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瑞典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但其表现形式己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超大地域、拥有着超大规模人口的大国,经济基础原本比较薄弱,社会建设方面欠账太多,部分具体的制度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后各方面变化,公共服务制度仍未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未完全实现。这既影响了作为政府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的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也加剧了社会不公现象,使得因计划经济时代下造成的老问题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新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经济改革已经进行到了一定程度与阶段的今天,社会层面的改革也被提到了国家重要的战略层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等相关问题遂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国外关于公共服务的理论虽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在一些国家也成绩显著,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各级政府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社会层面发展的关注和政府自身责任的认识高度还不够。公共服务是近年来才为国内学界关注的新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推进工作也是近来才被政府真正重视起来的。显然,国内关于公共服务的本土化理论是缺乏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方式、途径、以及制度建设等实践工作也还处于不完善、不系统的阶段。笔者期望通过该国别比较研究能够为中国公共服务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丰富、完善中国的公共服务理论。
     国内不仅关于公共服务的理论尚不成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作的实践也还有很多可待改进之处。美国、瑞典两国虽然公共服务制度(从理念、制度设计到所要实现的目标等)不同,甚至可以说存在迥然差异,但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制度设计的目标。两国的公共服务制度各有优点,可以为中国公共服务制度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想为理论分析框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重点探讨了美国、瑞典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的历史、变迁的原因,并且总结归纳了对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与完善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认为美国和瑞典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之所以是现在的运行状况,是与其各自的制度环境、价值理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的;通过考察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改革的历史过程,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制度环境等因素,认为瑞典高福利水平的公共服务制度是中国公共服务制度发展的方向,鉴于中国的制度设计和实际国情,笔者主张中国应当建设介于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与瑞典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之间的混合型公共服务模式;在事权、财权配置和监管方面多借鉴美国、瑞典两国的有益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惠及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之路。
     基于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外研究状况,特别是国别比较研究的简单梳理,在所选择的理论框架指导之下,笔者在此提出并论证以下两个研究假设:一是中国公共服务制度的建设应当是基于中国既有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环境之上的;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中国应当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在现阶段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制度。
     本文以定性方法为主,主要依赖文献研究,如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及文献,分别对美国、瑞典的公共服务制度进行考察、作比较分析,为中国公共服务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作提供借鉴。
After more than30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improved. Though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our society between people's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demand with the backward-social-production has notchanged, its form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One of these is the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hortage of basic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thecomprehensive and rapid growth of demand for them. In recent years, China'spromotion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has gained dramatic achievements.However, because of China's spectacularly large area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itsrelatively weak economic base,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not been to the date. Somespecific institution settings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s. Public serviceinstitution is far from perfect, and basic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has not yet beenfully realized. This not only prevents the public service from functioning effectivelyas one of the four basic government functions, but also exacerbates social injustice,makes old issues which arose due to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and new problemssurging in the reform process, such as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the gap between richand poor and even more prominent, and hinders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Economic reforms have reached a certain point. Social reforms have been brought tostrategic level in our country, and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the maincomponents. So the promotion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otherrelated issu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concerns in academy in recent years.
     Theories on public service are voluminous abroad, and the practice of the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some countries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ur governments atall levels have concerns mainly i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ttentions to social dimension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role government shouldplay in have not been enough in China. Public service is a new concern for domesticacademy, and the promotion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has also beenhighlighted by the government recently. Clearly, we lack domestic localized theorieson public services. The way to achiev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channels, and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work are also far from perfect. I expect that the research can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ories on public services through comparativestudy between countries.
     Domestically, not only the theories of public services are not yet mature, thepromotion work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lso has a lot to be desired.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wedish have rather different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s(from concept, design of the system to the objectives to be achieved, etc.), and theyare rather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some sense. But one thing they have incommon is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done a good job in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services, which means the goal of the design of the institution has been achieved basically.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s i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and they can act as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inChina.
     This study take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public services of Marxism as the theore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It focuses onbasic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 their establishment,history and reasons for changes fro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andsummarizes experiences we could learn for reforming and improving our basic publicservices. It holds that the reasons why basic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States and Sweden are at present status are their respectiv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values, historie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closely related. By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in China, in view of thenature of China's socialist system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Sweden's high levelsocial welfare and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our reform. However,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stitution design and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a, the authorputs it that China should build a hybrid public-service model between amarket-oriented public service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government-ledmodel of the Swedish. A comprehensive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should include notonly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right configuration, but also supervision of the publicservice. China could draw on exper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 in theseterms and embark its own path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which is adapt to China'snational conditions and benefit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members ofsocie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n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t home andabroad, especially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under the guidanceof the chosen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author establishes and demonstrates thefollowing two hypotheses: firs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in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its historical,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environment; secondly, the socialist institution determines that we should construct agovernment-led mode and take the promotion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as current objective.
     This essay gives priority to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mainly relies onliteratures,for example reading books on relevant issu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 is done, which may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thepromotion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引文
③张忠宝,《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http://www. jcjykc. com/Post/ShowArticle. asp?ArticleID=171。
    ④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4期,第7-13页。
    ①郭厚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年,第2页。
    ②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3页。
    ①李军鹏,《国外公共服务改革的做法与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10月,第55-59页。
    ②吴爱明、沈荣华、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50页。
    ③吴爱明、沈荣华、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53页。
    ①石国亮,《服务型政府》,研究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2009年第2次印刷,第8-9页。
    ②青连斌,《公平分配的实现机制》,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3-15页。
    ①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②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
    ①李军鹏,《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新视野》,2004年第6期,第44-46页。
    ②许远旺,《美国地方公共服务:运作与借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孙春霞,《现代美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兼论其对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④韩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与反思》,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⑤陈剑,《发达国家事权和财政支出的国际划分与比较》,《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1-3页。
    ⑥刘厚金,《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与启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53-156页。
    ⑦宋世明,《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46-53页。
    ⑧宋敏、张宗坪,《西方公共服务改革的市场化选择及其实践探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9期,第123-125页。
    ⑨马庆钰,《欧洲福利国家公共服务对我国的启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24-28页。
    ①吴爱明、沈荣华、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4页。
    ②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认为关于福利国家的常见定义,即“国家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回避了诸如“社会政策是否具有解放的性质、它们是否有助于制度的合理化、它们与市场过程相互冲突还是相辅相成、‘基本’的含义是什么以及要求一个福利国家满足我们更多的、超出‘基本’的或‘最低限度’的福利需求不是更合乎情理吗”等问题。他认同英国社会学家托马斯H.马歇尔
    (Thomas H. Marshall)关于社会公民权利是福利国家核心概念的观点,同时认为应当对此观点加以充实,必须包括社会权利的授予,必须考虑到国家行为是如何与市场和家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等。他所认为的非商品化福利国家的基本定义是公民在必要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工作,而无须担心会失去工作、收入或一般福利。就他所考察的福利范畴而言,与本文所论述的公共服务基本相同,所以在此引论。
    ③【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9-31页。
    ④李军鹏,《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新视野》,2004年第6期,第44-46页。
    ①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及政策路径》,《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6月12日第005版。
    ③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刘尚希、杨元杰、张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制度》,《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0期,第2-10页。
    ①石国亮,《服务型政府》,研究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2009年第2次印刷,第218页。
    ①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3页。
    ②诺思,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6页。
    ③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二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④诺思,《论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6期。
    ⑤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5页。
    ①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②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③G. John Ikenberry, etc. The State and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University Press,1988), pp.19.转引自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67页。
    ④Kathleen Thelen and Sven Stiinmo,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ven Stiinmo,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eds., Structu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p.2.转引自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①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②王国清、吕伟,《事权、财权、财力的界定及相互关系》,《财经科学》2000年第4期,第22-25页。
    ③宋卫刚,《政府间事权划分的概念辨析及理论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7期,第44-48页。
    ④刘厚金,《公共服务事权配置的理论考察与问题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3期,第58-62页。
    ①伍中信,《现代财务理论与产权理论的相关性研究》,《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年第12期,第21-24页。
    ②刘贵生,《谈现代企业财权运作的产权支持与约束》,《财会月刊》,1999年第2期,第10-11页。
    ③王国清、吕伟,《事权、财权、财力的界定及相互关系》,《财经科学》,2000年第4期,第22-25页。
    ④王国清、吕伟,《事权、财权、财力的界定及相互关系》,《财经科学》,2000年第4期,第22-25页。
    ①魏少亮、郭丹,《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与应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32-34页。
    ②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07-113页。
    ③Peter Hall and Rosema C.R.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lism”,Political Political Studies,XLIV (1996), pp.936一957.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①唐铁汉,《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原论》,《新视野》,2005年第5期,第4-7页。
    ②唐铁汉,《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原论》,《新视野》,2005年第5期,第4-7页。
    ①唐铁汉,《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原论》,《新视野》,2005年第5期,第4-7页。
    ①柳云飞、周晓丽,《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比较研究》,《前沿》,2006年第4期,第170-174页。
    ②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64-67页。
    ①Ellen M Immergut, The Theoretical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Society,Vol.26, No.1, March199823.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5页。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5页。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21页。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49页。
    ①Joel F. Handler,The Poverty of Welfare Reform,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pp.120.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52页。
    ①《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至1957年》,139。转引自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357页。
    ①Robert Kelley, The Shaping of the American Past the5thedition, Prentice Hall, Inc.,New Jersey,1990,pp395.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7页。
    ②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68页。
    ①【美】沙伊贝(H.N.Scheiber)、瓦特(H.G.Vatter)、福克纳(H.U.Faulkner)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彭松建、熊必俊、周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45页。
    ②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286页。
    ①刘驯刚,《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国集体经济》,1999年第10期,第31-34页。
    ①【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7月版。
    ①【美】彼得·科利尔、大卫·霍罗维兹,《福特家族——一部美国的史诗》,李必龙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36一137页。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54页。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55-157页。
    ①徐彤武,《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及其前景》,《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第7-33页。
    ②刘晓虹,《透视美国的医疗保险改革》,《世界知识》,2009年第12期,第42-43页。。
    ③王龙琴,《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法案主要内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24/content_13235865.htm。
    ①梁威,《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概述》,《教育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80-85页。
    ②王芳,《美国学区制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I页。
    ③高敏丽,《美国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举措》,《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7期,第72-74页。
    ④马健生,《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①阚阅,《透视教育变革中的市场力量——评<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教育科学》,2009年第4期,第93-94页。
    ①刘杜建,《浅谈美国就业指导体系》,《中国就业》,2002年第3期,第42-43页。
    ②王德平,《美国就业促进与服务模式的几点启示》,《四川劳动保障》,2009年第23期,第20-21页。
    ①刘征争,《美国就业培训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就业》,2005年第7期,第47-48页;杨长亮,《美国就业培训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特征》,《职教通讯》,2007年第11期,第27-30页。
    ②米新丽、米颖杰,《论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党史博采》,2006年第10期,第15页。
    ①胡善联,《美国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的特点及其措施》,《卫生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第9-10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①张惠玲,《论美国宗教与政治》,《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87-91页。
    ②【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42页。
    ③维基百科,“美国宗教”条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B%BD%E5%AE%97%E6%95%99。
    ④王晓楠,《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宗教政治参与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ii页。
    ⑤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的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①Robert Booth Fowler,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Metuchen, N.J.&London1985, pp.59
    ①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7页。
    ②胡代光,《评析新自由主义倡导的政策实施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4-7页。
    ①百度百科,《五月花号公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28311.htm。
    ②王常柱,《<.圣经>“约”的精神与社会契约论》,《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第35-39页。
    ①杨雁,《<五月花号公约>对北美殖民地早起政治体制的影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82-84页。
    ②杨雁,《<五月花号公约>对北美殖民地早起政治体制的影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82-84页。
    ③范进学,《论<“五月花号”公约>对美国宪政之可能贡献》,《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58-63页。
    ①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②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③Bernard Schwartz: The Law in America: a history, New York1974, pp2.
    ①【美】丹尼尔J伊拉扎尔,《宗教多样性与联邦主义》,《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年2月,第61-65页。
    ②Gitelson,D.&D,American Government(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8),pp.51.
    ①袁兆霆,《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及其演变》,《沧桑》,2010年第4期,第128-129页。
    ①张立平,《美国选举制度剖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5年第2期,第4-11页。
    ②2004年美国大选投票人数为1.22亿,投票率为55%,2008年大选投票人数达1.35亿,选民投票率近
    65%,是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数据来源:杨晴川,《美国大选投票率可能接近65%,达1960年来最高》,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81103/002724.htm。
    ③吴旭,《透视美国的“游说政治”》,《对外传播》,2009年第11期。
    ④陈媛,《从美国选举制度透视美国的民主》,《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5期(下),第40-44页。
    ⑤陶短房,《美国迎来史上最昂贵大选,“软钱”比例越来越大》,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2-02-13/content_5147209.html。
    ①Eric S. Einhorn and John Logue(1989), pp.172.
    ①栗芳、魏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7—19页。
    ①栗芳、魏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9—22页。
    ①栗芳、魏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2—27页。
    ①【瑞典】莱温·霍特,《瑞典90年代社会保障改革综述:从“慷慨”到“吝啬”》,郑秉文译,《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43-51页。
    ①【美】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徐节文、王连生、刘泽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35页、400页。
    ②许宝友,《瑞典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前线》,2005年第5期,第20-21、33页。
    ①李国鸿,《瑞典医疗服务体系研究》,《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6年第23卷第二期,第49-55页。
    ①栗芳、魏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79页。
    ②虽然本文没有将住房公共服务列入讨论范围,但是鉴于瑞典住房政策的典型性,在这一节加以描述。
    ③栗芳、魏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53页。
    ①《各国如何解决住房难》,《品牌与标准化》,2010年第18期,第20-24页。
    ①栗芳、魏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7页。
    ②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62—163页。
    ③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④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①【瑞典】安德生,《瑞典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5-26页。
    ①【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6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7页。
    ②【瑞典】斯·哈登纽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戴汉笠、许力译,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③刘洪明,《劳资政合作模式研究:瑞典案例》,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硕士论文,第65页。
    ①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8—29页。
    ②《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见《社会党国际与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①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与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②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3月版,所载的9个党纲。
    ①H.约翰逊:《民主福利社会》,斯德哥尔摩1969年版,第116—117页。
    ②O.帕尔梅:《向往未来》,斯德哥尔摩1974年版第180页。
    ③参见《各政党的纲领》,斯德哥尔摩1986年版,第10页。
    ④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⑤E.威格福斯:《当代的社会主义》,斯德哥尔摩1971年版第18页。
    ⑥【瑞典】卡尔松、林德格伦,《什么是社会民主主义?》,载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①【瑞典】卡尔松、林德格伦《什么是社会民主主义?》,载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8-19页。
    ②《瑞典社会民主党纲领》(1990年),见《社会党国际与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与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①贺蕊玲,《多数制、比例制和混合制三种选举制度的比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90-94页。
    ②陈健,《比例代表制的技术安排及其政治后果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1-55页。
    ①尹德慈,《瑞典社民党:西方政坛的“常胜将军”》,《当代贵州》,2004年第7期,第43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①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31页。
    ②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35页。
    ③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35页。
    ①栗芳、魏陆,《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37页。
    ②蔡宇宏,《福利制度: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以瑞典与美国为例》,《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第31-34页。
    ③蔡宇宏,《福利制度: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以瑞典与美国为例》,《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第31-34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①袁群,《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理念和实践》,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9页。
    ①潘培新,《瑞典比中国更接近社会主义?》,搜狐网,http://nr.book.sohu.com/20050421/n225285964.shtml。
    ①程玉海,《中国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7-11页。
    ②秦行音,《教育市场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和世界》,《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第53-56页。
    ①叶庆丰、青连斌、晏荣,《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53页。
    ①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②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③刘厚金,《公共服务事权配置的理论考察与问题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3期,第58-62页。
    [1]张忠宝.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EB/OL]. http://www. jcjykc. com/Post/ShowArticle. asp?ArticleID=171.
    [2]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3]郭厚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年.
    [4]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5]李军鹏.国外公共服务改革的做法与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10)
    [6]吴爱明,沈荣华,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石国亮.服务型政府[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8]青连斌.公平分配的实现机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9]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10]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11]李军鹏.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J].新视野,2004(6).
    [12]许远旺.美国地方公共服务:运作与借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孙春霞.现代美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兼论其对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4]韩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与反思.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陈剑.发达国家事权和财政支出的国际划分与比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6]刘厚金.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与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7]宋世明.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2).
    [18]宋敏,张宗坪.西方公共服务改革的市场化选择及其实践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19]马庆钰.欧洲福利国家公共服务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0]吴爱明,沈荣华,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职能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2]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及政策路径[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6月12日(005).
    [23]刘尚希,杨元杰,张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制度[J].经济研究参考,2008(40).
    [2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5]诺思,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6]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7]诺思.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6).
    [28]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9]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1]G. John Ikenberry, etc. The State and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Policy,(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pp.19.
    [3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3]Kathleen Thelen and Sven Stiinmo,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ven Sti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Longstreth, eds., Structuing Politics: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2, pp.2.
    [34]王国清,吕伟.事权、财权、财力的界定及相互关系[J].财经科学,2000(4).
    [35]宋卫刚.政府间事权划分的概念辨析及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3(27).
    [36]刘厚金.公共服务事权配置的理论考察与问题分析[J].东南学术,2009(3).
    [37]伍中信.现代财务理论与产权理论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2).
    [38]刘贵生.谈现代企业财权运作的产权支持与约束[J].财会月刊,1999(2).
    [39]魏少亮,郭丹.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与应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4).
    [40]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1] Peter Hall and Rosema C.R.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Institutionlism”,Political Political Studies,XLIV(1996),pp.936一957.
    [42]唐铁汉.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原论[J].新视野,2005(5).
    [43]柳云飞,周晓丽.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比较研究[J].前沿,2006(4).
    [44]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5]Ellen M Immergut, The Theoretical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Politics&Society,Vol.26, No.1, March199823
    [46]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7]Joel F. Handler,The Poverty of Welfare Reform, New He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1995, pp.120
    [48]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9]Robert Kelley, The Shaping of the American Past the5thedition,Prentice Hall, Inc.,New Jersey,1990, pp395.
    [50]【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1]【美】沙伊贝(H.N.Scheiber)、瓦特(H.G.Vatter)、福克纳(H.U.Faulkner)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彭松建、熊必俊、周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3]刘驯刚.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J].中国集体经济,1999(10).
    [54]【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M].关在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5]【美】彼得·科利尔、大卫·霍罗维兹.福特家族——一部美国的史诗[M].李必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56]徐彤武.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及其前景[J].美国研究,2010(1).
    [57]刘晓虹.透视美国的医疗保险改革[J].世界知识,2009(12).
    [58]王龙琴.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法案主要内容[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24/content_13235865.htm.
    [59]梁威.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概述[J].教育科学研究,1999(4).
    [60]王芳.美国学区制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1]高敏丽.美国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举措[J].中国民族教育,2009(7).
    [62]马健生.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3]阚阅.透视教育变革中的市场力量——评《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J].教育科学,2009(4).
    [64]刘杜建.浅谈美国就业指导体系[J].中国就业,2002(3).
    [65]王德平.美国就业促进与服务模式的几点启示[J].四川劳动保障,2009(23).
    [66]刘征争.美国就业培训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就业,2005(7).
    [67]杨长亮.美国就业培训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特征[J].职教通讯,2007(11).
    [68]米新丽,米颖杰.论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J].党史博采,2006(10).
    [69]胡善联.美国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的特点及其措施[J].卫生经济研究,2009(7).
    [70]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1]张惠玲.论美国宗教与政治[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2]【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3]王晓楠.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宗教政治参与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4]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的视角[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75]Robert Booth Fowler,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The ScarecrowPress, Inc. Metuchen, N.J.&London1985, pp.59
    [76]刘宗绪.世界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77]胡代光.评析新自由主义倡导的政策实施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8]百度百科.五月花号公约[EB/OL].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28311.htm.
    [79]王常柱.<.圣经>“约”的精神与社会契约论[J].兰州学刊,2007(7).
    [80]杨雁.《五月花号公约》对北美殖民地早起政治体制的影响[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81]范进学.论《“五月花号”公约》对美国宪政之可能贡献[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82]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83]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4] Bernard Schwartz: The Law in America: a history, New York1974,pp2.
    [85]【美】丹尼尔J伊拉扎尔.宗教多样性与联邦主义[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2).
    [86]Gitelson,D.&D, American Governm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Company,1988),pp.51.
    [87]袁兆霆.美国联邦制的形成及其演变[J].沧桑,2010(4).
    [88]张立平.美国选举制度剖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5(2).
    [89]吴旭.透视美国的“游说政治”[J].对外传播,2009(11).
    [90]陈媛.从美国选举制度透视美国的民主[J].社会科学论坛,2008(5<下>).
    [91]陶短房.美国迎来史上最昂贵大选,“软钱”比例越来越大[EB/OL].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2-02-13/content_5147209.html.
    [92]王宏彬.美国医改谁获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23/content_13226382.htm.
    [93]Eric S.Einhorn and John Logue(1989),pp.172.
    [94]【瑞典】莱温霍特.瑞典90年代社会保障改革综述:从“慷慨”到“吝啬”[J].国外社会科学,2004(4).
    [95]栗芳,魏陆等.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6]【美】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M].徐节文、王连生、刘泽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97]许宝友.瑞典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J].前线,2005(5).
    [98]李国鸿.瑞典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6年.
    [99]各国如何解决住房难[J].品牌与标准化,2010(18).
    [100]梁光严.列国志——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1]贺蕊玲.多数制、比例制和混合制三种选举制度的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
    [102]陈健.比例代表制的技术安排及其政治后果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03]尹德慈.瑞典社民党:西方政坛的“常胜将军”[J].当代贵州,2004(7).
    [104]【瑞典】安得生.瑞典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05]黄安森,张小劲.瑞典模式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6]【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6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7]【瑞典】斯·哈登纽斯.二十一世纪的瑞典政治[M].戴汉笠、许力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
    [108]【瑞典】卡尔松、林德格伦.什么是社会民主主义?[A].载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09]Tim Tilt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Swedish Social Democrac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pp.115.
    [110]刘洪明.劳资政合作模式研究:瑞典案例.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10年.
    [111]【美】爱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M].荣敬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2]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与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13]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14]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瑞典病”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5]杨雪冬.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想象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16]丁淼.瑞典税收制度的历史特点、问题和80年代以来的改革[J].西欧研究,1991(5).
    [117]百度文库.扫盲教育[EB/OL].词条,http://wenku.baidu.com/view/57d69541a8956bec0975e336.html.
    [118]程玉海.中国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7(4).
    [119]秦行音.教育市场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和世界[J].教育科学,2003(5).
    [120]马邕生.19921994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N].国际商报,2008年8月18日(A05).
    [121]叶庆丰,青连斌,晏荣.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22]蔡宇宏.福利制度: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以瑞典与美国为例[J].学术研究,2006(12).
    [123]袁群.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理念和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年博士学位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