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明遗民群体生存方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产生于明末清初特殊历史时段下,江南地区的遗民群体为总体研究对象。将他们置于当时正经历着动荡变革、秩序重建、文化重生新阶段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从其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的多样性;群体组成、个人行事的复杂性等角度入手,探寻遗民士人们在这一系列独特行为表象背后所蕴藏的易代心态与思想文化意识特征。同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等外部因素,对易代以后遗民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及其相关问题做一番探究、总结工作。
     遗民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群体,其群体性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这其中,他们于易代以后在生存方式上所发生的普遍变革,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考察这种变革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既包含有外部政治环境变化的客观影响,同时也是遗民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遗民们所共同隶属的士人身份特征,也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此问题综合深入地分析,我们便能够对遗民这一产生于特殊历史阶段中的特殊群体有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与认识。江南作为易代以后遗民士人最为集中也最为活跃的地区,在遗民史研究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这里将其作为本文考察重点区域,以期能够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对该问题有一个全面、总体地分析。
     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四章、余论和总结这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前代遗民研究的发展状况、本研究所要使用到的主要资料;正文一、二两章立足于梳理与遗民研究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并简单介绍了全国范围特别是江南地区遗民总体分布情况;三、四两章则是围绕着遗民生存方式这一论文核心话题展开。第三章从总体上介绍了易代以后明遗民的生存状态及其思想心态。第四章则继续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分述遗民在易代以后所采用的种种具体生存行为和方法,并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对这些具体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或解释。余论和总结则是对全文所涉及内容进行最后论述、归纳的部分。
The study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about a very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In the last decade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continuing first decade of Qing Dynasty, they were used to having their lives,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and thoughts through some kinds of very particular ways. They lived in Qing Dynasty but claimed that both their bodies and hearts were belong to the former Ming Dynasty, which was defeated by Qing Dynasty in a very short time. They called themselves "Yi Ming", gathering together, refus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new government, and using their own ways to remember or commemorate their past times. Nowadays, the historians are accustomed to calling them as "Ming Yi Ming", the special people living between Ming and Qing. In order to learn more about this group of people,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know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clearly. The research work should also consider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times, outside circumstance, age trend of thoughts and many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As the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living in a special time, there are many points of views could be used by us to describe the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real lives and activities after the dynastic change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st and present, we will find out that these obvious changes happened in "Yi Ming" people's lives and thoughts not only came from the outside aspect but also decided by their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fluence factors are complex, and in my opinion, trying to figure out them could help us know more about this particular "Yi Ming" group. In the beginning decades of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many "Yi Ming" people gathering in "Chiangnan", the south area of Yangzi River. In order to make this research more feasible, the thesis will be restricted into this comparatively narrow area. And "Yi Ming" people's real lives and thoughts will be the keystone of the research.
     The whole paper wa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y are exordium, the four certain main parts and the finial summary. In the four certain parts, chapter one and two are mainly about some basic conceptions and problems relating with the research. The detail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of "Yi Ming" people's real behaviors and surviving ways are in the next chapter three and four.
引文
1 《明遗民录汇辑》附录:黄容《明遗民录序》
    2 如朱舜水、诸士奇流亡于日本,而病骥老人在为孙静庵《明遗民录》作序时也曾言道,“弘光、永历间,
    1 《孟子·滕文公》下,《四书集注》第三册,页79-80
    2 关于士人与“仕”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士人所肩负的国家与社会之双重身份问题,可以参看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21页);以及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32页)一书中的相关论述。
    1 谢正光:《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
    2 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所出《明遗民录汇辑》一书,已将这七册遗民录所收材料按人物分门别类辑出,大大方便了研究者的查找和使用。
    1 比如孙静庵所编《明遗民录》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于对《鲒琦亭集》、《小腆纪传》等前代史料摘抄和汇编,而且可能由于作者参考版本问题,遗漏错讹情况也有出现。
    2 如《皇明遗民传》记载遗民吴骐、周雅廉二人,“烈皇帝崩,即不食粟,日吞硫磺,饮凉水,或嚼栢子松叶疗饥。……夏食生蜗牛,冬饭土石脂。二人皆久绝烟火”云云,多少有些荒诞不经。
    3 以钱谦益为例,其东南文坛领袖的特殊地位与在南方文人当中的声望,似乎并未因投降变节行为而有太大削弱,入清以后仍然能与遗民士人群体保持紧密联系,黄宗羲、归庄、甚至永历政权的瞿式耜等人都和其有或师或友的情谊,其个人文集、还有诗文作品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4 余英时先生在《方以智晚节考》(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增订版)一书序言中也提到,“以隐语传心曲,其风莫盛于明末清初”。
    5 包括徐鼒《小腆纪传》、《小腆纪年》;谈迁《国榷》;查继佐《国寿录》;黄宗羲《思旧录》等数种。
    1 转引自谢国祯:《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2 赵红娟:《明遗民董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
    5 赵世瑜:《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6 陈宝良:《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及其山人化》,《史学集刊》,2000年5月第2期
    1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2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3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态与消极行为一文》,《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经联出版公司,2002年
    5 王汎森:《清初的下层经世思想》,台湾《大陆杂志》第98卷第1期,1999年1月
    6 小野合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四册页1279
    2 何晏《论语集解》(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四册页1283)中对这句话的注释。
    3 归庄:《历代遗民录》序,《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三,页170
    4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页220
    5 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1 《论语·泰伯下》(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二册页540)
    2 《论语·卫灵公上》(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四册页1068)
    3 王夫之:《周易内传》卷3,《船山全书》第一册,页205
    4 颜元:《颜元集》,页226
    5 如鲁迅先生就对“遗民”和“逸民”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他在《花边文学·读书忌》一文中说自己读明末遗民作品,心里是“断不能洗清激愤”的,并希望标点、翻印一些来“给大家清醒一下”。而在《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则说:“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可见其对两者的认识、看法、态度都完全不同。
    1 也有后世学者从文化研究角度,因这些人内心存有感时弔亡的遗民情节、诗文中也不时流露出对于故国和家园的眷恋,而称其为“文化遗民”的(刘振华:《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2 关于《心史》的研究,陈福康《井中奇书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一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可以作为参考。
    1 郑思肖:《心史·总后叙》(转引自陈福康《井中奇书考》附录《心史》原书,页528)
    2 具体刊刻过程详见陈福康《井中奇书考》第五章“《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以及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第五章“清初明遗民及遗民结社”中的相关内容。
    3 郑思肖:《郑思肖集》,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 《易经》,《系辞·上》
    5 详见陈福康《井中奇书考》第七章“《心史》与明清之际的爱国文人”。
    1 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文中说:“呜呼悲矣!其书传至北方者少,而变故之后,又多讳而不出,不见此书三十余年,……”(《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亭林诗集》卷五,页410)
    2 详见陈福康《井中奇书考》第八章“《心史》‘伪书说'出现后”。
    3 郑思肖:《心史·久久书》(转引自陈福康《井中奇书考》附录《心史》原书,页466)
    4 庚辰为明崇祯13年(1640年),距明亡尚有4年。
    1 郑思肖:《心史·自戒》(转引自陈福康《井中奇书考》附录《心史》原书,页478)
    2 郑思肖:《心史·久久书》(转引自陈福康《井中奇书考》附录《心史》原书,页468)
    3 当时流行着“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宰相只要钱,天子但呷酒”的儿歌。(谈迁:《枣林杂俎》)
    4 如谈迁在1644年10月,就预料到南明弘光政权无法维持,他劝当时的户部尚书高弘图激流勇退,并说:“今当去有三,主眷也、物请也、事权也。俱阴移矣。”(谈迁:《谈迁诗文集》卷四《入幕记》,页197)当时有如此想法和行为的士人,还有陈子龙、夏允彝、黄淳耀等等。
    5 郑思肖:《心史·久久书》(转引自陈福康《井中奇书考》附录《心史》原书,页466)
    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页431
    7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页431
    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就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 顾炎武提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之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其国,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贼均与有责焉耳。”
    3 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卷九《明礼部尚书仍兼通政使武进吴公事状》一文所载隆武朝名臣吴钟峦语。
    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页568
    5 屈大均:《二史草堂记》,《翁山文钞》卷二
    6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三《鹧鸪先生神道表》载黄宗羲之二弟黄宗炎:“晚年常作一石函,锢其所著述于中,悬之梁上,谓其子曰:‘有急则埋之'”。这显然是受了《心史》影响。遗民张岱也将他所作史书定名为《石匮书》,并时刻做好与之共存亡的准备。
    1 谢国祯:《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页1
    2 黄炳垕:《黄宗羲年谱》,中华书局,1993年。目录前一页 版社,2006年4月。页168)
    1 清圣祖康熙曾下诏开《明史》馆、开博学鸿词科,大肆罗致隐逸士人。理学名臣汤斌在吴地任职期间,也曾不辞辛苦地拜访吴骐、徐枋等当地著名遗老。
    2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
    3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页521-522
    4 《嘉定屠城纪略》
    1 归庄:《隆武集·伤家难作》,《归庄集》卷一。页39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五:“恽日初”条。页40
    1 据《明史·顾宪成传》中的记载:“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明史》第20册,卷231。页6032)
    2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3 关于江南地区的这一特点,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有这样的论述:“和其他盛产举人进士的地区不同,江南不像浙江之有余姚和鄞县,或福建之有莆田和晋江那样只有少数几个人才之乡。江南所属10个府,在有明一代各自都造就了一两百名官员。……江南的官僚名士,不受少数重要城市中个别大族的控制。……整个长江流域这一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到处都有政治名士。”(第二章,页27)
    4 在崇祯三年乡试以及次年的会试当中,都有大量复社成员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吴伟业中了一甲二名,中进士者中近1/5是复社成员。(小野合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七章:复社运动,页273)
    1 费孝通在分析传统中国地方社会政治结构时,将绅士阶级看作是底层地方自治单位的领袖,认为他们“总是在地方组织中占有战略性和主导的地位”。(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四章,页52-53)
    2 据统计,明代乡试录取率仅占有资格应试人数的4%左右,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秀才连应试的资格都难以获得。(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页99)
    3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文的下篇“中国商人精神”,对晚明社会商业精神兴起和发展,有过详细地分析,可作参考。(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页519)
    4 黄宗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 吴易与太湖义师事,可见于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吴江吴易”条(页261)
    2 顾炎武有《上吴侍郎晹(易)》(《顾亭林诗文集》页268)诗一首。而亲身参予过太湖义师的松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有《吴江野哭》一首,用以纪念当时之事。
    3 根据谢国祯《顾炎武与惊隐诗社》一文对惊隐诗社成员的考证,其中早年就参加过明末文人社团运动的,当不在少数。
    1 沈彤:《震泽县志》卷三十八《旧事》(转引自谢国祯:《明末清初的学风》。页172)
    2 杨凤苞:《书南山草堂遗集后》,《秋室集》卷一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五“吴宗潜”条。页216
    4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四“吴炎、潘柽章”条。页264
    5 谢国祯:《明末清初的学风》。页185
    1 顾诚:《南明史》,序言
    2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页244
    1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12月。卷四“江阴纪略”条,页242
    2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嘉定侯峒曾侯歧曾”条,页263
    3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三“申自然”条,页250
    1 张岱:《自为墓志铭》。《琅嬛文集》,岳麓书社,1985年7月。页215
    2 诗见《归庄集》中《庚辰诗卷》、《隆武集》、《补遗》各卷。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二“徐枋”条。
    4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六“刘蓼雪”条。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四十一“黄周星”条,页307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三“李沛”条。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六“张印顶”条。
    4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九
    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提辞
    2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一
    3 归庄:《静观楼讲义序》,《归庄集》卷三。页178
    4 全祖望:《二曲先生窆石文》,《鲒埼亭集》卷十二。《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页236
    5 孟森:《已未词科录外录》,《明清史论著集刊》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六“吴炎”条。
    2 顾炎武:《答李子德》,《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页64
    3 陈去病《明遗民录自序》(《明遗民录汇辑》,页1366)一文中,则将宋遗民与明遗民做了一番对比。他认为在元代,“其为遗民也易”;而在清代,“其为遗民也难”,两代遗民之间的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4 有关于“治统”和“道统”的问题,费孝通《中国绅士》一书第2章:“学者当官”中有比较详细地分析。
    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条
    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页568
    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页568
    1 黄宗羲:《万悔庵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
    2 黄宗羲:《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兼经筵日讲官次公董公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
    3 归庄:《历代遗民录序》。《归庄集》卷三,页171
    4 刘宗周:《复魏子一》,《刘子全书遗编》卷四。转引自赵园《言论·制度·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第三章,页244
    5 顾炎武:《常熟陈君墓志铭》,《顾亭林诗文集》。《亭林余集》页161
    6 顾炎武:《营平二州史事序》,《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页28
    1 关于“道德严格主义”,可参看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种道德严格主义》一文(《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页89),这个词也是他在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2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九“曹炜”条。
    1 汉语大词典中对于“髡”一词的解释就是: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
    2 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对南京城不战而降的情况有生动描述,“五月,南都破,百官皆好降”,他引用《明史》记载,说明了当时士人没有抵抗的情况。(第七章,页201)
    3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1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江阴纪略”条,页241
    2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无锡华允诚传”条,页237
    3 归庄:《遗人入城权瘗三嫂,遥哭三章》序。《归庄集》卷三《隆武集》,页171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二“巢鸣盛”条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二“徐枋”条
    3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七“芮城”条,页283
    4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五“徐鑛”条,页117
    5 黄宗羲:《两异人传》。《黄宗羲全集》第11册,页53
    6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八“张拱乾”条,页66
    7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卢象晋”条,页22
    8 归庄:《送筇在禅师之余姚序》。《归庄集》卷三,页240
    1 归庄:《断发二首》。《归庄集》卷一,页44
    2 谈迁:《感事》。《谈迁诗文集》卷一,页10
    3 顾炎武:《常熟陈君墓志铭》,《顾亭林诗文集》。《亭林余集》页161
    1 葛万里编:《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页18。转引自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十章,页251
    2 李顒:《二曲集》,《历年纪略》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谢玑”条
    4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常延龄”条
    5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胡长庚”条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三“李淦”条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二“张长澜”条
    3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五“王锡阐”条
    4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八“邵以贯”条。页65
    5 关于士人“弃巾”问题,陈宝良《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及其山人化》一文介绍非常详细,而且也涉及到了易代以后遗民弃巾的一些情况。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八“陈所学”条,页63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陆苏”条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二“吴野翁”条,页10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六“杨志达”条。
    3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七“张怡”条,页136
    4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八“顾枢”条,页60
    5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二十三“谢遴”条,页182
    6 陈洪绶,《陈洪绶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182。
    7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董樵”条,页81
    1 黄宗羲:《万祖绳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页473
    1 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397
    2 凌锡祺:《桴亭年谱》,《陆桴亭先生遗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页20
    3 顾炎武:《答原一公肃两甥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页57
    4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二“周奭其”条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二“徐枋”条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二十六“顾炎武”条,页202
    3 王弘撰:《山志》。初集卷三,页61
    4 全祖望:《涧上徐先生祠堂记》,《鲒琦亭集》卷三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页582
    5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二“黄周星”条
    6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五“喻指”条
    7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九“赵士完”条,页76
    8 钱谦益:《徽士录》,《牧斋初学集》卷二五。页805
    1 归庄:《与顾宁人书》,《归庄集》卷五。页340
    2 顾炎武:《与李紫澜》,《顾亭林诗文集》。《蒋山佣残稿》卷二,页199
    3 顾炎武:《答人书》,《顾亭林诗文集》。《蒋山佣残稿》卷二,页205
    4 顾炎武:《答人书》,《顾亭林诗文集》。《蒋山佣残稿》卷二,页205
    5 《青原愚者智大师语录序》,《棨庵别录》卷一。转引自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第三章,页167
    6 黄宗羲:《时禋谢君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页427
    7 张履祥:《倪寄生传》,《杨园先生全集》卷二一。
    1 魏禧:《吾庐记》,《魏叔子文集》卷十六。
    2 顾炎武:《重谒孝陵》,《顾亭林诗文集》。《亭林诗集》卷三,页384
    3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四“谈迁”条,页111
    4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九“陈贞慧”条
    5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二“江浩”条,页245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九“徐石麟”条,页153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叶大疑”条
    3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四“彭宾”条
    1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五“李标”条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四“李标”条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五“徐谦尊”条
    4 《明遗民录汇辑》:邵廷采《明遗民所知传》卷三“杨湛露”条
    5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一“赵继鼎”条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三“李濯”条
    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上册页80
    1 顾炎武:《与潘次耕札》,《顾亭林诗文集》。《亭林余集》,页167
    2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页274
    3 谈迁:《上大司农陈素庵书》,《北游录·纪文》,页262-263
    1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页13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五“张夏”条,页42
    3 黄宗羲:《谢时符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页411
    4 全祖望:《邸抄》。《鲒埼亭诗集》卷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页2251
    5 沈冰壶:《重麟玉册》卷三。清钞本,藏上海图书馆善本部。转引自谢正光:《清初贰臣曹容及其“遗民门客”》,《明清论丛》第三辑,页215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三“王玉藻”条,页253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七“芮城”条,页282
    3 黄宗羲:《思旧录》,“钱谦益”条,页375。《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4 具体论述详见谢正光:《清初贰臣曹容及其“遗民门客”》(《明清论丛》第三辑,页215)一文。
    1 黄宗羲:《思旧录》,“钱谦益”条,页375。
    2 杨凤苞:《书南山草堂遗集后》,《秋室集》卷一
    3 详见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一书第五章的相关论述。页308
    1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隐逸》转引郭都贤《褐玉堂集》序。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页9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一“祁班孙”条,页5
    2 陈确:《义社告成漫记》,《陈确集》卷九,页224
    3 陈确:《会永湖楼序》,《陈确集》卷十,页232
    4 陈确:《南湖义社约》,《陈确集》卷十七,页399
    5 张履祥在《与吴仲木》一文中说:“敝里诸友仿唐灏儒兄劝励之法,立葬亲一社,一时人心颇见鼓动。”(《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四)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五“徐谦尊”条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一“徐宗麟”条,页237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三“金俊明”条
    2 具体的内容可参见《百城烟水》卷二“春草闲房”条,页112
    3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二“吴嘉纪”条,页245
    4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吴懋谦”条
    5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四“陆坦”条
    6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陈洁”条
    7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九“陆庆臻”条,页76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四“吴骐”条
    2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二“盛王赞”条
    3 归庄:《已丑稿·卧病》,《归庄集》卷一。页58
    4 归庄:《补遗·卜居》,《归庄集》卷一。页133
    5 黄宗羲:《寿徐掖嵩六十序》。《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页64
    6 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83
    1 陈确:《学者以治生为本论》,《陈确集》,页158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二“吴野翁”条,页10
    3 《明遗民录汇辑》:黄容《明遗民录》卷九“王光承”条
    4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四“王光承”条
    5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三“王玉藻”条,页253
    1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鲒埼亭集》卷十二。《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页231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陈瑚”条,页21
    3 钱士升:《赐余堂集》卷十附录。转引自钱茂伟、柴伟梁《遗民史家--谈迁传》页135
    4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正谊堂全书,卷十一,“修齐类”。
    5 张次仲:《张待轩遗集》卷八《于野记录》,见《国榷》附录
    6 关于遗民解决生计问题的其他方式,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第六章第四节“生计”(页278)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可作为参考,这里就不再赘述。
    1 归庄:《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485
    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东方出版社2003年,页299
    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页301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六“陈济生”条,页276
    2 张岱:《石匮书自序》,《琅嬛文集》,页18
    1 陈去病:《吴杰士赤民先生传》,《碑传集补》卷二八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汪价”条
    3 李顒:《吴野翁传》,《二曲集》卷二十
    4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四“李魁春”条,页31
    1 戴名世:《天籁集序》,《戴名世集》卷二,中华书局1986年,页30
    2 黄宗羲:《送万季野贞一北山》
    3 顾炎武:《与次耕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页80
    4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页1
    5 虽然不属于江南地区的遗民,但宁都三魏的例子也可作为一个参考,在魏叔子为其兄魏季端所写墓志铭中提到,“甲申国变,丙丁间,禧、礼并谢诸生。兄踌躇久之,扪心叹曰:‘吾为长子,祖宗祠墓,父母尸饔,将谁责乎?'乃慨然贬服以出。”大哥为了保存家业而不得不主动出仕、牺牲了自己。
    1 事见《明季南略》卷之五“王毓蓍”条。页283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六“刘蓼雪”条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录》卷六“陆苏”条
    1 陈洪绶:《陈洪绶集》卷五,五言律。页109
    2 孟远:《陈洪绶传》,转引自傅阳华:《明遗民画家若干问题研究》一文,页50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三“杨补”条
    4 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鲒埼亭集》卷二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页480
    5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二十六“顾炎武”条,页203
    6 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鲒琦亭集》卷二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页480
    7 颜元:《存学编》卷二《性理评》。《颜元集》,页62。转引自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页18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八“刘龙光”条,页61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二“徐有章”条,页243
    3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二十二“顾廷琦”条,页176
    4 《明遗民录汇辑》:邵廷采:《明遗民所知传》,“徐枋”条
    5 “冬青树”的典故转引自赵红娟《明遗民董说研究》第三章“董说精神世界解析”,页201
    1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七“咸默”条,页136
    2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二“包捷、俞粲”条,页97
    3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四十“李标”条,页298
    4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四“李魁春”条,页31
    1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一“张怡”条
    2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二“申用嘉”条
    3 《明遗民录汇辑》:《皇明遗民传》卷一“李清”条
    4 有关于遗民“葬制”问题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可参看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第六章第五节“葬制”篇中的内容。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
    顾炎武《顾炎武诗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钱牧斋尺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吴梅村《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道光庚子刊本
    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嘉庆八年刊本《陈子龙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归庄《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熊开元《鱼山剩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夏完淳《夏完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
    《碑传集》、《碑传集补》,《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小腆纪传》,中华书局,1958年
    《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1957年
    邵廷采《思复堂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全祖望《鲒埼亭集》,四部丛刊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清初僧诤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孙静庵《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谢正光《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谢正光、范金明《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年 《心史丛刊(外一种)》,岳麓书社,1986年
    谢国祯《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齐鲁书社,1992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三联书店,2004年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
    赵红娟《明遗民董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年
    小野合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想的挫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赵园《师道与师门--以明清之际为例》,《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7期
    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豪杰向慕与理想人格追寻--以易堂诸子为例》,《甘肃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赵园《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东南学术》,2003年第2期
    孔定芳《明遗民的身份认同及其符号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孔定芳《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
    张兵《清初遗民诗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与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7月第4期
    张兵《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7月第4期
    方良《论遗民之典范及警世意义》,《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1期
    陈橹《价值理性缺失与明清之际中国士人的传统导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1 月第6期
    杨宝成《试论遗民文化》,《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11月第6期
    吴琦《救亡与反思:明末清初士人的主流意识》,《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
    周月亮、李新梅《略论明清之际文人悼亡情绪的文化史内涵》,《学术界》,2002年第4期
    蓝东兴《归隐:晚明士大夫的政治退避与个性张扬》,《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9月第5期
    杜春媚《从归庄看明遗民多样性的生存选择》,《清史研究》,2001年11月第4期
    刘水云《明末清初文人结社与演剧活动》,《南通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3月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