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亭台楼阁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诸种原因,文学与亭台楼阁自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产生了为数不少的咏写亭台楼阁的优秀作品。而且到了宋词,因宋词和亭台楼阁同属于休闲享乐文化的范畴;再加上“登临生悲”的传统抒情模式又与宋词的感伤色彩相契合,故而宋词与亭台楼阁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通点与相似性,从而使得宋词创作越发有得于亭台楼阁之助。鉴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从史实和理论两方面分析论证了宋词与亭台楼阁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亭台楼阁对宋词艺术风貌和主题生成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就特别强调“把多种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以便产生一种综合的效果”,那么通过探讨宋词与亭台楼阁之间这种珠联璧合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文学之美其实是一种综合艺术之美”。
     文章第一部分“实证篇”主要考订了宋词中所涉及的有具体实名的景观类亭台楼阁六十余个,其中亭二十余个;台十二个;楼十八个;阁八个,凡有具体文献记载的,本文皆竭力对其进行考证,考订的内容主要依据词前小序及词中的具体描写,并参考宋人及以后的方志、史料笔记、诗文集等,主要考订它们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建造主人、周围主要景观、文化渊源以及它们在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兴废等。当然,因文献有限,以上诸条在具体的考订过程中或许不能全部涉猎。因为本篇考证的目的除了为下篇的立论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说明宋词和亭台楼阁确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除了文中详考的六十余个亭台楼阁外,本篇末还附加了一附录列表,列出未能考出但在宋词中出现过的其它亭台楼阁的名称以及相关作品。
     第二部分“论析篇”从两方面探讨了亭台楼阁对宋词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因亭台楼阁自古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它们已逐渐变成了蕴蓄着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符号而积淀在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因此本篇首先从意象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宋词中“亭”、“台”、“楼(阁)”意象(主要侧重于泛指的,无具体实名的亭台楼阁)的审美内涵以及词境营构艺术,以此来看亭台楼阁对宋词艺术风貌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亭台楼阁作为词人抒情言志的重要平台和媒介,自然对宋词主题内容的生成具有影响。而且由于亭台楼阁所处自然环境不同,四时景物各异,有的还融会不同的历史文化、逸闻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词人登临时的心态也因社会状况与个人遭际而千差万别,这就促使了宋词主题内容的生成更为丰富多样,尤其是一些有具体名字的著名的亭台楼阁,诸如建康赏心亭、吴江垂虹亭、镇江北固亭、苏州姑苏台、严子陵钓台、金陵凤凰台、镇江多景楼、岳阳楼、当阳仲宣楼、南昌滕王阁等等,因其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经文人们的一再题咏,往往会指向特定的主题。因此本篇选择了宋词中涉及的若干著名类亭台楼阁及其所表现的特定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个案研究,以此证明亭台楼阁对宋词主题生成的作用与影响。
For many reasons, literature and pavilions have built a close relationship from of old. Therefore,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depicting pavilions have been produced in both poetry and prose. When it comes to Song C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even closer. And the reasons are twofold. On the one hand, pavilions and Song Ci both belong to the culture of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xpressing emotions by way of mounting high and the sentimental color of Song Ci itself. The above two reasons explain why there are many connection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Song Ci and pavilions. In view of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 Ci and pavilions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facts. Meanwhile, it also intends to examine the role pavilions have played in the creation of Song Ci and their influences exerted on its artistic style and theme.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a German literary theorist of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put special emphasis on“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beauties to produce an integrated effects”in his famous work Laoco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vilions and Song Ci,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further bears out that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is a comprehensive artistic one just as what Lessing has claimed.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n empirical study of pavilions appearing in Song Ci. There are altogether more than 60 pavilions with concrete names which include about 20 Ting (kiosk), 12 Tai (platform), 18 Lou (storied building), and 8 Ge (cabinet).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goes all out to do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each pavilion which was documented in history. The textual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refaces to each literary piece and specific descriptions withi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also refers to local records of Song Dynasty and afterward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etry collections, etc., to examine their locations, the construction time, the builder, the sight around them, the cultural roots, as well as their rise and fall in or prior to Song Dynast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and documents, there is still room to be desired concerned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some of which may not be cover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first part i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literature for the second part as well as to demonstr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 Ci and pavilions, an appendix of others pavilions which this research failures to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is also attache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lytical part which mainly discusses the role and impact of pavilions on the creation of Song Ci. On the one hand, pavilions and literature have formed a close connection for a long time. Along with the literary practice and accumulations, pavil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age with specific emotional connotations and instilled into the Chinese literati’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So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firstly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avilions (in a broad s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ry with the aim to show the role and impact of pavilions on the artistic style and features of Song Ci. Then, the impact of pavilions on the theme or content of Song Ci is also discussed. Pavilions, the major medium or channels of expressing emotions for Ci writers in Song Dynasty, is sure to exercis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Song Ci.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sceneries, and histories, cultures, anecdotal stories, legends that each pavil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mentality of Ci writers will not be the same together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life stories. It is the above-mentioned differenc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richness and variety of the theme of Song Ci. Some famous pavilions with concrete names such as Jiankang Shangxin kiosk, Wujiang Chuihong kiosk, Zhengjiang Beigu kiosk, etc., all have their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e often endowed with a specific theme along with the repeated use by different people in the literary circle. So this part takes some famous pavilions that frequently appear in Song Ci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vilions and the theme of Song Ci,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the former on the latter.
引文
①刘朝兴《宋词与亭台楼阁》语文在线网
    ②陈鹤岁著《汉字中的古代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86页
    ①刘永前《感兴的契机,抒怀的舞台——古诗文中“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语文学刊》2002年第3期,10页
    
    ①覃力著《说楼》,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12页
    ②汉无名氏撰《三辅黄图》卷一,参见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史部》卷二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页
    ③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0页
    
    ①①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0页,42页
    ②王夫之《宋论》卷三,中华书局1964年,54页
    
    ①李志庭《关于杭州南宋皇城的“亭”“阁”》,《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页
    
    ①(清)归庄著《归庄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91—192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876页
    ①梁德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登临之作》,《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72页
    
    ①杨海明著《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21页
    ②孙维城《论“登高望远”意象的生命内涵》,《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3页
    ①详见崔海正《宋词分期问题研究述略》,《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72—78页
    ①张世民《张舜民其人及其文学创作》,《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5页
    ①杨海明《张舜民和他的词作》,见《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44页
    
    ①参见龚勋《楼亭情趣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理想》,《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78页
    ②龚勋《楼亭情趣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理想》,《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79页
    ①唐圭璋等撰《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613页
    ①张介凡《谈唐宋词栏干意象》(《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49页
    ①陈益撰《江南古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3页
    ①此说据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中华书局2002年,483页
    
    ①诸葛忆兵著《徽宗词坛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183—184页
    ②(明)陈霆撰《渚山堂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372页
    ①①蔡义江,蔡国黄编着《辛弃疾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258页,262页
    ①唐圭璋等撰《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670页
    ①参见魏嘉瓒《姑苏台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53页
    ①详见魏嘉瓒《姑苏台考》一文,《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54-55页
    ①唐圭璋等撰《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316页
    ①①唐圭璋先生《读词续记》,《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82页
     ①秦尊文《拨开仲宣登楼的历史迷雾———对王粲登楼旧址的考证》,《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87页
    ①《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2期,110页
    ①参见于北山著《范成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6—114页
     ①钟振振《毛滂“月波楼”词、文探微》,《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79-80页
    ①蔡义江,蔡国黄编着《辛弃疾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215页
    ①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年,50页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页
    ③(张彩霞《遮面“琵琶”玉栏杆——唐宋词中的栏杆意象》,《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67页
    ①邹华芬《宋词中“楼”意象及其美学内涵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第9期,156页
    
    ①张劲农《谈“亭”》,《广东园林》2005年第6期,14页
    ②覃力《亭史综述》,《中国园林》1992年第4期,24-25页
    ①翦秀何珊《古今亭话》,《长江建设》1996年第3期,44页
    
    ①何春环《伤别词的意象艺术》,《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120页
    ②(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624页
    ①袁盾,杨恬《四季风烟中的雨意情——试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雨意象》,《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63页
    ②康德着,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4年,16页
    ①覃力著《说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页
    ①覃力著《说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75-76页
    
    ①覃力著《说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8页
    ②王波《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的亭文化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110页
    ①①覃力著《说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134,83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112页
    ①①杨海明《论唐宋词中的“忧患意识”》,见杨海明著《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20页
    ②王振复著《大地上的“宇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李允鉌著《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69页
    
    ①韦明铧《说台》引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04页
    ②韦明铧著《说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32页
    
    ①宗白华等著《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206页
    ②白丽娟《浅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3期,43页
    ①葛兆光:《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20页
    ①邹华芬《宋词中“楼”意象及其美学内涵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第9期,156页
    ①金学智著《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162-163页
    ①缪钺著《缪钺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页
    ①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526页
    ①冉永辉《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专辑第1期,26页
    ○1冉永辉《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专辑第1期,26页
    
    
    ①邹华芬《宋词中“楼”意象及其美学内涵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158页
    ②汪超《论唐诗中的笛声意象》,《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78页
    ③韩玺吾《唐宋词中的楼意象及其营构艺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78页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修订本),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8页
    ②②王立著《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1页
    ①王立著《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51页
    ①宋先梅,金桂华《民族精神的返乡——“怀古”文学主题的结构生成方式及文化成因分析》,《天府新论》2005年第1期,129页
    ②方回著,李庆甲集校《嬴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78页
    ①黄拔荆著《词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66页
    
    ①赵国干《中国文学“士不遇”主题的文化审美阐释》,《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17页
    ②何新文《文士的不遇与文学中的士不遇主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33页
    ①何林福著《岳阳楼史话》,广州出版社2000年,2页
    ①范公偁《过庭录》,见《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①徐鹏《于湖居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页
    ①陶涛《论发端于屈原的逐臣文学》,《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106页
    ①梁颂成《岳阳楼“先忧后乐”人文精神的形成极其影响》,《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42页
    
    ①王锐《登高之作的里程碑——谈王粲《登楼赋》的文学地位及影响》,《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45页
    ②赵松元《“王粲登楼”与登楼怀乡的传统》,《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82页
    ①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词典》上册,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5月修订版,307页
    ①①参见唐圭璋等撰《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953,1954页
    
    ①李连霞,王加鑫《解读隐逸》,《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74页
    ②郭倩《试论元散曲中的隐逸主题》,《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105页
    ③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文史哲》2005年第3期,48页
    ①楼钥编,范之柔补,刁忠民校点《范文正公年谱》,《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613页
    ①李蕊芹《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求索》2007年第6期,181页
    ①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摘要》,《文史哲》2005年第3期,48页
    ①周密撰,朱菊如等校注《齐东野语校注》卷十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311页
    ①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36页
    《宝庆四明志》(宋)罗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撰上海书店1990年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
    《淳熙三山志》(宋)梁克家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96年
    《词学史料学》王兆鹏著中华书局2004年
    《词史》黄拔荆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东坡志林》(宋)苏轼撰中华书局1981年
    《东京梦华录》(宋)梦元老撰中华书局1982年
    《都城纪胜》(宋)耐得翁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中华书局1983年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辑中华书局1957年
    《大清一统志》(清)仁宗敕撰上海书店1984年
    《方舆胜览》(宋)祝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福建通志》(清)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编纂《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范文正公年谱》楼钥编,范之柔补,刁忠民校点见《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范成大年谱》于北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过庭录》(宋)范公 撰见历代学人撰《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79年
    《癸辛杂识》(宋)周密撰中华书局1988年
    《姑苏志》(明)王鏊等纂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归庄集》(清)归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广东通志》(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管锥编》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6年
    《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书》(汉)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中华书局1983年
    《海录碎事》(宋)叶廷 撰中华书局2002年
    《浩然斋雅谈》(宋)周密撰《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湖广通志》(清)迈柱等监修,夏力恕等编纂见孙学雷主编《地方志书目文献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陈鹤岁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华夏意匠》李允 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徽宗词坛研究》诸葛忆兵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
    《江西通志》(清)谢 等监修见孙学雷主编《地方志书目文献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江南通志》(清)赵宏恩等监修见孙学雷主编《地方志书目文献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畿辅通志》(清)李鸿章等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88年
    《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和撰《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江城名迹》(清)陈宏绪撰《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锦绣河山竞风流——中华山水文化解读》徐成志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江南古亭》陈益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会稽续志》(宋)张 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林泉高致》(宋)郭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撰中华书局2002年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岳麓书社2002年
    《梦梁录》(宋)吴自牧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明一统志》(明)李贤等撰三秦出版社1990年
    《缪钺说词》缪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城史话》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南宋杂事诗》(清)厉鹗等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乾道临安志》,《淳 临安志》(宋)周淙,施谔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中华书局1985年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中华书局1983年
    《耆旧续闻》(宋)陈鹄撰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
    《七国考》(明)董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全唐文》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
    《全唐诗》彭定球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
    《全宋文》曾枣庄等编巴蜀书社1994年
    《全宋诗》傅璇琮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
    《全宋词典故词典》范之麟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5月修订版
    《容斋四笔》(宋)洪迈撰见历代学人撰《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有限
    《入蜀记》(宋)陆游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释名》(汉)刘熙撰《四部丛刊初编》经部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82年
    《水经注》(魏)郦道元撰商务印书馆1935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82年
    《拾遗记》(晋)王嘉撰中华书局1981年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宋书》(南朝)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撰中华书局1991年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中华书局1989年
    《剡录》(宋)高似孙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中华书局1983年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撰中华书局1983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
    《山堂肆考》(明)彭大翼撰《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论》(清)王夫之撰中华书局1964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 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撰中华书局1957年
    《山东通志》(清)岳 等监修,杜诏等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朝事实类苑》江少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著中华书局1981年
    《宋词纪事》唐圭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著中华书局2002年
    《宋词大辞典》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凤凰出版社2003年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诗论》朱光潜著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年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著中华书局1995年
    《宋词的文化定位》沈家庄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六朝文化》许辉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代文化史》姚瀛艇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
    《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山水与美学》伍蠡甫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说亭》刘少宗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说亭》覃力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说台》韦明铧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说楼》覃力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太平御览》(宋)李 等撰《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
    《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
    《唐宋词史》杨海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宋词美学》杨海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唐宋词论稿》杨海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金启华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唐宋词抒情美探幽》吴小英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越春秋》(汉)赵晔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文选》(梁)萧统编中华书局1977年
    《吴地记》(唐)陆广微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吴郡志》(宋)范成大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吴郡图经续记》(宋)朱常文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中华书局1991年
    《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著中华书局1986年
    《武昌县志》国家图书馆分馆编线装书局2001年公司1979年
    《文学概论》(修订本)童庆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中华书局1995年
    《咸淳毗陵志》(宋)史能之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新安志》(宋)罗原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咸淳临安志》(元)潜说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西湖游览志余》(明)田汝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
    《辛弃疾年谱》蔡义江,蔡国黄编著齐鲁书社1987年
    《越绝书》(汉)袁康撰《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岳阳风土记》(宋)范致明撰中华书局1991年
    《元丰九域志》(宋)王存等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舆地广记》(宋)欧阳 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舆地纪胜》(宋)王象之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嬴奎律髓汇评》(元)方回著,李庆甲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园冶》(明)计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艺概》(清)刘熙载撰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撰中华书局1959年
    《园林谈丛》陈从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
    《园林与中国文化》王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岳阳楼史话》何林福著广州出版社2000年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至正金陵新志》(元)张铉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至顺镇江志》(元)俞希鲁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至元嘉禾志》(元)徐硕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浙江通志》(清)嵇曾筠,李卫等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亭台楼阁》陈泽泓,陈若子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国古亭》高耸明,覃力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
    《中国园林艺术概观》宗白华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山水文化》陈云水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著中华书局1993年
    《张孝祥年谱》韩酉山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王立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北宋亭记研究》罗敏四川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从诗文看岳阳楼文学现象》蒋丽苏州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区域文化视野中的宋词研究——以江南区域为中心》薛玉坤苏州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宋词与园林》罗燕萍苏州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唐代亭台记略论》花丽辽宁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亭的继承与发展》肖风雪同济大学2003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