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慈善基金会管理制度的完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金会在中国发展了二十余年,作为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组织,慈善基金会在社会保障与救济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基金会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要晚,内外部规制不是很健全,特别是随着基金会数量的激增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公益基金会的问题不断暴露,基金会的公信力遭到了社会大众的质疑,严重限制了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的发展。随着《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正式颁布,民间公益基金会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然而当前民间慈善基金会的发展却存在着各种现实问题。
     本文以民间慈善基金会中的代表——壹基金为例,通过介绍和评述该基金会的发展背景和运作现状,总结出民间慈善基金会发展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所在。公募基金会官办色彩浓厚,民间组织缺乏独立性。这些问题造成中国民间慈善发展的诸多不便。之后文章又分析了中国民间慈善基金会发展缓慢所存在的多方面原因。首先在于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欠缺和滞后,同时,民间慈善基金会本身运营机制也并不成熟。从外部监督方面来说,缺乏社会监督机制。这几个大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国民间慈善基金会发展缓慢。
     本文在比较美国相关的制约机制和规范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慈善机制的不足,对我国民间慈善基金会制度提出相关的建议。企图通过政策和制度上的层面,基金会自身运营层面以及社会监督三个层面来找出完善民间慈善基金会制度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基金会的公益效益,以期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完善的民间慈善基金会制度,促进中国民间慈善的良性发展。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china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s an independent third party, the charity fund on social security and relief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active social effect. Since our foundation to start later than the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gulation system is not very good, especially a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year the number and scale constantly expanding public foundation of the question of exposure 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foundation by the community, severely limits the publ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With the fund management ordinance was enacted, a formal public foundation in the country. However, the booming as a charitable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there are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to One Foundation for example, by introducing and comments on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summing up from the status quo, we can find the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 The public raise found official color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ith a lack of independence. The problems cause the found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onvenience. The article analyses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number of reasons. Firstly, the policies and systems of and behind, in the meantime, the charitable foundation for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people are not mature.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lacks of social aspects of monitoring mechanisms. These reasons cause the charity fund a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In this paper, comparing the United States related to the control mechanism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lack of charity, private charitable foundation of our system mak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Attempted through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level, the foundation level of their operations and to identify three levels of social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the best way to private charitable foundations, full play to their welfare benefit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et of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sound System of private charitable foundatio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charitable.
引文
①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②民政部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慈善立法课题研究报告选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范志海:《成为有效率的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载《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第22页。
    ①李莉,陈杰锋:《协同治理:中国公募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显示博弈与走向关系》,载《学会》2009年第11期,第21页。
    ②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①参见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②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①参见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
    ②参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向宋庆龄基金会等6家单位捐赠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8家单位捐赠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③参见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①范志海:《成为有效率的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载《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第22页。
    ②民政部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慈善立法课题研究报告选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③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①参见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评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①参见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评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②袁杏娟:《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35页。
    ③参见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①参见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②许光:《公益基金治理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21页。
    ③徐孟洲,侯作前:《论非竹利组织的税法地位》,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71页。
    ①王妮丽:《信任、捐赠与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第53灭。
    ②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③参见章文希:《香港基金会的社会救助功能及对大陆的启示》: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29页。
    ①参见王晓雪,殷实等:《基金会外部监督之法律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6月,第108页。
    ②参见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①参见汗鑫,郑莹:《基金会的税法规制初探》,载《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544页。
    ②陈秀峰,黄小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激励机制及其创新策略》,载《行政论坛》2009年第2期,第64页。
    ③参见张军涛:《第三部门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④参见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2页。
    [1]资中筠著:《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评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许光著:《建设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3]苏力著:《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4]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罗昆著:《财团法人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6]蔡磊著:《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民政部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慈善立法课题研究报告选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9]李芳著:《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0]席恒著:《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慈善:创新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12]陈津利著:《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慈善组织的成功、策略和公众参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13]成志刚,周批改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5]王名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乔尔·J·奥罗兹著:《基金会工作权威指南:基金会如何发掘、资助和管理重点项目》,孙韵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7][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8][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美]彼得·德鲁克著:《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吴振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0]王名,贾西津:《试论基金会的产权与治理结构》,载《公共管理评论》(第一卷) 2004年第1期。
    [21]姜力:《深刻领会<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基本精神》,载《中国民政》2004年第6期。
    [22]罗芬:《关于美国基金会的研究综述》,载《长春工程学科学报》2009年第10卷第3期。
    [23]陈秀峰,黄小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激励制度及其创新策略》,载《行政论坛》2009年第2期。
    [24]汪鑫,郑莹:《基金会的税法规制初探》,载《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4期。
    [25]徐珊宇:《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刍议——以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为例》,载《学会》2006年第7期。
    [26]王晓雪,殷实,胡婧:《基金会外部监督之法律研究》,载《法治与社会》2010年6月第18期。
    [27]邓海峰:《基金会立法的缺陷与纠正》,载《学会》2005年第9期。
    [28]李莉,陈杰锋:《协同治理:中国公募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现实博弈与关系走向》,载《学会》2009年第11期。
    [29]杨岳,柴梅:《我国基金会管理及其法律环境的现状和近期发展》,载《中国民政》2007年第24期。
    [30]孔祥玲:《<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法律解读》,载《社会福利》2004年第4期。
    [31]范志海:《成为有效率的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载《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4期。
    [32]韦静:《完善我国基金会法律制度的思考》,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3]马听:《非公募基金会及其管理体制研究》,载《中国民政》2004年第6期。
    [34]王芳,胡燕江:《论非公募基金会管理制度的法律完善》,载《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6月第21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