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粤剧是广东最大的戏曲剧种。起源于外省戏曲声腔的流入,形成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本文以本地班的出现和琼花会馆的建立作为粤剧形成的重要标志。粤剧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经历过与外江班争夺市场的磨练,出现过戏剧史上第一个“戏子王”,遭受过官府严禁演出的困难时期,粤剧艺人经过不屈不饶的艰苦奋斗,建立了八和会馆,出现了粤剧蓬勃发展的局面。
     明清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粤剧产生并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几百年来,粤剧所演的剧目繁多,约有万余个。粤剧的演员众多,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大佬官。粤剧具有广采博纳的包容性,其在音乐、唱腔、剧目、舞美设计、表演程式等方面,大胆借用其它剧种的优秀艺术,并不断创新,使粤剧逐渐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粤剧艺人具有开放进取的戏剧观,在戏剧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粤剧也是传播最广的剧种之一,国内的上海、四川等省市,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皆有粤剧演出。粤剧在世界各地传播甚广,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的演出。早在一百多年前,在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在美洲大陆,在澳洲等地就有粤剧的演出。至今,粤剧除了在东南亚、美洲等地有演出外,在欧洲也出现了粤剧热。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为研究粤剧、了解粤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Cantonese opera is the biggest type of dramas in Guangdong. It originates in the common systematic opera tunes of other provinces spread here. It has taken shape during Jiajing and Wanli of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regards the emergence of the local theatrical troup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Qionghua Guild Hall as an important marker of the formation of Cantonese opera. Cantonese Opera gain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Qing Dynasty. Cantonese opera has gone through a series of ups and downs. It experienced fierce competition for market with other province theatrical troupes. It was once prohibited by government for several years. In spite of these difficulties, It has produced the first King in the opera's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Cantonese Opera artists' persistent tenacious struggle, Bahe Guild Hall is built, and Cantonese Opera has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thriving development.The growth of Cantonese Opera owes much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re have appreared about 10000 lists of Cantonese Opera , and numerous actors or actresses , including those outstanding artists. Cantonese Opera featuring tolerance allows itself to seek and borrow boldly the useful elements from other drama types in terms of music, stage design, performance methods, etc. It has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a distinctive local drama unique of the south of China. the Cantonese artists are also famous for their dedicaton and zest for innovation in history.Cantonese Oper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operas in the world. It is appealing worldwide. Besides its frequent performance in Shanghai, Sichuan, Hongkong, Marco at home, Cantonese Opera has spread to South-East Asia, Singapo, Vietnam, Tailand,and America.It was performed in Australia 100 years ago. Now there has been a craze for Cantonese Opera in Europe. Through studying its origination,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Qing , this paper has thrown new light on Cantonese Opera.
引文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
    (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82年。
    (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学苑出版社,2000年。
    (清)梁廷枏:《艺文汇编》,暨南大学出版社标点本,2001年。
    (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
    《清末实录》(清代野史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满清稗史》,中国书店,1987年。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研究室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广东戏曲史料汇编》,第1、2辑,1963年。
    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
    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汇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1—10辑),中华书局,1984年。
    谭棣华、曹腾非、冼剑民编《广东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4年8月。
    (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明)黄佐撰《(嘉靖)广东通志》,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广东地方志办公室印1997年本。
    (明)戴璟修,张岳纂《(嘉靖)广东通志》,嘉靖刊本,北图古籍珍本。
    (明)嘉靖《碣石卫志》,转引白吕匹:《海陆丰戏见闻》,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明)王至章纂修,(清)孙绳续修《(崇祯)从化县志》,明崇祯七年(1634)刊,清康熙增修本。
    (清)郭遇熙编纂,蔡廷镳续修,张经纶续纂《从化县新志》,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煜纂《(雍正)广东通志》,清雍正九年(1731)刊本。
    (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清同治三年(1864)重刊本。
    (清)汪永瑞、杨锡震等纂修《(康熙)新修广州府志》,清康熙刊本。
    (清)李福泰修,番禺史澄、何若瑶纂《(同治)番禺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清)丁长仁、吴道镕、梁鼎芬等纂修《(宣统)番禺县续志》,民国二十年(1931)刊本。
    (清)《番禺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民国)《番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
    (清)王永名、黄士龙纂修、施元中续修《(康熙)花县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清)孔昭度修,利璋纂《(宣统)花县志》,民国13年(1924)铅印本。
    (清)嘉庆《增城县志》,(清)赵俊修,李宝中、黄应桂纂,清同治十年(1871)羊城萃文堂增刊本。
    (清)彭仁杰修、黄时佩等纂《(嘉庆)东莞县志》,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
    (民国)《东莞县志》(民国十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出版。
    (清)舒懋官修、王崇熙纂《(嘉庆)新安县志》,清嘉庆24年(1819)刊本。
    (清)张嗣衍修、沈廷芳纂《(乾隆)广州府志》,乾隆二十四(1759)刻本。
    (清)戴肇辰、苏佩训修,史澄、李光廷纂《(同治)广州府志》,清光绪五年(1879)粤秀书院刊本。
    (清)毛维錡修,陈炎宗纂《(乾隆)佛山忠义乡志》,乾隆十八年(1753)文盛堂刻本。
    (清)吴荣光纂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
    (清)《佛山街略》道光十年刻本,英国伦敦图书馆藏书。
    (清)潘尚辑修,邓士宪纂《(道光)南海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刊本。
    (清)同治《南海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成文出版社影印。
    (清)张凤鸣修,桂坫纂《(宣统)南海县志》,清宣统三年(1911)刻本。
    (清)张希京修,欧樾华、冯翼之纂《(光绪)曲江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羊城酌雅斋刊本。
    (清)额哲克等修,单兴诗纂《(同治)韶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清)徐宝符、段綖传修,李秾、兴宁陈其藻纂《(同治)乐昌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清)梁弘勋修,胡定纂《(乾隆)南雄府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
    (清)杨楚枝等修,吴光等纂《(乾隆)连州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本。
    (清)郭汝诚修,冯逢初纂《(咸丰)顺德县志》,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清)《(乾隆)顺德县志》,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清)印光任、张汝霖纂《澳门记略》,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
    (清)贾雒英修,薛起蛟等纂《(康熙)新会县志》,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本。
    (清)林星章修,黄培芳、曾钊纂《(道光)新会县志》,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清)彭均谷修,钟应元、李星辉纂《(同治)新会县续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清)李友榕等修,邓运龙等纂《(嘉庆)三水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本。
    (清)屠英修,江藩纂《(道光)肇庆府志》,清光绪二年(1876)刊本。
    (清)陈志等修,吴大猷纂《(光绪)四会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
    (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广东人民出版社标点本,2002年。
    (清)周凯《厦门志》,道光十九年玉屏书院刻本。
    (清)张凤翥纂《彭山县志》,海口出版社,2001年。
    (民国)王暨英修,曾茂林等纂《金堂县续志》,民国十年刊本。
    (民国)刘运峰修,陈宗瀛纂《乐昌县志》,民国20年(1931)羊城广益铅印本。
    (民国)王思章修,赖际熙纂《增城县志》,民国10年(1921)刊本。
    (民国)招念慈修,邬庆时纂《龙门县志》,民国25年(1936)羊城汉元楼铅印本。
    黄佛颐《广州城坊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广州出版社,1999年。
    石湾《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谱》,广东省图书馆藏本。
    (清)冼宝干纂修《岭南冼氏宗谱》,清宣统二年刻本。
    (清)佚名纂修《(顺德)龙氏族谱》,清同治间刊本。
    (汉)刘向:《说苑》,《龙溪精舍丛书》第五函。
    (汉)张衡:《西京赋》,四库全书本。
    (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崔令钦:《教坊记》,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出版。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四库全书本。
    (宋)杨万里:《诚斋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宋)朱彧:《萍洲可谈》,四库全书本。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宋)陈淳:《北溪先生全集》,乾隆四十八年刊本。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四库全书本。
    (元)夏庭芝:《青楼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元)钟嗣成:《录鬼薄》,续修四库全书本。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2003年。
    (明)无名氏:《录鬼薄续编》,《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2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出版。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图书集成》本。
    (明)徐渭:《南词叙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徐渭:《南词叙录注释》,李复波、熊澄宇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明)欧大任撰,刘汉东校注《百越先贤志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黎遂球:《莲香阁集》,清乾隆三十年重刻本。
    (明)陈献章:《白沙子全集》,四库全书本。
    (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91年。
    (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光绪丙戌重刊本。
    (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3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明)王世祯:《曲藻》,《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3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明)王骥德:《曲律》,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四库全书本。
    (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明)凌濛初:《谭曲杂劄》,《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明)张琦:《衡曲尘谭》,《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明)魏良辅:《曲律》、《南词引证》,《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本。
    (明)邝露:《峤雅》,广东高教出版社点校本,1990年。
    (明)魏校:《庄渠遗书》,四库全书本。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四库存目丛书本。
    (明)沈宠绥:《弦索辩讹》,《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5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5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张萱:《西园存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
    (明)谈迁:《枣林杂俎》,四库存目丛书本。
    (清)伏名:《花笺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7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97年。
    (清)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清)王士祯:《渔洋精华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王士桢:《南来志、北归志、广州游览小志》(不分卷),首都图书馆藏康熙二十四年刊本。
    (清)吴震方:《岭南杂记》,清道光五年(1825)聚秀堂重刻《说铃》本。
    (清)吴淇:《粤风续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中华书局,2005年。
    (清)笠阁渔翁:《笠阁批评旧戏目》,《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7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清)吕天成:《曲品》,北京大学1922年再版本。
    (清)高奕:《新传奇品》,《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6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出版。
    (清)李渔:《闲情偶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黄周星:《制曲枝语》,据张潮辑“昭代丛书”重排本。
    (清)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闻》,《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本。
    (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看山阁集本》1745年(乾隆十年)刻本。
    (清)招子庸:《粤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7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清)黄文踢:《重订曲海总目》,《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7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清)黄丕烈:《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7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函海》本,光绪七、八年广汉钟登甲乐道斋重刻本。
    (清)李调元:《剧话》,《函海》本,乾隆四十九年初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
    (清)李调元:《粤风》,中华书局,1985年。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清乾隆绵州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1809)李鼎元重校刊《函海》本。
    (清)焦循:《剧话》,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焦循:《花部农谭》,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黄幡绰:《梨园原》,《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9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清)刘熙载:《艺概》,1927年北京富晋书社铅印本。
    (清)平步青:《小椟霞说稗》,《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第9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清)杨恩寿:《坦园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俞洵庆:《荷廊笔记》,光绪11年(1885)刻本,国家图收馆藏本。
    (清)王植:《崇德堂集》,湖北:崇文书局,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清)李钟钰:《新加坡风土记》,中华书局,1985年。
    (清)蔡爽:《官音汇解释义》,乾隆十三年版。
    (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见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清)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见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清)杨懋建:《梦华琐薄》,见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清)吴太仞:《燕兰小谱》,见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97年。
    (清)《岭南即事杂咏十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粤东麟书阁刊本。
    (清)程含章:《岭南集》、《岭南续集》,道光元年朱桓序刊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
    (清)张心泰:《粤游小志》,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清)陆祚蕃:《粤西偶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王钺:《粤游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黄淑璥:《南征记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清)龚炜:《巢林笔谈》,中华书局,1981年。
    (清)绿天:《粤游记程》,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清)张维屏:《桂游日记》,清道光十七年(1837)广州超华斋刊本。
    (清)张维屏:《花甲闲谈》,清道光二十年(1840)广州超华斋刊本。
    (清)张维屏:《张南山全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清)梁廷枏:《东行日记》,清道光刊本。
    (清)杨廷桂:《南北行日记》,清同治六年(1867)芸香堂刊本。
    (清)张荫恒:《三州日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京都刊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石印本。
    (清)佚名:《从政日记》不分卷,清殊格抄本。
    (清)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清抄本。
    (清)梁松年:《梦轩笔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稿本。
    (清)梁超:《庾生日记》,清末抄本。
    (清)李钧:《使粤日记》,清道光十四年(1834)开封府署刊本。
    (清)乔莱:《使粤集一卷,使粤日记一卷》,清刊本。
    (清)孟超然:《使粤日记》,清刊本。
    (清)张杓:《磨商甋文存》,学海堂丛书,光绪十二年刊本。
    (清)耕伯氏:《双松馆日记》(稿本),广东省图书馆藏本。
    (清)张渠撰,程明校点《粤东闻见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清)杨静亭:《都门纪略》,广陵书社,2003年。
    (清)杜风治:《望凫行馆宦粤日记》(稿本),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本。
    (清)郁永河:《采琉日记》,清咸丰四年(1854)南海伍氏刊《粤雅堂丛书》本
    (清)沈梓芬:《粤轺日记》、《粤轺随笔》,民国31年(1942)石印本。
    (清)杜凤治:《羊城寄寓日记——总日记》,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本。
    (清)果尔敏:《洗俗斋诗草》,载《柳堂师友诗录初编》,同治二年刊本。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清)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民国)黄节:《蒹葭楼自定诗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民国)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伶星杂志两周年纪念专刊》(1933年版)。
    《戏剧研究资料》(1980—1985,共12期),广州市文艺创作室、广州市戏曲工作室合办。
    《粤剧研究》(1986—1992,共25期),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粤剧研究中心主办。
    《南国红豆》(1993年创刊至今),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主办。
    《香港八和会馆四十周年纪念特刊》,1993年香港八和会馆编印。
    佛山市档案馆《佛山地委工业部资料》,第25卷,1963年版。
    (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大印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光明日报》1962年3月28日副刊《史学》之《陈开自述》。
    《羊城日报》1902年2月12日。
    《中西日报》1891年创刊,1900年停刊。
    《岭南日报》,1891年(光绪十七年)创刊,在广州出版。
    《赏奇画报》,1906年5月8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创刊,在广州出版。
    《华字日报》,1872年(同治十一年)创刊,在香港出版。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停刊。
    《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在上海出版。
    《中国丛报》,英文月刊,1832年5月(道光十二年)创刊于广州,1853年停刊。
    《镜海丛报》,1893年7月18日(光绪十九年六月 初七)创刊,在澳门出版。
    《叻报》,中文版,薛有礼于1881年12月创刊于新加坡,1932年3月停办。
    《广报》,1887年。
    《广东时报》,1903年。
    《时谐画报》,1907年。
    《澳门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潮剧志》,广东地方剧种丛书之一,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
    《出土嘉靖本(蔡伯皆)述议》,载《戏剧艺术资料》,广东省艺术研究室1983年编印。
    广东省佛山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佛山文史》第八辑《粤剧史研究专辑》,1988年。
    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编《粤剧唱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编《广东省戏剧年鉴》(总第四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编《广东省戏曲和艺术》,广东省戏剧研究室,1980年。
    广州市文化局等编《广州文物志》,广州出版社,2000年。
    广西政协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近代中国史稿编写组《近代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
    《李文茂在广西反清斗争史》,载《佛山文史资料》第五辑。
    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1—5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天津文史资料》第2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香港工商业汇编《香港建造业百年史》,香港,1958年。
    《粤风续九与粤风的收集、传播和研究》,载《民间文艺集刊》1982年第2集。
    《粤剧历史年限之我见》,载《粤剧研究》1989年第4期。
    《粤剧声腔的源流和变革》,载《戏剧研究资料》第9期。
    《粤剧春秋》,广东文史资料第42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上下),中国ISBN中心1996年。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上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博物馆编《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中华书局,2001年。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
    曹鹃编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中国戏曲脸谱》,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年。
    陈非侬著《粤剧六十年》,香港大成杂志社出版。
    陈高华、吴泰同编著《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陈守仁著《香港粤剧导论》,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出版社,1999年。
    陈守仁撰《神功粤剧在香港》,香港粤剧研究计划出版,1996年。
    陈守仁著《香港粤剧研究》(上卷),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陈杰华编《粤剧唱腔音乐资料大全》,台山市华宁彩印厂,1998年。
    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陈胜粦主编,刘正刚著《闽粤客家人在四川》,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泽泓著《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陈竹著《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出版社,1998年。
    陈卓莹《红船时期粤班概况》,载《广州文史资料》第19辑。
    邓之诚《古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
    邓开颂,陆晓敏主编《粤港关系史》,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7年。
    邓开颂著《澳门历史》,澳门历史学会,1995年。
    房学嘉主编《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会、法国远东学院,1996年。
    房学嘉主编《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会、法国远东学院,1997年。
    龚重谟等著《汤显祖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龚伯洪编著《广府文化源流》,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龚和德《清代宫廷戏曲的舞台美术》,载《舞台美术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郭秉箴著《粤剧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郭秉箴著《古今粤剧谈》,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海震著《戏曲音乐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何建青著《红船旧话》,澳门出版社,1993年。
    何炽垣《陶塑“瓦脊公仔”与粤剧、建筑艺术》,载《陶瓷科学与艺术》2002年第5期。
    胡忌、刘致忠编著《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胡振著《广东戏剧史》,利源书报社有限公司发行,中华柯氏有限公司印刷,2000年。
    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黄任恒编《海上明珠集》,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1989年夏编印。
    黄兆汉、曾影靖编订《细说粤剧》,香港光明图书公司,1992年。
    黄君武口述,梁元芳整理《八和会馆史》,载《广州文史资料》第35期。
    黄能福、陈娟娟、钟漫天著《中国服饰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黄仕忠编著《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山大学,1997年。
    (加拿大)黄滔《旧时粤剧戏班的戏船》,“第二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提交论文。
    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蒋祖缘、方志钦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苦茶庵《粤语抒情诗——粤讴》,载《粤剧研究资料》第6期。
    赖伯疆著《薛觉先艺苑春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赖伯疆、黄镜明著《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赖伯疆著《广东戏曲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蓝凡著《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
    李修生编著《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林娜主编《南越藏珍》,中华书局,2002年。
    李万均主编《中国古今戏剧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强著《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李汉枢著《粤调说唱民歌沿革》,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年。
    李峄《广州也有琼花会馆》,载《南国红豆》1994年第6期。
    黎田、黄家齐著《粤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黎健著《香港粤剧口述史》,三联书店,1993年。
    梁启超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商务印书馆,1999年。
    梁沛锦著《六国大封相》,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1992年。
    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剧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刘兴国《八和会馆回忆》,载《戏剧研究资料》第6期。
    刘兴国《戏班和戏院》,载《广州文史资料》第11辑;又《戏剧研究资料》第7期。
    刘圣宜、宋德华著《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流沙著《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声腔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罗雨林著《粤剧粤曲艺术在西关》,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马师曾《千里壮游集》,香港东雅印务有限公司,1931年。
    马金科主编《早期香港史研究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98年。
    麦啸霞著《广东戏剧史略》,原载1940年《广东文物》,后刊《戏剧研究资料》第1、2期。
    麦文峰撰《粤剧史料拾零》,载《戏剧研究资料》第4期。
    孟繁树著《中国板式变化体戏曲源流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苗怀明著《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
    毛庆耆主编《岭南学术百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南江撰《粤剧与“过山班”》,载《粤剧研究》1988年第2期。
    欧阳予倩《一得余抄》(1951—1959艺术论文选),作家出版社,1959年。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谈粤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全汉异著《中国行会制度史》,上海新生命书局,1935年。
    钱南洋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
    千春松、孟彦弘编《王国维学术经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丘慧莹著《乾隆时期戏曲活动研究》,文津出版社,2000年。
    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司徒尚纪著《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思明《剧坛志异》,载《南国红豆》1996年第2期。
    宋钻友《粤剧在旧上海的演出》,《史林》1994年。
    孙崇涛著《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
    谭元亨著《中国文化史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谭正壁、谭寻编著《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书目出版社,1982年。
    汤开建等主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花城出版社,2001年。
    汪宗猷主编《粤剧表演艺术家郎筠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王家宽、王钢编著《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隗芾著《中国戏剧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
    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冼玉清《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
    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载《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三期。
    谢醒伯、李少卓口述,彭芳记录整理《清末民初粤剧史话》,载《粤剧研究》1988年第2期。
    谢醒伯口述、王兆椿记录整理《清末民初上六府的著名男花旦》,载《粤剧研究》1991年第2期。
    谢醒伯《话说当年红船班》,载《南国红豆》1997年第3期。
    徐朔方、李梦生主编《元明清戏曲经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徐续编著《岭南古今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严敦易遗著、赵景深主编《元明请戏曲论集》,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
    叶春生著《岭南俗文学简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袁润澄《粤剧的复苏之兆—关于粤剧现代命运的理论思考》,载《中国戏剧》。
    曾汉祥编《韶州府的宗教、社会与经济》,香港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2000年。
    章文钦笺注《澳门诗词笺注》(晚清卷),珠海出版社、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2003年。
    张庚、郭汉成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张发颖著《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
    张法刚主编《粤剧写唱入门》,广州市群众艺术馆编印,1980年。
    张连编著《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张荣芳、黄淼章著《南越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赵景深著《明清曲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3年。
    周华斌著《中国戏剧史新论》(戏剧戏曲学书系),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
    周华斌、朱联群著《中国剧场史论》(上下卷),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
    周靖波《西方戏剧论选》,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1月。
    周贻白《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况》,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2期。
    朱伟明著《中国古典喜剧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朱培建《粤剧源流浅谈》(未刊稿)。
    左小燕《粤剧六国封相》,2002年1月《戏曲艺术》。
    穆根来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
    (法)阿兰·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止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3年。
    (英)彼得·孟迪撰《1597—1667彼得·孟迪的游记》(The Travels oF Peter Mundy 1597—1667),
    约翰·基特(John Keast)作序言、评介和文字处理。雷德鲁斯:Dyllanson Truran,1984。
    (葡)加斯帕·达·克路士《中国志》,载(英)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
    (葡)阿尔维多,拉法埃尔·阿维多·德(Rafael Avila De Azevedo)《葡萄牙文化影响在澳门》(A Influencia Da Cultura Portuguesa em Macau),《精选书库》。里斯本:葡萄牙语言文化学会,1984。
    (葡)罗理路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大象出版社,2003年。
    (日)田仲一成著,王文勋等译《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
    (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东京大学,1981年。
    (日)田仲一成著,钱杭、任余白译《中国的宗教与戏剧》,上海古籍书店,1992年8月。
    (关)凯瑟琳.乔治著,张全译《戏剧节奏》,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美)亨特著,沈正邦译,章文钦校《旧中国杂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晚清华洋录》,多米尼克·士风·立著,立士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陈依范著,殷志鹏、廖慈节合译:《美国华人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1987年。
    (美)威廉.亨利.布鲁尔(William Henry Brewer),《1860年到1864年加州的变动》(Up and Down California in 1860—1864),耶鲁大学,1930年。
    Chan, Sau Yan(陈守仁) 1984 "The Arrangement of Tunes in Nanxi(Southern Drama)of the Song Dynasty",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宋代南戏曲牌排列方式之研究),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论文。
    1986 "Improvisation in Cantonese Operatic Music," Ph. D. Disserta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粤剧音乐中的即兴运用),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论文.
    1989a Jests and Jok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演出中之玩笑及作弄),in Performing Arts,[载於新加坡《表演艺术》杂志],(July 1989).Singapore: National Theatre Dance Circle. pp. 30-33.
    1989b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Hong Kong." In Festival' 90 Souvenir Book. Hong Kong:Hong Kong Arts Festival, pp. 66-71.
    1991 Improvisation in a Ritual Context: The Music of Cantonese Oper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Ember, Carol R., and Melvin Ember 1977 Anthropology, (人类学)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Merriam, Alan P. 1964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音乐的人类学)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Ward, Barbara E. (华德英) 1979 "Not merely Players: Drama, Art and Ritual in Traditional China," in Man, (March 1979), pp. 18-39.(伶人的双重角色:论傅统中国裹戏剧、艺术与仪式的关系),载于Man学刊,1979年三月号.
    1985a "Regional Operas and Their Audiences: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E.S. Rawski,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61-187
    Yung, Bell (荣鸿会) 1976 a "The Music of Cantonese Opera,"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粤剧的音乐),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论文.
    1976b "Reconstructing a Lost Performance Context: A Field Work Experiment,"(一个失传演出场合的重建:一个实地考察的实验),In Chinoperl Papers no. 6(1976),pp120—143,1976年第六期.
    1982 "Popular Narrative in the Pleasure Houses of the South." in Chinoperl Papers. no. 11(1982), pp. 126.149; no. 12(1982), pp.143-153.
    1983a "Creative Process in Cantonese Opera Ⅰ: The Role of Linguistic Tones," 载于In Ethnomusicology,, no. 1(1983), pp.29-47.(民族音乐学学刊),1983年第一期.
    1983b "Creative Process in Cantonese Opera Ⅱ: The Process of T' ien Tz' u(Text-Setting)," In Ethnomusicology, no. 2(1983), pp. 297-318.(民族音乐学学刊),1983年第二期.
    1983c "Creative Process in Cantonese Opera Ⅲ: The role of Padding Syllables," In Ethnomusicology, no. 3(1983), pp. 439-456.(民族音乐学学刊),1983年第三期.
    1989 Cantonese Opera: Performance as Creative Process. Cambr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iley, Derek 1980 Improvisation: Its Nature and Pratice in Music. London:Moorland Publishing and Incus Records.
    Ferguson, Daniel L. 1988 "A Study of Cantonese Opera: Musical Source Material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Ph.D.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Hsu, Francis L. k (许良光) 1983 Exorcising the Trouble Makers: Magic, Science, and Cul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Kagan, Alan L. 1978 "Cantonese Puppet theater: An Operatic Tradition and Its Role in the Chinese Religious Belief System." Ph.D. Dissertaion, Indianna University.
    1989 "Eight Immortals' Longevity Blessings:Symbolic and Ritual Perspectives of the Music." In Studies of Taoists Ritual and Music of Today. Edited by P.Y. Tsao and D. Law, Hong Kong: The Chinese Music Atchive, Music Departmen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Society of Ethnomusiclolgical Research in Hong Kong, pp. 121-135.
    Lain, Wing-cheong (林咏璋) 1996 "Customization of Performance: Outdoor Cantonese Operatic Singing Activities at Temple Street of Hong Kong." Master of Philosophy Thesi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erriam, Alan P. 1964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Onoe, Kanehide(尾上兼英)(Ed.) 1982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s in Southeast Asia (Part Ⅰ Hong Kong).Tokyo: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kyo.
    Pitt, Kuan Wah at al.1988 Wayang: A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in Singapore. Singapore: The National Archives.
    Tanaka, Issei(田仲一成) 1982 "Hoklo Opera in HongKong." In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s in Southeast Asia (Part Ⅰ Hong Kong). Edited by k. Onoe. Tokyo: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kyo, pp. 33-108. 1985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ming-ch' ing Local Drama."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D. Johnson, A.J. Nathan and E.S. Rawski.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43-160.
    Yu, Siuwah (余少华) 1994 "Creativity in Musical Adapation: A Hakka Zither Melody in a Cantonese Opera." in Themes and Variations: Writings on Music in Honor of Rulan Chao Pian. Edited by Bell Yung and Joseph S.C Lam. Cambridge and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Music,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Ins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