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林》与晚清小说杂志的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晚清小说杂志发展历程中的“转型期”为研究核心,并以创办于这一时期的《小说林》杂志作为转型的标志性刊物,通过《小说林》展示“转型期”的特征,从史的角度对转型的来龙去脉作全面的考察,由此勾勒晚清小说杂志总体的运行状况及其演进轨迹,并且揭示转型后的小说杂志与后续小说发展环节的衔接关系。论文从以下几部分展开:
     绪论,阐述小说杂志对于研究近代小说的意义,概述晚清小说杂志的发展历程,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情况及显示本研究的特色,指出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研究中驾驭和组织材料的指导思想,最后陈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第1章,按照本来的时间顺序论述《小说林》之前晚清小说杂志的发展历程,从史的角度考察、分析它们各自的状况及变化情形。本章重点在于探讨“小说界革命”对小说杂志办刊思想及刊物内容的影响。
     第2章,通过比较显示《小说林》与以往小说杂志不同的特点,从杂志主持者的理论主张、主持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对于当时小说界出版状况的认识进行论述,反映《小说林》在小说杂志转型中所体现的枢纽地位。
     第3章,对小说林社的出版经营状况作一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主要考察曾朴等人创办小说林社的动机,该社的内部体制以及实际的出版与经营状况、特点,显示小说林社在小说杂志转型中所起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第4章,论述转型后的小说杂志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及其产生的相关原因,主要从编辑、读者和作者三方面的变化予以说明。重点考察转型后的小说杂志在办刊思想上的转变,以及在所刊作品方面呈现的新特点,尤其是新体短篇小说在杂志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结语,归纳小说杂志转型的动因,以及小说林社与《小说林》对于转型的意义。按照本文的研究范式,将晚清小说杂志的演进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阐述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在小说杂志发展历程中的意义。
     附录,为关于小说林社的出版和运营情况的原始材料汇总,主要以编年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小说林社的营业史及其小说出版方面的情况与特点。
In this paper, with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Late Qing Fiction Magazine as the research core, and with XIAOSHUOLIN Magazine which was issued in this period as the symbol of trans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ition period" was displayed.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on,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ransition" was investig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n the evolution track of Late Qing Fiction Magazine was outlined,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post-transition magazines to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novels was revealed. The paper wa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
     Introduction, state the significance of fiction magazine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novels,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te Qing Fiction Magazine, sum up the previous related research and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tudy, point out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organizing the research materials, then state the basic ideas about writing.
     Chapter One,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time order,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te Qing Fiction Magazine before XIAOSHUOLIN, investigate their respective status and change.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ovel Revolution" on the editorial idea and the contents of fiction magazines.
     Chapter Two,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AOSHUOLIN by comparing with the previous fiction magazines, discuss the literary opinions of the hosts of XIAOSHUOLIN,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ir points of view about the novel publishing status at that time, to show the key position of XIAOSHUOLIN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Chapter Three,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ublication and management status of XIAOSHUOLIN Press. Study the motive of Zengpu, etc.of founding the Press, the agency's internal system and its actual publication and manage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display the guiding and promoting role of XIAOSHUOLIN Press on the transition of fiction magazines.
     Chapter Four, study the new features of fiction magazines after "transition", mainly from the changes of three aspects, the editor, the reader and the author to illustrate. Focus on the change of editorial idea and the new features presented in the published works, especi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new short stories in the magazine.
     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motivations of the fiction magazine "transi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XIAOSHUOLIN Magazine and its Press on the "transi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is paper, divid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Late Qing Fiction Magazine into four stages, respectively expound the features of each stage and its mea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on magazine.
     Appendix, is the collection of original materials about the publication and business situation of XIAOSHUOLIN Press, mainly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to display visually the business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novel publication.
引文
① [日]樽本照雄:《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序》,《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年。
    ① 参见新小说报社“本社征文启”,《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 蛟西颇书生(倪邦宪):《宁波小说七日报发刊词》,《宁波小说七日报》第一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② 寅半生(钟骏文):《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申报》载“新译英国小说”广告云:“所冀者,各赐顾观看之士君子,务必逐月购阅,庶不失此书之纲领,而可得此书之意味耳。”(申报馆:“新译英国小说”广告,《申报》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
    ① 任公(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② 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 阿英:《清末小说杂志略》,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9页。
    ① 侠民(龚子英):“《新新小说》叙例”,《大陆》第二年第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 中外小说林社:《<(中外)小说林)之趣旨》,《中外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大樨:《演时务》,《粤东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 我佛山人(吴趼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 阿英:《清末小说杂志略》,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8页。
    ③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尽管《小说林》重点推出的小说首先是曾朴的《孽海花》,杂志创刊后,即在第一、二、四期连载了第21至25回,然而《孽海花》在《小说林》上总共也才发表了五回,要说该刊最大的特色,其实还是在于翻译小说。《小说林》刊载的12种长篇小说中,8种均为译作,短篇小说也有若干篇幅的翻译作品。
    ①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2页。
    ② 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一九四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① 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第五期,2006年。
    ⑤ 张蕴和:《六十年来之申报》,载徐忍寒《申报七十七年史料》,上海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
    ⑥ [英]吴板桥:《<新闻报>为中国新闻事业之先导及表率》,《新闻报馆三十年纪念册》,新闻报馆,1922年,第239页。
    ⑦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第120页。
    ⑧ 蠡勺居士(蒋其章):《瀛寰琐纪·叙》,《瀛寰琐纪》第一卷,同治十一年(1872)。
    ⑨ 阿英:《晚清文学期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页。
    ① 委宛书佣:《秘探石室》,《申报》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十三日。
    ② 松江颠公:《懒窝随笔》,转引自《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5页。
    ③ 大一山人(韩邦庆):“《海上奇书》告白”,《申报》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初六日。
    ④ 申报馆:“请画友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八日。
    ① 鲁迅:《连环图画琐谈》,《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② 申报馆:“第四号画报有售”告白,《申报》光绪十年(1884)五月十五日。
    ③ 见所见斋:《阅画报书后》,《申报》光绪十年(1884)五月二十六日。
    ① 大一山人(韩邦庆):“《海上奇书》告白”,《申报》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初六日。
    ② 李嵩生:《本报之沿革》,《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第31页。
    ① 申报馆:“画报出售”,《申报》光绪十年(1884)四月十·四日。
    ② 尊闻阁主人(美查):《点石斋画报缘启》,《点石斋画报》第一号,光绪十年(1884)。
    ③ 参见《<海上花列传>作者作品资料》,《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页。
    ④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载王俊年《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页。
    ① 松江颠公:《懒窝随笔》,转引自《海上花列传》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页。
    ② 海上漱石生(孙玉声):“海上花列传”条,《退醒庐笔记》,上海书店,1997年版,第65页。
    ③ 同上。
    ④ 韩邦庆:“《太仙漫稿》例言”,《海上奇书》第六期,光绪十八年(1892)。
    ⑤ 韩邦庆:“《太仙漫稿》例言”,《海上奇书》第八期,光绪十八年(1892)。
    ②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载王俊年《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
    ① 任公(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①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广告,《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 日本《新民丛报》支店:“上海本报社支店广告”,《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 布袋和尚(黄遵宪):《致饮冰主人手札》,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45页。
    ④ 新小说报社:“新小说社广告”,《新民从报》第二十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 转引自鲁湘元《稿酬怎样搅动文坛:市场经济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③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言:“《新小说》出版了,引起了知识界的兴味,哄动一时,而且销数亦非常发达”,“似乎登高一呼,群山响应”。(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页。)
    ④ 大一山人(韩邦庆):“《海上奇书》展书启”,《申报》光绪十八年(1892)六月初一日。
    ⑤ 所谓开放式结构体系,是指刊物在编辑、写作、出版、发行等方面的运作由不同人员分工合作来完成。
    ①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 阿英:《小说丛话论略》,《小说闲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① 周作人:《关于鲁迅之二》,《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② (未署名):《<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黄世仲:《学堂宜推广以小说为教书》,《绘图中外小说林》第十八期,光绪三十三年。
    ① 我佛山人(吴趼人):《电术奇谈》“总评”,《新小说》第十八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 同上。
    ③ 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④ 同上。
    ⑤ 知新主人(周桂笙):《小说从话》,《新小说》第二十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 参见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 参见岭南将叟(吴趼人)《九命奇冤》,《新小说》第十二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③ 《毒蛇圈》连载于《新小说》第八至二十四号,题“法国鲍福原著,上海知新室主人译”。篇首有译者“识语”云:“我国小说体裁,往往先将书中主人翁之姓氏、来历叙述一番,然后详其事迹于后;或亦有用楔子、引子、词章、言论之属,以为之冠者,盖非如是,则无下手处矣。陈陈相因,几于千篇一律,当为读者所共知。此篇为法国小说巨子鲍福所著。其起笔处即就父女问答之词,凭空落墨,恍如奇峰突兀,从天外飞来,又如燃放花炮,火星乱起。然细察之,皆有条理。自非能手,不敢出此。虽然,此亦欧西小说家之常态耳。爰照译之,以介绍于吾国小说界中,幸弗以不健全讥之。” ①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有平等阁主人(狄平子)总批云:“此篇论题,虽仅在革命论、非革命论两大端,但所征引者皆属政治上、生计上、历史上最新最确之学理。若潜心理会得透,又岂徒有益于政论而已。”(载《新小说》第二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 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绪言》中自言:“编中往往多载法律、章程、演说、论文等,连篇累牍,毫无趣味。”
    ③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④ 布袋和尚(黄遵宪):《致饮冰主人手札》,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45页。
    ⑤ 参见“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广告,《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⑥ 岭南羽衣女士(罗普):《东欧女豪杰》,《新小说》第三号,光绪二十八年。
    ⑦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① 公奴(夏颂莱):《金陵卖书记》,开明书店,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 二我(陈其渊):《黄绣球》第一回评语,《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③ 我佛山人(吴趼人):《电术奇谈》总评,《新小说》第十八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 二我(陈其渊):《黄绣球》第二回评语,《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古十一年(1905)。
    ① 商务印书馆:《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绣像小说》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② 衡南劫火仙(蔡奋)《小说之势力》云:“欧美之小说,多系公卿硕儒,察天下之大势,洞人类之赜理,潜推往古,豫揣将来,然后抒一己之见,著而为书,用以醒齐民之耳目,励众庶之心志。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然其立意,则莫不在益国利民,使勃勃欲腾之生气,常涵养于人间世而已。”(衡南劫火仙(蔡奋):《小说之势力》,《清议报》第六十八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
    ①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② 毕树棠:《绣像小说》,《文学》第五卷第一号,1935年。文中还对杂志中的“绣像”作有如下评价:“因为故事的背景是社会时事,是今日新时代的前幕,很可以按图索骥,回想初倡维新时期的形形色色的景象。这是些写实画,和才子佳人文官武侠式的小说绣像,满含着低级浪漫的意味者不同。”从这个角度也反映出《绣像小说》把聚焦点放在社会现实的特点。
    ③ 阿英:《清末小说杂志略》,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9页。
    ④ 杞忧子:《苦学生》,《绣像小说》第六十三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②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③ “忧患余生”即连文潋,字梦青,一字慕秦,浙江钱塘人,翁同龢之门生。光绪二十八年二月至二十九年六月任天津《大公报》主编,后因受《中俄密约》泄密事牵连,逃至上海,在刘鹗帮助下开始笔墨生涯,撰写小说卖稿为生。《绣像小说》刊载了他的两部小说《邻女语》和《商界第一伟人》。
    ④ 忧患余生(连梦青):《商界第一伟人》,《绣像小说》第十四期,光绪三十年(1904)。
    ⑤ 固山贝子衔振国将军载振,俗称振贝子,《英轺日记》十二卷相传为江苏太仓唐蔚芝侍郎文治所代撰。
    ⑥ 《绣像小说》第十五期载《英轺日记》云:“他们(法国)进步的真快。他们奖赏工商的法子,是先开学堂,培植人才,……所以能够兴旺到这个份儿。”同期的“时调唱歌”栏还对此事作了咏唱:“贝子轺车出外洋,采风问俗殷勤甚,编辑成书内府藏,难得的是能将贫富源流溯,扼要兴工与劝商,条陈一一多完备,弊窦多端早设防。”
    ① 阿英:《晚清文学期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页。
    ② 新小说报社:“《新小说》第一号”广告,《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 李伯元:《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二十九日。
    ① 李伯元:《中国现在记》楔子,《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二十九日。
    ② 别士(夏曾佑):《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三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 毕树棠:《绣像小说》,《文学》第五卷第一号,1935年。
    ② 商务印书馆:“上海商务印书馆征文”启事,《申报》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三十日。
    ③ 同上。
    ① 参见新小说报社“本社征文启”,《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早期的文艺刊物没有稿酬,对投稿的人,能刊登其作品而不收取广告费,已是属于优待。如《瀛寰琐纪》即是如此,但该刊多少还对投稿者奉赠刊物表示回报。近代第一个有稿酬的文艺刊物是申报馆出版的《点石斋画报》,该刊在征求画稿时,公开申明要付给稿费。光绪十年(1884)五月十五日《申报》刊登点石斋书局的“招请各处名手画新闻”启事,其中有云:“本斋特告海内画家,如遇本处有可惊可喜之事,以洁白纸新鲜浓墨绘成画幅,另纸书明事之原委,如果维妙维肖,足以列入画报者,每幅酬笔资两元。
    ① 包天笑《铡影楼笔记·晚清四大小说家》中说:“商务印书馆办《绣像小说》,每月稿费,由他(李伯元)包办。”(载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可知主编李伯元全权负责《绣像小说》稿费的发派。
    ②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证文题名”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三十日。
    ① 陶佑曾:《前清的小说杂志》,《游戏世界》第十八号,1922年。《新新小说》70%以上的作品出自龚子英和陈景韩两人之于,其中龚子英(署名“侠民”、“侠”)著译的小说有3种,分别是《女侠客》、《中国兴亡梦》、《菲猎滨外史》,另译有《法兰西革命歌琴谱》;陈景韩(署名“冷血”)著译的小说有9种,分别是:《义勇军》、《错恨》、《巴黎之秘密》、《虚无党奇话》、《兄弟儿》、《刀余生传》、《刀余生传二》、《食人会》、《圣人欤盗贼欤》。另外,两人参与整理、编写的可能还有《伏鸷庵奇觚》、《虎林》、《小说丛话》、《芳菲菲馆诗话》4种。
    ② 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二十七日。
    ③ 同上。
    ① 新新小说社:“本报特白”,《新新小说》第三号,光绪三十年。内云:“本报拟定以十二期为一结束,十二期中,必将期中所出各书,先后出毕,至十二期后,乃再出他书。又以十二期为一主义,如此期内,则以侠客为主义。故期中每册,皆以侠客为主,而以他类为附。至十二期后,乃再行他主义。”
    ② 侠民(龚子英):“《新新小说》叙例”,《大陆》第二年第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③ 侠民(龚子英):《菲猎滨外史》自叙,《新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① 冷血(陈景韩):《<食人会>批解》,《新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 冷血(陈景韩):《路毙》,《新新小说》第二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③ (未署名):《<旅顺落难记>批评》,《新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① 朱鸿伯、顾炳权:《川沙乡土志》,上海市川沙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印,1986年。
    ① 中外小说林社:《((中外)小说林)之趣旨》,《中外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世次郎(黄世仲):《<水浒传)十转移社会之能力及施耐庵对于社会之关系》,《粤东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 黄世仲:《著<水浒传>之施耐庵与施耐庵之著<水浒传>》,《绘图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八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 棣(黄世仲):《改良剧本与改良小说关系于社会之重轻》,《绘图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 黄伯耀:《义侠小说与艳情小说具输灌社会感情之速力》,《中外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同上。
    ① 《中外小说林》第一期载“广东近事小说《宦海潮》”介绍云:“《宦海潮》一书,其事迹未明指何人,或以南海某显宦当之。然《石头记》贾雨村言,半多附会,阅者当作如是观可也。凡人生少年落拓,中年发达,晚年遭际凄惨,其轶事最为人所乐道。‘世次郎’网罗旧事,一切某显宦少年之历史,及出洋之运动,与其姻娅亲属中之轶闻,组织成书。”
    ② 世次郎(黄世仲):《宦海潮·凡例》,《中外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大樨:《演时务》,《粤东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 凿:《祭大明崇祯帝殉国文》,《绘图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八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二号刊载“广告”云:“本社以辅助教育、改良社会为宗旨,故特创为此册,特聘我佛山人、知新室主人为总撰述、总译述。二君前为横滨新小说社总撰译员,久为海内所欢迎。本社敦请之时,商乞再三,始蒙二君许可,而《新小说》因此暂行停办。”
    ② 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云:“小说之足以改良社会,时彦既言之不一言矣。然其所以能改良社会者,以其能动人感情也。吾每购读译本小说,其足以动吾之感情者,盖十不一二焉。”(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L海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吴趼人在《月月小说·序》中指出:“今夫汗万牛充万栋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其能体关系群治之意者,吾不敢谓必无,然而怪诞支离之著作,诘曲聱牙之译本,吾盖数见不鲜矣!凡如是者,他人读之不知谓之何,以吾观之,殊未足以动吾之感情也。于所谓群治之关系,查乎其不相涉也。”(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 吴趼人:《历史小说总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除了吴趼人为辅助历史教学而编撰历史小说外,高尚缙在《万国演义·序》中亦主张以历史演义作为学生启蒙的手段:“余则以学界之进化,在初级之开明。必有浅显易解之词,使童稚可通,新奇易悦之事,使乡曲能记;先启其轨,然后偕之大道,先引其绪,然后索之专家:其惟演义乎!”(高尚缙:《万国演义·序》,《万国演义》,作新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④ 我佛山人(吴趼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⑤ 同上。
    ⑥ 《两晋演义》连载于《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至第十号,至第二十三回止。广告说“俟全书杀青后,再另出单行本”,但以后未见续作。
    ① 参见“群学社接办月月小说社并迁移广告”,《神州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二十一日。广告中云:“现乐群书局业将该报版权以及生财等尽行盘于本社接办,故自第九期报起,概由群学社续出发行,归许君伏民、沈君继先主持其事,大加改良,益臻完备。所有第八期以后迟出版各报册,当赶于中秋前后陆续补齐,以副读者厚望。订阅诸君应补各报,当按期寄奉,其应缴报资,亦请从速改寄敝社。前办月月小说社另与他人交涉欠项等,仍归该局自理。”
    ② 陶佑曾:《论看<月月小说)的益处》,《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 豫立:“祝辞”,《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九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祝辞”中云:“虞初三百久湮矣,文明输入由东瀛。饮冰创始延陵续,风行海内共欢迎。旋因经费嗟窘迫,孑然孤掌恨离鸣。赖有吴兴丁卯热忱肩巨任,同心赓续兆更生。”
    ④ 吕粹声:《跋》,《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二号,光绪三十三年。
    ⑤ 陶佑曾:《论看<月月小说)的益处》,《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月月小说社:“月月小说报改良之特色”广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九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汪庆祺:“第八期豫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月月小说社:“本社附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月月小说社:“广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我佛山人(吴趼人):《劫余灰》,《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月月小说社:“本社附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八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阿英《晚清小说史》中指出:“本来两性私生活描写的小说不为社会所重,甚至出版商人,也不肯印行。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所刊载作品,几无不与社会有关。直至吴趼人创‘写情小说’,此类作品始复抬头,作成了后来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因子。”(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④ 阿英:《清末小说杂志略》,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8页。
    ① 阿英:《清末小说杂志略》,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8页。
    ② 参见“上海月月小说社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初九日。内云:“招登广告:本报前后幅特设广告一门,凡有关十商业者,登此广告极有利益。盖本报行销寰宇,既装订成册,必永久长存,印一页有数十页之用,不致如日报,阅后则废也。凡有欲登者,请送交本社发行所可也。”
    ① 两相比较,其中《小说林》的“文苑”与《月月小说》的“词章”类似,“评林”与“说小说”类似,“丛录”与“杂录”、“挥麈谭”类似。
    ② 小说林社:“新书绍介”,《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小说林》的作者和《月月小说》存在相互交叉。如在《小说林》发表短篇小说《警察之结果》的陶报癖,乃月月小说社之成员;发表《碧血幕》的包天笑,则是许伏民主编《月月小说》后特聘的专职作家;《黑蛇奇谈》的译者张瑛,《奇童案》、《穷丐》的作者李涵秋,《地狱村》的译者之一黄翠凝,都在《月月小说》上发表过作品。小说林社专任译员陈鸿璧参加周桂笙发起的“译书交通公会”,拟译小说《沉埋爱海》,版权归于月月小说社。这些也说明《小说林》和《月月小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① 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小说林社:“募集小说”启事,《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小说林社:“新增月刊社报《小说林》,全年十二册,每册四角”广告,《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中披露小说林社“小说销数之类别”云:“记侦探者最佳,约十之七八;记艳情者次之,约十之五六。”(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⑥ 铁:《铁瓮烬余》,《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⑦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任平政院肃政使。不久,谢病归。所著有《觚庵诗存》四卷传世。
    ⑧ 据笔者统计,小说林社营业期间(1904—1908),共出版侦探小说65种,言情小说20种。
    ① 阿英:《清末小说杂志略》,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9页。
    ②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①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黄摩西的《中国文学史》始撰于光绪三十年(1904),初稿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完成,共29册,约170万字,是我国第一部文学史专著。全书分总论、略论、文学的种类以及分论四大部分。
    ③ 黄摩西:《中国文学史》,转引自王永健《“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附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3页。
    ①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③ 罗辀重:《月月小说·叙》,《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十三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⑤ (未署名):《<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⑥ 陶佑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⑦ 譬如,以木头作各种盛物的器具,木头是其本体,器具是其现象,盛物是其功用。
    ⑧ 公奴(夏颂莱):《金陵卖书记》,开明书店,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评价自己的《新中国未来记》也说“似说部非说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论著非论著,不知成何种文体”,但他认为这是因为“既欲发表政见,商榷国计,则其体自不能不与寻常说部稍殊”。可见对于小说,他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而加以利用的,至于小说的文体特征,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⑧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开始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 黄摩西:《中国文学史》,转引自王永健《“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③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同上。
    ①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 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如徐念慈所译“艺术之圆满者,其第一义,为醇化于自然”一句,其本意是想说艺术的“第一义”是“圆满而合于理性之自然”,即艺术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和心理,但从翻译来看,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很不明朗,令人费解。
    ① 曼殊:《小说丛话》,《新小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 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同上。
    ⑥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二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⑦ 同上。
    ①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几道(严复)、别士(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
    ③ 关于这一点,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简法之语言,以一语而括数事,故读其书者,先见其语,而此中之层累曲折,必用心力以体会之,而后能得其故。繁法之语言,则衍一事为数十语,或到百语千语,微细纤末,罗列秩然,读其书者,一望之顷,即恍然若亲见其事者然。”
    ① 别士(夏曾佑):《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三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② 如明万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作《水浒传·序》云:“载观此书,其地则秦、晋、燕、赵、齐、楚、吴、越,名都荒落,绝塞遐方,无所不通;其人则王侯将相,官师士农,工贾方技,吏胥厮养,驵侩舆台,粉黛缁黄,赭衣左衽,无所不有:其事则天地时令,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刑名法律,韬略甲兵,支干风角,图书珍玩,市语方言,无所不解;其情则上下同异,欣戚合离,捭阖纵横,揣摩挥霍,寒暄嚬笑,谑浪排调,行役献酬,歌舞谲怪,以至大乘之偈,《真诰》之文,少年之场,宵人之态,无所不该。”
    ③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 吴趼人《月月小说·序》中云:“吾感乎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之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新著新译之小说,几十汗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 俞佩兰:《<女狱花>叙》,《女狱花》,泉唐罗氏藏版,光绪三十年(1904)。
    ② 公奴(夏颂莱):《金陵卖书记》,开明书店,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 陶佑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③ 陶佑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曼殊:《小说丛话》,《新小说》第十三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⑤ 知新主人(周桂笙):《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二十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⑥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黄摩西《小说小话》云:“小说之影响于社会固矣,而社会风尚,实先有构成小说性质之力,二者盖互为因果也。吾国南北两部,风气犁然而异。北方各行省,地斥卤而民强悍,南人生长膏沃,体质荏弱,而习为淫靡,故南北文学,亦因之而分,而小说尤显著。北人小说,动言侠义;而出于南人者,则才子佳人之幽期密约。千篇一律,儿女英雄,各据其所融冶于社会者为影本。”(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常熟地方小掌故》“常昭分治”条云:“清初雍正间,在原来的常熟县治内添设昭文县,把同一县城划分为两个县区,以从小东门到水北门的河道为界,河西属常熟,河东属昭文。”(转引自时萌《徐念慈年谱》,《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9页。)
    ② 参见时萌《徐念慈年谱》,《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9页。
    ③ 丁祖荫:《徐念慈先生行述》,《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 关于徐念慈在小说林社的工作,杨世骥《文苑谈往·徐念慈》云:“光绪乙巳曾朴在上海创设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杂志,招他前往担任编辑之职,广征人才,翻译东西洋小说,他的译著生活便从此开始了。……念慈从事翻译工作,仅有他和曾朴发行《小说林》杂志时短短的几年。他和曾朴对于《小说林》所负的责任,正与周桂笙、吴沃尧在《月月小说》一样,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办法,由他专门担任翻译的编辑,由曾朴担任创作的编辑。”(杨世骥:《文苑谈往》,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16-17页。)
    ⑤ 曾朴:《汇录同人哀挽徐念慈先生各件》,《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⑥ 徐念慈的小说翻译和创作,据所见资料,归总如下:(一)翻译:冒险小说《海外天》,[英]马斯他孟立特著;军事小说《新舞台》,[日]押川春浪著;言情小说《美人妆》:科幻小说《黑行星》,[美]西蒙纽武著;科幻小说《新新新法螺天话——科学之一斑》;军事小说《英德战争未来记》,[英]卫梨雅著。(二)自著:女子爱国小说《情天债》,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科幻小说《示未来之中国图书同盟会》,科学小说《星期日》。
    ① 小说林社:“徐念慈先生遗影”附言,《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 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 觉我(徐念慈):《电冠》“觉我赘语”,《小说林》第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觉我(徐念慈):《第一百十三案》“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觉我(徐念慈):《第一百十三案》“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觉我(徐念慈):《第一百十三案》“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 觉我(徐念慈):《电冠》“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二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⑥ 觉我(徐念慈):《电冠》“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五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⑦ 《电冠》第十五章之“觉我赘语”云:“‘窈深缭曲’,古今之称胜境者,不外此四字,余谓才子文境,亦不外此四字。作者既欲撰科学小说,忽然想得电冠一物,若将此冠,如何形式,如何制造,如何试验,如何功用,一一信笔直书,不过一篇电冠记、电冠说而已,小说云乎哉?必也委委曲曲,若尽言,若不尽言。于第三章梅姿问答时,既详言其着想之始,及能贯通之理,迟之又久。至第十二章,又详其器械之配置,而前则发明于理论,次则证明于事实。总之,不肯使一平直呆滞之笔。”(觉我(徐念慈):《电冠》“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五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⑥ 觉我(徐念慈):《电冠》“觉我赘语”,《小说林》第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参见东海觉我(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小说林社版,光绪三十一年(1905)。该书“前言”谓:“甲辰夏,我友吴门天笑生以所译日本岩谷小波君所译滑稽谭《法螺先生》前后二卷见示。余读之,惊奇诡异。暑热乘凉,窃攫之与乡人团坐,作豆棚闲话,咸以为闻所未闻,倏惊倏喜,津津不倦,至三日而毕。次夜集者益众,余不获辞,乃为东施效颦,博梓里一粲,不揣简陋,附诸篇末,大雅君子,尚其凉诸。”
    ② 参见杨世骥《文苑谈往》,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19页。
    ③ 转引自时萌《徐念慈年谱》,《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49页。徐念慈的亲友在追念他生平的时候亦有人提及他的数学造诣。如庞檗子悼诗云:“兼治畴人术,能通几何理”;庄模云:“即论算术一端,足占畴人片席”,等等。详见《汇录同人哀挽徐念慈先生各件》,《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 徐念慈:“速成算学社募集员广告”,《女子世界》第二期,光绪三十年(1904)。
    ① 杨世骥:《文苑谈往》,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0页。
    ② 丁祖荫在《徐念慈先生行述》中云:“先生近来常患胃病,兼以幼学从公,脑力益损,六月十三日旧疾复作,误服猛剂,吐泻不止,竟以十六日卒,春秋三十有四。”(丁祖荫:《徐念慈先生行述》,《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 蛰竞:《<一百十三案>弁言》,《一百十三案》,上海广智书局,宣统二年(1910)。
    ① 参见徐允修《东吴六志·志琐言》,《东吴六志》,利苏印书社,1926年。
    ② 蛮(黄摩西):《蛮语摭残·引言》,《小说林》第四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吴梅:《蠡言》,《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九号,1913年。
    ④ 小说林社:“徐念慈先生遗影”附言,《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 东亚病夫(曾朴):《<一百十三案>序》,《一百十三案》,上海广智书局,宣统二年(1910)。另外,“蛰竞”于该书《弁言》中亦云:“彼时主任编辑月报者,惟徐君觉我,不才忝襄助之。”此亦证明徐念慈才是《小说林》杂志的主编。
    ⑥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②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③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云:“他的《孽海花》实在写得太慢了。在《小说林》杂志上预告,每期可以登一回(《小说林》是月刊),但他还是常常脱期。”(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④ 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① 参见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1页。
    ② 转引自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③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④ 林纾:《<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英]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红礁画桨录》,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⑤ 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① 曾朴:《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
    ② 同上。
    ③ 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文中云:“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着一根线,穿一颗算一颗,一直穿到底,是一根珠练;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西交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
    ④ 曾朴:《编者的一点小意见》,《真美善》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
    ⑤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页。
    ①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② 转引自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2页。
    ③ 曾朴:“致胡适函”,《真美善》第一卷第十二期,1928年。
    ④ 同上。
    ⑤ 参见吴琴一《如是我闻“鲁男子”》,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五辑,1964年。
    ① 《小说林》刊载的小说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曾朴的《孽海花》,但该小说并非专为《小说林》而作。
    ② 统计数据来源于日本樽本照雄先生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和陈大康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小说资料库”。
    ① 世(黄世仲):《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四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广告,《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 商务印书馆:《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绣像小说》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④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类似的问题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也有提及:“今者竞尚译本,各不相侔,以致一册数译,彼此互见。如《狡狯童子》之即《黄钻石》,《寒牡丹》之即《彼得警长》,《白云塔》之即《银山女王》,《情网》之即《情海劫》,《神枢鬼藏录》之即《马丁休脱》。在译者售者,均因不及检点,以致有此骈拇枝指,而购者则蒙其欺矣。”(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 周桂笙:《译书交通公会试办简章·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序中指出:“今之所谓译书者,大抵皆率尔操觚,惯事直译而已;其不然者,则剿袭剽窃,敷衍满纸。译自和文者,则惟新名词是尚,译自西文者,则不免估曲警牙之病,而令人难解则一也。尤其甚者,坊间所售之书,异名而同物也。若此者不一而足,不特徒耗精神,无补于事,而购书之人,且倍付其值,仅得一书之用。而于书贾,亦大不利焉。夷考其故,则翻书家声气不通,不相为谋,实尸其咎。”
    ① 参见谢允燮“译书交通公会广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小说林社:“新书绍介”,《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 月月小说社:“《福尔摩斯再生后之探案第十一、二、三》,小说林发行,定价四角”告白,《月月小说》第五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小说林社:“新书绍介”,《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⑥ 寅半生(钟骏文):《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月月小说社:《译书交通公会试办简章》,《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同上。
    ① 寅半生(钟骏文):《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 新小说报社:“《新小说》第一号”广告,《新民从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 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 天僇生(王钟麒):《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九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⑥ 天俘生(王钟麒):《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九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⑦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小说林社:“小说林社特别广告、小说林社各种新书价目”,《新小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关于“泰西诸火文豪”,在《小说林》杂志中以插图的形式介绍了法国的雨果、大仲马,英国的狄更斯等欧洲小说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在小说林社运营期间并未翻译出版,该社倒闭前曾朴的“大仲马从书”翻译计划才刚启动。这其实与当时读者的阅读口味和鉴赏水平有重要关系。
    ③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癸卯六月一日”条,《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④ 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⑤ 老棣(黄世仲):《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需要指出,统计数据中基数“十”是指同类小说的数量,而是各类小说的总量。因此“十之七八”意思是十本侦探小说可以销去七、八本,余者类推。数据反映的是畅销度,而不是销量份额。
    ③ 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 天僇生(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觉我(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引言》,《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小说《孽海花》在晚清的销量,据狄楚青《小说新语》云:“《孽海花》一书,重印至六、七版,已在二万部左右,在中国新小说中,可谓销行最多者矣。”(狄楚青:《小说新语》,《小说时报》第九期,宣统三年(1911)。)
    ③ 林纾:《<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英]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红礁画桨录》,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文中有云:“昨得《孽海花》读之,乃叹为奇绝。《孽海花》非小说也,鼓荡国民英气之书也。其中描写名士之狂态,语语投我心坎。”
    ④ 《时报》于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四日刊载“《孽海花》第一本第七次再版”广告,然此时小说林社已将版权转让给有正书局,因此知小说林社营业期间该书再版了六次。
    ⑤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⑥ 同上。
    ⑦ 姚鹏图:《论白话小说》,《广益丛报》第六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⑧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⑨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日本书目志》,上海大同印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
    ① 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二十日。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中也指出:实业社会中,“《三国》、《水浒》、《说唐》、《岳传》,下及秽亵放荡诸书,以供消磨光阴之用,而新小说无与焉。盖译编,则人名地名,诂屈聱牙,不终篇而辍业;近著,则满纸新字,改良特别,欲索解而无由;转不若旧小说之合其心理”;女子社会中,“若‘天花藏才子书’,若《天雨花》、《安邦》、《定国》诸志,若《玉娇梨》、《双珠凤》、《珍珠塔》、《三笑》诸书,举其名不下数百,何一非供女界之观览者?其内容则皆才子佳人,游园赠物,卒至状元宰相,拜将封侯,以遂其富贵寿考之目的,隳志丧品,莫此为甚!然核其售数,月计有余,而小说改良后,曾无一册合普通女子之心理,使一新耳目,足涤其旧染之污,以渐赴于文明之域者”。(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可见普通社会所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旧小说,“新小说”并没有在他们当中得到普及。
    ②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新世界小说社:“小说界之更始”,《时报》宣统元年(1909)正月初九日。
    ① 商务印书馆:“唯一无二之消夏品”广告,《时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十五日。该广告云:“时值夏令,各学堂放假之候,学界中人正多暇日。即非学界中人,当此长日如年,清闲无事,求所以怡悦性情,增长闻见,诚莫如披览小说矣。本馆年来新出各种小说最夥,类皆情事离奇,趣味浓郁,阅之大足驱谴睡魔,排解闷怀。兹特分别门类,特别减价,以为诸君消夏之助。”
    ② 鸿文书局:“新小说广告:夏季消闲,合购半价”,《时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二十一日。同年六月初十日《时报》又刊载该书局“消夏品大廉价,新小说出现”广告。
    ③ 改良小说社:“新年赠彩(一月为限)”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六日。
    ④ 点石斋:“爱读小说诸君注意,特别廉价又有赠品”广告,《申报》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初一日。该广告云:“特倡新例,自即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凡在暑假期内,门庄来购者,一律照定价七折计算,满一元者则各折码洋二角之小说一种作为赠品,多则递加。邮局函购一律照送。”
    ⑤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46-1908)的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以小学四年级男生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① 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连载于《教育杂志》创刊号(宣统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和第一年第三至十三期。
    ②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页。
    ③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曾朴致胡适函,述受陈季同启蒙而认识法国文学之详况云:“他指示我文艺复兴的关系,古典和浪漫的区别,自然派、象征派和近代各派自由进展的趋势;古典派中,他教我读‘拉勃来’的《巨人传》,‘尤沙尔’的诗,‘拉星’和‘莫理哀’的悲喜剧,‘白罗瓦’的《诗法》,‘巴斯卡’的《思想》,‘孟丹尼’的小论;浪漫派中,他教我读‘服尔德’的历史,‘卢梭’的论文,‘嚣俄’的小说,‘威尼’的诗,‘大仲马’的戏剧,‘米显雷’的历史;自然派里,他教我读‘弗劳贝’、‘左拉’、‘莫泊三’的小说,‘李尔’的诗,‘小仲马’的戏剧,‘泰恩’的批评;一直到近代的‘白伦内甸’《文学史》和‘杜丹’、‘蒲尔善’‘佛朗士’、‘陆悌’的作品;又指点我读法译本的意、西、英、德各国的作家名著;我因此沟通了巴黎几家书店,在三、四年里,读了不少法国的文哲学书。”(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3-194页。)
    ②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③ 小说林社:“《小说林》第一次新书出版”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十四日。
    ①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二十四日《时报》刊载“小说林社纪念开业二周年届期、祝贺增设宏文馆成立,特别廉价”广告,其中言“八月初十日为本社二周年成立之期”,以此知小说林社将八月初十日定为书社成立的日期。小说林发行所地址最初在上海四马路望平街与启文社同居,后迁移至四马路东华里内,又因交通不便,最后迁至棋盘街中市(今河南中路)。除了上海棋盘街的总发行所外,还相继在常熟和苏州设立了分发所。
    ② 小说林社:“小说林第一次新书出版”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初十日。广告称“让利三日,门市概售九折”。
    ③ 东亚病夫(曾朴):《<一百十三案>序》,《一百十三案》,上海广智书局,宣统二年(1910)。
    ④ 小说林社:“《奇狱》(二)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二十二日。
    ⑤ 小说林社:“小说林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二十五日。
    ⑥ 《小说林》第九期所刊小说林社出版小说书目中,已再版者有:《孽海花》一、二,五版;《秘密使者》上,三版;《秘密使者》下,二版;《新舞台》一,二版;《福尔摩斯侦探第一案》,二版;《福尔摩斯再生》一至五案,五版;《福尔摩斯再生》六至十案,六版;《狸奴角》,二版;《银行之贼》,三版;《母夜叉》,二版;《日本剑》,二版;《玉虫缘》,二版;《马丁休脱》一,二版;《聂格卡脱侦探案》一,二版:《女魔力》,二版:《双艳记》,三版;《离恨天》,三版;《妒之花》,二版;《美人妆》,三版;《无名之英雄》,二版;《小公子》,二版;《哑旅行》,二版;《海外天》,二版。
    ⑦ 小说林社白办印刷所以前,该社有部分小说寄往日本印书机构翔鸾社代印。由于青睐日本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优良的印书质量,晚清时期中国有不少小说送去日本印刷装订。
    ⑧ 东亚印书馆系曾朴妹丈吴斯千创办。
    ① 小说林社:“宏文馆小说林新年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初十日。
    ② 小说林社:“新出版《飞行记》、《聂探案》之七”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初八日。
    ③ 小说林社:“《聂格卡脱探案》二”广告,《神州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初一日。
    ④ 聂格卡脱(Nick Carter)故事系列还有一些别的版本,包括上海一新书局的《最新聂克卡脱侦探案》(初、二编),商务印书馆的《狡兔窟》、《玫瑰花下》、《双环案》、《蛇环案》、《秘密会社》,中国图书公司的《美人唇》、《女魔王》等,可见其在晚清已颇为流行。至于该书的作者,各种译本所署的名字皆不一致,有署“讫克”、“尼楷忒”、“尼果拉”等等,但都是来自Nick或Nicholas的音译。实际上,首创这位侦探的作家是美国人约翰·柯艾尔(J.R. Coryell,1848-1924),作品发表于《纽约周刊》。继柯艾尔之后,尚有佛雷迪克·帝(Frederic Dey,1861-1922)承袭聂格卡脱之名,继续创作千篇以上的作品公诸于世。至1920年为止,包括长篇作品在内总共达1200册,只在美国国内便销售三千万册。
    ⑤ 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⑥ 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⑦ 同上。
    ⑧ 林纾:《<神枢鬼藏录>序》,[英]阿瑟毛利森著,林纾、魏易合译:《神枢鬼藏录》,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癸卯八月二十四日”条,《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 觉我(徐念慈):《第一百十三案》“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新小说社:“侦探小说《离魂病》全一册,定价二角五分”广告,《新小说》第六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④ 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⑤ (未署名):《母夜叉》闲评八则,《母夜叉》,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⑥ 同上。
    ⑦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⑧ 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小说林社:“新书绍介”,《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未署名):《母夜叉》闲评八则,《母夜叉》,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① [英]特维生著,张柏森译:《隧中灯》,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奚若(1880-1914),字伯绶,江苏元和县人。曾在上海中西书院修习神学,准备从事牧师职业,并于此时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础。两年后被派回苏州东吴大学,于光绪二十九年任该校“格致帮教”,并任东吴大学学刊之一《雁来红》总编。光绪二十八年到三十四年期间,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工作,主要编译中学教材,也参与过《绣像小说》的翻译工作。宣统二、三年间在美国奥柏林神学院进修,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到基督教青年会任职,担任该会创办的《进步》杂志编辑,主要负责翻译工作,偶尔也写一些论说和国际方面的时事短评。民国三年因肺结核在上海去世。
    ③ 叶绍钧:《<天方夜谭>序》,《天方夜谭》,商务印书馆,1924年。
    ④ 光绪二十九年(1903),嵇长康与吴梦鬯合译英国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惟一侦探谭四名案》(今译《四签名》),由文明书局印行。这是该作首次中译。
    ① 徐念慈:《第一百十三案》“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转引自郭延礼《女性在20世纪初期的文学翻译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2010年。
    ③ 傲骨:《<砒石案>弁言》,《砒石案》,小说林社,光绪三十四年(1908)。黄摩西《小说小话》中亦云:“同一办案,其在欧美,虽极疑难,而有服色、日记、名片、足印、烟、酒、用品等可推测,有户籍、守兵、行业册等可稽查,又有种种格致、药物、器械供其研究;警政完全,一呼可集;电车神速,百里非遥;电信电话,铁轨汽船,处处交通;越国则有交纳罪人之条约,搜牢则有羁束自由之捕符:挟法律之力,君主不能侵其权,故能操纵自如,摘奸发伏。而吾国则以上者一切不具,仅恃脑力、腕力捕风索影。”(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周桂笙作《上海侦探案》时亦云:“在下作《上海侦探案》的意思,不和别的小说家一般见识,我并不要博诸公一笑,亦不想以笔墨见长,实实在在于改良我上海的社会上,有无穷的希望呢。虽然,我亦很知道社会之当改良者,何止于上海一处,但上海不先改良,他处更有何望?然而社会之腐败者,当莫过于京师,上海还是小事呢。不过在下是上海人,所以作《上海侦探案》。”(吉(周桂笙):《上海侦探案·引》,《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可见作者写作本意正是以侦探小说来揭露社会问题。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谴责小说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命意在于匡世”。(鲁迅:《清末之谴责小说》,《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③ 傲骨在《砒石案》弁言中谓“拟构成中国侦探案十卷”,实际成书出版者仅《砒石案》和《鸦片案》二册。
    ④ 傲骨:《<鸦片案>弁言》,《鸦片案》,小说林社,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谓“禁烟之弊”,弁言中云:“近禁烟之令颁,四海苍生,咸欣欣有喜色,相告谓从此可以除妖雾,强种裕民,乃官吏视为具文,奉行不力,一二热心志士,从事调查,辄遭社会所痛诟。”
    ⑤ 民国时期仍有部分侦探小说沿袭这种创作思路,如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以中国都市为背景,大都暴露资本家及恶势力的罪恶;俞天愤的侦探小说《中国新探案》和《中国侦探谈》刻画官僚警探庸碌无能,时人比作“旧中国之《官场现形记》”,等等。
    ⑥ 林纾:《<歇洛克奇案开场>序》,[英]科南达利著,林纾、魏易合译:《歇洛克奇案开场》,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未署名):《<母夜叉>闲评八则》,《母夜叉》,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② 知新主人(周桂笙):《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二年第八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叙事角度分为三种,一是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二是限制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说。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限制叙事可采用第一人称,也可采用第三人称;三是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
    ④ 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二十一日《时务报》第27册所载《呵尔晤斯缉案被戕》开头为:余友呵尔晤斯,夙具伟才,余已备志简端,惜措词猥芜,未合撰述体例。兹余振笔记最后一事,余心兹戚。盖自第一章巧验红色案起,至获水师条约案止,即欲辍笔,不复述最后之一事,诚以提论此事,使余哀怆。时逾两纪,犹未慊也。
    ①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五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晚清作家中,注意到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并把它应用到小说创作中,吴趼人是典型的一位。吴改编的《九命奇冤》,即借鉴了侦探小说的布局技巧。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对此作了如下剖析:“开卷第一回便写凌家强盗攻打梁家,放火杀人。这一段事本应该在第十六回里,著者却从第十六回直提到第一回去,使我们先看了这件烧杀人命的大案,然后从头叙述案子的前因后果。这种倒装的叙述,一定是西洋小说的影响。但这还是小节,最大的影响,是在布局的谨严与统一。……《九命奇冤》用中国讽刺小说的技术,来写强盗与强盗的军师,但他又用西洋侦探小说的布局,来做一个总结构。繁文一概削尽,枝叶一齐扫光,只剩这一个大命案的起落因果,做一个中心题目。有了这个统一的结构,又没有勉强的穿插,故看的人的兴趣自然能自始至终不致厌倦。故《九命奇冤》在技术一方面,要算最完备的一部小说了。”
    ① 小说林社:“《小说林》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十一日。
    ② 小说林社:“小说林社广告”,《秘密海岛》上卷,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① 小说林社:“谨告小说林社最近之趣意”广告,《秘密海岛》下卷,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小说林社出版的《身毒叛乱记》末页附有一则“新著《辽天一劫记》撰述中”的广告,内云:“本编记日俄甲辰之战,首尾完备。旅顺攻击、对马海战、奉天铁岭诸役,引据报章、日记以及局外观战员之报告,成此一大集。我国民身受之惨祸,应留为一大纪念,不仅对岸观火已也。出书后,再行广告。”此书因著者早逝而付诸流水。
    ③ 参见包天笑《关于<孽海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页。
    ④ 小说林社:“谨告最新发行(小本小说)之趣旨”,《小说林》第四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另一则刊于《时报》的广告云:“本社创设小本小说,洋装精美,携带便利,大小一律,尤便皮置。”(小说林社:“新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初四日。)
    ① 小说林社:“小说林社特别广告、小说林社各种新书价目”,《新小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之《小说丛话》中对于当时的小说分类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今人所锡小说种种名目,则皆按其书所述之事实,而一一为之定名者。质而言之,则因材料之异同,而为具体的分类也。此种分类,名目甚多,而其界说甚难确定。往往有一种小说,所包含之材料甚多,归入此类既可,归入他种,亦无不可者。自理论上言之,实不完全之分类法也。”(成之(吕思勉):《小说从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三期,1914年。)
    ③ 成之(吕思勉):《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六期,1914年。
    ④ 饮冰(梁启超):《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中言道:“吾以为人类于重英雄、爱男女之外,尚有一附属性焉,日畏鬼神。以此三者,可以该尽中国之小说矣。”
    ⑤ 参见“《新小说》第一号”广告,《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 为祝贺宏文馆成立,小说林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八月间举办了一次小说减价促销活动。该年六月二十四日《时报》发布“小说林社纪念开业二周年届期、祝贺增设宏文馆成立,特别廉价”广告,称廉卖期内“零售照本社定价七五折,趸批五部以上六折,百部以上五折”。
    ② 小说林社:“小说林社纪念开业二周年届期、祝贺增设宏文馆成立,特别廉价”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二十四日。
    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小说林》第三期载“参考丛书”广告云:“本社编辑参考丛书之宗旨,原以各种科学为振兴国家之基础,学生、教师诸君非有精良参考佳本不足以广考核而增见识,爰延通人搜辑书籍,得二十四种。”
    ④ 小说林社已出版的九种参考书分别为《植物学》、《矿物学》、《地文学》、《西洋史年表》、《中学化学》、《中学对数表》、《中国历史讲义》、《立体几何学》、《普通植物检索表》。
    ⑤ 小说林社:“宏文馆新出版”广告,《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⑥ 小说林社:“小说林社机器铅字廉价出售”广告,《申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二十七日。
    ①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② 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十九日《时报》“特别调查”栏《常昭学界之实况》云:“师范研究讲习会:此会系教育研究,实行改革为宗旨,发起者为丁君初我、徐君念慈、殷君同甫三人。”
    ③ 女子世界社:《女学调查部专约》,《女子世界》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4)。
    ① 金一:《<女子世界>发刊词》,《女子世界》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4)。
    ② 初我(丁祖荫):《<女子世界>颂词》,《女子世界》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4)。
    ③ 萍云女士(周作人):《侠女奴》,《女子世界》第八期,光绪三十年(1904)。
    ④ 萍云女士(周作人):《女猎人》,《女子世界》第二年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⑤ 莫虎飞:《女中华》,《女子世界》第五期,光绪三十年(1904)。
    ⑥ 金一:《<女子世界>发刊词》,《女子世界》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4)。
    ① 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 同上。
    ④ 参见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169页。
    ① 女子世界社:“女子世界社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② 毅士:《祝词一》,《理学杂志》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薛凤昌在《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包括《序例》、《振子公式之理解》、《论动物之本能及其习惯》、《植物与日光之关系》、《二百六十年前理学大家方以智传》、《我国中世代之植物》、《释潮》、《拔克台里亚广论》、《说酸》、《十九世纪德国植物学家略传》、《植物研究会缘起》、《昆虫采集之预备》、《太阳辐射储蓄力之学说》。
    ④公侠(薛凤昌):《昆虫采集之预备》,《理学杂志》第五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公侠(薛凤昌):《振子公式之理解》,《理学杂志》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⑥ 这两个章程对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有明确规定,从中学的情况看,《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必须学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奏定中学堂章程》进一步要求算学课要先学算术,再学代数、几何、三角,博物课要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矿物;物理课要讲物理总纲、力学、音学、热学、光学、电磁气;化学课要讲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详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① 公侠(薛凤昌):《序例》,《理学杂志》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 理学杂志社:“广告”,《理学杂志》第四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理学杂志社:“本志广告”,《理学杂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统计数据来源于日本樽本照雄先生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和陈大康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小说资料库”。
    ② 商务印书馆:“新译欧美名家小说”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初十日。
    ③ 商务印书馆“说部从书”出版计划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开始出台,以后逐年有所增补,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已经成书十集,每集10种,合计100种。而且商务在这套从书的销售上,亦颇见心机:先是附上一册总目提要,便于读者查阅,又精心用一个木箱把它们统装起来,在出售上还想出“按月缴银”的分期付款办法。(详见商务印书馆“购阅说部丛书按月缴银办法”,《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十九日。)
    ④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①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② 小说林社:“宏文馆新出版”广告,《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小说林社:“最详备之参考书已出版”广告,《小说林》第五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参见《徐兆玮日记》“丁未十一月初八日”条,《徐兆玮日记》,常熟图书馆藏本。该条云:“王梦良十月廿九日函云:小说林前月开周年会,统核亏耗四、五千,颇有来日大难之势。”
    ⑤ 参见杨世骥《文苑谈往》,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0页。
    ⑥ 参见郑逸梅《<小说林>和<孽海花>》,《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
    ⑦ 小说林社:“《小说林》发行所迁移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三年(1908)十二月二十六日。
    ① 参见有正书局“小说林社正、二两月门市减折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正月十二日。
    ② 包天笑还把小说林社失败的一个原因归为“不善理财,不谙营业”。据包所言该社停业后,排字房“搜出了半房间的铅字,都是拆了版子,不归原位,倾弃在那里,只好作为废铅卖了”。(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20页。)应该说经营管理不善加速了小说林社的倒闭。
    ③ 胡适《追忆曾孟朴先生》一文云:“后来他(曾朴)开办了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我那时候每次走过棋盘衔,总感觉这个书店的双名有点奇怪,——他告诉我们,他的原意是要先就小说上做成个有系统的译述,逐渐推广范围,所以店名定了两个。”(见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页。)由此可见曾朴办小说林社时已经拟定系统翻译西洋文学著作的计划。
    ④ 《小说林》“大仲马丛书”只刊载了《马哥王后佚史》一种,载于该刊第十一、十二期,未完。虽然曾朴的“大仲马丛书”翻译计划因《小说林》停刊而暂时中断,但从曾朴后续的文学活动以及创办真美善书店和发行《真美善》杂志,可以看出曾朴仍然在坚持他系统翻译西方文学著作的理想,仍在为“开创社会提高文艺价值与爱好文艺兴趣的风气”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美善》又可看做是《小说林》的后身。它们反映出随着翻译家对于西方小说的认识和鉴赏水平提高,真正的文学名著将越来越多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而这对于中国小说艺术的革新与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⑤ 参见小说林社“敬告爱读《红楼梦》诸君”广告,《小说林》第十一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逸事》云:“林琴南译的小说,编译所所长张元济,对之非常重视,每千‘字更特酬六元。译稿和创作,同样给酬,没轩轾之分,都是很优待的。林译成一部,即先付稿酬,把它收下。”(见《郑逸梅选集第二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① 如周作人的翻译小说即通过丁祖荫推荐给小说林社,据周回忆:“《天方夜谈》里的《亚利巴巴与四十个强盗》是世界上有名的故事,我看了觉得很有趣味,陆续把它译了出来,——当然是用古文而且带着许多误译与删节。当时我一个同班的朋友陈君定阅苏州出版的《女子世界》,我就把译文寄到那里去,题上一个“萍云”的女子名字,不久居然登出,而且后来又译成单行本,书名是《侠女奴》。这回既然成功,我便高兴起来,又将美国亚伦坡的小说《黄金虫》译出,改名《山羊图》,再寄给女子世界社的丁君。他答应由小说林出版,并且将书名换作《玉虫缘》。”(周作人:《雨天的书》,新潮社,1925年版。)
    ② 参见蒋维乔《鹪居日记》“甲辰年七月十六日”条,《鹪居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本。该条云:“常熟曾君孟朴、丁君芝孙创办小说林社,委为代聘英文翻译。余荐吴君步云,于是日订聘约。”
    ③ 奚若翻译的小说以侦探小说为主,包括《大复仇》、《福尔摩斯再生后》二至八案、《马丁休脱侦探案》、《髑髅杯》和《秘密隧道》,另外小说林社还出版了他翻译的科学小说《秘密海岛》和言情小说《爱河潮》。蒋维乔在《鹪居日记》中多处提到为奚若校改西文小说稿。
    ④ 参见蒋维乔《鹪居日记》“甲辰年十月初四日”条,《鹪居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本。该条云:“寄仁冰译《银行之贼》小说与芝孙。”
    ⑤ 蒋维乔:《鹪居日记》“癸卯年十二月初四日”条,《鹪居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本。
    ① 竞雄女史:《<影之花>叙例》,[法]嘉禄傅兰仪著,竞雄女史译《影之花》,小说林社,光绪三二一年(1905)。
    ②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方政治小说开始流行,如梁启超谓:“于日本维新之运有大功者,小说亦其一端也。明冶十五、六年间,民权自由之声,遍满国中。于是西洋小说中,言法国、罗马革命之事者,陆续译出;有题为《自由》者,有题为《自由之灯》者,次第登于新报中。自足译泰西小说者日新月盛。”(任公(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③ 林榕:《晚清的翻译》,《风雨谈》第七期,1943年。
    ① 小说林社:“广告著译小说诸君”,《秘密海岛》,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② 参见小说林社“募集小说”启事,《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小说林》后面刊登的同类广告还增加了“丁等每千字一圆”。
    ④ 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二”,《小说时报》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
    ⑤ 小说月报社:“征文通告”,《小说月报》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
    ① 参见小说林社“悬赏酬赠品目广告”,《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参见小说林社:“募集文苑杂著”广告,《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告中云:“本社广征海内词坛,如有古近体诗、游戏文章、楹联、酒令、笑话、灯谜、奇事异闻、别体杂录寄交社中,入选后,本社以图书代价券酌量分赠(自半元起至十元止),以酬雅意。”
    ③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乙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16页。
    ④ 陈鸿璧(1884-1966),原名陈碧珍,广东新会人。少年时代曾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塾,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瑟西童女校。光绪三十三年,她曾在上海女子中学和育贤女学校教英语,又担任过上海神州女学校校长。
    ⑤ 蛰竞:《<一百十三案>弁言》,《一百十三案》,上海广智书局,宣统二年(1910)。
    ③ 梁启超:《致美洲各埠帝国宪政会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7页。
    ① 新庵(周桂笙):《海底漫游记》,《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文中云:“一昨余于坊间,获见一新小说。封面题曰《海底漫游记》,而书中则又作《投海记》,上加‘最新小说’四字,其边际复书作‘新闻小说’。支离至此,可谓极矣。迨细阅其内容,则竟直抄横滨《新小说》中之科学小说《海底旅行》一书.此书本为红溪生所译述,而彼书忽题日‘著作者海外山人’云。噫!异矣。其为无耻者之剽窃欺人耶?抑为书贾之改头换面耶?殊欲索解人而不得也,然二者必居一于此矣。所可笑者,彼书之后,居然亦大书特书四字:‘不许翻印’。”
    ② 月月小说社:“声明版权”,《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乐群书局:“严拿翻版赏格”,《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 《执据》内容为:“据月月小说报馆司事人庆祺、主笔人吴趼人赴司申请挂号,将该报纸照章认为新闻纸类,核准挂入第六十四号,给据为凭。”(月月小说社:《执据》,《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二年。)
    ⑤ (未署名):《复言“笑生”》,《小说林》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小说林社:“特别广告”,《小说林》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法政杂志》刊载“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月报》”广告云:“人莫不喜阅小说,而尤喜阅《小说报》,盖阅《小说报》,其利有三:旬月之间,刊行一册,即使事务冗繁,亦不难抽暇卒读,其利一也;新旧小说,汗牛充栋,坊本则选购既难,孤本则访求不易,《小说报》各门俱备,二弊悉除,其利二也;更有短篇小说、诗文、戏剧,不能单行者,采录报端,颇饶趣味,其利三也。”(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月报》”广告,《法政杂志》第一年第二期,宣统三年(1911)。)广告所言这三利,其实也就是小说杂志作为商品而体现的“适用性”。
    ① 小说时报社:“新出《小说时报》”广告,《时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初七日。
    ②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广告,《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 商务印书馆:“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绣像小说》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初五日。
    ① 侠民(龚子英):“《新新小说》叙例”,《大陆》第二年第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 新世界小说社:“《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出版”广告,《新闻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十八日。
    ③ 月月小说社:“上海月月小说社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初九日。
    ④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同上。
    ⑥ 宣统二年(1910)三月十三日《时报》刊载“加厚改良《小说时报》第四期出版”广告云:“本期加厚,页数几至一倍,全用四号大字,以便醒目。”
    ① 有正书局:“有正书局代做铜版珂罗版”广告,《小说时报》第七期,宣统二年(1910)。
    ② 小说时报社:“《小说时报》第十一号大改良预告”,《小说时报》第十期,宣统三年(1911)。
    ③ 第一至十一卷的《小说月报》通常被称为前期《小说月报》,以便与沈雁冰接编后的《小说月报》相区分。由于本论文研究范围是晚清的小说杂志,故而对《小说月报》的考察重点放在宣统年间所办的第一、卷。恽铁樵编辑部分如因讨论问题需要会有所涉及。
    ④ 《小说月报》从1914年第五卷开始由32开本改为16开本,字体改用4号字。
    ⑤ 商务印书馆:“新出《小说月报》”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八日。
    ⑥ 郑逸梅回忆在书店购书时初次看到《小说月报》的印象云:“橱窗里陈列着《小说月报》,封面是蝶恋花的彩色画,极为悦目,我就取了一册。”(见《郑逸梅选集第二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这说明《小说月报》的彩色封面能够对读者产生很好的吸引作用。
    ①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 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60-462页。
    ③ 有正书局:“购《小说时报》者再鉴”广告,《时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二十一日。
    ④ 包天笑在《编辑小说杂志》中也谈到这一点:“近来普通的那些小说杂志,都考究它的封面画,各种封面画,都用到了,而最多的封面上画一美人。直到如今,封面上用美人的还是很多,人称之为‘封面女郎’。”(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⑤ 小说月报社:“编辑大意”,《小说月报》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
    ⑥ 小说月报社:“本社通告”,《小说月报》第二期,宣统二年(1910)。
    ⑦ 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
    ⑧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月报》”广告,《法政杂志》第一年第二期,宣统三年(1911)。但此时《小说月报》尚未能完全履行这个规定,有些长篇小说如林纾翻译的《薄幸郎》全年十二期均有连载,故而恽铁樵接编《小说月报》后重又规定“凡长篇小说,每四期作一结束”。
    ⑨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页。
    ① 月月小说社:“广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上海环球社:“官场小说《宦海》全书单行”广告,《十日小说》第五册,宣统元年(1909)。
    ③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83页。文中还讲:“《小说大观》中的作品,在五、六万字以内的中篇,便是一次登完。十万字以外的算是长篇,也必在两期内登完,太长者我们使不大欢迎了,那只可以在日报上连载较为合宜。”这种对不同篇幅的小说所采取的处理办法,无疑也是编者总结以往编辑经验的结果。
    ④月月小说社:“月月小说报社征文启”,《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九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 月月小说社:“本社征文广告”,《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三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统计时有一些情况需作说明:一、有些小说虽标为“长篇”,但如果一期登毕,则归为“非连载小说”;二、有些小说虽标为“短篇”,但如果不止一期登毕,则归为“连载小说”;三、有些小说只登了一期,但未完毕又未见续载,则仍归为“连载小说”;四、为达到可比性,统计时不包括札记小说、杂录和传奇;五、《小说时报》和《小说月报》的统计截至宣统三年(1911)为止。
    ②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页。
    ① 以往杂志的小说稿件多有随写随刊的,这种稿源很不稳定,如商务印书馆曾为《绣像小说》的愆期解释道:“本馆第一年《绣像小说》全份二十四册,去夏即应出齐,嗣以作者因事耽搁,兼之此项小说皆凭空结撰,非俟有兴会,断无佳文。有此原因,故直至去冬始行竣事,致令阅者多延数月之久,本馆不能无歉于心。”(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二十五期至二十九期止均出版”广告,《新闻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初六日。)月月小说社也对杂志愆期的原因作过总结,指出“近来各处所出小说每每不能应期出版,甚有开办至三、四年,出报犹不及一、二年之数者。此盖非办理者之疲玩,实缘撰者译者未尽脱稿即以付印,而操笔者中间有事中止,致令阅者兴味索然”。(月月小说社:“上海月月小说社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初九日。)
    ② 陆士谔:《新上海》自序,《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③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广告,《天铎报》宣统三年(1911)五月初六日。
    ④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 恽铁樵:《答某君书》,《小说月报》第七卷第二号,1916年。
    ①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三联书店,1955年。
    ② 时报馆:“特别告白”,《时报》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③ 胡适《十七年的回顾》一文指出:“(《时报》)内容与办法也确然能够打破上海报界的许多老习惯,能够开辟许多新法门,能够引起许多新兴趣。因此《时报》出世之后不久就成了中国智识阶级的一个宠儿。几年之后《时报》与学校几乎成了不可分离的伴侣了。”(见《胡适散文选集第二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① 王蕴章(1884-1942),字莼农,别署西神残客,江苏省金匮(今无锡市)人,清光绪壬寅科副榜举人。通英文,早年任中学英语教师。王擅长填词骈文,著有《梅魂菊影词话》、《梁溪词话》、《词学》等作,还兼擅传奇,有《碧血花传奇》、《绿绮台传奇》等多种,另著有《西神小说集》一种。小说创作中融入词章之美,是其特色。时人范烟桥评价他说:“西神亦以词章写小说,尤善传奇、杂记,于文诗词及书法俱精通。”
    ② 商务印书馆:“新出《小说月报》”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八日。
    ③ 恽铁樵:“本社特别广告”,《小说月报》第三卷第七期,1912年。
    ④ 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 商务印书馆:“新出《小说月报》”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八日。
    ⑥ 王蕴章和恽铁樵编辑的十一卷《小说月报》中总共刊登了40多部“林译小说”,其中包括13部长篇小说和30多部短篇小说,《小说月报》也成为近代杂志中刊登“林译小说”最多的杂志。
    ① “林译小说”的连载期数不受限制,亦可见编者对它的重视。
    ② 恽铁樵:《关于小说文体的通信》,《小说月报》第七卷第一号,1916年。
    ③ 刘半农:《复王敬轩书》,《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
    ① 许与澄:《关于<小说月报>之一得》,《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十二号,1915年。
    ② 许与澄:《关于(小说月报>之意见》,《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十二号,1915年。
    ③ 恽铁樵:“铁樵附注”,《节录许与澄先生来函》,《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十二号,1915年。
    ④ 许与澄:《关于(小说月报)之一得》,《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十二号,1915年。
    ⑤ 陈翰甫:《翰甫君致本社记者书》,《小说月报》第六卷第五号,1915年。
    ⑥ 陈铁生:《致<小说月报)编者书》,《小说月报》第六卷第七号,1915年。
    ⑦ 恽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四号,1915年。
    ⑧ 同上。
    ⑨ 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六卷第七号,1915年。
    ① 狄楚青:《小说新语》,《小说时报》第九期,宣统三年(1911)。
    ② 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初八日。
    ③ [俄]痕苔著,冷(陈景韩)译:《心》,《小说时报》第六期,宣统二年(1910)。
    ④小说写“予”某日被一异人用神力点醒,身体各感觉器官倍加灵敏,他看清人间尽是尘垢,听到可怜人的哀号,闻到四周发散出秽气,发觉蚊蝇虱虫在吸吮人的鲜血,然而大众对此却浑然不觉,“安之若素”,于是他想尽力做些补救,结果不仅弄得劳苦不堪,而且被人嘲笑为“病神经”。作者在篇首云:“世传催眠术,我谈催醒术。……中国人之能眠亦久矣,复安用催?所宜催者,醒耳。”(冷(陈景韩):《催醒术》,《小说时报》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
    ⑤ 尽管如此,作者心里仍存有希望,小说中异人用于施行“催醒术”的像笔管一样的“竹梢”,即象征着作者要用自己的笔去唤醒大众。作为《小说时报》创刊号的开篇作品,它其实也寓含了陈景韩的办刊思想,可说是一种表示刊物以启蒙为宗旨的象征性宣言。
    ⑥ [俄]奇霍夫(契诃夫)著,天笑生(包天笑)译:《六号室》,《小说时报》第四期,宣统二年(1910)。
    ① 包天笑:《碧血幕》,《小说林》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有正书局:“购《小说时报》者再鉴”广告,《时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二十一日。
    ③ 同上。
    ④ 小说月报社:“征文通告”,《小说月报》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
    ① 参见《郑逸梅选集第二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② 林纾:《(云破月来缘)序》,《小说月报》第六卷第五号,1915年。
    ③ 宇澄:《<小说海)发刊词》,《小说海》第一卷第一号,1915年。
    ④ 姚鹏图:《论白话小说》,《广益丛报》第六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⑤ 恽铁樵:《答某君书》,《小说月报》第七卷第二号,1916年。
    ① 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文中还指出,长篇小说“数十万言,巨且逾百万,动经岁月,而成书后,又恐无资本家仿鸡林贾人之豪举”,故而短篇小说自然为更多的作者所首选。包天笑也曾说:“我在青州时,孟朴也曾写信给我,征求小说稿。我在那时候,自己还不敢创作什么长篇,只偶然写几篇短篇而已。”(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② 徐卓呆:《小说无题录》,《小说世界》第一卷第七号,1923年。
    ③ 同上。
    ④ 徐卓呆:《卖药童》,《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一号,宣统三年(1911)。
    ① 参见徐卓呆《微笑》,《小说月报》第三卷第十一号,1912年。
    ② (未署名):《微笑》评语,《小说月报》第三卷第十一号,1912年。
    ① 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卷第九号,1912年。
    ② 成之(吕思勉):《小说从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三期,1914年。
    ① 成之(吕思勉):《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五期,1914年。
    ② 鲁迅:《唐之传奇文》,《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③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文中指出:“一小说也,而号于人曰:吾不屑屑为美。一秉立诚明善之宗旨,则不过一无价值之讲义、不规则之格言而已。”
    ④ 成之(吕思勉):《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五期,1914年。
    ⑤ 参见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① 成之(吕思勉):《小说从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八期,1914年。
    ① 范烟桥:《小说话》,《小说丛谈》,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第13页。
    ② 《小说月报》第九卷第九号(1918年)发表了署名“记者”的《说短篇小说》,文中也指出“我国近则短篇盛行,而长篇人皆厌之”的现象。
    ③ 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
    ④ 小说月报社:“编辑大意”,《小说月报》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
    ⑤ 小说月报社:“征文通告”,《小说月报》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
    ⑥ 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第一期出版”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八月十八日。
    ① 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第二年第一期出版”广告,《时报》宣统三年(1911)二月二十六日。
    ② 由于《小说月报》上刊载的短篇小说质量较高,颇受读者欢迎,1914年商务印书馆特地从中选出一百余种,汇刻成短篇小说集《说林》,《小说月报》五卷十一号中有广告云:“小说月报出版以来,大雅不弃,风行一时。其中短篇小说,标新立异,尤承社会欢迎。兹待将一、二、三年月报中短篇一百余种,汇刻成集,以便读者诸君之流览。凡茶余饭后,家居旅行.极良好之消遣品也。”翌年(1915)《小说月报》又登出“特别广告”云:“本报自六卷一号起,短篇小说每期登载十篇左右,其材料期于文字雅驯,思想新颖。有此稿件见惠者,倘本社认为需要,不吝破格重酬。”这一年《小说月报》共刊载著、译短篇小说115篇,达到了它的历史巅峰期。就当时欧美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如契河夫、欧·亨利、莫泊桑、都德等人的作品而言,《小说月报》是他们在中国最好和最积极的介绍者和推广者之一。
    ③ 当时也有的小说理论家认为笔记小说优于“言情道俗”的章回小说,如邱炜萲《菽园赘谈》中云:“小说家言,必以纪实研理,足资考核为正宗。其于谈狐说鬼,言情道俗,不过取备消闲,犹贤博弈而已,固未可与纪实研理者絮长而较短也”。
    ④ 参见新小说报社“本社征文启”,《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② 月月小说社:“月月小说社征文启”,《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二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 月月小说社:“《月月小说》第三期出版紧要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十六日。
    ④ 月月小说社:“特别征文”,《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中有云:“本社现欲征求短篇小说,每篇约二、三千字,……或酬墨金,或谢书报,均望于来函中表明意见,以使商定。”
    ⑤ 月月小说社:“本社征文广告”,《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三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 参见吴趼人《黑籍冤魂》,《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四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 参见吴趼人《平步青云》,《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五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 参见吴趼人《查功课》,《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八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6页。
    ⑤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页。
    ⑥ 时报馆:《<时报>发刊例》,《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二十九日。
    ⑦ 时报馆:“征稿广告”,《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一日。
    ⑧ 当时的报纸每日只登一种小说,包天笑进时报馆后,狄楚青让他与陈景韩作小说轮流登载,他俩也成为《时报》短篇小说的两大主力。(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页。)
    ①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第259页。
    ② 参见冷血(陈景韩)《马贼》,《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一日。
    ③ 胡适:《十七年的回顾》,《胡适散文选集第二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3-94页。
    ④ 参见競公《中间人》,《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四日。
    ① 冷血(陈景韩):“侠客谈”叙言,《新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 新世界小说社:“《短篇小说丛刻》”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初十日。
    ③ 当时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如灌文书社、鸿文书局的《短篇小说丛刊》初、二编,收录陈景韩、包天笑等人的作品;群学社的《短篇小说十五种》,收录《月月小说》中吴趼人、陶佑曾等人的作品,另该社还出版了《趼人十三种》、《新庵九种》等;再如时事报馆的《短篇小说合璧》,所收作品著译兼有。从这些选集、汇刊的层出不穷可以看出当时读者对这种新风格的短篇小说的兴趣和欢迎。
    ① 小说林社:“募集小说”启事,《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 参见栾梅健《通俗文学之包天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③ 参见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④ 范烟桥:《小说话》,《小说丛谈》,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第13页。
    ⑤ 参见长佛《一日三迁》,《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二号,宣统三年(1911)。
    ① 徐卓呆:《卖药童》,《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一号,宣统三年(1911)。
    ② 林纾:《<孝女耐儿传>序》,[英]却而司迭更斯著,林纾、魏易译《孝女耐儿传》,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徐卓呆:《卖药童》,《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一号,宣统三年(1911)。
    ② 参见徐卓呆《死后》,《小说月报》第二卷第十一号,宣统三年(1911)。
    ③ 参见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中云:“宜专出一种小说,足备学生之观摩。……其体裁,则若笔记,或短篇小说;或记一事,或兼数事。”
    ① 许与澄:《关于(小说月报>之一得》,《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十二号,1915年。
    ①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参见《第一百十三案》“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内云:“侦探小说为我国向所未有,故书一出,小说界呈异彩,欢迎之者,甲于他种。虽然,近二、三年来,屡见不一见矣。夺产、争风、党会、私贩、密探,其原动力也;杀人、失金、窃物,其现象也。侦探小说数十种,无有抉此范围者。”
    ② 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③ 曾虚白:《曾孟朴年谱》,载魏绍昌《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① 小说林社:“小说林社特别广告、小说林社各种新书价目”,《新小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 东亚病夫(曾朴):《<一百十三案>序》,《一百十三案》,上海广智书局,宣统二年(1910)。
    ③ 徐念慈:《第一百十三案》“觉我赘语”,《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 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瀛寰琐纪》 《四溟琐纪》 《寰宇琐纪》 《海上奇书》
    《新小说》 《绣像小说》 《新新小说》 《粤东小说林》
    《中外小说林》 《月月小说》 《小说林》 《新小说丛》
    《十日小说》 《小说时报》 《小说月报》 《新世界小说社报》
    《点石斋画报》 《申报》 《新闻报》 《宁波小说七日报》
    《时报》 《中外日报》 《神州日报》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史料》,《文学遗产》(网络版)
    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魏绍昌:《孽海花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方汉奇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
    蒋逸雪:《刘鹗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郭天祥,《黄世仲年谱长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舒芜等编选:《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霍松林:《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立言等编:《中国文学通典:小说通典》,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晚清小说大系》,台北:广雅出版社,1984年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英:《阿英说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曾朴:《曾朴所叙全目》,上海:真美善书店,1931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杨世骥:《文苑谈往》,北京:中华书局,1945年
    郑逸梅:《书报话旧》,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郑逸梅:《郑逸梅选集第二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时萌:《晚清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时萌:《曾朴及虞山作家群》,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
    王永健:《『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龚敏:《黄人及其<小说小话>之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颜廷亮:《黄世仲与近代中国文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申友良:《报王黄世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谢庆立:《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
    刘良明等著:《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柳珊:《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频:《大众期刊运作》,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刘书成:《一个并未真正解决好的问题——也谈近代小说理论关于小说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郭浩帆:《<小说林>杂志与小说林社》,出版史料,2003年第4期
    郭浩帆:《<新新小说>主编者新探》,出版史料,2004年第2期
    郭浩帆:《近代小说杂志发展轨迹略述》,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郭浩帆:《<小说林>创办刊行历史回溯——从小说林说起》,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以晚清四大小说期刊为中心》,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文娟:《<月月小说>与其他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的比较》,阴山学刊,2004年第6期
    王燕:《一次失败的窃火——中国第一种小说期刊<海上奇书>论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谢仁敏:《晚清商务印书馆在近代小说发展中的典范意义》,出版科学,2009年第6期
    李志梅:《报人作家陈景韩及其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韩伟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文娟:《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发展之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文迎霞:《晚清报载小说研究——以<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阚文文:《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以八大报刊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鲁卫鹏:《<小说时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范伯群:《<催醒术>:1909年发表的“狂人日记”——兼谈“名报人”陈景韩在早期启蒙时段的文学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范紫江:《中国文学期刊第一波之潮起潮落——以<新小说>的创刊、危机、停顿、转移为线索》,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报刊出版·新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郭延礼:《女性在20世纪初期的文学翻译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
    关家铮:《关于小说林社》,图书馆建设,2001年(增)
    姚洪兵:《<小说林>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丹华:《小说林社翻译小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曹培根:《徐念慈及其科幻小说创作》,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第6期
    曹培根:《常熟近现代作家群的编辑出版与创作活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张铭,徐蒙:《小说林社及其刊物广告、告白研究》,编辑之友,2010年第5期
    栾伟平:《小说林社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栾伟平:《清末小说林社的杂志出版》,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栾伟平:《<小说林>对于<月月小说>及吴趼人小说观的争鸣和呼应》,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陈大康:《论晚清小说的书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的价值——兼论文学史基础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陈大康:《“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陈大康:《近代小说面临转折的关键八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陈大康:《<新小说>出版时间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陈大康:《打破旧平衡的初始环节——论申报馆在近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陈大康:《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