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涛《六艺之一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初学者倪涛所编撰的《六艺之一录》一书,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书学文献纂集类著作,系此类著述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凡420卷,500余万字,共征引历史文献1366种。乾隆以前有关书学(含金石、文字学等)的资料此书收罗极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基于此书的学术特征,本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研究此书:第一部分主要对《六艺之一录》作者倪涛的生卒年、生平、家世、著述等问题及此书的编纂、流传过程等情况进行细致地考辨,并通过对其《易》学思想的剖析,研究倪氏家学及清初学风对他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首先对倪涛的交游情况作了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将《六艺之一录》的编纂置于清初学术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描述,将清初南方的访碑运动、杭郡文化群体的学术活动等问题与此书的编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得《六艺之一录》的编纂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第三部分则具体对《六艺之一录》的征引、分类、著录等体例作出细致分析,并对书中的存疑文献作了全面的考论。另外还对书学文献纂集类著作的发展沿革作了纵深性探讨,以期在历史的视域中突显《六艺之一录》一书的学术地位。并且进而指出此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探讨其编纂得失对当下建构更为成熟的书法文献学体系的启示意义。第四部分实际上是第三部分的延伸,即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呈现《六艺之一录》的体例特征及文献学意义。此部分内容以颜真卿所生活的唐玄、肃、代、德四朝的书人为基点,通过梳理《六艺之一录》中碑石书人材料,考辨钩沉,以期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为书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考,进而呈现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广阔前景。
Liu Yi Zhi Yi Lu (Record on one of the Six skills), compiled by Ni Tao at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s by far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the calligraphy theory, thus to be the masterpiece of these writings. The book collection contains420volumes composed by more than5million words, and refers to and cites1366kind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All the material about calligraphy (on gold-bearing, Philology, etc) before Qian Long Dynasty are all contained in this book which thus has very important literature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ook, this paper contains four chapters studies this book. Chapter one mainly explains Ni Tao's date of birth, life, family, work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book and the spread process in detail, and then,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inking of Yi (the book of change) embraced in this book, studies the profound effect of Ni family, study atmosphere and style in early Qing Dynasty on Ni Tao's academic thoughts. Chapter two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Ni Tao's social intercourse, and accordingly, describes the compilation of Liu Yi Zhi Yi Lu in acade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refers to the monument-visit movement in Qing Dynasty in the South, cultural groups'academic activities in Hangzhou County for the compilation in a broader academic background. Chapter three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stylistic issues including quo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ataloging, and then overall discusses the doubtful literatures in the book.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works of calligraphy collection is probed in longitudinal discussio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academic status of Liu Yi Zhi Yi Lu from perspective of history. Next, the deficiencies in stylistic aspects and content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ompilation on construction more mature calligraphy document system currently are investigated. Chapter four, actually the extension of chapter three, does case studies to present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literature significance of Liu Yi Zhi Yi Lu. This part, focused on the calligraphers in the era of Emperor Xuanzong, Suzong, Daizong and Dezong in Tang Dynasty which Yan Zhenqing lived in, combs their material presented in the Liu Yi Zhi Yi Lu and makes profound discussion, so as to provides new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n calligraphy history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hows its broad prospect in academic study.
引文
① 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2《墨池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六艺之一录》
    ② 相关的《四库总目》类研究著作也有涉及《六艺之一录》的,如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等。
    ①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8《六艺之一录》,第54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
    ② 见张光宾:《中华书法史》,第30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
    ③ 见王宏生:《北宋书学文献考论》,第17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
    ④ 见杏林:《中国法帖史》,第359—360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
    ⑤ 见方小壮:《浙派宗师一丁敬研究》,第34—36页,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六艺之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212《周易蛾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六艺之一录》。
    ④ 又六篇序文中,汪序又见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5、厉序又见厉鹗《樊榭山房文集》
    ① 《清代缙绅录集成》第1册,第184页,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② 蒋光煦:《东湖丛记》卷1,光绪九年(1883)云自在龛刻本。
    ③ 金甡:《静廉斋诗集》卷17《闲中杂咏》,嘉庆二十五年(1820)姚祖恩刻本。
    ④ 《静廉斋诗集》卷20《题倪山友涛先生碑阴》。
    ⑤ 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4《元儒倪道川先生祠堂碑》,第757—758页,《四库未收书辑刊》玖辑贰拾陆册。
    ① 延丰等:《重修两浙盐法志》卷24《商籍一》,清同治年间刻本。
    ② 此文实为汪惟宪代撰,见《积山先生遗集》卷4《元儒倪道川先生祠堂碑》,但汪氏在编集时对原文有所改动,如倪国琏本称主事者为光日明经倪珖,而汪文则称主事者为倪涛。
    ③ 倪涛:《六艺之一录》卷123倪国琏《元儒道川倪先生祠碑》。
    ④ 《杭州府志》卷140《孝友二》,第2675页。
    ⑤ 《积山先生遗集》卷1《倪韩佩三兄哀挽诗》,第737页。
    ⑥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页。
    ⑦ 《积山先生遗集》卷7《记陆朱两先生语》,第773页。
    ①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6页。
    ②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90页。
    ③ 如《四库总目提要》谓倪涛“年几百岁犹著书不辍,贫不能得人缮写”等,皆不确,说已详前。
    ④ 《国勋倪君墓志铭》称“(倪功)卒于康熙戊辰年八月初四日,年六十九岁”,“孙六人,长涛,廪生”,据此可知功卒时涛已为廪生。
    ⑤ 《静廉斋诗集》卷1《倪山友涛先生小照》。
    ⑥ 朱珪:《知足斋文集》卷4《上书房行走礼部左侍郎加二级金公墓志铭》,第91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⑦ 《杭州府志》卷138《儒林》,第2638页。
    ① 《遂安县志》卷4《职官表》。
    ② 《清代缙绅录集成》第1册,第184页。
    ③ 《杭州府志》卷138《儒林》,第2638页。
    ④ 参看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36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⑤ 《积山先生遗集》卷3《长梧子传略》,第749页。
    ⑥ 《积山先生遗集》卷1《同陆誉凡金雨叔侄久征过倪山友新居纳凉时尚未迁》,第730-731页。
    ⑦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1引《武林道古录》,清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书局刻本。
    ⑧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6页。
    ①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90页。
    ② 《静廉斋诗集》卷17《酹倪山友先生墓》。
    ③ 《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1引《武林道古录》。
    ④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6页。
    ⑤ 《杭州府志》卷86《艺文一》,第1670页。
    ⑥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页。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0《周易蛾术》。
    ② 《皇朝文献通考》卷212《经籍考二》。
    ③ 《东湖丛记》卷1。
    ④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页。
    ⑤ 《杭州府志》卷138《儒林》,第2638页。
    ⑥ 《静廉斋诗集》卷1《倪山友涛先生小照》。
    ⑦ 《静廉斋诗集》卷17《闲中杂咏》。
    ① 《静廉斋诗集》卷20《题倪山友涛先生碑阴》。
    ② 王际华(1717—1776),字秋瑞,号白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十年(1745)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累迁至侍郎,历工、刑、兵、户、吏诸部。三十四年(1769),迁礼部尚书。三十八年(1773),加太子少傅,调户部尚书。四十一年(1776),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王际华与其父云廷,与倪涛同乡且同时,当有交游,际华所献本或亦得自倪涛家。
    ③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页。
    ④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697页。
    ⑤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701页。
    ①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二》,第10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
    ②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第12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③ 百龄(1748—1816),姓张氏,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封三等男爵,卒谥文敏。以诗名,著有《守意龛诗集》二十八卷。珊瑚阁为百龄藏书楼,见张一民《“珊瑚阁”藏书主人是谁》(《津图学刊》2003年第4期)的考证。
    ④ 《杭州府志》卷89《艺文四》,第1733页。
    ⑤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6页。
    ⑥ 《静廉斋诗集》卷1《倪山友涛先生小照》。
    ⑦ 《东湖丛记》卷1。
    ① 《积山先生遗集》卷5《倪山友傭吹录注序》,第761页。
    ② 李卫等:《雍正浙江通志》卷150《名宦五》,第4292页,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版。
    ③《钦定四库全书总日》卷138《傭吹录》。
    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38《傭吹录》。
    ⑤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90页。
    ① 《积山先生遗集》卷5《破虱录序》,第761—762页。
    ② 《杭州府志》卷89《艺文四》,第1733页。
    ③ 班固:《汉书》卷11《哀帝纪》,第32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④ 《杭州府志》卷89《艺文四》,第1739页。
    ⑤ 《杭州府志》卷89《艺文四》,第1739页。
    ⑥ 《东湖丛记》卷1。
    ⑦ 扬雄:《法言义疏》卷2《吾子》,第74页,中华书局1987年3月版。
    ①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712页。
    ②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712页。
    ③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712页。
    ④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712页。
    ⑤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712页。
    ①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艺之一录》稿本卷首。
    ②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4,第323页,《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九二七册。
    ③ 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9,第194页,《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九二一册。
    ④ 《杭州府志》卷87《艺文二》,第1712页。
    ⑤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金石类》,第1482页。
    ⑥ 严宝善:《贩书经眼录》卷3《史部下》,第14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① 丁传:《武林金石记题记》,第2页,《历代碑志丛书》第二十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② 《积山先生遗集》卷8《题兰亭谱》,第792页。
    ③ 《杭州府志》卷88《艺文三》,第1726页。
    ④ 《八千卷楼书目》卷12,第236页。
    ⑤ 《杭州府志》卷88《艺文三》,第1728页。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77《神州古史考》。
    ② 倪璠:《神州古史考题辞》,《神州古史考》卷首,清光绪十五年(1889)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本。
    ③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48《庾子山集注》。
    ④ 张廷玉等:《明史》卷283《儒林二》,第75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⑤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卷2,第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⑥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11《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刊本。
    ① 刁包:《易酌》卷首《易酌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张尔岐:《周易说略》卷首《周易说略序》,清嘉庆十年(1805)敬文堂刻本。
    ③ 顾炎武:《日知录》卷1《朱子周易本义》,第6页,岳麓书社1994年5月版。
    ④ 傅以渐等:《易经通注》卷首《易经通注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李光地等:《周易折中》卷首《凡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朱熹传滕珙,滕珙传滕铅,滕铅传黄智孙,智孙传陈栎,陈栎传士毅。
    ① 《南雷诗文集》上册《国勋倪君墓志铭》,第486页。
    ② 《神州古史考》卷首《神州古史考题辞》。
    ③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页。
    ④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8页。
    ⑤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9页。
    ①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9页。
    ②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文集》,第475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2月版。
    ③ 孙奇逢:《读易大旨》卷3《系辞上传第十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方以智:《周易时论合编》卷13《说卦第一章》,清顺治自华堂刻本。
    ⑤ 《南雷诗文集》上册《画川先生易俟序》,第98页。
    ①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9页。
    ② 王夫之:《周易内传》卷6《系辞下传第十一章》,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曾国荃刻《船山遗书》本。
    ③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4《与人书二》,康熙遂初堂刻本。
    ④ 牛钮等:《日讲易经解义》卷首《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页。
    ⑥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8页。
    ① 《日知录》卷1《孔子论易》,第27页。
    ② 胡渭:《易图明辨》卷首《题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易图明辨》卷10《象数流弊》。
    ④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8页。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六艺之一录》。
    ② 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2《六艺之一录序》,第7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又见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③ 《六艺之一录自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又见蒋光煦《东湖丛记》卷1《杂考》中《六艺之一录》条下。
    ④ 关于清初访碑运动与《六艺之一录》编纂的关系,在下一章中将有细致考论。
    ①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90页。
    ② 《樊榭山房集》作“五百有奇”,“五”字显误,殆为“三”字之误刻。
    ③ 《积山先生遗集》卷5《倪山友六艺之一录序》,第762页。
    ① 赵一清:《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1页,《历代碑志丛书》第二十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②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① 《静廉斋诗集》卷1《倪山友涛先生小照》。
    ② 《静廉斋诗集》卷16《闲中杂咏十二首》。
    ③ 《静廉斋诗集》卷17《酹倪山友先生墓》。
    ④ 《静廉斋诗集》卷20《题倪山友涛先生碑阴》。
    ⑤ 《静廉斋诗集》卷16《闲中杂咏十二首》。
    ① 《静廉斋诗集》卷20《题倪山友涛先生碑阴》。
    ② 朱珪:《知足斋文集》卷4《上书房行走礼部左侍郎加二级金公墓志铭》,第92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 《静廉斋诗集》卷20《题倪山友涛先生碑阴》。
    ④ 《知足斋文集》卷4《上书房行走礼部左侍郎加二级金公墓志铭》,第92页。
    ① 考《临海县志》,沈光邦为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且卒于康熙后期,不可能收藏乾隆初才定稿的《六艺之一录》。《海宁州志稿》虽不载徐在生卒年,但在《艺文》部分将他编在顺治时期,是知年辈亦早于倪涛。据彭绍升《薛家三述》可知,薛起凤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而此前稿本一直藏于金甡家,不可能为薛氏收藏。另据《归安县志》、《山阴县志》可知,沈环、周锴生活年代皆在乾隆中期以前,在时间上也都不具备收藏稿本的条件。
    ② 清人楼室名有“皆山”二字且年代大致相合者,尚有嘉兴藏书家盛百二。但考盛氏藏书印,有“柚堂”、“秀水盛氏柚堂图书”、“秦川”、“秦川藏本”、“惜芬书屋”、“柯溪藏书”,“春草堂”、“梅湖盛氏”、“罗浮山人”、“开卷有益”等,无“皆山藏书”印。又考盛百二《皆山楼记》,知皆山楼为其少年随宦在龙川时之读书处,非其后来书斋之名,其诗集以之为名者,意在追怀往昔,故知此“皆山”必非盛氏也。
    ③ 可参看陈垣《致廖世功函》:“叙畴仁兄史席:尊藏《大唐西域记》,弟始即疑为《四库全书》所据之底本,今细考之,果然,诚可宝也。书眉签注之人为祖之望,之望盖当时缮书处之分校官,名见《四库提要》卷首。”(《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4期)
    ④ 除四库诸书的校勘外,又如祖之望为《浦城遗书》本《武夷新集》所写跋云:“(李绣本)以谢在杭、徐兴公抄本付梓,然剞劂未精,中间讹脱字不一而足。”也体现了他长于校勘。
    ① 丁传:《武林金石记题记》,第2页,《历代碑志丛书》第二十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② 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下《东啸轩》,光绪二十六年(1900)嘉惠堂刊本。
    ③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5《郁礼佩先》,第673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 《武林藏书录》卷下《东啸轩》。《藏书纪事诗》卷5《郁礼佩先》所引鲍廷博《附记》文字大致相同。
    ⑤ 《武林藏书录》卷下《东啸轩》。
    ⑥ 赵一清:《六艺之一录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艺之一录》稿本卷首。
    ⑦ 郁礼得倪氏稿本序目凡例部分的具体时间,按丁传《武林金石记题记》作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十一月冬至后五日”,故郁礼收藏此稿必早于此。又考史籍,赵一清在世时已难以尽守小山堂藏书,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一清病卒,次年其叔赵信亦卒后,小山堂藏 书遂大量散出。因此倪氏稿本如原藏于小山堂的话,那么郁礼得此书的时间殆在乾隆三十、三十一年之间。
    ① 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2《子部八·艺术类》,第488页,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
    ②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21引《缉雅堂诗话》。
    ③ 潘恭辰诸史籍无传志,此据《两浙輶轩续录》、《清诗汇》、《民国杭州府志》、《清代职官年表》、《宣宗实录》等书补传。
    ④ 陈寿祺:《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尚书祖公之望墓志铭》,第518页,《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1988年4月版。
    ⑤ 《藏书纪事诗》卷5《郁礼佩先》,第673页。
    ⑥ 濮文暹:《六艺之一录题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艺之一录》稿本夹叶。
    ① 杨国桢生卒年史传未载,检杨遇春《年谱》,知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考《宣宗实录》“道光二十九年八月辛卯,予故前任闽浙总督杨国桢祭葬”,知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② 杨国桢生平略见《清史稿》杨遇春附传,此据《宣宗实录》、《忠武公年谱》、《清代职官年表》等书补。
    ③ 濮文暹(1830—1909),原名守照,字青士,号瘦梅子,江苏溧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历官刑部主事、郎中、南阳知府等,著有《见在龛集》、《见在龛杂作存稿》。生平详陈作霖《南阳府知府濮公行状》、唐晏《濮青士别传》。文暹与弟文昶受崇实之聘,曾长期为嵩申、华毓兄弟授读,任刑部主事时,复随崇实赴盛京查案,掌章奏文牍,与崇实父子关系密切。
    ④ 濮文暹:《六艺之一录题跋》。
    ①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第23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
    ② 濮文暹:《六艺之一录题跋》。
    ③ 崇实:《惕盦年谱》,第128页,《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一六四册。
    ④ 《惕盒年谱》,第135页。
    ⑤ 《惕盒年谱》,第136页。
    ⑥ 《惕盒年谱》,第136—137页。
    ⑦ 濮文暹:《六艺之一录题跋》。
    ① 濮文暹跋文中的“幼山公子”则为嵩申之弟华毓(1845—?),原名华祝,以父荫恩赐员外郎,分部行走,后官至郎中,早卒。
    ② 陈定祥:《清黄陶楼先生彭年年谱》,第19-2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4月版。
    ③ 徐世昌:《清诗汇》卷33《倪涛》,第435页,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
    ④ 可参看陆瑶《关于<晚晴移诗汇>的编选情况》(《群文天地》2012年第7期下)、付幸《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文献》2006年10月第4期)。
    ⑤ 景爱:《皇裔沉浮;北京的完颜氏》4《半亩园》,第107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① 何厚琦生卒年无载。按其于《董其昌楷书孝经册》署款作“民国十年一月二十有一日,灵石何氏厚琦识于奉天东边道暑中,时年时年五十有五岁”,是知其生于同治六年(1867)。卒年不可考,但必不早于1921年。
    ① 翁树棠,原名起璜,字弢伯,江苏长洲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顺天乡试举人,官国子监学正。生平见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
    ② 鲍之钟,字礼凫,一字雅堂,号论山,江南丹徒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宗人府主事等。有诗名,与洪亮吉等人合称“诗龛四友”,著有《论山诗稿》。生平见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
    ③ 沈清藻,字鲁田,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解元,考授内阁中书,复中乾隆四十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寻病卒。生平见梁章钜《枢垣记略》等。
    ① 可参看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之“六艺之一录”条,第362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② 濮文暹:《六艺之一录题跋》。
    ③ 耿文光(1830—1908),字星垣,号酉山,别号苏溪渔隐,山西灵石人。同治二年(1863)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选授平遥县训导。性嗜藏书,积八万余卷,编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等。
    ④ 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88《六艺之一录》,第241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⑤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首《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稿序》,第1页。
    ①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2《子部八·艺术类》,第488页。
    ② 孔广陶(1832—1890),字怀民,号少唐,广东南海人。以盐业起家,精于鉴赏,藏古今名迹甚夥。又广贮古籍,尤以藏武英殿刻本名,藏书处名“岳雪楼”,著有《三十三万卷堂书目略》等。
    ③ 倪涛:《六艺之一录自序》。
    ① 《静廉斋诗集》卷1《倪山友涛先生小照》。
    ② 《积山先生遗集》卷1《同陆誉凡金雨叔侄久征过倪山友新居纳凉时尚未迁》,第731页。
    ③ 《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90页。
    ④ 《南雷诗文集》上册《陆鉁侯诗序》,第86页。
    ⑤ 《积山先生遗集》卷7《记陆朱两先生语》,第773页。
    ⑥ 《积山先生遗集》卷7《记陆朱两先生语》,第773页。
    ⑦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9《梁溪父桐乳斋诗集序》,第285页,《续修四库全书》一四
    ① 以上引文俱见《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790页。
    ② 《积山先生遗集》卷2《上元夜与倪丈山友步至张家寺》,第744页。
    ③ 《积山先生遗集》卷2《倪丈山友读书图》,第746页。
    ④ 以上引文俱见《积山先生遗集》卷5《倪山友六艺之一录序》,第762页。又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艺之一录》稿本卷首。
    ⑤ 见《积山先生遗集》卷1《倪韩佩三兄哀挽诗》、《挽长梧先生》,卷3《长梧子传略》,卷
    ① 沈德潜:《归愚文钞》卷9《春草园记》,乾隆二十四年(1759)刊本。
    ② 赵昱:《爱日堂吟稿》卷12《山友过访却寄》,乾隆年间刊本。
    ③ 欧书修等:《新唐书》卷150《李揆传》,第66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④ 《静廉斋诗集》卷1《倪山友涛先生小照》。
    ⑤ 赵一清:《六艺之一录序》,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① 吴焯三子,仲曰玉垣,字右承,仕至内阁中书。见吴文佑《径山游草跋》。
    ② 《武林藏书录》卷下《绣谷瓶花斋》。
    ③ 《藏书纪事诗》卷4《吴焯尺凫》引赵昱诗注,第592页。
    ④ 据张熷《吴绣谷先生行状》载:“(吴氏)世居歙西岩塘,高祖尚宠奉其考应嵩迁杭,遂为杭人。”又焯祖父溢崇祯二年(1629)补钱塘诸生,后著声复社,则吴氏迁杭应在万历年间。
    ⑤ 《东湖丛记》卷1。
    ① 以上引文俱见《积山先生遗集》卷2《桐叩二兄挽诗二首》,第744页。
    ② 以上引文俱见倪涛:《六艺之一录自序》。
    ③ 《积山先生遗集》卷5《倪山友六艺之一录序》,第762页。又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艺之一录》稿本卷首。
    ④ 沈甲:《题崐渠倪先生小照诗》,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⑤ 倪涛:《六艺之一录自序》。
    ⑥ 倪国琏生卒年本传无载,此处卒年据其子承宽《墓志铭》补。生年无考,按其子承宽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则国琏殆生于三十年左右。
    ⑦ 《六艺之一录》卷123《元儒道川倪先生祠碑》。
    ⑧ 倪承宽(1712—1783),字余疆,号敬堂,国琏子。乾隆七年(1742),由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十七年,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右中允、太仆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右侍
    ① 《六艺之一录》卷123《元儒道川倪先生祠碑》。
    ② 汪师韩:《六艺之一录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③ 汪汝谦(1577—1655),字然明,号松溪道人,明太学生。他轻财乐施,任侠好客,与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柳如是等皆有交游。著有《不系园集》、《梦香楼集》等传世。
    ④ 汪德容(1683—1739),初名抡甲,字云尺,号重阆。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雍正二年(1724)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七年,以事谪安西,卒于塞外。工书,梁同书谓其“书学为吾乡第一”。著有《重阆斋集》、《重阆斋文稿》等。
    ⑤ 汪振甲(1682—1726),字昆鲸,号紫峦,一号毅亭。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署太平府同知、五河知县。十三年,调补桐城县。著有《詹詹集》。
    ⑥ 汪援甲,字鳞先,号沤亭,一号朴庐。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官至山西绛县知县。著有《夕秀斋诗钞》。
    ① 杭世骏:《词科掌录》卷2,清乾隆年间道古堂刻本。
    ② 《樊榭山房集·文集》卷2《六艺之一录序》,第717页。又见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③ 《道古堂文集》卷首《王瞿道古堂文集序》,第199页。
    ④ 符曾(1699—1760),字幼鲁,号药林,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监生。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以父忧未试。后以大理卿汪泷荐,累官至户部郎中。曾工诗,气韵尤高,尝与同里吴焯、赵昱、厉鹗等同撰《南宋杂事诗》,又著有《春凫小稿》等。生平详赵一清《符药林先生传》。
    ① 《遂安县志》卷4《职官表》。
    ② 牛昶熙等:《丰润县志》卷2《文学》,第424页,《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一五○号。
    ③ 生平见《无锡金匮县志》卷25、《九修无锡吴氏宗谱》等。培源与吴敬梓交好,据金和考证他是《儒林外史》中虞育德的原型。
    ④ 许传霈等:《海宁州志稿》卷13《典籍九》,第1508页,卷26《选举表中》,第2919页,《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六二号。
    ⑤ 唐煦春等:《上虞县志》卷4《选举表》,第118页,《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六三号。
    ⑥ 杨开基:《六艺之一录题诗》,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⑦ 可参看本论文第一章之《倪涛家世考》之倪璠部分。
    ⑧ 倪涛《六艺之一录》中引录了丁敬所著《武林金石录》,但据倪氏《凡例》及赵一清《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的记载可知,倪书此部分内容乃赵一清提供,并非直接来自丁敬,而且文中也没有言及二人的交游。但据文意及丁敬的交游推测,二人应该相识。
    ① 以上杭郡文化群体人物杂见于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厉鹗《樊榭山房集》、周京《无悔斋集》、丁敬《砚林诗集》、吴颢吴振械《国朝杭郡诗辑》、黄士殉《北隅掌录》、《陈兆崙年谱》等书。
    ② 厉鹗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次年入京时已颇有影响,返乡后与周京、金志章、符曾等人作文字之会,并于雍正元年与沈嘉辙、吴焯、赵昱等人共同撰写了《南宋杂事诗》。而杭世骏在雍正二年中举之前,已与厉鹗、全祖望等人交游甚密,学术也初步成熟。虽然在此前金志章、汪惟宪、梁文濂、倪涛等人也有过类似的文学学术活动,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无法和雍正以后的这一群体相比,当然倪涛等人为这一群体的兴起所作的前期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们本身也是这个文化群体中的一员。
    ③ 厉鹗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九月,而同年杭世骏受广东总督阿里衮、巡抚苏昌聘请,主讲广州粤秀书院,离开了杭州,此后这一群体便日见衰退。
    ① 这一时间段是杭郡文化群体成熟的时期,核心事件是编纂《浙江通志》和《西湖志》。
    ② 这一时间段是杭郡文化群体活动的高潮时期,始于乾隆八年(1743)杭世骏罢官回乡后组织“南屏诗社”,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从而推动了整个杭郡文化的繁荣。
    ③ 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八日,潞王朱常涝在杭州就任监国,至十四日降清,杭州遂为清军所占,其余郡县之后也陆续降清。闰六月,清廷颁布剃发令后不久,明原任九江道佥事孙嘉绩起义于余姚,接着生员郑遵谦起兵于绍兴。此后宁波、台州、湖州等地相继起兵抗清,并于七月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与清廷进行了近十年的斗争,此后鄞人张煌言继续抗清,直至康熙三年(1664)兵败就义。可以说浙江是清初抗清持续时间最久、最为壮烈的区域。
    ④ 清初文字狱对浙人打击甚大,如顺治十八年(1661)的“庄廷钻头鑨壤《明史》案”、雍正朝三大案“汪景祺《西征随笔》案”、“查嗣庭试题案”、“吕留良《文选》案”,皆为浙人而发。雍正帝甚至连下手谕”,说“浙省风俗浇漓”、“恶薄”,“浙江绅衿士庶刁顽浇漓”,并勒令停止该省乡会试。
    ⑤ 朱彭寿:《旧典备征》卷4《浙人鼎甲录》,第79页,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
    ⑥ 《杭州府志》卷138《儒林》,第2638页:卷145《文苑二》,第2753、2754、2758、2759页。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68《浙江通志》。
    ② 汪沆:《槐塘诗稿》卷2,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③ 傅王露等:《西湖志》卷首《纂修职名》,光绪四年(1878)浙江书局刻本。
    ④ 七人为:一等第三名秀水诸锦,一等第五名仁和杭世骏,二等第二名钱塘陈兆崙,二等第四名仁和沈廷芳,二等第七名钱塘陈士璠,二等第八名天台齐召南,二等第九名会稽周长发。又补试二等桐乡朱荃,亦浙人。
    ① 吴庆坻:《蕉廊脞录》,第97页,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
    ② 李富孙:《鹤征后录》卷1,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③ 《道古堂文集》卷12《程柯坪爽籁山房诗集序》,第318页。
    ④ 可参看郑幸《南屏诗社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① 袁枚:《随园诗话》卷3,第93--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第31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③ 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第4页,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
    ④ 以上交游情况,可参见厉鹗《樊榭山房集》、杭世骏《道古堂集》、全祖望《鲒琦亭集》、金农《冬心诗集》、马曰琯《沙河逸老集》、马曰璐《南斋集》、姚世钰《孱守斋遗稿》、查为仁《蔗塘未定稿》等。
    ① 《道古堂文集》卷首《墓志铭》,第197页。
    ② 《樊榭山房集·文集》卷5《杭可庵先生遗像记》,第772页。
    ③ 李元度:《先正事略》,第4400页,《清碑传合集》。
    ④ 陈兆崙:《紫竹山房诗文集》卷首《年谱》,第215页,《四库未收书辑刊》玖集贰拾伍册。
    ⑤ 《道古堂文集》卷20《与张曦亮书》,第406页。
    ①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4,第109页,山东友谊出版杜2001年5月版。
    ② 吴颢、吴振棫:《国朝杭郡诗辑》卷20,同治十三年(1874)丁氏刻本。
    ③ 《樊榭山房集》卷6,第452、453页。
    ④ 王昶:《金石萃编》卷122,嘉庆十年(1805)刻本。
    ⑤ 《樊榭山房集·续集》卷2,第1099页。
    ⑥ 丁敬:《砚林诗集》卷1,第691页,《丛书集成续编》卷一○五册。
    ⑦ 《鲒埼亭集》卷37《蜀广政石经残本跋》,第722页,《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① 《随园诗话》卷3,第92页。
    ② 《国朝杭郡诗辑》卷14。
    ③ 《樊榭山房集》卷8,第627页。
    ④ 丁丙:《武林坊巷志》第4册《松盛坊三》,第50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⑤ 《樊榭山房集·续集》卷4,第1233页。
    ⑥ 《武林坊巷志》第4册《松盛坊三》,第508页。
    ⑦ 诗见杭世骏《道古堂诗集》卷15《十二月八日集瓶花斋主人以腊八粥供客联句》,第115页。又见丁敬《砚林诗集》卷2《瓶花斋食腊八粥联句》,第699页。
    ⑧ 诗见《道古堂诗集》卷15《十月十二日集瓶花斋对菊食蟹联句》,第118页。
    ⑨ 黄士珣:《北隅掌录》卷上《复园》,道光二十五年(1845)汪氏振绮堂刻本。
    ① 严迪昌:《谁翻旧事作新闻》,第48页,《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
    ① 可参考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等著作。
    ② 《樊榭山房集·文集》卷3《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第735页。
    ③ 《清史列传》卷71《厉鹗传》,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
    ① 《道古堂文集》卷17《厉母何孺人寿序》,第367页。
    ② 《谁翻旧事作新闻》,第56页。
    ③ 《樊榭山房集集》卷2《晚秋斋居》,第175页。
    ④ 《爱日堂吟稿》附稿卷15《春草园小记》,乾隆年间刊本。
    ⑤ 《南宋杂事诗》卷2吴焯诗,乾隆三十二年(1767)小山堂刊本。
    ① 以上引文见《南宋杂事诗》卷5赵昱诗。
    ② 以上引文见《南宋杂事诗》卷4符曾诗。
    ③ 《南宋杂事诗》卷首《万经序》。
    ④ 《南宋杂事诗》卷首《凡例》。
    ① 见《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1“倪涛”条下。
    ②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③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第3—4页,凤凰出版社2010年1月版。
    ④ 阎若璩:《潜丘札记》卷6《移寓杂兴赠陈子寿先生五十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以上内容可参看朱剑心:《金石学》第4章《金石学之极盛及中衰》,第19-3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版。
    ② 宋荦:《西陂类稿》卷28《跋王晋卿渔村小雪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赵崡生卒年诸书所载有异,此据章泰《盩厔县志》卷5本传。
    ②《盩厔县志》卷5《文苑》,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③ 赵崡:《石墨镌华》卷首《自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舒其绅、严长明:《西安府志》卷36《赵崡传》,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⑤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86《石墨镌华》。
    ① 郭宗昌生卒年及生平的考订,可参看郑璐《明郭宗昌及其<金石史>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王铎:《西岳华山庙碑跋》,民国年间上海有正书局影印本。
    ③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13《华山庙碑歌》,第4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
    ④ 王弘撰:《砥斋题跋》卷2《郭征君藏欧阳率更醴泉铭跋》,《涉闻梓旧》丛书,商务印书馆影印咸丰本。
    ⑤ 《砥斋题跋》卷1《书郭允伯藏华岳碑后》。
    ⑥ 郭宗昌:《西岳华山庙碑跋》,民国间上海有正书局影印本。
    ⑦ 为《西岳华山庙碑》拓本作题跋者有:赵崡、刘泽溥、孟鼐、王涛、梁应圻、梁尔升、池阳来复、钱谦益、王铎、南居益、南居仁、韩霖、南廷铉、司马巍、孙国敉以及“青门七子”之朱季凤、朱尊生、朱子斗、朱伯闻等人。
    ⑧ 郭宗昌:《金石史》卷下《唐凉国公主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之《送韵谱帖子》,第244页,《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② 王弘撰:《金石史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弘撰:《山志二集》卷3《清源山》,第212页,中华书局1999年9月版。
    ④ 《山志二集》卷5《唐中兴颂宋万安桥碑》,第270—271页。
    ⑤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08《遗逸列传二》,第159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① 傅山:《霜红龛集》卷4《莲苏从登岱岳谒圣林归信手写此教之》,第465页,《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一三九五册。
    ②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67《风峪石刻佛经记》,《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③ 关于傅山访碑及其相关内容,可参看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第3章《学术风气的转变和傅山对金石书法的提倡》,第190—253页,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④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首《自序》,第9191页,《石刻史料新编》第十二册。
    ⑤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3《登岱》,第329页,《顾亭林诗文集》。
    ① 《亭林诗集》卷5《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第394页,《顾亭林诗文集》。
    ② 以上访碑情况具体见《金石文字记》。
    ③ 《金石文字记》卷首《自序》,第9191页。
    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86《金石文字记》。
    ⑤ 曹溶:《古林金石表》卷首《自序》,第14893页,《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二十册。
    ① 叶奕苞:《金石录补》卷27《杂记》,第9133页,《石刻史料新编》第十二册。
    ② 以上引文俱见曹溶:《静惕堂诗集》卷6《遣胥至曲阳搨北岳庙碑》,雍正三年(1725)李维钧刻本。
    ③ 以上引文俱见《静惕堂诗集》卷6《资耀寰入秦托其搨寄碑本》。
    ④ 以上引文俱见《古林金石表》卷首《自序》,第14893页。
    ⑤ 《静惕堂诗集》卷6《遣胥至曲阳搨北岳庙碑》。
    ⑥ 《金石录补》卷1《周甫仲鼎铭》,第8989页。
    ① 《金石录补》卷27《杂记》,第9133页。
    ② 以上引文俱见《曝书亭集》卷67《风峪石刻佛经记》。
    ③ 《曝书亭集》卷12《送周参军在浚之官太原》。
    ④ 《曝书亭集》卷68《蒙山访碑题名》。
    ⑤ 曹溶:《倦圃曹先生尺牍》卷上《与朱锡鬯》,清刻本。
    ⑥ 《曝书亭集》卷49《开元太山铭跋》。
    ⑦ 《曝书亭集》卷47《汉北海相景君碑并阴跋》。
    ⑧ 《曝书亭集》卷49《跋石淙碑》。
    ① 《金石录补》卷2,第8995页。
    ② 《金石录补》卷27,第9141页。
    ③ 《静惕堂诗集》卷36《留别郑汝器》。
    ④ 《曝书亭集》卷10《赠郑簠》。
    ⑤ 张在辛:《隶法琐言》,第94页,《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八九册。
    ⑥ 关于郑簠访碑及其书学,可参考薛龙春《郑簠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⑦ 林侗:《来斋金石文考略》卷首《朱书序》,第5964页,《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八册。
    ⑧ 《金石录补》卷4《汉南阳太守秦君碑》,第9008页。
    ⑨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87《金石遗文录》。
    ① 阎若璩:《潜邱札记》卷6《移寓杂兴赠陈子寿先生五十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以上顾炎武访碑事俱见《金石文字记》。
    ③ 王蓍:《天发神谶碑考附录》,第568—569页,《四库全书存日丛书》史部第二七八册。
    ④ 《曝{书亭集》卷49《跋唐明征君碑》。
    ⑤ 近系金石文字指区别于先秦、汉魏金石系统的金石文字,它以南方金石文字为主,主要为南宋以后的砷刻。
    ① 以上引文俱见赵一清:《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1页,《历代碑志丛书》第二十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② 张熷:《吴绣谷先生行状》,第3658页,《清碑传合集》。
    ③ 《樊榭山房集·续集》卷3《和沈房仲论印十二首》,第1114—1115页。
    ④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5《四月十五日同施自勖吴尺凫游西山入龙泓洞》,第387页。
    ⑤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5《同尺凫敬身过湖登慈云岭》,第410页。
    ⑥ 以上石刻见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5《钱塘吴焯尺凫武林石刻题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吴绣谷先生行状》,第3658页。
    ① 《鲒琦亭集外编》卷26《西湖金石文字录序》,第1242页,《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② 《道古堂文集》卷33《隐君丁敬传》,第530页。
    ③ 《鲒埼亭集外编》卷26《西湖金石文字录序》,第1242页。
    ④ 《鲒埼亭集外编》卷26《西湖金石文字录序》第1242—1243页。
    ⑤《道古堂文集》卷33《隐君丁敬传》,第530页。
    ⑥ 《鲒埼亭集外编》卷26《西湖金石文字录序》,第1242页。
    ⑦ 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金石录》)近日所传,惟焦竑从秘府抄出本、文嘉从宋刻影抄本、昆山叶氏本、闽中徐氏本、济南谢氏重刻本,又有长洲何焯、钱塘丁敬诸校本,差为完善”,是知丁敬尝校勘是书。
    ⑧ 《鲒埼亭集外编》卷26《西湖金石文字录序》,第1242—1243页。
    ⑨ 《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2页。
    ⑩ 《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1页。
    11 《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2页。
    12 《鲒埼亭集外编》卷26《西湖金石文字录序》,第1243页。
    ①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5《八月十八日同丁敬身游龙华寺》,第400页。
    ②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5《九月一日同丁敬身张希亮金以宁符圣几游天龙寺》,第406页。
    ③ 以上碑刻参见《樊榭山房集》、《六艺之一录续编》卷6《金石题跋厉鹗》。
    ④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1《金寿门见示所藏唐景龙观钟铭拓本》,第1页。
    ⑤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1《观汪青渠所藏嵩山诸碑版拓本六首》,第8—13页。
    ⑥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1《江上访金寿门出观颜鲁公麻姑山仙坛记米海岳颜鲁公祠堂碑拓本》,第40页。
    ⑦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1《观吴耕民所藏唐泰山摩崖碑拓本同绘卣作》,第46页。
    ⑧ 《樊榭山房集·诗词集》卷5《雨中集秋声馆观唐于府君墓志铭砖》,第393页。
    ⑨ 《樊榭山房集·续集》卷2《十二月十五日雪中同敬身集谷林南华堂》,第1099页。又《砚林诗集》卷1《雪中集南华堂》,第691页。
    ① 以上数据的具体内容可参看本论文附录一《(六艺之一录>征引书目考》部分。
    ② 《钦定四库全书书总目》卷64《客杭日记》。
    ③ 《樊榭山房集·续集集外文》之《题客杭日记》,第1723页。
    ④ 程鸣,字友声,号松门,江苏仪徵人,原籍安徽歙县。诸生。工诗,出王士祺之门,又善 书画,与厉鹗、陈撰等为诗画友,著有《纳瓢吟》、《无声集》等。生平见《歙县志》本传。
    ① 江炳炎,一名瀜,字砚南,号冷红,浙江钱塘人。诗、书、画称三绝,与厉鹗等交好。生平略见李斗《扬州画舫录》。
    ② 《六艺之一录》卷138《法帖论述八》。
    ③ 见《六艺之一录续编》卷5。
    ④ 见《六艺之一录》卷34、卷64、卷91。
    ⑤ 见《六艺之一录续编》卷12一卷14。
    ⑥ 见《六艺之一录》卷237、卷238。
    ⑦ 见《六艺之一录》卷123、卷264。
    ⑧ 见《六艺之一录续编》卷10。
    ⑨ 见《六艺之一录续编》卷11。
    ⑩ 见《六艺之一录》卷16、卷110。
    11 见《六艺之一录续编》卷7。
    12 《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1页。
    13 以上引文俱见《鲒埼亭集外编》卷26《西湖金石文字录序》,第1243页。
    ① 以上引文俱见《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2页。
    ② 以上引文俱见《叙武林金石录遗事》,第1—2页。
    ③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④ 汪宪(1721—1771),字千陂,号鱼亭,别号澄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刑部主事,以亲老乞养归。性好蓄书,丹铅多善本,筑振绮堂以贮之。著有《易说存悔》、《说文系传考异》、《苔谱》、《振绮堂稿》等。生平见钱陈群《鱼亭汪君传略》。
    ⑤ 丁传:《武林金石录跋》,第86页,《历代碑志丛书》第二十册。
    ⑥ 梁同书:《砚林诗集序》,第679页,《砚林诗集》卷首。
    ① 赵坦:《丁鲁斋先生传》,第2427页,《清文汇》丙集卷1,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
    ②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浙江海宁人。诸生,笃嗜典籍,遇善本则倾囊购之,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刻《拜经楼丛书》,著有《愚谷文序》、《拜经楼诗集》等。生平见《清史列传》本传。
    ③ 以上引文俱见丁传:《武林金石录跋》,第86页。
    ④ 魏锡曾:《丁传跋后题记》,第87页。
    ⑤ 据魏锡曾《武林金石记跋》记载,他“二十余岁时,偕张孚吉、黄成甫同访姚再洲若,得见(《武林金石录》)钞本,并即假归口撷”。考锡曾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二十余岁则在道、咸之交。据此可知道、咸时姚再洲家曾藏有丁《录》钞本,不知是否即吴骞所得汪氏钞本。姚氏所藏本后亦不知去向。
    ⑥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⑦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浙江桐乡人,原籍安徽歙县。家世殷富好文,广购宋元典籍,筑知不足斋以藏。刻《知不足斋丛书》,著有《花韵轩遗稿》。生平见阮元《知不足斋鲍君传》。
    ⑧ 以上引文俱见丁传:《武林金石记残本序》,第1页。
    ① 以上引文俱见丁传:《武林金石记残本序》,第1页。
    ② 魏锡曾:《武林金石记跋》,第88页。
    ③ 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9,第194页。
    ④ 魏锡曾(1828—1881),字稼孙,号鹤庐,浙江仁和人。咸丰贡生,官福建盐大使。笃嗜金石之学,于古今拓本、名人印蜕汇辑甚富,著有《绩语堂集》。生平见谭献《魏稼孙传》。
    ⑤ 凌霞,字子与,号麈遗,晚号疣琴居士,浙江归安人。工诗,舆杨岘、陆心源、施补华等称“苕上七子”。工书画,通小学,多藏精本,有《天隐堂文录》等。生平见《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
    ⑥ 以上引文俱见魏锡曾:《武林金石记跋》、《再跋》,第88页。
    ⑦ 吴隐(1867—1922),字石潜,号遁盒,别号灊泉,浙江山阴人。工书画篆刻,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等创西泠印社于孤山,而自设分社于上海。刊《吴氏遁盒金石丛书》,著有《遁盒印话》等。
    ⑧ 以上引文俱见吴隐:《武林金石记跋》,第89页。
    ① 《吴绣谷先生行状》,第3658页。
    ② 郑玄等:《周礼注疏》卷14《保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赵一清:《六艺之一录序》,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① 汪师韩:《六艺之一录序》,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② 卫湜:《礼记集说》卷72《内则第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郑玄等:《周礼注疏》卷14《保氏》。
    ④ 许慎:《说文解字》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
    ⑤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第44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⑥ 马宗霍:《书林藻鉴》,第19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⑦ 汪师韩:《六艺之一录序》。
    ⑧ 汪惟宪:《六艺之一录序》。
    ⑨ 汪师韩:《六艺之一录序》。
    ① 汪惟宪:《六艺之一录序》。
    ② 《金石史》卷1《汉鲁相史伯时供祀孔子庙碑》。
    ③ 周亮工:《谷口临曹全礼器二碑合卷跋》,第167页,《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二册。
    ④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⑤ 黄道周:《石斋书论·书品论》,第329页,《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荣宝斋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⑥ 刘基:《诚意伯文集》卷7《题王右军兰亭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10《王逸少为艺所累》,第7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版。
    ⑧ 郑玄等:《礼记注疏》卷38《乐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唐太宗:《论书》,第120页,《历代 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② 李贽:《焚书》卷5《读史》,第592页,中华书局1974年8月版。
    ③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第67页,中国书店1983年3月版。
    ④ 雍正:《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梁文濂:《六艺之一录序》,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⑥ 汪惟宪:《六艺之一录序》。
    ⑦ 《樊榭山房集·文集》卷2《六艺之一录序》,第717页。
    ① 汪师韩:《六艺之一录序》。
    ② 以上引文俱见《积山先生遗集》卷7《述倪山友著书》,第787—789页。
    ③ 以上引文俱见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① 永瑢等:《饮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六艺之一录》。
    ② 以上引文俱见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2《六艺之一录序》,第717页。又见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③ 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5《倪山友六艺之一录序》,第762页。又见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①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北大图书馆藏稿本《六艺之一录》卷首。
    ②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1《庚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1《癸鼎》。
    ② 《六艺之一录》卷1《癸鼎》。
    ③ 以上内容见《六艺之一录》卷2、卷3。
    ④ 《六艺之一录》卷1《商父乙鼎》。
    ⑤ 《六艺之一录》卷16《董氏二洗》。
    ⑥ 洪适:《隶续》卷14《董氏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以上引文俱见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② 以上内容见《六艺之一录》卷1、卷3、卷17、卷29—卷32、卷111—卷125、卷266、卷372等。
    ① 以上内容参见孙岳颁等:《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首《修纂职司名单》、《目录》、《纂辑书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六艺之一录》卷347转引吴说条引文时,首条文字未注出处,对照《书画谱》,可知即为所引《书史会要》条。
    ① 另有题唐韦续所撰的《墨薮》一书,也是纂辑类书学著作,但此书的编纂年代不可确考,据《四库总目提要》称:“续不知何许人,是书《唐志》亦不著录,惟《文献通考》载《墨薮》十卷,引晁公武《读书志》曰:高阳许归与编,未详何代人。郑氏《书目》只五卷,又引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不知何代所集,凡十八篇,又一本二十一篇。此本为明程荣所校刊……与振孙所言又一本合,盖即所见书。中所记止于唐文宗柳公权事,当出于开成后人,然题为韦续,则不知其何所据也。”另外此书内容较少,故此处暂不及之。
    ① 朱长文:《墨池编》卷1《字学门题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2《书苑菁华》。
    ③ 以上内容参见王世贞:《古今法书苑》卷首《初序》,第1—2页,《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① 以上内容俱见《六艺之一录》卷1—卷24。
    ①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8《六艺之一录》,第54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
    ② 《积山先生遗集》卷5《倪山友六艺之一录序》,第762页。
    ① 学界一般认为“互见法”为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但也有学者将其源头追溯到《吕氏春秋·有始览》,如章沧授《论<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一文(《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即创此说,还有学者则以为此法源自《左传》,如胡宝珍《互见法探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29卷第4期)一文即持此见,本文则基本沿用传统的《史记》说观点。
    ② 靳德俊:《史记释例》之《互文相足例》,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
    ③ 以上例证及引文见《六艺之一录》卷17、卷116、卷344。
    ① 《史记释例》之《附记例》,第5页。
    ② 以上例证见《六艺之一录》卷317、卷318、卷329、卷345。
    ① 《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12《周寒戊匝》。
    ② 《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20《甘泉上林宫行灯》。
    ① 《佩文斋书画谱》卷26《宁思道》。
    ② 《金石录》卷8《萧和尚灵塔铭》。
    ① 王象之:《舆地碑目》卷1《贡院前桥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① 赵一清:《东潜文稿》卷上《续泉志序》,第1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② 按《日下旧闻考》系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原本删繁补缺而成,书中标为原引的部分为朱氏《日下旧闻》原书的内容,而标为增补的部分则是乾隆后期所补。
    ③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3《石鼓文考》,第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④ 吾衍:《周秦刻石释音》之《石鼓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董斯张:《吴兴备志》卷11《人物征第五之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都穆:《金薤琳琅》卷1《周石鼓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朱彝尊等:《日下旧闻考》卷六十九《官署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此文虽又见于《日下旧闻考》卷六十九,但系在增补部分,当为乾隆后期所补,倪涛不及见此。
    ① 王士祯:《居易录》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1《褚河南遂良书孝经阎立本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张照等:《石渠宝笈》卷16《唐阎立本孝经图褚遂良书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樊察《序》署款为“宣和庚子九月望日,少陵樊察仲恕序,一字廉卿”,少陵即西安古称。
    ⑤ 《玉海》卷204《辞学题名》。
    ① 袁泳锡等:《连州志》之《选举志》,清同治10年(1871)刊本。
    ② 《六艺之一录》卷174“馆臣按语”。
    ③ 汪师韩:《上湖纪岁诗编》卷1《龙书五十韵示同馆诸君》,第308—309页,《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一四三○册。
    ④ 《上湖纪岁诗编》所收诗止于是年,其自序作于“乾隆三十一年岁在柔兆阉茂,月在塞涂,辛亥望”,即是年的十二月十五日。
    ① 笔者所见《大明同文集举要》为北大图书馆藏万历十年汪以成刻本,而黄衮序文正作于此年六月,不应书中不刊,或者笔者所见本有阙页,而此三篇正在阙页中。
    ② 以上引文俱见《六艺之一录》卷20、卷24《辨文考制》。
    ① 据万历《襄阳府志》记载,枣阳王府在襄王府的东北。
    ② 另外,《辨文考制》“家藏汉钱”条下称“得之邵氏”,此邵氏疑即《明史》卷119《襄王瞻墡传》中襄府“承奉邵亨”。
    ③ 关于明代宗藩的藩禁问题,可参看暴鸿昌《明代藩禁简论》一文(《江汉论坛》1989年第4期)。
    ④ 《明史》卷119《诸王列传四》,第334页。
    ⑤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嵇璜等:《续文献通考》卷208《封建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明史》卷119《诸王列传四》,第334页。
    ⑧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36《郡王》,第639页,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
    ① 李正宇:《敦煌学导论》,第109—11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② 雍正:《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49《雍正四年十月上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88《天下同文集》。
    ② 徐釚:《词苑丛谈》卷5《品藻三》,第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月版。
    ① 以上内容分别见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陈思《书苑菁华》卷19、《新唐书》卷57《艺文志一》。
    ② 以上内容见于《晋书》、《魏书》、《法书要录》、《淳化阁法帖》、《墨池编》、《书苑菁华》等书。
    ③ 参见龚鹏程:《书艺丛谈》,第31—32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④ 以上内容见于《新唐书》、《法书要录》、《墨池编》、《书苑菁华》等书。
    ⑤ 另有题唐韦续所撰的《墨薮》一书,也是早期的纂辑类书学著作,但此书的编纂年代不可确考,据《四库总目提要》称:“续不知何许人,是书《唐志》亦不著录,惟《文献通考》载《墨薮》十卷,引晁公武《读书志》曰:高阳许归与编,未详何代人。郑氏《书目》只五卷,又引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不知何代所集,凡十八篇,又一本二十一篇。此本为明程荣所校刊……与振孙所言又一本合,盖即所见书。中所记止于唐文宗柳公权事,当出于开成 后人,然题为韦续,则不知其何所据也。”另外此书内容较少,故此处暂不及之。
    ① 以上引文俱见《法书要录提要》,《法书要录》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提要》与《四库总目提要》文字略有不同。
    ② 《书画书录解题》的“著录”类情况较为复杂,包括各种鉴藏书目、杂抄类著作等等,而本论文所说的“纂辑类”实际上指以辑抄文献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著述方法,因此不抄录原文、题跋等的著录类著作皆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如米芾《书史》、《宣和书谱》等,另外自撰类题跋集也不在此类,如《集古录跋尾》、《金石录跋尾》等。
    ③ 另外第二类著作中《书法钩玄》、《书法离钩》、《书法正传》、《汉溪书法通解》等书,内容较少,文献学意义不大,也不在本文论述中。
    ① 以上引文俱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2《墨池编》。
    ② 参见王宏生:《北宋书学文献考论》第3章《朱长文书学文献考论》,第110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
    ③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2《墨池编》。
    ④ 陈思生平史籍阙载,王宏生《<书小史>辨误》一文,据魏了翁《鹤山集》卷55《杨伯昌浩斋集序》“主上初政,诏近臣举贤能才识之士。予时待罪柱下史,答扬明命,凡得五人焉:曰杨伯昌子谟、陈思伏宓、徐崇甫侨、李敬子燔、刘平国宰,皆经德守道,行为世师,权臣摈而不得伸者。寻皆召用,五人坚卧不起”的记载,认为陈思字伏宓,并曾受魏了翁推荐。此说实误,魏文所举五人乃杨子谟、陈宓、徐侨、李燔、刘宰,称谓皆先字后名。陈宓(1171—1226)字思伏,取伏、宓相通之义,其人为朱子弟子,《宋史》有传,非陈思也。
    ⑤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86《宝刻丛编》。
    ⑥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2《书苑菁华》。
    ⑦ 《书画书录解题》卷8《书苑菁华》,第534页。
    ① 以上内容参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首《修纂职司名单》、《目录》、《纂辑书藉》等。
    ①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② 汪惟宪:《六艺之一录序》。
    ③ 汪惟宪:《六艺之一录序》。
    ④ 黄道周:《石斋书论·书品论》,第329页,《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
    ① 梁文濂:《六艺之一录序》。
    ② 汪惟宪:《六艺之一录序》。
    ③ 《樊榭山房集·文集》卷2《六艺之一录序》,第717页。
    ④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① 《六艺之一录》卷146《法帖论述十六》。
    ②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六艺之一录》。
    ③ 《宣和博古图》卷2《周穆公鼎》。
    ④ 《六艺之一录》卷2《周穆公鼎》。
    ⑤ 《六艺之一录》卷1《横戈父癸鼎》。
    ① 《书画书录解题》卷8《六艺之一录》,第544页。
    ② 倪涛:《六艺之一录凡例》。
    ① 《书画书录解题》卷8《六艺之一录》,第544页。
    ② 《书画书录解题》卷8《古今法书苑》,第536—537页。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六艺之一录》。
    ① 朱长文:《墨池编》卷3《续书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宣和书谱》卷2《篆书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述书赋》卷下“史惟则”条。
    ② 《书苑菁华》卷5《唐遗名字吕总续书评》。
    ③ 赵崡:《石墨镌华》卷4《唐大智禅师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金石录》卷27著录怀则八分书《唐宇文颢山阴述》,云:“杜陵史怀则书,怀则与史惟则同时,必其晜弟也。惟则以八分著名,怀则之书盖不减惟则,而初不见称于当时者,岂非其位不显乎?”
    ⑤ 史镐生平不详,按顾况《衢州开元观碑》云:“时长安尉杜陵史镐在焉,为余搦管挥洒,后汉神仙之士王次仲者,善为此书,余今日见史侯如汉世矣。”考《元和姓纂》,南方史氏皆出溧阳,溧阳之史则为史崇“自杜陵受封溧阳侯,遂为郡人”。故顾况文中“杜陵”为南方史氏的远籍,唐人多以此相称,如史怀则书碑亦署“杜陵”。
    ⑥ 《述书赋》卷下“史惟则”条。
    ⑦ 《书苑菁华》卷5《唐遗名字吕总续书评》。
    ⑧ 《书苑菁华》卷5《唐遗名字吕总续书评》。
    ① 褚庭诲书碑存目之最晚者,为天宝五年五月所立之《康公夫人许氏墓志铭》。
    ② 《书史会要》卷5《褚庭诲》。
    ③ 米芾:《续书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张少悌,生平不详,其书碑始于天宝六载(747)之《太原王四娘塔铭》,止于贞元元年(785)之《宋州刺史王仁敬碑》,凡三十九年。工正、行书,其书劲拔清圆,深得右军遗意。
    ⑤ 韦纵,蓟(今河北蓟县)人。贞元十一年(795),以大理评事知安邑县盐池事,后官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工正书,叶昌炽《语石》以为即与“颜鲁公同时得笔法者”。
    ⑥ 颜頵(749—?),字葵山,颜真卿次子。广德二年(764),举进士及第。贞元六年(790),授五品正员官。历官右率仓曹、栎阳尉、河东士曹,封沂水县男。善正、草书,工文翰,“书画端庄,殊有父风”。
    ① 吴兢:《贞观政要》卷7《崇儒学》,第2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版。
    ② 刘昫等:《旧唐书》卷189《儒林传》,第33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③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传》,第325页。
    ④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3《断书经及铸佛像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唐大诏令集》卷113《禁断妖讹等敕》。
    ① 《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19页。
    ② 《唐会要》卷35《释奠》。
    ③ 《唐会要》卷35《学校》。
    ④ 《唐会要》卷37《五礼篇目》。
    ⑤ 《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8页。
    ⑥ 《唐大诏令集》卷81《禁断女乐敕》。
    ⑦ 《新唐书》卷22《礼乐志》,第406页。
    ① 《唐大诏令集》卷81《内出云韶舞敕》。
    ② 《唐会要》卷32《雅乐上》。
    ③ 《唐大诏令集》卷81《雅乐名大唐乐制》。
    ④ 《唐大诏令集》卷113《令僧尼道士女冠拜父母敕》。
    ⑤ 《唐大诏令集》卷81《令诸儒质定古文孝经尚书诏》。
    ⑥ 《唐会要》卷36《修撰》。
    ⑦ 张九龄等:《唐六典》卷21《国子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20页。
    ② 梁巘:《评书帖》,第9页,《美术丛书》初集第十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
    ③ 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4《纪泰山铭》,第577页,《杨守敬集》第八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④ 《述书赋》卷下“玄宗”条。
    ⑤ 《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4《纪泰山铭》,第577页。
    ① 《宣和书谱》卷1《唐明皇》。
    ② 梁巘:《评书帖》,第9页。
    ③ 柯昌泗:《语石异同评》,第367页,中华书局1994年4月版。
    ④ 梁章钜:《退庵随笔》卷22《学字》,第575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12月版。
    ⑤ 《集古录》卷9《唐崔敬嗣碑》。
    ⑥ 张怀瓘:《书断》卷下《能品》,第214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① 《书小史》卷10《张庭珪》。
    ② 《书苑菁华》卷5《唐遗名字吕总续书评》。
    ③ 《宣和书谱》卷20《蓬莱观碑》。
    ④ 《述书赋》卷下“蔡有邻”条。
    ⑤ 《新唐书》卷122《韦抗传》,第633页。
    ⑥ 《书苑菁华》卷5《唐遗名字吕总续书评》。
    ① 潘自牧:《记纂渊海》卷82《字学部》。
    ② 王应麟:《小学绀珠》卷6《名臣类》。
    ③ 《书苑菁华》卷5《唐遗名字吕总续书评》。
    ④ 《述书赋》卷下“韩择木”条。
    ⑤ 《宣和书谱》卷2《韩择木》。
    ⑥ 《墨池编》卷3《续书断》。
    ⑦ 《述书赋》卷下“史惟则”条。
    ⑧ 《书苑菁华》卷5《唐遗名字吕总续书评》。
    ⑨ 赵崡:《石墨镌华》卷4《唐大智禅师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135《大智禅师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述书赋》卷下“史惟则”条。
    ① 《弇州四部稿》卷135《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
    ② 王澍:《虚舟题跋》,第648页,《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版。
    ③ 《杜诗详注》卷22《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第1924页。
    ④ 《东观余论》卷下《跋顾诫奢书吕肃公碑后》。
    ① 以上引文俱见韩秀弼:《朝散大夫陕府左司马翰林待诏武阳县男韩公墓志铭》,见陈根远《唐(韩秀实墓志>及其他》附墓志拓片(《文博》2010年第4期)。
    ① 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2。
    ① 武平一:《徐氏法书记》,第1204页,《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②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3《徐浩古迹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述书赋》卷下“吕向”条。
    ④ 《弇州四部稿》卷135《裴漼少林寺碑》。
    ⑤ 《石墨镌华》卷2《唐少林寺碑》。
    ⑥ 《书史会要》卷5《褚庭诲》。
    ⑦ 《述书赋》卷下“萧诚”条注。
    ① 《新唐书》卷160《徐浩传》,第674页。
    ② 《墨池编》卷3《续书断》。
    ③ 梁巘:《评书帖》,第9页。
    ① 稿本无“年七十一点画不能有加”十字,据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补。
    ② “四”,《积山先生遗集》作“三”。
    ③ “七十”,《积山先生遗集》作“古稀”。
    1.[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
    2.[清]倪涛:《六艺之一录》,上海图书馆藏清岳雪楼孔氏钞配本。
    3.[清]倪涛:《六艺之一录》,上海图书馆藏旧钞本。
    4.[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文澜阁四库全书本。
    6.洪业等:《六艺之一录目录附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7.[清]傅以渐等:《易经通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清]牛钮等:《日讲易经解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清]李光地等:《周易折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清]张尔岐:《周易说略》,嘉庆十年(1805)敬文堂刻本。
    11.[清]方以智:《周易时论合编》,顺治年间白华堂刻本。
    12.[清]王夫之:《周易内传》,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曾国荃刻《船山遗书》本。
    13.[清]孙奇逢:《读易大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清]刁包:《易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清]胡渭:《易图明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汉]郑玄、[唐]贾公彦:《周礼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宋]卫湜:《礼记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汉]许慎:《说文解字》,文渊阁四库全书。
    19.[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元]吾衍:《周秦刻石释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明]田艺衡:《大明同文集举要》,万历十年(1582)汪以成刻本。
    22.[汉]司马迁:《史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3.[汉]班固:《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4.[南朝梁]沈约:《宋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5.[唐]魏徵等:《隋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8.[元]脱脱等:《宋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9.[清]张廷玉等:《明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0.[清]赵尔巽等:《清史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1.[清]佚名:《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
    32.[明]费宏等:《明武宗实录》,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
    33.[明]张居正等:《明世宗实录》,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
    34.[清]贾桢等:《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
    35.[清]雍正:《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清]雍正:《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版。
    38.[唐]张九龄等:《唐六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宋]王溥:《唐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
    42.[清]朱彝尊等:《日下旧闻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清]李卫等:《雍正浙江通志》,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版
    44.[清]延丰等:《重修两浙盐法志》,清同治年间刻本。
    45.[清]吕燕昭等:《嘉庆江宁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一册。
    46.[清]李榕等:《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一九九号。
    47.[宋]谈錀:《嘉泰吴兴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明]董斯张:《吴兴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清]成瓘等:《道光济南府志》,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50.[明]王鏊:《姑苏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清]冯桂芬等:《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七至十册。
    52.[明]吴道迩等:《万历襄阳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二一一至二一二册。
    53.[清]舒其绅等:《乾隆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54.[清]王昶等:《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嘉庆七年(1802)刻本。
    55.[清]许传霈等:《海宁州志稿》,《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六二号。
    56.[清]袁泳锡等:《同治连州志》,同治十年(1871)刻本。
    57.[清]陆心源等:《同治归安县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
    58.[清]唐煦春等:《光绪上虞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六三号。
    59.[清]张鸣铎等:《乾隆淄川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六册。
    60.[清]牛昶熙等:《光绪丰润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一五○号。
    61.[清]章泰等:《康熙盩匡县志》,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
    62.[清]俞樾等:《光绪川沙厅志》,光绪五年(1779)刻本。
    63.[民国]罗柏麓等:《遂安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64.[清]傅王露等:《西湖志》,光绪四年(1878)浙江书局刻本。
    65.[清]倪璠:《神州古史考》,光绪十五年(1889)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本。
    66.[清]杨国佐:《忠武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一二二至一二三册。
    67.[清]崇实:《惕盒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一六四册。
    68.[民国]陈定祥:《清黄陶楼先生彭年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4月版。
    69.[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8月版。
    70.[清]钱林:《文献征存录》,咸丰八年(1858)有嘉树轩刻本。
    71.[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72.[清]钱仪吉等:《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1988年4月版。
    73.[清]杭世骏:《词科掌录》,乾隆年间道古堂刻本。
    74.[清]李富孙:《鹤征后录》,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75.[清]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76.[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道光二十二年(1842)序刻本。
    77.[清]陶梁:《国朝畿辅诗传》,道光十九年(1839)红豆树馆刻本.
    78.[清]叶衍兰、[民国]叶恭绰:《清代学者象传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5月版。
    79.[清]黄士殉:《北隅掌录》,道光二十五年(1845)汪氏振绮堂刻本。
    80.[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光绪五年(1879)刻本。
    81.[清]丁丙:《武林坊巷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82.[清]丁申:《武林藏书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嘉惠堂刊本。
    83.[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丛书集成初编》本。
    84.[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
    85.[清]梁章钜:《枢垣记略》,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
    86.[清]法式善等:《清秘述闻三种》,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
    87.[清]吴庆坻:《蕉廊脞录》,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
    88.[清]朱彭寿:《旧典备征》,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
    89.[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90.[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1.[清]嵇璜等:《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2.[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清]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4.[清]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
    95.[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九二七册。
    96.[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九二一册。
    97.[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98.[唐]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
    99.[民国]赵长钦等:《镇龙赵氏宗谱》,民国十九年(1930)文杏堂木活字本。
    100.[宋]欧阳修:《集古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宋]欧阳棐:《集古录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2.[宋]王俅:《啸堂集古录》,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
    103.[宋]王黼:《宣和博古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4.[宋]赵明诚:《金石录》,乾隆二十七年(1762)雅雨堂刻本。
    105.[宋]洪适:《隶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6.[宋]洪适:《隶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7.[宋]陈思:《宝刻丛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8.[宋]王象之:《舆地碑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9.[宋]佚名:《宝刻类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0.[明]都穆:《金薤琳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1.[明]赵崡:《石墨镌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2.[明]郭宗昌:《金石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3.[明]王弘撰:《砥斋题跋》,商务印书馆影印清咸丰本。
    114.[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石刻史料新编》第十二册。
    115.[清]顾炎武:《求古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6.[清]曹溶:《古林金石表》,《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二十册。
    117.[清]叶奕苞:《金石录补》,《石刻史料新编》第十二册。
    118.[清]林侗:《来斋金石文考略》,《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八册。
    119.[清]李光暎:《金石文考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0.[清]王蓍:《天发神谶碑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二七八册。
    121.[清]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雍正八年(1730)天都秋水藕花居刻本。
    122.[清]丁敬:《武林金石记》,《历代碑志丛书》第二十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23.[清]王昶:《金石萃编》,嘉庆十年(1805)刻本。
    124.[清]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民国四年(1915)适园丛书本。
    125.[清]叶昌炽:《语石》,宣统元年(1909)刻本。
    126.[清]柯昌泗:《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4月版。
    127.[汉]扬雄、[清]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3月版。
    128.[明]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清光绪年间刻本。
    129.[清]顾炎武:《日知录》,岳麓书社1994年5月版。
    130.[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版。
    131.[明]王弘撰:《山志》,中华书局1999年9月版。
    132.[清]王士祯:《居易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3.[清]赵昱:《春草园小记》,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第五七册。
    134.[清]汪惟宪:《寒灯絮语》,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第六○册。
    135.[清]汪惟宪:《积山杂记》,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第二五七册。
    136.[清]蒋光煦:《东湖丛记》,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第九三册。
    137.[清]梁章钜:《退庵随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12月版。
    138.[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2月版。
    139.[唐]张怀瓘:《书断》,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40.[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2.[宋]朱长文:《墨池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3.[宋]米芾:《续书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4.[宋]佚名:《宣和书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5.[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6.[宋]董逌:《广川书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7.[宋]陈思:《书小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8.[宋]陈思:《书苑菁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9.[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0.[明]曹昭:《格古要论》,金城出版社2012年7月版。
    151.[明]王世贞:《古今法书苑》,日本早稻田大学下村文库藏抄本,
    152.[明]王世贞:《古今法书苑》,《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15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国书店1983年3月版。
    154.[明]张丑:《清河书画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5.[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6.[清]张在辛:《隶法琐言》,《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八九册。
    157.[清]孙岳颁等:《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8.[清]张照等:《石渠宝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9.[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60.[宋]潘自牧:《记纂渊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1.[宋]王应麟:《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2.[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3.[清]沈粹芬等《清文汇》,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
    164.[民国]徐世昌等:《清诗汇》,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
    165.[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版。
    166.[清]阮元:《两浙輶轩录》,嘉庆八年(1803)刻本。
    167.[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168.[清]吴颢、吴振械:《国朝杭郡诗辑》,同治十三年(1874)丁氏刻本。
    169.[清]吴振械:《国朝杭郡诗续辑》,同治十三年(1874)丁氏刻本。
    170.[清]丁申、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同治十三年(1874)丁氏刻本。
    171.[清]沈嘉辙等:《南宋杂事诗》,乾隆三十二年(1767)小山堂刊本。
    172.[清]鄂敏等:《西湖修禊诗》,光绪五年(1879)泉唐丁氏刻本。
    173.[北周]庾信、[清]倪璠:《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174.[唐]杜甫、[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175.[唐]独孤及:《昆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6.[唐]颜真卿:《颜鲁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7.[唐]元结:《次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8.[宋]梅尧臣:《宛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9.[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180.[宋]黄庭坚:《山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1.[宋]李弥逊:《筠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2.[明]刘基:《诚意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3.[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84.[明]顾磷:《息园存稿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5.[明]顾磷:《凭几集续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6.[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7.[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4年8月版。
    188.[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
    189.[清]傅山:《霜红龛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一三九五册。
    190.[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191.[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92.[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193.[清]曹溶:《静惕堂诗集》,雍正三年(1725)李维钧刻本。
    194.[清]曹溶:《倦圃曹先生尺牍》,清刻本。
    195.[清]徐倬:《修吉堂文稿》,康熙年间刻、乾隆四年(1739)续刻本。
    196.[清]阎若璩:《潜丘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7.[清]宋荦:《西陂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清]沈德潜:《归愚文钞》,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199.[清]丁丙:《西泠五布衣遗著》,光绪六年(1880)补刻本。
    200.[清]丁敬:《砚林诗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一○五册。
    201.[清]丁敬:《砚林集拾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一○五册。
    202.[清]丁敬:《砚林集续拾遗》,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七年(1918)《书画名人小集》本。
    203.[清]丁敬:《龙泓馆诗集》,同治八年(1869)劬学斋刻本。
    204.[清]周京《无悔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七七册。
    205.[清]厉鹗:《樊榭山房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06.[清]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光绪十四年(1888)钱塘汪氏振绮堂补刻乾隆本。
    207.[清]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08.[清]吴焯:《药园诗稿》,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209.[清]吴焯:《渚陆鸿飞集》,民国十三年(1924)吴用威刻本。
    210.[清]赵昱:《爱日堂吟稿》,乾隆年间刻本。
    211.[清]赵一清:《东潜文稿》,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212.[清]梁文濂:《桐乳斋诗集》,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213.[清]梁启心:《南香草堂诗集》,乾隆年间刻本。
    214.[清]梁诗正:《矢音集》,乾隆年间刻本。
    215.[清]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嘉庆二十二年(1817)陆贞一刻本。
    216.[清]倪国琏:《春及堂诗集》,乾隆年间刻本。
    217.[清]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乾隆三十八年(1773)汪新刻本。
    218.[清]汪师韩:《上湖分类文编》,乾隆年间刻本。
    219.[清]汪师韩:《上湖纪岁诗编》,光绪十二年(1886)钱塘汪氏重刻本。
    220.[清]金虞:《小树轩诗集》,乾隆五十四年(1789)今雨堂刻本。
    221.[清]金志章:《江声草堂诗集》,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222.[清]金牲:《静廉斋诗集》,嘉庆二十五年(1820)姚祖恩刻本。
    223.[清]金农:《冬心先生集》,雍正十一年(1733)广陵般若庵刻本。
    224.[清]金农:《冬心先生续集》、《补遗》、《续补遗》、《冬心先生三体诗》、《冬心先生甲戌近诗》,清平江贝氏千墨庵钞本。
    225.[清]符曾:《春凫小稿》,乾隆年间刻本。
    226.[清]翟灏:《无不宜斋未定稿》,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227.[清]鲁曾煜:《秋塍文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二七○册。
    228.[清]汪启淑:《初葊诗存》,乾隆年间刻本。
    229.[清]汪沆:《槐塘诗稿》,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230.[清]沈心:《孤石山房诗集》,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231.[清]陈兆崙:《紫竹山房集》,嘉庆年间刻本。
    232.[清]彭绍升:《二林居集》,《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六一册。
    233.[清]盛百二:《柚堂四种》,乾隆五十七年(1792)宝纶堂刻本。
    234.[清]朱硅:《知足斋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二五一一至二五一二册。
    235.[清]丁传:《鲁斋述得》,《丛书集成初编》第三五二册。
    236.[清]杨守敬:《杨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37.[清]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2月版。
    238.[清]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
    239.[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凤凰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40.[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41.[清]徐釚:《词苑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月版。
    242.[民国]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243.[民国]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
    244.[民国]靳德俊:《史记释例》,商务印书馆1934年4月版。
    245.[民国]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246.[民国]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47.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248.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49.严宝善:《贩书经眼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50.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
    251.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52.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3月版。
    253.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8月版。
    254.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55.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56.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代缙绅录集成》,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57.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
    258.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59.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索引》,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1月版。
    260.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凤凰出版社2010年1月版。
    261.李正宇:《敦煌学导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62.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岳麓书社2004年8月版。
    263.李希泌:《曲石精庐藏唐墓志》,齐鲁书社1986年5月版。
    264.景爱:《皇裔沉浮:北京的完颜氏》,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65.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66.祝遂之师:《中国篆刻通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267.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版。
    268.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69.张光宾:《中华书法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
    270.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71.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年8月版。
    272.龚鹏程:《书艺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73.王宏生:《北宋书学文献考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
    274.白谦慎:《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2006年3月版。
    275.薛龙春:《郑簋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76.杏林:《中国法帖史》,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
    277.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荣宝斋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278.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279.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80.方小壮:《浙派宗师——丁敬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281.郑幸:《丁敬研究》,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82.郑璐:《明郭宗昌及其(金石史>研究——兼论“关中金石圈”的形成及影响》,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