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郭绍虞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成就与历史地位已有公论。本文对郭绍虞的定位不纯粹以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设为参照,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理论的总体发展框架下,在全球化语境中,以一种学术的、文学的、文化的反思视域,重新审视“郭绍虞经验”,以期发掘其中可以对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挥建构性作用的理论诉求和价值取向。
     本文以文学阐释学、文化诗学为主要方法,兼采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将郭绍虞的学术体系与其“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理想作为一个有机体,通过历史梳理与现象分析相结合,细绎其中国诗学批评的知识形态、理论范式和文学批评观。通过剖析其主体人格个性及新文化思潮、近现代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实证性地阐发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现代性表征,并力图从文化、学术和个性心理的角度,反思其所以存在矛盾和局限的可能原因,探寻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性价值。
     本文认为,郭绍虞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为核心领域,以诗学范畴批评、诗话考论、诗学语言批评和文体学批评为知识维度,构建了自己完整的学术体系;他以自己独特的材料和方法,建构了“以问题为纲”的研究范式、历史还原的诠释范式,并呈现出文化诗学的意义范式;他坚守狷而时狂的知识分子人格,积极实践着“五四”科学精神与“整理国故”思潮,自觉接受、融合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近现代文艺美学思想。郭绍虞的中国诗学批评一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无法避免的矛盾和局限。
     郭绍虞的学术理想是“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此一理想之最终未能实现,是由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与主体个性及其学术习性之间一时无法消解的矛盾造成的。这不是郭绍虞个人的矛盾与遗憾,这是郭绍虞一代人的集体困境与遗憾。。至今,“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还是中国文学理论界未完成的任务!郭绍虞为我们指明了一种方向,我们也可以返回到郭绍虞,从中获取某些知识资源、思想资源,为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探究可能的路径。
Guo Shao-yu,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established his historical status and won the positive public opinion with his outstand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Instead of purely positioning his achievement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locate them within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examine "Guo Shao-yu's Experience" from a reflectively academ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with the intention to dig out some valuable theoretical aspiration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which will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in formulating literary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opting literary hermeneutics and cultural poetics as the main methodologies and post-colonial critical theory as the auxiliary one, this dissertation treats Guo's academic system and his academic ideal of formulating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organic whole, sorting out meticulously his epistemic configurations and theoretical paradigms of Chinese poetic criticism, and his views on literary criticism by means of combining a historical unraveling and phenomenal analysis. By analyzing hi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impact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s on him,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lluminate empirically the originating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 modernity of Guo's Chinese poetic criticism emerged, and reflect on the possible causes for its contradictions and limitations from a cultural and academic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psychology, and its constructive value for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asserts that Guo constructed a complete academic system wit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s its cor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categorical criticism of Chinese poetics,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ics, the linguistic and stylistic criticism of Chinese poetics as its epistemic dimensions. He created a question-based research paradigm, a hermeneutic paradigm featuring historical reduction and an interpretive paradigm for cultural poetics. Adhering to the moral integrity of an intellectual who was sometimes unbridled, Guo lived out actively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spirit of the movement of "rearrang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 and consciously accepted Marxism and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s and fused them. On the one hand, Guo's Chinese poetic criticism displayed distinctive modern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led to inevitable academic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
     Guo's academic ideal was to formulate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failed to be realized at last due to the irresolvabl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ver changing social contexts and his personality and academic stand. This is not only the personal dilemma and regrets of Guo's own, but those of Guo's generation. Up to this day, the formula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has been a task unfinished for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circles. Guo Shao-yu pointed out a direction for us. We can return to Guo Shao Yu to gain further access to some of the knowledge resources, intellectual resources so as to explore possible route to build a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引文
①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39-542页。
    ②饯锺书:《论复古》,原载《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0月17日。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7-334页。
    ①兢耕:《“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②唐弢:《狂狷人生——纪念郭绍虞先生》,《唐弢文集》(第四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91页。
    ③王元化:《记郭绍虞》,《思辨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前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蒋凡、郭信和编:《郭绍虞说文论·导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李咏吟:《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文艺学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279页。
    ④王元化:《记郭绍虞》,《思辨录》,第171页。
    ①申小龙:《中国语文精神之文化反思——郭绍虞语法哲学研究》,《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②叶云鹏:《试论郭绍虞的大学语文教育思想》,《台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③汪春泓:《肇端既邃密后来加深沉——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7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①董乃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董文后简约为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编著:《文学史学史》(第三卷)之一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409页;后又被全文编入其自著的《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第三章,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刘竞飞:《象牙塔内故纸堆中——郭绍虞教授传论》,陈思和、周斌:《名师名流》(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彭玉平、吴承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①王先霈:《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创新和继承——郭绍虞等人治学经验及其现实启示意义》,《华中帅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②郭绍虞:《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③李咏吟:《诗学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353页。
    ①韩经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249页。
    ②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55页。
    ①郭绍虞:《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①蒋寅:《学术的年轮》,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2页。
    ①[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绪论”,王宇根、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②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第10页。
    ③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5页、第8页。
    ④张海明:《古代文论研究学科性质的思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⑤刘象愚:《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代译序)》,[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16页。
    ②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页。
    ③[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④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
    ⑤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郭绍虞:《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②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海登·怀特:《“描述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与历史写作》,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第45页。
    ①郭绍虞:《我是怎样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郭绍虞、周谷城等:《怎样学好大学文科:专家学者治学经验谈》,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②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郭绍虞:《我是怎样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怎样学好大学文科:专家学者治学经验谈》,第5页。
    ④郭绍虞:《我是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林》,1980年第1期。
    ⑤郭绍虞的全部著述,详见本文之《附录:郭绍虞学术年表》。本段参考了蒋凡《学海扬帆七十春——郭绍虞教授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研究》(见《郭绍虞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董乃斌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见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刘竞飞的《象牙塔内故纸堆中——郭绍虞教授传论》(见陈思和、周斌主编:《名师名流》上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谨此致谢。
    ①郭绍虞:《我是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林》,1980年第1期。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页。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自序》(上编)说:“《文心雕龙》在论述各家论文之后,给以一个总评,称谓‘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我以为这个评语,可以用来对照自己的治学方法,因即以照隅名室;而且‘照隅’二字的字音和‘绍虞’有些相近,取以自做,恰正合适。”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页。
    ④此据《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记。《郭绍虞自传》(见《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记丛书)》第10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又称此文1926年发表于《文艺》一卷二号,恐有误。按:《文艺》1926年一卷二号已刊载《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系《中国文学演化概述》和《中国文学演进之趋势》二文的合写),同一期杂志不大可能刊载两篇内容重复的文章。
    ①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0页。
    ①1937年,郭绍虞又作《文笔再辨》(《文学年报》第三期),分析六朝时代的“文学”观念及演化。
    ②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88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①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6页。
    ②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第7页。
    ③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第9页。
    ①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②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第6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后记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99-700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再版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再版前言》,第1页。
    ③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第540页。
    ④王元化:《记郭绍虞》,《思辨录》,第170页。
    ①郭绍虞:《宋诗话考·序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②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校释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页。
    ③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校释说明》,第2页。
    ①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第169-170页。
    ②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前言》(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③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校释说明》,第2页。
    ①郭绍虞:《清诗话续编序》,《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②郭绍虞:《夙愿五十载》,《照隅室杂著》,第440页。
    ③郭绍虞:《谚语的研究》,《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1页。
    ④郭绍虞:《谚语的研究》,《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20页。
    ⑤郭绍虞:《谚语的研究》,《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9页。
    ①郭绍虞曾自述:“我的治学方法重在好思。这一点是胡适之先生教导我的。以前,胡先生常讲三个‘w’,我在这三个‘w’中,特别重在‘why’一词,处处都要追究一个‘为什么’,这对我的治学很有帮助,尤其在汉语语法修辞这方面得到较大的启发。”参见《骈文文法初探》,《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88页。
    ②郭绍虞:《试论汉语助词和一般虚词的关系》,《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10页。
    ①郭绍虞:《试论汉语助词和一般虚词的关系》,《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16页。
    ②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前言》,第4页。
    ③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前言》,第7页。
    ①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前言》,第11页。
    ②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前言》,第15页。
    ③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前言》,第16页。
    ④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前言》,第17页。
    ⑤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前言》,第22页。
    ⑥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后记》,第758页。
    ⑦郭绍虞:《骈文文法初探》,《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92页。
    ①郭绍虞:《骈文文法初探》,《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93页。
    ②郭绍虞:《骈文文法初探》,《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410页。
    ③郭绍虞:《骈文文法初探》,《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414页。
    ④郭绍虞:《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10页。
    ①郭绍虞:《作文摘谬实例序——一个国文教学法中的新问题》,《照隅室杂著》,第455页。
    ②郭绍虞:《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照隅室杂著》,第213页。
    ③郭绍虞:《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照隅室杂著》,第218页。
    ④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语文通论(正编)》,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第87-88页。
    ⑤郭绍虞:《语义通论自序》,《语文通论(正编)》,第4页。
    ①郭绍虞:《学文示例·编例》,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第1页。
    ②郭绍虞:《学文示例·编例》,第1页。
    ③郭绍虞:《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照隅室杂著》,第216页。
    ④郭绍虞:《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照隅室杂著》,第215页。
    ⑤郭绍虞:《作文摘谬实例序——一个国文教学法中的新问题》,《照隅室杂著》,第460页。
    ⑥朱自清:《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①郭绍虞:《作文摘谬实例序——一个国文教学法中的新问题》,《照隅室杂著》,第458页。
    ②《新诗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①郭绍虞:《温存》,《雪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107页。
    ②郑振铎:《短序》,《雪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①据唐弢回忆,抗战胜利后,郭绍虞把《从文人的性情思想论到狷性的文人》送到《文艺复兴》准备发表的时候,郑振铎看后十分惊喜,“一面展读,一面兴高采烈地叫道:‘了不起!绍虞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论文,你看!’他读一张,随手递给我一张。我就这样先睹为快地把它读完了”。唐弢《狂狷人生——纪念郭绍虞先生》,《唐弢文集》第四卷,第386-387页。
    ②郭绍虞:《民主与狂狷精神》,《照隅室杂著》,第293页。
    ③郭绍虞:《论狂狷人生》,《照隅室杂著》,第296页。
    ④郭绍虞:《从文人的性情思想论到狷性的文人》,《照隅室杂著》,第341页。
    ①郭绍虞:《从文人的性情思想论到狷性的文人》,《照隅室杂著》,第338页。
    ②郭绍虞:《我是怎样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郭绍虞、周谷城等:《怎样学好大学文科:专家学者治学经验谈》,第2页。
    ③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3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①汀涌豪:《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②罗宗强:《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罗宗强编:《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此文为该书序言。
    ③陈寅恪:《致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2页。
    ④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49页。
    ①冯天瑜、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从概念史到文化史》, 《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
    ②近年来,一批中外学者在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中国大陆方面,有钟少年《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中国近代新词语谈蔽》,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封建”考论》,史有为《汉语外来语》、《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等;港台方面,有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李知沉《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等;日本方面,有铃木贞美《日本的文学概念》,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术用语的形成与传播——以地理学用语为中心》,陈力卫《和制汉语的形成及其展开》等;德国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英国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美国大卫·K·诺格尔《世界观的历史》等。参见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2007年3月30日;冯天瑜、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现状与未来》,《社会科学报》,2007年8月16日;宫敬才《构建历史文化语义学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①郭绍虞:《文笔说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292页。
    ①郭绍虞:《先秦儒家之文学观》,《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51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20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22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页。
    ⑤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70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25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神”“气”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6页。
    ③郭绍虞:《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33页。
    ④郭绍虞:《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36页。
    ⑤郭绍虞:《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41页。
    ⑥郭绍虞:《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42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9页。
    ②[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③钟惺:《诗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91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0页。
    ⑤王夫之:《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39贞。
    ①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前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郭绍虞:《清诗话·前言》,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页。
    ③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④郭绍虞:《清诗话·前言》,王夫之等撰:《清诗话》,第3页。
    ⑤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页。
    ⑥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第545页。
    ①董乃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②“考”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项:(一)考述作者生平简历:(二)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存佚残情况;(三)考成书时间及书名之别称、异名;(四)考版本之源流分合及演变;(五)介绍历来对该书之评论。
    ③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O-11页。
    ④郭绍虞:《宋诗话考》,第11-12页。
    ⑤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校释说明》,第2页。
    ①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第149-150页。
    ②郭绍虞:《前言》,杨伦笺注:《杜诗镜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③郭绍虞:《前言》,杨伦笺注:《杜诗镜诠》,第1页。
    ④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93页。
    ⑤董乃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21页。
    ⑥郭绍虞:《浅谈清代诗话的学术性》,《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1期.
    ⑦郭绍虞有感于文学批评史上“诗话虽多,而专论诗话以成书者则不多”的缺憾,打算写一部“专论诗话”的书。《诗话从话》即是这个学术构想的初步实践。
    ⑧郭绍虞:《诗话丛话》,《照隅室杂著》,第228页。
    ⑨郭绍虞:《诗话从话》,《照隅室杂著》,第283页。
    ①郭绍虞:《诗话丛话》,《照隅室杂著》,第282页。
    ②郭绍虞:《诗话丛话》,《照隅室杂著》,第280页。
    ③郭绍虞:《诗话丛话》,《照隅室杂著》,第282页。
    ④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6页。
    ⑤朱自清:《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97页。
    ⑥郭绍虞:《诗话丛话》,《照隅室杂著》,第268页。
    ⑦郭绍虞:《诗话丛话》,《照隅室杂著》,第266页。
    ①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②蒋凡:《导言》,《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7页。
    ②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89页。
    ③郭绍虞:《语义学与文学》,《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41页。
    ④郭绍虞:《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29页。
    ⑤郭绍虞:《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0页。
    ⑥郭绍虞:《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74页。
    ⑦郭绍虞:《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56页。
    ①郭绍虞:《关于七言律诗的音节问题兼论杜甫的拗体》,《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21页。
    ②郭绍虞:《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29页。
    ③郭绍虞:《照隅室诗谈》,《照隅室杂著》,第358页。关于诗歌之“韵”,郭绍虞之《永明声病说》论之甚详,可参。
    ④郭绍虞:《中国语言所受到文字的牵制》,《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13页。
    ⑤郭绍虞:《照隅室诗谈》,《照隅室杂著》,第361页。
    ⑥郭绍虞:《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2页。
    ①郭绍虞:《声律说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255页。
    ②郭绍虞:《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03页。
    ③详见郭绍虞:《骈文文法初探》,《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88-419页。
    ④郭绍虞:《文气的辨析》,《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21页。
    ⑤郭绍虞:《永明声病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218页。又,郭绍虞认为,永明体系指其诗中的声律特征而言的,但永明体所注意的只是一句两句中的声律,还没有注意到通篇的声律。
    ⑥郭绍虞:《从(高调歌)谈起》,《照隅室杂著》,第364页。
    ⑦郭绍虞:《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0页。
    ⑧郭绍虞:《中国语词的声音美》,《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30页。
    ⑨郭绍虞:《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29页。
    ①参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第十一章,腾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郭绍虞:《中国语词的声音美》,《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37页。
    ③郭绍虞:《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03-104页。
    ④参见郭绍虞:《论歌小记》,《照隅室杂著》,第205页。
    ⑤郭绍虞:《关于七言律诗的音节问题兼论杜甫的拗体》,《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28页。
    ⑥郭绍虞:《谈方言文学》,《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72页。
    ①郭绍虞:《文艺教育的方向》,《照隅室杂著》,第355页。又,郭绍虞《论吴体》从体制、风格、律调等层面阐述了吴体的“民间诗体”性质。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55-470页。
    ②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语文通论》,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第100页。
    ③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语文通论》,第99页。
    ④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7页。
    ⑤郭绍虞:《文笔说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292页。
    ⑥郭绍虞:《(语文通论)自序》,《照隅室杂著》,第464页。
    ⑦郭绍虞:《(语文通论)自序》,《照隅室杂著》,第494-465页。
    ⑧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5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演化概述》,《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0页。
    ③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1页。
    ①朱自清:《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朱自清全集》第三卷,第296页。
    ②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2页。
    ③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2-493页。
    ④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4页。
    ⑤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5页。
    ⑥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5页。
    ⑦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96页。
    ⑧郭绍虞:《试论文体分类学与修辞学的关系》,《照隅室杂著》,第410页。
    ⑨郭绍虞:《试论文体分类学与修辞学的关系》,《照隅室杂著》,第410页。
    ①郭绍虞:《(文章流别论)与(翰林论)》,《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48页。
    ②郭绍虞:《试论文体分类学与修辞学的关系》,《照隅室杂著》,第418页。
    ③郭绍虞:《试论文体分类学与修辞学的关系》,《照隅室杂著》,第418页。
    ④郭绍虞认为,中国文体与文学观念的演进密不可分,孔子于“文学”一义中就兼论韵体的诗和散体的文两项。见《所谓传统的文学观》,《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26页。
    ⑤郭绍虞:《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80页。
    ⑥郭绍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86页。
    ①郭绍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87页。
    ②郜元宝:《当蝴蝶飞舞时——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③简宗梧:《赋体因子的解析与再造》,国科会NSC-90-2411-H-035-004期末报告,http://myweb.ncku.edu.tw/-gtlias/course/3/fu03.doc。
    ④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⑤郭绍虞:《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47页。
    ⑥郭绍虞:《文笔说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309页。
    ①郭绍虞:《文笔说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309页。
    ②郭绍虞:《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68-569页。
    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②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序”,第4页。
    ③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9页。
    ④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1页。
    ⑤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00页。
    ⑥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第540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书林》,1980年第1期。
    ④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书林》,1980年第1期。
    ⑤王运熙:《前言》,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⑥董乃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见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37-338页。
    ⑦按库恩的观点,没有范式,就没有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家。他说:“科学家面对反常和反例时并不拒斥范式,这一概括在许多这样的地方都表现出来了。科学家不能一面拒斥范式,一面又仍然是科学家。”见《科学革命的结构》,第72页。
    ⑧郭绍虞:《试论(文心雕龙)》,《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11页。又,郭绍虞自述其治学方法,“以照隅名室”,“照隅”二字即取自《文心雕龙·序志》之“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此亦可见刘勰在其心目中的分量。参《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自序”。
    ①郭绍虞:《关于(文心雕龙)的评价问题及其他》,《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1页。
    ②郭绍虞:《关于(文心雕龙)的评价问题及其他》,《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1页。
    ③郭绍虞:《关于(文心雕龙)的评价问题及其他》,《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页。
    ④郭绍虞:《怎样读书和怎样在读书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照隅室杂著》,第373页。
    ⑤转引自顾廷龙:《悼念郭绍虞先生》,《解放日报》,1984年7月1日。
    ⑥郭绍虞:《元遗山论诗绝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250页。
    ①郭绍虞:《元遗山论诗绝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247页。
    ②郭绍虞:《元遗山论诗绝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251页。
    ③郭绍虞:《性灵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68页。
    ④郭绍虞:《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256页。
    ⑤郭绍虞之此类文章,多达十数篇,如:《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1930),《作文摘谬实例序——一个国文教学法中的新问题》(1941),《论中国文学中的音节问题》(1947),《关十(文心雕龙)的评价问题及其他》(1956),《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道”的问题》(1957),《从(马氏文通)所想起的一些问题》(1959),《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问题》(1979),《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79),《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问题》(1980),《再论文言白话问题》(1982)等。
    ①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第540页。
    ②郭绍虞:《神韵与格调》,《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04页。
    ③郭绍虞:《神韵与格调》,《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04页。
    ④郭绍虞:《神韵与格调》,《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04-405页。
    ⑤王元化:《论郭绍虞》,《思辨录》,第170页。
    ①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85页。
    ②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小笺》,第86-87页。
    ③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小笺》,第87页。
    ①转引自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香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7-48页。
    ②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③斯托扬诺维奇:《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派模式》,转引自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56页。
    ④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①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①王元化:《论郭绍虞》,见王元化:《思辨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②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书林》,1980年第1期。
    ③[荷兰]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④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21页。
    ⑤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11页。
    ①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第255页。
    ②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第256页。
    ③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第257页。
    ④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第246页。
    ⑤郭绍虞:《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2-3页。
    ⑥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93页。
    ①[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所谓事物的被给予,就是指事物在现象中这样或那样地显现自己。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倪梁康主编:《面向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③张庆熊:《“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对现象学和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的反思》,《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①罗宗强:《宋代文学思想史·序》,见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③参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2-275页。
    ①郭绍虞:《神韵与格调》,《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92页。
    ②郭绍虞:《神韵与格调》,《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93页。
    ③郭绍虞:《先秦儒家之文学观》,《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54-155页。
    ④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第33页。
    ⑤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⑥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译者序言”,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第278页。
    ②郭绍虞:《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③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④海登·怀特:《“描述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与历史写作》,见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⑤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导论:历史的诗学”,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0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郭绍虞:《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32-133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8页。
    ⑤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9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①胡适:《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序》,《胡适全集》第1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②钱锺书:《论复古》,见钱锤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9页。
    ③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作者自序:中国与西方的对话”(增订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页。
    ④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第16-17页。
    ⑤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3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12页。
    ①董乃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第332页。
    ②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第245页。
    ③郭绍虞:《怎样读书和怎样在读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照隅室杂著》,第372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531页。
    ⑤参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540页。
    ⑥郭绍虞:《关于(沧浪诗话>讨论的补充意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162页。
    ①傅伟勋:《从德法之争谈到儒学现代诠释学课题》,《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1993年4月号。
    ②郭绍虞:《怎样读书和怎样在读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照隅室杂著》,第372页。
    ③[瑞士]H.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林克、赵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页。
    ①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编者导言”,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第6页。
    ③笔者以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前的《以诗代序》,无论话语模式,还是意义表达,都颇令人玩味。
    ④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48页。
    ①郭绍虞:《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44页。
    ②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③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④斯蒂芬·葛林伯雷:《通向一种文化诗学》,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第1页。
    ⑤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前言”,第2页。
    ①童庆炳:《我所理解的“文化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诗学》,在“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0年5月。
    ②陈太胜:《走向文化诗学的中国现代诗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③参赵宪章:《也谈思想史与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8日。
    ①李咏吟:《诗学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②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书林》,1980年第1期。
    ③郭绍虞后来回忆说:“那时顾颉刚在北大也是新潮社的主要人物。叶圣陶和我都为新潮社写稿,颉刚也就介绍我俩入社。”郭绍虞:《我是怎样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周谷城等:《怎样学好大学文科》,第2页。
    ④据说,文学研究会酝酿之初,本没有茅盾、叶圣陶,还是郭绍虞提名介绍的。吴中杰:《与古人交友的人——记郭绍虞先生》,《海上学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郭绍虞:《谚语的研究》,《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4页。
    ②郭绍虞:《谚语的研究》,《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6页。
    ③郭绍虞:《谚语的研究》,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1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演化概述》,《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3页。
    ①郭绍虞:《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2页。
    ②张世保:《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0页。
    ③郭绍虞:《关十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44页。
    ④郭绍虞:《关于(沧浪诗话)讨论的补充意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162页。
    ①郭绍虞:《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542页。
    ②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49页。
    ③[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见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④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语文通论(正编)》,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第117页。
    ⑤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语文通论(正编)》,第115贝。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①郭绍虞:《关于扫除文肓》,《照隅室杂著》,第367页。
    ②郭绍虞:《关于扫除文盲》,《照隅室杂著》,第368页。
    ③参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前言,第6页。
    ④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第6页。
    ⑤郭绍虞:《谚语的研究》,《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24页。
    ⑥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前言”,第7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71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75页。此段文字直接被引入《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25页。
    ③郭绍虞:《性灵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67-468页。
    ①郭绍虞:《性灵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70页。
    ②郭绍虞:《俄国美论与其文艺》,《照隅室杂著》,第185页。
    ③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前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页。
    ②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2页。
    ③新潮社1918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社刊《新潮》月刊,以“唤起国人对十本国学术之自觉心”、“导引此‘块然独存’之中国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新潮)发刊旨趣书》)为宗旨。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周作人等主编,并得到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的支持,郭绍虞1920年加入新潮社,被推为新潮社干部部的十事之一。侧重于发表新文学作品和译介西方文学名著。
    ④1921年,郭绍虞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郭绍虞会员编号为6。
    ⑤1919年,郭绍虞翻译了《马克思年表》(北京《晨报》副刊,12月日)。这是中国较早关于马克思的资料,为当时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1920年,郭绍虞译述了日本学者高山林次郎编撰的《近世美学》,发表了《俄国美论及其文艺》(《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俄国文学研究”专号号外)。
    ⑥郭绍虞1922年有《期待》等新诗16首辑入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的新诗合集《雪朝》,1939年发表《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文学年报》第五期),1940年5月发表《新诗的途径》(《燕园集》,5月15日),等等,皆可佐证之。
    ①钱钟书:《谈交友》,《文学杂志》第1卷第1期,1937年5月。
    ②参陆承曜:《学海苦舟——漫谈郭绍虞先生的治学精神》,《苏州杂志》,2005年第1期。
    ③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林》,1980年第1期。
    ④郭绍虞:《我是怎样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怎样学好大学文科:专家学者治学经验谈》,第1页。
    ⑤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2页。因燕京大学是教会私立大学,故有“不强我信教”云云。
    ⑥吴中杰:《与古人交友的人——记郭绍虞先生》,《海上学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郭绍虞:《忆佩弦》,《照隅室杂著》,第523-524页。
    ⑧郭绍虞:《“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点滴回忆——悼念振铎先生》,《照隅室杂著》,第528页。
    ①乐齐:《学海扬帆七十春——记郭绍虞教授》,《读书》,1981年第6期。
    ②陆承曜:《学海苦舟——漫谈郭绍虞先生的治学精神》,《苏州杂志》,2005年第1期。
    ③《文艺复兴》1946年1月创刊于上海,郭绍虞、郑振铎、茅盾、巴金、朱自清、钱钟书、臧克家等为主要撰稿人。其《发刊词》说:“我们不仅要继承了五四运动以来未完的工作,我们还应该更积极的努力于今后的文艺复兴的使命;我们不仅为了写作而写作,我们还觉得应该配合着整个新的中国的动向,为民主,为绝大多数的民众而写作。”
    ①郭绍虞:《论狂狷人生》,《照隅室杂著》,第294295页。
    ②郭绍虞:《民主与狂狷精神》,《照隅室杂著》,第292页。
    ③郭绍虞:《由“狷者”变为斗士——怀念朱自清先生》,《文汇报》,1978年8月13日。
    ④郭绍虞:《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516-517页。
    ①参郭绍虞:《我是怎样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怎样学好大学文科:专家学者治学经验谈》,第3页。
    ②王元化:《记郭绍虞》,《思辨录》,第172页。
    ③陆承曜:《学海苦舟——漫谈郭绍虞先生的治学精神》,《苏州杂志》2005年第1期。
    ④郭绍虞:《论用与狂狷》,《照隅室杂著》,第322页。
    ⑤郭绍虞:《有为与有守》,《照隅室杂著》,第328页。
    ⑥郭绍虞:《从文人的性情思想论到狷性的文人》,《照隅室杂著》,第340页。
    ⑦陈晓明:《第三种批评:出路还是误区?》,《文论报》,1997年8月1日
    ⑧王晓明等:《沼泽里的奔跑——关于十年来的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①凌燕:《关于文学批评学研究的对话与整合———全国文学批评学讨论会综述》,《作家报》,1994年6月18日。
    ②王晓明等:《沼泽里的奔跑——关于十年来的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③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林》,1980年第1期。
    ④罗宗强:《我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学林春秋三编》,朝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⑤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再版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⑥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文中提到:“当时人的治学态度,大都受西学影响,懂得一些科学方法,能把旧学讲得系统化,这对我治学就很有帮助。”
    ①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第540页。
    ②参刘黎红:《“五四”时期两种整理国故活动的比较》,《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③1920年,郭绍虞从胡适、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杜威1919年到华,在华共居住两年零两个月,足迹遍及11个省及各大城市,全面系统地鼓吹其实验主义哲学。胡适朝夕相从,为其翻译。1919年11月,杜威在北京大学作《思想之派别》的讲演,即由胡适口译、郭绍虞笔录整理发表。
    ④郭绍虞《我是怎样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提到:“那时顾颉刚在北大也是新潮社的主要人物。叶圣陶和我都为新潮社写稿,颉刚也就介绍我俩入社。”郭绍虞、周谷城等:《怎样学好大学文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⑤毛水子:《国故和科学的精神》,《新潮》,1919年第1卷第5号。
    ⑥毛子水:《<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新潮》,1919年第2卷第1号。
    ①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胡适文存》(一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22页。
    ②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文存》(一集),第285页。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存》(一集),第532页、第533页。
    ④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⑤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国故学讨论集》(一),上海群学书社1927年版。
    ⑥刘绍谨:《“整理国故”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兴盛》,《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
    ⑦陆海明:《古代文论的现代思考》,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⑧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⑨刘绍谨:《“整理国故”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兴盛》,《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
    ①郭绍虞:《序》,刘修业:《国学论文索引四编》,中华图书馆协会1936年版。
    ②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胡适文存》(三集),第105页。
    ③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胡适文存》(三集),第105页。
    ④郭绍虞:《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32页。
    ⑤郭绍虞:《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1页。
    ⑥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存》(一集),第533页。
    ①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51页。
    ②郭绍虞:《神韵与格调》,《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10页。
    ③郭绍虞:《神韵与格调》,《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11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6页。
    ⑤郭绍虞:《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2-3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48页。
    ⑦郭绍虞:《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2-3页。
    ⑧钱锤书:《论复古》,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第330页。
    ①郭绍虞:《谈复古》,《照隅室杂著》,第199页。
    ②李咏吟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文艺学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274页。
    ③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86页。
    ④吴文棋:《重新估定国学之价值》,《国故学讨论集》(一)。
    ⑤参见李子文:《“整理国故”与传统文化改造》,《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
    ①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二集),第10页。
    ②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二集),第11页。
    ③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39-542页。
    ④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8页。
    ⑤郭绍虞:《谈复古》,《照隅室杂著》,第198页。
    ①郭绍虞:《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2页。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10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216页。
    ①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3页。
    ②闫月珍:《郭绍虞与西方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范例论析》,《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③李咏吟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文艺学卷》,第267页。
    ①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9页。
    ②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第1页。
    ③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版。
    ④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⑤参杜志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与“纯”文学史的兴起》,《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⑥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1页。
    ⑦刘麟生:《中国文学史》,第7页。
    ①郭绍虞:《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1页。
    ②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65页。
    ③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19页。
    ④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33页。
    ⑤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56页。
    ⑥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56页。
    ①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存》(一集),第43页。
    ③郑振铎:《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全集》(第3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④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版,第6页。
    ⑤朱星元:《中国文学史外论》,上海东方学术社1935年版,第18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版,第120页。
    ⑦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25页。
    ⑧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90页。
    ①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46页。
    ②郭绍虞:《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0-31页。
    ③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85页。郭绍虞说:“艺术的主体,不须明讲,自然只在十‘美’。”主体,意即本质。
    ①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0页。
    ②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31页。
    ③郭绍虞:《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0页。
    ④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9页。
    ⑤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0贝。
    ⑥郭绍虞:《俄国美论与其文艺》,《照隅室杂著》,第193贝。
    ⑦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45页。
    ⑧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9页。
    ⑨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45负。
    ⑩郭绍虞:《俄国美论与其文艺》,《照隅室杂著》,第197页。
    ①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74页。
    ②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81页。
    ③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82页。
    ④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82页。
    ①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49-50页。
    ②[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③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60页。
    ④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62页。
    ⑤陈寅恪:《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1页。
    ①彭玉平、吴承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②王先霈:《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创新和继承——郭绍虞等人治学经验及其现实启示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③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前言》(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①郭绍虞:《谚语的研究》,《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19页。
    ②郭绍虞:《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110页。
    ③郭绍虞:《艺术谈》,《照隅室杂著》,第151页。
    ④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以诗代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版。
    ⑤《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①早在1843年,青年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一封信中就已明确提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6页。
    ②郭绍虞:《从“文”和“文学”含义说明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67页。
    ③郭绍虞:《从“文”和“文学”含义说明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86贝。
    ④郭绍虞:《关于(沧浪诗话)讨论的补充意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162-163页。
    ⑤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第3页。
    ①郭绍虞:《从“文”和“文学”含义说明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74页。
    ②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校释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页。
    ③王元化:《记郭绍虞》,《思辨录》,第172页。
    ④郭绍虞:《论八股》,《照隅室杂著》,第287页。
    ⑤王元化:《记郭绍虞》,《思辨录》,第172页。
    ⑥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①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②郭绍虞:《从文人的性情思想论到狷性的文人》,《照隅室杂著》,第344页。
    ①廖奔:《曹禺的苦闷》,《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②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9页。
    ③郭绍虞:《骈文文法初探》,《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399页。
    ④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48页。
    ①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①郭绍虞:《诗话丛话》,《照隅室杂著》,第272页。
    ②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本文《导论》已有部分征引,兹不赘述。
    ①郭绍虞:《关于(沧浪诗话)讨论的补充意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162页。
    ②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54页。
    ③郭绍虞:《论勇与狂狷》,《照隅室杂著》,第329页。
    ④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54页。
    ⑤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49页。
    ⑥郭绍虞:《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第453-454页。
    ①郭绍虞:《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95页。
    ②郭绍虞:《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88页。
    ③郭绍虞:《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89-90页。
    ④胡适:《胡适全集》第12卷,季羡林主编,第237页。
    ①参金元浦:《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①参陶飞亚、吴梓明:《燕京大学的国学教育与研究》,《学人》第十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版。
    ②《睿湖》月刊,燕大国文学会创办,专载小说、戏剧、诗歌等创作,文学论著不多。出两期以后辍刊,改为《文学年报》,至1941年6月第七期后停刊。《文学年报》旨在发表研究中国文学、文字学之论文。
    ③燕京大学192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开设的《文史研究》系研究中国文学批评之书籍,《陶集之研究》研究陶渊明之个性、文辞与其渊源影响,两门课程均为2学分。参陶飞亚、吴梓明:《燕京大学的国学教育与研究》,《学人》第十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引自《学林散叶》,盛巽昌、朱守芬编撰,第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
    ⑤1934年2月17日胡适应郭绍虞之请,为该书作序,但未收入书中。郭著经胡适审定为教育部颁的大学用书。
    ⑥1934年10月17日,钱锺书在《大公报·文艺副刊》撰文《论复古》,批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且笔锋尖刻。郭遂套用钱锺书的原题,予以回应,但这并未影响论辩双方的感情。郭绍虞后来在《沧浪诗话校释》中频繁称引钱著,又请钱先生做顾问。这种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令人景仰。
    ①《新著修辞学》,陈介白著,世界书局出版。
    ②此文发表在郭著《语文通论》上,后《赋史》未见出版,因改题为《论赋兼及赋史》。参《照隅室杂著》,第204页。
    ③《国故概要》分《国故概要甲辑·文学理论部》与《国故概要乙辑·国学工具之部》,出版年不详。
    ①该书写于1941-1944年9月,1944年赣县内一版,1946年再版,1947年三版。
    ②建国后任同济大学文学院院长。
    ③《后序》收入《照隅室杂著》。《娜拉的出路》,小说集,林培志作,1939年9月燕京印刷所初版。
    ①《中诗外形律详说》即刘大白《中诗外形声律说》。郭序自注云:“这一篇序写于三十二年十月八日,当时因刘先生此书出版的地方有些问题,所以临时抽去。”
    ②时同济大学自四川迁回上海。郭绍虞离开开明书店后,举家从苏州迁往上海,但仍主编《国文月刊》杂志。1946年10月,与叶圣陶、朱自清等编辑了《国文月刊》第四十八期:“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专号·纪念夏丐尊先生”。
    ③《新诗集卞和》,汀玉岑著,基隆:新力出版社1946年11月出版。郭序收入《照隅室杂著》,但不标写作年份,此处姑依《新诗集卞和》出版年而列入。
    ④郭绍虞有文章:《回忆大教联》,记录甚详。参《照隅室杂著》。
    ⑤该书于1991年12月由上海书店收入“民国从书”(第三编:语言、文字类)影印出版。
    ⑥12月,阎简弼作《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首评该书。见《燕京学报》第33期。1999年3月,天津百花出版社将下卷与上卷合并再版。
    ①该文为回忆朱自清而作。朱自清,字佩弦,1948年逝世。
    ②此前,郭绍虞有两位老乡和师友: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1930年3月到复旦,任教文学院;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1944年到复旦,文学院教授。
    ①1956年10月,全国各高校根据高教部《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工资评定和调整的通知》精神,实行工资改革。复旦大学由31名教授和行政人员组成工资改革委员会,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工资标准表》,评定了本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人员的级别。其时教授、副教授定为一至六级,一级为最高级别,占比例极少,由校长审定后报高教部审批。之后除个别因定级不甚合理者作调整外,未再定过级别。此据复旦大学校史资料。
    ②会长为陈望道,副会长另有罗竹风。
    ③此类社会职务并不在同一年,现并列一处,是为统计的方便。
    ①该书自1958年改写,只完成上册,到唐代为止。
    ②沈尹默任主任委员。第二次会员大会时,郭绍虞任名誉主席。
    ①《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12月第1版,1980年7月新1版。
    ②《清诗话》,:王夫之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中华书局1963年9月版。
    ③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①1985年,郭著《照隅室古典文学论文集》又由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②《中国修辞学史》,郑子瑜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郭序写作于1979年9月。
    ③郭绍虞逝后第三天,即1984年6月26日,《文汇报》刊载此文,以寄寓追悼之思。
    详见《附录:郭绍虞学术年表》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
    郑振铎:《雪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27年。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29年。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
    朱星元:《中国文学史外论》,上海东方学术社,1935年。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
    丁福保:《清诗话》,中华书局,1963年。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王元化:《文学沉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山书社,1986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法]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
    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东方出版社,1988年。
    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美]E·D·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年。
    童庆炳等:《中国古代诗学心理透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
    王纪人等:《文艺学教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京媛:《新殖民理论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瑞士]H.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林克、赵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
    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顾易生、蒋凡、王运熙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荷兰]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胡适:《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年。
    毛正天:《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阐释》,(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赵敏俐等:《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董乃斌等:《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3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陆海明:《古代文论的现代思考》,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杨文虎:《艺术思维与创作的发生》,学林出版社,1998年。
    《文学遗产》编辑部等:《百年学科沉思录——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汪涌豪:《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传才:《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
    李明山、左玉河:《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伟、王捷编:《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学林出版社,1999年。
    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汝信、王德胜:《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蒋寅:《学术的年轮》,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杨春时:《百年文心——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倪梁康主编:《面向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0年
    蒋凡、郭信和:《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王一川:《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杜书瀛等:《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大出版社,2003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2卷,严云绶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文学史学史》(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增订本),中华书局,2003年。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李咏吟:《诗学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世保:《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咏吟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文艺学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袁济喜:《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中杰:《海上学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蒋述卓、刘绍谨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思和、周斌主编:《名师名流》(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铁仙、王文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杜松柏:《国学治学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姜文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韩经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兴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兢耕:《“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乐齐:《学海扬帆七十春——记郭绍虞教授》,《读书》,1981年第6期。
    《学海扬帆七十春——郭绍虞教授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楼鉴明:《郭绍虞和文学研究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顾廷龙:《悼念郭绍虞先生》,《解放日报》,1984年7月1日。
    《悼郭绍虞名誉会长》,《图书馆杂志》,1985年第1期。
    蒋凡:《古代文论研究与现代意识》,,《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蒋凡:《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现代意义》, 《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傅伟勋:《从德法之争谈到儒学现代诠释学课题》,《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1993年4月号。
    申小龙:《中国语文精神之文化反思——郭绍虞语法哲学研究》,《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王晓明等:《沼泽里的奔跑——关于十年来的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凌燕:《关于文学批评学研究的对话与整合——全国文学批评学讨论会综述》,《作家报》,1994年6月18日。
    李子文:《“整理国故”与传统文化改造》,《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
    汪春泓:《肇端既邃密后来加深沉——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7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屈雅君:《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综述》, 《文学评 论》,1997年第1期。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罗宗强、邓国光:《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张海明:《古代文论研究学科性质的思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彭玉平、吴承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陈晓明:《第三种批评:出路还是误区?》,《文论报》,1997年8月1日。
    彭玉平、吴承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张海明:《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考》,《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张海明:《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考》《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王达敏:《理论与批评的一体化——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性质和特点》,《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刘保忠,古风:《是谁在“转换”——再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延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陈伯海、黄霖、曹旭: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 《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陈剑晖:《回归古典——对九十年代批评的反思及对新世纪批评的展望》,《新东方》,1998年第3期。
    陈剑晖:《回归古典——对九十年代批评的反思及对新世纪批评的展望》,《新东方》,1998年第3期。
    高建平:《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文艺争鸣》,1998年第4期。
    蒋原伦:《主义批评的式微——关于90年代批评的一种描述》,《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毛宣国:《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重要选择——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古代文论的沟通融合》,《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
    陈伯海:《“变则通,通则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陈良运:《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杜志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与“纯”文学史的兴起》,《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吴炫:《原创的涵义与方法》,《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高清海、贺来:《我们如何走近马克思》, 《求是学刊》 ,2000年第3期。
    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王先霈:《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创新和继承——郭绍虞等人治学经验及其现实启示意
    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徐岱:《论当代中国诗学的话语空间》,《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彭玉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逻辑基点和形态特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赖力行:《文论的学科特点、研究思路与历史分期》,《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李平:《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综述》,《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陈太胜:《走向文化诗学的中国现代诗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刘绍瑾:《“整理国故”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兴盛》,《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
    赵宪章:《也谈思想史与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8日。
    金元浦:《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朱国华:《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
    陆承曜:《学海苦舟——漫谈郭绍虞先生的治学精神》,《苏州杂志》,2005年第1期。
    王一川:《理论的批评化——在走向批评理论中重构兴辞诗学》,《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蒲震元:《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研究方法浅议》,《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徐庆全:《叶圣陶、郭绍虞关于培养中文专业人才的信》,《博览群书》,2005年第11期。
    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杨文虎:《“释放过去的能量”——古代文学理论的原创性还原和现代文论建设》,《东方丛刊》,2006年第1期。
    蒋述卓:《多维视野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李春青:《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反思》,《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沈慧瑛:《珍贵的档案,真挚的情感——郭绍虞与聋哑人吴树德的书信往来》,《档案与建设》月刊,2006年第1期。
    李春青:《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叶世祥:《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语境》,《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刘黎红:《“五四”时期两种整理国故活动的比较》,《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邹广胜:《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及反思》,《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党圣元:《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郜元宝:《当蝴蝶飞舞时——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冯天瑜、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从概念史到文化史》, 《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
    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2007年3月30日;
    宫敬才:《构建历史文化语义学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任先大:《当代学术史视域中的严羽研究——以郭绍虞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
    冯天瑜、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现状与未来》,《社会科学报》,2007年8月16日
    左东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转型期的技术化倾向及其缺失》,《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周兴陆:《古代文论现代化之审思》,《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
    刘畅:《论郭绍虞的<诗话丛话)》,《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赖爱清:《略析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语文》,2008年第3期。
    孟宪浦:《古代文论研究中生存论视域对古今之争的超越》,《天府新论》,2008年第3期。
    陈亦桥:《论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张庆熊:《“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对现象学和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的反思》,《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高文强:《古代文论三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语境下的转型与新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闫月珍:《郭绍虞与西方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范例论析》,《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闫月珍:《与西方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范例论析》,《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