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聚合与同质叠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布洛陀神话与盘瓠神话是壮族和勉瑶两族群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它们与各自族群的经济文化相适应而产生,并最终在巫文化的滋养下发展成为民族宗教的叙事内核,并为宗教提供理论依据和观念支持。因此,布洛陀神话与盘瓠神话在传承基础(读者)、影响力(文本功能)和演变方向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布洛陀神话与盘瓠神话也都曾在壮族和勉瑶社会得到过广泛流传。在经历两千余年的壮瑶巫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后,人们发现,两个神话在壮族和勉瑶两族群中的传承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盘瓠神话依然通过勉瑶社会宗教、节俗、服饰等各方面得到稳固地传承。而对于布洛陀神话,即使是在它曾经影响深刻的壮族地区也已鲜有人知。本文认为,壮族、勉瑶族群文化多元聚合与同质叠加两种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式,是决定布洛陀神话和盘瓠神话传承演变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这两种文化发展方式的选择与两族群特殊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和文化根性是分不开的。同时认为,多元聚合与同质叠加代表着族群文化交流学习中的两种典型态度和方式,两者各有利弊,对其进行反思将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现代化和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For both Buluoto and Panhu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ables in Zhuang nationality and Mianyao . Thousands years ago, the two fables were created on the need of economic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s. With the nourish of sorcery cultures, they had become the basic narrations of ethical doctrine, providing the theories and ideas support for the religions.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similararities in Buluoto fable and Panhu fable in foundation of transmitting and being accepted ( readers), influence( function of text ) and deducing direction. Also both Buluoto fable and Panhu fable used to spread widely in the two nationalities. However, after collision and communications of Zhongyuan culture and the two nationalities’sorcery cultures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people find tha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preading and accepting of the two fables. Panhu fable is still being well transmitted and accepted through religion, customs and dress, etc. On the contrary, nowadays few Zhuang people who even in the areas where this fable used to be spreaded and accepted well know about Buluoto fable. This text holds that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result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diversified culture coexisting and developing without basic essence changed, th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cultures development method. What’s more, the two development methods were inseparable with given social history, concept of value, the culture root of Zhuang and Mianyao ethnicity. It also hold that diversified culture coexisting and developing without basic essence changed are the two representative attitudes and ways of ethnical culture intercourse, each of these has its strong point. In culture globalizing trend, it would be helpful to search for a right way to accelerate our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preserve its idiosyncracy by chewing about them.
引文
1、张声震主编《布洛陀经诗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2、张声震主编《还盘王愿》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2002 年 10 月
    3、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7 年 6 月
    4、盘才万、房先清整理《拜王歌堂》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 月
    5、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盘王大歌》,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8 年 8 月
    6、农学冠等著《瑶族文学史》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 年 1 月
    7、农学冠著《岭南神话解读》,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8、范宏贵、顾有识著《壮族历史与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7 年 3 月
    9、欧阳若修著《壮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7 月
    10、周光大主编《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2 月
    11、邵志忠著《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8 月
    12、毛殊凡著《瑶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
    13、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考察组编著《泰国瑶族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7 月
    14、张有隽著《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 年 9 月
    15、张有隽著《瑶族历史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5 月
    16、李绍明、张有隽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瑶族、壮族、黎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1998 年 6 月,第 313 页。
    17、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
    18、[日]竹村卓二著,朱桂昌、金少萍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元月
    19、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9 年 9 月
    20、覃光广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 年。
    21、覃乃昌著《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7 年 4 月
    22、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23、马学良、梁庭望等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0 月
    24、乐黛云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25、吕微著《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26、万建中著《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商务印书馆 2001 年 3 月
    27、陈建宪著《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三联书店 1994 年 11 月
    28、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2 年 1 月
    29、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30、[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
    31、庄孔韶著《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32、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年 7 月
    33、张首映著《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5 月
    34、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三联书店 1989 年 1 月
    35、江帆著《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5 月
    36、王岳川、胡经之主编《文艺学美学文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5 月
    37、塞西尔?罗斯著,黄福武、王丽丽等译《简明犹太民族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38、郭湛著《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 年第 12 期第 8 页
    39、农冠品著《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 年 9 月
    40、黄秉生著《壮族文化根系与壮族文化生态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 第 2 期,第 81 页。
    41、凌树东著《壮族巫教的传承及其组织和流派》,《广西民族研究》1993 年第 3 期,第 84 页。
    42、林建华著《壮族文学的“容异”与瑶族文学的“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99页
    43、许莉萍著《论文学接受的动力系统》《湖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997 年第 3 期第 30 页
    44、彭兆荣著《瑶汉盘瓠神话――仪式叙事中的“历史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99页
    45、彭兆荣著《<评皇券牒>的母题结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第54页
    46、李文柱著《谈<盘王歌>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广西民间文学丛刊》1982 年 4 月第 5 期第 131 页
    47、欧阳可惺著《解释学美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遗产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
    48、宋国忠著《原始巫教与民族性格――壮族蚂虫节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2 年第 2 期第 80 页
    49、李学钧、马建钊著《瑶族盘瓠神话与渡海神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第75页
    50、蒋明智著《盘瓠出世:一段图腾生育神话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11 页
    51、邵志忠著《壮族神话文化建构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4 年第 2 期第 86 页
    52、徐赣丽著《壮族民间诗歌的优秀篇章――<布洛陀经诗>的文化意蕴之五》《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 1 期第 71 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