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五礼乐仪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五礼乐仪为视角,讨论周代礼乐制度在音乐上的反映。该文在经学成果基础之上,梳理了文献中关于周代五礼用乐的记载,通过对用乐仪节的细致汇考和辨析,理清了五礼用乐的基本程式,阐明了乐在五礼中的特点及其功能,并深入讨论了周代乐、礼与仪的关系。本文认为,乐在五礼中的存在既有因礼制束缚而形成之仪,同时也有因为乐本体的特性而形成之仪,两种乐仪在五礼中的存在具有程式性和规范性。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括了周代礼乐的一般情况以及前人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论述“乐仪”这一概念的含义。
     第二章论述了周代五礼乐仪的一些相关知识与概念。内容包括:礼仪前的准备情况、正乐前的金奏、正乐、正乐后的兴舞、无算乐、歌彻、乐出入之仪,这一部分是按照礼仪以及乐节的进程来安排顺序的;同时还讨论了关于歌管同工问题、乐起止之仪、相瞽矇之仪、献工之仪。
     第三章梳理了周代五礼乐仪程式,以吉、嘉、宾、军、凶五礼为框架和顺序研究乐在周代礼仪中的存在状态。吉礼中主要论述祭祖、祀天、祭地神三礼中的乐仪;嘉礼中主要论述了乡饮酒礼、乡射礼、两种燕礼、大射礼、养老礼之乐仪,以及其它嘉礼的用乐情况;宾礼中主要论述了各种朝聘礼中飨礼之乐仪和巡守礼之乐仪;军礼中主要论述了大阅礼之乐仪和征伐之乐仪;在凶礼中主要论述了伐鼓救日月之乐仪。
     第四章总结了周代五礼乐仪的特点,分别介绍了五礼乐仪的存在特征、乐仪在五礼中的功用、五礼用乐的一般准则等问题。
     最后一章是在以上四章的基础上,集中讨论了周代乐之仪这一问题。本文认为乐在周代礼仪中的使用不仅受到礼的约束而形成的仪,同时也因乐自身之特性而在礼仪中呈现一定之仪。
In order to know the Zhou Dynasty ceremony system from music,we study the achievemengs of jing-xue(经学) starting with five ceremonies musical rite(乐仪).On the base of the rccordation of using of music in the Zhou Dynasty five ceremonies,we have clarify the form and character of using music in five ceremonies,and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 among music,ceremony,and rite.We think that the existence of music in five ceremonies is because of the ceremony systems and the nature of music itself.
     Present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general situation,the progress of the present subject,and the concept of "musical rite".
     Chapter 2 deals with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ncepts in using music in the Zhou Dynasty five ceremonies.The first part of the chapter is arranged in the order of the progress of ceremony(礼),rite(仪),yue-jie(乐节).It includes the preparation of ceremony and rite,playing bronze instruments before the main musics,the main musics,dancing after the main musics,none-count-musics,ge-che,the out and in of musics.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problem of ge-guan-tong-gong(歌管同工), ceremonies in the start and end of music(乐起止之仪),ceremonies in helping blind(相瞽矇之仪),and ceremonies in toasting musicians(献工之仪).
     Chapter 3 is arranged in the framework of five ceremonies:The sacrificial ceremony(吉礼),jia ceremony(嘉礼),guest ceremony(宾礼),military ceremony(军礼),and disaster ceremony(凶礼).In this paper,we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situation of music in the Zhou Dynasty five ceremonies.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is about musical rite in sacrificing ancestors(祭祖先)and sacrificing sky divinities(祭天神),sacrificing ground divinities(祭地神);the jia ceremony is mainly about the musical rite in xiang-yin-jiu eeremony(乡饮酒礼),xiang-she ceremony(乡射礼),banquet eeremony(燕礼),da-she ceremony(大射礼),yang-lao ceremony(养老礼) and so on;the guest ceremony talks about the musical rite in xiang-ceremony(飨礼) and patrol ceremony(巡守礼) of every kind of courter ceremony(朝聘礼);the military ceremony is mainly about the musical rite in reviewal ceremony(大阅礼) and invasion ceremony(征伐礼);the disaster ceremony is on the musical rite in fa-gu-jiu-ri ceremony(伐鼓救日).
     In chapter 4,we summarize the character of musical rite in Zhou Dynasty five ceremonies and talk about the existence character,usage,and the general rules of using music in five ceremonies.
     On the base of the four chapters,the last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problem of musical rite.We conclude that the formation of musical rite in the Zhou Dynasty is not only because of restriction of ceremonies,but also the nature of music itself.
引文
1 汪洋 《宋代五礼仪式音乐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 王启发 《礼义新探·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3 王启发 《礼义新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2页。
    4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1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 《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63页。
    2 《汉语大词典》 第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699页。
    3 《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日以仪辨等”郑玄注:“仪谓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属。”《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4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郑玄注:“养国子以道者,以师氏之德行审谕之,而后教之以艺仪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 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2页。
    5 《墨子·非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张纯一编《墨子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第257页。
    6 《孟子注琉》,《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1页。
    7 王念孙 《读礼杂志·荀子六》“同仪”念孙案:“仪谓制度也,”引自 《汉语大词典》第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699页。
    8 《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引自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96页。《淮南子·修务训》:“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汉]刘安等撰,陈广志译注《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930页。《管子·形势解》:“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黎翔(?) 《管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4年,第1181页。
    9 赵孟頫 《敕建大兴寺碑奉懿旨撰》:“道若铁石、瓴甓、髹丹、垩墁之物,像绘、旖盖、函度、钟磬之仪,费皆时给。”引自《汉语大词典》 第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699页。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四《曲礼上》“礼不下庶人”注:“以其质野,则于节文或有所不能习;卑贱,则于仪物或有所不能备也。”《续修四库 全书》本,第824页。
    1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19页。
    2 《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第3册,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年,第276页。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册,第1700页。
    1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此说也被韩高年采用,韩高年《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中华书局,2006年,第1、28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7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99页。
    4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3页。
    5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 《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19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9页。
    2[清]孙诒让 《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7页。
    1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主编) 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7页。
    2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琉》 李学勤(主编) 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3 《礼记·月令》“命乐师大合吹而罢”郑玄注,《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主编) 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61页。
    4[宋]郑樵 《通志》 卷四九 《乐略第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21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主编) 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0页。
    6 《礼记·祭义》 “散齐于外”郑玄注:“散齐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耳。”《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 (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11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4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1页。
    5[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
    2[宋]易祓《周官总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4页。
    3 《周礼·春官·典庸器》:“及祭祀,帅其属而设筍虡。”《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33页。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七《典庸器》:“谓祭前之夕,大司乐宿悬时,设筍虡以共大师悬乐器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1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33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8页。
    6[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页。
    7[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23页。
    8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郑玄注:“即听其声,具陈次之,以知完不。”贾公彦疏:“谓相扣使作声,而展省听之,知其完否善恶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9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5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24页。
    2 吴土法《〈周礼〉宗祀乐事官联考》,《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67页。
    3 清人王士让认为,只有重要的礼仪才宿悬,通过宿悬以示其重,如大射礼。以他的观点,不宿悬之礼也就是国君燕乐等不重要的礼仪,不重其事者不宿悬.本文并不赞同其说。见王士让《仪礼紃解》卷七《大射仪》:“国君燕乐,于其日悬之。宿悬者,重其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1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9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
    6[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97年,第1779页。
    7 “新之”在《诗·鲁颂·閟宫》、《礼记·郊特牲》、《仪礼·士昏礼》、《仪礼·有司彻》中有“修旧”、“清洗”、“擦拭”等含义。在《礼记·杂记》、《仪礼·士昏礼》中有以新物代替旧物、更新之义。(分别见《毛诗正义》第1424页、《礼记正义》第818页、《仪礼注疏》第99页、第934页,《礼记正义》第1187页、《仪礼注疏》第705页。)说明“新之”有两层含义,或为“修旧”,或为“更换”。在常悬之乐悬中,其“新之”应是第一种含义“修旧”,就是把常悬之乐悬擦拭干净,再依礼重新整理乐悬之法。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
    2 《礼记·乐记》“此古乐之发也”孔颖达疏:“古乐,谓古者先王正乐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0页。
    3 《仪礼·乡射礼》“乃合乐”贾公彦疏:“《二南》是大夫、士之乡乐,己之正乐,”《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
    4 《仪礼·乡射礼》“乐正告于宾,乃降”郑玄注“乐正降者,堂上正乐毕也”贾公彦疏:。以其《乡饮酒》、《燕礼》但升歌、笙、间、合乐皆是正歌。”《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清]阮元《(?)经室集》第一集卷四《天子诸侯大夫士金奏升歌笙歌间歌合乐表说》:“升歌、笙歌、间歌、合乐,古人皆以为正歌。”商务印书馆,1922年。
    5 《周礼·春官·镈师》“掌金奏之鼓”贾公彦疏:“金奏谓奏金.金即钟镈。钟镈以金为之。故言金。”《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8页。
    6[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古乐节次等差考》:“古乐节,……一曰金奏,……此乐之始也.”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55页。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7页。
    8[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5页。《国语·鲁语下》:“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178页。
    1 郑玄认为《陔夏》即《祴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
    2 《周礼·春官·钟师》,《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
    3[清]王夫之《诗经稗疏》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4页。
    4[清]姚际恒《仪礼通论》,《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6页。
    5 《周礼·春官·钟师》“以钟鼓奏《九夏》”贾公彦疏:“钟中奏《九夏》者,谓堂上歌之,堂下以钟鼓应之,故《左氏传》云‘晋侯歌钟二肆',亦谓歌与钟相应而言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
    6 《左传·襄公四年》“金奏《肆夏》之三”孔颖达疏:“其实金奏《肆夏》,亦是工人歌之。”《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1页。
    1[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页。
    2[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6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7页。
    4[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55页。
    5 《周礼·春官·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贾公彦疏:“以是二者皆不编,独县而已。”《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
    6[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金谓大钟及镈不编者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页。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5页。
    8 《仪礼·燕礼》“奏《肆夏》”贾公彦疏:“奏《肆夏》时有钟、鑮、鼓、磬。”《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周礼·地官·鼓人》“以晋鼓鼓金奏”郑玄注:“金奏谓乐作击编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9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10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
    1 《周礼·春官·钟师》“掌金奏”贾公彦疏:“此即钟师自击不编之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四六,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6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磬师》:“其不编之钟,若镈,当为钟师、镈师同击之。”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2页。
    4 《周礼·春官·镈师》“掌金奏之鼓”郑玄注:“然则击镈者亦视瞭。”《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8页。
    5 《周礼·春官·镈师》“掌金奏之鼓”郑玄注:“谓主击晋鼓,以奏其钟镈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8页。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3页。
    7[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四《乐律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95页。
    8[清]金鹗《求古录礼说·特磬考》:“特磬者,玉磬也。玉磬最尊,惟天子有之。诸侯惟有编磬,以石为之,无特悬之玉磬也。”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849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900页。
    2 见第三章“燕礼之乐仪”一节。
    3[明]郝敬《仪礼节解》.《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30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引金鹗云:“金奏、下管,乐之大者,天子诸侯有,大夫士无。”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5页。金鹗原文为“金奏、下管,乐之大者,笙入、间歌,乐之小者,故天子、诸侯有金奏而无间歌。”孙氏之说为对金氏之总结,其表述较金氏明确,所以本文引孙氏之说。见金鹗《求古录礼说·古乐节次等差考》,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58页。
    6 钟镈之“金奏”只限于诸侯以上礼仪中使用,诸侯以下礼无.但乡饮酒等诸侯以下礼中亦有奏《陔》乐以送宾.其性质、作用和“金奏”相同,所以本文仍把其《陔》称为“金奏”。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四“凡乐成,则告备”孙诒让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7页。
    8[清]夏炘《学礼管释》卷一四四《释〈九夏〉乐章》:“《九夏》,皆门庭之乐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81页。
    1 李树军《周代礼仪用乐与〈诗经〉的传播》,《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第21页。
    2 见附录二《五礼用乐表》。
    3 清人金鹗亦认为节射之乐与“金奏”之乐不同。《求古录礼说·射奏〈騶虞〉、〈狸首〉考》:“《騶虞》、《狸首》之奏与《九夏》之奏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91页。
    4[清]杨名时《诗经剳记》:“升歌、笙入、间歌、合乐,周人作乐之序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页。
    5 《仪礼·乡饮酒礼》,《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6[清]阮元《(?)经室集》第一集卷四《天子诸侯大夫士金奏升歌笙歌间歌合乐表说》,商务印书馆,1922年。
    7 “升歌”一词有两种情况,首先是指正乐第一节之“升歌”,其次在第三节“间歌”和第四节“合乐”中堂上所奏之乐亦可称为“升歌”,此为狭义之“升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三、四乐节其实就是第一、二乐节以不同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新的两个乐节。第三、四乐节堂上之乐与第一乐节之“升歌”性质其实是相同的。此为第一种。
    8[唐]徐坚《初学记》卷一五《乐部上》:“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页。
    9 堂上为行礼、作乐之处。“阶上、室外为堂。为设席行礼之处。”见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行礼作乐之“堂”见附录一图二、三。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3[清]阮元《(?)经室集》第一集卷四《天子诸侯大夫士金奏笙歌笙歌间歌合乐表说》:“升歌,正歌之始。”商务印书馆,1922年。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五:“升歌,其节在金奏之后,下管之前,堂上鼓琴瑟以歌诗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847页。
    4 《周礼·春官·宗伯》“瞽矇”郑玄注:“凡乐之歌,必使瞽矇为焉。”《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0页。
    5 “相之仪”见本章“相瞽矇之仪”一节。
    6 “令奏之仪”见本章“乐起止之仪”一节。
    7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8[清]黄以周《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89页。
    9[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2页。
    10[宋]林岊《毛诗讲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1[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73页。
    2[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854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23页
    4[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四《乐律通故》:“歌时止有磬、拊、琴、瑟四物而已,而磬在堂下以合堂上之乐,则堂下之乐应之者,惟磬也,春秋时编钟亦称歌钟,是升歌时又以编钟、编磬应之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01页。
    5[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四《乐律通故》:“周之升歌亦当有琴,燕、射诸礼,堂上有瑟无琴,盖诸侯待大夫,礼杀而下就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89页。
    6 本文所说的“乐章”,相当于今天的歌词、歌名。礼仪之乐歌中多是演唱《诗经》之诗篇,此诗在乐歌中被称为“乐章”,在《诗》中被称为“诗篇”,二者名异实同。如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认为;“乐章,谓乐之章句。以列于诗言之,谓诗篇,以入乐言之,谓乐章,其义一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2页。
    7[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射奏〈騶虞〉、〈狸首〉考》:“古者作乐,堂上有歌,堂下有奏。歌者,以琴瑟歌《诗》也。”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87页。
    8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9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272页。
    1 刘张杰、李薇《升歌小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88-89页。
    2[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燕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5页。
    3 “歌管同工”问题见本章“关于‘歌管同工'问题”一节。
    1 “令奏”之仪见本章“乐起止之仪”一节。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7页。
    3 《周礼》并无视瞭奏“下管”的记载,主要是据郑玄注《笙师》文推知。《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笛、管”郑玄注:“教,教视瞭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6页。)而且《周礼》认为笙师“共其钟笙之乐”,说明笙师应是率领视瞭 至堂下奏乐。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9页。
    5[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五:“管、磬、钟、鼓,堂下之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1页。
    6 存疑:瞽矇在堂下之事似乎只有吹管而无笙箫,见本章“关于‘歌管同工'问题”。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4页。
    8[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9页。
    9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此说又见《明堂位》、《祭统》,第937、1366页。
    10[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九十:“古宗庙乐有四节,登歌、下管兴舞、间歌、合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2页。
    1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2[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古乐节次等差考》:“下管象武,当于象字绝句,武上疑有缺文。当云舞《大武》也。”,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70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五《大师》:“下管以管播诗,则专用器故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849页。阮元把“正乐”第二节称为“笙歌”,似乎在他看来,第二节也有歌,本文认为阮氏之说并不确切。见第11、16页所引。
    4[清]徐养原《律吕臆说·堂上堂下说》:“堂上有人声,堂下只有器音,故堂上曰歌,堂下曰笙,曰管,曰乐,日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68页。
    5[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天子、诸侯下管,卿大夫以下便用笙。管是堂下用,但不知亦三终否,无所考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页。
    6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见第三章燕礼乐仪一节。
    7 见本章“关于‘歌管同工'问题”一节。
    8 在大射礼中,笙工在“升歌”之前随歌工同时入场。在燕礼等礼中,笙工在“升歌”结束后才入。《仪礼·大射仪》“乃管《新宫》三终”郑玄注:“笙从工而入,”《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1 《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贾公彦疏:“此升歌讫得献,乃始入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关于“笙入”与“下管”之关系见本章“关于‘歌管同工'问题”一节。其它礼仪正乐都是相继而作,只有燕礼中,在“升歌”后没有随即开始“笙入”乐,而是于二者之间插入“公为大夫举旅”之礼。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5 见本章“献工之仪”一节。
    6 三大祭礼中,“下管”后为“金奏”迎牲乐,然后才是“间歌”。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燕礼》见275页。
    1 此外,古代文献中还有“大合乐”和另一种“合乐”,“大合乐”有两种,第一种是春、秋天子视学时举行的“大合乐”,第二种是第四节“合乐”时举行的“大合乐”,主要见于贾公彦疏《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文,这两种大合乐的演奏方式都是遍作六代之乐。另一种“合乐”指奏乐之意,凡是乐舞的演奏都叫“合乐”。
    2[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四《乐律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89页。
    3 见《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5、151、186页。
    4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34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2 凌氏之说见后。
    3[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1页。
    4[明]朱载堉《乐律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96页。
    5[清]万斯大《仪礼商》卷一《乡饮酒礼》:“《关雎》与《鹊巢》,《葛覃》与《采蘩》,《卷耳》与《采蘋》,言乎文词则多寡殊,言乎音节则长短别,且《鹊巢》、《采蘩》、《采蘋》皆有词非笙诗,比虽欲合之,其何以合之?愚谓既云合乐,无歌笙异诗之理。既云三终,无并用六诗之理。盖《周南》、《召南》自三终,惟其所用,不必同时并奏也。……于合乐独指言《周南》、《召南》者,非以或《周南》或《召南》惟所用之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1页。
    6 万斯大,字充宗。
    7[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26页。
    1[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26页。
    2[清]凌廷堪《礼经释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67、268页。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合乐三终解》:“《大雅》、《小雅》尊卑不同,……《大雅》卑于《颂》一等,《小雅》又卑于《大雅》一等,《二南》又卑于《小雅》一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28页。
    4 《礼记·郊特牲》“宾入大门”孔颖达疏:“燕礼歌《鹿鸣》合乡乐。凡合乐,降于升歌一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5页。孔疏此说又见《左传·襄公四年》,《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2页。又见《诗·大小雅诗谱》,《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45页。
    5 存疑:天子三祭礼与养老礼中,“升歌”为《颂》,“下管”《象》亦应为《颂》,但在诸侯相飨礼中,“升歌”为《大雅》,则“下管”《象》也就变成了《大雅》。《象》在两种礼中分别有《颂》、《大雅》两种性质的矛盾。
    6[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9页。
    7 《仪礼·乡射礼》“作相为司正”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9页。
    8[清]魏源《诗古微》上篇一《考乐章节次》,《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4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7页。
    3 《仪礼·乡射礼》“乐正告于宾”贾公彦疏:“作乐主为乐宾,今歌备,故告宾,言歌备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4[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3页。
    1[宋]陈旸《乐书》卷四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3页。此处之“工”应为“公”。大师在告诉乐正后,乐正应该是告诉“公”,不应该是乐正再告诉给“工”。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9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1 《仪礼·燕礼》“若舞”郑玄注,《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2[宋]陈祥道《礼书》卷一二九:“舞之始也,发于所乐之极。其用也,常在诸乐之后,是以《周官·乐师》乐成告备,然后诏来瞽皋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5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9页。
    4[清]应撝谦《古乐书》卷下:“凡乐,一升歌,二下管,三笙奏,四间歌,五合乐,六兴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3页。
    5[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燕礼》:“‘箫韶九成',合乐之节也。夫九成者,舞也。乃《虞书》之言九成与此记之言舞《勺》皆于合乐之后,则是乐备乃舞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6页。
    6 《仪礼·燕礼》:“遂合乡乐,若舞,则《勺》。”《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7 《周礼·春官·籥师》“祭祀则鼓羽籥之舞”贾公彦疏:“祭祀先作乐下神,及合乐之时,则使国子舞鼓动以羽籥之舞,”《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30页。
    1[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三:“万舞有奕',当为合乐。……未至合乐,则万舞未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页。
    2[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页。
    3[清]李光地《榕村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0、221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7页。
    6[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8页,孙诒让在这里把“合乐”视为正乐之第五节,起因为他把金奏也看作一个乐节,即正乐的第一个乐节.所以他把“合乐”视为第五节,就相同于我们所说的第四节之“合乐”。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大司乐》:“合乐之后有兴舞,”卷四三《大司乐》:“凡舞在合乐之后,”卷四七《司干》“舞者既陈”疏:“谓合乐后兴舞之时,陈列于舞位也。”中华书局,1987年,分别见1737、1758、1924页。
    8[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903页。
    9[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7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3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7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钟师》“凡祭祀、飨食,奏燕乐”疏:“亦于合乐时奏之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2页。
    5[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十《文王世子》,《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062页。
    1[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四九《仲尼燕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25页。
    2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乐次》,中华书局,1959年,第96页。
    3 王氏认为此礼歌管同工,所以没有间歌、合乐的可能。因为“升歌”之工在“升歌”结束后降立于堂下西阶·在“下管”之后又回到东阶,遂认为“升歌”之工是在“升歌”后降立于堂下西阶吹奏“下管”之乐,至“下管”结束后才返回东阶。
    1[清]王士让《仪礼紃解》卷六《燕礼》,《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1、122页。
    2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6页。
    4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页。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五九《诸子》,中华书局,1987年,第2478页。
    6[宋]陈祥道《礼书》卷一二九:“及遍舞,则合舞之礼东西盖有辨,先后盖有序矣。考之于经,舞干羽于两阶,则文舞于东阶,武舞于西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5页。
    7 见附录一图五。
    8[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爵行则奏乐,爵止则乐阙,故爵无算而乐亦无算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页。
    9[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无算乐乃无算爵所用,不在正乐之数,”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7页。
    10 《仪礼·燕礼》“无算乐”贾公彦疏:“此无算乐对上升歌笙间合,各依次第而三终,有次有数。”《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
    1 《仪礼·大射》“无算乐”郑玄注:“升歌间合无次数,唯意所乐。”《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4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57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
    6[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18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1[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页。
    2[清]方苞《仪礼析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53页。
    3[清]孔广林《仪礼肊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3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无算乐乃无算爵所用,不在正乐之数,唯乡饮酒、燕礼有之,祭饗则无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7页。
    1[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27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0页。
    3[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9页。
    5[宋]陈旸《乐书》卷四四:“所谓学士者,学乐之士。非圈子,则诸子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0页。
    6[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二五:“将及彻馔,则帅学乐之士而歌彻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5页。
    7[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03页。
    1[明]朱载堉《乐律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5页。
    2[宋]陈襄《古灵集》卷七:“《周礼·内宰》注荐彻之礼当与乐相应,孔颖达云天子荐时歌《清庙》,及彻,歌《雍》。明荐彻皆用升歌而已,余乐不作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43页。
    3 《周礼·春官·小师》“大祭祀,……彻,歌”郑玄注:“于有司彻而歌《雍》。”《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5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四:“歌诗虽是瞽矇专职,当彻之时,盖小师帅瞽矇,乐师帅学士咸相和而歌,二官为联事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9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0、601页。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6页。
    7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1页。
    1[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四,中华书局,1987年,第1812页。
    3[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页。
    4 引自[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一六:“言下而管《象》,则升歌之人下而又管《象》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06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
    1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乐次》,中华书局,1959年,第97页。
    2[清]黄以周《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02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0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0页。
    5[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1页。
    6[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1页。
    7[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四《乐律通故》:“江筠云:《记》文于歌言升,于管言下,于笙言入。则所谓‘下'者,明是指人言之,谓下堂而非堂下矣。”“下管,谓管者下堂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03、304页。
    8[清]朱骏声《仪礼经注一隅》卷上《大射仪》,《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页。
    1[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四《乐律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04页。他认为大师、小师之事为吹管,群工吹笙。本文认为大师、小师为“令奏”而不是吹管,见下。
    2 《礼记·明堂位》“下管《象》”孔颖达疏:“下,堂下也.管,匏竹,在堂下,故云‘下管'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37页。
    3[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歌者降,而以管奏《新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4 《仪礼·大射》“卒管。大师及少师、上工皆东坫之东南,西面,北上,坐”郑玄注:“于是时,大乐正还北面立于其南。”贾公彦疏:“工人前不即迁于东者,为管笙所作,不以无事乱有事,故待卒管。”《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5 关于“令奏”见本章“乐起止之仪”一节。
    6[清]曹元弼《礼经校释》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2页。
    7 孙诒让认为瞽矇也演奏埙、箫,二乐器与管都是由笙师教给瞽矇的。《周礼正义》卷四五《瞽矇》“掌播鼗、枧、敌、埙、策、管、弦、歌”疏:“其埙箫管三者,笙师亦教之。”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4页。
    8 存疑:《大射礼》在宿悬时,瞽矇堂下之处(西阶)并无“管”乐器的陈设,此时瞽矇所奏之管何时陈设不得而知。
    1[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燕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5页,其说应是据郑玄之说,《仪礼·大射礼》“乃管《新宫》”郑玄注:“管,谓吹簜以播《新宫》之乐。”《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五《大师》,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0页。
    3 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周礼注疏》为“视矇”,今据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笙师》改为“视瞭”,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4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6页。
    5 此是根据《仪礼·大射礼》“宿悬”之乐器来推知,“下管”乐有笙管之器,也有钟磬之属,所以理应包含“宿悬”之器.而且盛世佐云:“管奏,则堂下诸乐并奏以应之。”(盛世佐《仪礼集编》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7页。)认为“下管”之乐为堂下诸乐,宿悬之器主要是堂下诸乐,则更说明“下管”之乐主要是宿悬诸乐。
    6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
    1[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96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3[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页。
    4[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6页。
    5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98页。
    1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95页。
    2 孔颖达在《文王世子》中认为“谓登歌之后,笙入立于堂下,”“下管《象》”就是笙入立于堂下,然后堂下管中奏《象》乐。认为“下管”也就是“笙入”,二者没有区别,他这一观点也不准确。《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3[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7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五《大师》:“盖管笙声略同,礼盛者则奏管而兼笙,礼杀者则奏笙而无管,”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1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6[清]黄以周《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03页。
    1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95、101页。后人钱玄遵循其说,亦认为诸侯以上无间歌、合乐,而有兴舞。见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55页。
    2[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07页。
    2[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58页。
    [清]曹元弼《礼经校释》卷七亦认为诸侯以上礼盛者,无“间歌”乐。“礼盛者,则以管代笙,而无间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2页。
    3 如清人李光地在《榕村语录》卷一四认为,“天子、诸侯于笙入时用管,至间歌、合乐,则仍用笙不用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1页。
    4[清]黄以周《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04页。
    5 见本文第四章第三节。
    1 贾氏只认为敌为止乐,而柷为节乐。《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作动物”贾公彦疏:“合乐用柷,柷状如漆(?),中有椎,摇之所以节乐。故状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栎之,所以止乐。”《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78页。
    2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3 《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516页。
    4 《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474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5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5页。
    4 关于击拊、击(?)之“令奏”,郑在《礼记·乐记》注引《周礼》语时写为“合奏”,见《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20页。孙诒让认为是传写之误,所以应仍然是“令奏”。见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47页。
    5[宋]易祓《周官总义》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3页。
    6[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2页。后《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亦循引其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2页。
    1[清]江永《群经补义》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页。
    2[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1162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此经文虽然只是说大师之事是在大祭祀礼中,但贾公彦疏云:“凡祭祀、大飨及宾射,升歌、下管,一皆大师令奏,小师佐之。”“其小祭祀及小宾客,文不见,或无升歌之乐.其外祭祀山川社稷,皆准大祭祀令奏也。”所以至少在天子之礼如祭祀、大飨、宾射等场合,在瞽矇唱歌之前,都是由大师击拊,小师佐之,瞽矇在听到大师、小师之拊声后才开始歌唱。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5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五:“间歌合乐,堂上工歌,亦大师令奏击拊,经不言者,文不具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847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五:“下管之后,凡间歌合乐,堂下诸乐等,皆大师令奏,此经盖通晐之矣。”中华书局,1987年,第1849页。“正乐”第二节有“下管”、“笙入”两种情况,文献中只说“下管”之“令奏”,并没有关于“笙入”乐的记载。据孙氏此说,则“笙入”之“令奏”应与“下管”一样由(?)来“令奏”,但我们在“关于‘歌管同工'问题”一节已知,“笙入”无大师下堂之事,其在“笙入”时是怎样“令奏”的,不得而知。既然有大师之“令奏”,则也应有小师“应鼙”之“令奏”以佐大师。
    3 此钟鼓之“金奏”主要是指作为乐节的“金奏”之乐,与“正乐”中的钟鼓乐不同。此用钟来令奏,彼用(?)来令奏。
    4 《周礼·春官·钟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郑玄注:“以钟鼓者,先击钟,次击鼓以奏《九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金鹗《求古录礼说·八音次序说》:“奏《夏》先击钟,余乐皆先击鼓。舞亦先击鼓,《乐记》所谓始奏以文也。”([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1157页。)
    1 只有在“歌彻”时有“学士”的参与。
    2 《礼记·礼器》“乐有相步,温之至也”孔颖达疏:“作乐之人,今既无目,有扶相行步,所以摈诏辅相者,温藉之至极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47页。
    3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4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8页。
    5 《周礼·春官·乐师》“及彻,帅学士而歌彻,令相。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郑玄注:“令视瞭扶工。郑司农云:‘告当相瞽师者,言当罢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0页。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0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
    1[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在肩曰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页。《仪礼·乡饮酒礼》“皆左何瑟”陆德明释文:“何,担也。”引自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9页。
    2[明]朱载堉《乐律全书·校正条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页。
    3[清]姚际恒《仪礼通论》卷五《乡射礼》“面鼓”注:“面,犹前也。鼓谓手弹处,瑟首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00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
    6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
    8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
    9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1页。郑司农所云来自《论语·卫灵公》,该文记载了名叫冕的瞽矇乐师拜见孔子时孔子为“相”之仪。见《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又见《乡射礼》第185页、《大射礼》第317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3 《仪礼·燕礼》“荐脯醘。使人相祭”郑玄注:“使扶工者相其祭荐、祭酒。”《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3页。大射礼、乡饮酒礼、乡射礼中也是如此,分别见318、148、188页。
    4 《仪礼·乡射礼》“弟子相工,如初入”贾公彦疏:“亦如上升堂时,相者亦在,左何瑟,面鼓,内弦,右手以如入升时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5 《仪礼·燕礼》“正歌备”贾公彦疏:“间歌合乐,不献之者,但间歌合乐还是始升歌,笙奏之前已得献,故不复重献。”《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贾氏此说又见《乡饮酒礼》,第148页。
    6 二阶之处见附录一图二。
    1[清]凌廷堪《礼经释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1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3 《仪礼·乡饮酒礼》:“众工则不拜,受爵,祭饮,辩有脯(?),不祭。”《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又见《仪礼·乡射礼》,第187页。
    1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献之于西阶上.一人拜,尽阶,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阶前坐祭,立饮,不拜既爵,升授主人爵”贾公彦疏:“云‘一人拜'者,谓在地拜,乃尽阶,不升堂受爵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2 《仪礼·乡饮酒礼》“众笙则不拜,受爵,坐祭,立饮,辩有脯醢,不祭”郑玄注:“亦受爵于西阶上,荐之者于其位,磬南。”《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1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45页。
    2[清]李钟伦《周礼纂训》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页。
    3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4[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七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3页。
    1 宗庙之处见附录一图一。
    2 《周礼·春官·鸡人》:“大祭祀,夜呼旦以叫百官。”《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15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28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4页。
    2[清]蔡德晋《礼经本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98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4[清]秦惠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1页。
    5[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卷三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9页。
    6 引自[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04页。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7页。
    8[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7页。
    9[明]王樵《尚书日记》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4页。
    10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17页。
    11 此“合乐”不是“正乐”第四节“合乐”,而是奏乐之意。
    1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0页。
    13[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八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8页。
    14 《礼记·郊特牲》“周人先求诸阴”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年,第820页。
    1 《礼记·礼运》“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73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5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
    4[汉]伏胜撰,郑玄注,[清]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94页。
    5 《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66页。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7 引自[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八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8页。
    8[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9页。
    9[清]顾震《虞东学诗》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8、709、710页。
    1 此处把“歌”与“器”相对而言,说明该“升歌”并不仅仅指正乐第一节之“升歌”,而是正乐四节中所有堂上之“升歌”。
    2[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7页。
    3 见[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50页。[宋]陈祥道《礼书》卷一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9页。[宋]陈旸《乐书》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页。
    4[宋]朱震《汉上易传》卷二:“备金石之乐,升歌、下管于献酬之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页。
    5[清]顾震《虞东学诗》卷一二:“正祭之事,自升歌而至下管时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0页。
    6[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7页。
    7 如《礼记》中的《文王世子》、《明堂位》、《祭统》三篇,分别见《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937、1366页。
    8[宋]陈旸《乐书》卷四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8页。
    9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66页。
    10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3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7页。
    3 《周礼·春官·大司乐》“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9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6页。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7页。
    6[清]任启运《天子肆献裸馈食礼》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851页。
    7 《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8[明]朱载堉《乐律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06、110页。
    9[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7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7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9页。
    3[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7页。
    4[朱]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5页。
    5[宋]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5页。
    6[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6页。
    7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3页。
    8[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七:“朱干设锡,饰戚以玉,并专为大舞而设,非军事所用之兵,故掌于司干,明专为舞器也。其他大小武舞所用之干戈,既无朱玉之饰,则与戎器无异。以其不专为舞器,”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4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34页。
    3[清]方苞《周官集注》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4页。
    4 《周礼·夏官·司兵》“祭祀,授舞者兵”郑玄注。《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41页。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七《司干》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3页。
    6 《礼记·祭统》“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1页。
    7 《礼记·明堂位》,《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17页。
    8[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页。
    9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32页。
    10 王国维《观堂集林·周大武乐章考》,中华书局,1959年,第104-108页。
    11[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一五:“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 道也。”“方氏曰:……舞莫重于武宿夜,是以当时者为重,凡见于前代者,皆其轻者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6、477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3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34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4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5[清]任启运《天子肆献裸馈食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1页。
    6[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2页。
    7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71页。
    8 《周礼·春官·小师》“大祭祀登歌,……彻,歌”郑玄注,《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5页。
    9 《周礼·天官·内宰》“正后之服位而诏其礼乐之仪”郑玄注“荐彻之礼当与乐相应”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1页。
    1 宗庙与内寝之处见附录一图一。
    2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23页。
    3[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4页。
    4[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2页。
    5 《诗·小雅·楚茨》“诸父兄弟,备言燕私”郑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21页。原书为“同姓则留与之。燕所以尊宾客,”本文读“同姓则留与之燕”为一句。
    6[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55页。
    7 引自[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八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8页。
    8[宋]易祓《周官总义》卷一四:“祭祀、宾客,舞其燕乐。则散乐、夷乐咸在,以燕乐示燕闲之意,欲其乐之无所不备故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8页。《钦定周官义疏》卷二三:“燕乐之舞亦兼散乐,正礼将终而燕,则夷乐、散乐惟所用之,亦以尽欢心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34页。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八:“燕乐,有燕闲之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89页。
    9[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27页。
    10[明]冯復京《六家诗名物疏》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2页。
    11[清]方苞《周官集注》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2页。
    12[宋]王与之《周官订义》卷四一引黄氏曰;“韎乐,祭祀宾飨,必舞之教乐、夷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页。[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七引郑锷曰:“祭祀宾客作燕乐之时,旄人则用其所习之散乐、夷乐而舞之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0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9页。
    2 《周礼·春官·韎师》“掌教韎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郑玄注,《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9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七:“作之门外者何?夷在外故就之也,夷狄无礼仪不在内。”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0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周礼·春官·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祭祀,则吹而歌之,燕亦如之”郑玄注“言与其声歌,则云乐者主于舞”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0页。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902页。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9页。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六:“四夷乐韎,盖犹近雅,故其用最多,特设官以教之。”中华书局,1987年,第1902页。
    8 如杜预在注《左传·宣公八年》“壬午,犹绎”时认为“绎,又祭,陈昨日之礼,所以宾尸。”《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73页。
    9 《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8页。
    1 《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8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0页。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
    4 祭天在南郊圆丘坛举行,祭地在北郊泽中方丘坛举行。二者奏乐之处与祭祖宗庙相同,其坛上、下亦即宗庙之堂上、下.如清人秦慧田在《五礼通考》卷五云:“堂上、堂下虽指明堂宗庙言,而郊坛奏乐亦必有上下可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9页。
    5 《周礼·天官·小宰》“凡祭祀,赞玉币爵之事、裸将之事”郑玄注,《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
    2[唐]李延寿《北史》卷七二《牛弘传》引,中华书局,1974年,第2501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0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孙诒让认为“兴舞”在“合乐”时,本文认为在“合乐”后。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1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6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1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1页。
    2 《尔雅·释诂》“嘉”邢昺疏:“美之善也。”《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3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膑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郑玄注:“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嘉礼之别有六。”《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7页。
    4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第32页。
    5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乐次》:“大夫士有送宾之乐而无迎宾之乐。”中华书局,1959年,第88页。
    1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第141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4 据《仪礼·乡饮酒礼》“磬阶间缩叠,北面鼓之”可知,磬之位在东阶(阼阶)和西阶之间,击磬之人是北面击之.说明磬为南面而陈。笙入之后,立于磬之南,也就是在击磬人之南,磬与笙工之间为击磬之乐工。所以笙工之位亦在堂下两阶之间,磬之南。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6 《仪礼·乡饮酒礼》“一人拜”郑玄注:“笙三人,和一人,凡四人。”《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9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2 《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4 《礼记·乡饮酒义》“一人扬觯”孔颖达疏:“乐既备,将留宾旅酬,”《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34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6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1 见孙诒让引金鹗之说,《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7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3[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5页。
    4[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页。
    5[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页。
    6[清]曹元弼《礼经校释》卷四《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乡射,息司正,乡乐惟欲,用其正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6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
    1[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页。
    2 《仪礼·乡射礼》“主人戒宾”贾公彦疏:“大射前三日,宰夫戒宰及司马,又射前一日.乐人宿县。此不言日数,则戒宾与射同日矣,礼同乡饮酒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2页。
    3 《仪礼·乡射礼》“乃席宾,南面,东上”贾公彦疏:“自此以下至‘羹定',论将射,预前设席位、尊(?)、乐悬及张侯之事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1 见《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5、186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
    3[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五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6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
    5[清]吴廷华《仪礼章句》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5页。
    6 《仪礼·乡射礼》“正歌备”贾公彦疏:“言‘备'者,凡作乐皆三终,此备明亦三终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2[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85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4 《仪礼·乡射礼》:“司射与司马交于阶前,……升,请以乐乐于宾.宾许诺。司射降,捂扑,东面命乐正,日:‘请以乐乐于宾,宾许。'司射遂适阶间,堂下北面命曰:‘不鼓不释。'上射揖。”《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5 《仪礼·乡射礼》“乐正东面命大师,曰:‘奏《驺虞》,间若一。'大师不兴,许诺。乐正退反位”郑玄注:“东面者,进还乡大师也。”贾公彦疏:“云‘东面者,进还乡大师也'者,以其大师西面,乐正北面,明知进身乡大师乃命之。……云‘乐正退反位'者,反工南北面位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
    1 《仪礼·大射》“北面请以乐于公,公许”郑玄注:“射用应乐为难”贾公彦疏:“但礼射,其容体比于礼。其节奏比于乐,又须中于侯,名为应乐节。”《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6页。
    2[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88页。
    3 《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郑玄注,《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
    6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姚际恒认为此“间若一”之“间”为笙、歌之间奏,其“一”为笙、歌合奏,其“若”为“或”之意。认为“间若一”就是笙、歌或相间演奏,或相合而奏,其法与“无算乐”相同。但乐射之时,以乐节射,射之节要与乐之节相对应而发,所以乐之节不可能如姚氏之说那么随便。本文仍取郑玄、贾公彦之说。见姚际恒《仪礼通论》卷五《乡射礼》:“间'即笙与歌间之间,间若一,谓或间亦或一。此若字与《记》‘歌《鞠虞》若《采蘋》'若字义同。 郑氏于此亦援《周礼·射人》五节之说,谓重乐节,贾氏因以为五节之间长短希数皆如一,悉纽合无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34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2 《仪礼·乡射礼》“奏《驺虞》”郑玄注:“乐得贤者众多,叹思至仁之人以充其官,此天子之射节也。而用之者,方有乐贤之志,取其宜也。”贾公彦疏:“《驺虞》喻得贤者多,此《乡射》亦乐贤,故云取其宜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
    3[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61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2[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2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1[清]曹元弼《礼经校释》卷四《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乡射,息司正,乡乐惟欲,用其正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6页。
    2 《仪礼注疏》“乡乐唯欲”郑玄注:“不歌《雅》、《颂》,取《周》、《召》之《诗》,在所好。”《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3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第167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8页。
    5 《仪礼·燕礼》“射人自阼阶下请立司正”郑玄注:“君三举爵,乐备作矣。”贾公彦疏:“云‘君三举爵'者,为宾、为卿、为大夫举旅。云‘乐备作矣'者,歌、笙、间、合四者各作,各三终矣。”《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7页。
    6 路寝之处见附录一图一。
    1 《仪礼·燕礼》“乐人县”郑玄注:“言县者,为燕新之。”贾公彦疏:“此燕在路寝,有常县之乐。今言‘乐人县'者,为燕新之而已,故不在燕前一日,又不辨乐县之处。”《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
    3[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03页。
    4[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5[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七六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52页。
    6 《仪礼·燕礼》:“席工于西阶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1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
    8 《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
    1[朱]陈旸《乐书》卷一五四:“燕则工歌之后笙奏之前,为大夫举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4页。
    2[宋]杨復《仪礼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8页。
    3[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七“一人拜”注:“笙三人,和一人,凡四人。”疏曰:“案《乡射记》云三牲一和而成声,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4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
    1《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
    2 或认为乐正降後之位是西阶东北面,如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3页。后秦蕙田沿袭敖氏之说。见《五礼通考》卷一五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86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又见[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六:“初,乐正与工俱在堂廉,今告乐备復降,在东悬北,北面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7页。
    6[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赐之者,赐其为己奏乐也。此非击钟以奏《陔》之钟人,乃其党之在旅食之位者,先立于此,因过而赐之,以其同事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1页。
    1[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君与臣燕,不以乐纳宾,常礼也。其或于此用乐者,在君所欲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2 《仪礼·燕礼》“若以乐纳宾”郑玄注:“以钟鑮播之,鼓磬应之,所谓金奏也。”贾公彦疏:“云‘若'者,不定之辞,以其常燕已臣子无乐,王事之劳,或有或无,故言若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3[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4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5[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6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7[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2页。
    1[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2[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宾入门,即及庭矣。盖当没霤,将折而西行时。为宾奏节长,为公奏节短。以宾自庭升自阶有拜,至诸礼稍需时也。然则,金奏可长可短,而不可以诗篇当之,审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4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4[清]李光地《古乐经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页。
    5 《仪礼·燕礼》“下管《新宫》,笙入三成”贾公彦疏:“《鹿鸣》不言工,歌《新宫》不言笙,奏而言升歌、下管者,欲明笙奏异于常燕,常燕即上所陈四节是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6 《仪礼·燕礼》“下管《新宫》,笙入三成”贾公彦疏:“下管《新宫》,乃始笙入三成者,止谓笙奏《新宫》三终,申说‘下管'之义。”《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7 《仪礼·燕礼》“下管《新宫》,笙入三成”郑玄注:“《新宫》,《小雅》逸篇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8[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六:“《新宫》三篇皆逸诗,或以《斯干》为《新宫》,即以一诗而分为三节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8页。
    1[清]允禄等撰《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七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2页。
    2[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40页。
    3 《仪礼·燕礼》“遂合乡乐”郑玄注:“言遂者,不间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4[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5[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页。
    6[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六:“(笙入三成)三成谓奏《南陔》、《白华》、《华黍》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4页
    7[清]夏炘《学礼管释》卷四《释升歌笙间合乐》:“(燕礼)笙三成,谓间歌也。《由庚》间《鱼丽》为一成,《祟邱》间《南有嘉鱼》为再成,《由仪)间《南山有台》为三成,燕礼之四节备矣。”《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1页。
    8 “下管”与“笙入”的关系见第二章“关于‘歌管同工'问题”一节。
    9 《仪礼·燕礼》“遂合乡乐”郑玄注:“乡乐,《周南》、《召南》六篇。”《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 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2[宋]陈旸《乐书》卷一五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9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2页。
    5 《仪礼·燕礼》“乐人县”贾公彦疏:“大射在学宫。学宫不常县乐,射乃设之,故射前一日县之,”《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0页。
    1 存疑:文献认为建鼓在铸南,而朔鼙在建鼓北,也就是说朔鼙在搏南、建鼓北。为何不直接表述为朔鼙在镈 南,建鼓在朔鼙之南?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0页。
    3 《仪礼·大射》“發倚于颂磬西纮”郑玄注:“纮,编磬绳也,”贾公彦疏:“纮若天子诸侯冕而朱纮用组之类。磬又编县之,用纮,故知纮编磬绳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
    4[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页。
    5[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2页,
    6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在第39页也绘有“大射仪时乐队排列情形示意图”,与此图相同。本文之所以不采用杨荫浏所绘之图,是因为该书所绘之图对乐器陈列方向的标记不是很明确,所以本文另绘一图,图中所示乐器的长方形东西走向的,两阶均为面南而陈;南北走向的,西阶为面东而陈,阼阶为面西而陈。杨所绘之图见后附录一图三。
    1[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此为宾奏之,当作西方之悬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4页。敖继公之所以认为此“金奏”为西阶之乐悬,大概是因为宾入是从西阶登堂的,所以才奏西阶之乐悬。
    2 《仪礼·大射》:“公升,即席。奏《肆夏》。……主人答拜。乐阕。”《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
    3[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此奏《肆夏》。当以东方之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6页。敖继公之所以认为此“金奏”为阼阶之乐悬,大概是因为公是从阼阶登堂的,所以才奏阼阶之乐悬。
    4 《仪礼·大射》:“公拜受爵,乃奏《肆夏》。……主人答拜,乐阕。”《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1页。此说又见《礼记·郊特牲》,第776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原书《新宫》无书名号。
    1 《礼记·郊特牲》“灾入大门,而奏《肆夏》'孔颖达疏:“《大射礼》……大夫受献毕,乃席工升歌,歌《鹿鸣》,三终。”《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5页。
    2 《仪礼·乡射礼》“瑟先”郑玄注:“瑟先,贱者先就事也。”乡射礼中,奏瑟之二人较主歌之二人贱,所以先登堂。说明在“升歌”乐工(瑟工、歌工)中,瑟工为贱。而且,文献中讲到“仆人正徒相大师”,即相大师之方式是徒相,只有歌工之相不用拿瑟为徒相,所以大师主歌。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6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此说又见《仪 礼·乡饮酒礼》,第145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2[清]韦协梦《仪礼蠡测》卷七《大射仪》,《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7页,
    3[清]凌廷堪《礼经释例》卷一三《杂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267页,
    4[清]黄淦《仪礼精义·大射仪》,《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68页,
    5[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9页。
    6[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9页。
    7 《大射》中表述为“大师及少师、上工皆降,立于鼓北,群工陪于后”。敖继公认为此处之“鼓北”是“鑮”之南,并不像郑玄、贾公彦所说的整个乐悬之北,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鼓北,鑮南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40页。
    1 《仪礼·大射礼》“大师及少师、上工皆降,立于鼓北”郑玄注:“鼓北,西县之北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
    2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3 《仪礼·大射礼》“朔鼙在其北”郑玄注:“朔,始也。奏乐先击西鼙,乐为宾所由来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1页,
    4[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1153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6[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40页,
    7[清]黄淦《仪礼精义·大射仪》,《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68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2 《仪礼·乡饮酒礼》,《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3[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3页。
    4[清]黄淦《仪礼精义·大射仪》:“乐以合为备,”“大射不合乐,故不告备,”《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68页。
    5 存疑:或认为大射礼“正乐”二节结束后也有“告备”,宋人魏了翁《仪礼要义》卷一五认为:“大射主于射略于乐,故小乐正告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2页。
    6[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1页。
    7 《仪礼·大射》:“大师不兴,许诺,乐正反位,奏《貍首》以射。”《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7页。
    1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7页,
    2 《仪礼,大射礼》:“无算爵,”“无算乐。”《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4页,
    3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
    1 存疑:在《礼记》中,郑玄、孔颖达均认为“遂发咏”为迎群老《肆夏》之乐,但《肆夏》为“金奏”,只是以钟鼓奏之,并无歌(咏),而且,“升歌”之人是在群老入后天子献群老礼毕而登堂的,在群老入时还没有“升歌”之人。
    2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页。
    3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页,
    1 见第二章“兴舞”一节,
    2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3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页,
    4[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1页,
    5[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三二《学》“有司告以乐阙”注:“此告乐阙,谓合乐阙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69页。
    6[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天子食三老五更考》,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7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9页。
    1 《礼记·文王世子》:“舞《大武》,”《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2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121、122页。
    4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3页。
    1 罗婕《(诗经)中反映的先秦婚礼》,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4页,
    2[汉]戴德《大戴礼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9页,
    3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43页,
    4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5 傅道彬《周代乡里诗乐活动与世俗生活的诗化》,《学术交流》,2005年第7期,第152页,
    6 《周礼·春官·大宗伯》,《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4页。
    7 舒蓉《上古宾礼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页。
    8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9页,
    9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72页。
    1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6页,
    2 舒蓉《上古宾礼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3页。
    3 《礼记·仲尼燕居》“大飨有四焉”郑玄注:“大飨,谓飨食诸侯来朝者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4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55页,
    5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66页,
    6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48页。
    7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事,大祭祀宿县”贾公彦疏:“至于飨食燕宾客有乐事,亦兼之矣。”《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1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关于诸侯相飨之礼的记载主要见于《礼记·仲尼燕居》,郑玄认为其“大飨”即“两君相见”之礼。
    2 二文原语如下:《礼器》认为诸侯之宾“出也,《肆夏》而送之,”郑玄认为宾出“金奏'乐应为《陔夏》而不是《肆夏》。《郊特牲》认为在朝聘之‘宾入大门,而奏《肆夏》,”分别见《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1、775页。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65页,
    4 献宾时,乡饮酒礼用酒献宾,飨礼不用酒而以醴献宾。只在后面的宴饮阶段才饮酒,
    5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6 金氏认为“金奏”为两君相见之乐,所以此“金奏”有三节,大射,诸侯燕聘宾之“金奏”为“权用”,“非其正”。所以其节只有二。见金鸦《求古录礼说·古乐节次等差考》,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67页。
    1[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65页,
    2 《礼记·仲尼燕居》‘大飨有四焉”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7页,
    3 《国语·鲁语下》:“夫歌《文王》、《大明》、《緜》,则两君相见之乐也。”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178页。
    4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63页。
    5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6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8 “天子飨元侯,歌《肆夏》,合《文王》,诸侯歌《文王》,合《鹿鸣》。诸侯于邻国之君,与天子于诸侯同。”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45页,
    1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2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64页。
    3 丁进《春秋赋诗的真相》,《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113页,曹建国《春秋燕飨赋诗的成因及其传播功能》《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第7页
    4 舒蓉《上古宾礼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64页。
    5 李树军、蒋启荣《宴飨赋诗与“合语”之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32页。
    6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21页。
    7 丁进《周礼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20页。
    8 丁进《周礼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25页。
    1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48页。
    2 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9页。
    3 马银琴《春秋时代赋引风气下(诗)的传播与特点》,《中国诗歌研究》,2004年,第156页。
    4 朱自清《诗言志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5 丁进《周礼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25页。
    6 杨宽认为飨礼与乡饮酒礼之仪节基本相同,乡饮酒礼之“无算乐”即处于“正乐”之后的宴饮无算爵阶段,孔颖达认为飨礼之仪可以用燕礼,大射礼来“约”之,而二礼之“无算乐”也都是处于“正乐”后的宴饮无算爵阶段。所以本文认为飨礼“无算乐”也应在宴饮无算爵之时。
    7 《仪礼·乡饮酒礼》“无算乐”郑玄注:“《春秋》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此国君之无算。”《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页。
    8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6页。
    9[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80页。
    1[清]曹元弼《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0页。
    2 《礼记·投壶》“请以乐宾”郑玄注:“燕饮酒,既脱屦升堂,主人乃请投壶。否则或射,所谓燕射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65页。
    3 《左传·昭公十二年》:“齐侯、卫侯、郑伯如晋,朝嗣君也。……晋侯以齐侯晏,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62页。
    4 《礼记·投壶》中有投壶谱,其谱中有此二乐器。《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75页。
    5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69页。
    6 金鹗认为此宾出时也奏《肆夏》,金奏《肆夏》有四节,前三节为正乐前迎宾献宾时用,最后一节用于宾客出时,但《仲尼燕居》中又有客出奏《雍》的记载,金鹗认为大概是堂上歌《雍》诗,堂下奏《肆夏》,[清]金鶚《求古录礼说·古乐节次等差考》:“宾出奏《肆夏》,而《仲尼燕居》言客出以《雍》者,盖堂上歌《雍》诗,堂下奏《肆夏》也。”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68页。
    1[元]吴澄《礼记纂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2页。
    2 《礼记·仲尼燕居》:“客出以《雍》,彻以《振羽》,”《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6页。
    4 存疑:《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行以《肆夏》,趋以《采荠》”之语,贾公彦认为此是天子在宗庙、燕寝出入迎宾之乐,出时奏《肆夏》,入时奏《采荠》。与下《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的记载冲突。《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7页。
    1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大飨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郑玄注:“大飨,飨宾客也,……其他,谓王出入、宾客出入亦奏《王夏》、《肆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2 《左传·襄公四年》:“金奏《肆夏》之三,”“《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1页。
    3 《国语·鲁语下》:“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178页。
    4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5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1页。
    6 元侯间的朝聘飨礼乐仪与此礼同,其“正乐”乐章也是前三节用《颂》,第四节用《大雅》。《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郑玄注:“天子……与大国之君燕,升歌《颂》,合《大雅》。”贾公彦疏:“若元侯自相享,亦依此。”《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7 《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8 经文见上宾入“金奏”所引,《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0页。
    1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1页。
    2[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二一《燕飨》:“《礼器》大飨,宾出奏《肆夏》与《大司乐》大飨,宾出入奏《肆夏》正同,注疏非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2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1页。
    4 《周礼·春官·小师》“大祭祀……彻,歌。大飨亦如之”郑玄注:“于有司彻而歌《雍》,”贾公彦疏:“其大飨,飨诸侯之来朝者,彻器亦歌《雍》。”《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5页。
    5 《诗·小大雅谱》:“天子飨……诸侯歌《文王》,合《鹿鸣》。”《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45页。
    1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10页。
    2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1页。
    3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2页。
    4 舒蓉《上古宾礼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7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原书误“以帅而至”之“帅”为“师”,今据该书第407页改。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9页。
    1[宋]陈祥道《礼书》卷九一:“望祀,或设于郊天之后,或设于巡狩之方,或旅于大故之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69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2页。
    3[宋]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0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739页。
    5 《周礼·春官·大师》“大飨亦如之”贾公彦疏:“其外祭祀山川社稷,皆准大祭祀令奏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3页。
    6 《周礼·地官·舞师》“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郑玄注:“四方之祭祀,谓四望也。”贾公彦疏:“五岳、四渎亦布在四方,故知四方即四望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7 《礼记1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3页。
    1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3页。
    2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21页。
    3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6-467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4、775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7页。
    2 见《周礼·天官·小宰》,《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3 见《周礼·地官·鼓人》,《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4 《周礼·夏官·大司马》“群司马振铎”郑玄注:“群司马,谓两司马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0页。
    5 《周礼·夏官·大司马》“司马振铎”郑玄注:“振铎以作众,作,起也。既起,鼓人击鼓以行之,”《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7页。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05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5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6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8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8页。
    6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
    7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7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五六,中华书局,1987年,第2336页。
    2[宋]易祓《周官总义》卷一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1页。
    3[宋]易祓《周官总义》卷一七:“当是时,旅帅以鼙令鼓,故军将三鼓而作之,两司马振铎以通之。可以作矣,故群吏作旗,车徒皆作。既作矣,军将又鼓以行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1页。
    4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7页。
    5 《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镯节鼓,”《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6[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三:“凡鸣镯时,鼓亦暂止,故《诗·小雅·采芑》云‘钲人伐鼓。'毛传云:‘钲以静之,鼓以动之。'盖鼓一戒一止,铎为之节,即所谓静之也。”(“铎为之节”中的“铎”应为“镯”。)中华书局,1987年,第904页。
    7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6、777页。
    8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6、778页。
    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2333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5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9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0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7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8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8页。
    4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8页。
    1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田之礼,简众也”郑玄注:“古者因田习兵。阅其车徒之数。”贾公彦疏:“此谓天子诸侯亲自四时田猎。”《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7页。
    2 《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称、冬狩,”《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26页。《周礼·夏官·大司马》中也有相似的论述,见《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5页。
    3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鼓皆駴,车徒皆噪”郑玄注:“疾雷击鼓曰駴。”《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0页。
    4 《周礼·地官·县师》“若将有军旅、会同、田役之戒,则受法于司马,以作其众庶及马牛、车辇,会其车人之卒伍,使皆备旗鼓、兵器,以帅而至”贾公彦疏:“军旅谓征伐。……鼓谓《司马》云‘春辨鼓铎,王执路鼓'已下,……”《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3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1页。
    2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95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3页。
    4 《春秋·襄公十八年》,《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6页。
    5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82页。
    6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550页。
    1 《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郑玄注:“得意则恺乐恺歌,示喜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2页。
    2 《周礼·春官·视瞭》“恺献,亦如之”郑玄注:“视瞭奏其钟鼓,故云‘亦如之'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8页。
    3 《周礼·春官·镈师》“掌金奏之鼓。”“军大献,则鼓其恺乐”郑玄注:“谓主击晋鼓,”贾公彦疏:“军大献,谓献捷于祖,作悄乐,亦以晋鼓鼓之。”《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8页。
    4 《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献恺乐献于社。”《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2页。
    5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2页。
    6 《周礼·春官·大宗伯》,《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2页。
    7 丁进《周礼与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09-217页。
    8 见《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礼·春官·大司乐》,《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9、593页。
    9 《周礼·春官·司服》“大札、大荒、大灾,素服”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56页。
    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三:“大札、大凶、大灾轻于日月食、四镇五嶽崩、大傀异灾,大臣死轻于诸侯薨,则其礼亦当有隆杀,经于上云‘去乐',此云‘驰悬',明以别文示异,不当如贾说并去与驰为一也。窃谓去乐者,敛凡乐器,一切尽藏之府库;驰悬则直驰金石之悬而已,不必尽藏去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1791页。
    2[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古乐节次等差考》,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76页。
    3 《周礼·夏官·小子》“衅邦器及军器”郑玄注:“邦器,谓礼乐之属及祭器之属。”贾公彦疏:“乐器即钟鼓之等。”《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95页。
    4 《周礼·夏官·大司马》“军器”郑玄注:“军器,鼓铎之属。”《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81页。
    5 文献关于此礼应属何礼有所争论,《通典》、《通志》、《大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乐书》等把此礼(诸书称此礼为“合朔伐鼓”)纳入军礼中,《皇朝通典》卷五九认为它们之所以把此礼纳入军礼中,“盖以古者救日月,太仆赞鼓,实夏官之属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7页。)他们是从用乐的职官角度来划分的。本文认为确定某礼性质,应从其目的来划分,而不应从其职官角度。此礼为日,月食之荒礼,所以应属于凶礼。如秦慧田《五礼通考》卷二五一认为,“合朔伐鼓之礼,唐《开元礼》、《通典》俱入之军礼,史家相承用之。考《周礼·大司乐》职云:‘日月食、四镇、五嶽崩,大傀异灾,'‘令去乐。'又《膳夫》云:‘天地有灾,则不举。'郑注天灾为‘日月??食。'则日月食,亦灾礼之一,入之军礼者,非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9页。)所以秦慧田把此礼纳入凶礼中。本文从秦氏之说。
    6 《尚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孔安国传:“凡日食,天子伐鼓于社,责上公。瞽,乐官,乐官进鼓则伐之。”《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此篇属于伪《古文尚书》,所以历来都怀疑其所载文献的真实性,但据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考证,在历史上确实有这一次的日食事件,而且还考证出其具体时间是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并认为:“《古文尚书》纵使是伪作,而《胤征》篇所说的事实,未必也是伪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47-855页。说明《古文尚书》中记载的这一事件是真实的确有此事。
    7 《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郑玄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贾公彦疏:“雷鼓鼓神祀,但是天神,皆用雷鼓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315页。
    1 《周礼·夏官·戎右》“诏赞王鼓'郑玄注:“既告王当鼓之节,又助击之,”《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50页。
    2 《周礼·夏官·太仆》“赞王鼓。救日月亦如之”郑玄注:“王通鼓,佐声其馀面。”《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29页。
    3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周,1987年,第909页。
    5 《春秋谷梁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1页。
    1 “兴舞”与“正乐”一样,其在礼仪中的作用也是为了乐宾,[宋]陈祥道《礼书》卷一二九:“舞之始也,发于所乐之极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65页。[唐]杜佑《通典·礼九》:“舞《大武》之乐以乐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81页。
    2 五礼乐节对比,见附录二《周代五礼用乐表》。
    1[宋]郑樵《通志》卷四九《乐略第一》:“古之达礼三:一曰燕,二曰享,三曰祀。所谓吉、凶、军、宾、嘉,皆主此三者以成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21页。
    2 两类乐即两类乐节,而乐节也是乐仪的一种,所以两类乐节的功能也就是乐仪的功用。
    3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43页。
    4[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燕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0页。
    5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乐次》,中华书局,1959年,第90页。
    6[清]汪绂《参读礼志疑》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1页。
    7[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1页。
    8 《仪礼·乡饮酒礼》“乐正告于宾”贸公彦疏:“作乐主为乐宾,今歌备,故告宾,言歌备也。”《仪礼注疏》, 《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1[清]方苞《仪礼析疑》卷五《乡射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4页。
    2 见《钦定仪礼义疏》卷一二《燕礼》、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卷七《大射仪》、方苞《礼记析疑》卷二《曲礼》、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六一《射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分别是第400、89、17、886页。
    3 金尚理《礼宜乐和的文化理想》,巴蜀书社,2002年,第126页。
    4 《礼记·郊特牲》:“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9页。
    5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7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7页。
    2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
    3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06页。
    4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1页。
    5[清]方苞《仪礼析疑》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3页。
    1 《仪礼·大射》“工六人,四瑟”郑玄注:“四瑟者,礼大乐众也。”《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2 曹元弼认为天子之正乐只有《大雅》,其用《颂》乐为上取。以他的观点,似乎天子之上仍有一个等级。本文从郑说。见曹元弼《礼经校释》卷四:‘天子《大雅》为正,其用《颂》者,上取。”《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6页。
    3 《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郑玄注:“乡乐者,风也。《小雅》为诸侯之乐,《大雅》、《颂》为天子之乐。”《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4[宋]陈祥道《礼书》卷一八:“《风》可施于乡而燕礼亦用于国,《小雅》可施于国而饮酒亦用于乡者,盖礼盛者可以进取,礼轻者可以下逮。故用之乡人者可用之邦国,用之邦国者可用之乡人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9页。
    5 《仪礼·乡饮酒礼》“乃合乐”郑玄注,《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页。
    6[清]曹元弼《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6页。
    1 天子用最高等级的乐章,所以天子飧宾礼中不存在上取的问题。
    2 我们在第二章“正乐前之准备”一节已经知道,“正乐”有三,既可把属于自己等级的乐舞称为“正乐”,也可把“升歌”等四个乐节称为“正乐”,此“正乐”为前者。
    3[清]曹元弼《礼经校释》卷四:“所以必上取、下就者,以飨宾礼盛,燕臣礼轻不同,故耳,……知有飨宾上取,燕下就者,天子事元侯,歌《肆夏》,合《文王》,元后二王后,天子所宾也,故上取《肆夏》,而合《文王》,用其正。……诸侯歌《文王》,合《鹿鸣》,诸侯,天子所臣也,故歌《文王》,用其正,而合《鹿鸣》下就也。诸侯于邻国之君与天子于诸侯同,邻国君,诸侯之宾也,故上取《文王》,而合《鹿鸣》用其正。……天子、诸侯燕群臣及聘问之宾,皆歌《鹿鸣》合乡乐。群臣,固臣聘宾,于天于则陪臣,于诸侯亦外臣也。故天子歌、合皆下就,诸侯合乐下就也。诸侯燕礼,下就乡乐,燕也。大夫乡饮酒,上取《鹿鸣》,飨宾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6页。
    4 说明:表中凡是标箭头朝上的为进取,箭头朝下的为逮下,“(?)”代表己之正乐。
    5[清]曹元弼《礼经校释》卷四:“乡射亦飨宾而礼较轻,则但合乐用其正,不上取。大射亦燕臣而礼较盛,则但升歌用其正,不上就。”《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7页。
    1 只有在射礼中,为避射位,在以乐节射时歌者在堂下。
    2[宋]易祓《周官总义》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4页。
    3 见第二章“关于‘歌管同工'问题”一节和第三章“大射礼之乐仪”一节。
    1 见附录一图四,图中两阶乐悬的排列据《仪礼·大射礼》乐悬之位而绘。
    2 《周礼·春官》“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郑玄注:“凡乐之歌,必使瞽矇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0页。
    3 《周礼·春官》:“笙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1页。
    1[消]金鹗《求古录礼说·八音次序说》:“奏《夏》先击钟,余乐皆先击鼓。(注:‘登歌、下管皆先击小鼓,次击大鼓。')舞亦先击鼓,《乐记》所谓始奏以文也。”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1157页。
    2[清]金鶚《求古录礼说·合乐三终解》:“若夫天子飨诸侯及两君相飨,金奏《肆夏》三终,升歌《清庙》三终,下管《象》三终,合乐《文王》、《大明》、《绵》三终,皆三篇为三终,以无间歌六篇,故合乐止当用三篇。”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28页。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合乐三终解》:“三终者,乐之例也。乐与礼相准,三揖三让,礼必以三为节,故乐亦必以三终为节。”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第728页。
    4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3页。
    5 《左传·隐公五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全二册)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27页。又见《周礼·夏官·诸子》“正舞位”郑玄注:“位,佾位。” 贾公彦疏:“谓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之等也。”《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22页。
    1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6页。
    2 《礼记·乐记》“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郑玄注:“缀,谓酂,舞者之位也。兆,其外营域也。”孔颖达疏:“缀,谓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谓位外之营兆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9页。
    3 《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5页。
    4 王国维《释乐次》:“凡金奏之乐用钟鼓,天子、诸侯全用之,大夫、士鼓而已。”《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101页。
    5 琴瑟等乐器之所以也在堂上,元人黄震成在《尚书通考》卷六认为是琴瑟“取其声之轻清,可以比于咏歌。”虽然堂上有乐器,但仍是以歌声为主,“堂上之乐以歌为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页》)孔颖达在《郊特牲》中认为是因为瑟工随歌工的原因。“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孔颖达疏:“歌是人声,人声可贵,故升之在堂,匏竹可贱,故在堂下。然瑟亦升堂者,瑟工随歌工故也。”《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6页。
    6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6页。
    7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2页。
    1[宋]卫湜《礼记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53页。
    2[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页。
    1 引自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7页。
    1 引自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
    1 引自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1 引自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5页。其中“舞”字为本文作者另加。
    [汉]伏胜撰、郑玄注,[清]孙之騌辑《尚书大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宋]易祓《周官总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如圭《仪礼集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卫湜《礼记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熹《论语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黄震成《尚书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毛应龙《周官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吴澄《礼记纂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樵《尚书日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郝敬《仪礼节解》,《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惠周惕《诗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严虞悙《读诗质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顾震《虞东学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魏源《诗古微》,《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光坡《周礼述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钟伦《周礼纂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清]方苞《周官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仪礼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方苞《仪礼析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盛世佐《仪礼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吴廷华《仪礼章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姚际恒《仪礼通论》,《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王士让《仪礼紃解》,《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褚寅亮《仪礼管见》,《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孔广林《仪礼肊测》,《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胡匡衷《仪礼释宫》,《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韦协梦《仪礼蠡测》,《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礼记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江永《礼记训义择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黄以周《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凌廷堪《礼经释例》,《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曹元弼《礼经校释》,《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曹元弼《礼经学》,《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
    [清]应撝谦《古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李光地《古乐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允禄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徐养原《律吕臆说》,《续修四库全书》本
    《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宋]郑樵《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
    [北周]庾信《庾开府集笺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襄《古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阮元《揅经室集》第一集卷四《天子诸侯大夫士金奏升歌笙歌间歌合乐表说》,商务印书馆,1922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
    李蹊《(诗经)之“赋”探源》,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王启发《礼义新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汪柞民《从(仪礼)“无算乐”看(诗经)作品的娱情功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3期
    徐杰令《春秋时期飨燕礼的演变》,《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丁进《周礼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刘张杰、李薇《升歌小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傅道彬《周代乡里诗乐活动与世俗生活的诗化》,《学术交流》,2005年第7期
    李瑾华《(诗经·周颂)考论--周代的祭祀仪式与歌诗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王秀臣《“仪礼时代”与(仪礼)中燕飨礼仪中的诗乐情况分析》,《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期
    舒蓉《上古宾礼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雁蓉《射礼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毛振华《(左传)赋诗百年研究述评》,《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李婷婷《周代乡乐考论--先秦诸乐考之一》,《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马海敏《(诗经)燕飨诗考论--周代燕飨礼制度与燕飨诗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