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
     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
     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
     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
Sorrowful feeling and bitter mo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yle of the tragic expre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but there is a trend that creat the tragic circumsta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distinct in the course of the literatiz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signifi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tragic conscionsness has matured in traditional opera literature.
    Happy ending is the main plot pattern of traditional opera ,which as a sign that the tragic conscioness is very weak in Chinese culture.In fact, betwee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style of traditional
    opera come forth to tragedy__oriented, pessimism become
    the main aestheticstyle.
    There are greatly difference in words type , structural pattern and exchangeable stystem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Western drama,that affects the aesthetic style of traditional tragic opera .
    Tragedy ide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evelopment phases.Theory of Yuanpu and bitter mood is the foundation. Zhuo Ren-yue and Jin Sheng-tan'pessimic aesthetic taste replenished important essential factors .Wang Guo-wei'tragedy thoughts did have things in common with the tragedy literary ideas betwee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his thoughts signfise the perfection of traditional tragedy idea.
引文
◆ 《元曲选校注》,王学奇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 《曲海总目提要》,董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 《六十种曲》,毛晋,中华书局1985年。
    ◆ 《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 《冯梦龙全集》,陈国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 《清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 《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毛效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 《盛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 《新刊元杂剧三十种》,徐沁君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
    ◆ 《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
    ◆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 《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郭汉城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 《明清传奇综录》,郭英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 《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贯华堂本,傅晓航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吴毓华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编著,齐鲁书社1989年。
    ◆ 《吴梅戏曲论文集》,吴梅,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 《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 《曲论探胜》,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郭英德,商务印书馆2004年。
    ◆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谭帆、陆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 《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 《明代杂剧研究》,戚世隽,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 《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学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1年。◆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朱万曙,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 《长生殿讨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 《玉轮轩曲论新编》,王季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 《中国悲剧史纲》,谢柏梁,学林出版社1993年。
    ◆ 《中国古典悲剧史》,杨建文,武汉大学出版1 994年。
    ◆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 《徐朔方说戏曲》,徐朔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 《中西戏剧比较论稿》,蓝凡,学林出版社1992年。
    ◆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 《中国戏曲文学史》,许金榜,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
    ◆ 《戏曲美学》,苏国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 《戏曲美学》,陈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陈建森,南方出版社1999年。
    ◆ 《中国鬼戏》,许祥麟,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 《中国戏曲史研究》,黄仕忠,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 《汤显祖论稿》,周育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 《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幺书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 《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李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 《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郑传寅,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 《比较戏剧学——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周宁,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1993年。
    ◆ 《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彭修银,武汉出版社1994年。
    ◆ 《明清传奇结构研究》,许建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 《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中西戏剧比较研究》,何辉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 《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张哲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 《朱寿桐论戏剧》,朱寿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
    ◆ 《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1984年。
    ◆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2001年。◆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
    ◆ 《李贽文集》,李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 《王国维文集》,王国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 《梁漱溟文选》,梁漱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
    ◆ 《明史讲义》,孟森,商会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胡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 《中国文学精神》明清卷,郭延礼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 《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的叙事》,高小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 《明代心学与诗学》,左东岭,学苑出版社2002年。
    ◆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清代卷,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 《明代哲学史》,张学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作家出版社1957年。
    ◆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罗宗强、陈洪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 《论语今读》,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华夏美学》,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学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三联出版社2003年。
    ◆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 《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王攸欣,三联出版社1999年。
    ◆ 《现代儒学论》,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论儒学的宗教性》,杜维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 《哲学大辞典·美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
    ◆ 《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李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赵毅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 《中国叙事学》,杨义,《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 《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三联书店1995年。
    ◆ 《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周春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周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b03年。
    ◆ 《悲剧性今解》,《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刘小枫,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 《苦恼的叙述者》,赵毅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会1997年。
    ◆ 《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聂振斌,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 《诗学》,亚里士多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 《判断力批判》,康德,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 《悲剧的诞生》,尼采,缪朗山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 《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热奈特论文集》,热奈特,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 《美学》第三卷,黑格尔,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 《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2003年。
    ◆ 《真理与方法》,加达默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 《悲剧的知识》,雅斯贝尔斯,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 《论悲剧性现象》,舍勒,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 《悲剧性》,利普斯,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 《文学作品分析》,托多罗夫,见《叙事美学》,王泰来等编译,重庆出版社1987年。
    ◆ 《解读叙事》,希利斯·米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 《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2003年。
    ◆ 《中国叙事学》,蒲安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 《西方宗教哲学文选》,胡景钟、张庆熊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