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侗台语系壮侗语族台语支柳江壮语方言为研究对象,借鉴类型学框架,以刘丹青和唐正大编写的《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为基础,同时借用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和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中介绍的重要概念和描写分析方法,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兼顾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式,对柳州市柳江县拉堡镇柳江壮语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描写与分析。
     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系属分类,简述了前人研究概况,说明了柳江壮语的语料来源、理论框架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语序类型概览,从类型学角度概括说明柳江壮语语序类型的面貌。第三章是音系,描写柳江壮语声母、韵母、声调,并作简单说明。第四章是词类,包括名词组、动词组、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第五章是名词性形态,包括性标记、小称标记、数标记、格标记。第六章是体标记,描写了柳江壮语比较典型的七种体标记。第七章是简单结构,包括语序、疑问句、被动句、动补结构和比较结构。第八章是复杂结构,包括关系从句、并列句和主从结构。本文重点是第四章至第八章。内容涵盖了柳江壮语语法的主要方面,又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的语法现象。
In this thesis, LiuJiang Zhuang, a dialect of Tai branch, Zhuang - Dong group, Kam-Tai language famil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drawing on typological framework, and take the "Modern Chinese Dialect Grammar Corpus Investigation Plan", Danqing Liu and Zhengda Tang prepared, as the foundation, simultaneously borrows Danqing Liu" A Handbook for Grammat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Chenglong Huang "Studies on Puxi Qiang" in the description describes the important concepts and methods,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modern linguistic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raditional grammar paradigm, LiuJiang Zhuang, Labao Town LiuJiang County Liuzhou, grammatical structures and features of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in-depth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object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described briefly over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describes the corpus collecti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is word order type profile, over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Chapter three i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describes the consonants, vowels, tonic types and syllable canon of the LiuJiang Zhuang. Chapter four is about word class, including the noun phrase, the verb phrase, adjective, adverb and preposition. Chapter five is about nominal relational morphology, including gender marking, diminutive marking, number marking, case marking. Chapter six is about aspect marking, describes seven typical aspect marking of LiuJiang Zhuang. Chapter seven is about simpl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constituent order, interrogative, passive sentence,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and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Chapter eight is about complex construction, including relative clauses, coordination and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hapter four-eight. The content has covered LiuJiang Zhuang grammar major aspects, also key has the representative grammar phenomenon prominently.
引文
1根据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和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等《壮语方言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12-13整理。
    2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m
    3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7
    4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8-19
    5此部分参照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等《壮语方言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75-81;广西区语委研究室《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105-111
    6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7-48
    23戴庆夏、胡素华《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518
    1.薄文泽《汉语量词的语法双重性》,《民族语文》,2003年第6期
    2.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储泽祥《明清小说里“数量词+N们”式名词短语的类型学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第2期
    4.戴庆厦、胡素华《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武鸣壮语语法》,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
    6.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
    7.郭校珍《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何霜《壮语“kwa~(33)”(过)的语法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9.黄成龙《蒲西羌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见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柯柏特《数量范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科姆里(Comrie, Bernard) (1981)《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14.蓝利国《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在壮语中的对应表达形式》,《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5.蓝庆元《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李大勤《藏缅语人称代词和名词的“数”》,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17.李锦芳《壮语与越南侬语语法比较初识》,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
    18.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李旭练《都安壮语趋向动词?o:k7的介词化过程》,《民族语文》,1998第5期
    20.梁敏《壮侗诸语言表示领属关系的方式及其演变过程》,《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21.梁敏、张钧如《侗台语族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2.梁敏、张均如、欧阳觉亚等《壮语方言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
    23.林亦《壮语给与义动词及其语法化》,《民族语文》,2008年第6期
    24.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5.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26.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27.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28.刘丹青《所谓量词的类型学分析》,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讲座摘要,2002年
    29.刘丹青《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3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1.覃东生、覃凤余、马文妍、卢业林《壮语两类语序及其变异的考察》,《汉藏语学报》第五期,2011年9月
    32.覃凤余《壮语方位词》,《民族语文》,2005年第1期
    33.覃凤余、黄阳、陈芳《也谈壮语否定句的语序》,《民族语文》,2010年第1期
    34.覃凤余、黄阳、马文妍《柳江壮语数范畴的两个语法形式》,《南方语言学》第二辑,2010年12月
    35.覃国生《壮语概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36.覃国生《壮语柳江话动词、形容词的后附成分》,《民族语文》,1981年第4期
    37.覃国生、谢英《老挝语——壮语共时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38.覃晓航《壮语特殊语法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39.覃晓航《壮语动词语法化探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0.孙宏开等《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41.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2.唐爱华《宿松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3.韦景云、覃晓航《壮语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4.韦庆稳《壮语语法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45.韦庆稳、覃国生编著《壮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46.吴福祥《语法化演变的共相与殊相》见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 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7.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8.吴福祥《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49.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民族语文》,2007年第2期
    50.吴福祥《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
    51.吴福祥、覃凤余《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2.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53.张元生、覃晓航《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
    54.张增业《壮——汉语比较简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55.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6.郑贻青《靖西壮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96年
    57.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