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滨康站在西兴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中的触媒作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杭州地铁1号线站点建设正在进行中,地铁滨康站的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并已进入施工阶段。西兴历史街区是杭州市11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杭州市城市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地铁滨康站的开发与建设和西兴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很好地反映了杭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矛盾,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恰当的结合点,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触媒理论在地铁站点的开发与建设、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这两个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城市触媒能否产生积极联动的触媒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成为城市触媒的潜质和是否具备积极有效的触媒介质,而城市设计可以扮演触媒介质的角色。
     本文将首先阐述研究背景、内容、目的、意义、方法与研究框架;接着紧紧围绕城市触媒理论,详细阐述城市触媒的概念、特点、类型、作用机制、应用范畴与实证案例;然后引出西兴历史街区和地铁滨康站,阐述西兴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现状概况和衰落原因以及地铁滨康站城市设计的项目概况和设计成果,重点分析西兴历史街区与地铁滨康站的关系;紧接着利用城市触媒理论,深入分析地铁滨康站的站点类型、触媒潜质与触媒要素;最后总结归纳出地铁滨康站的触媒介质塑造目标、原则与策略,为相关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Hangzhou Metro Line 1 is under construction, of which the Binkang Metro Station has finished the design phrase, entering the construction phrase. The Xixing Historic District is one of the eleven historic districts in Hangzhou, and i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heritage of Hangzhou's urban and canal culture. The Binkang Road Metro St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Xixing Historic District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angzhou's urba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al culture protec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find a proper joint point between them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tual benefit and shared profit.
     The urban catalyty theory has a perfect joint point with metro stati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historic district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Whether the urban catalyst can produce positive linkage catalytic effects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have the urban catalytic potential and whether they have active and effective catalytic media.
     The paper will firstly set ou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content, purpose, significance, methods and research framework; following closely around the urban catalyst theory, it will make a detailed and thorough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s, characteristics, types, roles, scopes and application cases of the urban catalyst; this then leads to the Binkang Metro Station and the Xixing Historic District, and will make a deep overview of both; using the urban catalyst theory, it will further giv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Binkang Road Metro Station's catalytic types, potential and elements; finally, it will summarize the goals,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to shape the Binkang Metro Station's catalytic media,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levant urban design.
引文
[1]彭芳乐,申明文.地铁车站的综合建设中轨道交通的“触媒”作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z1):1365-1369.
    [2]潘霞.基于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旧城更新——以成都市人民南路段为例[J].四川建筑.2006,26(9):25-27.
    [3]王敏洁.地铁站综合开发与城市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王志成.TOD模式下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城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
    [5]互动百科.城市设计[Z].2006.
    [6]张目.城市触媒理论浅议——以上海“新天地”项目为例[J].理论月刊.2005(3):114-115.
    [7]刘玮.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8]李衡.触媒理论指导下的混合社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9]于克华,周立军.市场经济下历史街区触媒式更新的探讨[C].西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李稹.滨江时代滨康综合体两大重点工程已开工建设[Z].2010.
    [11]吴为,阳作军.地铁沿线站点城市设计与空间效益互动的探索--以杭州市地铁1号线为例[J].:535-539.
    [12]俞泳,卢济威.城市触媒与地铁车站综合开发[J].时代建筑.1998(4):53-56.
    [13]金广君,陈旸.论“触媒效应”下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规划师.2006,22(11):8-12.
    [14]张瞳.基于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8.
    [15]王敏洁.城市设计与地铁车站综合开发[J].山西建筑.2006,32(5):26-27.
    [16]鲍显铭.日本大阪:优化投资环境,展现新的商机[N].经济日报.
    [17]大阪市政府企业招商·投资支援综合网站.城市再生紧急整顿地区简介[Z].2012.
    [18]日本国家旅游局.平民化的繁华街区——“南”,通往国外的大门和娱乐之城[Z].2012.
    [19]百度百科.难波公园[Z].2010.
    [20]畅游日本网.难波公园百货[Z].2012.
    [21]金俊.内外之间的场所性表达——解读日本建筑的入口空间[J].建筑与文化.2008(2):79-81.
    [22]曾倩.我国旧城更新中的复合商业空间模式[D].重庆:重庆大学,2003.
    [23]筑龙图酷.难波公园[Z].2010.
    [24]褚冬竹,付剑桥.城市环境敏感地段的“建筑·交通一体化”设计策略初探[J].华中建筑.2010(7):95-99.
    [25]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伦敦的产业发展及空间载体建设[Z].2009.
    [26]百度百科.金丝雀码头[Z].2008.
    [27]经典参照系国外城市综合体——金丝雀码头建设经验[J].安家.2009(9):99.
    [28]卢济威,韩晶.轨道站地区体系化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07(2):32-36.
    [29]伦敦金丝雀码头城市设计[J].
    [30]冯禹丁.伦敦: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复兴[J].2010(6):60-64.
    [31]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网.地铁滨康站综合体[Z].2010.
    [32]彭波.基于TOD的北京通州新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33]巴士客.杭州:首个“零换乘”城市综合体破土动工[Z].2010.
    [34]卢济威,王一,陆晓煜.城市交通体系化和空间一体化——深圳地铁老街站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2001,134(4):4-7.
    [35]高萌.城市更新策略下的郑州铁路客运站地区城市设计[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
    [36]连粉玲.地铁站域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7]杭州楼市.滨康综合体开工,地铁站周边200米规划出炉[Z].
    [38]梁影君.京杭运河(杭州拱墅区段)休闲及游憩空间发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9]程宇光.以交通枢纽改造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天津站地区综合交通 枢纽改造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0]李毅超.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9.
    [41]郝杰.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2]邹金杰,杨其新.建设与开发城市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的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5(1):670-673.
    [43]夏嘉健.城市轨道交通节点的公共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44]李国栋.特大城市核心地段地铁站城市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5]王波,翁林敏.无锡轨道交通一号线刘潭站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J].南方建筑.2010(4):54-58.
    [46]华剑烽.城市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的换乘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
    [47]百度百科.大阪[Z].2011.
    [48]张亚军.试论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2011(7):203.
    [49]张沛佩.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初探[D].长沙:中南大学,2009.
    [50]中华园林网.景观设计的生态性[Z].2007.
    [1](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邓华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丹)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美)韦恩·奥图,唐·洛干,王劭方译.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
    [7]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张慧敏.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交通系统改善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褚宏伟.常熟市旧城改造模式及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3]兰贵盛.厦门市旧城改造规划策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4]李衡.触媒理论指导下的混合社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5]吕小勇.触媒视角下的老校园外缘区整合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6]王敏洁.地铁站综合开发与城市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7]刘雪菲.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8]刘玮.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9]张瞳.基于触媒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8.
    [10]孙乐.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1]徐晶实.以重大事件为触媒的城市复兴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2]梁影君.京杭运河(杭州拱墅区段)休闲及游憩空间发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3]邵文鸿.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综合整治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4]黄珂.“整合”——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5]梅永发.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手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16]李辉.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17]彭小莉.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18]曾倩.我国旧城更新中的复合商业空间模式[D].重庆:重庆大学,2003.
    [19]金静宁.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0]李静波.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集约化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9.
    [21]张磊.城市历史地段复兴中的城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2]李世君.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苏州桐芳巷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23]王志成.TOD模式下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城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
    [24]杨文博.北京地铁换乘站站前广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5]王宁.北京地铁站口与城市空间协同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6]夏嘉健.城市轨道交通节点的公共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27]李澍田.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8]郝杰.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9]王俊.地铁车站综合开发及影响的初步探讨[D].西安:西南交通大学,2000.
    [30]何平.地铁站点周边区域城市设计研究——以南昌市地铁1号线上海路地铁站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9.
    [31]连粉玲.地铁站域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2]王敏洁.地铁站综合开发与城市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33]樊蕊.城市景观立体化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2011.
    [34]张沛佩.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初探[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5]华剑烽.城市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的换乘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
    [1]李艾芳,宛素春,王淑芬.北京旧城改造与交通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27(1):68-71.
    [2]潘霞.基于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旧城更新——以成都市人民南路段为例[J].四川建筑.2006,26(9):25-27.
    [3]陈明华,高江海,易小华.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的原则、要点初探[J].价值工程.2010,29(9):36.
    [4]张国碧,李家稳,郭建波.我国地铁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山西建筑.2010,36(33):13-15.
    [5]王世福,汤黎明.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的认识[J].规划师.2005,21(1):34-36.
    [6]金广君,林姚宇.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J].城市规划.2004(12):75-80.
    [7]卢峰,何昕.浅析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的局限性[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2):11-13,22.
    [8]李锴.我国城市设计的实施困境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0(3):41-44.
    [9]余柏椿.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现状与问题[J].城市规划.2008(8):66-69.
    [10]周有军,黄耀志,李秀等.保护古镇中的触媒持续引导旅游发展——探讨四 川平乐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和发展的方法[J].小城镇建设.2010(5):100-104.
    [11]张目.城市触媒理论浅议——以上海“新天地”项目为例[J].理论月刊.2005(3):114-115.
    [12]俞泳,卢济威.城市触媒与地铁车站综合开发[J].时代建筑.1998(4):53-56.
    [13]林怀文.城市触媒与交通缝合——深圳市中心区福华地下商业街实施方案设计简介[J].建筑学报.2001(11):37-41.
    [14]李天彬.城市触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25(4):37-38.
    [15]西单文化广场设计组.城市空间的修补,接驳,缝合与触媒——北京西单文化广场设计创作与体会[J].建筑创作.2000(3):13-19.
    [16]金广君.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规划师.2006,22(10):22.
    [17]荣玥芳,徐振明,郭思维.城市事件触媒理论解读[J].华中建筑.2009,27(9):79-81,95.
    [18]刘杰民,马淑洁.创新理念,构建“空间触媒”——探索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空间延续的和谐之路[J].城市建设.2011(7):80-81.
    [19]彭芳乐,申明文.地铁车站的综合建设中轨道交通的“触媒”作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z1):1365-1369.
    [20]张玲,易丽霞.第七届全国城运会对南昌房地产市场的触媒效应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6):133-134.
    [21]李长君,柴秋鹤,杨春凯.发挥城市触媒的作用,建设富于个性的城市——武汉市汉口滨江城市发展触煤论研究构想[J].四川建筑.2001,21(1):9-14.
    [22]王腾,卢济威.火车站综合体与城市催化——以上海南站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4(4):76-83.
    [23]彭颖,刘大平.激活城市——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J].城市建筑.2009(2):14-16.
    [24]陈旸,金广君,徐忠.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应特征探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3):97-104.
    [25]刘登宇.历史街区的复兴策略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26]孙乐.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15): 28-29.
    [27]金广君,陈肠.论“触媒效应”下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规划师.2006,22(11):8-12.
    [28]金广君,刘代云,邱志勇.论城市触媒的内涵与作用——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解析[J].城市建筑.:79-83.
    [29]邱志勇,李罕哲,杨凌.谈美国丹佛第16大街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华中建筑.2008,26(11):96-99.
    [30]陈学民.铁路站区与城市催化发展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13):6-7.
    [31]吴昊.植入城市的生长“点”——关于武汉市中南路地铁站点周边城市设计方案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9,27(9):59-61.
    [32]王伯伟,江浩.作为城市触媒的公共文化设施及其设计[J].华中建筑.2007,25(2):102-104.
    [33]夏晟.作为触媒存在的都市化建筑空间[J].建筑与文化.2005,19(9):56-66.
    [34]江南城的心脏新都会的灵魂发现西兴[J].观察与思考.2009(12):61-63.
    [35]李靖,徐永利.略论萧绍运河文化的室间演绎——以钱塘古镇西兴为例[J].华中建筑.2008,26(3):11-14.
    [36]龚勤.专家纵说纷纭_杭州运河的申遗与品质保护[J].杭州科技.2007(2):11-13.
    [37]钱才云,周扬.对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交通一体化设计方法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9:135-140.
    [38]王璇,束昱.关于地铁整合建设之探讨[J].地下空间.1999,19(3):201-206.
    [39]袁佳麟.捷得:场所制造[J].城市·环境·设计.2011,55(8):60-61.
    [40]王星.浅谈建筑设计中的自然形态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22.
    [41]陈光明,中岗义介,苗冠峰.日本城市的地下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21(2):107-114.
    [42]于海波,杨柳,叶如宁.日本都市商业区更新的几种形态[J].城市问题.2007,145(8):80-89.
    [43]杨滔.城市空间网络与大规模城市更新后的社会整合_伦敦金丝雀码头的启示[J].世界建筑.2005(11):87-91.
    [44]杨滔.大规模城市更新中整体与局部的互动_伦敦道克兰区案例[J].北京规 划建设.:109-112.
    [45]魏亮.大型发展项目中的公共空间——上海浦东与伦敦道克兰的比较研究[J].时代建筑.2001(3):14-17.
    [46]经典参照系国外城市综合体——金丝雀码头建设经验[J].安家.2009(9):99.
    [47]冯禹丁.伦敦: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复兴[J].2010(6):60-64.
    [48]玛莎·舒瓦茨合伙人有限公司,章健玲,周梁俊.伦敦的未来木材码头[J].风景园林.2009(2):108-113.
    [49]韩晶.伦敦金丝雀码头城市设计[J].世界建筑导论.2007(2):100-106
    [50]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2(2):32—35.
    [51]卢济威,王一,陆晓煜.城市交通体系化和空间一体化——深圳地铁老街站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2001,134(4):4-7.
    [52]王敏洁.城市设计与地铁车站综合开发[J].山西建筑.2006,32(5):26-27.
    [53]原伟.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设计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10.
    [54]杨文博,董玉香.城铁站周边区域综合开发模式研究——以北京地铁13号线为例[J].华中建筑.2011(11):97-99.
    [55]赫磊,束昱,王璇.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上、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z1):1199-1203.
    [56]吴为,阳作军.地铁沿线站点城市设计与空间效益互动的探索——以杭州市地铁1号线为例[J].:535-539.
    [57]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J].南方建筑.2009(5):51.
    [58]卢济威,韩晶.轨道站地区体系化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报.2007(2):32-36.
    [59]邹金杰,杨其新.建设与开发城市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的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5(1):670-673.
    [60]卢济威,陈泳.推进地铁站地区体系化——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区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08(1):29-33.
    [61]王波,翁林敏.无锡轨道交通一号线刘潭站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J].南方建筑.2010(4):54-58.
    [62]卢济威,刘捷.整合与活力——深圳地铁天虹站城市设计[J].时代建筑.2000(4):14-17.
    [63]褚冬竹,付剑桥.城市环境敏感地段的“建筑·交通一体化”设计策略初探[J].华中建筑.2010(7):95-99.
    [64]褚东竹.城市针灸——“建筑·交通一体化”观念下的建筑策略初探[J].新建筑.2011(3):39-44.
    [65]王漩,白廷辉.地铁的整合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1999(6):36-39.
    [66]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城市规划.2002,26(10):68-72.
    [67]张亚军.试论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2011(7):203.
    [1]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西兴老街.2006.5
    [2]澳大利亚爱伦建筑设计事务所,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地铁滨康站(含汽车南站)综合体城市设计(成果稿).201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