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对河南地域建筑的研究,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当代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成为整个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是中国建筑师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建筑现代化实践的反思。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就建筑领域而言,全球化与地域建筑的问题成为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现代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继续。二是中原文化的影响。从大的概念上讲,中原建筑文化涵盖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更可扩展为儒家文化传播区域内的建筑文化总体。而河南正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河南地域建筑因其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成为中原建筑文化的主体。河南地域建筑的传统和形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种载体,并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进程,这是本论文强调两者联系、互动的原因,也是一种研究河南地域建筑的文化视角。
     河南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历史不是建筑实例简单的排列史,而是人、建筑、自然三者关系的发展史,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正是这一关系的集中体现。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有价值的河南地域建筑实例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整理,不少实例是第一次介绍,以期建立一个全景式的研究框架,不是简单地归纳一些“特点”,而是在文化、社会、经济层面去揭示地域建筑活动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和规律性,并结合河南的文化生态环境揭示其地域特征、识别其类型和探求其“生成”、“机制”等问题。
     论文研究的重点为两个方面:即河南地域建筑的传承与再生。所谓传承,是指对河南传统地域建筑类型的系统梳理,以及它们与中原文化的理论联系;而再生,主要指对河南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探讨,将河南地域建筑的研究扩展到当代世界建筑与文化发展的范围内,提出新地域主义建筑、建筑本体等问题。并在地域建筑的新领域、地域建筑的生成观以及当代河南地域建筑的再生三方面有所创新。
In this thesis,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Henan is based on two reasons. one is that the research of modern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s become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s a whole in-dep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t is the retrospect of Chinese architect to the modern practic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recent thirty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backgroud of“globalization”, to architecture field,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the continuer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odernization and ethical form problem.The other is the effect of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c. Saying from the big conceptio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consists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llectivity of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north of China、the area which can expand to the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Henan is in the middle of this aera. Because of its geography、history and culture,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Henan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part of Central Plains architecture. The tradition and form of Henan regional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carrier of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and effects the cour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the spread of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This is the reason why in this thesi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of them is emphasized and it is also a cultural visual angle of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Henan.
     The history of Henan regional architecture is not the range of architecture cases, but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and Henan regional architecture are the representation. Through tidying up the field studying data,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and literature, we analyzed the representative architecture in Henna area, some of which is firstly introduced. So, we can not only summarize the characters of the architectures, but also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disciplinarian of the appea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architecture,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society and economics. We opened out the area’s character and recognized their types, combing th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Henan, and also searched the creation and mechanism.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wo parts: Inheritance and regeneration of Henan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heritance is the systemic pectination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type of Henan and the academic relation of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Regenera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Henan. Enlarging the research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Henan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world architecture, putting forward problems about new reg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noumenon and so on. The innovations are made on the new field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the generation view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up-to-date Henan regional architecture.
引文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0.第99-110页
    [1]马进杨靖:《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第63-73页
    [2]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国北方地区传统堡寨式聚落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岭南、东南、湘赣民系民居的研究,均体现了地域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3]这24个文化区是:燕赵文化、关东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两淮文化、八桂文化、西域文化、草原文化、三秦文化、陇右文化、陈楚文化、荆楚文化、徽州文化、吴越文化、江西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八闽文化、台湾文化、琼州文化、滇云文化、青藏文化、黔贵文化。
    [4]邹德侬:《现代中国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618-619页
    [1]袁牧.国内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建筑师,2005(6):18-26.
    [1]吴兆颐《文化研究的视野》《光明日报》1986年8月20日
    [1]薛瑞泽.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寻根.2005(5).第10-12页.
    [1]任崇岳主编: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呼和浩特:内蒙古热门出版社.2004.11.
    [1]在距今5500年和4000年左右,在全球相当一部分地区发生了两次较大的气候异常,主要是气温的降低和降雨的不正常。河南辉县孟庄等龙山文化城址中,相继发现洪水泛滥遗留下来的痕迹。
    [2]吴春明.华南沿海的先秦文化与早期文明.中原文物.1997(2).第9-17页
    [3]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1).第41-47页
    [1]王路.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建筑师.第27期.P185.
    [1]罗运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论丛.1998年卷.第442-449页
    [2]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
    [3]凯瑟琳.斯莱塞著.彭信苍译.地域风格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第16页
    [4]顾晓鸣.有形与无形:文化寻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46页.
    [1]徐中舒,黄河流域穴居遗俗考,转引自:陈玲玲,徐中舒先生与夏商史研究,殷都学刊,2002(2)
    [1]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辩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5
    [2]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3]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团结出版社.2004.10
    [4]王瀛三.“天下”名丘初探.中原文物.1989(3).p102—108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美]阿尔海姆著.陈志华等译.秩序与无秩序.建筑师:34期,第139页。
    [1]普里戈金等著.曾宏庆等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9页。
    [1] Peter F.Smith.赵和生编译.街道空间构图的美学问题.新建筑:1988.2期,第46页。
    [2]周农建.摹本与蓝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第16页.
    [1]彼得·布查南著.刘恭等译.创造关联因才是唯一出路.新建筑1989.3.第48页.
    [2]冯利(编).当代国外文化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第101页.
    [3]信使.1986年第2期
    [1][日]仓石精一.思维.赵壁如.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0.第186-200页。
    [1] [德]H.G.伽达默尔.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李允鉌.华夏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01页。
    [1] Peter Buchana.关于组合建筑物回归自然界的矛盾心里.The Architectural Review.V01.183.Mar.1988.
    [2]陆而奎、方毅、傅远森等编.辞源正续编(合订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8
    [1]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严文明.中国环濠聚落的演变.国学研究.第二卷.P483-492
    [3]钱耀鹏.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第8期.P57-64
    [1]张志华.平粮台古城遗址的发现及其价值和意义.中原文物考古研究(1).郑州:大象出版.2003.2:P102-105
    [1]刘志琴.礼的省思---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
    [1]张驭寰.豫西古代建筑遗迹.科技史文集.第七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第6期.P71-87
    [1]朴汉济[韩]著.朱亮译.北魏洛阳社会与胡汉体制.中原文物.1998(4).P94-107
    [2]朴汉济[韩]著.朱亮译.北魏洛阳社会与胡汉体制.中原文物.1998(4).P94-107
    [3] [北魏]杨衒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2月.
    [1]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探析.建筑学报.1996(4).
    [2]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42.
    [1]程子良李清银主编.开封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4月.第55—59页。
    [3]程子良李清银主编.开封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4月.第55—59页。
    [5]丁伋.“瓦子”解与“行院”解.艺术研究.第二集(总第十一集)1985.12.P344-348.
    [1]李良学.北宋东京概说.开封文博.1993(2):59.
    [2]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42.
    [1]邹德秀.中国古代农业与中国社会发展.农业考古.1989(2):P175-180.
    [2]廖平原.我国和世界其它地区农耕起源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89(2):P50-56.
    [3]孔令平.犁耕起源问题的再研究.农业考古.1989(2):P212-221.
    
    [1] [英]F·吉伯德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7.P10
    [2]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7.P3-5
    [1]马雪芹.明清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开发和环境变迁述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P118-120.
    [2]李润田丁圣彦李志恒.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6):P1-5
    [1]马雪芹.明清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开发和环境变迁述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P118-120
    [1]丁圣彦曹新向.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地理学报.2004(11):P956-963.
    [2]韩利锋.从考古发现看淮阳环城湖的形成.周口文物考古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年12月.P230-234.
    [1]杨焕成周到主编.河南文物名胜史迹.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5P517-519
    [1]张晓波、郑大芝.我国仰韶文化时期考古新突破灵宝发现远古大型房屋基址.郑州晚报,第8版:2002年2月8日
    [1]西蒙德王济昌译.景园建筑学.台隆书店.1982
    [1]傅克诚.日本的现代建筑家槇文彦.建筑学报.1987(3):P73
    [1]中国城镇河南卷编委会.中国城镇·河南卷.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9
    [2]参见: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59--99页。
    [1]参考尉迟从泰.中原传统自然村落设施调查述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P71
    [1]周维权.中国古代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植.中国历代造园文选.安徽:黄山书社,1992.
    [3]周云庵.陕西园林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P16-17
    [1]姚亦锋蒋亮赵宁羲.中国风景园林起源与古生态观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2):P58-63.
    [2]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第48页.
    [3]王铎.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呼和浩特.2005.12
    [1]张志孚何平立.中州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P242
    [1][北魏]杨炫之撰、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1]成玉宁.中国早期造园的史料与史实.中国园林13卷(3)1997.P2-4
    [1]王歌莺.略论南阳知府衙门.中原文物考古研究.P331
    [1]崔秉华.试论中原地区的会馆建筑.中州建设.1997年4期:P101
    [1]河南考古学会编河南考古论集(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5
    [1]河南考古学会编河南考古论集(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5
    [2]程有为主编:《河南通史》(第二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第310--315页
    [1]李崇峰.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1]洛阳文物局编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
    [1]河南考古学会编河南考古论集(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5
    [1]邓洪波.中国书院的起源及其初期形态.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P45-48
    [1]王洪瑞.清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史学月刊.2004(10)P96-105
    [1]李国钧.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马紫晨.河南戏曲史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 [2]马紫晨.河南戏曲史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马弛苏柳河南戏曲知识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7
    [2]洛宁县戏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张家泰主编.中国民族建筑第五卷.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
    [1]参考:河南近代建筑史编辑委员会.河南近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7月。
    [1] [英]G勃罗德彭特.乐成民.符号·象征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170
    [1]邱秀文.矶崎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106
    [2]英绥德.后期新陈代谢论谱系.台北:尚林出版社.1983:P20—21
    [3]宋彦.本尼奇设计理论与实践.世界建筑导报.1993(1): P19—20
    [1]彭一刚.从这一类到这一个——甲午海战馆方案构思.建筑学报。1995(11):P12—15
    [1]王澍.设计的开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张男、崔恺,殷墟博物馆,建筑学报,2007,1(461):34~39
    [3] Philp Johnson and Mark Wigley. Decostructivist.1988
    [4][美]迈克尔?默里.美国现代艺术哲学的新潮流.现代外国哲学第九期.1986:P66—67
    [1]薛求理.解构主义建筑的方法与实践.世界建筑1989.3:P19—24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袁熙旸 .新现代主义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尹思谨.理性的回归:新千年的建筑主流——新现代主义.世界建筑. 2001(3):86—89
    [3] Charls Jencks . The New Mordens . 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1990
    [1]诺曼·穆尔编.李家坤译.李世芬审.奇特新世界——世界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华.重建柏林——联邦政府区和波茨坦广场.世界建筑. 1999(10):26—31
    [1]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徐力罗瑞阳.废墟——矶崎新的历史观.新建筑.1989(1)P9
    [2]王承喜译.查理士·摩尔.台北:六合出版社.P11
    [1][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王绍俊.也谈建筑与文化.华中建筑。1990(2):P7
    [1]吕新雨,今天,“人文”记录意欲何为,读书,2006,10:12~17
    [2]邱膑扬、鄢谢萍、廖春花,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三点理论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1):55~59
    [3]陈林清、朱永春,福州佛教建筑的地域印记及近代嬗变,建筑业导报,2006,338:62~65
    [4]郑东军、黄华,走向新现代主义:巴黎拉德方斯新区与柏林波茨坦广场建筑解读,新建筑, 2006.02, 45~49
    [5]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学术月刊,2001,381(2):65~72
    [6]骆冬青,文化批评的现状与前瞻(笔谈),学术月刊,2001,381(2):73~84
    [7][日]薄井由,清末以来会馆的地理分布——以东亚同文书院调查资料为依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3):80~91
    [8]黄立新,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及其对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9]鲁顺民,谁来挽救乡村文化的凋敝,天涯,2006,4:36~37
    [10]张玉坤,居住解析,建筑师,49期,1992(12): 31~36
    [11]彭国翔,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儒家传统,读书,2007,2(335):32~40
    [12]王一川,中国现代性的景观与品格——认识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3(42):20~26
    [13]陈星灿,何以中原?,读书2005,5(314):29~36
    [14]邹水杰,汉代县衙署建筑格局初探,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24):1~5
    [15]钱耀鹏,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3(65):41~48
    [16]谢维扬,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古国”问题,学术月刊,2001,4(383):90~96
    [17]王鲁民,“着魅”与“祛魅”--弗莱彻的“建筑之树”与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的叙述,建筑师,116期, 58~64
    [18]陈薇,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建筑师,2003,106:70~88
    [19]韦兵,问题隐含了时代的脉动,读书,2006,7(328):138~145
    [20]廖赤阳、刘宏,当网络遇到国家,读书,2006,9(330):124~132
    [21]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建筑师,115期,2005.06, 27~40
    [22]李东、许铁铖,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建筑师,115期,2005.06, 8~17
    [23]袁牧,国内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研究状况及评述,李东、许铁铖,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建筑师,115期,2005.06, 18~26
    [24]曹文柱,论北魏初年都址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1:33~44
    [1]樊树志,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加]Allen Carlson,自然与景观(陈李波),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李普国,《周礼》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7]漕洪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8]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历史文化名城,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
    [9]盛邦和、井上聪主编,东亚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0]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1946—1955治理黄河图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
    [11]殷德杰,老南阳,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12]杜金鹏、王学荣主编,偃师商城遗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4]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5]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6]胡战坤、何伟,河南地名趣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7]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8][美]Kenneth Frampton,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9]田昌五、石兴邦主编,中国原始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0]张志孚、何平立,中州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1]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2]王恩涌、赵荣、张小林、刘继生、李贵才、韩茂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傅永魁、周到,巩县石窟寺包拯墓北宋皇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4]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5]郑泰森,走进河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6]张良皋,巴史别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7]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兼论建筑原型及营构深层观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8]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29]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0]程子良、李清银主编,开封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1]耿瑞玲,民间居住,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
    [32]郭予庆、杨松林、冯宛平、韩建青,河南经济发展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3]戴景琥,义马民俗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4]张文彬主编,简明河南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5]张志孚、何平立,中州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36]马世之,史前文化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37]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8]常剑峤、朱友文、商幸丰,河南省地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39]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河南航运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40]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1]周昆叔,环境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2]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3]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4]李斌,空间的文化中日城市和建筑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5]傅小凡、杜明富,神话溯源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6]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7]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8]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9]张文彬主编,简明河南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50]萧默主编,建筑意(五),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51]阎根齐,历史名城话商丘,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52]刘照渊,河南水利大事记(公元前21世纪至1949年),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53]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54]焦锦淼,中原崛起正当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55]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56]黄宛峰,河南汉代文化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7]张驭寰,中国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58]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9]藏尔忠,古建文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0]贾鸿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1]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62]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
    [63]武文,永不板结的黄土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4]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5]中州书画社编,宋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66]查尔斯·莫尔、威廉·米歇尔、威廉·图布尔,风景(李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67][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8]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69]李保栽、赵涛,中国古塔大观,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0]尤志远,中国古建筑之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71]徐金星,洛阳白马寺,北京:文物出版社
    [72]张映勤,寺院·宫观·神佛,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7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4][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常瀛生),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75]刘致平、王其亨,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6]葛纪谦主编,河南之最,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7][北魏]杨炫之撰、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78]周到,汉画与戏曲文物,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79][清]徐松,河南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
    [80][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
    [81]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第十五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82]河南省城市地图集编辑委员会,河南省城市地图集,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8
    [83]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84]王金祥主编,方城民俗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5]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上、下),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86]刘心铭主编,天中史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87]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8]胡廷积主编,河南农业发展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9]王文楷、毛继周、陈代光,河南地理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90]黄盛璋主编,亚洲文明(第一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91]郑杰祥,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2]黄亮宜、孙保定、陈当主编,河南省情概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93]李庚香执行主编,文化河南名寺名观(卷一),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94]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5]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96]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97]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书店,1987
    [98]李源河主编,中原文化萃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99]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100]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01]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102]杨健民,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03]廖全京,中国戏曲寻思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04]马紫晨,河南戏曲史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05]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6]郭君臣、刘广,衙门,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107]完颜绍元,天下衙门,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108]林乾,清代衙门图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9]刘徐州,趣谈中国戏楼,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10]周发增、陈隆涛、齐吉祥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词典,北京: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1]段柄仁主编,会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12]田兆元、田亮,商贾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13]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114]宫嵩涛,嵩阳书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115]覃彩銮,广西居住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116]张本乐、钟家智主编,中国信阳览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7][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18]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9]黄鲁成,基于生态学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0]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21]王镇华,中国建筑备忘录,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
    [122]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23]秦闻一、常培军、高卫星,中国行政制度史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24]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5]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126]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7]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28]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29]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学会,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30]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委会,历史地理(第二十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1]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32]郝万章,程颢与大程书院,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33]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34]赵辰,“立面”的误会建筑·理论·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35]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6]孙晓芬,川人的祖先来自何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137]刘彦生,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38]陈晓阳、仲德崑,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39]雷虹霁,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40]王玉德,文化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41]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42]周昆叔、莫多闻、佟佩华、袁靖、张松林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3]段友文,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4]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戏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45]叶文洪、赵仁、万传琅主编,鸡公山近代别墅建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46]姜波、田禾、李万鹏,山东居住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147]李斌,共有的住房习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8]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杜石然、魏小明)(第十卷科学技术),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9]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50]郑东军、黄华,建筑设计与流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51]胡悌云、张文斌主编,河南通典,郑州:东方出版中心,1998
    [152]王全书、邵文杰主编,河南大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53]张家泰等分主编,中国民族建筑(第五卷),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54]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5]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利与中国社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56]尤志远,河南古塔,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157]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8]牛彦军,安阳古今建筑文化印迹,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59]戴志中、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60]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161][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6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63]顾晓鸣,有形与无形:文化寻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64]张驭寰,佛教寺塔,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65]河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城建志》编辑室,当代河南城市建设,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166]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中原文物考古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67]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文物名胜史记,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168]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石刻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69]河南近代建筑史编辑委员会,河南近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70]荣浪,山西会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171]河南博物院,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1986—1995),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72]杨瑞奇、朱明伦,商丘近代建筑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73][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74]杨玉厚主编,中原文化史,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175]侯仁之主编,黄河文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
    [176]陆元鼎、潘安主编,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77]朱士光、吴宏岐主编,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78]何平立,崇山理念与中国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1
    [1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80]任崇岳主编,河南通史(第三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181]程有为主编,河南通史(第二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182]周斌主编,平顶山市戏曲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8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184]王铎,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185]张驭寰,中国古代县城规划图详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6]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河南文物精华古迹卷,郑州:文心出版社,1999
    [187]段艳红、段长山、朱长安,安阳古都名胜,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8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1952—1992),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9]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宝山灵泉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90]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91]张媛主编,河南地方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92]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旅游,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193]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94]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95]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96]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河南文物考古学会编,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邓广铭、郦家驹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82年年会编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3]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编委会,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4]张光明、姜永利主编,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黄盛章主编,亚洲文明(第三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6]韩国河、张松林主编,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文物考古文献叙录(1913—1985),1987
    [9]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05
    [10]高介华主编,建筑与文化论集(第三卷),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崔静一、郭顺祥、彭子尹、冷文编撰,洛阳历代城池建设,洛阳:洛阳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5
    [2]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1982年第4季度合辑本(1982年第19—24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1982
    [3]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志编辑室,河南省文物志选稿(第九集),1983
    [4]渑池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渑池县概况,1985
    [5]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第十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6]洛宁县文化局,洛宁县戏曲志,1989
    [7]郏县志总编室标注,清同治三年郏县志,1983
    [8]河南省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清同治辛末叶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9]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韩德英、赵再生选编,豫剧源流考论,1985
    [10]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志编辑室,河南省文物志选稿(第六辑),1983
    [11]叶县人民政府,叶县历史文化撷英,2001
    [12]陕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陕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3]王天林主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志(1979—1999),1999
    [14]密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密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5]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河南新志(上册)(民国十八年),1988
    [16]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河南新志(中册)(民国十八年),1990
    [17]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河南新志(下册)(民国十八年),1990
    [18]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