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近代中日关系是从1871年两国签订《友好条规》开始的。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直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仍然有“隔十重雾”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中国人深受天朝上国和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以来,东亚各国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状态。近代中日关系是从1871年两国签订《友好条规》开始的,但日本已表现出极强的侵略野心。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台湾的战役。从此,对日关系开始成为开始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态度亦成为影响中国政府决策层对日决策考量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874年至1915年这段时期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国思想界和政界大致经历了一个“轻日”到“师日”,再由“师日”到“仇日”的复杂过程。不过也有一部分政要存在着“联日”和“防日”的思考。
     1915年至1937年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暴露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使得中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邻邦——日本。此后,尽管日本不断地变换侵略中国的手段和策略,但“二十一条”的阴霾在中国人心目中总是无法抹去,无论是中国知识界,还是政府中的政派、政要基本上对日本持防范和警惕态度。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除段祺瑞政府执行过短暂的亲日政策外,袁世凯集团和直系军阀在态度上仇视日本,在实践上是反日的。“二十一条”交涉过程中明显地展现出袁世凯集团的仇日、反日态度。至于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吴佩孚等在“参战问题”、中日军事协定问题及中日山东问题等所表现出的反日态度,不仅是因为直系在利益上与日本支持的皖系和奉系严重对立,而且还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思想的成分存在。即使是张作霖奉系军阀,它虽然是依靠日本的扶持起家的,对其持温和态度,但又无时不防范着它的侵略。对国民党而言,孙中山和蒋介石等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也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孙中山在其革命过程中,虽然总是在苦苦寻求日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对日本的侵略缺乏警惕,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一方面希望得到日本的帮助,一方面又不敢过分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对日本的态度无不体现这种矛盾。在南京国民政府期间,以1928年的“济南惨案”为起点到1935年“华北事变”期间,国民党决策者以日本为假想敌国,在军事和外交战略上主要取守势,以“防日”为主旨;从“华北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则采取了相对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准备“抗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自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围绕对日政策展开的。其中心内容是:中国政府应依据什么原则,以何种方式,采用何种政策、策略和外交手段,防范和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
     近代中国政派、政要的对日态度必然要反映到他们的对日决策和政策上,而他们的态度自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政府对日决策的因素多种多样,从外部来讲,有国际形势、对外关系的现状及历史状况等:从内部来看:阶级与集团利益、党派斗争与政治斗争、公众舆论、决策者的状况等。研究对外政策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及其综合作用的效果,从而阐述国家外交活动展开的决策背景和真实动机。从总体而言,影响中国政府对日决策的主要因素有三,即中国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国内部的政治分裂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欧美列强及苏俄(苏联)对远东局势的影响。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不仅中国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且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集团以及各政治派别重新调整自己的态度,酝酿着新的分化、组合,欧美列强及苏联对华政策逐渐由消极趋向积极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对日态度及对日政策。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ent back to ancient times,with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but moder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egan in 1871,when the two countries signed friendly regulations. Although the two countries are neighbors,which was called narrow strip of water,the modern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Japan still had a feeling of every ten heavy fog.This is mainly because,on the one hand,by celestial on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barriar of concept,which regard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nations,on the other hand,because since the invasion of capitalism in the West,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were basically in a state of self-isolation. Access to modern times,China and Japan have become the target of aggression and oppression by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Thus their respective long-closed state were broken,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egan to increase,and thus the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Japan increased.Before the trend of western Learning,Japan and the Qing government showed a different attitude.Japan followed the general trend of world development,Mingzhi Restoration,quickly embarked on the capitalist road of development.In 1871,Japan estabished foreign relation with Qing government signing the Sino-Japanese friendly regulations by using peaceful way.but Japan has demonstrated highly aggressive ambition.In 1874,Japan launched a campaign to invade Taiwan,so relation with Japa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during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modern times,which greatly affected attitude by China's government,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ayer, when they made foreign decisions.so Japan became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during their decision-making.From 1874 to 1915 period Japan launched Sino-Japanese War and Russo-Japanese War,during which China circle and politicians in general experienced realization from igorance of Japan to admiration of Japan,then from admiration of Japan to revenge of Japan. However,there were a part of political leaders who they had the thought of Union of Japan and anti-Japan.
     Period from 1915 to 1937 is a turn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In 1915,Japan put forward 21 requirements and forced China to accept it,which exposed Japan ambitions to dominate China,and made Chinese people had to re-examine their own neighbor-Japan. Since then.Despite Japan continued to transform the means and strategies of invasion of China,the haze of 21 requirements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can not always be erased, regardless of China's intellectual or political faction in government,they basically held the attitude of prevention and vigilance to Japan.In the reign of the Northern Government,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Government Duan carried out short-term pro-Japanese policy,the warlord Yuan Shikai Group showed attitude of hostility to Japan and anti-Japanese in practice.It was clearly show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negotiation of 21 requirements between Yuan Shikai Group and Japan.As the immediate leader Feng Guo-Zhang and Wu Pei-Fu of warlords,they showed their anti-Japanese attitude during the events such as war problem that China should join in the First World War or not and Sino-Japanese Military Agreement,etc.Wu Pei-Fu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confrontation in term of Shandong problem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immediate benefits with Wan warlord and Feng warlord who were supported by Japan in support of between the,but also the thought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composition of the existence.Although Zhang Zuo-lin,the lead of Feng warlord,relied on the support of Japan and showed its moderate attitude,it tried to prevent its aggression all the time. the Sun Yat-sen and Chiang Kai-shek,leaders of The KMT,also ha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mbition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to China.Sun Yat-sen's,although he always struggled to seek Japan's support to the Chinese revolution,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he lacked any awareness of Japan's aggression.The key problem lies in the fact that,on the one hand,he wanted Japan's help,he dare not condemn Japan's aggression.against China too much,so all of his attitude to Japan embodies the contradiction.During the period of Nationalist government,from Jinan Massacre in 1928 to the North China Incident in 1935,policy makers of the KMT regarded Japan as the imaginary country,so they made defensive preparations in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strategy mainly in order to defend against Japan as their keynote;from the North China Incident to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in1937,they took a relatively pro-active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spiritual preparation. To a large extent,since 1915 Japan proposed 21 requirements to China,until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1937,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fact focused on Japan.Its central elements lie in what principl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base on,and in what manner,what policies, diplomatic means and strategies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o prevent and stop the pace of Japan's aggression.
     The attitude to Japan of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faction leaders on the day is bound to be reflected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and policy towards Japan.But their attitude naturally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nd constraints,which affect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Factors from the outside were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the status and history of foreign relations position;The ones from the internal point of view were the working class and corporate interests,partisan struggle and political struggle,public opinion,policy-makers conditions.Research on foreign policy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effect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which carried out diplomatic activities on the country's decision-making background and true motives. Overall,three major factors impac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namely,Chinese nationalism vigorous development,China's internal political divisions and factions within the ruling class struggle,and the European powers and the Soviet Union(USSR) on the situation in the Far East impact.But one thing needed to be noted is that since the Mukden Incident,with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to deepen,not onl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m,China all strata of society,various groups and various political factions re-adjust their own attitudes,brewing a new division and composition.And furthermore the Soviet Union,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hina gradually became positive from negative,which greatly affect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Japan and its policy to Japan.
引文
[1]蒋梦麟著:《西潮与新潮》,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2]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1]刘彦著:《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年,第116页。
    [2]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6年,第338页。
    [1]彭明:《北洋军阀(研究提纲)》,《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
    [2]苏全有、景东升:《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
    [3]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裴长洪:《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庄鸿铸:《试论段祺瑞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勾结》,《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4]李鹏飞:《论段祺瑞的对日外交思想》,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未刊。
    [5]孙思白:《论军阀史研究及相关的几个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6]常城著:《张作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潘喜廷:《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学术与探索》1980年第2期。
    [8]王冠鸿:《张作霖对日外交述评》,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未刊,2004年。
    [9]常城著:《张作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俞辛焞著:《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
    [1]杨木武:《论七·七事变前蒋介石的日本观和抗战观》,《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徐畅:《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再探讨》,《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
    [3]赵英兰等:《论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外交观》,《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4]余子道:《敌乎?友乎?三十年代关于中日关系的一场争论》,《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
    [5]吴景平:《论宋子文的对日强硬态度(1931-1933)》,《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6]杨晨:《何应钦与华北交涉》,《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杨天石:《黄郛与塘沽协定善后交涉》,载张海鹏主编《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32-133页。
    [7]陈红民:《“抗口反蒋”与“联日制蒋”--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2002年第3期;邓正兵:《论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1931-1936),《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
    [1]徐剑雄:《毛泽东的日本观初探》,《党史文苑》2004年第2期。
    [2]张神根:《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分析与思考》,《史学月刊》1993年第3期。
    [3]王秀华:《张作霖与“二十一条”交涉》,《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4期;王海晨:《张作霖与“二十一条”交涉》,《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4]车维汉:《张作霖与郑家屯事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5]俞辛焞:《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南开学报》1984年第2期。
    [6]杜连庆:《东北易帜:南北妥协与对日战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赵修磊:《“济案”前夕日本出兵山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策》,《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2]臧运祜:《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谢国兴:《黄郛与济案交涉》,见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7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4]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鹿锡俊:《济南惨案前后蒋介石的对日交涉》,《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5]吴天威:《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6]金以林:《论长城抗战》,《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7]杨天石:《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编《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马良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1]申小云:《“济案”--“九·一八”前日本挑战华会体系试探》,《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田克深:《“济南惨案”述评》,《石油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3]罗志田:《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4]彭敦文:《简论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外交政策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5]李嘉谷:《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调整》,《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6]鹿锡俊:《蒋介石的中日苏关系观与“制俄攘日”构想》,《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1页。
    [2]耶·如·马科夫主编:《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245页。
    [1]耶·如·马科夫著:《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245页。
    [2]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东京,1978年,第251-252页。
    [3]米庆余编著:《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5页。
    [4]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4-345页。
    [5]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汇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6]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9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
    [8]李毓澍著:《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编印,第235页。
    [1]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00页。
    [2]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9页。
    [3]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6页。
    [4]沈云龙主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188页。
    [5]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
    [6]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
    [7]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页。
    [8]《一战争期间日本对华外交》,见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8-89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22页。
    [2]章伯锋著:《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页。
    [3]沈云龙主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25页。
    [4]段云章编著:《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3页。
    [1]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页。
    [1]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39页。
    [2]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3页。
    [3]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2页。
    [4]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2页。
    [1]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98页。
    [2]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98页。
    [3]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99-100页。
    [4]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3页。
    [5]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1页。
    [6]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1页。
    [7]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3页。
    [8]李毓澍著:《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编印,第217-218页。
    [9]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4页。
    [1]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89页。
    [2]沈云龙著:《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52页。
    [3]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二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803页。
    [4]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4页。
    [5]冷:《多类是》,《申报》,1915年3月21日,第1张第2版。
    [6]《各方面对于中日交涉之近情》,《申报》1915年4月29日,第1张第2版。
    [7]《政府有两派之主张》,《盛京时报》1915年3月27日,见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1]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8-83页。
    [2]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91页。
    [3]沈云龙著:《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52页。
    [4]沈云龙著:《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54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9-510页。
    [2]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二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822页。
    [3]沈云龙主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57页。
    [4]《近代史资料》198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88-189页。
    [1]沈云龙主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64-265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22-123页。
    [3]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01页。
    [1]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97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24-125页。
    [3]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2页。
    [4]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5页。
    [5]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0页。
    [6]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1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24-125页。
    [8]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93年,第202页。
    [9]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59页。
    [10]段云章编著:《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2页。
    [1]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04页。
    [2]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3]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汇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2页。
    [4]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93年,第347页。
    [5]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12页。
    [6]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8-59页。
    [7]王立新著:《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3页。
    [8]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1页。
    [1]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8-59页。
    [2]见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3][美]韩德著,项立岭等译:《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美国与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
    [4]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3、102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1页。
    [2]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383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24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24页。
    [5]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6页。
    [6]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12页。
    [7]沈云龙主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292页。
    [8]骆惠敏著、刘桂梁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148页。
    [9]沈云龙主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221页。
    [1]袁保龄:《阁学公集》,书札卷4,第1页。
    [2]袁世凯:《朝鲜大局论》,《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3]《致总署电》,《李鸿章全集》电稿卷16,第6页。
    [4]孔祥吉:《袁世凯上翁同和说帖论述》,《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5]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编:《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67页。
    [6]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32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33页。
    [2]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6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2-573页。
    [2]陈廷湘:《民众情绪变化与抗议二十一条运动》,《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32卷,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第100页。
    [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32卷,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第102页。
    [5]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32卷,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第102页。
    [6]俞辛焞著:《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3页。
    [7]段云章编著:《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7页。
    [8]梁义群:《袁世凯与日本》,《历史教学》1991年第7期。
    [1]陈锡祺编著:《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91年,第939-940页。
    [2]段云章编著:《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8页。
    [3]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3页。
    [4]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75页。
    [5]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74-175页。
    [6]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75-176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0页。
    [2]陈锡祺编著:《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91年,第939-940页。
    [3]段云章编著:《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6页。
    [4]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0页。
    [5]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汇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3、264、265、273页。
    [6]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2页。
    [7]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4页。
    [8]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7页。
    [9]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汇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1]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汇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0、261页。
    [2]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0页。
    [3]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1页。
    [4]冯国璋为袁世凯的心腹,因此日本认为冯氏此举为袁所授意,对此,加藤还特别向陆宗舆表示,煽动各省通电是袁经常使用的手段,对日本无足轻重,希望不要以此作为拒绝日本要求的借口。但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出自冯国璋等人的自发行为。
    [5]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汇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4页。
    [6]《专电》,《申报》1915年5月22日,第1张第2版。
    [7]《东方杂志》第12卷第6号,1915年6月10日,第16页。
    [1]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5页。
    [2]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8页。
    [3]耶·如·马科夫著:《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253页。
    [4]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6页。
    [5]《袁世凯的外交策略--以中日二十一交涉为中心》,见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6]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74页。
    [7]1915年5月20日《时报》第7-8版:《教育杂志》7卷6期,1915年6月,第41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4页。
    [2]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58-259页。
    [3]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4]蒋梦麟著:《西潮与新潮》,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1]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2]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3]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6页。
    [4]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06页。
    [1]《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46号,第188页。
    [2]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2页。
    [3]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710-715页。
    [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85页。
    [5]章伯锋著:《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2页。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东京,1978年,第299页。
    [2]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33页。
    [3]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34页。
    [4]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5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6-617页。
    [2]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9-620页。
    [3]许田:《对德奥参战》,《近代史资料》总2号,第62页。
    [4]章伯锋著:《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1]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9-620页。
    [2]章宗祥:《东京之三年》,《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1期,中华书局,第6页。
    [3]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124-125页。
    [4]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1-502页。
    [5]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80、236、240页。
    [1]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2]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3]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东京,1978年,第437页。
    [4]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东京,1978年,第437-438页。
    [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83页。
    [1]《中华民国局外中立条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88页。
    [2]许田(张国淦):《对德奥宣战》,《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2期,第51页。
    [3]沈云龙编著:《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196页。
    [4]沈云龙编著:《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196页。
    [5]沈云龙编著:《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288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92-393页。
    [6]沈云龙主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289-290页。
    [1]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05页。
    [2]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35-436页。
    [3]《梁启超致张勋函》1917年2月11日,《张勋藏札》,《近代史资料》总35号,第21页。
    [1]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54页。
    [2]《吴德振请与联合国订立有利条件筹备对德绝交宣战呈》1917年2月,《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北洋军阀史料》黎元洪卷,第8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7-49页。
    [3]金光耀等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4]《蒋方震等反对参战呈》1917年2月,《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北洋军阀史料》黎元洪卷,第8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1-64页。
    [5]章宗祥:《在东京之三年》,《近代史资料》总38号,第24页。
    [1]章宗祥:《在东京之三年》,《近代史资料》总38号,第26页。
    [2]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54-55页。
    [3]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06页。
    [4]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06页。
    [5]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06页。
    [6]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27-428页。
    [7]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专集第8册,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第73页。
    [8]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27-428页。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35卷,台湾中华书局,1960年,第6页。
    [2]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05页。
    [3]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124-125页。
    [4]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75页。
    [6]许田(张国淦):《对德奥宣战》,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2期,第66页。
    [7]《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87页。
    [8]《民国日报》1917年3月13日
    [1]章伯锋著:《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0页。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79页。
    [3]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59页。
    [4]《冯国璋致禁卫军铣电》1917年4月16日,《近代史资料》总40号,中华书局,1979年第3期,第66页。
    [5]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151页。
    [6]《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90页。
    [7]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180页。
    [1]金光耀等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2]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710-711页。
    [3]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713页。
    [4]北京博物馆编:《郑孝胥丙丁日记》。
    [5]《张勋与佃信夫》,《近代史资料》总第3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6]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24-327页。
    [1]北京政府外交部编:《外交文牍-参战案》,1921年,第6页。
    [2]《北京特别通信》,《申报》1917年11月23日,第3版。
    [3]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751-752页。
    [4]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七年,第2册(上)卷,东京原书房,1969年,第43页。
    [5]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七年,第2册(上)卷,东京原书房,1969年,第268-269页。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七年,第2册(上)卷,东京原书房,1969年,第271-272页。
    [2]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七卷,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43页。
    [3]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4]《民国日报》1917年11月15日。
    [5]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120-121页。
    [6]章伯锋著:《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6-187页。
    [7]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徐树铮电镐》,中华书局,1962年,第11页。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七年,第2册(上)卷,东京原书房,1969年,第995-996页。
    [2]黄尊严著:《日本与山东问题》,齐鲁书社,2004年,第98页。
    [3]黄尊严著:《日本与山东问题》,齐鲁书社,2004年,第103页。
    [4]《总统在外交委员会之演说》,《晨报》1918年12月20日。
    [1]章君谷著:《吴佩孚传》(上),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76页。
    [2]《陈远光力争青岛电》,《申报》1919年5月27日。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51-354页。
    [4]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467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7-508页。
    [1]《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反对梁士诒内阁允日使要求借日款赎回胶济路的通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9页。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48页。
    [3]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713页。
    [4]西原龟三:《西原借款回忆》,《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1期,中华书局,1962年,第137页。
    [5]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723页。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七年,第2册(上)卷,东京原书房,1969年,第991-993页。
    [2]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四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78页。
    [3]章君谷著:《吴佩孚传》(下),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489页。
    [4]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三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107页。
    [5]俞辛焞著:《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参见《中日关系史论集》第二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4页。
    [6]俞辛焞:《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参见《中日关系史论集》第二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5页。
    [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2]《近代史资料》第46号,198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88页。
    [3]来新夏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1页。
    [1]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48-449页。
    [2]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7页。
    [3]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3页。
    [1]故宫博物院编:《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51,1932年,第5页。
    [2]黄尊严著:《日本与山东问题》(1914-1923),齐鲁书社,2004年,第7-8页。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7页。
    [1]《蒋总司令复职告全党同志及全国同胞书》,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11页。
    [2]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90页。
    [3]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0页。
    [4]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1页。
    [5]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24页。
    [1]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24页。
    [2]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24页。
    [3]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4页。
    [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9-140页。
    [1]“孙中山1922年在广州对国民党同志的训话”,转见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8页。
    [2]蒋介石:《政治党务报告》,1926年8月25日,转见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9页。
    [3]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9页。
    [4]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0页。
    [1]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0页。
    [2]《蒋总司令告日本民众书》,《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08页。
    [3]关捷主编:《近代中日关系丛书之四--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04页。
    [4]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474页。
    [5]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6]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6-477页。
    [1]《蒋总司令致张群告以济南日军情况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25页。
    [2]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0页。
    [3]《蒋总司令对日本新闻记者之谈话》,《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12页。
    [4]“黄郛论外交政策”,《晨报》1928年3月11日2版,转见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46页。
    [5]《蒋总司令告友邦人士书》,《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14-115页。
    [6]《蒋介石声明尽量保护外侨》,《晨报》1928年4月21日,第2版。
    [7]黄沈亦云:《济案交涉》,蒋永敬编《济南五三惨案》,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第252-253页。
    [1]《蒋总司令令各军对日本勿使冲突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24页。
    [2]《蒋总司令致朱培德总指挥等令我军勿破坏胶济铁路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24-125页。
    [3]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35页。
    [4]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47页。
    [5]黄郛:《致蒋介石电》,1928年4月27日,黄郛档,转见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6]沈亦云:《亦云回忆》(上),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第361-362页。
    [7]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36页。
    [8]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36页。
    [9]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34-335页。
    [1]张群著:《我与日本七十年》,中日关系研究会发行,1981年,第40页。
    [2]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90-491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
    [4]《誓雪五三国耻》,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3627页。
    [5]《誓雪五三国耻》,《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78-179页。
    [6]济南惨案外交后援会:《济南惨案纪实》,蒋永敬编:《济南五三惨案》,台湾正中书局,1978年,第179页。
    [1]左双文等:《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2]《誓雪五三国耻》,《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82页。
    [3]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4页。
    [4]冯玉祥著:《我的生活》(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1页。
    [5]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6]《国民政府谭延闿主席、张人杰委员、蔡元培委员自南京致蒋总司令告以中央对济案方针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27页。
    [7]冯玉祥著:《我的生活》(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1页。
    [8]崔士杰:《“济案”前后之外交风云》,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南五三惨案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1]《誓雪五三国耻》,《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78-179页。
    [2]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4页。
    [3]左双文等:《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4]《誓雪五三国耻》,《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84页。
    [5]《中央委员会对济南日兵的愤慨》,《中央日报》1928年5月7日,第2张第2面。
    [6]张群著:《我与日本七十年》,中日关系研究会发行,1981年,第42页。
    [7]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42页。
    [1]《国民党中常会制订“五三”惨案应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2]《阎锡山总司令来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43页。
    [3]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54-255页。
    [4]《冯阎两总司令的要电:服从中央命令团结奋斗,追随蒋总司令继续北伐》,《中央日报》1928年5月20日,第1张第3面。
    [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编第30辑299册,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10页。
    [6]《汪精卫对中央的建议》,《中央日报》1928年5月21日,第2面。
    [7]《陈布雷回忆录》,见章伯锋统编《内忧外患中的蒋家王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1]左双文等:《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2]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44页。
    [3]《蒋总司令致谭延闿主席请以外交方法解决济案电二件》,《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45页。
    [4]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53页。
    [5]《外交部长黄郛为日本出兵山东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重抗议照会》,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20页。
    [1]《参谋总长何应钦报告党部开紧急会议讨论日本出兵事自南京呈蒋总司令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18-119页。
    [2]《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日本出兵山东事致全体党员训令》,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3544页。
    [3]《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为日本出兵山东告世界民众书》,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23页。
    [4]《国民党中常会议定反对日本出兵宣传大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
    [5]《国民党中常会议定反对日本出兵宣传大纲》,《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7-258页。
    [1]《国民党中常会议订“五三”惨案宣传方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7-269页。
    [2]《国民党中常会议定之“五三”惨案标语》,《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9-270页。
    [3]《日侨死伤之事实如何》,天津《大公报》1928年5月7日,第2版。
    [1]《国民党中常会议订“五三”惨案应付》,《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2页。
    [2]《中国国民党为日军在山东暴行告友邦民众书》,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31页。
    [3]《国民政府主席为日军在济南启衅通告国际联盟会要求国联调查公断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40-141页。
    [4]《国民政府主席为日军侵略山东致美国总统柯立芝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44-145页。
    [5]《致电国际联盟》,《民国日报》1928年5月17日,第2张第1版。
    [6]《夏奇峰向国际联盟提出之抗议书》,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3619-3620页。
    [1]《国闻周报》:《济南中日军冲突之面面观(二)》;蒋永敬:《济南五三惨案》,台湾正中书局,第129页。
    [2]《在法交涉山东事件之经过及其他》,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3650页。
    [3]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42页。
    [4]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45页。
    [5]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44页。
    [6]裴京汉:《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对策》,《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周兵:《1928-1929年的反日会》,《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2]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上),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348页。
    [3]《山东事件外报之偏见》,《晨报》1928年5月7日,第2版。
    [4]《英报注意山东事件,同情出兵不满侵略》,《晨报》1928年5月9日,第3版。
    [1]《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23号。
    [2]《济案引起全世界公愤,美报劝政府出面干涉》,《晨报》1928年5月14日,第3版。
    [3]《国闻周报》:《济南中日军冲突之面面观(二)》;蒋永敬:《济南五三惨案》,台湾正中书局,1978年,第142页。
    [4]《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10号,第51页。
    [5]《国民党中常会议定对于日本出兵山东事件之应付方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
    [6]《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为日本出兵山东告日本民众书》,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22页。
    [7]古屋奎二著、木吉雨等译:《蒋介石秘录》(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79页。
    [8]《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10号,第53页。
    [9]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7页。
    [1]《胡汉民、孙科、伍朝枢自巴黎致谭延闿主席等陈述济案意见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47页。
    [2]《汪精卫电请中央领导国民政府誓死奋争》,《中央日报》1928年5月13日,第3面。
    [3]《汪精卫对中央的建议》,《中央日报》1928年5月21日,第1张第1面。
    [4]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93,第189页。
    [5]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上海书店,2003年,第103页。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53页。
    [2]章伯锋:《北洋军阀》,第五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560页。
    [3]章伯锋:《北洋军阀》,第五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561页。
    [4]章伯锋:《北洋军阀》,第五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561-562页。
    [1]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8页。
    [2]章伯锋:《北洋军阀》,第五卷,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563-564页。
    [3]《济南中日军冲突案面面观(一)》,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2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总第4471页。
    [4]《北京之息战空气》,《申报》1928年5月12日,第2张。
    [5]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6]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0页。
    [1]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2]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12页。
    [3]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12页。
    [4]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12页。
    [5]《北方表示息兵之先声》,《大公报》1928年5月10日,第2版。
    [6]《北方表示息兵之先声》,《大公报》1928年5月10日,第2版。
    [7]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75页。
    [8]《日本对华新声明》,《大公报》1928年5月19日,第2版。
    [9]《张作霖出京详报》,《大公报》1928年6月3日,第2版。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上),东京,1978年,第524-525页。
    [2]罗靖寰:《我所知道的张作霖对日外交》,《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3]曹德宣:《我所知道的张作霖》,台湾传记文学,第五卷6期和六卷1期。
    [1]周大文:《张作霖皇姑屯被炸事件亲历记》,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2]《北京政府之宣言》,《大公报》1928年5月26日,第2版。
    [3]《南京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致江苏省政府密电》,1927年7月23日,《东方杂志》第24卷12号。
    [4]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26页。
    [5]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中华书局,1996年,第512页。
    [6]《各地民众继起反对日本出兵》,《中央日报》1928年4月22日,第1张第3面。
    [7]《沪总商会呼吁和平电到京》,《大公报》1928年5月8日,第2版。
    [1]《张杨对时局之表示》,《大公报》1928年5月14日,第2版。
    [2]张魁堂著:《张学良传》,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4页。
    [3]周毅编:《张学良文集》(下),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4]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5]周毅编:《张学良文集》(上),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6]周毅编:《张学良文集》(上),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第640页。
    [7]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8]周毅编:《张学良文集》(下),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第12页、第268页。
    [9]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10]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
    [11]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70页。
    [1]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2]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3]《向导》第188期。
    [4]《向导》第192期。
    [5]《申报》1927年4月5日。
    [6]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1页。
    [7]《晨报》1928年6月1日。
    [1]《晨报》1928年6月13日。
    [2]《晨报》1928年6月15日。
    [3]《晨报》1928年7月27日。
    [4]《蒋总司令日记一则》,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35-136页。
    [5]《誓雪五三国耻》,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1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3626-3639页。
    [1]肖桦:《1927-1937年蒋介石抗日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民国档案》1995年第2期。
    [2]《誓雪五三国耻》,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77、185页。
    [3]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15页。
    [4]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5]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6]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1]周毅编:《张学良文集》(上),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第67页。
    [2]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15页。
    [3]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2-453页。
    [4]《中央日报》,1927年7月17日。
    [5]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38页。
    [1]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64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03页。
    [3]《国民政府拟:国防计划与外交政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3-46页。
    [4]《朝鲜排华与东北韩侨问题》,天津《大公报》1931年7月9日。
    [5]彭敦文著:《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306页。
    [2]《蒋主席日记七则》,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75页。
    [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日军侵华对各级党部训令》,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79页。
    [4]《蒋主席日记七则》,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75页。
    [5]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5页。
    [6]《吴敬恒、于右任等为九一八事变请蒋主席即日返京共议方策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68页。
    [7]《中央政治会议特种外交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记录》,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892页。
    [1]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43-544页。
    [2]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沈亦云:《亦云回忆》(上),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59页。
    [4]沈亦云:《亦云回忆》(上),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54页。
    [5]陈鸣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蒋日关系》,《民国档案》1987年第1期。
    [6]《国民政府拟订外交与国防实施原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8页。
    [1]《藏传贤为述中央外交方针复某君电》,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944页。
    [2]《王正廷报告对日外交方针,要国联主持公道》,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3]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47页。
    [4][美]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53页。
    [1][美]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37页。
    [2][美]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36页。
    [3]刘维开编辑:《国民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之重要文献》,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91年,第181页。
    [4]王仰清等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5页。
    [5]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2页。
    [6]《蒋主席日记七则》,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75页。
    [1]刘维开编辑:《国民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之重要文献》,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91年,第178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414页。
    [3]刘维开编辑:《国民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之重要文献》,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91年,第89-90页。
    [4][美]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00页。
    [5]章伯锋统编:《内忧外患的蒋家王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1]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39页。
    [2]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3]《戴传贤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时上中央政治会议报告》,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894页。
    [4]王仰清等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97页。
    [5]《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865页。
    [6]《蒋主席讲词:一致奋起共救危亡》,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83页。
    [7]《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国同胞书》,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84页。
    [8]韩信大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4页。
    [9]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4页。
    [1]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38页。
    [2]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3]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38页。
    [4]韦罗贝著、薛寿衡译:《中日纠纷与国联》,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6-27页。
    [5]《国联行政院主席勒乐请勿使事态扩大事致中日两国政府电》,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9013-9014页。
    [1]《美国务卿史汀生为关心日本在东三省军事行为事致日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节略》,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9015-9016页。
    [2]《美国务卿史汀生复国联行政院主席勒乐照会》,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9014页。
    [3]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4]韦罗贝著、薛寿衡译:《中日纠纷与国联》,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8-49页。
    [5]《国联行政院九月三十日决议案,行政院会议主席白里安提出决议草案》,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327页。
    [6]韦罗贝著、薛寿衡译:《中日纠纷与国联》,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7-98页。
    [7]《胡汉民表示外交应自决》,天津《大公报》1931年11月17日,第1版。
    [1]“特种外交委员会”的简称,是“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为应付对外交涉迫切需要而设立临时性的外交决策机构,从1931年9月30日成立至1932年1月2日结束,历时3个月。其组成人员不太固定,时有增减,初设时以戴季陶、宋子文为正负委员长,成员包括外交组人员、于右任、丁惟汾、邵力子、邵元冲、陈布雷等,后还加入驻美大使颜惠庆及与张学良关系密切的刘哲、罗文干等;其后由于蒋介石下野,曾由粤系伍朝枢代理外委会委员长,蒋系成员纷纷挂冠而去,组成成员变化很大。
    [2]王仰清等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98页。
    [3]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85页。
    [4]姚崧龄译:《颜惠庆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65-166页。
    [5]《蒋主席讲词:一致奋起共救危亡》,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83页。
    [6]《蒋主席日记一则》,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87页。
    [7]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0页。
    [1]《中央政治会议特种外交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记录》,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892页。
    [2]《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外宣言》,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301-307页。
    [3]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1928年1-6月,正中书局,1978年,第816页。
    [4]彭敦文著:《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5]《何应钦等为厉行“革命外交”的呈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6]《童德乾拟中国外交政策刍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33页。
    [7]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翻译组:《蒋介石秘录》,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2页。
    [8]《蒋主席对“对日问题专门委员会报告”补充说明》,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306页。
    [1]韩信夫等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37页。
    [2]耶·如·马科夫著:《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第417页。
    [3]姚崧龄译:《颜惠庆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2页。
    [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5]《蒋主席致张学良副司令告以对日交涉方针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91页。
    [1]《中央政治会议特种外交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记录》,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892页。
    [2]吴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北综合月刊社,1974年,第86-87页。
    [3]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二卷(上),中华书局,2002年,第15页。
    [1]《蒋委员中正手定京沪防卫与政军部署》,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431页。
    [2]孔华润:《美国领导人与东亚(1931-1938)》,见入江昭等编:《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1931-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页。
    [3]张梅玲著:《干戈化玉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4]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55-159页。
    [1]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41页。
    [2]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44页。
    [3]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49页。
    [4]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49页。
    [5]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1-102页。
    [6][美]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93年,第116页。
    [7]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三卷,台北,1984年,第281页。
    [1]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56-557页。
    [2]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45页。
    [3]高华:《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联外交》,《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35-1937)》(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3页。
    [5]高华:《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联外交》,《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高华:《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联外交》,《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7]孙科:《抗日救国纲领草案》,上海《时事新报》1932年4月24日。
    [8]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16页。
    [1]杨天石:《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各方面之赞许》,《申报》1932年12月15日,第3张。
    [3]《宋今晨登轮放洋》,《大公报》1933年4月18日,第1张第4版。
    [4]细谷千博:《3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东亚--棉麦借款》,见入江昭等编:《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1931-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2-84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编:《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7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56页。
    [3]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3-354页。
    [1]《艾登致贾德干电》,1936年2月11日,《民国档案》,1989年第4期。
    [2]杨格:《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3]《中国驻日使馆报告》,1935年12月9日,财政部档案,载《历史档案》1982年2期,第74页。
    [4]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5]杨天石:《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编译:《重光葵外交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2-73页。
    [2]张皓:《1932-1933年罗文干出长外交与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抗日战争研究》2000第3期。
    [3]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编译:《重光葵外交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6页。
    [4]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编译:《重光葵外交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2-73页。
    [5]胡汉民:《论中日直接交涉》,《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5期,1933年11月,第22页。
    [6]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0页。
    [7]胡汉民:《论中日直接交涉》,《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5期,1933年11月,第23页。
    [8]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0页。
    [1]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0页。
    [2]韦罗贝著、薛寿衡译:《中日纠纷与国联》,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5、53页。
    [3]韦罗贝著、薛寿衡译:《中日纠纷与国联》,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4页。
    [4]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2页年。
    [5]蒋作宾著:《蒋作宾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13-14、53页。
    [6]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2页。
    [7]《国联行政院第六十五届会议对于中日冲突会议通过第一个决议案》,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9017页。
    [1]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5页。
    [2]《驻日公使蒋作宾为撤兵问题致日外相币原照会》,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4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568页。
    [3]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8页。
    [4]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5]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9页。
    [6]《顾维钧等为国联施代表应付方针及日方无理要求事情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5页。
    [7]《顾维钧等为中国拒绝与日直接交涉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5-416页。
    [1]《蒋主席致张学良副司令告以对日交涉方针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91页。
    [2]《顾维钧等转报日本坚持直接交涉事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6页。
    [3]《顾维钧为解决中日纠纷之要点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8页。
    [4]陈鸣钟:《9·18事变爆发至〈凇沪停战协定〉签字期间的蒋日关系》《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5]《顾维钧转报蒋介石关于避免中日直接交涉等事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9页。
    [1]《中央政治会议特种外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记录》,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96页。
    [2]《顾维钧等为应付国联形势于我不利所定办法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4-425页。
    [3]《顾维钧为国联意欲迁就日本等事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3页。
    [4]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5]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75页。
    [6]《王树翰为请应付日方提出人事问题致刘哲密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 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3页。
    [1]《顾维钧转报蒋介石就中日问题速觅两全之策等事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34-435页。
    [2]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75页。
    [3]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76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416-417页。
    [5]《顾维钧转报蒋介石关于对日不接洽并持镇静态度致张学良密电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35页。
    [6]《蒋介石日记类抄·党政》,转见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4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425页。
    [8]上述过程详见臧运祜:《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4-67页。
    [1]据笔者所知,到目前为止,只有彭敦文先生在其所著《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中提及这个问题,并作简要的分析。
    [2]沈亦云著:《亦云回忆》(下),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471页。
    [3]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
    [4]《行政院长汪兆铭为国防会议决定对于应付平津危局两项原则致北平何应钦部长等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6页。
    [5]沈亦云著:《亦云回忆》(下),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472页。
    [6]沈亦云著:《亦云回忆》(下),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467页。
    [1]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下),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635页。
    [2]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二卷,台北,1987年,第325页。
    [3]张蓬舟主编:《近五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3页。
    [4]《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为昨午夜与日本中山代办等交涉停战事致蒋委员长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6页。
    [5]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下),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682页。
    [6]沈亦云著:《亦云回忆》(下),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450页。
    [7]蔡德金主编:《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8]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选编--华北事变》,中华书局,1984年,第179-180页。
    [1]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s页。
    [2]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06页。
    [3]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1页。
    [4]梁敬镦编著:《日本侵略华北史述》,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9-20页。
    [5]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79页。
    [6]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7]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委员会编:《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下),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第307页。
    [8]梁敬镦编著:《日本侵略华北史述》,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4页。
    [9]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07页。
    [1]《行政院长汪兆铭为国防会议决定对于应付平津危局两项原则致北平何应钦部长等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6页。
    [2]《蒋主席致张学良副司令告以对日交涉方针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91页。
    [3]《戴传贤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时上中央政治会议报告》,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发行,1977年,总第7893页。
    [4]张蓬舟主编:《近五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1页。
    [5]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1页。
    [1]张蓬舟主编:《近五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3页。
    [2]《某中委谈对日于不屈服下临机应变》,《中央日报》1933年5月22日,第1面。
    [3]蒋作宾著:《蒋作宾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12页。
    [4]国民政府外交部编:《中国外交年鉴》,1934年,第200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99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88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22页。
    [8]《外交部长罗文干对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演说之谈话》,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582页。
    [9]《日本提出荒谬节略,罗外长痛加驳斥》,《中央日报》1933年2月24日,第1面。
    [10]《我对日外交抱定一贯主张》,《中央夜报》1933年4月14日。
    [1]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下),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685页。
    [2]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下),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第685-686页。
    [3]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96页.
    [4]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四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4页。
    [5]《华北停战交涉经过概要》,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8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发行。1977年,总第8948页.
    [6]《蒋委员长致何应钦部长、黄绍竑部长、黄郛委员长指示停战协定宜极力避免形诸文字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7页。
    [7]《蒋委员长致黄郛委员长指示停战协定总须避免文字方式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7页。
    [8]蔡德金主编:《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3页。
    [9]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选编--华北事变》,中华书局,1984年,第164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40页。
    [2]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委员会编:《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下),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第340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41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75页,。
    [5]《某中委谈对日于不屈服下临机应变》,《中央日报》1933年5月22日第1张。
    [6]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51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582页。
    [8]蔡德金主编:《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4页。
    [1]《汪院长今晨返京》,《中央夜报》1933年5月31日。
    [2]《社论:对黄委员长的希望》,天津《益世报》1933年5月17日,第1张。
    [3]《社论:华北有另设政治组织的必要?》,天津《益世报》1933年4月26日,第1张。
    [4]《社论:蒋委员长可走的三条路》,天津《益世报》1933年3月15同,第1张。
    [5]《袁道丰拟:如何打破中日外交之局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8页。
    [6]《社论:滦东情形的真蒙》,天津《益世报》1933年5月8日,第1张。
    [7]《社论:再谈停战谈判》,天津《益世报》1933年5月29日,第1张。
    [1]《袁道丰拟:如何打破中日外交之局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8页。
    [2]张同新著:《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3]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4]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84-58页。
    [5]系指广田在1935年1月22日出任外相时,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声称日本政府实行“对邻邦不威胁、不侵略的根本政策”,并“甚望中国早日安定”,使中日两国间的悬案早日解决,而施放的“和平”空气。一方面是对广田演说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为试探日本政府的真意,蒋介石、汪精卫特令担任海牙国际法院法官的王宠惠顺道访问日本,并提出“中日亲善”三原则:“(一)中日两国彼此尊重对方在国际法上之完全独立,即完全立于平等地位,如对中国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是也。(二)中日两国彼此维持真正友谊,凡非真正友谊行为如破坏统一、扰乱治安或毁谤污蔑等类之行为,不得施于对方。(三)今后中日两国间之一切事件及问题,均须以平和的外交手段从事解决。”当逐渐商议实行”。见“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中日外 交史料从编》(四),外交问题研究会,1966年,第17-18页。
    [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三),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2页。
    [2]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
    [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三),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2页。
    [4]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卷,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02页。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三),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42-643页。
    [6]“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中日外交史料丛编》(四),外交问题研究会,1966年,第32-33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321页。
    [2]张群著:《我与日本七十年》,中日关系研究会发行,台北,1980年,第48页。
    [3]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02-803页。
    [4]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第808页。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三),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67页。
    [1]《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中日外交史料丛编》(五),外交问题研究会,1966年,第472-474页。
    [2]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卷,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052页。
    [3]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01-705页。
    [4]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03页。
    [5]《蒋委员长致宋哲元司令告以日方在华北策动非枝节应付所能解决望其益加忍耐勿为威胁所动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08页。
    [6]《蒋委员长复商震主席告以如北平自由行动则中央决无迁就依违之可能望毅然拒绝参加切勿赴平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15页。
    [7]《蒋委员长致熊斌次长指示对宋哲元、商震等传达意旨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03页。
    [8]《国闻周报》第12卷第46期。
    [1]《蒋介石与李滋罗斯谈话录》,1936年6月19月,《民国档案》1990年第1期。
    [2]《张群、有田的会谈纪要》,1936年11月10日,《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3]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13页。
    [4]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三),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75页。
    [6]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7][日]土肥原贤二刊行会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土肥原秘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131页。
    [1]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2]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3]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4]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5]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6]此部分参考陈红民先生《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关于对日绝交的讨论》一文,《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袁道丰拟:如何打破中日外交之局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8页。
    [2]陈红民著:《函电里的人物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17页。
    [3]上海《时报》,1933年3月。
    [4]《日军侵犯上海与进攻华北》,“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中日外交史料丛编》(三),台北,1966年。
    [5]《一月来之中国·有热河问题引起的几件事》,《申报月刊》第2卷第3号,1933年3月15日。
    [1]《一月来之中国·有热河问题引起的几件事》,《申报月刊》第2卷第3号,1933年3月15日。
    [2]陈红民著:《函电里的人物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08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76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3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3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3页。
    [7]《国民政府为转中执会交办对日绝交准备致行政院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4页。
    [1]陈红民著:《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13-314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4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8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97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7-188页。
    [1]《外交部参事厅、条约委员会关于中日绝交问题的陈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8-201页。
    [2]《国民政府顾问宝道关于对日绝交问题的说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3-208页。
    [3]《吴鼎昌等拟解决中日问题的三种途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8-215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98-199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7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76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81页。
    [3]I美]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46页。
    [4]陈红民著:《函电里的人物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17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00-201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01页。
    [7]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1]《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315-316页。
    [2]《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总第7959页。
    [3]《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315-320页。
    [4]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二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272页。
    [5]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5页。
    [6]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二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546页。
    [1]《外交部长罗文干致上海市长吴铁城电》,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6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总第8216页。
    [2]《何应钦致吴敬恒密电,强调“适可而止”结束沪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276页。
    [3]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4]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16页。
    [5]《孙科等电请政府速定彻底抵抗政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312页。
    [1]《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驻沪办事处电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313页。
    [2]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37页。
    [3]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66页。
    [4]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三),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594页。
    [5]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75页。
    [1]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45页。
    [2]李学通主编:《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3]李学通主编:《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4]李学通主编:《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5]李学通主编:《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90页。
    [6]陈立夫:《参加抗战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季刊,1977年6月30日。
    [7]张梅玲著:《干戈化玉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129页。
    [1]陈立夫:《参加抗战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季刊,1977年6月30日。
    [2]蒋中正:《苏俄在中国》,中央文物供应社,1956年,第72页。
    [3]中国近代史所民国史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21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4]中国近代史所民国史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大事记》第21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174页。
    [5]陈立夫:《参加抗战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季刊,1977年6月30日。
    [6]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288-290页。
    [7]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354-355页。
    [8]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420页。
    [9]《蒋主席召集会议决定对日方略纪事》,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80页。
    [1]《熊式辉参谋长自龙华呈蒋主席请示如日方对我施行威胁或袭击时我军究取何行动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85-286页。
    [2]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二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132、136-137页。
    [3]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3页。
    [4]《蒋主席致张群市长指示上海防务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290页。
    [5]《蒋介石日记》1931年10月11日,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3页。
    [6]王仰清等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81页。
    [7]《吴忠信日记》,民国20年10月8日,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编:《九一八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30页。
    [8]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3页。
    [1]《蒋委员长致张学良主任告以倭寇侵热之期不远此间已密备六个师北援望照预定计划火速布置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563页。
    [2]《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5日,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79页。
    [3]《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8日,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80页。
    [4]《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7日,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80页。
    [5]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3-534页。
    [6]《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绪编》(一),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317页。
    [1]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二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294页。
    [2]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二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203页。
    [3]张梅玲著:《干戈化玉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4]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83页。
    [5]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三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334页。
    [6]本部分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陈红民先生的《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载《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及邓正兵先生的日论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1931-1936)(载日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的成果。
    [1]胡汉民:《党权与军权之消长及今后之补救》,《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6期,1933年6月,第23页。
    [2]陈红民著:《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02页。
    [3]陈红民:《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4]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4页。
    [5]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6页。
    [6]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8页。
    [1]广东政协文史委编:《粤系军事史大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8页。
    [2]陈红民:《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3]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2页。
    [4]邓正兵:《论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1931--1936)》,《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
    [5]李宗仁著、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2页。
    [1]陈红民:《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2]陈红民:《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3]沈奕巨著:《广西抗日战争史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4]陈红民:《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5]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4页。
    [6]陈红民:《胡汉民年表》,《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8页。
    [7]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2页。
    [8]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5页。
    [9]陈红民:《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1]李宗仁著、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2页。
    [2]沈奕巨《广西抗日战争史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3]张梅玲著:《干戈化玉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286-287页。
    [4]李宗仁著、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0页。
    [5]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6页。
    [6]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6页。
    [1]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9页。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64-70页。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95-97页。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88页。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92页。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449-456页。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77-181页。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第44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1]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档案出版社,1985,第79页年
    [2]《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48-449页。
    [3]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7-288页。
    [1]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45-68页。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169页。
    [2]《彭德怀、毛泽东1936年4月9日致洛甫电》,《文献和研究》1985年第3期。
    [3]《毛泽东一九三六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8页。
    [4]《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1936年8月25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73页。
    [1]《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78页。
    [2]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3]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9-311页。
    [4]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1]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郑大华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页。
    [2]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38页。
    [3]余英时:《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与知识分子》,载《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北时报出版社公司1981年,第558页。
    [4]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
    [5]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郑大华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9页。
    [1]云窝:《教育通讯》,《江苏》第4期,转引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2]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87页。
    [3]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4]《袁道丰拟:如何打破中日外交之局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7页。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页。
    [1]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
    [2]章伯锋主编:《从九一八到七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66页。
    [3]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编:《蒋介石1932年6月22日对豫鄂皖军政长官讲演》。
    [4]张梅玲著:《干戈化玉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160-16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19辑,第136、139页。
    [2]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4页。
    [3]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1页。
    [1]彭敦文著:《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97-298页。
    [1]陈天锡:《戴季陶(传贤)先生编年传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4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86-87页。
    [2]《十年来革命经过之回顾》,民国23年6月16日,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卷,演讲,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240页.
    [3]《十年来革命经过之回顾》,民国23年6月16日,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卷,演讲,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240页。
    [4]《剿匪战术之研究与高级将领应有之认识》,民国34年11月16日,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1卷,演讲,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189页。
    [5]孙科:《中苏关系》,中华书局,1946年,第13-14页。
    1.Missionaries of Revolution,Wilbur and How,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Money Talk-fifties Year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Frederic leith-Ross,London My experience in China,M.N.Roy,Bombay,1938.
    3.Soviet Policies in China,Whiting,Allen S,Stanford University,1968.
    4.The 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Diplomatic Papers.GPO.1900-1950.
    5.Peace and War.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ies,1931-1941.
    1.北京政府外交部:《外交文牍-参战案》,1921。
    2.陈觉编著:《“九·一八”后国难痛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陈志奇编辑:《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台北:渤海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4.杜春和等主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6.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84。
    7.黄纪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资料汇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8.、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1-4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9.来新夏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李毓澍著:《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编印。
    11.刘振东编:《孔庸之先生讲演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2.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1-40辑:<日本侵华有关史料》(一)一(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
    13.[澳]骆惠敏著、刘桂梁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14.《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6、10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
    16.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2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
    17.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全三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18.日本产经新闻古屋奎二编著、蒋介石密录翻译组:《蒋介石密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9.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0.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988。
    2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22.天津博物馆编:《北洋政府史料》袁世凯卷、黎元洪卷、徐世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3.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4.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7。
    25.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
    26.张蓬舟主编:《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1932-1982年),第1-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7.章伯锋统编:《内忧外患中的蒋家王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8.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29.章伯锋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十三·抗日战争第一卷《从九一八到七七》,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0.《中共党史资料》,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31.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与政治;第四辑·政治;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一)、(二),政治(五);第五辑第二编·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94,1997。
    34.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徐树铮电镐》,北京:中华书局,1962。
    35.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7)册,1985。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秘笈录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8.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抗战的中国丛刊之六·从“九一八”到“七七”国民党的投降政策与人民的抗战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9.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编:《中日外交史料丛编》(一)一(五),台北,1966年印行。
    40.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事变》,北京:中华书局,1994。
    4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42.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4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4.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5.《周恩来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46.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各卷出版时间不同。
    1.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蔡德金、王升编著:《汪精卫生平纪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3.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5.陈公博著:《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0。
    6.程思远著:《政坛回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7.[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8.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世界书局,1958。
    9.冯玉祥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0.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编委会编:《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11.黄远庸著:《远生遗著》,台北:文星书店,1962。
    12.蒋梦麟著:《西潮与新潮》,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3.蒋廷黻著:《蒋廷黼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
    14.蒋永敬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
    15.蒋作宾著:《蒋作宾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
    16.李学通主编:《翁文灏年谱》,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7.李宗仁著、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
    19.全国政协资料委员会编:《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20.[美]芮恩施著、李抱宏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1.上海档案馆译:《颜惠庆日记》第1-2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22.邵元冲著:《邵元冲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3.沈亦云著:《亦云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
    24.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年谱长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25.[日]土肥原贤二刊行汇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土肥原密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
    26.王世杰著:《王世杰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27.孝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台北,1987。
    28.徐向前著:《历史的回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29.徐永昌著:《徐永昌日记》(2-3册),台北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91。
    30.颜惠庆著、姚松龄译:《颜惠庆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
    31.[美]约瑟夫·C·格鲁著、蒋相泽译:《使日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2.张群著:《我与日本七十年》,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发行,1980。
    33.张治中著:《张治中回忆录》(上),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3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5.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白坚武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冯玉祥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1985。
    39.段云章编著:《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79。
    41.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4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3.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9。
    44.[日]重光葵著、齐福麟等译:《重光葵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45.周毅等主编:《张学良文集》,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1.蔡德金著:《汪精卫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陈红民著:《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3.陈仁霞著:《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4.关捷主编:《近代中日关系丛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美]汉斯·J·摩根索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第5版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胡玉海主编:《奉系军阀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
    7.黄尊严著:《日本与山东问题(1914-1923)》,济南:齐鲁书社,2004。
    8.江绍贞著:《长城抗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9.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3部·抗日战争》第一、十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
    10.金光耀等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日]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杨辉译:《日本近代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2.[日]井上清著:《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日]崛场一雄著、王培岚译《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15.[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6.来新夏等著:《北洋军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7.李广民著:《准战争状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8.李天民著:《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成都:新新印刷社,1937。
    19.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5-7)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
    21.林明德著:《袁世凯与朝鲜》,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22.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3.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4.李凡著:《日苏关系史(191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5.米庆余著:《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7.彭敦文著:《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8.[日]秦郁彦著:《日中战争史》,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61。
    29.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著、田祺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
    30.[美]入江昭、孔华润编:《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1931-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1.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2.沈云龙著:《徐世昌评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33.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4.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35.万峰著:《日本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6.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37.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8.吴景平著:《宋子文评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39.吴相湘编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
    40.吴兆名著:《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1.武寅著:《从协调外交到自主外交--日本在推行对华政策中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2.[日]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3.徐蓝著:《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44.徐勇著:《征服之梦--日本侵华战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5.杨天石著:《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6.杨天石著:《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7.[苏]耶如·马科夫著:《远东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48.叶昌纲著:《阎锡山与日本关系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49.[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等译:《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1868-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0.易显石著:《“九一八”事变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51.余子道著:《长城风云录--从渝关事变到七七抗战》,上海:上海书店,1993。
    52.俞辛焞著:《唇枪舌战--九一八事变时期的中日外交》,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3.俞辛焞著:《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4.臧运祜著:《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5.张海鹏主编:《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
    56.张皓著:《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
    57.张梅玲著:《干戈化玉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58.张同新著:《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9.张宪文等编著:《蒋介石全传》,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60.张学继著:《黄郛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61.章伯锋著:《皖系军阀与日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2.章君谷著:《吴佩孚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63.郑大华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6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编:《九一八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7.周开庆编著:《一九三六年之中日关系》,南京:正中书局,1937。
    68.周聿峨、陈红民著:《胡汉民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69.左双文等著:《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0.韦罗贝著、薛寿衡译:《中日纠纷与国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1.熊沛彪著:《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2.梁敬镦著:《日本侵略华北史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
    1.陈红民:《“抗日反蒋”与“联日制蒋”--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2.陈红民:《九一八事变南京政府对日绝交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陈廷湘:《民众情绪变化与抗议二十一条运动》,《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4.邓正兵:《论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1931-1936),《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
    5.高华:《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联外交》,《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黄鸣、李士成:《华北危机与国民政府对日交涉方针》,《民国档案》,1995年第4期。
    7.蒋永敬:《张群与川越茂谈判“三原则”》,台北,《传记文学》,第60卷第5期。
    8.李嘉谷:《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调整》,《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9.李良玉:《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外交》,《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
    10.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11.罗志田:《济南惨案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2.彭敦文:《“七七”事变前夕国民党政府大国合作制日策略的实施》,《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3.彭敦文:《简论国民政府依赖国联政策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社哲版),1999年第1期。
    14.彭敦文:《中日“广田三原则”交涉中的国民政府外交策略》,《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15.齐福霖:《“广田三原则”与国民政府的对策》,《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5期。
    16.王建郎:《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综论》,《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7.吴景平:《论宋子文的对日强硬态度(1931-1933)》,《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18.熊佩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外交及战略意图-兼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9.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20.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21.杨天石:《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2.张皓:《1932-1933年罗文干出长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抗日战争研究》,2000第3期。
    23.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24.赵修磊:《“济案”前夕日本出兵山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策》,《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25.苏全有等:《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实践》,《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
    26.管书合:《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申报》、《大公报》、《国闻周报》、《民国日报》、《晨报》、《东方杂志》、《益世报》、《时事新报》、《中央日报》、《独立评论》、《向导》、《外交评论》、北洋政府《外交公报》和《政府公报》、南京政府《外交公报》和《政府公报》、《日本评论》
    《近代史资料》、《全国文史资料》、《天津文史资料》、《河北文史资料》、《山东文史资》、《内蒙古文史资料》、《辽宁文史资料》、《沈阳文史资料》、《福建文史资料》、《福州文史资料》、《湖北文史资料》、《江西文史资料》、《江苏文史资料》、《山西文史资料》、《广东文史资料》、《广西文史资料》、《历史档案》、《民国档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武汉大学学报》(社哲版)、《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