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茅坤是明中期的散文家兼批评家,不但在创作上取得较大成绩,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所评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对后世散文创作与批评影响深远。然而,无论是在明中期散文的研究中,还是在唐宋派的研究中,茅坤都未能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选取茅坤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其散文观的丰富内涵及独特意义,并探讨茅坤在明中期散文观演进中的作用。
     文学观念与个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息息相关。本文第一章以茅坤人生理想及心态演变作为论述核心,从茅坤的人生经历与人生价值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中年落职是茅坤的人生转折点,导致了他人生理想的落空;田园乡居是其一生的主要生活方式,而出世与入世的两难导致其心态始终未能达到超脱的境界。仕途的挫折尽管使其早年事功追求难以实现,但由此促成了新的人生契机,走上著述之路。在散文评点与散文创作的过程中,茅坤的散文观念逐渐成熟。第二章讨论茅坤的文统观。文统观是茅坤对古代载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正统定位、文道统一、散文史观三个层面构成,标志着茅坤散文观的初步建立。第三章讨论茅坤的“情至说”。“情至说”是茅坤散文观的核心,该命题的提出意味着其散文观念由“道”向“情”转移的新趋势。“情至”所包含的主体情感、客体情态等内涵体现出茅坤对散文情感性的理论自觉,并促动了其散文观的自身演进。第四章讨论茅坤的文法论。文法论是茅坤散文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体论、本色论、章法结构论、语言风格论等内容。茅坤坚持“法”与“意”的统一,并成功运用于古文评点,这就使唐宋派的“师法唐宋”主张趋向完善。第五章讨论茅坤所提出的“风神”范畴。“风神”最初受叙事艺术启发而成,它的提出使茅坤散文观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风神”是茅坤对“情至”、“文法”的综合凝炼,包含情韵、神态等美学内涵,它对散文美学的贡献决定了茅坤在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茅坤作为一个批评家是成功的,但其创作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即在创作上未能达到相应的高度:思想深度不及唐顺之,才学不及王世贞,艺术创新性又不及归有光。第六章将茅坤与明中期几位有影响作家的散文观作了比较,总结茅坤在明中期文坛的地位,并分析其被相对忽视的原因。
     本文采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结合茅坤之散文创作、评点及理论,系统研究其散文观并给予客观评价。基本观点为:就其具体的历史作用而言,茅坤散文观是对秦汉派与唐宋派散文观的折衷,在明中后期之间起到了一种过渡性作用;以一种更加宏阔的视角来看,茅坤散文观在继承前代散文观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对后世散文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Mao Kun was a famous proser and commenter in the mid-Ming Dynasty, he got great achievement on the theory of prose.“The Prose Collection of Eight Maste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that he compiled was very prevailing in the world and produc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later articles. But no matter what the research on the prose of mid-Ming Dynasty or of“Tang and Song School”, Mao Kun has been ignored. This article selects Mao Kun as the object , discusses the unique significance of his prose and probes into his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prose concept in mid-Ming Dynasty.
     Literature concept coming into being is firstly bound up with one’s life experience and his state of mind. Chapter One of this article takes Mao Kun’s ideal and his state of mind as focus to discuss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ense of worth. It was a big turning point that Mao Kun was relieved of his post in his midlife which aroused violent feeling of frustration. The idyll was the main style of his life, but whether entering society or staying out of it was in a dilemma for him which induced that he could never detach himself from reality. The frustration of his official career made him lose pursuit in his early age, but caused a new chance of life which made him walk up to the road of writing and compil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his comment and creation of prose, his conception became mature gradually.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ive discussed some core questions of his prose conception. First, the conception of Wentong, which indicated that Mao Kun’s conception of prose had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was 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idea that article was used to carry Dao. It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Location of orthodoxy, unification of prose and Dao, his conception of history of prose.
     Second,“The view of Qingzhi”was the core of his conception. The appearance of this proposition meant in the field of prose the new tendency that Dao began to be changed to express feeling was occurred. The connotation of feeling and modality of objects contained in“The view of Qingzhi”showed Mao Kun’s theoretical realization of feeling character of prose, thus caused the advancement of his conception.
     Third, discussion of grammar w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his conception of prose. It included the following content: stylistics, discussion of nature, discussion of art and structure, discussion of linguistic style and others. Although it belonged to category of prose form, Mao Kun insisted the unification of standard and intention, which was successfully used in his comment on the classical prose and made Tangsong School’s opinion of imitating Tang and Song tend to be perfect.
     Fourth, the production of category of“Fengshen”was originally enlightened by narrative art used in history biographies, then extended into other literary styles. Raising of this category made Mao Kun’s conception get great development.“Fengshen”was integration of“The view of Qingzhi”and“Discussion of Grammar”, which included emotion rhyme, spirituality and other esthetic connotation.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se esthetics meant Mao Kun’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prose development should not be ignored.
     As a commenter, he was a winner, but he was loser on other aspects, for example, there is some certain conflict between his practice and theory, the depth of thinking in his article was inferior to Tang Shunzhi’s, his talent was not as good as Wang Shizhen’s, the innovation of his prose was inferior to Gui Youguang’s. Chapter Six compares Mao Kun with other prosers in mid-Ming Dynasty, summarizes his statu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he was marginalized.
     The way of research on history of literary thought is adopted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make judgments on Mao Kun’s conception combining with his creation, comment and his theory. Our basic views are followings: from cross direction, his conception was a compromise between“Qinhan School”and“Tangsong School”, and played a transitional role in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From longitudinal direction, his conception inherited traditional views and had his own innovation which had the meaning of inspire on the following ideas of prose.
引文
①刘跃进:《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②魏禧:《八大家文钞选序》,《魏叔子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13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5页。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1917年2月1日。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页。
    ②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77页。
    
    ①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②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106页。
    ①茅国缙:《先府君行实》,见《茅坤集》附录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3页。
    ②茅坤:《三黜纪事》,《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97页。
    ①茅坤:《与吕沃洲大理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①茅国缙:《先府君行实》,见《茅坤集》附录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6页。
    ②茅坤:《三黜纪事》,《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99—800页。
    
    ①茅坤:《复丹徒邑谕唐白野先生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②茅坤:《与靳两城中丞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③茅坤:《与何吉阳司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④茅坤:《与刘时泉司业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306页。
    
    ①茅坤:《与董甥仪制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303页。
    ②茅坤:《七戒斋记》,《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32页。
    ③茅坤:《七戒斋记》,《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32页。
    ①茅国缙:《先府君行实》,见《茅坤集》附录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9页。
    
    ①茅坤:《谕仲儿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0页。
    ②茅坤:《谕缙儿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页。
    ③茅国缙:《先府君行实》,见《茅坤集》附录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9页。
    ①茅坤:《奉韩敬堂少宗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②茅坤:《酬张王屋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③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④茅坤:《奉韩敬堂少宗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⑤茅坤:《与王举人如圭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①茅坤:《与胡举人朴庵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②茅坤:《与王敬所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③茅坤:《谢陈五岳序文刻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页。
    ④茅坤:《上林退斋先生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⑤茅坤:《与王西石中丞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①茅坤:《周逸之和陶诗题辞》,《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80页。
    ②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①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②茅坤:《与董浔阳内翰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页。
    ③茅坤:《与董浔阳内翰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①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195页。
    ②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196页。
    ③蔡汝楠:《答茅鹿门》,《自知堂集》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九七,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11—712页。
    
    ①茅坤:《与李中麓太常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②茅坤:《与马孟河太史论史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201页。
    ③茅坤:《谕仲儿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0页。
    ①陈文烛:《白华楼稿序》,见《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②唐顺之:《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荆川先生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③唐顺之:《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荆川先生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①茅坤:《奉韩敬堂少宗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②茅坤:《奉韩敬堂少宗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③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荆川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①茅坤:《与唐凝庵礼部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②茅坤:《复陈五岳方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①茅坤:“仆少尝读其书,辄摹拟为文辞,然不得也。已而忘食饮,废卧寝者久之,稍稍睥睨一二,然又辄罢去。久之,乃私自以或得其解,辄手注之,凡三易帙。”(《酬张王屋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②茅坤:《刻史记抄引》,《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③茅坤:《刻史记抄引》,《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①茅坤:《刻史记抄引》,《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②茅坤:《刻史记抄引》,《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③茅坤:《史记评林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78页。
    ④凌稚隆:《史记评林凡例》,《史记评林》,《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明万历四年刻本。
    
    ①茅坤:《史记抄凡例》,《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②茅坤:《酬张王屋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③茅坤:《谢陈五岳序文刻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324页。
    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847页。
    
    ①参考付琼:《唐宋八大家选本与明清文学教育的适配》,《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②茅坤:《与万思默督学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③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
    ①茅坤:《与慎山泉侍御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①茅坤:《八大家文钞总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491页。
    ②茅坤:《谢陈五岳序文刻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324页。
    
    ①茅坤:《复唐荆川司谏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②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荆川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①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196页。
    ②茅坤:《八大家文钞总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页。
    
    ①王慎中:《曾南丰文粹序》,《遵岩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②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296页。
    ①茅坤:《文旨赠许海岳沈虹台二内翰先生》,《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91页。
    ②朱熹:《论文上》,《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4页。
    ①茅坤:《与沈虹台太史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②茅坤:《与慎山泉侍御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③茅坤:《复陈五岳方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①茅坤:《复沂水宋大尹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②茅坤:《与黄内翰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①赵则诚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511页。
    ②袁千亚等:《中国文学辞典·古代卷》,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0页。
    ③钱仲联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9页。
    
    ①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3页。
    ②吕祖谦:《古文关键》,《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纪昀等:《四库总目·古文关键提要》,《四库全书》本。
    ④可参考黄强的论文:《朱右及其<唐宋六家文衡>述考》,《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9、490页。
    ②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③纪昀等:《四库总目·唐宋八大家文钞提要》,《四库全书》本。
    ①本文引自《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评点皆依据崇祯四年茅著重订一百六十四卷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不再一一标出。
    ①茅坤:《八大家文钞总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页。
    
    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9、490页。
    ②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296页。
    ①茅坤:《复王进士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页。
    
    ①茅坤:《与徐天目宪使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
    ②茅坤:《与慎山泉侍御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③玄奘译:《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中华大藏经》本。
    ④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中华大藏经》本。
    ⑤龙树造、罗什译:《大智度论》,《中华大藏经》本。
    ⑥宗赜:《禅苑清规》,《禅宗全书》影印卍续藏本,文殊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45页。
    ①孟子在《尽心下》曾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年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此为道统意识的最早渊源。引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6页。
    ②韩愈:《与孟简尚书书》,《韩愈集》卷十八,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2页。
    ②朱熹:《吕伯恭》,《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4页。
    ③朱熹:《战国汉唐诸子》,《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④朱熹:《论文上》,《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8页。
    ⑤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集》(第二册)卷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8页。
    ①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九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817页。
    ②苏轼:《日喻》,《苏轼文集》(第五册)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81页。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道”的问题》一文深入论述了“求道和致道”的区别,认为道学家“求道”而局限于儒家一家之道,苏轼“致道”而能不限于儒家之道。其文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陵川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
    ②戴表元:《紫阳方使君文集序》,《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③吴澄:《别赵子昂序》,《吴文正集》卷二十五,《四库全书》本。
    ④吴澄:《刘尚友文集序》,《吴文正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
    ①宋濂:《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6页。
    ②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①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3页。
    ①茅坤:《复陈五岳方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①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197页。
    
    ①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99页。
    ②蔡汝楠:《答茅鹿门》,《自知堂集》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九七,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11页。
    ①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①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页。
    ②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页。
    ①茅坤:《柳州文钞十·杂著》,《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六。
    ①茅坤:《读史记法》,《史记抄》卷首,万历三年自刻本。
    
    ①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九,《四库全书》本。
    ②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一,《四库全书》本。
    ①李梦阳:《诗集自序》,《空同先生集》卷五十,嘉靖九年序刊本。
    ②何景明:《内篇二十九篇》,《大复集》卷三十一,《四库全书》本。
    ③康海:《太微山人张孟独诗集序》,《对山文集》卷四,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明代论著丛刊》本,第215页。
    ④葛曦:《结肠集序》,《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集部(二),国立中央图书馆1994年版,第565页。
    ⑤苏雨:《空同集序》,《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集部(二),国立中央图书馆1994年版,第564页。
    
    ①李梦阳:《论学上》,《空同集》卷六十六,《四库全书》本。
    ②李梦阳:《代同榜序齿录序》,《空同先生集》卷五十一,嘉靖九年序刊本。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21页。
    ④李梦阳:《论学上篇》,《空同集》卷六十六,《四库全书》本。
    ⑤李梦阳:《刻〈战国策〉序》,《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九,嘉靖九年序刊本。
    ①何景明:《汉纪序》,《大复集》卷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②何景明:《汉纪序》,《大复集》卷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③何景明:《学约古文序》,《大复集》卷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④宋代王柏在《题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说道:“文以气为主,古有是言也;文以理为主,近世儒者常言之。李汉曰:‘文者,贯道之器。’以一句蔽三百年唐文之宗,而体用倒置不知也。必如周子曰:‘文者,所以载道也。’而后精确不可易。”(参考王柏:《鲁斋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又如张耒曰:“文何为而设也?……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自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张耒:《答李推官书》,《张右史文集》卷五十八,《四部丛刊》本。)金代杨云翼曰:“学以儒为正,不纯乎儒非学也;文以理为主,不根于理非文也。”(杨云翼:《滏水集原序》,《滏水集》卷首,《四库全书》本。)元代赵子昂曰:“文者,所以明理也。自六经以来,何莫不然。”(赵子昂:《刘孟质文集序》,《松雪斋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⑤刘基:《苏平仲文稿序》,《苏平仲文稿》卷首,《四部丛刊》本。
    ⑥王祎:《朱元会文集序》,《王忠文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⑦方孝孺:《答王仲缙五首》,《逊志斋集》卷十,《四库全书》本。
    ①唐顺之曾说:“唐之韩,犹汉之马迁;宋之欧、曾、二苏,犹唐之韩子。不得致其至而何轻议为也?”茅坤听后,“闻而疑之,亦而不得,又蓄之于心而徐求之……因悟曩之所谓司马子长者,眉也,发也。而唐司谏及仆所自持,始两相印而无复同异。”见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②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34页。
    
    ①王阳明:《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②王阳明:《与唐虞佐侍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①王阳明:《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②茅坤:《顾侍御课馀草题辞》,《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57页。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②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14—315页。
    ③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④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八,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81页。
    ⑤苏舆:《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春秋繁露义证》,第298—299页。
    
    ①何宁:《缪称训》,《淮南子集释》卷十,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46页。
    ②何宁:《缪称训》,《淮南子集释》卷十,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48—751页。
    ①茅坤:《答董浔阳中允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①茅坤:《与唐凝庵礼部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①参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②邵雍:《观物外篇下》,《皇极经世书》卷十四,《四库全书》本。
    
    ①戴良:《密菴文集序》,《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本。
    ②方孝孺:《与舒君》,《逊志斋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①茅坤:《与沈青霞塞上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②茅坤:《与侯二谷方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①茅坤:《与赵方厓中丞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②茅坤:《答董浔阳中允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230页。
    ③茅坤:《复丹徒邑谕唐白野先生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④茅坤:《与李见罗宪副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7页。
    
    ①李贽:《杂说》,《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页。
    ②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页。
    
    ①李贽:《寄京友书》,《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页。
    ②李贽:《复晋川翁书》,《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③李贽:《复马历山》,《续焚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页。
    ④李贽:《与方訒庵》,《续焚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页。
    ⑤李贽:《复夏道甫》,《续焚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页。
    
    ①李贽:《复刘肖川》,《续焚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30页。
    ②茅坤:《别何吉阳司封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①茅坤:《谢张龙湖少宰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202页。
    ②茅坤:《谢张龙湖少宰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③茅坤:《与沈青霞塞上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①茅坤:《与沈青霞塞上第二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②茅坤:《与查近川太常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①李贽:《阳明先生年谱后语》,见《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4页。
    
    ①宋濂:《曾助教文集序》,《宋濂全集》,第1167页。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6页。
    
    ①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嘉靖九年序刊本。
    ②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嘉靖九年序刊本。
    ③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空同先生集》卷六十一,嘉靖九年序刊本。
    
    ①相关论述可参考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王慎中:《薛文清公全集序》,《遵岩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③唐顺之:《文编序》,《荆川先生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④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荆川先生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①夏言:《正文体重程式简考官以收真才疏》,《南宫奏稿》卷一,《四库全书》本。
    ②张孚敬:《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四库全书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页。
    ③夏言:《正文体重程式简考官以收真才疏》,《南宫奏稿》卷一,《四库全书》本。
    
    ①陈建:《皇明资治通记》,《四库禁毁书目丛编》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②申时行:《明会典·科举通例》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8页。
    ③申时行:《明会典·科举通例》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8页。
    ④申时行:《明会典·科举通例》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8页。
    ⑤《明实录·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3178页。
    ⑥王鏊:《容春堂文集序》,《震泽集》卷十四,《四库全书》本。
    
    ①王鏊:《震泽长语》卷下,《四库全书》本。
    ②王鏊:《重刊〈左传〉详节序》,《震泽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③吴宽:《送周仲瞻应举诗序》,《匏翁家蔵集》,《四部丛刊》本。
    ④茅坤:《复王进士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页。
    ⑤唐顺之:《答俞教谕》,《荆川先生文集》卷五,《四部丛刊》本。
    ①茅坤:《陆萧山举业刻引》,《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42页。
    ②曹三旸:《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校刻序》,《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嘉靖二十三年孔天胤重编本,参考《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集部(六),国立中央图书馆1994年版,第57页。
    ③江晓:《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序》,《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嘉靖三十九年孔天胤重编、范惟一浙江刊本,参考《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集部(六),国立中央图书馆1994年版,第58页。
    ④崔铣:《古文类选序》,《古文类选》,王三省编,嘉靖丙申刊刊本,参考《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集部(六),国立中央图书馆1994年版,第125页。
    ⑤钱钟义:《集古文英序》,《集古文英》,嘉靖四十一年武陵顾氏家墅原刊本,参考《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集部(六),国立中央图书馆1994年版,第131页。
    
    ①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8—79页。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2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4页。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5页。
    ③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1、128、124页。
    
    ①参考姚爱斌:《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7页。
    ①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0页。
    
    ①茅坤:《文诀五条训缙儿辈》,《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74—875页。
    ②载《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卷一百八十《经义部总论》,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
    
    
    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32页。
    ②茅坤:《与查近川太常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③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32页。
    
    ①茅坤:《文诀五条训缙儿辈》,《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75页。
    ②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4页。
    ①茅坤:《与慎山泉侍御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①吕祖谦:《古文关键》,《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吕祖谦:《古文关键》,《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谢枋得:《文章轨范》,《四库全书》本。
    ②关于评点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纳南宋之说,《四库总目·苏评孟子提要》曰:“宋人读书,于切要处率以笔抹。故《朱子语类》论读书法云,先以某色笔抹出,再以某色笔抹出。吕祖谦《古文关键》、楼昉《迂斋评注古文》亦皆用抹,其明例也。谢枋得《文章轨范》、方回《瀛奎律髓》、罗椅《放翁诗选》始稍稍具圈点,是盛于南宋末矣。”
    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33页。
    
    ①茅坤:《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74—875页。
    ②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33、832页。
    ①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陵川集》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
    ②蒋寅:《至法无法——古典诗学对技巧的终极观念》,《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4页。
    
    ①茅坤:《君相以父母天下为王道》,《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96页。
    ②茅坤:《归安县少尹孺溪杨公墓志铭》,《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85页。
    
    ①茅坤:《送华补庵郎中还山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②纪昀等:《四库总目·白华楼藏稿提要》,《四库全书》本。
    ①茅坤:《刻史记抄引》,《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②茅坤:《史记评林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77—478页。
    ①茅坤:《刻汉书评林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94页。
    ②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栾城集》卷二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1页。
    ③张耒:《司马迁论下》,《张右史文集》卷五十六,《四部丛刊》本。
    ④郑樵:《通志·总序》,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页。
    ⑤朱熹:《历代一》,《朱子语类》卷一三四,,《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70页。
    ⑥朱熹:《论文上》,《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1页。
    ⑦王畿:《精选史记汉书序》,《王畿集》卷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①茅坤:《读史记法》,《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②茅坤:《复唐荆川司谏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页。
    
    ①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5页。
    ③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8页。
    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9页。
    ②蔡邕:《篆势》,《蔡中郎集》卷四,嘉靖二十七年刊本。
    ③庾肩吾:《书品》,《四库全书》本。
    ④载于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六十四》,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88页。
    ①陶元仪:《说郛》,《四库全书》本。
    ②杨万里:《诚斋集》卷六十六,《四部丛刊》本。
    ③刘因:《书东坡传神记后》,《静修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
    ④宋濂:《<曾学士文集>序》,《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99页。
    ①茅坤:《刻史记抄引》,《史记抄》卷首,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巧艺》,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0页。
    
    ①茅坤:《刻汉书评林序》,《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94页。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9页。
    ③王士祯:《花草蒙拾》,见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83页。
    ①《毛诗序》,《毛诗正义》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第271、269页。
    ②《毛诗序》,《毛诗正义》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第271—272页。
    ③《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7—1048页。
    ④罗宗强先生在《刘勰的文学思想(下)》一章中对“风”作了十分深入的论述,可参考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30—340页。
    ⑤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23页。
    ⑥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5页。
    ①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4—85页。
    
    ①茅坤:《文诀五条训缙儿辈》,《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75页。
    ②韩愈:《荆潭裴均杨凭唱和诗序》,《韩愈集》卷二十,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55页。
    ③王骥德:《曲律》卷三,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2页。
    ①茅坤:《与董浔阳内翰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①茅坤:《与董浔阳内翰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页。
    ②茅坤:《别何吉阳司封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①茅坤:《亡弟双泉墓志铭》,《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82页。
    ①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5页。
    
    ①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1页。
    ②茅坤:《陶处士甓斋墓志铭》,《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72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5页。
    ②茅坤:《与侄举人桂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2页。
    ①纪昀等:《四库总目·御选唐宋文醇提要》,《四库全书》本。
    ②吕葆中:《唐宋八家古文精选》,清康熙甲申吕氏家塾刊本。
    ③林云铭:《古文析义》,清康熙丙申刊本。
    ④方苞:《古文约选·欧阳永叔文约选》,清同治乙巳望三益斋重刊本。
    ⑤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清光绪壬寅石印本。
    ⑥蔡世远:《古文雅正》,清光绪乙巳重刊本。
    
    ①方苞:《钦定四书文》,《四库全书》本。
    ②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丛书集成新编》本。
    
    
    ①何宁:《淮南子集释·原道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2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44页。
    ③殷璠:《河岳英灵集》,《四库全书》本。
    
    ①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7页。
    ②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7页。
    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0页。
    
    ①秦观:《司马迁论》,《淮海集》卷二十,《四部丛刊》本。
    ②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3页。
    ③黄宗羲:《南雷文定凡例四则》,《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①黄宗羲:《论文管见》,《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49—650页。
    ②黄宗羲:《论文管见》,《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49页。
    ③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121页。
    
    ①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99页。
    ②艾南英:《再与周介生论文书》,《天傭子集》卷五,清康熙己卯重刻家塾藏本。
    ③艾南英:《再与陈怡云公祖书》,《天傭子集》卷五,清康熙己卯重刻家塾藏本。
    ④艾南英:《答陈人中论文书》,《天傭子集》卷五,清康熙己卯重刻家塾藏本。
    ①钱谦益:《茅副史坤》,《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05页。
    ②钱谦益:《震川先生归有光》,《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59页。
    ③姜宸英:《归太仆未刻稿题辞》,《湛园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④黄宗羲:《郑禹梅刻稿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⑤黄宗羲:《明文案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①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集外文》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15页。
    ②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4页。
    ①关于嘉靖八才子的形成时间参考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及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的相关论证。
    ①袁宗道:《论文上》,《白苏斋类集》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①钱谦益:《震川先生归有光》,《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59页。
    
    ①王世贞:《与茅鹿门》,《弇州续稿》卷一百九十,《四库全书》本。
    ②王世贞:《与徐孟孺》,《弇州续稿》卷一百八十二,《四库全书》本。
    ③王世贞:《与黄玄甫》,《弇州续稿》卷一百八十三,《四库全书》本。
    ①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四,《四库全书》本。
    ②王世贞:《俞仲蔚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四,《四库全书》本。
    ③王锡爵:《弇州续稿序》,《王文肃公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④王世贞晚年喜读东坡文,对其文风多有摹仿。王锡爵、焦竑、李维桢、周亮工等人皆认为王世贞晚年文章近于苏文。王世贞晚年所作《读书后》对唐宋文多有好评,而且“往往与苏轼辨难,而其文反复条畅,亦皆类轼,无复摹秦仿汉之习。”参考《四库全书·读书后提要》。
    
    ①纪昀等:《弇州四部稿提要》,《弇州四部稿》卷首,《四库全书》本。
    ②茅坤:《伯兄少溪公墓志铭》,《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77—678页。
    
    ①载茅坤:《耄年录·年谱》,《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9页。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42页。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43页。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32页。
    ①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荆川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①唐顺之:《与卜益泉知县》,《荆川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②唐顺之:《答王遵岩》,《荆川先生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③唐顺之:《答王遵岩》,《荆川先生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①唐顺之:《石屋山志序》,《荆川先生文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②茅国缙:《先府君行实》,《茅坤集》附录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4—1375页。
    ①雍繁星曾论及此观点:“唐顺之的‘本色’论之内涵偏重的是心性修养,而不是文学创作。”参考《阳明心学与唐宋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96页。
    ②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荆川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③以下唐文引自《荆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①以下茅文引自《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茅坤:《处士俞前江生志铭》,《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70页。
    ②归有光:《玄朗先生墓碣》,《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63—564页。
    ①归有光:《尚书别解序》,《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51页。
    ②茅坤:《读史记封禅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07页。
    
    ①茅坤:《与萧柱峰太学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②茅坤:《与某中丞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③茅坤:《与广西少参张炉山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①茅坤:《再与沈虹台太史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②茅坤:《谕缙儿书》,《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页。
    
    ①茅坤:《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73—774页。
    ②归有光:《亡儿曾孙圹志》,《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33—534页。
    ①归有光:《思子亭记》,《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8页。
    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明万历间刊本。
    茅坤:《白华楼藏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茅坤:《白华楼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茅坤:《白华楼吟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茅坤:《玉芝山房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茅坤:《耄年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茅坤:《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茅坤:《史记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三年自刻本。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明崇祯四年茅著重订本。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四库全书》本(指文渊阁本,下同)。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申时行:《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周学濬:《湖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陆心源等:《归安县志》,清光绪八年刊本。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本。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韩愈:《韩愈集》,岳麓书社2000年版。
    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曾枣庄等:《嘉祐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宋濂:《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杨士奇:《东里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李东阳:《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5年版。
    王鏊:《震泽集》,《四库全书》本。
    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嘉靖九年序刊本。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何景明:《大复集》,《四库全书》本。
    王九思:《渼陂集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王廷相:《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李开先:《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慎中:《遵岩集》,《四库全书》本。
    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四部丛刊》本。
    蔡汝楠:《自知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董份:《董学士泌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莫如忠:《崇兰馆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李攀龙:《李攀龙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弇州续稿》,《四库全书》本。
    王世贞:《读书后》,《四库全书》本。
    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徐中行:《天目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许孚远:《敬和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董嗣成:《青棠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陈文烛:《二酉园文集》、《二酉园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王夫之:《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版。
    汪琬:《尧峰文钞》,《四库全书》本。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姚鼐:《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
    吕祖谦:《古文关键》,《丛书集成初编》本。
    楼昉:《崇古文诀》,《四库全书》本。
    真德秀:《文章正宗》,《四库全书》本。
    谢枋得:《文章轨范》,《四库全书》本。
    唐顺之:《文编》,《四库全书》本。
    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四库全书》本。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四库全书》本。
    方苞:《钦定四书文》,《四库全书》本。
    黄宗羲:《明文海》,中华书局1986年版。
    姚鼐:《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岳麓书社1995年版。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丛书集成新编》本。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归有光:《文章指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刘大槐:《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水照:《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
    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明中期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柱:《中国散文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1937年版。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日】佐藤一郎:《中国文章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朱世英:《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
    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吴志达:《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杨燕起:《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文学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陈正宏:《明代诗文研究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刘跃进:《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张梦新:《茅坤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版。
    徐建新:《茅坤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邓国光:《韩愈文统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珺平:《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何善蒙:《魏晋情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邓新跃:《明代前中期诗学辨体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王凯符:《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2002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吴惠珍:《茅坤文学批评研究》,台湾东海大学1977年硕士论文。
    贝京:《归有光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江枰:《明代苏文研究史稿》,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王齐:《〈史记〉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杨峰:《归有光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陆德海:《明清“文法”理论研究》,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慈波:《文话发展史略》,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万文斌:《“神韵”说美学思想的再认识》,江西师范大学1999年硕士论文。
    
    王涵:《韩愈的“文统”论》,《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蔡钟翔:《明代哲学情性论的嬗变与主情论文学思潮》,《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李慈健:《中唐之后古文一派发展述略》,《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万奇:《中国古代“文法论”钩沉》,《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黄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述评》,《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4期。
    【韩】黄一权:《“六一风神”称谓的来源及其阐释》,《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罗立刚:《论欧苏文人集团对“文统”建设的贡献》,《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陈文新:《从格调到神韵》,《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夏咸淳:《〈唐宋八大家文钞〉与明代唐宋派》,《天府新论》2002年第3期。
    史小军:《复古思潮与文体意识》,《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崔际银:《“唐宋八大家”称名说绎》,《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
    高洪岩:《论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经典化与文论的演进》,《沈阳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吴承学:《现存评点第一书》,《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黄强:《推举“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动力》,《扬州大学》2004年第1期。
    吴承学:《八股四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胡晓红:《茅坤文学思想研究——从〈唐宋八大家文钞〉谈起》,《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
    李宜蓬:《试论吴澄的文统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祝尚书:《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马茂军、张海沙:《中国古代散文风神论》,《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邓国光:《古文批评的本色论─—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本色批评”初探》,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编《追求科学与创新: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2006年版。
    祝尚书:《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邓国光:《古文批评的“神”论——茅坤〈史记钞〉初探》,《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付琼:《唐宋八大家选本与明清文学教育的适配》,《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付琼:《唐宋八大家选本在明清时期的衍生和流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