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西北民族地区这一特定地域和农牧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对于中国的政治学和政治学学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北民族地区是集贫困问题、环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人口问题、安全问题等诸多中国问题于一身的问题集中区域,这些“问题集合”决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整体上处在中国现代化时间梯度结构的底层,决定了实现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在这一“问题集合”区域生活的各族农牧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对促进当地基层民主政治进程、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公民权利的保障与实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和谐具有特殊的价值。
     为了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对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选样村庄和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并且分析了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由于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社会空间集中在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为了全面了解和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政治参与,论文对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三个不同场域中的农牧民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由于,本课题的研究不能脱离国家现代化战略的背景,因而,从现代化视角思考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是论文要论及的重要问题。
     论文由八个部分构成一个逻辑体系。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思路、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分别从参与主体、参与意识、参与场域、参与态度、参与目的、参与途径、参与层次、参与效果八个方面总结概括了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第三章分析了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民族和宗教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农牧民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第四章基于对西北民族地区汉族村庄、少数民族村庄和多民族村庄的样本分析,对不同民族类型村庄中的农牧民政治参与的一般特点和差别进行了概括;第五章分析了不同参与主体在村庄场域中进行政治参与采取的行动策略、原因以及对村治的影响,提出了完善农牧民在村庄场域中政治参与的措施;第六章揭示了在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思路;第七章分析了农牧民在民间组织场域参与的样态,论述了民间组织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影响,分析了民间组织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八章从中国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的视野审视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提出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和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定位和原则,揭示这一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价值,提出了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
     本文认为: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处在初级阶段,表现出众多初级阶段的特征,而这一状况是西北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历史和现实条件形塑的结果;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西北民族地区的农牧民政治参与集中在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三个场域,从这三个场域中去观察、分析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状况;村庄是农牧民政治参与主要的场域,农牧民在村庄场域的政治参与需要更多的指导、规范和帮助;乡镇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要和乡镇体制改革密切结合,在构建“合作型”乡镇政权的过程中,使这两个目标在一个共时段中寻求解决;民间组织是农牧民政治参与日益重要的场域,民间组织需要健康的发展;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必须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必须把农牧民的政治参与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保持现代化和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进程同步。
Much attention paid to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nd fanners and herdsmen living the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olitics and scholars in politics.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re typical problem regions with major issues in poverty, environment, ethic group, relig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ducation, population, security and so on. All of the above problems have made these areas lag far behind the rest part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made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more complicated and divers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residing he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t the local level, accelera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ams and the economy, protecting and realiz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citizens and is of special value to 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thnic harmony.
     In order to make an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 full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concerned has been made and on-the-spot research on sample villages and towns in Gansu, Qinghai, Ningxia and Xingjiang has been conducted. Based on the above efforts,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alyzes the factors holding bac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nsidering that the social space used fo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ainly focuses on villages, town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the dissertation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a three fields including villages, town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study farmers and herds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n'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country's modernization. As a result, pondering upon expanding the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nners and herds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is also one important issue discussed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8 parts in a logic system.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cov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opic choosing, literature review home and abroad, definition of the key concept, line of thinking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from the following eight aspects of participation: participant, awareness, field, attitude, purpose, means, level and effect. The third chapt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actors holding bac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economic condition, educational level, nation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traditional cultural factors.
     The fourth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general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based on the samples analysis of villages of Han nationality, ethnic minority groups and multi-national minority group in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the caus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a the field of village adopted by different participants and their effect on village governance followed by measures to impro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sixth chapter reveal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line of thinking for improvement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a the field of township. The seventh chapter analyzes the forms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via the field of civil organizations, illustrates many functions of civil organizations conducive to fanners and herds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its negative impac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organizations. The eighth chapter inspects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esp.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puts forward orientation and principles of studying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llustrates the value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is areas and comes up with some basic means for expanding fanners and herdsmen's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anners and herds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presenting lots of features of primary stage which result from the joint influence of nature, humanity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reality. Considering that the social space used fo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owns, village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like the rest part of China,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from the above three fields can fully refle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llages are the major field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more guidance, standard and help are necessary.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a the field of towns should be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reforms in township systems which can be realiz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kind of cooperative town and township governments. Civil organization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ield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 healthy way.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nners and herdsmen in the North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the national modernization drive and 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whole framework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esp.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keeping modernization synchronized with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引文
[1][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
    [1]沈伟烈.关于地缘政治学研究内容的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1,(7):57-61.
    [1]O'Brien,Kevin J.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July,1994:33-59.
    [2]Lawrence,S.V.Village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Democracy Chinese Style[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32,July,1994:61-68.
    [3]戴慕珍(Jean Oi).选举与权力:中国村庄的决策主导者.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5.
    [4]Tianjian Shi.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in China:Institutional Tactics for Democracy[J].In Word Politics,Vol.52,April,1999:386.
    [5]M.Manion.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J].Vol.90,No.4,Dec,,1996:736-48.
    [1]Lianjiang Li.Election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hina Information[J].Vol.XV,No.2,2001:1-19.
    [2]Lianjiang Li and Kevin O'Brien.Village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J].In Modern China,Vol.ⅩⅩⅡ,No.1,January,1996.
    [3]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37-241.
    [4]张祝平、郑晓丽.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社会,2003,(6):4-6.
    [5]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1-69.
    [6]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7]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J].社会学研究,2003,(3):78-86.
    [1]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对四川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战略与管理,1997,(3):68-74.
    [2]参见王绍光.公共财政与民主政治[J].战略与管理,1996,(2):32-36.
    [3]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8,(1):96-102.
    [4]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53.
    [5]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129.
    [6]叶敬忠,吴惠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管理民主[J].中国农村观察,2008,(3):46-52.
    [7]王宗礼,刘建兰,贾应生.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208.
    [8]仝志辉.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J].政治学研究,2000,(3):70-76.
    [1]笔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篇名栏输入“村民自治”这一关键词,显示出2271条搜索结果(时间跨度为1988-2009年)。如果包括题目中没有出现“村民自治”一词的相关论文,那数量就更多了。
    [2]中国基层政权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白益华.中国基层政权的改革与探索(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4]王仲田,詹成付.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5]张厚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6]张厚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0]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 吴毅.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的遭遇:以白村为个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 袁达毅.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13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 仝志辉.乡村关系视野中的村庄选举:以内蒙古桥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17 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8 唐鸣.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 张湘涛.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0 许宗衡,刘娅.当代中国农村治理结构探究--以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为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1 肖唐镖,邱新有,唐晓腾.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对十五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2 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 范毅.当代中国农村“乡政村治”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2]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姚锐敏.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仝志辉.乡村关系视野中的村庄选举:以内蒙古桥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1]参见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79-284.
    [2]参见肖唐镖,邱新有,唐晓腾.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对十五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贺雪峰,仝志辉.民主如何进入乡村社会[J].社会科学研究,2000,(2):19-24.
    [4]孙琼欢,卢福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竟争[J].中国农村观察,2000,(3):69-72.
    [5]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6.
    [6]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J].开放时代,2001,(7):34-40.
    [7]参见徐增阳,王光忠,郑柏琼.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0,(6):78-81.
    [1]董江爱.村级选举中形成的“两委”关系对立及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4-59.
    [2]参见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58-167.
    [4]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43.
    [5]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5.
    [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7]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荣敬本.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徐勇、贺雪峰.杨集实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嵌入乡村社会的事件及侧重学术角度的解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6]马戎.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李凡.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9]邓大才.乡级政府该撤了[J].中国国情国力,2001,(3):36-37.
    [10]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8.
    11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27-30.
    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4-29.
    12 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J].中国改革,2005,(1):48-49.
    13 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J].战略与管理,2002,(6)117-120.
    14 贺雪峰,董磊明.农村乡镇建制:存废之间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3,(6):18-20.
    [1]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徐勇.大鹏一小步 中国一大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3):1.
    [3]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62-72.
    [4]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178-183.
    [5]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13.
    [6]张丽琴,陈荣卓.《村组法》实施办法中的乡村关系规定评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3-67.
    [7]仝志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李熠煜.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3]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3.
    [5]仝志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王习明.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入户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中国软科学,2005,(9):7-15.
    [7]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0-52.
    [8]谢舜.民间组织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95-97.
    [9]谢菊.中国西部农村社会变迁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理路--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镇盘龙村为个案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4):45-49.
    [1]谢菊.体制外农村民间组织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64-66.
    [2]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17-34.
    [3]常敏.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公共产品供给[J].农村经济,2007,(6):13-16.
    [4]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2):57-71.
    [5]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7]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49-55.
    [9]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J].调研世界,2005,(3):22-23.
    [1][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6-207.
    [3][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G].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63.
    [4][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G].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0.
    [5]邓正来.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285.
    [6][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
    [7][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
    [8]John P.Bur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a Press,1988:9.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7.
    [2]李爱华.现代政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9.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
    [4]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92-293.
    [5]学习时报编辑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8.
    [1]当然,民族乡镇不是法律规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但是,它却是上级政府执行和贯彻民族政策的重要对象。
    [2][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3][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8.
    [1][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42.
    [2][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45.
    [3][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2.
    [4][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8.
    [1]贺雪峰,肖唐镖.村治研究的分层与深化--对乡村政治研究的一项初步分析[J].江海学刊,1999,(3):44-48.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42.
    [2]参见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28.
    [1]参见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邓正来.中国书评选集(1994-1996)[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680.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9.
    [3]陈晓莉.从国家社会关系透视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理论导刊.2003,(10):32-34.
    [4]主体性是占据主导地位、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的状态和属性,是主体所特有的性质和特征。参见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9.
    [5]具体数据见本论文《第五章 村庄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6]包心鉴.论现代政治发展中的主体意识[J].求索,1989,(3):29-33.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7.
    [2]仝志辉.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6-17.
    [3]甘肃省民政厅.甘肃省第五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1]2006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天字村调研记录。
    [2]吴素雄,陈洪江.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1):149-155.
    [3]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1-8.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72.
    [1]王宗礼,刘建兰,贾应生.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64.
    [1]袁银传.论农民意识现代化转化的具体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3):87-91.
    [2]钟诚.传统中国农民的政治情感及其现代转化[J].济南大学学报,2008,(1):74-78.
    [3]葛荃.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J].学术研究,1989,(2):26-28.
    [4]王宗礼,柳建文.论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9-43.
    [1]王宗礼,刘建兰,贾应生.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杨作清,路明阳.新疆村民自治及法规建设的问题和建议[EB/OL].中国村民自治网.http://www.chinarural.org/newsinfo.asp?Newsid=25178.
    [1]事实上,这一现象不光藏区独有,在汉族地区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兰州等西北一些城市的出租车中,司机们在车内悬挂毛主席的照片或者放置毛主席的塑像,称这样做是为了避邪保平安。
    [2]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5,(1):17-19.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
    [1]这一现象在回族青年农牧民中表现比较突出,调研中,一些老年农牧民对年轻人不再严格遵守教义教规,不定时做礼拜等表现表示出不满和忧虑。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0.
    [1]胡先晋.中国人的脸面观.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
    [2]何友晖.论面子.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
    [1][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6.
    [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46.
    [1]于毓蓝.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0.
    [2]娜拉.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分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7.
    [3]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分析对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
    [1]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2]杜峻晓.宁夏枣一村:“五牙子章”理财 村里人信得过(热点解读)[N].人民日报,2004-7-8(5).
    [3]刘勇.吉木萨尔县纪检干部“信访下乡”关注民生[EB/OL].新疆平安网http://www.xj.xinhuanet.com/pingan/2008-03/17/content_12718252.htm.
    [1]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分析对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2]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13.
    [3]董郁立,施滨海.政治中国[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365..
    [1]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2]农村社会稳定形势严峻[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6-12-01.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1][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
    [2]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6.
    [3]薛和.江村自治--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基层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19.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6.
    [1]方铁.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25.
    [2][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7:55.
    [3]王小章.村民自治和公民参与[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10-115.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2]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1]肖唐镖,石海燕.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运行状况与区域特征--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EB/OL].法理图志--法律博客网站http://images.fyfz.cn/blog/images/index.aspx?blogid=227636.
    [2]肖唐镖,石海燕.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运行状况与区域特征--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EB/OL].法理图志--法律博客网站http://images.fyfz.cn/blog/images/index.aspx?blogid=227636.
    [1]金云辉.中国西部概览(新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
    [2]胡永科.中国西部概览(青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1.
    [1]胡鞍钢.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以甘肃为例(上)[J].开发研究,2004,(3):1-4.
    [2]李佩成.中国西北地区再造山川秀美战略研究与试验示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1.
    [3]鲁顺元.论青藏高原牧区社会变迁[J].攀登,2004.(1):60-64.
    [4]何伦志,高懿德.从新疆的资源、环境特点看新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6):1-5.
    [5]倪永明,欧阳志云.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7-10.
    [6]包晓霞.甘肃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与面临的挑战[J].甘肃社会科学.2006.(1):207-209.
    [7]吕汝健,刘康.宁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受损评估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106-111.
    [1]石培基、李鸣骥.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3):1-4.
    [2]比如,甘肃省总结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既反映出甘肃人民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又说明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做事之不易。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周平.少数民族政治沟通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9,(2):53-61.
    [1]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汇报.
    [2][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4.
    [1]拉灿.关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15-19.
    [2]参见果洛藏族自治州年鉴(2003)[G].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934-935.
    [3][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74.
    [1]张秀英,刘金玲.中国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60.
    [1]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39-240
    [1][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4.
    [2][美]米歇尔·克罗齐,塞缪尔·亨廷顿.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97.
    [3]时延春.公民政治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41.
    [1][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4-135.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9.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7-108.
    [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85-86.
    [3]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述(第三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83.
    [4]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573.
    [5]在西北民族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其民族特征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回族就是典型,“无论从任何角度,回族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摆脱伊斯兰教而单独存在。”参见林松.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回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1983,(3):200-210.
    [1]娜拉,宋仕平.宗教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0-53.
    [2]丁建伟.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9-53.
    [3]方铁.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08.
    [4]周平.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变动[J].今日民族,2002,(10):49-50.
    [5]高永久,马方.当代甘肃民族社会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164.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墨玉县维吾尔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69-170.
    [2]杨作清,路明阳.新疆村民自治及法规建设的问题和建议[EB/OL].中国村民自治网.http://www.chinarural.org/newsinfo.asp?Newsid=25178.
    [3]“老人家”一词,是解放前中国伊斯兰门宦教徒对教主的一种尊称。
    [1]转引自杨平,王俊拴.西北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中应重视的四个指标[J].科学 经济 社会,2007,(4):117-120.
    [2]华热·多杰.试论地域观念及其对藏族社会发展的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4,(2):37-42.
    [1]Roberth.Jackson,Alan James.In a Changing World:A Contemporary Analysis[M].Clarendon Press,1993:58.
    [2][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9.
    [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2007-2012年).2007-9.
    [1]参阅赵新居.新疆和田地区民族教育成就及问题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3,(5):19-21.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墨玉县维吾尔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69-170.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3]王宗礼,刘建兰,贾应生.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43-47.
    [4]王宗礼,刘建兰,贾应生.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219.
    [1]丁志刚,韩作珍.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转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0-124.
    [2]张晓辉,王启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控制与法治建设[J].思想战线,2005,(2):111-117.
    [3]丁志刚,韩作珍.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转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0-124.
    [4]辛刚国.甘肃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88.
    [1]苏发样.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0,(4):39-48.
    [2]娜拉.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分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7.
    [3]张永庆.塞上求真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225.
    [4]秦臻,马国忠.东乡族--甘肃省东乡县韩则岭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75.
    [5]秦臻,马国忠.东乡族--甘肃省东乡县韩则岭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02.
    [1]张永庆.塞上求真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223.
    [2]华热·多杰.试论地域观念及其对藏族社会发展的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4,(2):37-42.
    [3]武劼.文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及西部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0.
    [4]岳天明.我国东西部差距的非正式制度成因考察[J].开发研究,1999,(3):28-29.
    [1]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68-73.
    [1]金振蓉.遏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须出重拳[N].光明日报,1999-2-23.
    [1]杨平,王俊拴.西北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中应重视的四个指标[J].科学 经济 社会,2007,(4):117-120.
    [2]在新庄所属的区乡调研时,县上和乡上的领导也是这样认为的。
    [3]虽然没有见到他,但在新庄的十几天里我无处不感到他的存在,人们用或羡慕或憎恨或无奈或含蓄的态度时常提及他,在新庄最漂亮高大的房屋是他家的。
    [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9.
    [2]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9.
    [3]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3.
    [1]何友晖.论面子.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
    [2]在乡村,公共关系和私人关系本身就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1]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5.
    [1]西北民族地区的汉村,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以为汉族村庄的政治参与的主流是制度参与,同时,也并不是如有些学者断言的那样,认为汉族村庄的政治参与以非制度参与为主。
    [2]仝志辉总结了村庄选举中精英动员的技术,包括:①构建动员网络:竞选者与助选者的联盟;②进行针对性动员:③诋毁对方抬高自己;④利益许诺和暴力威胁。参见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21-225.
    [1]王宗礼,刘建兰,贾应生.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165.
    [1]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7.
    [2]卓新平.宗教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2-43.
    [1]段继业.宗教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5,(6):122-125.
    [2]旦增遵珠,多庆,索南才让.从习俗与惯例中考察藏区草场纠纷行为[J].中国农村观察,2008,(2):59-68.
    [1]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述(第三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5-26.
    [2]在云南大学组织的对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中,对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巴扎尔湖勒村的调研时,对该村村务管理参与比例进行统计,女性人数占参与总人数的比例仅为4.7%,而该村女性人口占村里总人口的50.79%。参见王旭东,周亚成.哈萨克族--新疆吉木乃县巴扎尔湖勒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21,37.
    [3]阿訇是中国对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称谓。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亦译“阿衡”、“阿洪”、“阿宏”等。约自明代后期胡登洲开办经堂教育时起,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经文的教师为阿訇,后逐渐流行。
    [4]“胡大”一词来源于维吾尔语,意思是真主,一般新疆人说汉语时提到真主,都会称胡大。
    [1]其实,在回族等民族社区习惯法仍然存在影响。目前,原有的实施习惯法的“组织”形式已经不存在。但习惯法的精神还存在。参见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9.
    [2]虽然,按照党的性质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但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民族干部信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1]事实上,在西北少数民族村庄,许多共产党员是信仰宗教的,只是大家都回避了这个事实而已。现在,已经有学者关注这一敏感问题,比如,何炳济在新疆的田野调查已经掌握了局部地区具体的数据。“我们调查了莎车县阿热勒乡,那里党员参加宗教活动占党员总数90%以上,我们还采访了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乡夏合勒克管理区,这里的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到全体党员共70人,全部参加宗教活动。”参见何炳济.新疆农牧民社区田野调查[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171-172.
    [1]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1.
    [1]宗教教义中的这些内容适合西北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这种有利于生态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其它西北少数民族中也广泛存在,比如甘青五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极为丰富的生态观念及其治理实践曾长期维系了西北地区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见李玉壁,王勇.西部开发法治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09.
    [1]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15-20.
    [1]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1.
    [1]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1.
    [1]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1.
    [2]玉堂村的阿訇权威较低就是典型的例证。
    [1]何泽中.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9.
    [2]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J].学习与探索,2005,(4):61-67.
    [1]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94.
    [1]Jean Oi.Peasant Households between Pan and Market:Cadre Control over Agricultural Inputs[J].Modern China,12 April,1986:230-51.
    [1]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55.
    [2]张厚安,谭同学.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湖北省木兰乡个案分析.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1]比如,“赛来·热扎克2002年由于工作业绩较为出色,在村民中较有威信,被吾库萨克乡政府任命为木苏玛村村长。”肖迎,拜合提亚尔·吐尔逊.新疆疏附县木苏玛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48.
    [1]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4):46-51.
    [2]这种行政化的倾向表现在:村级组织的工作主要是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政府任务、更多的是对上级负责、按照政府的模式设置机构和职位、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固定化。参见徐勇,黄辉祥.以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草根性”--中部地区四县调查.徐勇.中国农村研究·2003[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5-226.
    [3]吴清军.乡村中的权力、利益与秩序--以东北某“问题化”村庄干群冲突为案例[J].战略与管理,2002,(1):5-17.
    [1]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的调查[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5):3-5.
    [1]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34.
    [1]摘自何炳济.新疆农牧民社区田野调查[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171-172.
    [1]有些学者的田野调查也印证这一现象的存在,比如“阿克喀巴克村的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由毛拉、会计、出纳组成。主要管理村里的宗教事务。村委会、党支部开会讨论有关村务时,一般会邀请毛拉参加,在村民代表大会中,宗教人员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王晓珠,阿丽亚·吉力力.乌兹别克族--新疆木垒县阿克喀巴克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32.
    [1]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民族、宗教人士参与村庄事务,大多是处于公益考虑,但是这种公益大多仅指村庄、或民族内部公益,而较少有处于关心国家利益的考虑。相反他们对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时,参与态度就显得冷漠。
    [2]杨丽,姚春军.新疆喀什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查与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4):22-25.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2.
    [1]2005年,在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出现的群众和政府围绕公共建设项目的民主恳谈会,“在推动中国基层民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到一条可以和中国的政治实际相结合的民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基层道路,这种意义是很重大的。”参见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5[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5.
    [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6.
    [3]在村庄政治的研究中对村治主体的分类还有很多标准,比如,可以按照经济条件分类,也可以按照职业分类,也可以按照政治地位分类,等等。
    [1]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53.
    [2][美]W·古德.家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66.
    [3]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1999,(4):75-79.
    [4]参见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59-72.
    [1]参见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82.
    [2]参见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25-129.
    [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2.
    [4]参见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25.
    [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8.
    [6]李巨澜.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89.
    [2]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93.
    [3]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95.
    [4]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20.
    [1]徐勇,吴理财.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县乡村治理体制反思与改革[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67.
    [2]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28.
    [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2.
    [4]徐勇.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19-25.
    [1]徐勇.从村治到乡政:乡村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创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7-31.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7。
    [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
    [1]笔者在走访中,和一些农民聊天时,提起乡镇干部,他们态度大多比较冷漠,“我种我的地,你当你的官,我俩互不相干”是乡村干群关系冷漠的准确写照。
    [2]沙安文,沈春丽.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99.
    [1]马晓河.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174.
    [2]张秀英,刘金玲.中国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58.
    [3]课题组.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研究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2,(78):2-10.
    [4]张秀英,刘金玲.中国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
    [5]张秀英,刘金玲.中国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
    [1]张秀英,刘金玲.中国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
    [2]张锐.对乡镇政权建设的思考[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4-9-14.
    [3]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的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
    [4]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1.
    [1]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229-232.
    [1]邓大才.乡级政府该撤了[J].中国国情国力.2001,(3):36-37.
    [2]徐勇.乡村财力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8.
    [3]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J].中国改革,2005,(1):48-49.
    [1]党国英.学术界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些看法[J].领导参阅,2005,(9):21-22.
    [2]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J].中国改革,2005,(1):48-49.
    [3]吴理财.中国大陆乡镇政府何去何从[J].二十一世纪,2003,(4):12-14.
    [1]青海省果洛州组织部提供的先进事迹材料.求真务实 奉献牧区--记莫坝乡党委书记才让杰.
    [2]徐增阳.分税制、“压力型体制”与“乡政村治”--财政压力下的乡村关系.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3.
    [3][美]李普塞特.政治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1.
    [1][美]李普塞特.政治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3.
    [2]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J].中国改革,2005.(1):48-49.
    [1]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海南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浙江等地也在实施“强县扩权”的改革试点。
    [2]比如在湖北省实行的“双推双选”办法,即自我推荐产生候选人,由全镇的党员干部、代表投票海选出正式的乡镇党委委员候选人;这些党委委员的候选人在党代会上发布竞选演讲,以党代会无记名的方式,选举7-9名的党委委员。然后,区委从中确定两名党委书记候选人,党委书记候选人在党代会上发表施政演讲,由党代会代表选举一位党委书记。从新当选的党委委员中,确定四名副书记候选人,由党代会差额选举三名副书记。把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乡镇镇长的候选人,把一名副书记作为人大主席团主席的候选人,在人大进行等额选举,就是书记兼镇长,一个副书记兼人大主席。其他的乡镇党委委员则选为副镇长,副书记。
    [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2.
    [1]陈晓莉.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探析[J].行政论坛,2005,(6):71-73.
    [2]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
    [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7.
    [4]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39.
    [1]刘谦祥.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党内直选的探索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18):42-43.
    [1]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65.
    [1]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46.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62.
    [3]王习明.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入户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中国软科学,2005,(9):7-15.
    [1]林莉红.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6,(1):37-46.
    [2]我国民间组织90%未获法律认可[N].中国青年报.2005-10-11(2).
    [3]林莉红.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6,(1):37-46.
    [4]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J].人文杂志,2004,(1):162-169。
    [1]谢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64-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民间组织2005年统计数据[EB/OL].中国民间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web/listTi-tle.do? dictionid=2202.
    [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
    [1]方烨.15万个“组织”带动全国近1/4农户[EB/OL].中国民间组织网.http://www.chinau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24650.
    [2]2006年4月甘肃省供销社调研资料。
    [1]2008年1月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调研资料.
    [2]荣尊堂.参与式发展--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8.
    [3]根据祥母协会李毛才让在兰州大学召开的“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研讨会”(会议时间为2008年9月27-28日)上的发言整理。这个藏族同学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怯生生地介绍了她们开展的工作,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尊敬和支持,得到了会场上最热烈的掌声。
    [1]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时期的法治秩序[J].法学研究,2005,(4):75-87.
    [2]汪志强.我国非政府组织:检视、批评与超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91-196.
    [3]2006年5月甘肃省张掖市调研资料.
    [1]索丽生副部长在中国节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www.iwhr.com/News_View.asp?NewsID=1119.
    [2]崔恒展.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13.
    [3]旦增遵珠,多庆,索南才让.从习俗与习惯中考察藏区草场纠纷行为[J].中国农村观察,2008,(2):59-68。
    [4]肖迎,拜合提亚尔·吐尔逊.新疆疏附县木苏玛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29-130.
    [5]2006年7月甘肃省庆阳市调研资料。
    [1]何兰萍,陈通.农村社会控制弱化与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兴起[J].理论与改革,2005,(5):58-61.
    [2]侯小伏.打开另一扇门--中国社团组织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228-229.
    [3]邓伟志.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N].人民日报.2004-11-30(7).
    [1]董亚平.加快推进农村民间组织发展[J].当代经理人,2005,(15):208.
    [2]2007年7月青海省调研资料汇编.
    [3]王晓珠,阿丽亚·吉力力.乌兹别克族--新疆木垒县阿克喀巴克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06.
    [4]罗家云,赵建国.塔吉克族--新疆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00.
    [5]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2007-2012年).2007-9.
    [1]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J].人文杂志,2004,(1):162-169.
    [2]比如,云南大学在新疆民族村庄木苏玛村的调研证明,木苏玛村的精英人群按照权力声望分层,依次是:宗教职业者、村干部、外来干部、外出干部。参见肖迎,拜合提亚尔·吐尔逊.新疆疏附县木苏玛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40-141.
    [3]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1.
    [1]张庆宁,赫凤起.宁夏民间组织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4,(6):59-62.
    [1]谢菊.中国西部农村社会变迁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理路--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镇盘龙村为个案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4):45-49.
    [2]张庆宁,赫凤起.宁夏民间组织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4,(6):59-62.
    [1]参见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401-412.
    [1]崔恒展.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13.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6-218.
    [2]谢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64-67.
    [3]其实,在两北民族地区有些地方,加强党对乡村民间组织的领导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甘肃省敦煌市探索基层党建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协会上,为基层党组织带领农牧民致富提供平台。
    [1]董磊明.农民为什么难以合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9-11.
    [2]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之路---访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EB/OL].安徽省农村经济信息网.http://www.xhagri.cn/news_Browse.jsp?xmh=1021287.2005-07-29.
    [3]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9.
    [4]于建蝾.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2):57-71.
    [1]陈剩勇.另一领域的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的政治学视角[J].学术界,2003,(6):23-35。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18.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4.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17.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3-24.
    [5]转引自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69.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27.
    [2]参见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2.
    [3]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4]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6.
    [5][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1.
    [6]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扶贫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8.
    [7][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0-291.
    [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0.
    [9]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78.
    [1]参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93.
    [2][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
    [1]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41-43.
    [1]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3.
    [2][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6-237.
    [1]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2]1998年9月,江泽民在安徽五河县考察时,把村民自治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并称为中国农村的三个伟大创举。参见田必耀.改写农村政治生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演进之观察.中国人大新闻网.http://npc.people.com.cn/GB/15037/3914087.html.
    [3]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19.
    [1][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89.
    [2][法]H·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22.
    [1]如果只有“外源动力”的牵引而没有内源动力的推动,则会“人为地培育不发达地区人们以‘等、靠、要,为特征的消极心理及行为方式”。参见来仪.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1-49.
    [2]叶坦.全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J].民族研究,2005,(4):10-16.
    [3][美]乔治·E·马尔库斯.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科学的实验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8:228.
    [4][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84.
    [5][美]阿论·阿格拉瓦尔.本土知识与分类战略[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3):11-20.
    [6][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9.
    [7][美]查尔·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2.
    [1][美]查尔·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9.
    [2]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5-28.
    [3]参阅桑杰.关于和谐民族观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5-11-28(10).
    [1]丁志刚.论在西部大开发中制定面向欧亚大陆战略的必要性[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12):16-20.
    [1]周贺.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互动分析[J].长自学刊,2002,(3):16-19.
    [2]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1.
    [3][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1.
    [4]钱宁.谁是西部发展的主体--论少数民族在西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6):92-97.
    [1]王俊拴.政治制度创新视角中的农民创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41-145.
    [1]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
    [2]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59.
    [3][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4.
    [4]韩强,程序民主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8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2]张永庆.塞上求真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95.
    [3]邹东涛,杨秋宝.经济竞争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
    [1]李强.中国扶贫之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317.
    [2]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159.
    [1]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J].民族研究,2006,(5):1-11.
    [2]吴素雄,陈洪江.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1):149-155.
    [3][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2.
    [4]有学者将党的领导权的基本功能概括为政治动员功能、政治组织功能、政治决策功能、政治制约功能、政 治协调功能、政治管理功能。参见吴大英,杨海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5-157.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4.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发展中的政治经济.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363.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5--36.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40.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52.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
    [1]陈尧.民主时代的参与[J].读书,2006,(8):151-157.
    [2]参见张文显.政治与法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91-192.
    [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32.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31-33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王宗礼,刘建兰,贾应生.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7]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8]白益华.中国基层政权的改革与探索》(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9]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张厚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11]张厚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王仲田,詹成付.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5]中国基层政权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16]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年.
    [18]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仝志辉.乡村关系视野中的村庄选举:以内蒙古桥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0]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唐鸣.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张湘涛.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3]许宗衡,刘娅.当代中国农村治理结构探究--以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为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4]肖唐镖,邱新有,唐晓腾.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对十五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5]范毅.当代中国农村“乡政村治”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6]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27]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姚锐敏.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9]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30]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1]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2]荣敬本.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3]徐勇,贺雪峰.杨集实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嵌入乡村社会的事件及侧重学术角度的解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34]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5]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6]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37]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38]马戎.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9]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0]李凡.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4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2]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43]仝志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5]李熠煜.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46]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7]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48]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0]邓正来.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1]李爱华.现代政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2]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3]学习时报编辑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4]邓正来.中国书评选集(1994-1996)[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55]仝志辉.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6]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7]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9]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60]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2]于毓蓝.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3]娜拉.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分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641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65]董郁立,施滨海.政治中国[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6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7]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8]薛和.江村自治--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基层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9]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0]方铁.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71]金云辉.中国西部概览(新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2]胡永科.中国西部概览(青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3]李佩成.中国西北地区再造山川秀美战略研究与试验示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4]果洛藏族自治州年鉴(2003)[G].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
    [75]张秀英,刘金玲.中国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6]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述(第三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77]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78]高永久,马方.当代甘肃民族社会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79]秦臻,马国忠.东乡族--甘肃省东乡县韩则岭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80]张永庆.塞上求真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81]辛刚国.甘肃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82]武劫.文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及西部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3]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84]束锡红.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5]卓新平.宗教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6]王旭东,周亚成.哈萨克族--新疆吉木乃县巴扎尔湖勒村调查[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87]何炳济.新疆农牧民社区田野调查[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88]李玉璧,王勇.西部开发法治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9]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90]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9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93]徐勇,吴理财.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县乡村治理体制反思与改革[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9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5]沙安文,沈春丽.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96]马晓河.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97]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的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98]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9]徐勇.乡村财力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0]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1]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02]何泽中.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3]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04]肖迎,拜合提亚尔·吐尔逊.新疆疏附县木苏玛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5]徐勇.中国农村研究·2003[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6]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5[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07]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8]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9]荣尊堂.参与式发展--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0]侯小伏.打开另一扇门--中国社团组织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111]王晓珠,阿丽亚·吉力力.乌兹别克族--新疆木垒县阿克喀巴克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12]罗家云,赵建国.塔吉克族--新疆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13]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1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16]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7]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8]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9]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扶贫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0]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21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一方法一工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22]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3]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4]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5]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26]韩强.程序民主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127]邹东涛,杨秋宝.经济竞争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28]李强.中国扶贫之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29]吴大英,杨海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30]张文显.政治与法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131][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3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3][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34][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7.
    [135][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36][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37][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8][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G].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39][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0][美]力口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42][美]W·古德.家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14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44][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46][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7][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48][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49][美]李普塞特.政治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5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51][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2][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5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4][美]乔治·E·马尔库斯.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科学的实验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8.
    [155][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57][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8][美]查尔·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59][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60][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2]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对四川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战略与管理,1997,(3).
    [163]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J].社会学研究,2003,(3).
    [164]贺雪峰,仝志辉.民主如何进入乡村社会[J].社会科学研究,2000,(2).
    [165]孙琼欢,卢福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竞争[J].中国农村观察,2000,(3).
    [166]叶敬忠,吴惠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管理民主[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167]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168]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
    [169]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4,(1).
    [170]王小章.村民自治和公民参与[J].浙江社会科学,2002,(1).
    [171]沈伟烈.关于地缘政治学研究内容的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1,(7).
    [172]张祝平,郑晓丽.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社会,2003,(6).
    [173]王绍光.公共财政与民主政治[J].战略与管理,1996,(2).
    [174]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8,(1).
    [175]王旭.乡村中国的基层民主: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动[J].二十一世纪,1997,(2).
    [176]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J].开放时代,2001,(7).
    [177]董江爱.村级选举中形成的“两委”关系对立及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178]徐增阳,王光忠,郑柏琼.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0,(6).
    [179]邓大才.乡级政府该撤了[J].中国国情国力,2001,(3).
    [180]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J].中国改革,2005,(1).
    [181]课题组.乡镇财政赤字与债务研究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2,(78).
    [182]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J].战略与管理,2002,(6).
    [183]贺雪峰,董磊明.农村乡镇建制:存废之间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3,(6).
    [184]徐勇.大鹏一小步中国一大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3).
    [185]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
    [186]吴素雄,陈洪江.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187]贺雪峰,肖唐镖.村治研究的分层与深化--对乡村政治研究的一项初步分析[J].江海学刊,1999,(3).
    [188]仝志辉.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J].政治学研究,2000,(3).
    [189]陈晓莉.从国家社会关系透视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理论导刊,2003,(10).
    [190]包心鉴.论现代政治发展中的主体意识[J].求索,1989,(3).
    [191]袁银传.论农民意识现代化转化的具体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3).
    [192]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193]钟诚.传统中国农民的政治情感及其现代转化[J].济南大学学报,2008,(1).
    [194]葛荃.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J].学术研究,1989,(2).
    [195]王宗礼,柳建文.论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96]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5,(1).
    [197]胡鞍钢.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以甘肃为例(上)[J].开发研究,2004,(3).
    [198]鲁顺元.论青藏高原牧区的社会变迁[J].攀登,2004.(1).
    [199]何伦志,高懿德.从新疆的资源、环境特点看新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6).
    [200]倪永明,欧阳志云.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
    [201]包晓霞.甘肃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与面临的挑战[J].甘肃社会科学.2006.(1).
    [202]吕汝健,刘康.宁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受损评估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1.
    [203]石培基、李鸣骥.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3).
    [204]周平.少数民族政治沟通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1992,(2).
    [205]拉灿.关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206]林松.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回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1983,(3).
    [207]娜拉,宋仕平.宗教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08]丁建伟.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09]周平.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关系变动[J].今日民族,2002,(10).
    [210]陈尧.民主时代的参与[J].读书,2006,(8).
    [211]丁志刚,韩作珍.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转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12]苏发祥.论藏族传统寺院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0,(4).
    [213]张晓辉,王启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控制与法治建设[J].思想战线,2005,(2).
    [214]华热·多杰.试论地域观念及其对藏族社会发展的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4,(2).
    [215]赵新居.新疆和田地区民族教育成就及问题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3,(5).
    [216]朱秋霞.家族、网络家族和家族网络在村庄行政权力分配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23).
    [217]王习明.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入户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中国软科学,2005,(9).
    [218]杨平,王俊拴.西北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中应重视的四个指标[J].科学经济社会,2007,(4).
    [219]段继业.宗教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5,(6).
    [220]旦增遵珠,多庆,索南才让.从习俗与惯例中考察藏区草场纠纷行为[J].中国农村观察,2008,(2).
    [221]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1999,(4).
    [222]李巨澜.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23]徐勇.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224]徐勇.从村治到乡政:乡村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创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25]吴理财.中国大陆乡镇政府何去何从[J].二十一世纪,2003,(4).
    [226]陈晓莉.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探析[J].行政论坛,2005,(6)
    [227]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28]刘谦祥.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党内直选的探索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18).
    [229]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新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J].学习与探索,2005,(4).
    [230]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4).
    [231]吴清军.乡村中的权力、利益与秩序—以东北某“问题化”村庄干群冲突为案例[J].战略与管理,2002,(1).
    [232]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的调查[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5).
    [233]杨丽,姚春军.新疆喀什地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查与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234]王习民.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入户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中国软科学,2005,(9).
    [235]林莉红.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6,(1).
    [236]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J].人文杂志,2004,(1).
    [237]谢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238]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时期的法治秩序[J].法学研究,2005,(4).
    [239]汪志强.我国非政府组织:检视、批评与超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40]崔恒展.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4).
    [241]何兰萍,陈通.农村社会控制弱化与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兴起[J].理论与改革,2005,(5).
    [242]董亚平.加快推进农村民间组织发展[J].当代经理人,2005,(15).
    [243]谢舜.民间组织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
    [244]谢菊.中国西部农村社会变迁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理路--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镇盘龙村为个案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4).
    [245]谢菊.体制外农村民间组织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246]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
    [247]常敏.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公共产品供给[J].农村经济,2007,(6).
    [248]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2).
    [249]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
    [250]于建嵘.土地问题己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J].调研世界,2005,(3).
    [251]张丽琴,陈荣卓.《村组法》实施办法中的乡村关系规定评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52]张庆宁,赫凤起.宁夏民间组织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4,(6).
    [253]孔祥智,周琳琅.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导刊,2005,(1).
    [254]董磊明.农民为什么难以合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255]来仪.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
    [256]叶坦.全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J].民族研究,2005,(4).
    [257]丁志刚.论在西部大开发中制定面向欧亚大陆战略的必要性[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12).
    [258]钱宁.谁是西部发展的主体--论少数民族在西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6).
    [259]王俊拴.政治制度创新视角中的农民创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1).
    [260]周贺.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互动分析[J].长白学刊,2002,(3).
    [261]陈剩勇.另一领域的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的政治学视角[J].学术界,2003,(6).
    [262]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J].民族研究,2005,(5).
    [1]O'Brien,Kevin J.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July,1994.
    [2]Lawrence,S.V.Village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Democracy Chinese Style[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32,July,1994.
    [3]Tianjian Shi.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in China:Institutional Tactics for Democracy[J].In Word Politics,Vol.52,April,1999.
    [4]M.Manion.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J].Vol.90,No.4,Dec.,1996.
    [5]Lianjiang Li.Election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hina Information[J].Vol.ⅩⅤ,No.2,2001.
    [6]Lianjiang Li and Kevin O'Brien.Village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J].In Modern China,Vol.ⅩⅩⅡ,No.1,January,1996.
    [7]Jean Oi.Peasant Households between Pan and Market:Cadre Control over Agricultural Inputs[J].Modern China,12 April,1986.
    [8]Roberth.Jackson,Alan James.In a Changing World:A Contemporary Analysis[M].Clarendon Press,1993.
    [9]John P.Bur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