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广西瑶族山区传播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区域社会文化史角度,以长期积累的中外文文献史料和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大量非文本史料为基础,对清末以来位于广西北部毗邻金秀大瑶山的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弥补西南民族地区天主教传播史体系中,作为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广西板块”,以便让学界更加关注与东部乡村教会和都市教会发展特点有所不同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教会。作者认为,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土养槽瑶族山区的百年传播与发展,对当地瑶族教民的信仰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他们放弃传统宗教信仰而皈依天主的原因复杂而多元,天主教文化与瑶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内部某些相适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发展是瑶族教徒与外国传教士之间内外互动的结果。天主教在广西瑶族山区本土化历程在于,通过瑶族所特有的迁徙频繁和婚姻形式等形成的“差序格局”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瑶族文化特质依附性”,完全不同于东部乡村教会的“宗族依附性”,也无都市教会的官府和绅士势力的强力介入,从而使得天主教成为广西北部瑶族山区保存至今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绪论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从中国—区域—广西三个递进角度,对天主教史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史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
     正文部分按照天主教在桂北土养槽瑶族山区的传播过程、传播原因和传播特点分为三章,即文中的第二、三、四章。第二章系统梳理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土养槽瑶山的传播与发展历史,分析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历史与现状,展现出当地瑶族教徒在信仰和生活上所经历的“百年变迁”。第三章是运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格拉克(Glock)为首的美国宗教学界提出的“短缺与皈依”理论来分析瑶族教徒外力因素的“短缺”,再从传教士与道士之间较量的人为因素,瑶族文化与天主教文化之间相适性的内部因素,以及作为催化剂效应的个人因素和偶然因素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土养槽瑶民皈依天主之原因。
     第四章共三节,以土养槽山区教会嬗变规律为关注点,着重探讨天主教在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本土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即:山区教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教徒与外国传教士之间内外互动的结果。前两节讲瑶族教徒内在动力,最后一节讲外国传教士的外力支持。第一节通过瑶族教民村开教史个案考察来论证瑶族教徒频繁迁徙导致各瑶寨开教。第二节通过对瑶族教徒普遍存在的“入赘上门”等婚姻形式所构建起的“婚姻圈”、“信仰圈”和“族群圈”重合的婚姻网络的论述,来说明这种婚姻网络对山区教会发展的关键作用。迁徙频繁体现出教徒之间地缘远近和宗亲血缘关系,婚姻网络体现教徒之间婚姻亲属关系,以这两种血亲关系为标准形成的“差序格局”式发展模式,成为瑶族山区教会发展的独特的内在驱动力,带有明显的“瑶族文化特质依附性”,完全不同于东部地区乡村教会和都市教会发展规律,第三节则是通过外国传教士笔下的瑶族教徒和山区教会来说明外国传教士对少数民族山区教会的特别“关照”。
     结尾部分包括结余、后记和参考文献。第五章即为结余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未成熟的想法为笔者未来研究取向提供相应的思考。
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al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urch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in Tuyangsao Yao County, Northern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author wishes to add this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Catholicism in this mountainous area of the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 to the studies on Catholic transmission in South West China ethnic groups,so as to draw som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a which usually concentrates more on the eastern rural and urban Church. The author supposes that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licism in Tuyangsao Yao mountainous area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ocal Yao Catholics’faith and life during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reason why the local Yao people abandon their traditional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vert to God is complex. The internal adaptability between Yao culture and Catholicism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in Tuyangsao is the the resul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Yao Catholics and foreign missionaries. The“Yao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dependency”is the inner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in Tuyangsao,which is demonstrated by Yao people’s frequent migration and unique form of marriage. It is very crucial, especially when foreign missionaries cannot reside in the Church. Subsequently, the Catholic fait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local religions even today.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is chapter on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gives a review of the Catholicism history research and the background from China - Region - Guangxi three progressive angles,which is followed by a brief explanantion of the choice of subject, definition of the main concepts and basic sources.
     Based on the spreading process, the reasons for dissemination and transmission featur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in Tuyangsao,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two examines systematicall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licism in Tuyangsao Yao mountainous area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alyz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in Tuyangsao and demonstrating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century change”of the local Yao Catholics’faith and life.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Yao Catholics’conversion to God from four aspects: the external“shortage”of Yao Catholics and "shortage and conversion" theory,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 scholar ,Glock, in the 1980s; the contest between the Taoists and missionaries;the internal adaptability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Yao people and Catholicism; the individual and casual elements.
     Chapter four includes three sections,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of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in Tuyangsao, especially the localization features in the spreading history of Catholicism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in Tuyangsao is the the resul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 between Yao Catholics and foreign missionaries. The first two sections refer to internal force from Yao Catholics, and the last section is about outside support from foreign missionaries. The first section is to illustrate the beginning of Catholicism caused by the frequent movement of Yao people through some examples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Catholicism’s transmission in the Yao villages. The second section explains the marriage network of Yao Catholics,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the "marriage circle" and "belief circle" and "ethnic circle" , which i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urch. Frequent movemen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of blood and the distance among local Yao Catholics. Network of marriage reflects family ties among th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ove two constructs the mode of "differential pattern”. It is a uniqu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with a clear characteristic of " minority cultural dependency ". This characteristic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village Church or urban Church, without "religious dependency" or strong intervention from officials and squires. The third section refers to the foreign missionaries’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Church in minority of Guangxi, by the missionaries’works which record their strategy shift from Han-people-centered urban regions to the minority-centered rural regions.
     The last part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 a conclusion, a postscript and references. Chapter five,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view of the thesis and puts forward a few immatur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引文
① 前三种范式参见:荆世杰:《50 年来中国天主教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 年第一期,第 77页;[比]钟鸣旦著 刘贤译:《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十七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载 吴小新、吴梓明 主编《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第一届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论文集》第 31 到 83 页。第四种范式参见 [比]钟鸣旦著、马琳译《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向》载《国际汉学》,第四期,第 520 页。
    ① 从 1998 年 5 月以来,进行的“百优”博士论文评选活动至今,中国教会史方面已经有两篇论文榜上有名,一为 1999年中山大学吴义雄博士论文《在宗教和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二为 2005 年厦门大学张先清博士论文《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地区的乡村教会发展》,亦可体现其“显学”趋势。
    ② 此综述主要限于国内学者学术成果,笔者参考:《“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5 年 10 月 21—23(感谢四川大学硕士生王京强同学邮寄此论文集);蔺建平:《二十年来大陆有关基督教区域史研究的论文论著目录》载上述论文集;陈建明:《“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宗教学研究》2005 年第四期,第 94—97 页;吴佩林:《“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世界宗教研究》2005 年第四期,第 153—155 页。
    ③ [美]柯文 著,林同奇 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27 页。
    ④ 代表性学术成果有,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3 年专门史博士论文;杨学政、邢福增:《云南基督教传播及现状调查研究》,香港:建道神学院,2004。张坦:《窄门前的石门砍——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① 代表性学术成果有,陈村富:《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高师宁:《当代北京的基督教与基督徒—宗教社会学个案研究》,香港:汉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2005;李峰:《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华南 Y 县 X 镇基督教教会组织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② 代表性学术成果即吴义雄和张先清两位学者的博士论文。参见注释 5。
    ③ 参见康志杰:《上帝的葡萄园——鄂西北磨盘山天主教社区研究》,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
    ④ 据法国学者沙百里(Jean Charbonnier)神父向笔者透露,此套书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购买,准备让耿升等学者翻译成中文出版。(2007 年 10 月 16 日上午,柳州市天主教堂)
    ① 国立中山大学广西瑶山采集队:《采集广西瑶山报告及请辟瑶山为学术研究所意见书》,广州:民铎印务局承印,中华民国 17 年(1928 年)7 月,第 11 页。
    ② 覃洁贞:《试论瑶族传统文化的山地文化特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 3 期,第 286 页。
    ③ 参见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273-276页及李远清口述史料证实。
    ④ 同上,278 页。2006 年 11 月笔者甲江调研得知现在居住于甲江村的山民仍然以李、邓和黄三大姓为主。
    ⑤ 李远清、邓学贵等:《永福县广福乡上寨村土养槽屯“山子瑶”史传》(手写本)。
    ⑥ 同上。还有一说是此村位于山槽,土地肥沃,山民赖以为生,故名土养槽。
    ① 张有隽:《瑶族原始宗教探源》载《瑶族宗教论集》南宁:中国瑶族研究学会,1986 年,第 117-122 页。
    ② 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载《瑶族宗教论集》南宁:中国瑶族研究会,1986 年,第 62 页。
    ③ 胡起望:《论瑶传道教》,载《云南社会科学》,1994 年第 1 期,第 61 页。
    ① (清)李杕:《拳祸记》之《广西》,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 年),第 515 页。
    ② [法]CUENOT 著 廖简生 译:《广西天主教史》转引自 庾裕良等:《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第 50 页。
    ③ 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状况参见,曾志辉、颜小华:《明清时期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与发展》,载《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5 期,2008 年。
    ④ 参见邢凤麟:《太平天国与瑶族》,胡起望、华祖根编:《瑶族研究论文集》,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85年,第 386-388 页。
    ⑤ [法]CUENOT 著 廖简生 译:《广西天主教史》转引自 庾裕良等:《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第 53 页。
    ⑥ 土养槽山区教会简史基本参考资料:1、法国神父传教史(1893~1932)参考:[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89—96 页;庞乐培译: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五位来土养槽传教神父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e;章永龄:《天主教在我县广福乡土养槽开教初及其后一段时间的一些有关情况》载《永福文史》1989 年第二期第 51 到 54 页;2、美国神父传教史(1932~1951)参考:章永龄:《天主教在永福县活动情况拾零》载《永福文史》1991 年第三期 57 到 84 页;马达学主编:《桂林市宗教志》,桂林:桂林市宗教志编撰小组编
    ① [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93 页。
    ② 同上,第 94 页。
    ③ 李泳河等编:《广西各县概况》,广西民政厅秘书处印行,民国 22 年,582 页。
    ④ [美] George F.Wiseman:Kwangsi land of the blank banners,New York:第 97—111 页;庾裕良等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89—94 页。
    ⑤ 庾裕良等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57 页。
    ⑥ [法] CUENOT 著 庞乐培 译:Au Pays des Pavillons Noirs-La Mission du Kouangsi,Hongkong:Imprimerie de Nazareth,1925 年,第 169 页。
    ① 出于收集的资料很是零散,所以只能原文摘录下数据并备注之。具体数据参考庾裕良等 1983 年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第 88 页,1991 年《永福文史》第三期 69 到 72 页,1984 版《广西通志·宗教志》第 39 页及桂林教区内部统计资料。
    ② 表格参考庾裕良等 1983 年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第 105 页到 108 页,1991 年《永福文史》第三期 67到 68 页,1984 版《广西通志·宗教志》第 29 页及桂林教区内部统计资料。
     ① 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 年,第 85 页。
    ② 同上,第 59 页。
    ① 短缺的英文为“deprivation”,宗教社会学家用来表示人们需要有或应该有的东西却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内心十分渴望得到。
    ② 张有隽:《吃了一山又一山:过山瑶的游耕策略》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2 期,第 14—20 页
    ③ 范宏贵:《在大瑶山进行微型研究的体会》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 1 期,第 35—40 页。
    ④ 廖扬:《金秀大瑶山壮瑶民族信仰天主教状况的考察》载《“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第 16—31 页, 广州(中山大学),2007 年 11 月 14—15 日。
    ①《梁书》卷 34《张攒传》。转引自朱梁凤:《广西瑶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2 届硕士学位论文,第 10—11 页。
    ②《宋史》卷 493《蛮夷列传》。
    ③《文献通考》卷 328《四裔考》。
    ④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 3。
    ⑤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 104。
    ⑥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载 中山大学历史研究所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 年第四卷第 42 期的《瑶族调查专号》第 1—8 页。(感谢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刘念业邮寄此文)
    ⑦ 同上,第 10—11 页。
    ⑧ 同上,第 8 页。
    ⑨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砍——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 24 页。
    ⑩ 莫金山:《居山游耕: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118 页 11 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系统——云南刀耕火种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 第 136—151 页。 12 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207—301 页。
    ① 张有隽:《近代瑶族社会形态再研究》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 年第 3 期,第 134 页,转引自韦标亮编:《布努瑶历史文化研究文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156—161 页。
    ②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载 中山大学历史研究所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 年第四卷第 42 期的《瑶族调查专号》第 3 页。
    ③ 同上,第 20 页。
    ④ 同上,第 12 页。
    ① 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载《思想战线》1998 年第 8 期,第 84 页。
    ② 徐永志:《熔融与冲突——清末民国年间边疆少数民族基督宗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 第 96—107 页。
    ③ 宋老师 译:DALLE Marie-Lucien (1875-1965) 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 DALLE Marie-Lucien。
    ④ 宋老师 译:RIGAL Alphonse(1887-1979)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 RIGAL Alphonse。
    ① [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91 页。
    ② 谢凤年:《美国玛利诺天主教会传教士在桂林教区活动情况》载《广西文史资料选辑》1992 年版,第 33 辑;第 190—194 页;或见,马达学主编:《桂林市宗教志》,桂林:桂林市宗教志编撰小组编印,1998 年,第 19 页。
    ③ [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 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92 页。
    ④ [法]CAYSAC 著 庞乐培译: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p 载《Bulletin M.E.P.》1930 年版,第 457 页。
    ⑤ 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载《思想战线》1998 年第 8 期,第 85 页。
    ⑥ [法]LAUNAY 著 庞乐培 译: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 —Mission du Kouang-Si ,Paris:Mission étrangères de Paris,1903 年,第 410—412 页。
    ① [法] CUENOT 著 庞乐培 译:Au Pays des Pavillons Noirs-La Mission du Kouangsi,Hongkong:Imprimerie de Nazareth,1925 年,第 98-108 页;[美] George F.Wiseman:《Kwangsi land of the blank banners》New York:第 97—111 页;庾裕良等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89—94 页。
    ② 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载 中国瑶族研究会编:《瑶族宗教论集》(未刊稿),1986 年,第 70 页。
    ③ 参见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第 277-299页。
    ④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第 414 页。
    ⑤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同上,第 290 页。
    ⑥ 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载 中国瑶族研究会编:《瑶族宗教论集》(未刊稿),1986 年,第 75 页。
    ① 同上。
    ②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同上,1984 年,第 416 页。
    ③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同上,第 294 页。
    ④ 李远龙:《走进大瑶山——广西金秀瑶族文化考察札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66 页。
    ① 参见 [法]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碰撞》,沈阳:辽宁出版社,1986 年;转引自张晓琼:《碰撞与冲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传播特征探析》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 年 5 月院庆专辑,第 11 页。
    ②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同上,第 368—372 页。
    ③ 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 年,第 146 页。(鸣谢: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王莹复印并邮寄此书)
    ① [法] LAUNAY 著 庞乐培 译: 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 —Mission du Kouang-Si ,Paris:Mission étrangères de Paris,1903 年,第 415 页。
    ②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基督教为个案》,载 牟种鉴 主编《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年,第 194—203 页。
    ③ 参考 程超星:《天主教基督教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传播的原因》载《民族研究》1992 年,第四期,第 66—68 页。
    ④ [美]孔飞力著 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
     ① 口述者:邓学贵,男,山子瑶,六旦屯人,1948 年生,圣名为安德列;时间:2006 年 10 月 13 日中午;地点:土养槽复华堂。(邓明镜道士即为邓学贵之曾祖父)
    ② 口述者:李治平,男,山子瑶,土养槽屯人,1934 年生,圣名为安当;时间:2007 年 9 月 11 日下午;地点:李治平家。(李德荷修女即为李治平的大姑妈)
    ① [法]CUENOT 著、庞乐培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88 页。
    ②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464 页。
    ① 特别纠正:《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第 57 页把龙女教徒翻译成为壮族以及迁去土养槽是不准确的,“和文”第13 页记载龙女村教徒为“Yao”族并不是“tchouang ”族,“和文英文版”第 7 页翻译为“Yi ”,也没说从龙女迁去土养槽。笔者于 2007 年 10 月初前往象州龙女村调查,此村也是一个典型少数民族教民村,现以覃姓壮族教徒居多。
    ② 宋老师 译:BERTHOLET Mathieu(1865-1898)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 BERTHOLET Mathieu。
    ③ 廖扬:《金秀大瑶山壮瑶民族信仰天主教状况的考察》载《“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第 16—31 页, 广州(中山大学),2007 年 11 月 14—15 日。
    ④ 访谈人物:盘荣财,男,山子瑶,土养槽屯人,天主教教徒,1939 年出生,访谈地点:土养槽复华堂,访谈时间:2007年 9 月 6 日晚上,参加人物:盘荣光、邓学贵、秦庆联与笔者。
    ① 访谈人物:李圣光(李昌国神父的父亲),山子瑶,更当屯人,天主教教徒,1938 年出生,访谈地点:李圣光家,访谈时间:2007 年 9 月 13 日中午,参加人物有:李宏连(儿子)、李连忠(侄子)、李宏亮(侄子)、李圣荣(上门到土养槽,盘荣林的丈夫)、秦庆联会长及笔者。
    ② 何为彦 编:《永福县地名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208 页。
    ① 访谈时间:2007 年 9 月 10 日下午,地点:古标赵有明家,人物:赵有明、其妻、其母、其弟赵有元、其侄子赵李,黄姓上门女婿、秦庆联会长及笔者。
    ②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同上,第 331 页。
    ① 口述者:李运华,男,山子瑶,天主教徒、土养槽口人,36 岁;口述时间:2007 年 9 月 8 日,地点:李运华家。
    ② 口述者:秦庆联,男,山子瑶,天主教教徒、土养槽口人,58 岁;口述时间:2007 年 9 月 8 日,地点:秦庆联家。
    ③ 口述者:杨梅,女,古标屯人,天主教教徒,32 岁,口述时间:2007 年 9 月 10 日,地点:吴宝贵家。
    ④ 口述者:秦庆联,男,山子瑶,天主教教徒、土养槽口人,58 岁;口述时间:2007 年 9 月 8 日,地点:秦庆联家。
    ① 同上。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 年,第 24~37 页。
    ① 张先清:《明清宗族社会与天主教的传播——一项立足于东南城乡的考察》,载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年,第 167 页。
    ② 具体外文翻译史料目录可参考第绪论部分之史料分析。
    ① 宋老师 译:BERTHOLET Mathieu(1865-1898)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 BERTHOLET Mathieu。
    ② 宋老师 译:RUé Louis(1874-1908) 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 RUé Louis。
    ③ 宋老师 译:DALLE Marie-Lucien (1875-1965) 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 DALLE Marie-Lucien。
    ④ [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92 页
    ⑤ [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93 页。
    ⑥ 宋老师 译:PELAMOURGUES Casimir (1873-1948) Notice biographique and Notice nécrologique 见 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 PELAMOURGUES Casimir。
    ① 覃乃昌:《20 世纪瑶学研究》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第 56 页。
    ② 鸣谢:感谢法国友人庞乐培先生顶力相助,与我一起努力把 19 个注释翻译出来。三天紧张的翻译工作让笔者收益匪浅,铭记在心。
    ③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载 中山大学历史研究所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 年第四卷第 42 期的《瑶族调查专号》第 1 页。
    ④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453 页。
    ⑤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第 5 页。
    ①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第 457 页。
    ② 同上。
    ③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第 313—317页。
    ④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第 6 页。
    ⑤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第 458 页。
    ⑥ 同上,第 459 页。
    ⑦ 同上,第 460 页。
    ⑧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第 8 页。
    ⑨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第 460 页。
    ⑩ 同上,第 464 页。
    ① 同上,第 470 页。
    ②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第 470 页。
    ③ 任国荣文中的板瑶应为盘瑶,正瑶应为坳瑶。
    ④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第 463 页。
    ⑤ [法]LAUNAY 著 庞乐培 译: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 —Mission du Kouang-Si ,Paris: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1903 年,第 418 页。
    ①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第 12 页。
    ② [法]CAYSAC 著,庞乐培译:KouangSi—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第 464 页。
    ③ [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Au Pays des Pavillons Noirs-La Mission du Kouangsi,Hongkong:Imprimerie de Nazareth,1925,第 13 页。
    ① [法]CUENOT 著 廖简生译:《广西天主教史》,第 13 页,转引自庾裕良等:《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第 57 页。
    ② 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第 3 页。
    ③ 有关“边缘—中心”路线和金秀大瑶山处在广西天主教区的“边缘”;参见:廖扬:《金秀大瑶山壮瑶民族信仰天主教状况的考察》载《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第 31 页, 广州(中山大学),2007年 11 月 14—15 日。
    ④ [法]CUENOT 著 庞乐培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第 88 页
    ⑤ 参见 廖扬:《金秀大瑶山壮瑶民族信仰天主教状况的考察》,第 31 页。
    ⑥ 梧州广西宣道华会:《宣道消息》民国 37 年 2 月 15 日,转引自 庾裕良等:《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199 页。
    ① 广西政协文史资料,转引自 庾裕良等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第 265—269 页。
    ② [美]W. H. Oldfield 著:Pioneering in Kwangsi : the story of Alliance missions in South China,USA,christian publication ,inc ,1936 年,第 128 页。
    ③ 同上,第 129 页。
    ④ 同上,第 129 页。
    ① 同上,第 131 页。
    ② 具体可参见:[美]W. H. Oldfield 著,刘恩厚译:《开路先锋在广西》第 199—207 页,转引自,庾裕良等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246—250 页。
    ③ 刘粤声:《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侵信会史略》,香港:香港侵信会基道出版社,1997 年,第 380 页。
    ④ 同上,第 377 页。
    ⑤ 刘粤声:《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侵信会史略》,同上,第 392—394 页。
    ① 参见 彭静,朱竑:《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的海岛效应和点轴模式》载《人文地理》,2007 年第 4 期,第 113—117 页。
    ② 注:此处教务发达省份主要指: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等省。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年。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棺、福建师范大学合编:《清末教案》,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棺、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棺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996 年。
    5、《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6、[清]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
    7、[比] 钟鸣旦等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96 年。
    8、[法] 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 年。
    9、[法] 荣振华著,耿升 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 年。
    10、[法 ]裴化行著,萧浚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11、[意] 德礼贤著,萧华 译:《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 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中、下册), 1985 年。
    13、庾裕良等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年。
    14、[法]LAUNAY 著 庞乐培 译: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 —Mission du Kouang-Si ,Paris: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1903 年。
    14、[法]CAYSAC 著 庞乐培译: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 载《Bulletin M.E.P.》1930 年版。
    15、[法]CUENOT 著 庞乐培 译:Au Pays des Pavillons Noirs-La Mission du Kouangsi ,Hongkong:Imprimerie de Nazareth,1925 年。
    16、[法]CUENOT 著 庞乐培 译: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 -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即:《恢复广西东北部天主教教务(1901-1932)第二部分:永福地区》载《巴黎外方传教会简报》1933 年。
    17、[美]W. H. Oldfield(陈法言)著,刘恩厚 译:Pioneering in Kwangsi : the story of Alliance missions in South China《开路先锋在广西》,USA,christian publication ,1936 年。
    18、[美]William C. Newbern(刘福群)著:The cross and the crown :my view of the Alliance Bible Seminary《十架与冠冕》,香港:香港宣道书局,1973 年、1979 年。
    19、[美]Wilmoth Alexande 著:Ada Beeson Farmer:a missionary heroine of Kuang Si, South China,《花友兰:广西传教士的英雄》,纽约:出版社不详,1912 年。
    20、巴黎外方传教会官方网站传教士个人索引,网址为:http://archivesmep.mepasie.org/ recherché。其中来土养槽传教的苏安宁(BERTHOLET(1865-1898))、卢安德(PELAMOURGUES(1873-1948))、傅泛济(RUE(1874-1908))、唐定球(DALLE(1875-1965))和康泰(RIGAL(1887-1979))五位神父的传教经历,以及在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地区和金秀大瑶山传教的周怀仁(HERAUD Camille)和童铖(CROCQ Joseph)马维良(PEYRAT Jean)三位神父的传教经历,都由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宋老师翻译成中文。
    21、廖简生:《法国传教士在南宁创办拉丁书院的内幕》、谢风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在桂林教区活动情况》、赵柳塘:《我与广西基督教》等 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三辑,1992 年。
    22、桂林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桂林三自爱国委员会编:《帝国主义“传教士”利用基督教在桂林地区进行侵略罪行史料》。
    23、刘粤声:《广州基督教概况&两广侵信会史略》,香港:香港侵信会基道出版社,1997 年。
    1、光绪八年《永福县志》(1882年),抄本,桂林市图书馆古籍室。
    2、民国五年《永福县志》(1917年),抄本,桂林市图书馆古籍室。
    3、何为彦 编:《永福县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4、何为彦 编:《永福县地名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何为彦 编:《永福县乡村概述》,桂林:永福地名委员会,1997 年。
    6、何为彦 编:《永福图集》,桂林:永福地名委员会,1997 年。
    7、何为彦 编:《永福民俗》,桂林:永福地名委员会,1997 年。
    8、何为彦 编:《永福姓氏溯源》,桂林:永福地名委员会,1997 年。
    9、章永龄:《天主教在我县广福乡土养槽开教初及其后一段时间的一些有关情况》载《永福文史》1989年第二期。
    10、章永龄:《天主教在永福县活动情况拾零》载《永福文史》1991 年第三期。
    11、李泳河等编:《广西各县概况》,广西民政厅秘书处印行,民国 22 年。
    12、马达学主编:《桂林市志·宗教志》,桂林:桂林市宗教志编撰小组编印,1998 年。
    13、朱名遂主编:《广西通志·宗教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4、金秀县志编撰委员会:《金秀县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 年。
    15、车汉民主编:《梧州市志·宗教志》,梧州,梧州市委统战部宗教志编撰小组,2000 年。
    16、广西统计局编:《广西年鉴》(第三回),民国33年。
    17、秦庆联、邓学贵、李远清:《土养槽山子瑶史略》,2001 年。秦庆联:《土养槽山区教会简史》、2000年,《土养槽山区教会教友花名册》,2003 年。黄通新:《永福瑶族传统文化简述》、《永福县瑶族历史概况》,2002 年。秦庆联等三人整理《盘国祯史传》,1999 年。
    19、《更当村李氏家谱》,2000 年修订;《古标村赵氏家谱》,2005 年修订;《土养槽邓氏家谱》,2007 年修订。
    20、《土养槽复华堂简志》,碑刻,1996 年立;《更当始祖李桂生墓碑志》,2000 年立。
    21、[清] 林光棣(永福知县):《夏旱》和《喜雨三首》诗文集。
    22、《江洲二排教堂简史》(打印本)《永福县城教堂简史》(手写本)《龙州教堂简史》(油印本)《象州龙女教堂简史》(手写本)
    23、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二、三、四、五、六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
    24、胡元倓:《两广瑶山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 20 年。
    25、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载 中山大学历史研究所编《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 年第四卷第42 期的《瑶族调查专号》。
    1、[法] 沙百里著,耿升 译:《中国基督徒史》,台北:光启文化事业,2005 年。
    2、[法] 谢和耐著,耿升 译:《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碰撞》,沈阳:辽宁出版社,1986 年。
    3、[法] 谢和耐著,耿升 译:《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4、[法]卫青心 著 黄庆华 译:《法国对华传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5、[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
    6、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7、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91 年。
    8、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9、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10、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天主教研究论辑》(第 3 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年。
    11、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2、张坦:《窄门前的石门砍—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13、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14、秦和平:《基督教在四川传播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5、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6、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7、徐永志:《熔融与冲突——清末民国年间边疆少数民族基督宗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18、杨学政、邢福增:《云南基督教传播及现状调查研究》,香港:建道神学院,2004。
    19、陈村富:《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年。
    20、高师宁:《当代北京的基督教与基督徒—宗教社会学个案研究》,香港:汉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2005 年。
    21、李峰:《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华南 Y 县 X 镇基督教教会组织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2、康志杰:《上帝的葡萄园——鄂西北磨盘山天主教社区研究》,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
    23、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 年。
    24、孙雄:《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
    25、[美]孔飞力著 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
    26、秦家懿、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27、梁家麟:《建道神学院百年史》,香港:建道神学院,1999 年。
    28、[比] 钟鸣旦著,香港圣神研究中心译:《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29、[英] 布林·莫利斯著,周国黎译:《宗教人类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年。
    30、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 年。
    31、[英] 保尔·汤普逊著,覃方明等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2、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和客观性现实》,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03 年。
    33、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年。
    34、张有隽:《瑶族历史与文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年。
    35、谢明学、玉时阶:《瑶族传统文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年。
    36、玉时阶:《瑶族传统文化变迁》,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年。
    37、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系统——云南刀耕火种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9、李远龙:《走进大瑶山——广西金秀瑶族文化考察札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
    40、[日] 竹村卓二著 金少萍 朱桂昌译:《瑶族历史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
    41、牟种鉴主编:《宗教与民族》(第一、二、三、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2002 年2004 年、2006 年。
    1、秦和平:《滇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历史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7 年第 3 期。
    2、秦和平:《清代中叶四川天主教传播方式之认识》,《世界宗教研究》,2002 年第 1 期。
    3、程超星:《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黔西南》,《贵州社会科学》,1986 年第 2 期。
    4、程超星:《天主教基督教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传播的原因》,《民族研究》,1992 年第 4 期。
    5、钱宁:《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6、钱宁:《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问题研究》,《思想战线》,1998 年第 8 期。
    7、张先清:《清中叶天主教在华的本土化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
    8、罗萍:《近代西方传教士与晚清乡土社会秩序的裂变》,《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
    9、田斌生、王彦晰:《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的社会作用分析》,《思想战线》2000 年第 4 期。
    10、田斌生:《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向基督教转变的社会结构功能分析》,《思想战线》1997 年第2 期。
    11、成先聪:《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 年第 3期。
    12、石朝江:《天主教、基督教在西南苗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贵州社会科学》,1997 年第 6 期。
    13、张丹枫:《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保山师专学报》,2003 年第 6 期。
    14、刘启强:《近代外国传教士在百色活动述略》,《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5、王铭铭:《范式与超越:人类学中国社会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 4 期。
    16、王铭铭:《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 6 期。 陈廷湘:《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以医疗卫生事业为例》,《宗教学研究》,2001 年第 4 期。
    17、邓文通:《山子瑶丧葬仪式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 年 1 期。
    18、范宏贵:《在大瑶山进行微型研究的体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 年第 1 期。
    19、莫金山:《居山游耕: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广西民族研究》,2005 年第 2 期。
    20、张有隽:《吃了一山又一山:过山瑶的游耕策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 年第 2 期。
    21、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载 中国瑶族研究会编:《瑶族宗教论集》(未刊稿),1986 年。
    22、张有隽:《近代瑶族社会形态再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 年第 3 期。
    23、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一、二、三、四)》,《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1 年第 3期,1982 年第 1 期,1982 年第 3 期,1983 年第 1 期。
    24、覃乃昌:《20 世纪瑶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
    25、郭丽娜:《巴黎外方传教会与天主教的中国本土化历程》,《汕头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6、覃洁贞:《试论瑶族传统文化的山地文化特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 3 期。
    27、黄应贵:《东埔社的宗教变迁——一个布侬族聚落的个案研究》,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2 年第 53 期。
    28、黄剑波:《宗教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转向》,《广西民族研究》,2005 年第 2 期。
    29、宫哲兵:《随州市基督教的现状——宗教人类田野调查》,《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1 期。
    30、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现代人类学研究诠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年第 2 期。
    31、赵英:《近二十年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5 年第 2 期。
    32、黄勇:《宗教人类学研究视野的变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 年第 6 期。
    33、谢铭:《近代广西基督教势力述论》,《河池师专学报》,1996 年第 3 期。
    34、谢铭:《论广西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及其成效》,《河池师专学报,1996 年第 4 期。
    35、谢铭:《西方宗教对广西的侵略及其分布》,《河池师专学报》,1998 年第一期。
    36、谢铭:《论近代广西基督教的医疗事业》,《河池师专学报》,1999 年第一期。
    37、莫家仁:《近代外来天主教士在广西民族地区的罪恶活动及各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广西民族研究》,2000 年第 4 期。
    38、黄家理:《基督教传入壮族地区原因试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 年第 6 期。
    39、房建昌:《广西基督教史考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 年第四期。
    40、吴宁,汤开建:《清末民初美南浸信会在广西的传教活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 5 期。
    41、彭静,朱竑:《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的海岛效应和点轴模式》,《人文地理》,2007 年第 4 期。
    42、曾志辉、颜小华:《明清时期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与发展》,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第 65 期。
    43、曾志辉:《天主教在桂传播特点分析》,《江右论坛》,2007 年第 9 期。
    44、颜小华、曾志辉:《从诸神到天主:上寨山子瑶宗教信仰变迁的历史与现状》,《地方社会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州,2007 年 10 月。
    1、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地区的乡村教会发展》,厦门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2、吴义雄:《在宗教和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仔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
    3、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基督教族群的个案研(1900-1949)》,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年。
    5、谢庆生:《基督教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基督教的一种独特皈依形态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7 年。
    6、罗永清:《天神与基督之间的抉择——阿里山来吉村邹人皈依基督宗教因素之探讨》,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0 年。
    7、吴薇:《明清时期江西天主教的传播》,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8、黄晓慧:《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传播学解读》,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9、魏丹:《福安天主教与社会变迁》,华侨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10、谢春俶:《近代广西基督教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1992 年。
    11、庞丹丹:《近代广西教会学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12、朱梁凤:《广西瑶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2 年.
    13、曾志辉:《新视野下天主教在桂传教史——桂南四地调研几点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位论文,2005 年。
    1、《“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广州:中山大学,2007 年 11月。
    2、《“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成都:四川大学,2005 年 10 月。
    3、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年。
    4、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教与中国社会问题——第一届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林治平主编:《台湾基督教史史料与研究回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8年。
    6、张西平编:《本色之探:20 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年。
    1、[美] K.S.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landon,1929 年。
    2、[美] Sweeten, Alan R: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1860-1900,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1。
    3、[美] Glock Charles:The Role of Deprivation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eligious Group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年。
    4、[美] Liao David.C.E:The Unresponsive: Resistant or Neglect?the Hakka Chinese in Taiwan Illustrate a Common Mission Problem,Chicago:Moody Press,1972 年。
    5、[法]LAUNAY: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 —Mission du Kouang-Si ,Paris: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1903 年。
    6、[法]CAYSAC:Exploration Chinoise Chez les Yao 载 Bulletin M.E.P.1930 年版。
    7、[法]CUENOT:Au Pays des Pavillons-Noirs La Mission du Kouangsi Hongkong:Imprimerie de Nazareth,1925 年。
    8、[法]CUENOT:Rétablissement du catholicisme au Nord-Est Kouangsi(1901-1932)ⅱ-District de Yungfu 载Bulletin M.E.P.》1933 年版。
    9、[美]W. H. Oldfield:Pioneering in Kwangsi:the story of Alliance missions in South China ,USA,christian publication ,1936 年。
    10、[美]William C. Newbern:The cross and the crown:my view of the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HongKong,1973 年。
    11、[美]Wilmoth Alexande:Ada Beeson Farmer:a missionary heroine of Kuang Si, South China ,Newyork,1912 年。
    12、[美]Ralph A. Litzinger:Other Chinas:The Yao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Belonging,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年。
    13、[美]Madsen, Richard:China’s Catholics:Tragedy and Hope in 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