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中国域外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小说文本出发,展现历朝各代的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状况,并兼及其传播和接受。从而梳理出域外题材小说在漫长的中国小说史上的发展脉络和风貌特征,并探求隐含在其中的主客观原因。
     引言部分,总体上阐述了影响域外题材小说创作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了中国近代域外题材小说较之古代,其面貌发生质的改变,其中的根本原因来自历史。并说明了本篇论文所需研究资料的来源,及其不足之处。
     正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研究,下编为中国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研究。
     上编共七章。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这一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文本的代表是《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其作者是氏族的巫觋,他们掌控着政权结构中的文化霸权,使得其对于域外的建构有着强烈的实用性和政治性的目的,具有国民教科书的性质。
     第二章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此时的域外写作权由从先秦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巫觋,下降为地位卑贱的神仙方士及道教徒。域外写作也成为他们重新角逐政治权利的干谒书。为此他们一改先秦孤清冷寂的神仙形象,大力完美着神仙形象和神仙世界,并将域外奇人奇物都笼罩上了成仙和不死的光环。并借助统治阶级的喜好,不单赢得了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更使得普通民众对此顶礼膜拜。
     第三章唐代的域外题材小说。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空前繁盛,此时的域外题材小说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写作风格上,既有搜奇显怪的,又有真实平易的。开放与强盛的唐帝国,心胸博大的唐代文人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域外题材小说的大繁荣。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宋元时期的域外题材小说种类非常少,集中在海外奇遇和海外奇人奇物两方面,这与宋代繁盛的海上贸易、元代空前绝后的巨大版图极不协调,这一状况是宋元两代文人内敛、压抑的心态造成的。
     第五章明代的域外题材小说。由于统治阶级对于宗教的偏爱和倡导,三教合流的力度明显加强,加之阳明心学的“亲民论”大力提升了小说的地位,而市民阶层的壮大又为小说写作提供了巨大的阅读群体,使得明代的域外题材小说呈现出泛宗教化的倾向,宣教小说和神魔小说成为两种主要类别。
     第六章清代的域外题材小说。清代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文化专制极端严酷,考据之学昌盛,从而形成了荒诞寓意小说和才学小说两大类型的域外题材小说
     第七章在前六章我们初步探讨了从先秦到清中期域外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作者、传播和接受三个角度对古代域外题材小说进行总结和概括。
     下编共六章,展现了中国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的风貌特征。第八章为近代域外题材小说总论,第一节描述了从1840年到1900年间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总体上风貌变化不够显著,呈现出极大承袭性,但其中一部分小说体现出西学东渐的重要影响,孕育了域外题材小说突变的新基因。第二节重点分析了1900年后域外题材小说大繁荣的原因,首先在于晚清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觉向西方学习道路的开启和由此带来的知识结构的变更。其次,科举制度的日益衰败直至诏停,随之兴起的新式学堂教育和留学教育提供给他们认识、了解西方的途径,重整知识结构、突破固式思维。再次,在改革之路上的一次次受挫,使得他们深入思考到民众启蒙的重要性,在借鉴西方的经验基础上,他们发现了小说的这种极易普及的通俗文体独特宣传作用,利用小说来启悟人民的心智。梁氏发起的“小说界革命”使得中国小说创作从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小说地位的空前提高与小说作为救世工具的提出,配合着知识分子日益丰厚的西学新知,迎来了具有启蒙民众、疗救国家等重要作用域外题材小说的大繁荣。总括了1900年后域外题材小说的概貌,并加入了对古已有之以搜奇显怪为内容的域外题材小说的评述。
     第九至十二章,以域外题材小说的内容进行分类,分而述之。第九章弱国子民的酸辛和异化,主要是描写出洋留学和打工的中华儿女,及其在帝国主义经济入侵下,甘心为奴的洋务买办。作者们在抒写域外子民悲惨境遇,感时伤事的同时,都在着意展现着一种带泪的希望。虽然这些小说有一些并没有卒篇,但从其前面的描写来看,小说的发展都在朝着期望迈进着,没有一部小说仅仅停留在描写主人公们悲戚的域外遭遇上,而是将他们苦痛的经历作为其奋起反抗、争取权益的铺垫来处理的。这些小说构成了晚清末世蔚为壮观的人民奋发抗争史。但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小说家对于前途希望的探索上都有着虚幻和不现实的倾向。
     第十章小说主要描写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中国外交。在这一系列的描写中外战争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小说作者们都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选择了这几次对于中国政局走向影响至为关键的中外大战作为写作题材。这些小说还可以分为写战小说和析战小说两种不同的类型。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这一系列小说小说存在的弊病。首先是写战小说展现史实过度平铺直叙和粗枝大叶,这使得它们对于战争的展现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其次,是析战小说的作者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分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
     第十一章以外国历史为写作对象,继承了中国的史学传统,以期有所借鉴,既可以分为真实型的和虚幻型两种,还可以分为以书写外国历史,实则警醒国人,砥砺民志,和借写外国历史来宣传救国救民之路两种,后一种下文将要论述救国出路类型的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异曲同工的作用,不再侧重传播爱国思想和发扬激励作用,更多显示出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出路的不懈探索。
     第十二章为域外文明的传播与接受,分为救国思想、女性解放思想、文化固守论三个方面。救国思想分为支持改良和力主革命两种,对于近代的女性解放运动,有支持,分为激进狂热和循序渐进两种,也有批判和反对。
     第十三章为1900年后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的小结。总结了此时域外题材小说较之古代,在创作、传播和接受上显示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特征,虽然不可避免其艺术价值不高的尴尬局面,但却实现了域外题材小说创作的质的飞跃。近代域外题材小说登上了中国域外题材小说创作的巅峰期。
     第十四章为全书小结,概括了从古代域外题材小说到近代域外题材小说所发生的质的转变,并在小说史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的发展趋向和研究价值。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in Chinese literature were studied. Their writting, spread and acceptance at different dynas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scheme of their development, aspect and purpose were figured out.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writting were discuss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st essential cause for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is the vastly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 At the end of this section, the source of the researching materials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is thesis were indicated.
     According to above-mentioned reason, the thesis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for the ancient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before 1840) and the second part for the modern ones (1840-1911).
     In the first chapter,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before Qin Dynasty (221 BC) was discussed.Shan-Hai Classic and Mu Tianzi Biograph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two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of this period. The authors were the wizards or shanmans, who controlled the culture of the kingdom, so these fictions had obvious practical and political purpose, which made it as textbook for the tribe members.
     From Qin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writers of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were no longer the nobile wizards or shanmans, but the mean warlocks and alchemists. As a result, the purpose of their writting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turned to pursing political rights for themselves. In order to get this aim, they needed to favor the rulers and acquire the common people's worship, so the immortal and immortal world in their fic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and attractive.
     Tang dynasty enjoyed the heydays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bloom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Th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had also gotten vast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A lot of new subjects and writting styles emerged and the scholars became the writers.
     However,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met a big depression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y, in spite of the prospero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ong and vast territory of Yuan. The reasons attributed to the passive and depressive attitude of the writers. The subjects of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focus on exotic experience and exotic people.
     Because of the emperors' favorite for religions and the mergence of three major religions, religious topics became the major subject of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in M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tus of fictions increased greatly as the result of the popularity of Yangming's idealistic aesthetics, and the number of readers also increased as the result of city expansion.
     The seclusion diplomatic policy, severe culture autocracy and prosperity of textology made the absurd allegorical fictions and talent-exhibiting fictions the major two typ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in former Qing dynasty .
     The primary scheme of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development from former Qin dynasty to former Qing dynasty was figured out in the first part. And then these fictions was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ir authors, spread and acceptanc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modern Chines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1840-1911) was investigated.
     Th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written between 1840 to 1900 did not show obvious changes except some hints of influences from western culture invasion. While when time came to 20th century, th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got great development, and then the caus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of later Qing dynasty was investigated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firstly, the miserable life of Chinese people abroad as workers or students and the rich but shameful, slavishly and abnormal life of compradors; secondly, the evil invasive wars started by the imperialistic nations and diplomacy situation of China; thirdly, the historic story of foreign and imaginary nations; fourthly,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exotic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in writting, spread and acceptance were summarized in the next chapter.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Chines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leap greatly in the modern time and reach the climax. On the other hand, most of these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faced the shortcoming of lack of art value.
     The thesis was summarized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were emphasized again from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ing scheme of abroad materials-about fictions was indicated from the view of fiction history.
引文
1苏·彼得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页118。
    2 Hilgaud等著:《心理学》,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1年中文版,页419。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4。
    1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四《三坟补逸下》,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446。
    2 [清]孙星衍:《山海经新校正后序》,《山海经新校正》([清]毕沅辑《经世堂丛书》本)卷首,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19。
    3《中华文史论丛》第十一辑,1979年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页7。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0-21。
    2鲁迅:《汉文学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355。
    3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的考证,主要有蒙文通的《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袁行霈的《<山海经>初探,(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1979年),袁珂的《<山海经>写作的时间及篇目考》(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编《中国学术年刊》15期,1994年3月。
    1杨宽:《西周史》第六章《<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603-622。
    1李剑国:战国古小说《汲冢琐语》考论,南开大学学报,1980年第二期。
    2参见顾颉刚:《<穆天子传>及其著作时代》,《文史哲》,1951年第二期;钱伯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穆天子传>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二期;史为乐:《穆天子西征试探》,《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二期;王贻梁:《燕戈“七萃”及<穆天子传>成书年代》,《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二期。
    1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中华书局1991年版,页161-162。
    2 [汉]班固:《汉书·郊祀志第五下》,中华书局1964年版,页1260。
    1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50。
    2《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3《十洲记》又称《海内十洲记》,一卷。又称《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同样也是假托之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章《今见汉人小说》中写道:“则知汉世于朔,已多附会之淡。二书虽伪作,而《隋志》已著录,又以辞意新异,齐梁文人办往往引为故实。《神异经》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较深茂,盖文人之为”(《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35。
    4《汉武故事》,又题《汉武帝故事》、《汉孝武帝故事》,原书两卷,已散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章《今见汉人小说》中认为作者为班固之说也系假托,“宋时尚不题撰人,至明乃并《汉武故事》皆称班固作,盖以固名重,因连类依托之”。此外关于作者还有王俭和葛洪二说,也纯为猜测之辞。对于这本小说的辑佚,以鲁迅的《古小说钩沉》中《汉武故事》的辑本最为完备,有五十三条。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今见汉人小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35。
    1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九,《华阳博议下》,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500。
    2蓝岚、顿嵩元有同名文章《<拾遗记>及其作者》,分别发表于《天中学刊》2002年6月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3月。
    1 [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士列传·第七十二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页2705。
    1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76年版,页1814。
    2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地理志》,卷四三下,中华书局1975版,页1146。
    3 [宋]王溥:《唐会要》,卷四九《僧尼所隶》,商务出版社民国二十五年版,页860。
     1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八三《增校酉阳杂俎序》,《四库全书》1290册集部别集类,页599。
    1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页3375。
    1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三,《朱纨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5403。
    1郑振铎:《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见《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 [明]朱元璋:《御制玄教斋醮仪文序》,廖静宽编:《正统道藏》(台)艺文印书馆印行1977年版,第15册,页11487。
    2 [明]朱元璋:《三教论》,方天立等合著:《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卷第3册,页231。
    3 [明]藕益大师著述:《明清四大高僧文集·灵峰宗论集》卷七之四《疏二·敷先开士守助缘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页5。
    4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1。
    1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1。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五篇《清之才学小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页259。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391。
    
    1 [清]李祖陶辑:《迈堂文略·卷一·与杨蓉诸明府书》,《续修四库全书》1672册集部总集类,页251。
    2胡适:《<镜花缘>引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年版,页530。
    1鲁迅:《中国小说史的变迁》第四节《“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鲁迅全集》第九卷《中国小说史略(附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329。
    1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787。
    1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齐鲁书社1987年版,页208。
    1陈嗣初:《软尘私议》,齐思和等主编:《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五),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页529。
    1王韬:《洋务上》,朱维铮校:《园文新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页29。
    
    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37年版,页1。
    2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140。
    3包笑天:《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页145。
    
    1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谕,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4601。
    2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论自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66。
    3蒋延黼:《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页90。
    1严复:《严复集》第一册《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华书局1986年,页166。
    2张之洞:《劝学篇》,转引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页402-403。
    1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92。
    1梁启超:《新民说》第二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3。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第二册,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页6。
    2陈平原、夏晓红:《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227,571。
    3梁启超:《蒙学报演义报合叙》,《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页56。
    4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页34。
    1 [日]樽本照雄:《清末小说研究集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页147。
    1漱石生:《<苦社会>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136。
    1转引自阿英:《晚清小说史》第五章《反华工禁止约运动》,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页60-61。
    1这部分小说论题材可以归为清末“时事小说”一类,有些学者将这类小说归于广义的“历史小说”。欧阳健《历史小说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227-228)、齐裕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修订本)》(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页167)、《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页202)。
    1阿英:“写中法战争之小说……单册极难得。余竭数年之力,始得《死中求活》一种,然仍非原本。”《小说三谈·国难小说丛话》,《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2。
    1戴逸:《中国近代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页404。
    1夏曾佑《小说原理》(1903)、徐念慈《余之小说观》(1908)、狄平子《小说新语》(1911)、阿英《弹词小说论》、《弹词小说二论》等均将弹词视为小说。前三种资料参见陈平原、夏晓虹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页73、338、391。阿英文见《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34-38。
    1阿英:《小说二谈·重刊庚子国变弹词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页70-71。
    1明嘉靖壬午(1522年)修髯子(张尚德)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载嘉靖元年(1522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1阿英:《晚清小说史》第八章《种族革命运动》,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页118。
    2于必昌:《<东欧女豪杰>作者考》,《文学评论》,1981年03期。
    3阿英:《晚清小说史》,第八章《种族革命运动》,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页119。
    1关于这一点,有学者持不同观点,参见迟云飞《关于陈天华几件史实的考订和纠误》,《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页243-248。
    1参见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页260。
    
    1颐琐著,曹玉校:《黄绣球》,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页272。
    2卧虎浪士:《<女娲石>序,引自阿英《晚清小说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190。
    1 [日]泽田瑞穗:《晚清小说概观》,转引自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6年版,页45。
    1阿英:《晚清小说史》第九章《妇女解放问题》,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页121。
    1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页567。
    1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卷页155-156。
    1李孝悌:《晚清下层社会的启蒙(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页24。
    1严复:《原强》,《戊戌变法》(三)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页19。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73。
    1.孙楷第著:《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3.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4.《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一卷侯忠义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二卷黄霖主编,第三卷苗壮主编,第四卷王继权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 [日]樽本照雄编:《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6.朱一玄、宁稼雨、陈桂生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7.刘永文编:《晚清小说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9.胡适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
    10.郭箴一著:《中国小说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11.胡怀琛著:《中国小说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12.胡怀琛著:《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
    13.谭正璧编:《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
    14.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5.孟瑶著:《中国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
    16.徐君慧著:《中国小说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17.齐齐齐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
    18.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9.李悔吾著:《中国小说史漫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0.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21.董乃斌著:《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2.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3.王恒展著:《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刘上生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5.孟昭连、宁宗一著:《中国小说艺术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26.侯忠义安平秋主编:《古代小说评介丛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27.王枝忠著:《汉魏六朝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28.侯忠义著:《隋唐五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29.刘开荣著:《唐代小说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55年;
    30.王梦鸽撰:《唐人小说研究》(全四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73年;
    31.程毅中著:《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2.萧相恺著:《宋元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33.程毅中著:《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34.陈大康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35.齐齐齐著:《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36.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37.黄霖、杨红彬著:《明代小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38.董国炎著:《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39.李汉秋、胡益民著:《清代小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40.张俊著:《清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41.林薇著:《清代小说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42.阿英著:《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43.欧阳健著:《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44.李忠明著:《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45.徐振东著:《十七世纪白话小说编年叙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46.武润婷著:《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47.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8.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9.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50.袁进著:《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1.侯忠义、刘世林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2.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53.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54.张庆民著:《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5.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56.薛薛齐著:《传奇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57.林明德编:《晚清小说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58.方正耀著:《晚清小说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9. [美]韩南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0.王燕著:《晚清小说期刊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61.苟波著:《道教与神魔小说》,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62.胡胜著:《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3. [韩]吴淳邦著:《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4.刘燕萍著:《怪诞与讽刺——明清通俗小说诠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65.高玉海著:《明清小说续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6.王旭川著:《中国小说续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67.王进驹著:《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68.欧阳健著:《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69.林辰著:《神怪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70.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71.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72.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73.阿英编:《鸦片战争文学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74.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75.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76.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7.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78.丁锡根编著:《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79.刘宗迪著:《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80.郑振铎著:《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81.阿英著:《小说闲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2.阿英著:《小说二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3.阿英著:《小说三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4.阿英著:《小说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85.陈平原、夏晓红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8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87.陈平原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8.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89.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0.孙逊著:《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91.万晴川著:《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2.王青著:《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93.徐振东著:《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4.宋莉华著:《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95.杨国明著:《晚清小说与社会经济转型》,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
    96.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新探》,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97.郭延礼著:《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98.郭延礼著:《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99.夏晓虹著:《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文学史》,陈平原、陈国球主编,第二辑);
    100.袁进著:《近代文学的突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1.袁进著:《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2.付建舟著:《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3.包礼祥著:《近代文学与传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4.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5. [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06.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7.阿英编校:《近代外祸史:历史珍本》第4版,上海:潮锋出版社,1950年;
    108.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9. [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110.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编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1.王介南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年;
    112.张张齐编张:《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13.黄盛璋著:《中外交通与交流史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4.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西初识》二编,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5.张维华主编:《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6.季平子著:《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39年至1895年间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7.唐培吉主编:《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8.荣新江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19.朱杰勤译:《中外关系史译丛》,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120. [清]王之春撰:《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21.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2.萧致治,杨卫东编撰:《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1517~1840》,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4.刘培华编著:《近代中外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25.张维华著:《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126.何兆武著:《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27.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文化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8.周思源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0年;
    129.昌切著:《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130.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31.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2.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
    133.黎仁凯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4.唐德刚著:《晚清七十年》,长沙:岳麓书社, 1999年;
    135.史革新主编:《中国文化史〈晚清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年;
    136.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37.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
    138.张张齐著:《欧化东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39.夏晓虹著:《晚清社会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0.郑大华著:《晚清思想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1.汪林茂著:《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2.蒋延黼著:《中国近代史》,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143.贺跃夫著:《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4.马骏骐著:《碰撞、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的轨迹和特点》,陈尚胜主编:《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5.徐明德著:《论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与边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6.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47. [晋]郭璞张:《穆天子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8. [西汉]桓宽著,乔清举张释:《盐铁论》,《华夏迷你文库3》,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149. [汉]刘向撰,李智勇整理:《列仙传》,《四库家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50. [汉]刘安等编著,[汉]高诱张,[清]庄逵吉校,王瀣批张:《淮南子》,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
    151. [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52. [汉]班固撰:《汉武故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53. [汉]班固撰:《汉武内传》,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9年[1930]年;
    154. [汉]东方朔撰,杨小环整理:《神异经》,《四库家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55. [汉]郭宪撰:《洞冥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56. [西晋]张华著:《博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157. [晋]王嘉撰,杨小环整理:《拾遗记》,《四库家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58.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年;
    159. [唐]苏鹗著:《杜阳杂编》,《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160. [宋]李齐等撰:《太平李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006年重印;
    161. [唐]南卓著:《羯鼓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62. [唐]袁郊撰:《甘泽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63. [唐]吕道生撰:《定命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4年[1915]年;
    164. [唐]康骈撰:《剧谈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65. [五代]沈汾撰:《续神仙传》,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29年[1940]年;
    166. [唐]张齐撰,袁宪校张:《朝野张张》,《历代张家小品文集》,西安:三张出版社,2004年;
    167. [唐]刘齐撰,袁宪校张:《隋唐嘉话》,《历代张家小品文集》,西安:三张出版社,2004年;
    168.王汝涛编校:《全唐小说》(四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69.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0. [唐]李肇撰:《唐国史补》,《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五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171. [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宋明清小品文集辑张,第二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72. [宋]赵汝适撰:《诸蕃志》,《山川风情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73. [元]汪大渊著:《岛夷志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174. [宋]薛迈撰:《夷坚志》,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75.无张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76. [明]方汝浩著,浙江古籍出版社点校:《扫魅敦伦东度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77. [明]西大午辰走人订著《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9》,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178. [明]朱开泰著:《达摩出身传灯传》,《中国禁毁小说110部·劝世、神魔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179. [明]吴承恩著:《西游记》,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180. [明]无张氏著,杜聪、文益人、余力校点:《续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181. [明]董说著:《西游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182. [清]天花才子点评:《后西游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183. [明]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国古典小说文库.第六辑.仙怪传奇》,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
    184. [明]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明代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85. [明]焦周:《焦氏说齐》,《续修四库全书》1174册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6. [明]凌齐初:《初刻凌凌凌奇》,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187. [明]冯梦龙编:《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188. [明]佚张著:《戚南塘剿平倭寇传》,刘曼意主编:《中国古典小说百部》第六卷,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9. [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190. [清]李渔著:《十二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91. [清]酌元亭主人编:《照世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92. [清]吕熊著:《女仙外史》,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193. [清]夏敬渠撰,黄克校点:《野叟曝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194. [清]邹必显撰:《飞跎全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195. [清]褚人获著:《隋唐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6. [清]佚张著,黄顺强等校点:《五虎平西前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7. [清]磊齐山人著,张磊才校点:《齐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198. [清]张士登撰:《三分梦全传》,刻本,清道光28年(1848);
    199. [清]落魄道人撰:《常言道》,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200. [清]佚张撰:《海游记》,清代刻本;
    201. [清]李汝珍著:《镜花缘》,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年;
    202. [清]宣鼎著,香一点校点:《夜雨秋灯录》,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203. [清]泖滨野客,[清]鸥乡老人撰:《解醒语》,上海:上海申报馆,清光绪间[1875-1908]年;
    204. [清]佚张撰:《黑美人别传》,《香艳丛书.第五集》,上海:国学扶轮社,民国3年[1914]年;
    205. [清]王韬著:《凇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206. [清]王韬著:《淞滨琐话》,《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207. [清]邹齐著;方兴邹,赵明华点校:《海上邹天影》,《清代长篇世情传奇小说》,北京:民邹出版社,1995年;
    208. [清]宣樊子演:《檀香山华人受虐记》,杭州:杭州白话报,1901年;
    209. [清]佚张撰:《猪仔记》,北京:启蒙画报,1902年;
    210. [清]佚张著:《苦社会》,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211. [清]碧荷馆主人著:《黄金世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212. [清]杞忧子上海著:《苦学生》,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
    213. [清]吴沃尧著:《发财秘诀》,《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16》,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214. [清]佚张撰:《罂粟花》,《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17》,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215. [清]曾朴著:《黑旗战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辑3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16. [清]对镜狂呼客:《死中求活》,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217. [清]王炳成著:《中法战纪》,《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辑3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18. [清]曾朴著,志强校点:《孽海花》,《中国古典小说普及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219. [清]薛兴全撰:《中东大战演义》,台北:世界书局,1958年;
    220. [清]平情客演:《中东和战本末纪略》,杭州:杭州白话报,1902;
    221. [清]不提撰人:《台战实纪》,刻本,清光绪21年(1895);
    222. [清]管斯骏撰:《刘大将军平倭百战百胜图说》,刻本,清光绪21年(1895);
    223. [清]高太痴著:《梦平倭奴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辑3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24. [清]艮庐居士演:《救劫传》,杭州白话报,清光绪间[1875-1908];
    225. [清]李伯元著:《庚子国变弹词》,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226. [清]忧患余生著:《邻女语》,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
    227. [清]碧荷馆主人著:《新纪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8. [清]黄小配著:《宦海潮》,《中国近代官场小说选,卷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9. [清]独头山人说:《波兰国的故事》,杭州:杭州白话报,1901年;
    230. [清]宣樊子演:《美利坚自立记》,杭州:杭州白话报,1901年;
    231. [清]宣樊子演:《俄土战记》,杭州:杭州白话报,1901年;
    232. [清]宣樊子演:《菲律宾民党起义》,杭州:杭州白话报,1901年;
    233. [清]鸡林冷血生:《英雄泪》,《海外藏书大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4. [清]越南亡命客巢南子述,梁启超录:《越南覆灭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35. [清]雨邹子著:《薛水祸》,《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36. [清]洗红庵主著:《泰西历史演义》,《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37. [清]玉瑟斋主人著:《回天绮谈》,《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38. [清]羽衣女士著:《东欧女豪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
    239. [清]守白薯著:《冷国复仇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40. [清]旅生著:《痴人说梦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41. [清]萧然郁生著:《新镜花缘》,《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42. [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43.吴趼人著,王杏根、卢正言校点:《新石头记》,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年;
    244. [清]虫天逸史撰:《蜗触蛮三国争地记》,铅印本,清光绪34年[1908]年;
    245. [清]陈天华著:《狮子吼》,《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9》,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246. [清]萧然郁生著:《乌托邦游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47. [清]轩辕正裔著:《瓜分裂国惨祸记》,《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48. [清]犹太遗民万古恨著:《自由结婚》,《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6》,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249. [清]颐琐著:《黄绣球》,《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250. [清]思绮斋著:《女子权》,《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251. [清]思绮斋著:《女狱花》,《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252. [清]海天独啸子编:《女娲石》,《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3》,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253. [清]陈啸庐著:《新镜花缘》,《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54. [清]新阳蹉跎子著:《最新女界鬼蜮记》,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255. [清]何齐著:《狮子血》,《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56. [清]田铸编著:《幻梦奇冤》,上海:改良小说社,清宣统元年[1909];
    257. [日]菊池幽芳氏原著,东莞方庆周译述:《电术奇谈》,《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258.李剑国:《战国古小说<汲冢琐语>考论》,《南开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259.顾颉刚:《<穆天子传>及其著作时代》,《文史哲》,1951年第二期;
    260.钱伯泉:《先张时期的“丝绸之路”——<穆天子传>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二期;
    261.史为乐:《穆天子西征试探》,《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二期;
    262.王贻梁:《燕戈“七萃”及<穆天子传>成书年代》,《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二期;
    263.牛丽芳:《〈博物志〉的内容分析》,《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156页;
    264.刘筠:《〈常言道〉别具一格的讽刺艺术》,《殷都学刊》,2008年,79-82页;
    265.魏延山:《〈洞冥记〉雏形小说的艺术手法》,《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25-27页;
    266.袁世硕:《〈镜花缘〉和〈山海经〉》,《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7卷第1期,33-37页;
    267.顾晔锋:《〈穆天子传〉成书时间研究综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第2卷第4期,12月47-49页及53页;
    268.邱睿:《〈穆天子传〉创作人视角初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6卷第4期,198-200页;
    269.刘敏:《汉魏神怪小说的宗教形态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5卷第3期,71-78页;
    270.宋师亮:《黑暗中的追寻-论晚清政治小说的兴起》,《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卷第7期,97-98页;
    271.程毅中:《简述〈五四〉以来中国通俗小说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95-105页;
    272.郭健:《建国以来〈西游记〉主题研究述评》,《江淮论坛》,2004年第2期,152-154页;
    273.方强:《开启民智传播理念-析晚清政治小说译介现象背后的历史“共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第28卷第1期,138-139页;
    274.李东芳:《留学生与民邹国家的想像——从〈新中国未来记〉看梁启超小说观的现代性》,《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68-75页;
    275.潘桂林:《读者意识的转型与晚清小说的反讽意识的弱化》,《求索》,2004年第8期,182-184页;
    276.刘欢萍:《佛性与魔性:〈三言二凌〉中的僧尼形象探析》,《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5卷第3期,28-30页;
    277.张步天:《古代〈山海经〉研究史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第1期,18-24页;
    278.张健秋:《古老而常新的模式化叙述——论“发迹变泰”故事的叙事艺术》,《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26-29页;
    279.陈新:《关于吴承恩〈西游记〉祖本问题——兼与吴圣昔先生商榷》,《文教资料》,1999年04期,46-54页;
    280.鲍震培:《闺中无静女-晚清女作家弹词与“振兴女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4期,2004年7月,41-48页;
    281.张晓英:《〈唐三藏西游厄传〉〈西游记传〉校点商兑》,《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第12期,87-90页;
    282.暴拯群:《〈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语言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73-76页;
    283.袁世硕:《〈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序》,《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
    284.谭行:《〈西游补〉初探》,《广西民邹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51-58页;
    285.何良昊:《〈西游补〉的背景铺垫》,《西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第29卷第6期,153-157页;
    286.熊发恕:《〈西游补〉浅析》,《康定民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00期,34-46页;
    287.胡远鹏:《〈山海经〉研究最新动向述评》,《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53-60页;
    288.顿嵩元:《〈拾遗记〉及其作者》,《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5卷第1期》,2003年3月135-139页;
    289.蓝岚:《〈拾遗记〉及其作者》,《天中学刊第17卷第3期》,2002年6月43-46页;
    290.陈丽君:《〈拾遗记〉校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第25卷第04期,279-282页;
    291.周振雯,王恒展:《〈淞滨琐话〉中末世文人的感伤情绪》,《蒲松龄研究》,2006年第02期,151-157页;
    292.王晓文:《〈淞隐漫录〉晚清时期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浪漫想象》,《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1卷第5期,19-23页;
    293.石麟:《略论〈西游记〉续书三种——〈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考略》,《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2期,150-158页;
    294.李婕:《论〈博物志〉地理叙述的价值与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2006年第1期,39-42页;
    295.王晶波:《论〈拾遗记〉的唯美倾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月第40卷第1期,44-49页;
    296.郭明志:《论“西游记”续书》,《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2期,120-125页;
    297.徐振燕:《论〈新小说〉残留的士大夫气息》,《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107-109页;
    298.赵云雨:《论晚清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5期12页及2页;
    299.李希运:《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宣佛倾向》,《东方论坛》,1999年第3期24-26页及23页;
    300.孙智广》,《李政清:迷离惝恍的梦幻世界——〈西游补〉梦说》,《新学术》,2008年第3期31-34页;
    301.董丽敏:《民邹国家、本土性与女性解放运动--晚清中国为中心的考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32-39页;
    302.陈宝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153-159页;
    303.左芝兰:《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的接续和衍生方式》,《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3卷增刊,58-61页;
    304.左芝兰:《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对原著的继承》,《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1卷第12期,103-105页;
    305.常金仓:《〈穆天子传〉的时代和文献性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126-133页;
    306.周书灿:《〈穆天子传〉研究述论》,《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21卷第2期,58-65页;
    307.王伟康:《“三言”、“二凌”中的商人群像及其时代蠡测》,《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43-52页;
    308.赵蔚:《“三言二凌”中的商人与商业意识》,《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9月第18卷第5期,43-48页;
    309.金荣权:《〈山海经〉研究两千年述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月第20卷第4期,101-104页;;
    310.左芝兰:《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9日;;
    311.杨峰:《明清时期“佛教与〈西游记〉的关系”研究综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9期,67-75页;
    312.宋师亮:《末世的期冀——论晚清社会心态与政治小说的创作》,《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69-71页及78页;
    313.罗欣:《浅论〈博物志〉的哲学思想》,《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26卷第4期,127-128页;
    314.于恩明:《浅谈清末社会文化习俗的变革》,《社会科学论坛》,2008.3(下)135-137页;
    315.左海:《神异经》,《齐鲁学报》,1941年第2期,242-243页;
    316.何轩:《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与新小说的兴起》,《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29卷第2期,38-40页;
    317.卢炜:《晚清保守思想的成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7卷第2期,50-53页及74页;
    318.徐小明:《晚清君主立宪思想的历史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8卷第5期,112-118页;
    319.陈其泰:《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新格局》,《河北学刊》,2006年7月第26卷第4期98-104页;
    320.杨志娟,陈敏:《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原因初探》,《西北民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104-109页;
    321.郝秉键:《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西学观——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清史研究》,《清史研究》,2006年8月第3期77-87页`;
    322.姚芬:《晚清农民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探微》,《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第17卷第4期94-97页;
    323.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中州学刊》,2004年11月第6期,135-139页;
    324.付建舟:《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53-56页;
    325.郑大华:《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63-69页;
    326.王琼雯:《晚清宪政改革中的民众参与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36-40页;
    327.贺根民:《晚清小说的群体关怀》,《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1月第20卷第1期,28-32页;
    328.石秋仙:《晚清小说艺术形式的现代性》,《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4卷第1期,44--7页;
    329.王利涛:《晚清政治小说的现代性》,《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19卷第5期,55-58页;
    330.陈群:《魏晋南北朝的生死观》,《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5卷,503-508页;
    331.李红艳:《魏晋南北朝宗教与艺术兴盛原因之我见》,《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0卷第4期,88-91页;
    332.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96-98页;
    333.王姗萍:《西学东渐与晚清科学小说浅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月第19卷第1期,53-56页;
    334.王姗萍:《西学东渐与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卷第1期63-67页;
    335.吴海萍,仲一虎:《西学东渐在晚清民初方志发展中的掠影》,《黑龙江史志》,2007年12期18-19页;
    336. (美)刘晓廉著,咸增强译:《心路历程:〈西游记〉的根本寓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2月第20卷第6期,21-26页;
    337.胡淳艳:《心路历程——论〈西游记〉三部续书的传播》,《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111-119页;
    338.冯保善:《也谈〈西游记〉的作者》,《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235-240页;
    339.石秋仙。石春霞:《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发展繁荣的社会原因》,《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5卷第3期,76-80页;
    340.唐世贵:《〈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新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月第4期,82-86页;
    341.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10页;
    342.徐军义:《〈山海经〉的生命意识》,《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4期,54-57页;
    343.张步天:《〈山海经〉地图的性质与内涵》,《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33-35页;
    344.刘琴:《〈山海经〉对〈镜花缘〉的影响》,《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47-49页;
    345.贾雯鹤:《〈山海经〉两考》,《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四期,26-37页;
    346.徐显之:《〈山海经〉时代的祖国中西部地区》,《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73-78页;
    347.张春生:《〈山海经〉释张》,《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110页;
    348.张步天:《〈山海经〉性质志书说刍议》,《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20-23页;
    349.谭宏蛟,张立成:《〈山海经〉植物张的构词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73-77页;
    350.刘国旭,辛晓十:《〈山海经〉中的地理学思想》,《科技信息》,2006年第9期,280-281页;
    351.张建:《〈山海经〉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月,94-99页;
    352.安京:《〈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篇〉比较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91-100页;
    353.常金仓:《〈穆天子传〉的时代和文献性质126-133页;
    354.陈丽平:《〈穆天子传〉的现代解读——建国后〈穆天子传〉研究状况》,《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六期,26-28页;
    355.叶舒宪:《“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四期,95-101页;
    356.郭蕴静:《清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兼谈清代是否闭关锁国》,《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03期,52-57页;
    357.欧阳健:《〈痴人说梦记〉在晚清新小说史上的地位》,《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二期,104-109页;
    358.于必昌:《〈东欧女豪杰〉作者考》,《文学评论》,1981年03期,144页;
    359.张思齐:《〈镜花缘〉比较探源》,《西南民邹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123-131页;
    360.袁世硕:《〈镜花缘〉和〈山海经〉》,《东岳论丛》,2004年第三期,66-70页;
    361.单有方:《〈镜花缘〉引用〈山海经〉神话手法浅析》,《殷都学刊》,2001年,71-73页;
    362.敦玉林:《〈镜花缘〉中“君子国”的道德问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801-803页;
    363.戴健:《“里耳”:晚明市民文学的读者定位》,《广西民邹学院学报》,2005年六月,167-169页;
    364.周书灿:《〈穆天子传〉“启居黄台之丘考”——兼论周穆王东巡的地理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辑,126-133页;
    365.刘军:《〈穆天子传〉文学特征探析》,《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四期,108-110页;
    366.孙义梅:《〈三言〉中商人形象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四期,120-122页;
    367.范立舟:《〈三言二凌〉中的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3月第二期,90-93页;
    368.王学王:《问题小说的发王齐新中国未来记及其群类》,《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12月,200-211页;
    369.何良昊:《〈西游补〉的谦与傲》,《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三期,345-354页;
    370.雷振华:《〈西游补〉儒释的双重奏》,《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六期,109-111页;
    371.苏兴遗:《〈西游补〉中破情根与立道根剖析》,《北方论丛》,1998年6期,45-50页;
    372.郭健:《〈西游记〉对佛道典籍的袭用现象》,《求索》,2007年第一期,181-182页;
    373.兰拉成:《〈西游记〉三教合一的思想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三期,27-31页;
    374.李成军:《〈西游记〉社会真实下的神话气象》,《内蒙古民邹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1-3页;
    375.王俊德,隋国成:《〈西游记〉神魔思想在明代的传播》,《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6卷第三期,111-112页;
    376.李安纲,田炳信:《〈西游记〉是一部信息世界的圣经》,《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六月第三期》,20-27页;
    377.毛晓阳,金齐:《〈西游记〉与三教合流观》,《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四期,20-23页;
    378.张洛:《〈西游记〉中的儒家仁爱精神解析》,《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14-16页;
    379.刘辰莹:《〈西游记〉中三教地位辨析》,《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三期,84-89页;
    380.王新建:《〈西游记〉主旨探微》,《学术交流》,2003年第七期,143-146页;
    381.魏朝勇:《〈新中国未来记〉的历史观念及其政治伦理》,《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146-152页;
    382.赵焕冲:《〈新中国未来记〉中的异域形象》,《东南传播》,2006年第二期,73-74页;
    383.王增斌》,《李衍明:《〈续西游记〉主题探奥》,《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五期,53-56页;
    384.魏登云:《“阳明心学”产生综合原因探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20-26页;
    385.陈铁军:《“中体西用”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四期,37-40页;
    386.郭丽萍:《1895年至1899年间清朝对外态度和政策的演变》,《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四期,29-33页;
    387.牛建强:《15-16世纪之交市民文学新的萌动和明代社会的初始变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30-37页;
    388.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性质的讨论》,《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三期,86-88页;
    389.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作者和成书经过的讨论》,《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一期,52-55页;
    390.杨文闽:《1990年明清小说书目》,《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3期,462-467页;
    391.杨文闽:《1991年明清小说新书目》,《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4期,230-237页;
    392.陈占彪:《从“士”到知识分子-略论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第四期》,20-30页;
    393.童琼:《从“真假猴王”到“鲭鱼世界”——〈西游补〉寓意浅论》,《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一期,51-71页;
    394.毛德富:《从明代市民小说看市民的审美情趣》,《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二期,5-9页;
    395.杨军》,《从儒释道“三教”看我国传统政教关系的特点》,《西南民邹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十一期,398-401页;
    396.丁娟:《从士风看北宋后期士大夫的闲暇生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四期,53-55页;
    397.杨兴军:《从原始宗教意识看〈山海经〉作者的楚人身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二期,69-73页;
    398.马昌仪:《从战国图画中寻找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艺术探索》,2003年第四期,46-58页;
    399.刘艺:《从照妖镜到玄理之镜〈西游补〉意旨浅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三期,129-133页;
    400.杨玉昌:《从中西文化冲突看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一期,13-18页;
    401.周勇:《道教理论的政治色彩及其政治观念》,《西南民邹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四期,172-176页;
    402.姜生:《东汉原始道教与政治考》,《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三期,84-89页;
    403.熊月之:《对〈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书评的回应》,《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172-181页;
    404.董丽楠:《对〈中体西用〉的再思考》,《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三期,39-43页;
    405.王为民:《对于〈西游记〉的一种阐释〈西游补〉与〈西游记〉关系》,《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一期》,195-201页;
    406.张先清:《多明我会与明末中西交往》,《学术月刊》,2006年第十期,137-143页;
    407.杨怀中:《蕃客东来与郑和出使西洋》,《回邹研究》,2005年第二期,71-78页;
    408.李伟:《反洋教斗争与中西文化冲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三期,68-71页;
    409.晏路:《光绪皇帝·戊戌变法·西学东渐》,《满邹研究》,1997年第二期,32-39页;
    410.苑汝杰:《薛迈小说观念刍议》,《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四期,62-65页;
    411.蔡国梁:《甲午战争的重现〈中东大战演义〉》,《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二期,35-38页;
    412.田毅鹏:《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七期,8-11页;
    413.陈小军:《简论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历史学习》,2002年第5期,11-12页;
    414.王雪梅:《近代中国早期的海外旅游》,《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四期,119-123页;
    415.周朗生:《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现代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十一期,189-191页;
    416.高云芳:《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规律浅探》,《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三期,70-73页;
    417.齐长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中传统文化的转卲》,《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十二期,68-71页;
    418.孙书磊:《经典的解构“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大话西游”》,《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一期,30-34页;
    419.杜先菊:《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五期,96-110页;
    420.王向阳,易前良:《梁启超政治小说的国家主义诉求——以〈新中国未来记〉为例》,《文学研究》,2006年第十二期,86-92页;
    421.李东芳:《留学生与民邹国家的想像——从〈新中国未来记〉看梁启超小说观的现代性》,《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68-75页;
    422.李婕:《论〈博物志〉地理叙述的价值与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39-42页;
    423.赖燕波:《论〈西游记〉的尊佛贬道倾向》,《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三期,12-16页;
    424.刘慧敏:《论〈西游记〉中的弘儒思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十期,20-21页;
    425.程国赋:《论明代书坊与历史小说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三期,103-109页;
    426.吕嵩松:《论宋代士人心态及其表现》,《广西右江民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三期,28-30页;
    427.刘畅:《论宋代文学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三期,374-381页;
    428.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35-41页;
    429.刘林涛:《论晚清时期“中体西用”思潮的嬗变》,《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四期,782-783页;
    430.靳义增:《论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南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四期,38-41页;
    431.张海林:《论王韬“华夷观”的变化及其近代外交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一期,67-82页;
    432.何静:《论王阳明心学对道教的融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94-97页;
    433.丁龙嘉:《论戊戌变法后至一九零三年期间梁启超的思想》,《齐鲁学刊》,1984年第五期,58-62页;
    434.钟贤培:《论鸦片战争时期的小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一期,37-43页;
    435.陈方:《论中国近代乌托邦小说的意义》,《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2期,75-82页;
    436.刘勇强:《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文学遗产》,2006年第四期,页133-143。
    437.张小平:《明代道教与政治的关系》,《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3卷》,《43-45页;
    438.陈爱娟:《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初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五期,79-84页;
    439.刘耘华:《明末清初入教儒士的“新人”意识及其文化意义》,《中西文化交流研究》,《137-143页;
    440.石元蒙:《明清时期中西价值观的冲突》,《兰州学刊》,2003年第一期,128-129页;
    441.张济洲:《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二期,57-59页;
    442.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二期,73-76页;
    443.郭兴良:《女子革命的新声——读晚清小说〈东欧女豪杰〉》,《曲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二期,33-44页;
    444.宋珂君:《批判现实与游戏人生〈西游记〉的主题倾向及其佛教文化渊源辨析之二》,《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五期,57-62页;
    445.刘晓廉著,咸增强译:《心路历程〈后西游记〉的根本寓意》,《运城高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六期,21-26页;
    446.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131-137页;
    447.张蕊青:《清代朴学与才学小说的学术化》,《73-76页;
    448.王鸿卿:《清末民初小说分类》,《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63-66页;
    449.毛宣国:《清末小说观念的变革》,《江汉论坛》,1992年第一期,74-79页;
    450.张玉璞:《情理冲突与宋代士大夫词人的双重人格与复杂心态》,《东岳论坛》,2002年四期,72-75页;
    451.牟钟鉴:《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年六期,132-136页;
    452.张建:《神话情结的终结与地理典籍的发纫〈山海经〉破译和图解——序》,《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三期,9-11页;
    453.龚郭清:《试论梁启超思想的基本历程》,《安徽史学》,1996年第二期,52-54页;
    454.丁三伏:《试论清朝“闭关政策”的双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六期,74-76页;
    455.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十卷第二期,49-58页;
    456.李献芳:《试说元好问的〈续夷坚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四期,26-32页;
    457.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107-112页;
    458.张玉璞:《宋代士人的生存环境及其处世心态——兼论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58-62页;
    459.沈金浩:《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的主流型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第四期,56-60页;
    460.刘畅:《宋代文人心态的二元格局管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四期,46-49页;
    461.陈贺,李灏:《谈儒释道的融合在〈西游记〉中的体现》,《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64-66页;
    462.倪红雨:《唐传奇中的西域人物形象》,黑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
    463.董乃斌,程蔷:《唐代的士风演变与时代迁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一期,51-56页;
    464.方亚光:《唐代对外开放述论》,《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六期,107-111页;
    465.唐辉:《晚清士大夫文化心理的百年反思》,《岳阳大学学报》,第8卷二期,41-44页;
    466.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学术季刊》,1995年第一期,154-163页;
    467.胡全章》,《晚清新小说的独特文体“作为小说类型的”翻新小说》,《中州学刊》,2005年第三期,237-240页;
    468.欧阳健:《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重评〈新中国未来记〉》,《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二期,50-57页;
    469.张赛群:《晚清中西文化冲突的哲学轨迹》,《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一期,33-35页;
    470.石昌渝:《王阳明心学与通俗小说的崛起》,《文学遗产》,2007年第二期,69-78页;
    471.张大生:《魏晋时期道家勃兴异变之原因初探》,《学术交流》,2005年第七期,35-38页;
    472.戴显红,侯强:《文化冲突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41-42页;
    473.吴春梅,方之光:《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二期,87-92页;
    474.董少辉:《文化冲突与近代中国变革思想的演进》,《理论探讨》,2005年第一期,122-124页;
    475.李少军:《鸦片战争与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河北学刊》,1991年第四期,67-73页;
    476.唐安:《阳明心学与明代中期的社会生活》,《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五期,101-103页;
    477.杨全顺:《洋务派与“中体西用”》,《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109-111页;
    478.周广曾,周军:《也谈〈山海经〉的成书》,《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二期,67-68页;
    479.李献芳,元好问,《〈续夷坚志〉与金末元初的文坛》,《殷都学刊》,2003年第三期,48-50页;
    480.李白:《元人之隐——一种社会性的退避》,《呼兰师专学报》,第17卷第3期,46-47页;
    481.余勇:《元杂剧与元代文人心态》,《北方论丛》,2004年第一期,59-61页;
    482.胡远鹏:《再论〈山海经〉的文化定位:本土或域外——要百家争鸣,还是只要一花独放》,《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第四期,15-20页;
    483.李剑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4卷第5期,598-605页;
    484.南冰:《中国第一次启蒙运动的盛衰——试论1898年至1903年梁启超的启蒙思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一期,13-23页;
    485.张信:《中国近代文化模式的更替及其启示》,《理论研究》,2001年一期,33-37页;
    486.熊吕茂:《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述评》,《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2期,117-120页;
    487.赤真:《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读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110-11页;
    488.张德明:《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六期,142-151页;
    489.李丰友:《中西文化冲突的悲剧》,《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三期,26-31页;
    490.张兰英:《中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的现代化选择及启示》,《前沿》,2005年第五期,210-212页;
    491.徐修宜:《中西文化融合与薛秀全反清思想的形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98-101页;
    492.石元蒙:《中西文明的最初碰撞》,《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一期,140-153页;
    493.胡远鹏:《纵观海内外〈山海经〉研究五十年》,《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增刊,45-52页;
    494.王乃昂,蔡为民:《《邹衍的地理学说及与〈五藏山经〉之关系》,《地理科学》,第23卷第2期,136-140页;
    495.曹世铉:《最近五年来关于晚清时期“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略述》,《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一期,283-296页。
    496.迟云飞:《关于陈天华几件史实的考订和纠误》,《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243-24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