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本质、功能、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宗教观虽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但自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出现的“宗教热”现象,使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研究走到了学术的前台,同时也为当下的“宗教热”现象提供有力的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无神论者,他们的宗观教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欧洲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加之德国浓厚的宗教批判氛围和落后的政治制度,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理论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是人类宗教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广泛的理论来源,如古希腊的原子论哲学、文艺复兴后日益高涨的宗教批判、德国的古典哲学、犹太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等等,都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观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时代背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宗教观三次大的飞跃:从有神论到无神论(唯心主义无神论)的飞跃,从唯心主义宗教观到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宗教观的重大发展,即由宗教批判向宗教文化研究的转变;并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具有了唯物性、辩证性和实践性三大显著特点。在这三次大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他们关于宗教的本质、功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观点,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观、宗教功能观和宗教历史观。
     哪里有宗教,哪里就有关于宗教的思考,而在这些思考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宗教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即对宗教本质的探寻,这是研究宗教所有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宗教是……”的十多处论说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便是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和恩格斯的“宗教反映论”,这两种关于宗教的论述都曾被学界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中关于宗教本质的最根本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宗教学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打开,关于宗教本质的上述两种论断都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宗教鸦片论”的讨论使宗教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都受益匪浅,不仅在宗教本质方面不再将“宗教鸦片论”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根本性论断,而且在整个宗教研究上,使正确的研究方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都得以确立和营造,在这种氛围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更注重整体性和时代性,而对宗教本质的研究则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更趋于多元化,“文化宗教”和“道德宗教”在这种研究中突显出来。“宗教反映论”是相对于“宗教鸦片论”关于宗教本质的更为科学的界定,但这种界定同样存有争议,吕大吉的“宗教四要素说”便是针对它而提出的关于宗教本质的新界定。新的理论往往是在一片喧哗与争鸣中诞生并发展的,“宗教四要素说”也未曾例外,它的提出同样在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而坚持不同宗教定义的人们之间的敌意,几乎不亚于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学术的发展以及对事物的认识都需要质疑和争鸣,但这并不表明,质疑和争鸣可以无限度的发展,而统一的认可毫无价值。事物的发展是动与静的统一,理论的发展同样如此,关于宗教本质的认识之所以争鸣不断,而共识难已达成,一方面在客观上,宗教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本质”一词的多义也非常容易引起研究的模糊性,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观点并不集中,而是散落在其卷帙浩繁的著作当中,要全面把握实属不易;另一方面,在主观上,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特定视角使其对宗教本质的界定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论述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和深刻性,缺乏多维度、多视角整合的综合研究,这些反思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本质观的研究。
     功能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实质上就是从功能的视角对宗教进行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往往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分析宗教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宗教的政治功能,而又由于当时德国人民同教皇之间特别尖锐的矛盾,因此,他们将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归结为对人民的压迫、欺骗和精神麻醉、对统治阶级反动统治的维护和与其勾结的负功能。但宗教的政治负功能只是其社会功能的一部分,不能用宗教的负面政治功能代替宗教的全部功能。随着十九世纪七八十年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化人类学著作的问世,马克思恩格斯重新认识了原始社会和原始社会的宗教,使他们对宗教的起源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指出了宗教功能的双重性特点,认为宗教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虽然学界关于马克思提出的人类掌握世界方式的观点存有分歧,并主要形成了“两方式说”、“三方式说”和“四方式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但同时都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理论的方式与宗教、艺术方式的不同,前者是抽象理性的掌握,而后者则是形象感性的掌握。马克思主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命题,因此,马克思所说的掌握世界的“宗教”方式,主要指的是作为意识形式的宗教,而我们则应当从宗教构成的多要素性,既从意识形式的宗教,也从组织的宗教,仪式的宗教和行为活动的宗教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阐释。而对恩格斯的“宗教外衣论”,既要明确它所具有的多重(四种)涵义,同时还要正确的区分和评价各种“宗教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期虽然对宗教的功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宗教观,但是,随着社会和宗教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宗教功能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深化,这样才能与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相符合,才能使其更好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同步。
     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宗教研究所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起源问题是自近代以来就存有争议的问题,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如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理念、原始启示说、万物有灵论以及图腾论和前万物有灵论等等,它们使宗教起源问题的研究异彩纷呈,既促使宗教研究中多种方法的使用,同时也培养了宗教学发展的逻辑生长点。然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宗教起源的研究处在了“撂荒期”,变得门庭冷落。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沿着世俗基础找寻宗教的根源。在原始宗教产生根源上,恩格斯深受18、19世纪宗教学者研究宗教起源认识论角度的影响,主要从人类认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寻宗教的起源;马克思则认为阶级社会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主要是“劳动异化”。他们揭示宗教根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宗教——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可以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产生根源的论述归结为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论根源和心理根源四个方面。宗教一经产生便会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历史上的古典宗教进化论、新宗教进化论、宗教退化论和原生、创生性宗教发展论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甚至谬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也提出了多种宗教的发展图式,如自然宗教→多神教→一神教的发展图式、自发宗教→人为宗教的发展图式、氏族——部落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图式,而后一种关于宗教发展的图式虽然仍过于概略,但相较于前两种则更加准确,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也有重大的意义。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如何,是永恒存在,还是走向消亡?“宗教永恒论”和“宗教消亡论”是关于宗教未来发展趋势的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关于宗教消亡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宗教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和必备条件,主张宗教的消亡是一个自然史历的过程,是不能通过宣战或法律禁令取消的,需要经历漫长的时期。宗教消亡在理论上是必然的,在现实中是漫长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宗教存在根源的消亡。
     理论要联系实际,同时也必须服务于现实。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在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具有当代价值。而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当代价值的充分彰显和实现,离不开对其全面而科学的理解,离不开对当代新问题、新情况的阐释和解决,这就需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论既要返本,又要开新,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既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又要“让马克思恩格斯走入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指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设和谐宗教,使宗教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和谐因子。
The religious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is the basic view and attitude of Marx and Engels about the nature, functions and the birth, development, and dying away. Religious vie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ought system of Marx and Engels, but it is not received enough recognition for a long time. But the "religious hot" appears all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our China from the second half part of the 21st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70s leads the religious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going to the proscenium of academe, giving powerful explanation to the current "religious hot".
     Marx and Engels are not the inherent antitheists, their religious view also go through a continuous change progress, realizes three big leaps:from the theism to antitheism (idealistic antitheism); from idealistic antitheism religious view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tic religious view and the magnitud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view in their late time. Some of the viewpoints of Marx and Engels about the religious natur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forming during this progress we should persist, and some of them we should develop, so it can give better explanation to the "religious hot" and make religion adapted to the social society.
     Where there is religion, there is the reflection about it. Among these refle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he answer to "what is religion", that is the seeking about the nature of religion. It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other issues. Among the more than ten discussions about religion, Marx's "Theory of Religion as Opium" and Engels's "religion theory of reflection" are the most controversial ones. Both of them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definition of religion nature in Marxism religion view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hil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religion especially the starting of the new stage about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ose two judgments concerning the religion nature have aroused furious controversy.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ory of Religion as Opium" has benefite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f religion and even the whole academic community. It is not only in the aspect of religion nature that we do not regard the "Theory of Religion as Opium" as Marxism's fundamental judgment any longer, but also in the whole religious study in which the right direction of study,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tress-free and permissive work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are all established and built. In such atmosphere, we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wholeness and contemporary spirit in study about Marxism classical work, while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nature tends more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on the premise of emphasizing key points. The "cultural religion" and "moral religion" highlight in such kind of study. The "religion theory of reflection" is a mor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religion nature relative to the "Theory of Religion as Opium". But this kind of definition also has its deficiency, and the Lv-Daji's "religion theory of four factors" is a new definition about religion nature. New theory always comes in to being and develops in blatancy and contends, including "religion theory of four factors". "No matter how many kinds of religion in the world, there will be the same number of religion definition; while the hostility among different religions definition no less than the people who believe different religions." It needs query and contend to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things' cognation, but this do not indicate that the query and contend can not go on without limitation, while the unitive recognition counts for nothing. The things' development unifies motion and standstill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The reasons that the contend about religion nature is ceaseless and hard to reach a consensus are:on one hand, religion itself is a very complicated study object, and the multivocal word of religion tends to vagueness of research; besides, the Marx and Engels'religious views are not concentrated, so it is hard to grasp on whole; on another hand, subjectively, the subject background and certain view of the researcher make the definition of religion sophisticated to some ext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lead to certain localization, short of wholeness, profoundability and the synthetic study with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angle of view, and these introspection can make our study on religion nature better.
     The view of function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Marxism religion view, and Marx's the "Theory of Religion as Opium" is the research on religion from the angle of function in essence. Marx and Engels' social role of proletariat revolutionist and ideologist decides that they used to analyze religious function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religious political function; and because the aculeate contravention between the German and papacy, so they boil the religious social function to the negative ones of oppression, cheat, spiritual narcosis, preserve the governance and collusion with them. But the negative religious function just an aspect of the religious function, the whole function can not be instead by the negative one. Along with the massive archaeology discovery and the publica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orks, Marx and Engels give new reorganizations to primitive communes and primitive religions, and those lead them to some new understand about the origin of religion and function. Then pointed that the religious function has two aspects, and they also believe religion is a kind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re mainly are three viewpoints:"view of two ways", "view of three ways" and "view of four way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l deem that Marx has pointed the theoretical way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ligious wan and artistic way; the former one is to know by abstract reason, and the latter one is by visual emotional. Marx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the way human being to know the world"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mode of thinking, so, the religious way to know the world of Marx mainly means the ideological religion, while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explicate from the character of multi-factor:not only the ideological religion, but also the organic, ritualistic and active religion. For Engels' "theory of religious frock", we should definitude the many meanings of it,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distinguish and estimate different religious frock. Although Marx and Engels have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igious function, and make further development to their religion view, but along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religion, our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us function should be deepen, only like this, it can go along with the character of Marxism religion view which is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can be compatible with socialism better, and be in-phase with the harmonious society.
     Religious research never avoids some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dying out in future of religion, these issues are also important parts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 The religious origin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from modern times, presenting a situa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Manito theory, worship theory, original inspire theory, animatisms theory, totem theory, pre-animatisms theory, and so on. They make the research of religion a splendid legacy, which can not only spur the multi-methods using in the religious study, but also cultivate the logical growth point. While, for many reasons, the religious research has been in a period of few study, becomes wounding down. Marx and Engels look for the religious origin from the common customs basis based on the former production. In the primitive religious origin, influenced by the epistemology angle of religionists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y, Engels mainly seek the religious origin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epistemology; Marx consider the" alienation in work" as the origin of the classic society religion. The process they open up the religious origin is in fact a religion→political country→civil society→productive labor→practice process. Actually, we can boil the religious origin of Marx and Engels to natural origin, social origin, epistemology origin and psychological origin. The religion will go through a constant developmental process as soon as it comes into being. Looking at the classical religious evolutionism, new religious evolutionism, religious degeneration, protosomatic and creative religious developmental theory, they are all defective or even false. Directed by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an Engels have proposed many religious developmental schematics, such as the natural religion→polytheism→monotheism schematics, spontaneous religion→artificial religion, and clan-tribe religion→nation-state religion→cosmopolitan religion, although the latter one is still synoptical to some extent, it is more scientific than the former ones, and do much mea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 Religion is a production when history develops to certain phrase and develops along with the social advancement. How is its future developmental trend, forever or dying out? "Religious eternal theory" and "religious dying out theory" are two the complete opposed viewpoint about the religion future. The viewpoint of religion going to disappear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 has profoundly opened out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essential conditions of religious dying out, claims that it is a natural process of religion withering away, and can not be banned by war or law, needing a long period. The dying out of religion is necessary in theory, while it is endless in reality. During this long period, we need not only defer to the object rule, but also exert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accelerate the dying out of the religious exiting foundations.
     Theory should link with practice, and serve to the practice. Marxism religion view 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ligious view, and also the direction to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 religious problems rightly during the social revolution success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lead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inese governmental leader. The abrupt of USSR and East Europe is neither the finality of Marxism nor the Marxism religious finality. Marxism (religious view) still exists and develops ratting, and has its value of the time. While to manifest and realize the present value it can not be without the all-around and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explanation and setting to the new issues and situation, so we need not only back to classical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religious theory, but also "back to Marx", "let Marx go to the present times" and "develops Marx". Stick to the methodology direction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 lead the religion adapt to socialism actively, and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in order to make the religion a harmonious gene in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引文
①王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引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下),上海三联出版社1965年版,第406页。
    ①[美]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导言》,陶亚飞,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万斌,金利安:《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论探要》《绪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高长江:《宗教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③[美]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陶亚飞,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④[美]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陶亚飞,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①马雷特著,吕淑相译:《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页。
    ②[美]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陶亚飞,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③牛苏林:《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前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692页。
    ③引自:http://zh. wikipedia. org/wiki/%E6%97%A0%E7%A5%9E%E8%AE%BA
    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引自:http://bk.baidu.com/view/15030.htm
    ②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①即“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①吕大吉:《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科学指南: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
    ①段德智:《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7页。
    ⑤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①罗竹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②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陈麟书:《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朱晓明:《宗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②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周向军:《对方法涵义的新思考》,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②[美]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陶亚飞、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①“四旧”意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合称、统称。含贬义。源于林彪的“五·一八”讲话,由《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1966年6月1日)第一次明确提出,为《十六条》所肯定,又是林彪“八·一八”讲话中提出的号召。
    ②十个少数民族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
    ③事实上,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人并不信仰伊斯兰教,因此,穆斯林的数量略少于少数民族的总人口量。
    ④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
    ①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②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③李素菊;刘绮菲著:《青年与宗教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①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又称“地上教会”),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后海柳荫街14号。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是中国的一个区域性和政府性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组织是天主教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天主教爱国会控制的教会之外,中国还存在一个不承认爱国会领导而依然接受梵蒂冈领导的天主教会。他们的正式名称是“罗马天主教中国(大陆)教会”,而他们则称呼自己为“忠贞教会”(意即忠于教宗领导)。一般人在提及“罗马天主教中国(大陆)教会”时,通常俗称为“地下教会”
    ②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①刘澎:《中国宗教问题》,2007年2月16日在天则研究所的演讲。
    ②“宗教渗透”在概念上可以有多种理解,但主要是三种,即文化意义上的广义宗教渗透,政治意义上的一般宗教渗透和资本主义针对社会主义的狭义宗教渗透(现代宗教渗透),文中的宗教渗透主要是指第三种。参见孙皓然:《“宗教渗透”概念辨析》,载《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195页
    ④ Dianne Kirby, ed., Religion and the Cold Wa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2003, p.20.
    ⑤ Scott M. Thomas,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Relig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ruggle for Soul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 p.1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①学诚,张继禹,洪长有,刘柏年,傅先伟:《中国宗教的“黄金时期”》,载《中国宗教》,2008第11期。
    ②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http://www.sara.gov.cn/GB/xwzx/xwfb/d3b57df4-28a3-lldd-959e-93180 aflbbla.html.
    ①[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101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①刘明君,邓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美]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载王列、杨雪东《全球化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③刘明君,邓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刘明君,邓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 郑永廷,江传月:《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② Roland Robertson, "From Secularization to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26:1(1987), pp.28-32.
    ①高长江:《从全球化视角看全球宗教复兴运动》,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②吴宏伟:《中亚地区宗教的复兴与发展》,载《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③吴宏伟:《中亚地区宗教的复兴与发展》,载《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①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代与未来: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①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
    ③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④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3页。
    ⑤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①陈爱娟:《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信仰危机”的原因探究》,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②[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③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罗谟鸿等著:《当代社会转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②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转引自罗衡林:《恩格斯的宗教观》,载《求索》,1996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7页。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7页。
    ③另有学者将中世纪的时间范围规定为从公元476年西罗马覆灭到十六世纪末,也即欧洲的封建制度从建立到巩固和繁荣,最后走向解体的全过程。见刘世铨,金正娥主编的《新编欧洲哲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①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3页。
    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92页。
    ②转引自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385页。
    ④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上卷),何广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⑤J.H.兰德尔:《现代思想的形成》,纽约,1926年版,第296页。
    ①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5页。
    ③拉美特利:《心灵的自然史》,载《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38-239页。
    ①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载《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26页。
    ②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00-201页。
    ③单纯:《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页。
    ⑤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12页。
    ①康德著:《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④单纯:《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①黑格尔:《黑格尔通信百封》,第43页;转引自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欧洲哲学通史》,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
    ②诺尔:《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21-223页。
    ①王锐生、黎德化:《读懂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②大卫·施特劳斯:《耶稣转》,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1页。
    ④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⑤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①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107页。
    ②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宋振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0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9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0页。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页。
    ①[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册,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13页。
    ②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③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65页。
    ①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页。
    ②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陶亚飞,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⑤陈荣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③庞晓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当代意义》,载《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①麦克斯·缪勒著:《宗教的起源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②W·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0页。
    ③布莱恩·莫里斯著:《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
    ①米尔顿·英格:《宗教的科学研究》,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0年版,第7页。
    ②《宗教学》,日本大明堂1961年版,第1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②张继安:《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论断的初步理解》,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第2期。
    ③张继安:《学习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④吕大吉:《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科学指南:重读马克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
    ①吕大吉:《试论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第4期。
    ②罗竹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载《宗教》,1984年第3期。
    ③赵复三:《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④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418-419页。
    ⑤丁光训,汪维藩:《近几年宗教研究上的若干突破》,载《江海学刊》,1989第2期。
    ①陈荣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载《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②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8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83页。
    ②赵志毅:《宗教本质新论》,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
    ③李申:《论宗教的本质》,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④高新民:《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本质》,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⑤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9页。
    ⑥徐弢:《破解宗教的斯芬克斯之谜》,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⑦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魏宛斌:《也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载《学习时报》,2002年12月2日。
    ②赵志毅:《宗教本质新论》,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
    ③[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④转引自王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0页。
    ①万斌,金利安:《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论探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9页。
    ①游骧,刘俊望:《马克思列宁主义宗教观的几个问题》,载《新建设》,1963年第9期。
    ②梁浩,杨真在:《宗教从来就是人民的鸦片》,载《新建设》,1965年第11-1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③[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①万斌,金利安:《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论探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李申:《宗教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④余忠泉:《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辩》,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
    ①吕大吉:《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②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①参见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60页;陈荣福:《宗教的历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朱来常:《宗教与文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③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231页。
    ④吕鸿儒,辛世俊:《也论宗教的本质》,载《思想战线》,1988年第3期。
    ①李申:《对宗教的“千虑”——兼评吕大吉教授的宗教“四要素说”》,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②席大民:《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揭示及其意义——对一种质疑的新质疑》,载《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①陈荣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5-680页。
    ②参见:陈麟书著《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高长江著《宗教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① 高新民在《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的本质》中指出,宗教有九种不同的涵义。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①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②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77页。
    ③郝宁湘:《宗教本质新探》,载《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④宋圭武:《宗教的经济学阐释》,参见: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0562
    ⑤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335页。
    ⑥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①吕大吉:《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载尹章义主编:《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台北),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2000年版。
    ②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①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85、5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9-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并不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它或者出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或者是阶级社会遗存的原始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将其认定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受当时民族学提出的后进民族的资料所限,同时也为文化人类学家对古代社会的研究研究资料的稀少所限。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
    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提出了“复归论”:认为人类历史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人的本质的肯定时期——人的本质的异化时期——人的本质的复归时期。
    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5,439,4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3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26页。
    ⑦陈荣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发展中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他们从历史唯心主义宗教观到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飞跃,这次飞跃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第二次飞跃是从对原始社会性质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有错误到正确,并由此产生了对宗教产生根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就功能认识的飞跃,这次飞跃以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一版)的马克思的“文化人类学笔记” 为标志。参见陈荣福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7-4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7-328页。
    ①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4页。
    ②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③赖永海编著:《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④吕鸿儒,辛世俊:《宗教的奥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⑤罗竹风主编:《宗教通史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⑥张虹萍主编:《世界近现代文明》,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⑦陈荣福:《宗教的历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⑧陈荣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版。
    ①冯天策:《宗教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12页。
    ③参见安德列·勒鲁瓦——古昂著,俞灏敏译:《史前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①文嘉礼著,李有行译:《宗教与哲学》,香港真理学会出版社1948年版,第26页。
    ②张桥贵:《原始宗教概念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③马小彦主编:《欧洲哲学史词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
    ①杜玉亭:《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②牙含章:《关于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的两封来信》,载《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③闫天灵:《民族形成问题及民族定义再论》,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④马寅:《关于民族定义的几个问题》,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⑤熊锡元:《民族形成问题探讨》,载《学术研究》(云南),1964年第2期。
    ⑥《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③白寿彝:《中国史学的童年》,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2-5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6-4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1页。
    ①胡秀杰:《试论原始宗教的积极作用》,载《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
    ②杨曲强:《试论苗族原始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载《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①吴利中:《论原始宗教在早期文明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12期。
    ②徐益明,陈麟书:《论宗教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派生作用》,载《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00期。
    ③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1-76页。
    ④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③汉斯·科赫著,佟景韩译:《马克思主义和美学》,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页。
    ④另有学者指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总共有六种,即除了马克思所讲到的四种方式:理论认识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精神方式、宗教精神方式之外,还有实践方式和价值方式。(参见赵家祥:《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载《人文杂志》,2006年第5期)这中观点在实质上可以被归为“四方式说”,因为他对马克思所提出的四种方式是赞同的,只不过又额外补充了两种,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类掌握世界的其他方式,碍于文章的主题,不再就实践方式和价值方式做深入的探讨。
    ①转引自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②卡岗:《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1页。
    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集》第2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219页。
    ①朱立元:《再论马克思关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载《马列文论研究》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③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④夏甄陶、欧阳康在其《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上),载《人文杂志》,1987年第12期。
    ⑤李铁秀:《对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方式问题的探索》,载《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⑥洪迪:《论人掌握世界的方式》,载《台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期。
    ⑦邹贤敏,郁源:《关于“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
    ①夏放:《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载《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
    ②廖小平:《从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认识形式的划分及特点》,载《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
    ③何中华:《论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关系》,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①邢煦寰:《“艺术掌握方式”新论——兼论艺术本质和艺术分类》,载《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
    ②周来祥:《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载《文史哲》,1983年第6期。
    ③胡家祥:《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④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页。
    ③石文年:《试论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①邹贤敏,郁源:《关于“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②黄云明:《论道德的本质》,载《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③李思孝:《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浅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页。
    ④何中华:《论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关系》,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①泰纳谢:《文化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出版社1962年版,第458-4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1页注(89).
    ④陈辽:《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初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5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页。
    ①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②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7-1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5页。
    ①转引自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1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83页。
    ④王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2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0页。
    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1-8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81-182页。
    ⑥《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路无神论宗教和教会》,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9-3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26页注①。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0页。
    ②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宗教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马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②转引自苏彦荣,祝心越编著:《宗教学概论》(第2版),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①威廉·施密特著:《比较宗教史》,萧师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年版,第32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7年影印,易名为《原始宗教与神话》。
    ②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参见第31,34,38,155页。
    ③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125页。
    ①中译名为《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
    ②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③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①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②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③参见吕大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总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85页。
    ②参见吕大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总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布林·莫利斯:《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②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9-1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们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们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①杨士:《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54页。
    ③[法]列维·不留尔著:《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2页。
    ①《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4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们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5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5-3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27-3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④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2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240页。
    ①魏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与变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49-250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①韩秉芳:《宗教的未来》,载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7辑(宗教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①白新欢:《宗教会自行消亡吗?》,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8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01-3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417页。
    ①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①何萍:《论“回到马克思”现象》,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①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01-30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罗纳德·I·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1页。
    ①汉斯·昆《论基督徒》上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页。
    ②希尔·米歇尔:《宗教社会学》,纽约基础图书公司1973年版,第228-251页。
    ①[美]保罗·尼特:《中国:宗教问的和谐与合作》,载《中国宗教》2003年第7期。
    ①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66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104页。
    ①陈荣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33页。
    ②张志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8期。
    ① 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217页。
    ① 姚铭:《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①《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②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2003-2006年在中国30个城市对4569个样本的抽样调查以及按照中国现有人口比例推算,估计中国现有的宗教信仰总人口在3亿以上,这一数字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其准确性虽然还需要有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予以核实。参见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杨文珠:《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思考》,载《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①粟泽:《全面理解、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7、9、10、13、16、19、20、21、22、23、27、30、36、42、44、45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4、26卷,人民出版社1984、1988年版。
    5.《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7,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郑永廷,江传月:《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陈荣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魏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与变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2.宫玉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资料选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4.刘明君,邓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牟钟鉴:《探索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7.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18.吕大吉:《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宗教学理论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9.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版。
    20.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宗教观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1.张志刚:《20世纪宗教观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华文出版社2007年版。
    24.罗谟鸿等著:《当代社会转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江丕盛等:《桥: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万斌,金利安:《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论探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7.李申:《宗教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朱晓明:《宗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9.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高师宁:《新兴宗教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何广沪:《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张虹萍主编:《世界近现代文明》,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33.徐小跃:《宗教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5.罗德尼·斯达克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宗教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珍:《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38.冯天策:《宗教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段德智:《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包尔丹著:《宗教的七种理论》,陶亚飞、刘义、钮圣妮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1.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苏彦荣,祝心越编著:《宗教学概论》(第2版),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
    44.罗德尼·斯塔克:《信仰的法则:解释人之宗教方面》,杨凤岗译,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施船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相关动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牛苏林:《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49.高长江:《宗教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51.W·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上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2.埃文斯·普里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3.李素菊,刘绮菲著:《青年与宗教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54.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5.布林·莫利斯著:《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
    59.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1.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2.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干部培训中心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宗教问题著作选、编及讲解》,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63.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载王列、杨雪东《全球化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4.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65.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6.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67.黑格尔著:《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8.吕大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总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9.陈麟书:《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71.汉斯·昆《论基督徒》上卷,三联书店1995年版。
    72.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3.马尔科维奇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74.布莱恩·莫里斯著:《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75.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6.郑天星:《马克思恩格斯论无神论、宗教和教会》,华文出版社1991年版。
    77.斯特伦著:《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8.罗纳德·工·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9.罗竹风主编:《宗教通史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0.安德列·勒鲁瓦——古昂著:《史前宗教》,俞灏敏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81.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82.吕鸿儒,辛世俊:《宗教的奥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3.麦克斯·缪勒著:《宗教的起源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5.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86.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7.罗竹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8.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89.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版。
    90.卡岗:《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1.威廉·施密特著:《比较宗教史》,萧师毅、陈祥春译,辅仁书局1948年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7年影印,易名为《原始宗教与神话》
    92.朱来常:《宗教与文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3.陈荣福:《宗教的历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94.马小彦主编:《欧洲哲学史词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95.朱来常:《宗教与文明》,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96.汉斯·科赫著:《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佟景韩译,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
    97.(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8.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集》第2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99.泰纳谢:《文化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0.陈辽:《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初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1.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2.[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3.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4.杨士:《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5.李思孝:《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浅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06.(法)列维·不留尔著:《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7.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8.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09.希尔·米歇尔:《宗教社会学》,纽约基础图书公司1973年版。
    110.米尔顿·英格:《宗教的科学研究》,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0年版。
    111.《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下),上海三联出版社1965年版。
    112.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三联书店1963年版。
    11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出版社1962年版。
    114.《宗教学》,日本大明堂1961年版。
    115.马雷特:《人类学》,吕淑相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 Dianne Kirby, ed., Religion and the Cold Wa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3.
    2. Scott M. Thomas.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Relig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truggle for Soul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
    3. Russell, Bertrand, Religion and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 Leeuw, G. Van der, Religion in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 Harper & Row,1963.
    5. W. Mark Richardson and Wesley J. Wildman, Religion & science:history, method, dialogue. New York: Routledge,1996.
    1.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2.张志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8期。
    3.王桂泉,姚黎君:《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4.学诚;张继禹;洪长有;刘柏年;傅先伟:《中国宗教的“黄金时期”》,《中国宗教》,2008第11期。
    5.段德智:《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王作安:《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陈爱娟:《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信仰危机”的原因探究》,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8.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9.陈荣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载《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10.孙皓然:《“宗教渗透”概念辨析》,载《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11.李渤:《苏联东欧国家处理宗教思潮的经验与教训》,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2.胡春风:《宗教与科学关系探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13.高新民:《本质认识的元问题与宗教本质》,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14.徐弢:《破解宗教的斯芬克斯之谜》,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5.商光成:《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16.何虎生:《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7.方立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8.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代与未来: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19.高永久,刘庸:《多层面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0.张梦周:《论新世纪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载《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第2期。
    21.杨菲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22.路杨:《论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3.何萍:《论“回到马克思”现象》,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24.《热话题与冷思考(二十七)——关于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对话》,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3期。
    25.[美]保罗·尼特:《中国:宗教间的和谐与合作》,载《中国宗教》,2003年第7期。
    26.白新欢:《宗教会自行消亡吗?》,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8期。
    27.杨福科:《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长期性》,载《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3第2期。
    28.李建国,李小光:《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思考》,载《四川统一战线》,2003年第9期
    29.吴利中:《论原始宗教在早期文明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12期。
    30.高长江:《从全球化视角看全球宗教复兴运动》,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31.孙克宁:《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认识》,载《实事求是》,2002年第1期。
    32.姚铭:《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3.粟泽:《全面理解、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4.龚学曾:《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载《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5.席大民:《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揭示及其意义——对一种质疑的新质疑》,载《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36.王兆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载《求是》,2002年第10期。
    37.王志成:《宗教相遇、宗教多元论与人的成长——宗教间关系的理论反思》,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8.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9.杨朝阳:《从道德入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0.曾尚勇:《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点对策》,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1.孙传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的依据》,载《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第4期。
    42.赵凡:《从“和合”精神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的适应性》,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3.吴宏伟:《中亚地区宗教的复兴与发展》,载《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44.周向军:《对方法涵义的新思考》,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5.吴宏伟:《中亚地区宗教的复兴与发展》,载《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46.何中华:《论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关系》,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47.杨文珠:《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思考》,载《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8.赖志凌,李冬妮:《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载《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第3期。
    49.杨小霞:《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载《福建理论学习》,2000年第6 期。
    50.胡岩:《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问题》,载《西藏发展论坛》,1999第3期。
    51.李申:《对宗教的“千虑”——兼评吕大吉教授的宗教“四要素说”》,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152.郝宁湘:《宗教本质新探》,载《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53.黄云明:《论道德的本质》,载《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54.龚学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几个问题》,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3期。
    55.李申:《论宗教的本质》,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
    56.李建生:《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性质和特征》,载《新疆社会经济》,1997年第4期。
    57.杨曲强:《试论苗族原始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载《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58.郭正礼:《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的探讨》,载《实事求是》,1996第2期。
    59.金飞芳,鸟成云:《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若干问题》,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60.张文:《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关机问题的探讨》,载《学术论坛》,1996第6期。
    61.杨秀清:《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之管见》,载《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第(z1)期。
    62.赵志毅:《宗教本质新论》,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
    63.胡家祥:《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64.高秀兰,李红梅:《浅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65.闫天灵:《民族形成问题及民族定义再论》,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66.陈麟书:《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载《宗教学研究》,1992年第Z1期。
    67.张桥贵:《原始宗教概念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年第4期。
    68.王炳光:《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载《实事求是》,1991年第2期。
    69.胡秀杰:《试论原始宗教的积极作用》,载《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
    70.郭正礼:《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71.邢煦寰:《“艺术掌握方式”新论——兼论艺术本质和艺术分类》,载《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
    72.丁光训,汪维藩:《近几年宗教研究上的若干突破》,载《江海学刊》,1989第2期。
    73.余忠泉:《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辩》,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74.吕大吉:《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75.赵复三:《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76.徐益明,陈麟书:《论宗教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派生作用》,载《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00期。
    77.罗竹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载《宗教》,1984年第3期。
    78.周来祥:《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载《文史哲》,1983年第6期。
    79.朱立元:《再论马克思关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载《马列文论研究》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80.吕大吉:《试论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第4期。
    81.吕大吉:《正确认识宗教问题的科学指南: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
    82.牙含章:《关于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的两封来信》,载《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83.杜玉亭:《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84.张继安:《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论断的初步理解》,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第2期
    85.石文年:《试论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86.邹贤敏,郁源:《关于“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87.白寿彝:《中国史学的童年》,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88.夏放:《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载《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
    89.梁浩,杨真在:《宗教从来就是人民的鸦片》,载《新建设》,1965年第11-12期。
    90.游骧,刘俊望:《马克思列宁主义宗教观的几个问题》,载《新建设》,1963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