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把考察对象於梨华和白先勇的作品研究现状加以整理,从而显示出自己研究角度的意义。进而对于要研究的题材范围——留学生文学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共同的境遇、共同的关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留学热潮的挟裹之下到美国的於梨华和白先勇,他们关于留学生题材的小说的书写有着共同点。对二人的留学生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归纳出了他们二人留学生小说的相同之处:放逐的主题、“无根”意识和文化认同的困惑、精神与意志的沉沦、遥望大陆的政治灾难;寻求新的技巧与手法。
     第三部分:创作个性在异中彰显。於梨华与白先勇的留学生题材小说虽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作为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异更加的突出和明显。他们在对于人物命运和结局的设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关注“文革”的视点都有不同之处。此外,他们在涉及留学生小说的时候,所关注的范围、角度和表现手法都有相异之处:於梨华不但关注第一代的留学生,她的视线也向“后代”延伸,并且她用自己女性的视角对女性意识和女性困境进行了大量的书写;而白先勇对“异端”性爱的关注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是於梨华所没有的。
     第四部分:相同与相异的原因探析。二位作家关于留学生文学具有相同和相异两个方面,本部分对其同和异的原因加以探析。从时代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及相似的经历方面对其相同之处进行分析;不同之处则是从他们童年经历(人生体验),留美心境性别婚姻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I: Introduction. Collat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Yu Lihua and Bai Xianyong’s works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my research point of view about them.Then I will give out my definitionu about my research topic ---- the novels about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Part II: Common situation and common concerns. In the fifties or six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re is a studying abroad fever in Taiwan, Both the Yu Lihua and Bai Xianyong were under the boom to the United States .So they have commons in their novels about th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Through my text reading about their novels, 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confusio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spirit and the will; focusing the mainland political catastrophe in the distance; to find new techniques and tactics.
     Part III: Creative personalities are highlighted in their differences. Althoug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Yu Li-Hua and Bai Xianyong’s novels about students, as separate entities, but their differences are more prominent and obvious. They have differences in many ways such as:different characters’fate; different attitudes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rning"Cultural Revolution"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Besides, they have other differences in their students involves.The other differences are: Yu Lihua is 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tudents, but her sight is also lining to the"future generations"; as a woman writer,she wrote many wrokes to show feminism and female dilemma with her own women's perspectives.Bai Xianyong doesn’t have the above two aspects,but he has his uniques.He concerns the life of Gays and he has diverse techniques ,which Yu Lihua does not have.
     Part IV: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ir same and differences. two writers hav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students literature. This part ,I mainly analysis the reasons fo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ir similarities will be analysised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political backgr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imilar experiences; and the differences will be analysised from their childhood experiences (life experiences); their mood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ir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ect.
引文
①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2页。
    ④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1页。
    ⑤於梨华:《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⑥於梨华:《情尽》,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4页。
    ⑦於梨华:《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⑧於梨华:《傅家的儿女们》,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⑨白先勇:《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小说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2页。
    ⑩白先勇:《白先勇集》,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11白先勇:《白先勇集》,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12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13於梨华:《寻》,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14於梨华:《寻》,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页。
    15於梨华:《寻》,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16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7於梨华:《傅家的儿女们》,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18於梨华:《交换》,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9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20於梨华:《寻》,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21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2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3於梨华:《变》,天地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页。
    24白先勇:《白先勇集》,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
    25白先勇:《白先勇集》,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页。
    
    26白先勇:《白先勇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27於梨华:《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28白先勇:《白先勇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29白先勇:《白先勇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30於梨华:《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31於梨华:《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於梨华:《傅家的儿女们》,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於梨华:《情尽》,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版。
    [3]於梨华:《寻》,花城出版社,1987版。
    [4]於梨华:《考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5]於梨华:《变》,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版。
    [6]於梨华:《秋山又几重》,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版。
    [7]於梨华:《彼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版。
    [8]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版。
    [9]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版。
    [10]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版。
    [11]白先勇:《白先勇集》,花城出版社,2009版。
    [12]白先勇:《白先勇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版。
    [13]於梨华:《於梨华自传——人在旅途》,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版。
    [14]於梨华:《交换》,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版。专著:
    [1]古远清:《当今台湾文学风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版。
    [2]施津菊:《中国当代文学的死亡叙事与审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版。
    [3]袁良骏:《白先勇论》,新华出版社,2001版。
    [4]刘俊:《白先勇评传:悲悯情怀》,花城出版社,2004版。
    [5]饶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论文:
    [1]陆春:《“围城”中的迷失与沦陷—从<纽约客>的三种模式看白先勇对人与文化的命运书写》,《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2]王宁娜:《<芝加哥之死>主人公吴汉魂——白先勇的影子》,《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
    [3]张文鹏:《白先勇<谪仙记>中的命运意识》,《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11月第22卷增刊。
    [4]黄宇晓:《白先勇赴美前后的困境与突破》,《华文文学》,2003,2 (总第55期)。
    [5]薛忠文:《被放逐者的哀歌:白先勇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周薇:《老尽少年心——读白先勇小说<谪仙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7]钱果长:《论白先勇的死亡意识》,《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4月第19卷第2期。
    [8]禄祎:《从<台北人>、<纽约客>解读白先勇的创作观》,《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8月第19卷第4期。
    [9]王少杰:《从白先勇小说<纽约客>看留学生作家的文化忧郁情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31卷第1期。
    [10]刘俊:《从国族立场到世界主义——论白先勇的<纽约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1]刘俊:《第一代美国华人文学的多重面向——以白先勇、聂华苓、严歌苓、哈金为例》,《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4卷第6期。
    [12]陆子君:《断肠人在天涯—谈白先勇在<谪仙记>、<谪仙怨>里展现的困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13]李燕:《归梦不知山水长—白先勇的短篇小说<夜曲>中的感伤情怀》,《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年1月。
    [14]刘艳:《海外华人女性视阈的文学书写———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1期。
    [15]王宗法:《论白先勇的文化乡愁——从<台北人>,<纽约客>谈起》,《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
    [16]吕周聚:《论白先勇小说创作中的美国因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3卷第4期。
    [17]艾敏:《妙笔藏悲悯顾曲种痴情—浅析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
    [18]潘雅琴:《漂泊者的哀歌——读白先勇的<台北人>、<纽约客>》,《海天片羽》,2000年5月。
    [19]陈丽娟:《永远的悲歌——论白先勇小说的感伤意识》,《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0]刘桂如:《在中国记忆与北美经验间游移——於梨华小说里的华人离散群体》,《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15卷第4期。
    [21]周霁葭:《漂泊者的哀歌—论白先勇<台北人>、<纽约客>的文化乡愁》,《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24卷第9期。
    [22]刘晓莲:《在地狱里寻找天堂——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自杀情结》,《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年4月第15卷第2期。
    [23]李国磊:《死亡之美—白先勇小说死亡意境的营造》,《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27卷第2期。
    [24]李晓怡:《同性恋者的生命悲剧意识—白先勇同性恋作品研究》,《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25]宋桂花:《异乡的沉沦—对比郁达夫<沉沦>和白先勇<芝加哥之死>》中的死亡叙事,《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3月。
    [26]胡焕龙:《十字路口上的悲凉与迷惘——浅谈白先勇小说的文化意蕴》,《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1卷第3期。
    [27]赵友龙:《日暮西山的艳曲悲歌——白先勇后期小说透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5卷第6期。
    [28]孙俊琴:《生存的困惑与认同的艰难——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月第31卷第6期。
    [29]韦春莺:《无止境的追寻__白先勇同性恋小说悲剧主题解读》,《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3卷第2期。
    [30]周聚群:《在历史的追忆中追寻未来—论白先勇、於梨华和聂华苓的文革题材小说》,《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31]禄祎:《从<台北人>、<纽约客>解读白先勇的创作观》,《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8月第19卷第4期。
    [32]徐渭:《“时代”与“人性”之间的不懈探索——於梨华小说的“家族史”阅读》,《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30卷第2期。
    [33]韩晶:《不是天使惹得祸——试评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语文学刊》,2003年第5期。
    [34]李凡:《困惑与选择——论於梨华小说中的女性困境书写》,《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9卷第3期。
    [35]顾晓莉:《两棵相对“枝疏叶稀”的大树——简谈於梨华早期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三个问题》,《安徽文学》,2007年第12期。
    [36]许晶:《绿叶对根的眷恋——於梨华与留学生文学》,《中州学刊》,1999年11月第6期。
    [37]刘俊:《论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以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为例》,《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37卷。
    [38]陈丽萍:《一曲自我放逐的悲歌——论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16卷第3期。
    [39]张天儒:《试论白先勇作品的零度叙事风格》,《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9卷第4期。
    [40]李倩:《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灵嬗变的轨迹》,《渤海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27卷第2期。
    [41]袁新芳:《客路历程与纽约重构—论白先勇<纽约客>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2月2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