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袁枚是清代诗坛的杰出诗人,他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更是丰富,一生至少创作了六千三百余首诗。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灵说上,对他诗歌的研究尚嫌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诗歌理论的光芒在很大程度了掩盖了他的诗歌创作,导致学者往往把他作为一个诗歌理论家而不是诗人看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代以来的批评家们普遍对他的诗歌评价不高。
     本文以袁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袁枚的诗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以袁枚的六千多首诗歌为考察对象,结合他的诗歌理论进行文本细批评,旨在分析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具体关系,目的不仅在于对他的诗歌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对他的诗歌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更在于经过分析二者之间或者紧密或者脱节的关系而领会到更为复杂的诗歌现象。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序章,以袁枚的诗歌为中心,结合他的思想特征、人生经历,对他身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生态做一个考察,以期更加切实地了解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价值所在。
     第二章以袁枚的诗歌理论即性灵说为研究对象,从对性灵概念的厘清入手,揭示“性灵”在袁枚的诗歌理论中具有多层涵义这个事实,并对性灵说在诗歌创作的三个层面即创作主体、创作过程、诗歌文本上的具体要求分别加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性灵说的特征做一个总结。
     第三章和第四章以袁枚的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第二章中对性灵说的分析为线索,分两条线对袁枚的诗歌进行文本细批评,力求深入到诗歌本身,对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思想内涵、艺术特征、风格面貌等进行探讨和考察。第三章分三节,侧重研究袁枚诗歌对性灵说中“性”的体现,包括天性本真的坚执、自然平易的审美追求、个性与著我的强调。第四章的前三节侧重研究袁枚诗歌对性灵说中“灵”的体现,包括言情、逞才、入趣。余论则对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脱节之处做一个总结。
Yuan Mei is an outstanding poet on the Parnassus of Qing Dynasty and his Xing Ling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at that time. He worked hard in the Poetry Creation and had more than 6300 poems.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his Xing Ling theory and relatively ignored the study of his poetry. This is because his brilliant i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is overwhelmed by his poetry theory to a large extent, which made the scholars always referred him as a poetry theorist, not as a poet. The other reason is that his poetry was disregarded by the poetic critics since Qi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ied Yuan Mei's poetry theory and writing practice. It firstly deeply analyzed his poetry theory and then explored his more than 6000 poems, combined with his poetry theory. On this base it made a detail text criticism to analyze the concret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poetry theory and writing practice. In doing so, the dissertation aimed to not only re-recognize the value of his poetry and more deeply understood his poetry theory, but also comprehended the more complex poem phenomen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osed or disrupted relations between them.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s centered on the Yuan Mei's poetry and explored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his times, combined with hi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experience. Our purpose is to more effectively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his poetry theory and writing practice. Chapter 2 referred the Yuan Mei's Xing Ling theo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making clear of the concept of Xing Ling revealed the different implications of'Xing Ling'in his poetry. It also interpreted the three aspects of Xing Ling theory in the writing practice:writing subject, writing process and poetry texts. On this base it characterized the Xing Ling theory.
     Chapters III and IV referred Yuan Mei's writing practice as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with the clues of analysis of Xing Ling theory in the second chapter, made the detail text criticism from two lines in order to deeply strive into the poetry itself and explored its spirit of the purport, ideological content, artistic features, style, appearance, etc. The thir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focusing on the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Xing' of Xing Ling theory in Yuan Mei's poetry, including naturally true insistence, plain aesthetic pursuit and emphasis of individuality and self-innovation. The former three sections in the Chapter IV l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expression of 'Ling' of Xing Ling theory in Yuan Mei's poetry, including romance, talents'reveal and fun. The last section made a summary of the disrupting between his poetry theories and writing practice.
引文
1“韩(廷秀)《题刘霞裳两粤游草》云:‘随园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读到君诗忽惊绝,每逢佳处见先生。经年共领江山趣,一点真传法乳清。努力更成三百首,《小仓集》定不单行。’”(《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六十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60页。本文所引《随园诗话》皆此版本,不赘述。)
    2江藩著《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钟哲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60页。
    3沈其光著《瓶粟斋诗话续编》卷六,《民国诗话丛编》本,张寅彭主编,2002年12月版,第五册,第632页。
    4赵尔哭等撰《清史稿·文苑二·袁枚传》卷四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13383页。
    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齐鲁书社2000年5月版,第646页。
    6周作人《苦竹杂记》,引自蒋子萧《游艺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6页。
    7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新1版,第308页。
    1周作人在《蒋子潇(游艺录)》中谈及蒋子潇对袁枚的批评,认为“可谓公平深切,褒贬皆中肯”,又“颇悔近来不读袁集,也因为手头没有,只凭了好些年前的回忆对于随园随便批评,未免失于轻率。”可见普遍对袁枚的看法都为“轻率”“轻薄”等浮词所所扰,像蒋子潇一般肯下功夫去读袁诗,得出一些切实评论的太少。(《苦竹杂记》第126页)
    2青木正儿著《清代文学评论史》,杨铁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115页。
    3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新1版,第311页。
    4顾远芗著《随园诗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页。
    5叶嘉莹著《<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迦陵论词从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314页。
    6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532页。
    7简有仪著《袁枚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27页。
    8铃木虎雄著《中国诗论史》,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85页。
    1(美)宇文所安著《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导言》,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页。
    2孙星衍撰《游随园赠袁太史》,《芳茂山人诗录》,商务印书馆1937年6月版,第117页。
    3章学诚著《诗话附录》,《文史通义校注》卷五内篇五,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第569页。
    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145页。
    1“对于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来说,描述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比之探讨进入十九世纪后中国的衰落、破败、孱弱以及无所作为,是一种令人更为振奋的经历。”韩书瑞(Susan Naquin)和罗友枝(Evelyn Rawski)著《十八世纪中国社会》(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8页。
    2“乾隆之世称全盛。”(郭则淫《十朝诗乘》卷九)、“乾隆全盛之朝”(《十朝诗乘》卷十)、“王壬秋《圆明园词》述雍乾盛况云:‘……纯皇缵业当全盛,江海无波待游幸。’”(《十朝诗乘》卷十七)、“简斋生十乾降盛世”(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五),见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从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68、第331,第537、第624页。
    3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十四《田赋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第1页。
    4道光《河内县志》卷八《疆域志》,道光五年(1825)刊本,第1页。
    5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409页。
    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20页。作者认为人口的增加决不只是一种灾难。“它意味着消费人口的巨大增长,因而促进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土特产品的需求。其结果便是,由于商业的发展的刺激,进一步建立了银行业和信贷业,运用了行会和商会这种新型的组织,以及采用了如汇兑银票这类新的业务。简言之,人口和贸易在近代早期的增长,在中国象在同时期欧洲的某些地区一样,促进了商业化,并且提高了商人的作用。”
    2“盖清承明季丧乱,户口凋残。经累朝休养生息,故户口之数,岁有加增。约而举之……乾隆二十九年,二万五百五十九万一千一十七口。六十年,二万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五百四十五口。嘉庆二十四年,三万百二十六万五百四十五口。”《清史稿·食货志一》卷一百二十,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第3487页。
    3乔治·斯当东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11月版,第78页。
    4约翰·巴罗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4、第71页。
    1乔治·斯当东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11月版,第216页、第298页、第312页、第451页。
    2约翰·巴罗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73页。
    1《清仁宗实录》卷二八一,中华书局1986年8月影印本,第841页。
    2乾隆《商水县志》卷九《宪章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第1页。
    3乾隆《温县志》卷六《地理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第17页。
    4道光《河内县志》卷八《疆域志》,《疆域志》,道光五年(1825)刊本,第1页。
    5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3月影印本,第10贝。
    6蒋士铨著《忠雅堂诗集》卷十三,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13、1014、1015页。
    7黄景仁著《两当轩集》卷十,李国章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257页。
    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4页。
    2同上,第137页。
    3《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月版,第43页。
    4“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约翰·巴罗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4页。
    5“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同上,第44页。
    6同上,第44-45页。
    7同上,第65页。
    1同上,第119-120页。
    2有一次使团中的几个人被一名护送他们的高级官员禁止上岸步行并且驱赶回船,两广总督为了惩罚该官员的妄为面当众打了他一顿板子。
    3同上,第121页。
    4同上,第119页。
    5同上,第132页。
    1同上,第118页。
    2同上,第121页。
    3同上,第125页。
    4乾隆《温县志》卷六《地理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第17页。
    5《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12月版,第284页。
    1袁枚著《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本文所引袁枚诗句皆此版本,不赘述。
    2袁枚写于同年的《沭阳杂兴八首》第五首注“时停征八年”。见《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39页。
    3除了本诗中所写到的水灾和旱灾之外,同卷还有《捕蝗曲》,可见继水灾旱灾之后还有蝗灾。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3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5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四,第60页。
    1袁枚著《双柳轩诗集》,上海图书馆藏本。这是袁枚为官江宁时由门下弟子谈毓奇刊刻的诗集,也是袁枚的第一部诗集,保留了袁枚早期创作的原始面目,其刊刻时间由陈正宏老师在《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一文中考证为在乾隆十一年与十二年之间(1746-1747),文见《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小仓山房诗集》补遗卷一,第60页。
    2袁枚对在沭阳时为官经历的美化不止这一处。乾隆十年(1745)袁枚自沭阳任上移官江宁,作诗道:“征衫斜挂早春天,绾绶潼阳愧两年。路饯酒倾七十里,赠行诗载一千篇。无情胥吏多垂泪,满地儿童尽折鞭。平日使君嫌枳棘,者回回首亦潸然。”(《出沭阳口号》,《小仓山房诗集》补遗卷一,第941页)诗中他将沭阳称为“枳棘”之地,显见对沭阳其地其人颇有微词。然而在他后来补作的《沭阳移知江宁,别吏民于黄河岸上》中,他写道:“五步一杯酒,十步一折柳。使君乘车行,吏民攀车走。父老泣且言,‘使君无他奇,虎不渡河蝗亦飞;只有小大狱,十日无留遗。’胥吏泣且.言:‘使君无他好,不察渊鱼矜苛廉,不容抱牍施奸巧;每日放衙归,无事关门早。’我闻此言感知己,两年自负如斯耳。斜阳策马一回头,哭声渐远河声流。”(此诗不见于《双柳轩诗集》而见十《小仓山房诗集》,应该是后来补作)两首诗相比较,袁枚显然抹去了当时对于沭阳的不满,而重点强调了自己的政绩和良好的官民关系。
    1“仁皇(康熙)夙好程朱,深谈性理,所著《几暇馀编》,其穷理尽性处,虽宿儒耆学,莫能窥测。所任李文贞光地、汤文正斌等皆理学耆儒。尝出《理学真伪论》以试词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书,特命朱子配祠十哲之列。故当时宋学昌明,世多醇儒耆学,风俗醇厚,非后所能及也。”(昭桩《啸亭杂录》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第6页。)
    2朱彝尊著《道传录序》,《曝书亭集》卷三十五,世界书局1937年5月版,第434-435页。
    3江藩著《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上,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154页。
    4雍正倡导“三教并重”,以“诚”代“理”,意图改造程朱理学,并打击沽名邀誉的理学名臣。乾隆崇奖经学,倡导经学与理学并举,实则偏重经学。具体内容参见朱吕荣《试论雍正、乾隆二帝的理学思想》,《清史论丛》2009年号。
    5《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上,第180页。
    6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页。
    7梁启超认为“理学即哲学,实应离经学而为一独立学科”。《清代学术概论》,第10页。
    8《清代学术概论》,第31页。
    9《清代学术概论》,第30页。
    10《清代学术概论》,第30页。
    11“清代学术,论者多称为‘汉学’。其实前此顾、黄、王、颜诸家所治,并非‘汉学’;后此戴、段、正诸家所治,亦并非‘汉学’。其‘纯粹的汉学’,则惠氏一派,洵足当之矣。”《清代学术概论》,第33页。
    12《清代学术概论》,第43页。
    13凌廷堪比较汉学与理学,认为汉学的特征就是实事求是,“昔河间献王实事求是,夫实事在前,吾所谓 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所谓非者,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如六书、九数、典章制度之学是也。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见《戴东原先生事略状》,《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五,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2月版,第317页。凌廷堪认为戴震就是实事求是,“以古人之义释古人之书,不以己见参之,不以后世之意度之。既通其辞,始求其心,然后古圣贤之心不为异学曲说所汩乱。”同上,第313-314页。钱大昕亦谓其“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辞以排击前贤。”见《戴先生震传》,《潜研堂集》卷三十九,吕友仁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710页。
    1《与是仲明论学书》,《东原文集》卷九,《戴震全书》第六分册,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10月版,第369页。
    2《答郑丈用牧书》,《东原文集》卷九,同上,第32页。
    3“此一段故事(指戴震十岁时质疑《大学章句》中朱熹“何以知其然”),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而震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建设之业固宜。”《清代学术概论》,第34页。
    4“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见《与某书》,《东原文集》卷九,《戴震全书》第六分册,第374页。
    5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何文光整理,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第40页。
    6《孟子字义疏证》,第58页。
    7《孟子字义疏证》,第29页。
    1《孟子字义疏证》,第10页。
    2“老、庄、释氏主於无欲无为,故不言理;圣人务在有欲有为之咸得理。是故君子亦无私而已矣,不贵无欲。”《孟子字义疏证》,第59页。
    3《孟子字义疏证》,第8页。
    4《孟子字义疏证》,第1页。
    5《孟子字义疏证》,第2页。
    6“明理者,明其区分也;精者,精其裁断也。不明,往往界於疑似而生惑;不精,往往杂於偏私而害道。求理义而智不足者也,故不可谓之理义。”《孟子字义疏证》,第3页。
    7《孟子字义疏证》,第2页。
    8《孟了·告了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38页。
    9《孟子字义疏证》,第4页。
    1《与某书》,《东原文集》卷九,《戴震全书》第六分册,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10月版,第374页。
    2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何文光整理,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第10页。
    3《书(朱陆)篇后》,《章学诚遗书》卷29,《外集》二,文物出版社1985年08月版,第16页。
    4《上辛楣宫詹书》,《章学诚遗书》卷29,《外集》二,文物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332页。章学诚在《书《书<朱陆)篇后》中指出了戴震谬于“圣人”的圣人即为朱熹,“戴君学术,实自朱子道问学而得之,故戒人以凿空言理,其说深探本原,不可易矣……戴君笔于书者,其于朱子有所异同,措辞与顾氏宁人、阎氏百诗相似,未敢有所讥刺,固承朱学之家法也。其异于阎、顾诸君,则十朱子间有微辞,亦未敢公然显非之也,而口谈之谬,乃至此极,害义伤教,岂浅鲜哉!”
    5《与某书》,《东原文集》卷九,《戴震全书》第六分册,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10月版,第374页。
    6《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第617页。
    7《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第627页。
    8《与某书》,《东原文集》卷九,《戴震全书》第六分册,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10月版,第374页。
    1《虞东先生文集序》,《小仓山房文集》卷十,第184页。
    2《随园诗话》卷一,第三十条,第14页。
    3《偶然作》,《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三,第241页。
    4《答施兰坨第二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7页。
    5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78页。
    6《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同上,第433页。
    7朱维铮对此有详细的解读:“乾隆同乃父一样,绝对算不上有道德、讲道理的君主,然而偏爱提倡道德。他表面尊崇朱熹,其实在玩弄朱熹,只取朱熹那套伦理道德学说中于己有用的碎片。……就这样,曾经在中世纪后期起过统治作用的那些观念性东西,从价值尺度到道德规范,到十八世纪就全被亵渎了、践踏了。而最大的亵渎者,正是宣称要守护它们的清朝君主。那么,它们的理论结晶,屡经明清统治者改制补缀的程朱理学,还能继续充当遏制思想的堤防吗?不要说别人,就是将朱熹升配孔门十哲之列的康熙,总爱大叫天理良心的雍正,一本正经宣称信守中庸之道的乾降,便没有一个相信的。不过他们都以为,这道堤防不能起到遏制思想的作用,原因在于缺乏真能躬行践履的带头羊,因而他们时常斥责或讥讽‘假道学’,正如他们总把黄河堤岸决口归咎于河道总督个人无能一样。”见朱维铮著《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48-49页。
    1陈祖武著《从经筵讲论看乾隆时期的朱子学》,汉学研究中心编印2003年6月。
    2《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全书》第六分册,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10月版,第396页。
    3《甲酉·咏史》,《龚自珍全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471贞。
    1引自雍正三年八月的上谕,见福格著《听雨从谈》卷八,汪北平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
    2《随园诗话补遗》卷九第二十条,第776页。这里有一句话是相当关键的:“宋儒之为道拘,犹士大夫之为位拘也。”这恰可以印证上文中提出的观点:对于清朝的统治者而言,他们对于宋学其实也未必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只要不指名道姓地否定程朱,那宋儒也大可成为被嘲讽的对象。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枚的性灵说究竟有怎样的时代意义,那也就值得我们重新衡量了。至少就目前的袁枚研究而言,刻意拔高其在社会价值层面的意义,或许并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3《答和希斋大司空》,《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五,第850页。
    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4卷第3期,2005年5月号。
    2《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二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452页。
    3袁枚在黄景仁少年时代就认识他,并且十分欣赏,在《仿元遗山论诗》中称“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顾孙杨各擅场。中有黄滔今李白,看潮七古冠钱塘。”将黄景仁比作李白,可谓夸誉到了极点。
    4黄景仁著《两当轩集》卷十四,李国章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354页。
    1《绮怀》,《两当轩集》卷十一,同上,第266页。
    2《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龚自珍全集》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141页。
    3《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龚自珍全集》,同上,第6页。
    4黄景仁著《杂感》,《两当轩集》卷一,李国章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15页。
    5《陈寅恪集·诗集》,三联书店2001年5月版,第20页。
    1沈德潜选著《唐诗别裁集·原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版,第2页。
    2沈德潜选著《唐诗别裁集·重订唐诗别载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版,第4页。
    1刘勰著《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11页。
    2姚思廉撰《梁书·文学·刘勰传》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5月版,第710页。
    3《文史探微》,《周勋初文集》第三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4萧纲撰《请尚书左丞贺琛奉述制旨毛诗义表》,《艺文类聚·杂文部》卷五十五,欧阳询主编,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1月版,第989页。
    1《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3页。
    2或许我们也能够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章学诚对袁枚的攻击。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以及《书坊刻诗话后》等文章中对袁枚的文学主张痛心疾首:“略《易》、《书》、《礼》、《乐》、《春秋》而独重《毛诗》,《毛诗》之中,又抑《雅》、《颂》而扬《国风》,《国风》之中,又轻国政民俗而专重男女慕悦,于男女慕悦之诗,又斥诗人风刺之解,而主男女自述淫情。”“妄不自揣,僭言学问文章,以愚无识,然天下自有具眼,不能大为害也。惟造作淫词邪说,蛊惑士女,竞趋浮薄儇佻,务令网人于禽兽之域,而后慊于其心。呜呼!清客密骗,虽近俳优,未尝为名教所诛也,及其末流之弊,乃有斯人,是又清客密骗之罪人矣!”“未闻光天化日之下,敢于进退六经,非圣无法,而恣为倾邪淫宕之说,至于如是之极者也!”如果我们考虑到章氏一生困顿,时时需要为生计奔波,而最终积劳成疾,导致双目失明,那么他对儒家正统文学观的热衷也同样是可以理解的。当然,章氏也有其自己的史学理想,未必和政治有那么紧密的关系,这样的推论或许也只能是一种揣测,也并非是笔者对于章氏的不敬。
    1《礼记·中庸》,孙系旦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第1296页。
    2《性恶》,《荀子新注》,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中华书局1979年2月版,第391页。
    3《正名》,《苟子新注》,同上,第367页。
    4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13页。
    5《德充符》,《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第212页。
    6崔光著《十地经论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二十四,严可均校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75页。
    7《大宋文皇帝赞扬佛教事》,僧佑《弘明集》卷十一,何尚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第70页。
    8《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1694页。
    9同上,卷十五,第1813页。
    10同上,第2367页。
    11同上,第2384页。
    12《钟嵘(诗品)校释》,钟嵘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76页。
    13《文心雕龙校证》,刘勰撰,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1页。
    14同上,第11页。
    15同上,第294页。
    16同上,第205页。
    1这三个例子中如用“精神”便平仄不协甚至出现三连平,这也许足诗人在此处用“性灵”而不用“精神”的原因。在没有平仄问题的情况下,显然“损精神”更加常见,如“汉王何事损精神,花满深宫不见春”(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老吟穷景象,多难损精神”(郑谷《梓潼岁暮》)、“莫将筝笛损精神”(洪适《南歌子》)等等。
    1《随园诗话》卷五第三十三条,第141页。
    2《随园诗话》卷十三第二十条,第426页。
    3《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第四条,第605页。
    4《随园诗话》卷十第八十四条,第348页。
    5《随园诗话》卷十四第四十条,第463页。
    6《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三十一条,第558页。
    7《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四十二条,第562页。
    8《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三条,第573页。
    9《随园诗话》卷十六第四十条,第534页。
    10《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第627页。
    11《随园诗话补遗》卷十第四十一,第808页。
    12《答和希斋大司空》,《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五,和诗见附,第850页。
    13《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五十七条,第758页。
    14《履园从话》,钱泳撰,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第204页。
    1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文苑二·袁枚传》卷四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13383页。
    1章学诚著《题随园诗话》,《章氏遗书》卷一,台北:汉声出版有限公司影印吴兴刘承干嘉业堂本,第1973页。
    2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卷八,杜未末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0月版,第203页。
    3阮元撰《孙莲水春雨楼诗序》,《揅经室集》,邓经元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5月版,第684页。
    4孙星衍《随园随笔·序》,《平津馆文稿》卷下。
    5“韩(廷秀)《题刘霞裳两粤游草》云:‘随园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读到君诗忽惊绝,每逢佳处见先生。经年共领江山趣,一点真传法乳清。努力更成三百首,《小仓集》定不单行。’余道此诗,亦随园派。”(《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六十条,第760页。)
    1《随园诗话》卷十第八十四条,第348页。
    2《随园诗话》卷十三第三十四条,第432页。
    3《随园诗话》卷十三第五十三条,第439页。
    4《随园诗话补遗》卷四第十三条,第631页。
    5《随园诗话》卷三第二九条,第77页。
    6《随园诗话》卷五第三十三条,第141页。
    1《随园诗话》卷一第二条,第2页。
    2《履园丛话》,钱泳撰,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第204页。
    3《随园诗话》卷八第九十九条,第275页。
    4《随园诗话》卷三第五十五条,第86页。
    5《随园诗话》卷七第四十七条,第220页。
    6《随园诗话》卷十二第八十七条,第408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一条,第546页。
    2《随园诗话》卷二第七条,第34页。
    3姚思廉撰《梁书·文学·庾肩吾传》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5月版,第690页。
    4叶衍兰、叶恭绰编著《清代学者象传》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67页。
    1《随园诗话》卷十四第四十条,第463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三十一条,第558页。
    3《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五十七条,第758页。
    1《静里》,《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第578页。
    1吴宏一著《清代诗学初探》,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第218页。
    2《随园诗话》卷十第八十四条,第348页。
    1《随园诗话》卷十二第八十六条,第408页。
    2青木正儿著《清代文学评论史》,杨铁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115页。
    3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新1版,第311页。
    4顾远芗著《随园诗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页。
    5叶嘉莹著《(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迦陵论词从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314页。
    6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532页。
    7简有仪著《袁枚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27页。
    1铃木虎雄著《中国诗论史》,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85页。
    2(美)宇文所安著《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导言》,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九第六十六条,第790页。
    2《随园诗话》卷二第五条,第33页。
    3《随园诗话》卷二第七条,第34页。
    1《随园诗话》卷五第三十三条,第141页。
    2《随园诗话》卷十三第五十三条,第439页。
    3《随园诗话》卷十三第二十条,第426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一条,第546页。
    2《随园诗话》卷一第六条,第3页。
    3《寄怀钱玛沙方伯予告归里》,《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第567页。
    4《何南园诗序》,《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第494页。
    5《随园诗话》卷五第三十三条,第141页。
    6《随园诗话》卷三第五十五条,第86页。
    1《再与沈大宗伯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5页。
    2《随园诗话》卷三第十七条,第71页。
    3《随园诗话》卷七第六十六条,第227页。
    4《再答李少鹤》,《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6页。
    5《随园诗话》卷八第九十四条,第273页。
    6《钱与沙先生诗序》,《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第487页。
    7《答蕺园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第526页。
    8《随园诗话》卷三第七条,第67页。
    9《随园诗话》卷五第七十八条,第158页。
    10《续诗品·葆真》,《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18页。
    11《赵云松瓯北集序》,《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第488页。
    1这里可以插一句的是,袁枚在反对程朱理学时在其前多加了一个“伪”字,而在反格调时却只是直说多多一分格调便少一分性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生态、诗坛生态及诗人心态这三个层面的不同:诗人从自己的心态出发,可以直言无忌地发表自己对诗坛生态的看法,但是一旦从诗坛生态延展到社会文化生态,诗人就不能不有所顾虑了。
    2《随园诗话》卷十第四十条,第332页。
    3《随园诗话》卷六第二十五条,第170负。
    4袁枚在《读白太傅集三首》诗序中道:“人多称余诗学白傅,自惭平时于公集殊未宣究。今年从岭南归,在香亭处借《长庆集》,舟中读之,始知阳货无心,貌类孔子。然余性不饮,又不佞佛,二事与太傅异矣。”《遣兴》一诗中又道:“随意闲吟没家数,被人强派乐天翁。
    1《答家惠让孝廉》,《小仓山房尺牍》卷三,第64页。
    2《龚惟长先生》,《锦帆集》卷三,《袁宏道集笺校》卷五,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205页。
    1吕德申著《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57页。
    2《随园诗话》卷一第六条,第3页。
    3《钟嵘<诗品>校释》,同上,第35页。
    4《钟嵘<诗品>校释》,同上,第76页。
    5《钟嵘<诗品>校释》,同上,205页。
    6《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一条,第546页。
    1《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一,第198页。
    2《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第319页。
    3《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第322页。
    1刘勰著《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05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二十一条,第580页。
    3《随园诗话》卷七第三十条,第214页。
    4《随园诗话》卷三第七十五条,第94页。
    5《随园诗话》卷三第七条,第67页。
    6《答王梦楼侍读》,《小仓山房尺牍》卷三,第63页。
    7《答祝芷唐太史》,《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2页。
    1《随园诗话》卷十第六十一条,第339.
    2《兰陔堂诗序》,《小仓山房文集》卷十,第187页。
    3《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3页。
    4《题宋人诗话》,《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五,第530页。
    5《续诗品·著我》,《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21页。
    6《随园诗话》卷六第二十七条,第171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第四条,第605页。
    2《答孙俌之》,《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5页。
    3《随园诗话》卷七第九十五条,第236页。
    4《随园诗话》卷六第四十七,第178页。
    5《随园诗话补遗》卷十第二条,第792页。
    1《遣怀杂诗》,《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一,第734页。
    2《随园诗话》卷四第一条,第97页。
    3《袁宏道集笺校》卷十,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463页。
    1《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五,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1114页。
    2《随园诗话》卷一第二条,第3页。
    3《随园诗话》卷十五第六十一条,第510页。
    4《随园诗话》卷一第四十五条,第20页。
    5《随园诗话》卷四第二十八条,第107页。
    6《随园诗话》卷七第三十条,第214页。
    7《随园诗话》卷七第五十六条,第223页。
    8《随园诗话》卷七第六十八条,第227页。
    9《随园诗话》卷九第四十五条,第295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第十七条,第659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十条,第549页。
    3《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七十二条,第599页。
    4《随园诗话补遗》卷九第十八条,第773页。
    5《随园诗话》卷五第四十五条,第146页。
    6《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第三十三条,第665页。
    7《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三十七条,第702页。
    8《随园诗话》卷十五第三十九条,第502页。
    9《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四十八条,第590页。
    1《随园诗话》卷四第二十九条,第108页。
    2《随园诗话》卷七第八十六条,第233页。
    1《钟嵘(诗品>校释》,钟嵘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93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九条,第690页。
    3颜之推撰《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47页。
    4《与程蕺园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第332页。
    1《叙竹林集》,《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700页。
    2《随园诗话》卷二第四十四条,第48页。
    3《续诗品·博习》,《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415页。
    4郭绍虞著《中国诗的神韵格调及性灵说》,华正书局1975年4月版,第153页。
    5叶燮著《原诗·内篇下》,光绪梦篆楼本,第51页。
    6《随园诗话》卷四第十九条,第98页。
    7《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17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四十条,第703页。
    2郭绍虞著《中国诗的神韵格调及性灵说》,华正书局1975年4月版,第156页。
    3《再答李少鹤》,《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6页。
    4《随园诗话》卷三第二十九条,第77页。
    5《随园诗话》卷四第五十三条,第117页。
    6《随园诗话》卷二第四十条,第47页。
    7《随园诗话》卷二第三十九条,第46页。
    1《仿元遗山论诗》,《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七,第594页。
    2《再答李少鹤》,《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6页。
    3《随园诗话》卷八第七十一条,第264页。
    4《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第五十条,第707页。
    5《随园诗话》卷六第四十七条,第178页。
    1《续诗品·神悟》,《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21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四第十三条,第631页。
    3《随园诗话》卷三第十九条,第72页。
    4《遣兴》,《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三,第807页。
    5《随园诗话》卷七第四十七条,第220页。
    6《嘲柳》,《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36页。
    7《老住》,《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九,第392页。
    8《古意》,《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一,第220页。
    1《船上卧月作》,《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16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第三十五条,第666页。
    3《随园诗话》卷五第四十条,第144页。
    4《随园诗话》卷四第二十九条,第108页。
    1《随园诗话》卷五第三十八条,第143页。
    2《随园诗话》卷四第五十三条,第117页。
    3《万柘坡诗集跋》,《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一,第201页。
    4《随园诗话》卷二三第八条,第67页。
    5《何南园诗序》,《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第494页。
    1《与稚存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一,第564页。
    1《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第319页。
    2《答蕺园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第526页。
    3《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6页。
    4朱自清撰《诗言志辨》,《朱自清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1页。
    1《自题》,《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第79负。
    2《读白太傅集有序》,《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第708页。
    1《随园诗话》卷五第三十三条,第141页。
    2《随园诗话》卷五第七十七条,第158页。
    3《答祝芷塘太史》,《小仓山房尺牍》卷十,第202页。
    4《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十一条,第35页。
    5《随园诗话》卷三第三十四条,第79页。
    6《续诗品·灭迹》,《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23页。
    7《随园诗话》卷八第九十九条,第275页。
    8《随园诗话》卷八第六十六条,第262页。
    1《随园诗话》卷八第八十六条,第270页。
    2《寄鱼门》,《小仓山房诗集》卷七,第120页。
    3《佳句》,《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第789页。
    4《选诗》,《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第796页。
    5《阿珍》,《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45页。
    6《将近蒿壩望烟村中有瓦屋数间欣然慕之》,《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第603页。
    1《随园诗话》卷六第七十九条,第190页。
    2《答施兰垞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6页。
    1《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3页。
    2《答施兰坨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6页。
    3《答兰坨第二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7页。
    1《随园诗话》卷十三第二十条,第426页。
    2《随园诗话》卷十第八十四条,第348页。
    3《随园诗话》卷十二第八十六条,第408页。
    4《随园诗话》卷十三第四十条,第434页。
    1《随园诗话》卷五第四十一条,第144页。
    2《随园诗话》卷八第七十一条,第264页。
    3《答李少鹤书》,《小仓山房尺牍》卷八,第169页。
    1《随园诗话》卷三第六十六条,第91页。
    2《随园诗话》卷四第三条,第129页。
    3《与梅衷源》,《小仓山房尺牍》卷五,第99页。
    4《随园诗话》卷七第九十八条,第237页。
    5《与梅衷源》,《小仓山房尺牍》卷五,第99页。
    1《与邵厚庵太守论杜茶村文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第317页。
    2《随园诗话》卷三第五十条,第84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十第四十一条,第808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六十二条,第570页。
    3《随园诗话》卷一第三十五条,第16页。
    1《再与沈大宗伯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第285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第十九条,第610页。
    3《随园诗话》卷五第七十一条,第156页。
    1《随园诗话》卷十三第四十七条,第436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十四条,第550页。
    1《题柳毅祠》,《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8页。
    2王士祯撰《带经堂集》,《续编四库全书·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7页。
    3王士禛着《带经堂诗话·入神类》卷三,张宗柟纂集,夏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1月版,第69、83、53页。
    1郭茂倩编《白石郎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版,第684页。
    2《重过圣女祠》,《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1480页。
    3《随园诗话》卷七,第二十九条,第214页。
    4杨宜仑修,夏之荣、沈之本纂《嘉庆高邮州志·道光续增高邮州志》卷十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00页。
    1乾隆皇帝曾两过露筋祠,作过几首诗歌,其中有几句:“蚋嘬何能致命亡,扑彖露处亦何妨。讹传自是因彰善,实录芳踪惜失唐。”
    2《随园诗话》卷七,第二十九条,第214页。
    3袁枚的好友蒋士铨也有两首《露筋祠》诗:“朔雪炎风闪画旗,凄然一死嫂宁知?此心堪共夷齐语,三复东廊老米碑。”“香骨凭谁瘗腐余,贞魂曾否在空虚?虫声尚作惊雷响,愿乞灵风一扫除。”((《忠雅堂诗集》卷十二,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43页)若按袁枚的观点来看,这两首诗可算是笨中之笨了。
    4叶燮著《原诗·内篇上》,光绪梦篆楼本,第33页。
    1《随园诗话》卷十四第九十条,第482页。
    2《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二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25页。
    1《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章培恒、骆玉明合撰,《复旦学报》1996年第3期。
    2《登最高峰》,《小仓山房诗集》卷十,第193页。
    3《卓笔峰》,《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第627页。
    4《独秀峰》,《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第710页。
    5具体参见王英志《袁枚评传》第三章和第四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6《偶触》,《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五,第517页。
    1他写过一首讽刺诗《某学士已谪降矣,犹责余不以公服相迎。余虽谢过而退后,不能无诗》:“何苦篷门阁阁哗?私蛙犹道是官蛙。一枝红寥虽孤洁,生就人间琐碎花。”(《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五,第506)把某学士的虚张声势、乔作官威狠狠嘲讽了一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某学士此时已经“谪降”,对袁枚的威胁不大,所以后者才敢公然嘲讽。
    2《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35页。
    3袁枚诗中把自己比作落花的不只一处,而且不仅是把自己比作落花,那些身负奇才而不被赏识的人,在他诗中都被比作落花,比如《哀两生》诗:“吹花不上天,一坠且黄泉。”(《小仓山房诗集》卷五,第295页)就是把两个不被人欣赏的秀才比作“花”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33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5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四,第58页。
    3《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38页。
    4《小仓山房诗集》卷四,第57页。
    1约翰·巴罗著《我看乾隆盛世》,李国庆、欧阳少春译,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4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4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4页。
    2《诗经·齐风·还》,《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349页。
    3这六个词都有美善之意,意思差不多。
    4《留须》,《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四,第493页。
    5《小仓山房诗集》卷五,第295页。
    6《二乔》,《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8页。
    1《同一百九十三人试博学鸿词十保和殿下时班中无弱冠者诸王公都来疑年口号以对》,《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13页。
    2《琼林曲》,《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17页。
    3《留须》,《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4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版,第204页。
    5《子罕》,《论语注疏》卷九,何晏注,刑呙疏,朱汉民整理,张岂之审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半,第119页。
    6《俗吏篇》,《小仓山房诗集》补贵卷一,第942页。
    1《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350页。
    2《诗经·小雅·北山》,《毛诗正义》,同上,第796页。
    3《暑中感兴》,《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3页。
    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十三,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368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30页。
    3《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8页。
    4《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9页。
    5《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8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10页。
    1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二十五条,第11页。
    2《随园诗话补遗》卷二第六十九条,第59页。
    3从通俗闲适的诗歌内容和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来说,袁枚和白居易确有相似之处,以至于很多人都把袁枚比作白居易。袁枚在《读白太傅集三首》诗序中道:“人多称余诗学白傅,自惭闰时于公集殊未宣究。今年从岭南归,在香亭处借《长庆集》,舟中读之,始知阳货无心,貌类孔子。然余性不饮,又不佞佛,二事与太傅异矣。”《遣兴》一诗中又道:“随意闲吟没家数,被人强派乐天翁。”
    4赵翼著《瓯北诗话》卷四,霍松林、胡主佑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3月版,第38页。
    5刘熙载撰《艺概诗概》,袁津琥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第314页。
    6《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齐鲁书社2000年5月版,第646页。
    7《小仓山房诗集》卷五,第83页。
    1朱彝尊著《江湖载酒集》,《曝书亭集》卷二十四,世界书局,1937年5月版,第289页。
    2《解佩令·自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江湖载酒集》,同上,第312页。
    3《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34页。
    1《随园诗话》卷七第六十七条,第227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11页。
    3司马迁著《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300页。
    1《送裘叔度同年归觐》,《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1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1页。
    1刘义庆著《世说新语汇校集注》,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上海古籍所2002年12月版,第3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五,第79页。
    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262页。
    4叶嘉莹认为性灵“重在心灵与外物相交的一种感发作用”,就这个例了以及袁枚其他诗歌创作的一些特征来看,确实如此。见叶嘉莹著《(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迦陵论词从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314页。
    1《续诗品·著我》,《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三,第421页。
    2《随园诗话》卷六第五十条,第50页。
    3《随园诗话补遗》卷八第十五条,第742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13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15页。
    2《行路难》,《李太白全集》卷一,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第189页。
    3《雁门太守行》,《李贺诗歌集注》卷一,王琦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第52页。
    1《杜诗详注》卷十五,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357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九,第658页。
    1《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诗说注》卷二,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73页。
    1曹不著《杂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四,第401页。
    2孟浩然著《建德江宿》,《孟浩然诗集笺注》卷下,佟培基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60贝。
    3《夜泊牛渚怀古》,《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第1049页。
    4《船上卧月作》,《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16页。
    1《稼轩词编年笺注》卷四,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版,第338页。
    1柳宗元著《渔翁》,《柳宗元集》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19月版,第1252页。
    2王维撰《终南山》,《王右丞集笺注》卷七,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4页。
    3《随园诗话》卷四第六十五条,第122页。
    4贾岛著《送无可上人》,《长江集新校》卷三,李嘉言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月,第27页。
    1《小仓山房诗集补遗》卷二,第982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3页。
    3这一点在《晚睛簃诗汇》所收袁枚的其他诗中可以得到印证,比如《晚清簃诗汇》所收的一首《春柳》:“欲诉衷肠万万条,满身香雪未全飘。新丝买得刚三月,旧雨吹来似六朝。绿影自遮南北渡,春痕分护短长桥。五株一入先生传,不学柔枝乱折腰。”就是《双柳轩诗集》所收录而《小仓山房诗集》未收的,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九第六十四条中记载:“余有诗不入集中者,嫌其少作未工也。然终竟是尔时一种光景,弃之可惜,乃追忆而录之。……《咏柳》云:‘新丝买得刚三月,旧雨吹来似六朝。’”可见一斑。
    4袁枚对《双柳轩诗集》中的诗歌进行二次改动,分别收入《小仓山房诗集》和《小仓山房诗集补遗》,例子不止这一处,陈正宏在《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中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七古《俗吏篇》,这首诗也有《双柳轩诗集》、《小仓山房诗集》和《小仓山房诗集补遗》三个版本,而且修改的顺序也是一样,都是先把《双柳轩诗集》中的诗进行改动,收入《小仓山房诗集》,然后将改余所剩另行修改,收入《小仓山房诗集补遗》,造成《小仓山房诗集补遗》中的诗才是原貌的错觉。
    1至于《补遗》中改动的第三版,也是技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涂饰了作者的真实感情,去掉了最关键的“厌听舟人子,村语徒纷纷”一句后,苦吟时紧张焦虑的真实情绪就被冲淡了,变成了一首普通的创作诗,不再具有细节上的生动和真实。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第三十五条中说:“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要像初拓《黄庭》,刚到恰好处。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此境最难。予最爱方扶南《滕王阁》诗云:‘阁外青山阁下江,阁中无主自开窗。春风欲拓滕王帖,蝴蝶入帘飞一双。叹为绝调。后见其子某云:‘翁晚年嫌为少作,删去矣。’予大惊,卒不解其故。桐城吴某告予云:‘扶南三改《周瑜墓》诗,而愈改愈谬。’其少作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可称工矣。中年改云:‘大帝誓师江水绿,小乔卸甲晚妆红。’已觉牵强。晚年又改云:‘小乔妆罢胭脂湿,大帝谋成翡翠通。’真乃不成文理!岂非朱子所谓‘三则私意起而反惑’哉?扶南与方敏恪公为族兄。敏恪寄信,苦劝其勿改少作,而扶南不从。方知存几句好诗,亦须福分。”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袁枚自己身上,可称是“医人不自医”了。
    1《读白太傅集三首》,《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第708页。
    2朱克敬著《瞑庵杂识》,《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卷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2月版,第21页。
    3《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54页。
    4《九章·惜颂》,《楚辞校释》,蒋天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302页。
    5《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261页。
    6杨明著《言志与缘情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17页。
    2这不由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虽然袁枚与张爱玲没有太多共同之处,但这种年少轻狂、肆无忌惮的感觉倒是如出一辙。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4页。
    2《壬午·投宋于庭》,《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462页。
    3《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五,第275页。
    1《答蕺园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第526页。
    2同上。
    3《喜文玉至》,《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六,第313页。
    4《再赠文玉》,《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六,第313页。
    1《寄聪娘》,《小仓山房诗集》卷八,第421页。
    2《病中赠内》,《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八,第421页。
    3《玉台新咏笺注》,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11页。
    4耿传友在《王次回: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诗人》中谈到:“王次回的诗对当时一些重要文人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主盟诗界的王士禛和清初词人三大家之一的纳兰性德。”《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3月号。
    5这种香艳细节乃是艳情诗的灵魂,其艳入骨,才能销魂荡魄,比如王次回的“斗帐香篝漏烟,睡鞋暖窄困春眠。教郎被底摩挲遍,忽见红帮露枕边。”其大胆刺激之处虽然令道学家们瞠目结舌,但确实可称香艳的极致,比这略含蓄一点的,有和袁枚同时的著名诗人黄仲则的《绮怀十六首》,比如这两句:“玉钩初放钗初堕,第一销魂是此声。”其含蓄旖旎,勾人想象,亦是香艳的另一种极致。
    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903页。
    7《苏轼诗集》,苏轼著,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139页。页。
    8《花间集校》,赵崇祚辑,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7月版,第117页。
    1同上,第97页。
    2《元稹集》外集卷第六,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第676页。
    3《西安观察沈永之误闻余得风痹,以狼巴膏见寄,戏答一诗》,《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41页。
    4《随园诗话》卷一中载:“本朝王次回《疑雨集》,香奁绝调,惜其只成此一家数耳。沈归愚尚书选国朝诗,摈而不录,何所见之狭也!尝作书难之云:‘《关雎》为《国风》之首,即言男女之情。孔子删诗,亦存《郑》、《卫》,公何独不选次回诗?’沈亦无以答也。唐李飞讥元、白诗‘纤艳不逞,为名教罪人’。卒之千载而下,知有元、白,不知有李飞。或云飞此言见于杜牧集中。牧祖佑,年老不致仕,香山有诗讥之;故牧假飞语以诋之耳。”这一条记载很有意思,王次回是崇祯时人,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已去世,无论如何算不上“本朝”,然而袁枚却以沈德潜选本朝诗而不选王次回为由,加以批评,沈德潜不做回应,他就认为是“沈亦无以答也”,其实沈德潜很有可能是觉得这个批评完全站不住脚而不屑答言。袁枚在阐述自己诗学观点的 时候往往力求驳倒别人,词锋犀利而不顾自身漏洞。钱先生在《谈艺录补订》曾指出:“(袁枚)评近人诗,多凭耳食,一斑片羽,未识厥全。”又说“(袁枚)谈艺立说,往往图一时之快,未加周密考虑,因此常出现前后所说矛盾之处,时有可商。”就袁枚对于王次回的推崇和对沈德潜的批评来看,这个看法是颇有道理的。但无论如何,袁枚公开支持艳情诗,主张男女之情应该占情感的首位,这是对正统诗教的绝大冲击,也更加符合当代的观点。
    1卡夫卡非常喜欢的那首袁枚《寒夜》诗:“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衣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君知是几更天?”这里面的美人极有可能就是方聪娘。
    2《寄聪娘》,《小仓山房诗集》卷八,第144页。
    3《无题二首》,《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1615页。
    4《长相思》,《李太白全集》卷六,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第359页。
    1《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同上,第423页。
    2《陶怡云诗序》,《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一,第560页。
    3《随园诗话》卷八第七十九条,第267页。
    1《汤显祖诗文集》,徐朔方笺校,第三十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093页。
    2《随园诗话》卷六第二十五条,第170页。。
    3惠洪撰《冷斋夜话》,陈新点校,卷五,中华书局1988年7月版,第43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19页。
    1 《合奇序》,《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077页。
    2《钱竹初诗序》,《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第492页。
    3仔细研读袁枚的诗歌会发现,在他诗歌中出没最多的前人的影子,也就是他下意识地模仿和学习最多的两个诗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李贺,前者的例子比如袁枚的代表作之一《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全篇都有李白的影子,至于单句就更多,比如下文即将引到的《火灾行》中“出门四顾心惨裂”,和李白的“出门四顾心茫然”何其相似。后者的例子也非常多,例如《火灾行》中“倒卷黄河向天泻”,来自李贺的“卷起黄河向身泻”(《秦宫诗》),《南楼观雨歌》中的“龙堂乱把珍珠抛”(《小仓山房诗集》卷七,第120页),来自李贺的“闲取真珠掷龙堂”(《帝子歌》),再如《登华山》“白日死崖上”(《小仓山房诗集》卷八,第147页),和李贺的“酒客背寒南山死”(《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九节菖蒲石上死”(《帝子歌》)在修辞和意境上十分相近。当然,袁枚是转益多师的,他学习过的诗人不胜枚举,邱菽园在《五百石洞天挥塵》中说:“袁简斋先生自以其诗近唐之白居易,论者则谓宋之杨万里为宜。余按:先生居恒论诗,不喜唐宋分界之说,而要主于性情。是其于唐、宋诸家皆所祖述,而性之所近偶合于杨耳。”见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乾隆朝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5110页。但是无论白居易也好杨万里也好,对袁枚的影响大多在精神气质上,就艺术手法的学习而言,仍能感觉到袁枚对于李白和李贺的偏爱,他欣赏黄景仁,夸他是“今李白”,他诗中时不时会出现李贺的跌宕诡谲、造语奇丽的影子,也模仿李贺写过不少诗。李白和李贺都是“逞才”的典范,诗歌磅礴奇丽,纵横恣肆。袁枚对他们的偏爱和学习,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诗歌“逞才”的特征。
    4阮元著《儒林集传录存》,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明文书局,第124页。
    5《赠袁枚》,《郑板桥集详注》,王锡容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247页。。
    6(美)M.H.艾布拉姆斯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王宁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63页。
    7《遣怀杂诗》,《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一,第734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九第十八条,第773页。
    2《品画》,《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九,第666页。
    3《答东浦方伯信来问病》,《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七,第924页。
    4蒋士铨《论诗杂咏》,《忠雅堂诗集》卷二十五,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版,第1733页。
    5姚鼐著《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惜抱轩全集》卷十三,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154页。
    6《国朝诗人微略·听松庐诗话》卷三十,张维屏辑,《清代化记从刊》第22册,明文书局1986年1月版,版,第14页。
    7《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九,第669页。
    1《火灾行》,《小仓山房诗集》卷四,第59页。
    1《夜渡彭蠡风浪大作》,《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3页。
    1《洛神赋》,《曹植集校注》卷二,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84页。
    1《齿疾半年偶览唐人小说有作》,《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36页。
    2《揽镜》,《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四,第493页。
    3钱钟书著《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第99页。
    1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第357页。
    2《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6页。
    1《蜀道难》,《李太白全集》卷一,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第162页。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太白全集》卷十三,同上,第661页。
    2《南楼观雨歌》,《小仓山房诗集》卷七,第120页。
    3《帝子歌》,《李贺诗歌集注》卷一,王琦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第75页。
    4《梁台古意》,《李贺诗歌集注》卷四,王琦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第278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第二十八,第624页。
    1《随园诗话》卷十第六十一条,第339页。
    2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和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具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性。见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66页。
    3《推窗》,《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四,第421页。
    1《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466页。
    2《春日杂诗》,《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五,第275页。
    1《普陀寺》,《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第710页。
    2《牡丹花绝少并头者,真州吴园忽有此瑞。三月八日副使张东皋召同赏宴,为倡公宴诗一章面别赠花三绝句》,《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四,第485页。
    3《扬州康山诗为主人江春作》,《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五,第524页。
    4《看山有得作诗示霞裳》,《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第634页。
    5《步山下偶作》,《小仓山房诗集》卷六,第105页。
    6《春日杂吟》,《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五,第275页。
    7《谈美》,同上,第466页。
    8《苔》,《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33页。
    9《杨花》,《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33页。
    10《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02页。
    1《春日杂诗》,《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五,第275页。
    2《夜立阶下》,《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六,第310页。
    3《嘲柳》,《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第436页。
    1《随园诗话》卷一第二条,第2页。
    2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第35页。
    3《齐物论》,《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第56页。
    4《列了集释·汤问》,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84页。
    5《陶渊明集笺注》卷五,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4月版,第460页。
    6房玄龄等撰《晋书·嵇康传》,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1374页。
    7《列子集释·汤问》,同上,第178页。
    8《晋书·陶潜传》,同上,第2463页。
    9李延寿撰《南史·萧引传》,卷十八,列传第八,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504页。
    10司空图撰《与王驾评诗书》,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8486页。
    11严羽撰《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第26页。
    1《袁宏道集笺校》卷十,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463页。
    2《叙袁中郎先生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陆云龙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879页。
    3《童心说》,《李贽全集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建业、张岱注,2010年5月版,第一册,第276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第三十五条,第666页。
    1《月夜老姊、两姬挈阿迟泛舟西湖,予亦追全孤山,小饮而返》,《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第549
    1《水西亭夜坐》,《小仓山房诗集》卷七,第121页。
    1《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赵殿成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49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六,第91页。
    2诗人在这首诗中再次提到了他的祖母,提到了他成人之后仍然和祖母同起同卧,就如同孩了一般,“孙儿十八岁,怀抱犹在床”,可见祖母虽然已经不在,但在最亲近的家人之前,诗人还是把自已当作孩了的。
    1《诗经·齐风·鸡鸣》,《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348页。
    2《诗经·郑风·褰裳》,《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342页。
    3闻一多先生在《匡斋尺牍》中对这首诗有非常有趣的解读,推翻了之前普遍认为这首诗是讽刺贵族丑态的看法,认为是夫妻间带着开玩笑意味的揶揄调谑。
    4《陶渊明集笺注》卷十,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4月版,第304页。
    5《杜诗详注》卷二十,仇兆繁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793页。
    6《杜诗详注》卷二,同上,第81页。
    1《西江月·遣兴》,《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版,第486页。
    2《嗓》,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95年12月版,第279页。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文苑二·袁枚传》卷四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8月版,第13383页。
    4袁中道著《刘玄度集句诗序》,《珂雪斋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456页。
    5葛虚存著《清代名人轶事》,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53页。
    6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1789页。
    7《随园诗话》卷十五第三十九条,第502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5页。
    2《诗经·魏风·硕鼠》,《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359页
    3《曹邺诗注》,梁超然、毛水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15页。
    4《春秋左传正义·僖公元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1790页。
    5《诗经·小雅·何人斯》,《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454页。
    6《诗经·鄘风·相鼠》,《毛诗正义》,同上,第319页。
    7《春秋左传正义·文公十七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1860页。
    8《尚书正义》卷十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185页。
    1《诗经·周颂·闵予小子》,《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598页。
    2《诗经·小雅·节南山》,《毛诗正义》,同上,第440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5页。
    2从诗最后的“周公右,孔公左,始皇在旁手把火。删除六经质诸圣,黜陟百家来问我。”来看,诗人所针对的其实就足儒家经典,其他佛教与道教也好,刀笔之吏也好,只不过是陪绑而已。
    1王勃著《王子安集注》卷四,蒋清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28页。
    2《前录》,《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434页。
    1《白居易集》卷四十五,顾学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959页。
    2以袁枚对佛教的看法来论,他丝毫不为佛教所展示的彼岸世界而心动,他做过一首《放生所》,站在现世的立场上对佛教的所谓“放生”大加鞭挞,认为这种行为既虚伪又残忍:“天性人为贵,庖牺见理明。伤人不问马,宣尼分重轻。龟鳖称咸若,未必非杯羹。陋哉西方教,兼爱徒硁硁。人物混为一,不界浊与清。我来放生所,刺目尤心惊。鸡饿且啄距,牛呿半陷坑。顽鹅瘦于雀,仙鹿秽若蝇。是谓违物性,桎梏加天刑。放乃未尝放,生不如无生。”(《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第708页)又有一首《杂书十一绝句》:“不婚不嫁悟真如,我替如来大吃虚。未到百年人类尽,可将塔庙付龟鱼。”(《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六,第898页)
    3《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第608页。
    4钱钟书著《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30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第554页。
    2《萍乡纪事》,《小仓山房诗集》卷四,第6页。
    1《揽镜》,《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四,第347页。
    2《陶渊明集笺注》卷五,袁行霈撰,中华书局2003年4月版,第460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五,第528页。
    2例如前面章节中举过的《病中赠内》和《归家即事》,可以看出袁枚和妻子的感情虽不热烈,却不乏互相依恋和照顾。
    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五,第527页。
    1袁枚对之前诗人的模拟不仅体现在诗歌节奏和语言上,有时候还体现在在意上,沈其光在《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二中提到:“随园题子陵庙云:‘未必无心助文叔,巢、由两个误狂奴。’此偷宋人题吕仙庙诗‘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机轴也。又题施全庙云:‘雄心似在将军上,不斩金人斩太师。’此翻东坡题贾梁道庙诗‘如今更恨贾梁道,不杀公闾杀子元’意也。”(《民国诗话从编》第五册,第513页)
    2《续诗品·葆真》,《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18页。
    3《随园诗话》卷七第六十六条,第227页。
    4《答尹相国》,《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第316页。
    5《答蕺园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第526页。
    6《随园诗话》卷一第四十三条,第19页。
    7《随园诗话》卷三第二十九条,第77页。
    1《随园诗话》卷一第三十一条,第14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第420页。
    1《送虞山少宰从驾热河》,《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2页。
    2《韩碑》,《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908页。
    3《过华清宫绝句》,《樊川诗集注》卷二,冯集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版,第138页。
    4《夜坐吟》,《李贺诗歌集注》卷四,工琦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第259页。
    5《前出塞九首》其六,《杜诗详注》卷二,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22页。
    6《高轩过》,《李贺诗歌集注》卷四,同上,第290页。
    7《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诗歌集注》卷二,同上,第94页。
    8《公莫舞歌》,《李贺诗歌集注》卷二,同上,第138页。
    9《关山月》,《李太白全集》卷四,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第219页。
    10崔光著《十地经论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75页。
    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十三,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第1789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21页。
    2《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次日雪》,《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44页。这首诗的原句是“早识炎凉能顷刻,不妨清白足生涯。”后来被袁枚修改为现在的样子。
    1《杜牧墓》,《小仓山房诗集》卷八,第152页。
    2《八月二十九日同补萝、晴江探桂隐仙庵,归憩古林寺》,《小仓山房诗集》卷九,第171页。
    3《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七,第936页。
    4袁枚常常拿罗隐当作自己的偶像,因为罗隐屡试不第却诗名高筑,和袁枚政治上的失意经历有些微类似。袁枚写诗夸赞他“三生金榜无名字,一卷唐诗殿本朝。”(《罗昭谏墓》,《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2)将诗歌作为他最大的成就。显然袁枚对自己也抱着这种纵使仕途上一事无成,然而可以以诗名流芳百代的期许。
    5之所以说他不自觉,是因为他仍然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的诗中体现出来的都是最真实的。
    6《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三,第807页。
    1《改诗》,《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五,第286页。
    2《许宾穆阁学以吊丧被劾南归》,《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21页。
    1《到石梁观瀑布》,《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第610页。
    1《国朝诗人微略·听松庐诗话》卷三十,张维屏辑,《清代传记从刊》第22册,明文书局1986年1月版,第14页。
    2洪亮吉撰《北江诗话》卷一第十条,陈迩冬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4页。
    3《偶阅小仓山房诗再题》,《赵翼诗编年全集》卷五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683页。
    4李调元撰《雨村诗话》卷二,詹杭伦,沈时蓉校正,巴蜀书社2006年12月版,第69页。
    1铃木虎雄著《中国诗论史》,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224页。
    2《钱竹初诗序》,《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第493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八,第147页。
    2《小仓山房诗集》卷二,第30页。
    1《随园诗话补遗》卷九第十八条,第773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第687页。
    2《诗经·小雅·鱼丽》,《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417页。
    3《名都篇》,《曹植集校注》卷三,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484页。
    1《诗经·小雅·湛露》,《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420页。
    2《诗经·小雅·鹿鸣》,《毛诗正义》,同上,第405页。
    3《箜篌引》,《曹植集校注》卷三,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459页。
    4《行路难》,《李太白全集》卷一,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第189页。
    5《将进酒》,《李贺诗歌集注》卷四,王琦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第312页。
    6《相劝酒》,《李贺诗歌集注》卷四,同上,第271页。
    1《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第484页。
    2《己亥杂诗》第一百七十,《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523页。
    3《龚自珍全集》,同上,第488页。
    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第35页。
    2《己亥杂诗》第五,《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509页。
    3参见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序言,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
    4《壬午·投宋于庭》,《龚自珍全集》,同上,第462页。
    5龚自珍还有一首关于宋于庭的诗,“玉立长身宋广文,常州重到忽思君”(《已亥杂诗》第一百三十九首),和袁枚《少年行》中的“谁家玉貌马上郎……一杯酒寄相思人”颇有相似之处。
    6《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六,《龚自珍全集》,同上,第521页。
    7《小仓山房诗集》卷一,第3页。
    8《己亥杂诗》第十,《龚自珍全集》,同上,第509页。
    1《己亥杂诗》其二百五十一,《龚自珍全集》第十辑,龚自珍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532页。
    1《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509页。
    [1]《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2]《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3]《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4]《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撰,何文光整理,中华书局,1982年。
    [5]《说文解字》,(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
    [6]《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98年。
    [7]《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
    [8]《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
    [9]《清史稿》,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
    [10]《清仁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11]《皇清名臣奏议》,(清)琴川居士辑,清光绪二十八年云间丽泽学会石印本。
    [12]《儒林集传录存》,(清)阮元著,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
    [13]《(乾隆)温县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14]《(乾隆)河南府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15]《(乾隆)商水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16]《(道光)河内县志》,道光五年(1825)刊本。
    [17]《嘉庆高邮州志·道光续增高邮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8]《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齐鲁书社,2000年。
    [19]《老子校释》,老子撰,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1984。
    [20]《荀子新注》,荀子撰,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中华书局,1979年。
    [21]《庄子集释》,庄子撰,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22]《列子集释》,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23]《艺文类聚》,(唐)欧阳询主编,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24]《世说新语汇校集注》,刘义庆著,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上海古籍所2002年12月版。
    [25]《艺舟双楫》,(清)包世臣撰,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3月影印本。
    [26]《啸亭杂录》,(清)昭梿撰,中华书局,1980年。
    [27]《癸巳类稿》,(清)俞正燮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辍耕录》,(元)陶宗仪撰,中华书局,1995年。
    [29]《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0]《履园丛话》,(清)钱泳撰,中华书局,1979年。
    [31]《听雨丛谈》,(清)福格撰,汪北平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32]《暝庵杂识》,(清)朱克敬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33]《弘明集》,(梁)僧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
    [34]《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
    [35]《玉台新咏笺注》,(南朝陈)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
    [36]《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校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
    [37]《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清)逯钦立辑,中华书局,1988年。
    [38]《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
    [39]《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2003年。
    [40]《魏文帝集》,(魏)曹丕撰,扫叶山房藏版。
    [41]《曹植集校注》,(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2]《陶渊明集笺注》,(晋)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
    [43]《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4]《孟浩然诗集笺注》,(唐)孟浩然撰,佟培基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5]《王右丞集笺注》,(唐)王维撰,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6]《李太白全集》,(唐)李白撰,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
    [47]《杜诗详注》,(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
    [48]《韩愈全集》,(唐)韩愈撰,钱仲联、马茂元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9]《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
    [50]《柳宗元集》,(唐)柳宗元著,中华书局,1979年。
    [51]《李贺诗歌集注》,(唐)李贺撰,(清)王琦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52]《樊川诗集注》,(唐)杜牧撰,冯集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3]《李商隐诗歌集解》,(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4年。
    [54]《苏轼诗集》,(宋)苏轼撰,黄任轲、朱怀春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5]《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6]《空同先生集》,(明)李梦阳撰,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57]《李贽全集注》,(明)李贽撰,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8]《汤显祖诗文集》,(明)汤显祖撰,徐朔方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9]《袁宏道集笺校》,(明)袁宏道撰,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0]《珂雪斋集》,(明)袁中道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61]《曝书亭集》,(清)朱彝尊撰,世界书局,1937年。
    [62]《饮水词笺校》,(清)纳兰容若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中华书局,2005年。
    [63]《双柳轩诗集》一卷,《文集》一卷,(清)袁枚撰,清乾隆十一年刻本。
    [64]《袁枚全集》,(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编,凤凰出版社,1993年。
    [65]《郑板桥集详注》,(清)郑燮撰,王锡容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66]《戴震全书》,(清)戴震撰,张岱年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
    [67]《忠雅堂诗集》,(清)蒋士铨撰,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8]《赵翼诗编年全集》,(清)赵翼撰,华夫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69]《潜研堂集》,(清)钱大昕撰,吕友仁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0]《章氏遗书》,(清)章学诚撰,商务印书馆,1936年。
    [71]《两当轩集》,(清)黄景仁撰,李国章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2]《校礼堂文集》,(清)淩廷堪撰,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
    [73]《船山诗草》,(清)张问陶撰,中华书局,1986年。
    [74]《揅经室集》,(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
    [75]《龚自珍全集》,(清)龚自珍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76]《龚自珍己亥杂诗注》,(清)龚自珍撰,刘逸生注,中华书局1980年。
    [77]《文心雕龙校证》,(南朝梁)刘勰撰,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8]《钟嵘<诗品)校释》,(南朝梁)钟嵘撰,吕德申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9]《冷斋夜话》,(宋)惠洪撰,陈新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80]《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81]《皇明十六家小品》,(明)陆云龙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82]《带经堂诗话》,王士禛撰,张宗柟纂集,夏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83]《原诗》,(清)叶燮撰,光绪梦篆楼本。
    [84]《北江诗话》,(清)洪亮吉撰,陈迩冬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85]《国朝诗人徵略》,(清)张维屏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86]《国朝汉学师承记》,(清)江藩撰,钟哲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
    [87]《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杜未末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88]《清代学者像传合集》,叶衍兰、叶恭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9]《晚晴籍诗话》,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90]《清诗纪事》,钱仲联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91]《清诗话》,丁福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92]《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3]《民国诗话丛编》,张寅彭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94]《袁枚评传》,杨鸿烈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辑938册。
    [95]《随园诗说研究》,顾远芗著,中国书店,1988年。
    [96]《袁枚评传》,王英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7]《袁枚诗论》,石玲著,齐鲁书社,2003年。
    [98]《子才子:袁枚传》,罗以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99]《袁枚诗学述论》,胡明著,黄山书社,1986年。
    [100]《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友网络研究》,王标著,三联书店,2008年。
    [101]《性灵派研究》,王英志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2]《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3]《中国诗的神韵格调及性灵说》,郭绍虞撰,华正书局,1975年。
    [10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05]《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二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6]《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107]《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
    [108]《宋诗选注》,钱钟书著,三联书店,2002年。
    [109]《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
    [110]《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王国维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1]《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2]《鲁迅全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113]《陈寅恪集》,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
    [114]《周作人自编文集》,周作人著,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5]《朱自清说诗》,朱自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6]《诗言志辨》,朱自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7]《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18]《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9]《中国经学史十讲》,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0]《走出中世纪(增订本)》,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1]《清代七百名人传》,蔡冠洛编著,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年。
    [122]《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23]《清代名人轶事》,葛虚存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124]《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25]《美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26]《中国诗论史》,(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7]《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8]《清代文学评论史》,(日)青木正儿著,杨铁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29]《中国文学思想史》,(日)青木正儿著,郑梁生、张仁青译,台湾开明书店,1977年。
    [130]《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美)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31]《文学理论》,(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
    [132]《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王宁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3]《叫魂》,(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34]《我看乾隆盛世》,(英)约翰·巴罗著,李国庆、欧阳少春译,中国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135]《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乔治·斯当东著,叶笃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136]《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美)韩书瑞、罗友枝著,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7]《袁简斋与章实斋之思想与其文论》,郭绍虞撰,《学林》1941(8)。
    [138]《袁枚全集校补》,陈正宏撰,《中国文学研究》第三辑,2000年。
    [139]《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陈正宏撰,《中山大学学报》2008(1)。
    [140]《从袁枚佚札佚文看随园诗话版本及刻书时间》,包志文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1)。
    [141]《20世纪后20年袁枚研究述评》,汪龙麟撰,《苏州大学学报》2005(1)。
    [142]《“为天强派作诗人”——袁枚散馆外放的“前因”及其婉拒乾隆临幸随园考论》,杜贵晨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43]《王次回: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诗人》,耿传友,《中国韵文学刊》2006(2)。
    [144]《艳诗该如何对待——由袁枚、沈德潜之争谈中国艳诗的历史命运》,耿传友撰,《文艺理论研究》2011(4)。
    [145]《言志与缘情辨》,杨明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
    [146]《随园集外诗考辩》,罗以民撰,《文献》2007(3)。
    [147]《袁枚集外文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二跋考——兼订正其两次湖楼诗会时间的误记》,王英志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1)。
    [148]《袁枚集外诗文二十二则》,赵厚均撰,《苏州大学学报》2008(6)。
    [149]《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石玲撰,《兰州大学学报》1999(2)。
    [150]《清代袁枚研究发微》,汪龙麟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