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标准的科学制定及合理使用是实践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开展标准理论研究则是标准制定及实施科学性的前提保证。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察,发现该领域内存在着大量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扮演着引领、指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标准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该类标准文件在规范相应建设实践的同时,自身的建设却并无规则可言,表现出朴素、随意乃至某种程度的混乱。这种现象导致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重建设轻应用,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本文提出功能标准这一概念,希望通过论证功能标准在规范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价值,引起业界对功能标准思路的关注,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从建设走向应用。
     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借鉴与信息化、评价、标准相关的理论,包括系统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信息化评价理论、标准化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完成关于功能标准的学理分析。
     本文从功能标准思想的产生开始讨论,在对其重要性及价值的论证过程中加深对功能标准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功能标准概念、特征等的深入理解。首先,通过对系统评价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中标准分类及职责标准的分析,结合教育信息化领域特点,提出功能标准是职责标准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的准确描述。然后,根据标准化理论和信息化评价理论分析教育信息化标准系统,指出在标准系统中条件标准、功能标准、绩效标准构成自下而上的层级关系,功能标准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再通过信息系统理论分析教育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动态需求,使得功能标准在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价值进一步得到确认。最后,在对功能标准的理解逐步深入后,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对功能标准的概念、特征、定位、作用、形式等进行论证。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一个针对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案,以更加清晰地说明本文思想的生成、发展及落实的过程。
     通过本文研究,功能标准的概念、特征、定位、作用、形式得到初步确定,功能标准的价值得到确认。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and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ar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smooth operation, whil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a standard is the premise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standard. It is founded through survey 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ork that there are lots of standards and normative documents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leading, guiding and standardizing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is field. However, lack of research on standard results in self-construction no rule at all when these normative documents are standardizing relevant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hey are plain, random and disordered to some extend. This phenomenon also leads to emphasis on construction but despising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or a long term, so it is impossible fo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o give full play in promoting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 standard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so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rough argumentation of functional standard can be standardized and various fields' concern on the thought of functional standard can be raised. In this way, the emphasi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ork can be further promoted from on construction to on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is to complet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unctional standard by using documentary study method and borrowing ideas from theories related to infromationization, evaluation and standard, including system evaluation theory,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ization evaluation theory, standardization theo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discussion on generation of the thought of functional standard to strengthen understanding of functional standard during argumentation process of its importance and value to form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cept and features. Firstly, through analysis on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and responsible standard in system evaluation theory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ield, the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that functional standard is the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responsible standard in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ield. Secondly, it is to analyze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standard system according to standardization theory and informationization" evaluation theory, and to point that conditional standard, functional standard and performance standard form a layer relationship from higher level to lower level in the standard system. Functional standard is in the middle as a link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Then, it i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need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ork for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rul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to enable the existing value of functional standard i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ork during the current period to be further confirmed. Thirdly, with gradual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functional standard, it is to argue the concept, features, positioning, roles and form of functional standard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various theories. Finally, a case aiming at ba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to clearly explain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ough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study of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features, positioning, roles and form of functional standard are preliminary determined and the value of functional standard is confirmed.
引文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版).
    ②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l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7.
    ③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4.
    ①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15.
    ①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J].外国教育资料,1999,(2):79-80.
    ②李克东.知识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2,(8):35-36.
    ③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④蔡连五.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8-22.
    ⑤陈禹.“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专题咨询报告[R].中国信息协会,2005:118.
    ⑥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l.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⑦杨改学.教育信息化的西部发展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7,(2):34-38.
    ①段宝霞,王小新,李敬,吴昊编著.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
    ③肖远军著.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④刘振铎主编.新编中国四大辞书:现代汉语辞海[M].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09.
    ⑤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6.
    ⑥郝立忠.价值:实践评价的唯一尺度[J].东岳论丛.1999,(4).
    ①李德顺.价值论[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50-251.
    ②肖远军著.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
    ③张豪锋.孔凡士主编.教育信息化评价[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④Gronlund,N.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M],1971.
    ①(瑞典)胡森(Husen.T)等著,许建钺等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
    ②焦宝聪,柳少军编著.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81.
    ③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6.
    ①刘振铎主编.新编中国四大辞书:现代汉语辞海[M].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40.
    ②李春田.第二讲:标准化与秩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J].中国标准化,2004,(2):59-62.
    ③刘文府.标准化概述[J].航天标准化,2001,(1):38-42.
    ④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⑤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
    ⑥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9.
    ⑦陈玉琨著.教学评价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3.
    ⑧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⑨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7.
    ①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8.
    ②游五洋,陶青著.信息化与未来中国[M].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22.
    ③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4.
    ④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l.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⑤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46.
    ①李金松著.系统论、信息化、控制论与教学改革[M].第1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2.
    ②姜同强编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7.
    ③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7.
    ①冯迎,刘晓平.解读《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J].教师,2009,(15):21-22.
    ①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8.
    ②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③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3.
    ④杨雷,张晓鹏,骆金凤著.教育信息化价值及其测评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⑤张豪锋,孔凡士主编.教育信息化评价[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19-243.
    ⑥焦宝聪,柳少军编著.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87-190.
    ①王磊.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基本要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②曹卫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3):61-63.
    ③安宝生.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4-27.
    ④王桂香.宁夏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构想[J].现代情报.2004,(4):184-185.
    ⑤赵全超,赵国杰,王举颖.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测试与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4,(6):101-102.
    ⑥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11):19-29.
    ⑦《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20710666281.html, 2010-7-30/2010-8-12.
    ①“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3.
    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4.
    ③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36-40.
    ④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⑤金玲玲,苏莉,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学习,2009,(10):25-27.
    ⑥蔡亲鹏,贺增毅,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434-439.
    ⑦关于印发《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cnii.com.cn/20021111/ca103215.htm,2002-11-11/ 2010-11-8.
    ⑧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5):50-53.
    ①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②芦丹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③段宝霞,王小新,李敬等编著.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03-227.
    ④李普聪,钟元生.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2):83-85.
    ⑤杨雷,张晓鹏,骆金凤著.教育信息化价值及其测评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⑥刘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与支持工具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⑦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⑧赵君田,王钢,刘伟.基于BSC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52-56.
    ⑨张进宝.从“六要素模型”到“CIPO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9.
    ⑩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①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5.
    ②任晓燕.大学教育信息化测试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③李玉石.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
    ④张立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⑤秦嘉杭,许鑫,苏新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63-39.
    ⑥王有远,曾卓知,艾小伟.教育信息化及绩效评价[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71.
    ⑦王有远,艾小伟.基于灰色理论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价及系统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8,(3):85-88.
    ⑧蔡亲鹏,贺增毅,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434-439.
    ⑨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5):50-53.
    ⑩代文锋.甘肃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2-74.
    11 王洪梁.国内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29-33.
    12 陈春晖.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及其测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3,(2):12.
    13 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4 秦嘉杭,许鑫.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网络资源与建设,2006,(4):63-69.
    15 温志华.中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6 杨晓宏,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效益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8):42-46.
    17 杨奋.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①任晓燕.大学教育信息化测试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②李玉石.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③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5.
    ④刘合香,陆莎.区域教育信息化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44-46.
    ⑤金玲玲,苏莉,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学习,2009,(10):25-27.
    ⑥田小勇,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网上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12-115.
    ⑦范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⑧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⑨杨奋.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⑩张豪锋,白雪.全视角反馈评价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7,(7):14-16.11“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回归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7):44-46.
    12 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09,(6):88-92.
    13 张立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评价研究fDl.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4 罗卓笔.基于校本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与系统设计[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5 范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①李玉石.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②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③张立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④温志华.中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工业大学,2005.
    ⑤芦丹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⑥刘合香,陆莎.区域教育信息化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44-46.
    ⑦蔡亲鹏,贺增毅,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434-439.
    ⑧粤教信息[2008]1号.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等学校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的通知.
    ⑨咸政教发[2006]11号.关于印发《咸阳市中小学校信息化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
    ⑩鄂教基[2007]19号.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应用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
    11 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指标(试行)[EB/OL].http://www.gswyedu.com/article.asp?id=725,2008-5-9/2010-5-15.
    12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1.
    13 津教委[2008]44号.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
    14 2003年顺德区北滘镇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EB/OL].http://sdcqxx.com/xxpg/uploadfile/27-1.doc,2004-11-10/2010-3-7
    ①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4-358.
    ②沪教委职成[2003]12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上海市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验收评估的通知.
    ③京教职成[2003]8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全市开展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
    ④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6.
    ⑤苏教评[2007]3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的通知.
    ⑥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指标体系[EB/OL].http://www.jdjy.cc/cms/data/html/doc/2006-11/30/31598,2006-11-30 /2010-9-30.
    ⑦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11):19-29.
    ⑧田小勇,梁存良,孔凡士,上宗敏.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2006年度调查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41-44.
    ①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需关注校园网带宽利用率[J].中国教育网络,2008,(7):58-60.
    ②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二—信息化基础应用基础应用仍需摒弃重硬轻软[J].中国教育网络,2008,(8):55-57.
    ③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三—教学科研信息化科研协作有特加强[J].中国教育网络,2008,(8):58-59.
    ④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四—重在业务应用与信息资源共享[J].中国教育网络,2008,(9):61-62.
    ⑤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五—完善保障体系促高水平服务[J].中国教育网络,2008,(9):63-65.
    ⑥何润晶,张又又,胡小生,岑健林,胡铁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J].教育导刊.教育技术,2010,(9):69-71.
    ⑦肖飞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①安徽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化要求和装备标准(试行)[EB/OL].http://www.ceiea.com/html/200902/20090221144 046y 111.shtml,2009-2-21/2010-4-26.
    ②曾德华,李正宇编.网络法规与教育信息标准汇编(北京)[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③山东省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评估标准及办法[EB/OL].http://xcb.lytu.edu.cn/ReadNews.asp?NewsID=872,2005-11-17/2010-3-16.
    ④淄博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讨论稿)[EB/OL].http://www.docin.com/p-49619293.html,2010-4-13/2010-6-3.
    ⑤肖飞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⑥竺春阳.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应建立科学的教学仪器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8-4-21(4).
    ⑦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EB/OLl.http://cdls.nstl.gov.cn/cdls2/w3c//2010-1-6.
    ⑧杨志惠.基于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⑨谢运洁.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评价[J].网络财富,2008,(8):158-159.
    ⑩曾德华,李正宇编.网络法规与教育信息标准汇编(北京)[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①焦作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焦作市教育管理数据库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jz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70,2008-12-2/2010-2-23.
    ②教师[2004]9号.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③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4.
    ④蒋光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综述[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2):59-61.
    ⑤徐儒.利用线性回归算法评价教师教育信息化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85-287.
    ⑥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视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⑦孙立新,薛晓明,缪宁陵.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63-65.
    ⑧李晶,李龙.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10.
    ⑨陈云虹.军队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8.
    ⑩余经天.试论美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特点[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68-71.
    ①马亮.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现象[J].教育信息化,2001,(4):3-4.
    ②马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及实施[J].教育信息化,2006,(5):26-28.
    ③教育部颁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EB/OL].http://www.edu.cn/yuan_cheng_jiao_yu_161/20060323/t20060323_60920.shtml,2006-3-23/2010-5-8/
    ④教育部颁布初、中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规范[EB/OL].http://www.ceiea.com/html/200902/20090221144024x4aq.shtml ,2009-2-21/2010-4-26.
    ⑤教基厅[2001]1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⑥曾德华,李正宇编.网络法规与教育信息标准汇编(北京)[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⑦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技术标准[EB/OL].http://product.eol.cn/biao_zhun_2288/20080730/t20080730_313021.shtml, 2008-7-30/2010-4-12.
    ⑧中山市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及建设规范[EB/OL].http://t2.zsedu.net/gf/PDF/002.pdf,2010-3-30/2010-5-24.
    ⑨曾德华,李正宇编.网络法规与教育信息标准汇编(北京)[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⑩教育信息化引入新的技术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02,(6):49.
    ①程文青,吴砥.国际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究进展迅速[J].国际学术动态,2008,(6):28-29.
    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416.
    ③国务院[1996]1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④教技[1996]55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
    ⑤宁波市江东区信息化教育的管理条例f试行][EB/OL].http://www.jdedu.net/uploadfile/20041013153529146.doc, 2004-10-13/2010-3-2.
    ⑥温十九中学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管理条例[EB/OL].http://www.hongde.net/shownews.aspx?zid=1785,2007-6-15/2010-3-5.
    ①《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20710666281.html,2010-7-30/ 2010-8-12
    ①王新华,李堂军,丁黎黎著.复杂大系统评价理论与技术[M].第1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7.
    ②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
    ③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
    ①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
    ②王新华,李堂军,丁黎黎著.复杂大系统评价理论与技术[M].第1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27-32.
    ①金娣,王钢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5-38.
    ①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②张豪锋,孔凡士主编.教育信息化评价[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32.
    ①郑腾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J].情报科学,2003,(1):100-102.
    ①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②郑腾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J].情报科学,2003,(1):100-102.
    ③关于印发《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cnii.com.cn/20021111/ca103215.htm,2002-11-11/ .2010-11-8
    ①邓小昭,邬晓鸥,韩毅等.论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情报学报.2003,(2):96-102.
    ②度量城市信息化[EB/OL].http://articles.e-works.net.cn/view/article7674.htm,2002-8-13/2010-10-13.
    ①Richard,L, Nolan.Managing the Crisis in Data Process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3-4):115-126.
    ②Richard,L, Nolan.The Stages Theory:A Framework for IT Adop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M]. Presiding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3.
    ①Richard,L, Nolan.The Stages Theory:A Framework for IT Adop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M] Presiding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3.
    ①王琳,赖茂生.信息技术接受机制研究-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导入的启示[J].情报科学,2007,25(6):922-928.
    ①杨雷,张晓鹏,骆金凤著.教育信息化价值及其测评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8.
    ①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指标(试行)[EB/OL].http://www.gswyedu.com/article.asp?id=725,2008-5-9/2010-5-15.
    ②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3.
    ①“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3.
    ①欧阳莹之著,田宝国、周亚、樊瑛译.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4.
    ②欧阳莹之著,田宝国、周亚、樊瑛译.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4.
    ③杨雷,张晓鹏,骆金凤著.教育信息化价值及其测评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8.
    ①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②李春田.系统科学与标准化的交汇点-试论综合标准化的科学价值[J].中国标准化,2009,(7):9-12.
    ③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2.
    ①“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3.
    ②宁波市教育信息化示范乡镇评估验收办法(讨论稿)[EB/OL].http://www.nbedu.gov.cn/jyzc/article/show_article.asp? ArticleID=3495,2004-1-8/2010-4-7.
    ③粤教信息[2008]1号.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等学校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的通知.
    ④咸政教发[2006]11号.关于印发《咸阳市中小学校信息化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
    ⑤鄂教基[2007]19号.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应用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
    ⑥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指标(试行)[EB/OL].http://www.gswyedu.com/article.asp?id=725,2008-5-9/2010-5-15.
    ⑦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5-32:(11):19-29.
    ①代文锋.甘肃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2-74.
    ②王洪梁,高晶,李武威等.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衡量的改进设计[J].统计教育,2009,(10):62-64.
    ③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36-40.
    ④赵君田,王钢,刘伟.基于BSC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52-56.
    ⑤刘晨琛.基于TOPSIS和灰色理论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1):6-8.
    ⑥张计龙宓泳.兼顾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探索之路[J].中国教育网络,2008,(5):8-9.
    ⑦李思寰,常忠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多元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166--167.
    ⑧强调以应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管理《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单位暂行标准》出台.http://wenku.baidu.com/view/ed40136baflffc4ffe47ac7d.html,2010-5-17/2010-8-13.
    ⑨郭伟刚,李亚娟,岑健林.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4):36-40.
    ⑩肖玉敏.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教育信息化,2009,(2):25-29.
    11 金玲玲,苏莉,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fJ].电脑学习,2009,(10):25-27.
    12蔡亲鹏,贺增毅,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434-439.
    13“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回归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7):44-46.
    14 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阴.教育信息化,2006,(5):50-53.
    15 芦丹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16 杨奋.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7 张立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8 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9 李玉石.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①顾小清.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国际研究现状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6,(8):40-44.
    ②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
    ③“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及规范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①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技术标准[EB/OL].http://product.eol.cn/biao_zhun_2288/20080730/t20080730_313021.shtml, 2008-7-30/2010-4-12.
    ②安徽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化要求和装备标准(试行)[EB/OL].http://www.ceiea.com/html/200902/20090221144 046y 1 ll.Shtml,2009-2-21/2010-4-26.
    ③曾德华,李正宇编.网络法规与教育信息标准汇编(北京)[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④淄博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讨论稿)[EB/OL].http://www.docin.com/p-49619293.html,2010-4-13/2010-6-3.
    ⑤肖飞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⑥竺春阳.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应建立科学的教学仪器标准[J].中国教育报,2008-4-21.
    ⑦杨志惠.基于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⑧谢运洁.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评价[J].网络财富,2008,(8):158-159.
    ⑨曾德华,李正宇编.网络法规与教育信息标准汇编(北京)[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⑩徐儒.利用线性回归算法评价教师教育信息化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85-287.
    11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视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2 孙立新,薛晓明,缪宁陵.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63-65.
    13 李晶,李龙.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10.
    14 陈云虹.军队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8.
    15 国务院[1996]1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EB/OL].http://www.cnnic.net.cn /html/Dir/1997/05/20/0646.htm,1997-5-20/2010-3-15.
    16 宁波市江东区信息化教育的管理条例[试行][EB/OL].http://www.jdedu.net/uploadfile/20041013153529146.doc, 2004-10-13/2010-3-2.
    17 温十九中学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管理条例[EB/OL].http://www.hongde.net/shownews.aspx?zid=1785,2007-6-15/ 2010-3-2.
    ①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01.
    ②王素荣著.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4.
    ③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3
    ④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4.
    ⑤罗卓笔.基于校本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与系统设计[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⑥熊才平.IT支持下的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3,(8):22-24.
    ①梁林梅.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3,(2):25-28.
    ②段宝霞,王小新,李敬,吴昊编著.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③杨雷,张晓鹏,骆金凤著.教育信息化价值及其测评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6.
    ④焦宝聪,柳少军编著.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⑤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3.
    ⑥“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回归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7):44-46.
    ⑦杨晓宏,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效益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8):42-46
    ⑧杨雷,张晓鹏,骆金凤著.教育信息化价值及其测评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6.
    ⑨范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⑩王素荣著.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李普聪,钟元生.基于WGCA与DEA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09,(5):76-79
    ①“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回归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7):44-46,
    ②“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回归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7):44-46.
    ③赵君田,王钢,刘伟.基于BSC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52-56.
    ①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第2版.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509.
    ②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第2版.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509.
    ③李普聪,钟元生.基于WGCA与DEA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09,(5):76-79
    ④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0.
    ①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34-358.
    ②教高[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③焦宝聪,柳少军编著.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
    ④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2.
    ⑤祝智庭.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化在行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教育峰会网络技术教育论坛报”报告[EB/OL].http://www.celtsc.edu.cn/63a8835065877ae0/65874ef6/zhu0913.doc/view,/2010-1-6.
    ⑥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⑦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2.
    ①汪琼,陈瑞江,刘娜,李文超.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lO-14.
    ②芦丹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③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④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18.
    ①王洪梁,高晶,李武威等.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衡量的改进设计[J].统计教育.2009,(10):62-64.
    ②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指标(试行)[EB/OL].http://www.gswyedu.com/article.asp?id=725,2008-5-9/ 2010-5-15.
    ③罗卓笔.基于校本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与系统设计[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④罗卓笔.基于校本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与系统设计[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⑤Gronlund,N.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M],1971.
    ①刘振铎主编.新编中国四大辞书:现代汉语辞海[M].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860.
    ②职能[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52462.htm,/2010-4-5.
    ③刘振铎主编.新编中国四大辞书:现代汉语辞海[M].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16.
    ④李春田编著.标准化基础[M].第1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22.
    ①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②罗卓笔.基于校本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与系统设计[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③《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20710666281.html,2010-7-30/ 2010-8-12.
    ④王素荣著.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3.
    ①王素荣著.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6.
    ①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0.
    ②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著.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
    ③乌杰著.系统哲学[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0.
    ④乌杰著.系统哲学[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2.
    ⑤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
    ①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6.
    ①吴志刚.我国信息化标准系统建设的思考[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8):51-55.
    ②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国际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1-6.
    ①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5.
    ②祝智庭.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化在行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教育峰会网络技术教育论坛报”报告[EB/OL].http://www.celtsc.edu.cn/63a8835065877ae0/65874ef6/zhu0913.doc/view,/2010-1-6.
    ①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②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EB/OL].http://www.sirpa.fudan.edu.cn/picture/article/52/31/1e/2af73544ebcbb 14c405791903c7/dff3ba30-ed41-4ed8-bd91-599ff074c83e.pdf,/2010-8-14.
    ①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03,19(3):42-45.
    ①张进宝.从“六要素模型”到“CIPO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9.
    ②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7.
    ①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①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著.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
    ①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著.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6.
    ②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9-41.
    ③姜璐、李克强编著.简单巨系统演化理论[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
    ①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国际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1-6.
    ①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7.
    ②王素荣著.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9.
    ③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9.
    ①陈俊珂,孔凡士主编.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0.
    ②教高[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③阳燚,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变迁看教育技术应用重心—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NETS·S)[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1):88-91.
    ①张楚筠.以科技为动力,建立21世纪学习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120-124.
    ②陈俊珂,孔凡士主编.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5.
    ③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6.
    ④陈俊珂,孔凡士主编.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5.
    ①曾煜东.邓小平教育信息化思想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15-17.
    ②胡卫红.树立教育新观念实现教育信息化—谈“信息高速公路”对教育改革的作用[J].攀登,1999,(4):74-77.
    ③沙红,孔书荣.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4):14-20.
    ④教基[2000]34号.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①海南三亚”农远工程”和”校校通”工程实现全覆盖[EB/OL].http://www.edu.cn/xin_xi_zi_xun_1625/20100203/t2010 0203_447418.shtml,2010-2-3/2010-10-8.
    ②浙江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EB/OL].http://www.edu.cn/zj_6522/20100621/t20100621_487988.shtml,2010-6-21/2010-10-8.
    ③“十一五”期问山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EB/OL].http://www.edu.cn/xin_xi_zi_xun_1625/20100430/ t20100430_470736.shtml,2010-4-30/2010-10-8.
    ④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EB/OL].http://ntdjg.ntjy.cn/12/33.html,2010-5-3/ 2010-10-14.
    ⑤孙海珍.“班班通”给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与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0,(9):60-63.
    ⑥“路·车·货·驾驶员”—专家纵论用系统工程观点推进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01-7-5(3).
    ⑦张志兵.数字资源建设是校园网的生命[J].教育信息化,2005,(2):27.
    ①马德四.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教育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②教育部[1998.12.2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③教育部[2004.4.20].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版).
    ⑤2004年IT两会教育信息化论坛主题:数字化校园与未来教育[EB/OL].http://www.ccw.com.cn/work2/news/ htm2004/20040923_15FJQ.htm,2004-9-23/2010-10-9.
    ⑥2006年CIO年会“教育信息化分论坛”[EB/OL].http://www.ccw.com.cn/itlianghui/htm2006/20061029 218931.htm, 2006-10-29/2010-10-9.
    ⑦2007年中国IT两会论坛简介[EB/OL].http://tech.qq.com/a/20071115/000264.htm,2007-11-15/2010-10-9.
    ①中国IT两会初次设立14个分论坛[EB/OL].http://ir5.info/news/yj/2010/0825/23715.html,2010-8-15/2010-10-9.
    ②教政法厅函[2007]66号.关于开展广东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调研工作的通知.
    ③“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
    ①方芸.我国首座信息化教育试点中学在鞍山创建[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1999,(9):43.
    ②祝智庭,林阳.与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零距离[J].中国远程教育,2004,(2):12-14.
    ①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4.
    ②安徽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化要求和装备标准(试行)[EB/OL].http://www.ceiea.com/html/200902/20090221144 046y 1 ll.shtml,2009-2-21/2010-4-26.
    ③焦作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焦作市教育管理数据库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jz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70,2008-12-2/2010-2-23.
    ④朱志强主编.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开发及应用[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①“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版).
    ③周济在教育部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EB/OL].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80108/t200801 08_275297_2.shtml,2008-1-8/2010-2-24.
    ①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②郑凯,聂瑞华.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21):13-15.
    ①代秋红.诺兰阶段模型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16-117.
    ②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15.
    ③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15.
    ①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9.
    ②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0.
    ①Gronlund,N.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M],1971.
    ②王琳,赖茂生.信息技术接受机制研究——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导入的启示[J].情报科学,2007,25(6):922-928.
    ①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①蒋建洲编著.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1版.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①乌杰著.系统哲学[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4.
    ②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1.
    ①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7.
    ②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第4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77.
    ①彭钢.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与实施要求的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25-27.
    ②黄洪亮著.教学解释[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26.
    ③章建丽.论“教育标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95.
    ④琚四化.新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4):218.
    ⑤章建丽.论“教育标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95.
    ①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15.
    ①李春田编著.标准化基础[M].第1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27.
    ①高考如何体现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4862237.html,2006-9-27/2010-9-27.
    ①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①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②《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20710666281.html,2010-7-30/ 2010-8-12.
    ③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5.
    ①焦宝聪,柳少军编著.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
    ②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8.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版).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版).
    ①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07/16/1554013_67399699. shtml, 2010-11-7/2010-12-14
    ②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07/16/1554013_67399699. shtml, 2010-11-7/2010-12-14
    ①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2.
    ①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0.
    ①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7.
    ②陶茂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机制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15-18.
    ③陶茂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机制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15-18.
    [1]“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及规范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陈俊珂,孔凡士主编.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陈玉琨著.教学评价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董洪亮著.教学解释[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26.
    [7]段宝霞,王小新,李敬,吴昊编著.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甘仞初主编.管理信息系统[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第2版.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10]姜璐,李克强编著.简单巨系统演化理论[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姜同强编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姜旭平.信息系统分析—概念·结构·机理·分支与发展[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3]蒋笃运,张豪锋,王萍等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蒋建洲编著.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1版.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焦宝聪,柳少军编著.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6]金娣,王钢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李春田编著.标准化概论[M].第4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18]李春田编著.标准化概论[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9]李春田编著.标准化基础[M].第1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20]李德顺.价值论[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1]李金松著.系统论、信息化、控制论与教学改革[M].第1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22]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李松主编.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刘建新著.系统评价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5]刘振铎主编.新编中国四大辞书:现代汉语辞海[M].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6]欧阳莹之著,田宝国、周亚、樊瑛译.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7]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8]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教育评估标准汇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9]工素荣著.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工新华,李堂军,丁黎黎著.复杂大系统评价理论与技术[M].第1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1]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2]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3]乌杰著.系统哲学[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4]吴钢著.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修订版)[M].第2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5]肖远军著.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6]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著.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杨雷,张晓鹏,骆金凤著.教育信息化价值及其测评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8]游五洋,陶青著.信息化与未来中国[M].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9]曾德华,李正宇编.网络法规与教育信息标准汇编(北京)[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0]张豪锋,孔凡士主编.教育信息化评价[M].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1]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编.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究[M].第1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2]朱志强主编.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开发及应用[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3](印)苏米特拉·杜塔,让-弗朗索瓦·曼佐尼著,焦叔斌等译.过程再造、组织变革与绩效改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2001.
    [44](瑞典)胡森(Husen.T)等著,许建钺等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5](德)雷凯著,陈国青译.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建模[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回归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7):44-46.
    [2]“路·车·货·驾驶员”——专家纵论用系统工程观点推进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01-7-5(3).
    [3]安宝生.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4-27.
    [4]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0,(1):15.
    [5]蔡连玉.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社会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8-22.
    [6]蔡亲鹏,贺增毅,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434-439.
    [7]曹卫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3):61-63.
    [8]陈春晖.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及其测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3,(2):12.
    [9]陈维维,沈书生.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4-18.
    [10]程文青,吴砥.国际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究进展迅速[J].国际学术动态,2008,(6):28-29.
    [11]代秋红.诺兰阶段模型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16-117.
    [12]代文锋.甘肃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2-74.
    [13]邓小昭,邬晓鸥,韩毅等.论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情报学报.2003,(2):96-102.
    [14]丁婧,李艺.江苏省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研制方法与过程[J].中国电化教育,2011,(2):41-46.
    [15]方芸.我国首座信息化教育试点中学在鞍山创建[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1999,(9):43.
    [16]冯迎,刘晓平.解读《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J].教师,2009,(15):21-22.
    [17]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18]顾小清.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国际研究现状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6,(8):40-44.
    [19]郭伟刚,李亚娟,岑健林.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电化 教育,201O,(4):36-40.
    [20]郝立忠.价值:实践评价的唯一尺度[J].东岳论丛.1999,(4):12-13.
    [2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4.
    [22]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23]何润晶,张又又,胡小生,岑健林,胡铁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J].教育导刊·教育技术,2010.(9):69-71.
    [24]胡卫红.树立教育新观念实现教育信息化—谈“信息高速公路”对教育改革的作用[J].攀登,1999,(4):74-77.
    [25]蒋光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综述[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2):59-61.
    [26]教育信息化引入新的技术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02,(6):49.
    [27]金玲玲,苏莉,马生全.中学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学习,2009,(10):25-27.
    [28]靖继鹏.吉林省信息产业测度分析[J].情报学报,1993,(6):23-24.
    [29]琚四化.新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4):218.
    [30]李春田.第二讲:标准化与秩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J].中国标准化,2004,(2):59-62.
    [31]李春田.系统科学与标准化的交汇点-试论综合标准化的科学价值[J].中国标准化,2009,(7):9-12.
    [32]李晶,李龙.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10.
    [33]李克东.知识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2,(8):35-36.
    [34]李普聪,钟元生.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2):83-85.
    [35]李普聪,钟元生.基于WGCA与DEA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09,(5):76-79.
    [36]李思寰,常忠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多元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166-167.
    [37]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09,(6):88-92.
    [38]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5):50-53.
    [39]李艺,丁婧.功能导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及其意义简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73-75.
    [40]梁海丽,于洪彬.我国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1999,(4):4-6.
    [41]梁慧稳.公安信息化演进路径的诺兰模型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9-113.
    [42]梁林梅.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3,(2):25-28.
    [43]刘晨琛.基于TOPSIS和灰色理论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J].数理医药学杂 志,2009,(1):6-8.
    [44]刘合香,陆莎.区域教育信息化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44-46.
    [45]刘文府.标准化概述[J].航天标准化,2001,(1):38-42.
    [46]刘义光.关于教育标准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6,(1):28-29.
    [47]刘志波,许惠芳.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28.
    [48]马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及实施[J].教育信息化,2006,(5):26-28.
    [49]马亮.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现象[J].教育信息化,2001,(4):3-4.
    [50]马芝蓓.从Nolan模型到Synnott模型[J].情报方法,2002,(9):52-54.
    [5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52]彭钢.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与实施要求的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25-27.
    [53]彭赓,吕本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理论模型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1):51-54.
    [54]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36-40.
    [55]秦嘉杭,许鑫,苏新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63-39.
    [56]秦炜炜.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新旧版对比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6.
    [57]屈超.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述评[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5):95-97.
    [58]沙红,孔书荣.大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4):14-20.
    [59]孙海珍.“班班通”给教育信息化带米的影响与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0,(9):60-63.
    [60]孙立新,薛晓明,缪宁陵.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63-65.
    [61]谭荣华.从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看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J].涉外税务,2003,(2):7-8.
    [62]陶茂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机制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5):15-18.
    [63]田小勇,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网上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12-115.
    [64]田小勇,梁存良,孔凡士,王宗敏.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2006年度调查报告[J].中国 电化教育,2007,(12):41-44.
    [65]汪琼,陈瑞江,刘娜,李文超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4.
    [66]王桂香.宁夏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构想[J].现代情报.2004,(4):184-185.
    [67]王洪梁,高晶,李武威等.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衡量的改进设计[J].统计教育,2009,(1O):62-64.
    [68]王洪梁.国内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3):29-33.
    [69]王琳,赖茂生.信息技术接受机制研究—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导入的启示[J].情报科学,2007,25(6):922-928.
    [70]王有远,艾小伟.基于灰色理论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价及系统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8,(3):85-88.
    [71]工有远,曾卓知,艾小伟.教育信息化及绩效评价[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71.
    [72]工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11):19-29.
    [73]温尊平、廖文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研究——基于诺兰模型和施诺特模型[J].情报杂志,2007,(1):122-124.
    [74]吴砥,程文青,杨宗凯.国际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领域的工作[J].中国远程教育,2006,(9):65-67.
    [75]吴志刚.我国信息化标准系统建设的思考[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8):51-55.
    [76]肖玉敏.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教育信息化,2009,(2):25-29.
    [77]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03,19(3):42-45.
    [78]谢运洁,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评价[J].网络财富,2008,(8):158-159.
    [79]熊才平.IT支持下的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3,(8):22-24.
    [80]徐儒.利用线性回归算法评价教师教育信息化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85-287.
    [81]阳燚.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变迁看教育技术应用重心—面向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NETS-T)[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3):86-89.
    [82]杨改学.教育信息化的西部发展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7,(2):34-38.
    [83]杨晓宏,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效益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8):42-46.
    [84]杨晓宏,梁丽.全而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85]余经天.试论美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特点[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68-71.
    [86]曾煜东.邓小平教育信息化思想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15-17.
    [87]张楚筠.以科技为动力,建立21世纪学习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120-124.
    [88]张豪锋,白雪.全视角反馈评价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7,(7):14-16.
    [89]张贺.海关信息化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转型[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7):52-54.
    [90]张怀浩,缪静霞,杨雪.基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内容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2):6-8.
    [91]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需关注校园网带宽利用率[J].中国教育网络,2008,(7):58-60.
    [92]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二—信息化基础应用基础应用仍需摒弃重硬轻软[J].中国教育网络,2008,(8):55-57.
    [93]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三—教学科研信息化科研协作有待加强[J].中国教育网络,2008,(8):58-59.
    [94]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四—重在业务应用与信息资源共享[J].中国教育网络,2008,(9):61-62.
    [95]张计龙,胡艳秋.中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调查报告之五—完善保障体系促高水平服务[J].中国教育网络,2008,(9):63-65.
    [96]张计龙宓泳.兼顾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探索之路[J].中国教育网络,2008,(5):8-9.
    [97]张进宝.从“六要素模型”到"CIPO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9.
    [98]张志兵.数字资源建设是校园网的生命[J].教育信息化,2005,(2):27.
    [99]章建丽.论“教育标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95.
    [100]赵君田,王钢,刘伟.基于BSC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52-56.
    [101]赵全超,赵国杰,王举颖.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测试与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4,(6):101-102.
    [102]甄桂英.情报概念的内涵、外延与相关学科的分析评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3):6-9.
    [103]郑金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9):17-18.
    [104]郑凯,聂瑞华.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21):13-15.
    [105]郑腾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J].情报科学,2003,(1):100-102.
    [106]陈禹.“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专题咨询报告[R].中国信息协会,2005:118.
    [107]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国际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1-6.
    [108]竺春阳.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应建立科学的教学仪器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8-4-21(4).
    [109]祝智庭,林阳.与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零距离[J].中国远程教育,2004,(2):12-14.
    [110]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8.
    [111]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J].外国教育资料,1999,(2):79-80.
    [112]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 开创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局面—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全国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应用现场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1998,(12):5-8.
    [1]陈云虹.军队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8.
    [2]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范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4]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 南大学,2005.
    [5]李玉石.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6]刘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与支持工具的研究:[硕十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芦丹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8]罗卓笔.基于校本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与系统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9]马德四.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教育学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任晓燕.大学教育信息化测试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11]王磊.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基本要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12]温志华.中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3]肖飞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综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14]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视野:[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5]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6]杨奋.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7]杨志惠.基于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18]张立新.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及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9]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S].
    [2]GB/T15497-2003,,企业标准系统——技术标准系统[S].
    [3]GB/T15498-2003,企业标准系统——管理标准系统[s].
    [4]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
    [1]鄂教基[2007]19号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应用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
    [2]甘肃电化教育中心[2008.5.9].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指标(试行).
    [3]国务院[1996]1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4]国务院[1999.6.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5]沪教委职成[2003]12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上海市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验收评估的通知.
    [6]徽教厅[2000.3]安徽省中小学校国网建设规范化要求和装备标准(试行).
    [7]焦教发[2008]267号.焦作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焦作市教育管理数据厍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8]教发[2002]27号.教育部关于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通知.
    [9]教高[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10]教基[2000]34号.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11]教厅[2001]1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12]教技[1996]55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
    [13]教师[2004]9号.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14]教师[2005]5号.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15]教育部[1998.12.2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6]教育部[2004.4.20].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7]教政法厅函[2007]66号.关于开展广东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调研工作的通知.
    [18]津教委[2008]44号.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
    [19]京教职成[2003]8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全市开展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
    [20]鲁教电字[2002]3号.山东省高等学校校园计算机局域网管理办法(暂行)
    [21]苏教评[2007]3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诠释》的通知,
    [22]咸政教发[2006]11号.关于印发《咸阳市中小学校信息化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
    [23]粤教信息[2008]1号.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等学校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的通知.
    [24]中办发[2006]11号文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5]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版)
    [1]Austin,B.Moore's law in and out of context[J]. JASIST 2001,52(8):607-609.
    [2]Aya,Yohida. What are the roadblock of implementing I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 Education[R], Peking University.2002.
    [3]Bergeron,P.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J]. ARIST 1996,31:263-300.NJ: Information Today,Inc.,2001:40-50.
    [4]Cher,Ping.Lim.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CT in Singapore schools:pedagog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7,(2):14-16.
    [5]Duffy,F.M. Step-Up-To-Excellence: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managing and rewarding performance in school systems[J]. Lanham, MD:Scarecrow Education,2002.
    [6]Gronlund,N.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M],1971.
    [7]Lee,H.,Plass,J.L.& Homer,B.D. Optimizing cognitive load for learning from computer-based science simulation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98(4):902-913.
    [8]Levitan,K.B.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RM[J].ARIST 1982,(17):227-266. NY:Knowledge Industry Publication,Inc.,2001.
    [9]Mayer,R.E. Multimedia learning[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Adaping education to the information age:A White Paper[M]. Kore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2002.
    [11]Orlikowski,W.& Gash,D. Technological frames:making sen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J]. ACM Transac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994,12(2):20-22.
    [12]Orlikowski,W. The duality of technology:Rethinking the corrept of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5-7.
    [13]Pemberton,J,M.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devices[J]. Records Management Quarterly,1989,23(1):38-40.
    [14]Prensky,M.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 Ⅱ:do they really think differently? on the horizon[J]. NCB University Press,2001b,9(6):1-7.
    [15]Reigeluth,C.M. A leveraged emergent approach to systemic transformation[J]. TechTrends,2006,50(2):46-47.
    [16]Richard,A.Schwier. Focus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on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0,(1):90-92.
    [17]Richard,L.Nolan. Managing the computer resource:A stage hypothesis[J]. Communication of ACM,1973,(7):399-405.
    [18]Richard,L.Nolan. Managing the crisis in data process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3-4):115-126.
    [19]Richard,L.Nolan. The stages theory:A framework for IT adop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M]. Presiding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3.
    [20]Richter,K.B.,& Reigeluth,C.M. A systemic change experience in Decatur Township[J]. Tech Trends,2006,50(2):35-36.
    [21]Roblyer,M.D.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ogy into Teaching[M]. Columbus, OH: Merrill Prentice Hall,2003.
    [22]Squire,K.D.,& Reigeluth,C.M. The many faces of systemic change[J]. Educational Horizons,2000,78(3):145-154.
    [23]Suomala,J and Shaughnessy,M.F.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E[J]. Mayer:about technolog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0,12(4):477-483.
    [24]Tapscott,D. 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1998.
    [25]Zheng,R.,Miller,S.,Snelbecker,G.& Cohen,I. Use of multimedia for problem-solving task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Learning, 2006,3(1-2):135-14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