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法律措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资本的全球化自由流动趋势继续加强,金融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业的巨大风险往往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国建立起既有利于促进和增强本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又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向本国流动且能够有效防范金融开放的风险体系,也是一个难题。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现行金融体制的特点,要在我国建立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更多的理性和现实的考虑。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参股商业银行成为银行业开放的主旋律,同时引发了国人对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广泛争议。在金融开放的选择上,如何做到采取更为稳健的措施和步伐,在最大限度地享受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有效地把金融开放的风险降到最低,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立法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因此,本文以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切入点,结合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案例的法律分析,以期为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刍荛之见。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概要介绍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现状,包括入世前后的金融市场开放介绍,并对我国引进外资银行的情形进行小结。
     第二章主要论述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所导致的法律问题。首先分析金融管制的放松系外资银行进入的重要法律因素之一。其次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后可能产生的三个消极法律后果。
     第三章着重从国际层面对金融危机进行理论与案例的法律分析,列举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总结危机爆发的法律因素,并作分析。
     第四章为笔者对金融稳定法律制度的建议,依次提出相关法律建议。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the free flows of capital globalization trends continu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positively contributes to the world economy, trad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emendous ris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the host of political,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y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o some extent, it is a problem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which will help to promote and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help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to the country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ing financial risks open system.
     With the further opening up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foreign shareholding commercial banks have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opening up the banking sector. We also triggered widespread debates on foreign-funded banks’entering effect. It is also a great problem to take more robust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the pace and to the maximum enjoyment of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financial services open to minimize the risk.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legislation must address and solve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entry of foreign-funded banks, combating the theory and case law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 proposes legal suggestions with a view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The whol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outlines the opening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cluding its accession to the WTO before the financial markets open. And, China's introduction of foreign-funded banks also for the case summary is concerned.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foreign-funded banks into China's financial stability as a result of legal problems. First, relaxing contro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egal considerations for foreign-funded banks to enter the financial system. Second, there are possibly three negative legal consequences as a result of foreign-funded banks’entering.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legal case, cit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Mexico,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Rus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Argentina.
     Chapter 4 proposes the legal suggestions to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f legal system.
引文
1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外资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一)1 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 1 家外国银行与其它外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二)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三)外国银行分行;(四)外国银行代表处。
    2 陈虎城:《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载《开放导报》2006 年 12 月第 6 期 总第 129 期,第 67页。
    3 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第 4 页。
    4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外国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注册并经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或者许可的金融机构。
    5 本文所称的“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外国银行等,下同。
    6 邹立刚 张桂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第 246 页。
    7 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第 49 页。
    8 同上。
     10 陈虎城:《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载《开放导报》2006 年 12 月第 6 期 总第 129 期,第 67页。
    12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第四卷,第 137~142 页。
    13 潘金生:《比较银行法》,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 年出版,第 220 页。
     14 宋清华:《银行危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第 110 页。
    15 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第 13 页。
    16 刘建江 袁冬梅:《对世界金融全球化的理性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年第 1 期,第 40 页。
    17 颜剑英 朱衍强:《国际金融并购与中国金融安全》,载《兰州商学院学报》第 21 卷,2005 年第 1 期,第85 页。
    18 邹立刚 张桂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第 28 页。
    20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 2 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出版,第 362 页。
    21 银行危机是较早出现的一种金融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用的“信用危机”一词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指的是银行危机。鲁道夫·希法亭在其《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一书中也多次论及银行危机。
    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8 年 5 月),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75 页。
    2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8 年 5 月),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76 页。
     24 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脆弱性分析——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年出版,第 336 页。
     25 姜建清:《金融风潮沉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第 116 页。
     26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的债务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到面对国内政治经济不稳定性而发生的资本外逃,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尤其是持续的、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似乎一直与经济、金融危机相伴,如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危机中经济体的经济金融问题都曾导致国内和国际资本的迅速逃离,并由此促使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引自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脆弱性分析——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第 263 页。
    27 狄小梅 林倩:《国际金融危机及银行业风险对我国的启示》,载《福建金融》1997 年第 10 期,第 32 页。
    28 姜建清:《金融风潮沉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第 145 页。
    29 张志文:《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成因剖析和经验教训》,载《金融论坛》2002 年 6 月。
     30 张志文:《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成因剖析和经验教训》,载《金融论坛》2002 年第 6 期,第 57 页。
     32 周仲飞 郑晖:《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第 178 页。
    33 杨鹏飞:《新巴塞尔协议》,载《国际金融报》2001 年 8 月 27 日。
    34 时建中:《外资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6 期,第 33 页。
     35 所谓二十国集团(G20)是由八国集团加上中国、印度、韩国、印尼、土耳其、沙特、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澳大利亚、南非和欧盟主席国组成。
    36 时建中:《外资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6 期,第 33 页。
     37 吴永辉:《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新发展》,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 年 10 月,第 13 页。
    39 金融安全网是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金融审慎监管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与推出制度等在内的预防金融危机、降低金融危机程度、处理金融危机的制度网络体系。曾筱清 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第 5 页。
     40 何畅:《现代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对策》,载《金融论坛》2003 年第 12 期。
    1、邹立刚、张桂红著:《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2、周辉斌著:《WTO 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年版。
    3、杨春林著:《商业银行有效监管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4、宋清华著:《银行危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王春阁著:《内地公司香港上市及两地监管合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7、台冰著:《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8、卫新江著:《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9、曾筱清、杨益著:《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10、李金泽著:《跨国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1、左柏云著:《金融风险案例剖析》,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
    12、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
    13、焦瑾璞著:《WTO 与中国金融业未来》,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
    14、沈达明著:《美国银行业务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97 年版。
    15、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6、贺小勇著:《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17、史东明著:《经济一体化下的金融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年版。
    18、爱伦·加特等著,陈雨露等译:《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9、蒂米奇·威塔斯主编:《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周仲飞 郑晖编著:《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版。
    2、徐冬根主编:《国际金融法律与实务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姜建清主编:《金融风潮沉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4、周林主编:《世界银行业监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刘剑文主编:《WTO 与中国法律改革》,西苑出版社 2001 年版。
    6、徐杰主编:《中国与德国——银行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7、吴志攀主编:《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8、白钦先、郭翠荣主编:《各国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
    1、陈虎城:《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载《开放导报》2006 年 12月第 6 期 总第 129 期。
    2、刘建江、袁冬梅:《对世界金融全球化的理性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年第 1 期。
    3、颜剑英、朱衍强:《国际金融并购与中国金融安全》,载《兰州商学院学报》第 21 卷,2005 年第 1 期。
    4、马蔚华:《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监管》,载《金融体制改革》1995 年5 月号。
    5、狄小梅、林倩:《国际金融危机及银行业风险对我国的启示》,载《福建金融》1997 年第 10 期。
    6、张志文:《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成因剖析和经验教训》,载《金融论坛》2002年第 6 期。
    7、时建中:《外资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 6 期。
    8、吴永辉:《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新发展》,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 年 10 月。
    9、何畅:《现代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对策》,载《金融论坛》2003 年第 12 期。
    1、“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专题” http://zhuanti.cbrc.gov.cn/subject/subject/duiwai/main.do
    2、“中国入世 5 周年—金融界网站专题” http://focus.jrj.com.cn/special/home/rswzn.htm
    3、“外资银行内地狼奔豕突—金融界网站专题” http://focus.jrj.com.cn/special/home/wzyh.htm
    4、“王兆星主席助理就银行业全面开放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实录” http://zhuanti.cbrc.gov.cn/subject/document/info_show.do?newsclass=5958F5FBE6DA1CDEFF480278F5DA8800&railingName=8a8183d60f529195010f5648c28b0009&logoimage=logo-waizhi&tablewidth=790
    1. BIS, Competition of Documents Produced by the Bank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Volume one-three, April, 1997.
    2. BIS,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BIS Quarterly Review, August, 1999.
    3. Lovett, William A., Banking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Law, West Publishing Co, 1992.
    1、 www.bis.org
    2、www.imf.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