ②《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1927-1937)》,第 52 页。
    ③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2 册),第 210 页。
    ④《杭州关十年报告(1922-1931 年)》,《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第 708 页。
    ⑤《杭州市志》卷 4,第 56 页。
    ⑥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2 册),第 646 页。
    ⑦《杭州市志》卷 4,第 96 页。
    ⑧《杭州市志》卷 4,第 82 页。
    ①《杭州市志》卷 1,第 49 页。
    ②《追记西湖游览团》,中国旅行社编:《旅行杂志》,1930 年第 2 期,第 67-69 页。
    ③ 张光剑:《杭州市指南》,杭州:杭州市指南编辑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再版,第14页。
    ④ 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第 2 册),第 364、365 页。
    ⑤《杭州市志》卷 4,第 87 页。
    ①琅玕:《杭州西泠饭店》,中国旅行社编:《旅行杂志》,1930 年第 9 期,第 13 页。
    ② 琅玕:《杭州西泠饭店》,中国旅行社编:《旅行杂志》,1930 年第 9 期,第 15 页。
    ③ 见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第 183 页,附图。
    ④《杭州市志》卷 4,第 90 页。
    ⑤《申报》,1912 年 12 月 12 日。
    ⑥ 杭州市档案馆编:《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第 7 页。
    1、杭州市档案馆编.民国时期杭州市政府档案史料汇编(内部本)[G].
    2、三个月之杭州市政.杭州市政周刊特刊[J].杭州:杭州市政府编辑股,民国十六年(1927).
    3、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吴相湘,刘绍唐主编.民国史料丛刊[G]:第 12 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
    4、周镇伦.整理杭州市自来水工程计划[G].杭州:浙江省水利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
    5、陆丹林编.市政全书[G].上海:道路月刊社,民国二十年(1931)第五版.
    6、东方杂志[J].1926 年第 11 期,1934 年第 23 期.
    7、申报[N].1912 年 12 月 12 日,1928 年 11 月 20 日.
    8、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浙江省政府令民字第九四○三号.浙江民政月刊[J].1928,6.
    9、市政公报[J].1928,12.
    10、政协杭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杭州文史资料(内部资料)[G].
    11、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2、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G].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13、浙江省交通厅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浙江公路史[G]:第 1 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4、(宋)王明清.玉照新志.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G].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
    15、杭州民国日报[N].1916 年 8 月 19 日.
    16、政协杭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杭州工商史料选[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7、杭州市政府秘书处编.杭州市政府现行法规汇编[G].杭州:杭州市政府秘书处印,民国二十五年(1936).
    18、中国旅行社编.旅行杂志[J].1929-1937.
    19、杭州市政府社会科编.杭州市二十一年份社会经济统计概要[G].杭州:杭州市政府出版,民国二十二年(1933).
    20、浙江青年[J].1934,1.
    22、张光剑.杭州市指南[G].杭州:杭州市指南编辑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再版.
    23、杭州自来水创始纪念刊[J].杭州:杭州市自来水筹备委员会,民国二十年(1931).
    24、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编.杭州市县经济调查报告书[G].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网站,未标明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25、杭州市财政科编.杭州市政府财政业务报告[G].杭州:杭州市财政科,民国二十二年(1933).
    26、浙江省民政厅测丈队编.杭州市土地分类统计[G].杭州:浙江省民政厅,民国二十二年(1933).
    27、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8、邵元冲.邵元冲日记(1924—1936 年)[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科技志[G].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杭州气象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气象志[G].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杭州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土地志[G].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G].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徐蔚葳主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江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杭州市电力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电力工业志[G].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7、闸口发电厂志编纂委员会编.闸口发电厂志(1929-1990)[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8、杭州市邮政局史志编辑委员会编.杭州市邮政志[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9、浙江省电信公司杭州市分公司编.杭州市电信志[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0、陈璚等.民国杭州府志[G].上海:上海书店,1993.
    11、施奠东主编.西湖志[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杭州市统计局编.杭州统计志:1908——1994[G].杭州:杭州市统计局,1995.
    13、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印.民国杭州市新志稿专辑(内部资料)[G].1987.
    1、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 年)[C].科学出版社,2004.
    2、P·霍尔.世界大城市[M].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M].邹德慈,金经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马克思·韦伯.儒教官僚政治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城市与行会[M].韦伯文集: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三联书店,1997.
    7、David Buck:Urban Change in China[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7.
    8、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C].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美】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C].成一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12、曹随.城市形象细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周峰主编.民国时期杭州[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4、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5、董修甲.市政学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16、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7、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18、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0、熊月之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1、周峰主编.元明清名城杭州[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2、【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23、【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C].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2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溢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5、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6、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7、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8、【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卷 1.上海:上海书店,2000.
    29、董修甲.京都杭汉四大都市之市政[M].上海:大东书局,民国二十年(1931).
    30、张仲礼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1、李建国.杭州市电影志[G].杭州:杭州出版社,1997.
    32、张仲礼等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3、【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陈自芳.论近代杭州城市化的创新动力[J].浙江社会科学,1999,6 期.
    2、毛燕武.杭州城市近代化及其发展有限性研究(1896—1937)[D].杭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5 月 10 日.
    3、金向华.1911—1937 年杭州市政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5 月 1 日.
    4、F.W.Mote.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Form,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J].Rice University Studies.59(1973),pp.35-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