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口语复句的语调实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调研究是当前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广义的语调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它除了包含音高、音强、音长外,还与说话人的心理、情感、态度等有密切的联系。我们所研究的语调,也可以叫做句调,是从语音学的角度,利用实验手段,对汉语普通话口语中的大量句子进行音高方面的测量及对比,通过对不同语法类型的复句的音高值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从音高的角度讲,可以对汉语普通话口语复句语调类型进行较为简便的总结。从而,得出汉语复句语调的分类并不复杂的结论,并为汉语语调其他相关的研究提供一点依据。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无论是何种语法类型的复句,句子的“下倾现象”都是比较明显的。对于一部分音高呈现出上升趋势的句子,我们也对其句子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关注,对其上升的原进行了分析。另外,汉语是声调语言,我们尽量避开声调的个性,将语调研究跟声调的共性联系在一起,使语调研究尽量不受声调的影响。
The study of Inton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in phonetics. The wide conception about Intonation is very complex, besides the pitch, intensity and length, further connected with the mind, the emotion and the attitude etc. The Intonation we referred is also called the tone of sentences. We measured lots of Mandarin spoken language’s pitch by phonetics experiment. We also analyzed the pitches of different composite sentences, compared. We believe that, we can conclude the types of Chinese Mandarin Intonation in a simple way. Thus we can provide some reasons for the other studies about intonation. During our experiment, we saw the“declination phenomenon”is obvious, including all types of composite sentences. For some sentences pitch’s ascending, we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cuses of them and 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e ascending.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is a tone language, we tried our best to study the common characters of Chinese Intonation and tone, and avoided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Chinese tone.
引文
[1] 丹· 琼斯. 英语语音学纲要(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M]. 275 页.
    [2] 徐世荣. 普通话语音知识[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0 年. 第 162 页.
    [3] 罗常培、 王均. 普通语音学纲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年. 159-160 页.
    [4] 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年. 147 页.
    [5] 周殿福. 艺术语言的发声基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年.304-305 页.
    [6] 史锡尧、杨庆蕙主编. 现代汉语[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114 页.
    [7] 陈建民. 汉语口语[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8 年.54 页.
    [8] 林焘、王理嘉. 语音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182 页.
    [9] 曹剑芬. 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 中国语文[J]. 2002 年. 第 3 期.
    [10] 赵元任. 国语语调.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年.426 页.
    [11] 赵元任. 北平语调研究.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253 页.
    [12] 赵元任. 语言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 第 96 页.
    [13] 转引郭锦桴. 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14] 转引郭锦桴. 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15] 赵元任. 汉语字调跟语调.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2 年.744 页
    [16] 赵元任. 汉语字调跟语调.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2年.734页
    [17] 转引林茂灿. 汉语声调与语调. 语言文字与应用[J]. 2004 年. 第 3 期.
    [18] 吴宗济. 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中国语文[J]. 1982 年. 第 6 期.
    [19] 吴宗济. 普通话三字组变调规律. 中国语言学报[J]. 1984 年. 第 2 期. 吴宗济. 汉语普通话语调的基本调型. 吴宗济语言学论文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年.
    [20] 转引郭锦桴. 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21] 冯 隆. 北京话语流中声韵调的时长. 北京语音实验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
    [22] 沈 炯. 北京话声调音域和语调.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3] 沈 炯. 北京话声调音域和语调.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4] 转引林茂灿. 汉语声调与语调. 语言文字与应用[J]. 2004 年. 第 3 期.
    [25] 郑秋豫(1990). 声调与语调. 现代实验语音学.网上现代实验语音学课程。Goole 搜索而得.
    [26] 沈 炯. 汉语语调模型刍议. 语文研究[J]. 1992. 第 4 期. 沈 炯. 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 方言[J]. 1994. 第 3 期.
    [27] 沈 炯. 汉语语势重音的音理. 语文研究[J]. 1994. 第 3 期.
    [28] 沈 炯. 汉语音高系统的有声性和区别性. 语言文字应用[J]. 1995 年. 第 12 期.
    [29] 吴宗济. 普通话语调分析的一种新方法:语句中基本调群单元的移调处理. 语音研究报告[J]. 1996 年.
    [30] 沈 炯. 汉语语调分类和标记方法试说. 语言文字应用[J]. 1998 年. 第 1 期.
    [31] 曹剑芬. 汉语语调琐议. 中国汉语和民族语音学会议论文集(香港)[C]. 香港:香港出版社. 1998 年.
    [32] 曹剑芬. 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 中国语文[J]. 2002 年. 第 3 期.
    [33] 转引林茂灿. 汉语声调与语调. 语言文字与应用[J]. 2004 年. 第 3 期.
    [34] 胡明扬. 关于北京话的语调问题. 北京话初探[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7 年.
    [35] 贺阳、劲松. 北京话语调实验探索. 语言教学与研究[J].1992 年. 第 2 期.
    [36] 林茂灿. 汉语韵律结构和功能语调. 见百度网. 2002 年.
    [37] 林茂灿. 汉语声调与语调. 语言文字与应用[J]. 2004 年. 第 3 期.
    [38] 高美淑. 汉语祈使句语调的实验研究. 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 2001 年.
    [39] 王韫佳、阮吕娜. 通话疑问句语调的实验研究. 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5 年.
    [40] 丁 力. 普通话句调的构成和作用.陕西: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J]. 2005 年. 第 8 期.
    [41] 崔红芬. 谈谈语调和标点符号在无连接词复合句中的运用.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J]. 1991 年. 第 1 期.
    [42] 李华、孔韶辉.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第 3 期.
    [43] 郭锦桴. 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44] 沈 炯. 汉语语调分类和标记方法试说. 语言文字应用[J]. 1998 年. 第 3 期.
    [45] 吴洁敏. 汉语语调群组合规律. 浙江:浙江社会科学. 1988 年 1 月.
    [46] 路英 编著. 播音发声与普通话语音[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版社. 2005 年.
    [47]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年. 215 页.
    [48] 胡裕树. 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356 页.
    [49] 张 斌. 新编现代汉语[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467 页.
    [50]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356 页.
    [51] 王维贤等. 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52] 邢福义. 复句问题论说. 湖北:华中师院学报[J]. 1985 年. 第 1 期.
    [53] 林 立. 现代汉语复句研究概观. 语文导报[N]. 1985 年. 第 7 期.
    [54] 胡明扬. 流水句初探. 语文教学与研究[J]. 1989 年. 第 4 期.
    [55] 转引陈昌来. 现代汉语句子[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6] 参张斌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469~470 页,477-478 页.
    [57] 丛 莉. 汉语普通话口语语调实验研究[J]. 硕士毕业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年.
    
    Alan Cruttenden . Intonation.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常 春. 语调和语气的内涵——兼谈语调的量化测试. 语文建设. 1998 年. 第 4 期.
    陈 虎. 汉语语调的音系结构与表征刍议. 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 2003 年.
    戴炜栋等编. 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黄次栋主编. 英语语言学.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年.
    韩玉平. 论功能主义语调观. 聊城大学学报. 2004 年. 第 1 期.
    黄成稳. 复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胡明扬. 北京话初探[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7 年.
    劲 松. 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 中国语文[J]. 1992 年. 第 2 期.
    林 焘. 北京语音实验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林祥楣主编. 现代汉语[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年
    权英时. 普通话句子重音的语调体现. 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 年.
    邵敬敏.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沈 炯. 关于韵律和语调的一些看法. 第三届全国语音学研讨会论文集[C]. 1996 年.
    沈 炯.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语言教学与研究[J]. 1992 年. 第 2 期.
    沈 炯. 汉语语调与声调. 语言文字应用[J]. 2004 年. 第 3 期.
    石佩文. 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J]. 1982 年. 第 2 期.
    孙汝建. 汉语语调的语气和口气功能. 江苏: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2000 年. 第 3 期.
    王光全. 语调与语调标记的合理位置. 北京:汉语学习. 2002 年. 第 5 期.
    王安红. 基于言语数据库的音高下倾现象研究.北京:声学学报.第 29 卷.2004 年.第 4 期.
    吴宗济. 普通话语调中短语调群在不同音阶的调域分布新探. 第一届国际韵律特征研讨会议论文集[C]. 1994 年.
    吴宗济. 普通话不同语气语调的可预测性. 第十三届国际语音科学会议论[C].德哥尔摩. 1995 年.
    徐晶凝. 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 北京:北京大学学报. 2000 年. 第 3 期.
    许皓光. 略论语调的内涵和特点. 辽宁:沈阳大学学报. 2000 年. 第 3 期.
    易亚新. 语调及其表现形式刍议. 河北: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1998 年. 第 4 期.
    杨小峰. 字调对语调的影响.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第 5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