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遂平妖传》“在”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遂平妖传》是我国的第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对神魔小说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小说主要讲述了北宋仁宗时胡永儿、王则夫妇领导的农民起义,后被文彦博镇压的故事。文章语言流畅而自然,是典型明代的口语。本文着重对《三遂平妖传》中“在”的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罗贯中的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传》为研究的对象。文中的“在”字按词性可以分为动词、副词、介词、助词这四类。依据词性的不同,我们把各词类进行分类描写分析。采用历时描写和共时描写相结合,数理统计与语法分析相结合,从词的演变上来探讨“在”字的用法。
     本文按照“在”的词性,分七章进行探讨。
     第一章主要是绪论,介绍其作者和版本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主要写动词“在”,按照其语义进行分类,通过历史演变、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在”的用法。
     第三章主要写副词“在”。着重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进行分析。
     第四章主要写介词“在”。按照马贝加的观点把介词“在”分为处所介词、时间介词、范围介词等。并把处所介词分为起始处、所在处、终到处,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历史演变和三个平面分析研究。
     第五章主要写助词,虽然作品中没有,但我们还是联系现代方言来写助词的用法。找出它的一些规律,为研究方言打下基础。
     第六章写与“在”有关的问题。分析了词素“在”构成的合成词,如“在意”、“自在”、“在下”、“在于”等,按其词性进行归类。还分析了与“在”字句相关的句式,如存现句、“把”字句和“被”字句。
     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在”的语法特点、历史演变以及在《三遂平妖传》中总的使用情况。
"San Sui Ping Yao Zhuan " is the first Chapters Ghost Stories in China,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Ghost Stories.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literary history. The novel mainly tells us a story. During the North Song, Hu Yonger and Wang Ze led the peasant uprising and later, they were suppressed Wen Yanbo. The language of the article was fluent and natural .It is the Ming Dynasty spoken,which is very typica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 word.We study and explore it in depth because it is valuabl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twenty- Luo Guanzhong's "San Sui Ping Yao Zhuan".In this paper, the word"in" can be divided into verbs, adverbs, prepositions, auxiliary.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they are classified, described and analyzed by us.
     Our approach are synchronic description and diachronic description,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usage, chinese grammar and history evolution .
     According to part of speech,the article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by u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It describes the author, version and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written verb. According to its semantics, we carry out classification. Our analysis is historical evolution, syntax, semantic and pragmatic.
     The third chapter is written by an adverb. Our approach is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is written preposition. According to Ma Beijia point of view,the pre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the premises prepositions prepositions, prepositions of time, the scope of prepositions. The premises preposi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mises, where the department, and finally everywhere. We analyze them in this chapter.
     The fifth chapter is written particle. Although there is no work, but we write. We contact to the modern dialect and write auxiliary usage. Through the study of dialects, we can find some rules and we lay the basis of dialect.
     In the sixth chapter, we mainly write -related issues. Analysis of compound words, such as "care, ""comfortable, ""lies " and so on. By part of speech, they are classified. In addition, we analyzed the sentence, such as "in " words, existential, "ba" and "bei"sentence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We conclude the "in "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total usage in the "San Sui Ping Yao Zhuan".
引文
①李先华在为《<颜氏家训>语法研究》作序时也指出了专书语法研究的重要作用,第1页。
    ②见于袁宾、徐时仪、史佩信、陈年高编著的《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第177页。
    ③见于刘坚编著的《近代汉语读本》第313页。
    ①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章培恒、陈伯海、鲍克怡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016页。
    ②见于魏达纯编著的《近代汉语简论》第43页。
    ③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312~318页。
    
    ①胡胜.《神魔小说价值论》.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月,第17卷第1期:第31页。
    ②翼运鲁.《二十世纪平妖传》.语文学刊,2006年第7期:第18页。
    ①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2月语文出版社,第571~574页。
    ②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第763~765页.
    ①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第763~765页
    ②《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980页。
    ③见于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总第339期。第483~495
    ①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 [J].中国语文,(京)1999,(02)第94页
    ①康瑞琮著.《古代汉语语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50页。
    ②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457页。
    ③[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4月,第126页。
    ④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672—673页。
    ⑤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673页。
    ⑥许伟建编撰.《上古汉语词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85页。
    ⑦赵大明著.《<左传>介词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5月,第1438页。
    
    ①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4月,第645页。
    ②傅永和等主编.《汉语大字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419页。
    ③傅永和等主编.《汉语大字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419页。
    ①张赪著.《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②马贝加著.《近代汉语介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月。
    ③史冬青.《介词“在”的历史演变》.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2月第27卷(1期):98~102页
    ④赵大明.《“于(於)”系处所介词的历史演变》.见(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编):郭锡良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04页
    ①赵大明.《“于(於)”系处所介词的历史演变》.见(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编):郭锡良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11页
    ②赵大明.《“于(於)”系处所介词的历史演变》.见(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编):郭锡良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14页
    
    ①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74~175页。
    ②[日]香坂顺一(植田均译)《水浒传词汇研究》(虚词部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300页
    ①马贝加著.《近代汉语介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月,第30页。
    ①马贝加著.《近代汉语介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月,第36页。
    ①马贝加著.《近代汉语介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月,第167页。
    ①赵大明.《“于(於)”系处所介词的历史演变》.见(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编):郭锡良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03~122页
    ①吴福祥著.《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①曹炜等著.《<水浒传>虚词计量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3-31页。
    ②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①(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316页。
    ②曹广顺著.《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6月,第1页。
    ③傅永和等主编,《汉语大字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419页。
    ④俞光中,(日)植田均著.《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7月,第428页。
    ⑤孙锡信著.《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3月,第87页。
    ⑥曹广顺著,《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6月,第171页。
    ①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26页。
    ②曹广顺著.《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6月,第174页。
    ①黄晓雪,说句末助词“在”[J].方言,2007,(03),第232~237页
    ②梁忠东.玉林话“在”的助词用法[J].钦州学院学报,2009,(08),第24卷(4期)第74~77页
    ①郑琳.《四川西昌话中“在”的特殊用法》[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第22卷(1期):7~9页。
    ①见于许伟建编撰的《上古汉语词典》,第3页。
    ②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672~673页。
    ③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673页。
    ④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457页。
    ⑤赵进编著.《汉字的来龙去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年1月,第629页。
    ①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中国语文,2010年1期第67~73页。
    ①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第1页。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129页
    ③储泽祥、刘精盛、龙国富、田辉、叶桂郴、郑贤章.《汉语存在句的历史性考察》.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第13~20页
    
    ①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 [J].中国语文,(京)1999,(02):第94~102页。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22页。
    ①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25页。.
    [1]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2]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3]李法白,刘镜芙编著.水浒语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姜汇川,许皓光,刘延新,宋凤英编.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5]孟庆远主编.新编中国文史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6]段德森著.实用古汉语虚词[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
    [7]王朝忠,王文学著.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8]袁晖.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0
    [9]陈霞村.古代汉语虚词类解[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傅永和等主编.汉语大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12]王海芬等编.古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章培恒,陈伯海,鲍克怡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14]许少峰编著.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15]许伟建编撰.上古汉语词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6]安作璋主编.论语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7]《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8][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1]王自强著.虚词用法例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
    [2]王力著.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著.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4]朱德熙著.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5]古欣编著.文学名家百人要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6]韩峥嵘编.古汉语虚词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7]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9]黎适汉、周伯建同著.虚词辨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
    [10]罗贯中著.三遂平妖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1]李临定著.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 (日)太田辰夫著、江南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3]胡竹安等编.近代汉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4]刘坚等编著.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5] (日)香坂顺一著.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16]杨伯峻、何乐士著.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7]赵进编著.汉字的来龙去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18]向熹编著.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9]董志翘、蔡镜浩著.中古虚词语法例解[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0]蒋绍愚著.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1]曹广顺著.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2]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3]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4]陆俭明、马真著.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25]孙锡信著.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87-92
    [26]俞光中、(日)植田均著.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7]王珏著.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郭锐著.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9]马贝加著.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张赪著.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31]李晓琪主编.现代汉语虚词手册:汉英对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4]马真著.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5]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6]何新波主编.现代汉语虚词[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37]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12-318
    [38]杨荣祥著.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9]吴福祥著.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40]赵大明著.<左传>介词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1]夏传才著.孟子讲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2]曹炜等著.<水浒传>虚词计量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1]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J].语言研究,1982,(01)
    [2]徐丹.论介词短语“在”与“着”(著)[J].中国语文,1992,(06)
    [3]齐沪扬.“N+在+处所+V”句式语义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1994,(06)(6):21-28
    [4]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J].汉语学习, 1996,(04)
    [5]邓永红.关于“在+NP_[L]+V+NP”句式的分化及其依据[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7,(01)
    [6](韩)宋真喜.“在”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7,(02)
    [7]储泽祥,刘精盛,田辉,叶桂郴,郑贤章.汉语存在句的历史性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7,(4) :13-20
    [8]邢福义.V为双音节的“V在了N”格式—一种曾经被语法学家怀疑的格式[J].语言文字应用,1997,(4):34-42
    [9]邓永红.“在X上”格式的多角度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8,(06)
    [10]赵大明.“于(於)”系处所介词的历史演变.(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编):郭锡良主编[J].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6):103-122
    [11]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中国语文,1999,(01):21-29
    [12]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京)1999,(02):94-102
    [13]齐沪扬.表示静态位置的状态“在”字句[J].中国语文,(京)1999,(02)
    [14]陈月明.时间副词“在”与“着_1”[J].汉语学习,1999,(04)
    [15]郑林丽.浅析“在”字句的用法及其常见的语病[J].秘书之友, 1999,(11)
    [16]胡胜.神魔小说价值论[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31-34
    [17]张赪.从先秦时期“介词+场所”在句中不合规律分布的用例看汉语的词序原则[J].语言研究,2000,(2):63-69
    [18]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19]王晓凌.“着”字句与“在”字句[J].语文学刊,2002,(04)
    [20]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J].古汉语研究,2002,(04)
    [21]齐焕美.在"字句研究综述[J].泰安师专学报,2002,(05)
    [22]孟万春.在"字句语义内容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 2003,(02)
    [23]邵洪亮.表处所的“在”字句研究综述[J].台州学院学报, 2003,(02)
    [24]林齐倩.“VP+在L”和“在L+VP”[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3,(03)
    [25]黄婉梅.“在”字句研究补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5)
    [26]陈宝勤.语气助词“在”和“有”的产生与消亡[J].汉字文化,2004,(04)
    [27]甘智林.“V+一下_2”格式的语法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4,(05)
    [28]李金静.“在+处所”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5,(01)
    [29]李炜东、胡秀梅.“在+处所”的语义指向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01)
    [30]罗自群.襄樊方言的“在”字句[J].汉语学报,2005,(01)
    [31]高增霞.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68-73
    [32]杨金.“在”字句句式的语义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33]谢文芳.“在+NP+V+N”句式诸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考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2)
    [34]陈维昌,葛立胜.“在+X+方位词”全句修饰语的结构与功能[J].辽宁师专学报, 2006,(03)
    [35]孟万春.“在”字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J].殷都学刊, 2006,(04)
    [36]翼运鲁.二十世纪平妖传[J].语文学刊,2006,(7):18-21
    [37]孟万春.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 2006,(10)
    [38]董开华.浅议“在”[J].科技资讯,2006,(34):159-160
    [39]尚来彬.“正”、“在”、“着”、“呢”连用共现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的搭配[J].滨州学院学报, 2007,(02)
    [40]黄晓雪.说句末助词“在”[J].方言,2007,(03)
    [41]张国宪.“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J].中国语文,2009,(04)
    [42]梁忠东.玉林话“在”的助词用法[J].钦州学院学报,2009,(8):74-77
    [43]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中国语文,2010,(01)
    [44]史冬青.介词“在”的历史演变[J].枣庄学院学报,2010,(2):98-102
    [45]郑琳.四川西昌话中“在”的特殊用法[J].西昌学院学报,2010,(3):7-9
    [46]张国宪、卢建.“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J].中国语文, 2010,(06)
    [1]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2003
    [2]巢颖.《三遂平妖传》助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邱琳.“在+处所词”的表义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5
    [4]姚培娜.现代汉语“在”字句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李媚.“在+处所”在动词前后使用条件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6]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7]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6
    [8]冷艳青.《三遂平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9]张颖.“在+处所”结构的研究综述[D].延吉:延边大学,2007
    [10]陈新慧.《平妖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11]高晓.《三遂平妖传》述补结构浅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12]马国峰.《三遂平妖传》的一些语法现象[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3]尹文香.“A在X”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