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好既要融入主流社会,又要保持本民族语言及文化的两难困境,实施双语教育无疑是正确选择,新疆双语教育正是在促使民族发展及各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应运而生、蓬勃向前。
     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T区及其所属W小学作为田野点,并通过教育事件向外辐射,试图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断探讨与回答“什么是新疆双语教育”、“新疆双语教育现状如何?”以及“什么样的双语教育才是好的双语教育”等问题。
     本研究发现,新疆双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因此,“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成为本篇论文的核心词贯穿始终。可以说,本论文一直在言说与表达的是在新疆为什么要培养双语双文化人以及应该如何培养的问题。
     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新疆双语教育、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新疆双语教育与双语双文化人概念,并进行了文献综述。
     第二章介绍了新疆双语教育的文化土壤,即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其所属T区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现状。
     第三章是对田野点W小学双语教育现状观察后的客观描述,发现了影响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对影响新疆双语教育的四个主要因素——教师、教材、生源与模式进行了一一探讨,并针对每一因素提炼出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个人思考及观点。
     第五章在对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疆双语教育的四条理念。其中前三条理念围绕新疆双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培养双语双文化人”展开,第四条理念为第二目标“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与总结,重申了“立足新疆实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主题。
     新疆双语教育无论在少数民族发展还是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稳定方面都承担着巨大责任,期望新疆双语教育在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目标下稳步健康发展,期望一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疆成为我们温暖的家园与世界文化的宝地。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between integrating into mainstream of the society and maintaining their ow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solution is no doubt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has been going on well due to the need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n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This study, taking T District and its attached W Primary School as an experimental core field, which overlaps with the educational regions around it, with the method so called“anatomizing sparrows”, has tried to probe into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like“What is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How is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 going on?”and“What sor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s a good one?”
     This dissertation acknowleges that the primary goal of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people. Henceforth, "raising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people" is the core concept which underlies the whole thesis. In this way, this research paper is all about discussing and arguing why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people should be cultivated and how they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Xinjiang. This study consists of six sections. In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answers the question why there is a need for a stud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it also provides a defini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Xinjiang cultural conditions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that of the natur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Urumqi and its attached region, T District.
     Chapter Three aims at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W Primary School, and the main factors which hav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four core factors——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students sources and the study modes.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the authoress'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viewpoints on the four factors.
     Chapter Five brings forward four conception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 among which, the first three are part of the core objective—“cultivating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people”, the fourth regarding the aim of the service for“boost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the concluding remarks, the authoress gives the readers a thorough summation of the study reaffirming the theme——cultivating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people based upon the need in Xinjiang.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for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the un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It is hopedthat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education can bring about a sready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a unified and harmonious Xinjiang. It is certain that Xinjiang is now, and will always be the warm homestead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one of the world's cultural treasures.
引文
①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4.
    ②黄永红.跨文化适应理论的逆向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9,(4):88-91.
    ③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3.
    ④董萃.跨文化适应:异化中的“二次成长”[J].社会学辑刊,2005,(3):191-193.
    ①[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0.
    ①[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①梁云.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3).
    ②蒋夫尔.《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7日第1版
    ③李儒忠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三)[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④该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27日“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教育厅报告。
    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8-79.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等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7.
    ②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①[加拿大]M·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19.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③钟建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启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④[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骆建建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16.
    ①[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M].骆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7~18.
    ②黄剑波.文化人类学散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30.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④李玲燕.现代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趋向——从第13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讨论专题看学科发展[J].民族研究,1993,(5).
    ①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9.
    ②于莉丽,董江华.我与汉语—对一位维吾尔族女教师汉语学习的个案研究[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7.
    ③[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
    ①潘绥铭,姚星亮,黄盈盈.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0,(4):108-115.
    ①丁钢.总序[M]//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①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9-100.
    ②[美]逻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3-34.
    ③[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
    ①[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
    ②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马学良,戴庆厦.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84,(4).
    ②严学窘.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32.
    ①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3.
    ②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D].新疆大学,2006:10.
    ③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1):1-6.
    ④韦庆隐.《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初探[A].民族语文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转引于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1):1-6.
    ⑤戴庆厦.序[M]//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
    ⑥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①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由来和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8,(3):102-109.
    ②冯新增,海淑英:美国与前苏联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8,(3):102-109.
    ③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④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84.
    ⑤郭卫东,张洁.新疆语言教育双向性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8,(5):86-89,
    ①[加拿大]M·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45.
    ①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1):1-6.
    ②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08.
    ③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
    ①海峰.培养“双语文化人”的意义和作用[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195.
    ②蔡红,哈力木拉提·江皮达.我国与前苏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之对比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9-71.
    ③木哈拜提·哈斯木.新世纪新疆双语教学:七大变化,三点建议[N].中国民族报,2010-8-13(006).
    ①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8.
    ②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
    ③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3.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52.
    ①[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427
    ②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26.
    ①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5):5-10.
    ①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②张燚等.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3-5.
    ①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6.
    ②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25-30.
    ①[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M].马莉,马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3
    ②[加拿大]M·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1(前言).
    ①刘冠章,高朝明,郭正礼.苏联民族问题七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
    ①[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01-202.
    ①唐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梳理[J].中学课程资源,2007,(11):107-108.
    ②董江华.三十年来新疆双语教育研究回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3):8-11.
    ③库热西·库尔班: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评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29(5):118-119.
    ①董江华.三十年来新疆双语教育研究回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3):8-11.
    ①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
    ②库热西·库尔班: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评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29(5):118-119.
    ①刘冠章,高朝明,郭正礼.苏联民族问题七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242-246.
    ②冯新增,海淑英.美国与前苏联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8,(2):82-86.
    ③刘冠章,高朝明,郭正礼.苏联民族问题七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168.
    ④刘冠章,高朝明,郭正礼.苏联民族问题七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253-254.
    ①白贝迩.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及启示[D].青海师范大学,2009:17-26.
    ②蔡勇良.谁不需要双语教育[J].读书,2003,(11):62-69.
    ①冯新增,海淑英.美国与前苏联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8,(2):82-86.
    ②周庆生.双语教育政策新动向——以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1(1):1-5.
    ③ Yzaguirre, Raul, Jesness, Jerry. What's Wrong with Bilingual Education? [J]. Education Week,1998-5-8.
    ④ Vincent John Palozzi.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Voter Intent:Colorado 2002 [D]. Indiana University,2006.
    ③周润年.试论西藏的双语教育[J].西藏大学学报,2004,19(4):62-67.
    ①王红,周炜.西藏双语教学综述[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1):19-24.
    ②黄家庆.正确认识双语的作用,加强汉语教学[M]//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86.
    ①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26.
    ①施生田石永强.走进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5.
    ①韩子勇.深处的人群[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9-10.
    ②《地理学词典》编辑委员会.地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4.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8-79.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括》编写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括[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3.
    ②昝玉林.乌鲁木齐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1.
    ③新疆有两个城市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一个是北疆戈壁新城石河子,一个是南疆城市库尔勒(那里的库尔勒香梨名扬世界)。
    ④咎玉林.乌鲁木齐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2.
    ①郭宇宏,高利军,吕爱华.乌鲁木齐市典型的冬季环境空气重污染过程剖析[J].环境化学,2006,25(3):379-380.
    ①巩宁城又名老满城,位于乌鲁木齐西部。始建于1772年即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废于1864年即清朝同治三年。位于迪化城西北八公里处。当时迪化城也称“汉城”,巩宁城取“巩固安宁之意”,主要居住满营兵眷,也称为“满城”。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六军进疆后,六军军部驻巩宁城。1952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移居巩宁城,是年改编为新疆八一农学院,即今天的新疆农业大学。资料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校友总会网站校园概况->历史回顾,http://xyh. xjau.edu. cn/bencandy. php?fid=27&id=273。
    ②咎玉林.乌鲁木齐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8-9.
    ③杨国桢.林则徐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5.
    ①谢友规.乌鲁木齐之名来源探讨简介[M]//温倩.新疆风情录.乌鲁木齐:新疆电子出版社,2003:103-104.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8-79.
    ③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红旗,1986,(3).转引于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7.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1.
    ①刘明.新疆多元文化特征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②李方.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并存[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47-48.
    ③巴郎为维吾尔语小男孩的意思。
    ④王宏杰.发现乌鲁木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42-43.
    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当代新疆风云[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11.
    ①王远新.论裕固族的语言态度[J].语言与翻译.1999,58(2):9-14.
    ②杜经国.左宗棠与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135-146.
    ①左文襄公祠为祭祀左宗棠所建,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遗址位于乌鲁木齐市内,今天山百货大楼后。现建筑物无存,仅见原祠柱顶石及石过梁等物。(资料来源王宏杰《发现乌鲁木齐》)。
    ②“一炮成功”遗址位于乌鲁木齐天山脚下。当年阿古伯占据乌鲁木齐,闻听左宗棠部刘锦棠带兵西进,乌鲁木齐的守兵早已闻风丧胆,1776年7月22日,湘军登上六道湾山梁,在山梁上只轰了一炮,阿古伯等即抱头鼠窜,逃出乌鲁木齐,直奔达坂城,这就是“一炮成功”的由来。(资料来源咎玉林《乌鲁木齐史话》第30页)。
    ③李建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J].语文天地,2002,(22):9-10.
    ④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2).
    ⑤周轩.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J].新疆大学学报,2006,(6).
    ⑥林则徐承修的渠首工程一直安全使用123年,直到1967年喀什河弯道式新渠首建成后才废弃不用(转引于杨国桢《林则徐传》第503页)。
    ①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乌鲁木齐年鉴(2009)[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318.
    ①《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15-18.
    ②峁永福.序言[M]//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2.
    ③峁永福.序言[M]//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3.
    ④峁永福.序言[M]//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4.
    ①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119.
    ②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324-326.
    ③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333.
    ④姚维,马岳勇等.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6-17.
    ①姚维,马岳勇等.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6-17.
    ①李建生.科学无神论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27.
    ②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320.
    ①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9.
    ②司马义·买合苏提.天山脚下的明珠——鸟鲁木齐[M]//丁克.新疆博闻.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6.
    ③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7.
    ①摘自居来提校长2010年底在T区教育学会校长论坛发言稿及W小学2009年双语教学工作交流汇报材料(2009年11月)。
    ①李儒忠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1.
    ②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7.
    ①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8.
    ②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0.
    ③李儒忠 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3.
    ④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1.
    ⑤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3-14.
    ⑥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75.
    ⑦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5.
    ⑧李儒忠 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三)I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⑨该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27日“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教育厅报告。
    ①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综览[J].新疆大学学报,2010,38(1):132-137.
    ②该数据来源于2010年11月27日“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教育厅报告。
    ③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61.
    ④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9-20.
    ①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6):3-13.
    ①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62.
    ①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插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
    ①M·齐米亚宁.遵照列宁的国民教育发展原则办事[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苏联1984年的教育改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14-115.
    ②A·哈尔切夫.进行教育的学校[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苏联1984年的教育改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06-207.
    ①袁治章.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M]//袁治章.新疆教育探索.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4:43.
    ②袁治章.加强思想教育,克服涣散软弱状态[M]//袁治章.新疆教育探索.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4:55.
    ①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9.
    ①王振本,梁威,阿布拉·艾买提,张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46.
    ①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的基本方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苏联1984年的教育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2-23.
    ②李儒忠,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三)[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4)5-13.
    ①木哈拜提·哈斯木.新世纪新疆双语教学:七大变化,三点建议[N].中国民族报,2010-8-13(006).
    ①黄家庆.正确认识双语的作用,加强汉语教学[M]//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02.
    ②调研组.加强南疆五地州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南疆五地州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情况调研[J].决策咨询通讯,2006,(5):62-63.
    ③兰彩苹.南疆五地州汉语教学和民族教师双语情况调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98-200.
    ④林梓华.新疆双语教学的进展及问题[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14-17.
    ⑤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的分析讨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8-16.
    ①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36-37.
    ②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72.
    ③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44.
    ④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48.
    ①王鉴.跨越民族文化的教育使者——民族地区双文化教师口述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110-114.
    ②张燚等.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6.
    ③梁云,周珊,高会成.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5.
    ①吐尔地布·赛拉依丁.培养维吾尔族中小学双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45-48.
    ①闫进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双语”教育科学发展——阿勒泰市三乡两镇“双语”教育调研报告[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38.
    ①王楚松.校长的精神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69.
    ②王楚松.校长的精神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9—120.
    ①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②黄家庆.正确认识双语的作用,加强汉语教学[M]//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86.
    ①黄家庆.关于维吾尔族学校教学质量探讨[M]//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206.
    ②黄家庆.正确认识双语的作用,加强汉语教学[M]//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86.
    ①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41号).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23):27-31.
    ②吴俊华,赵德肃:国外学前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12.
    ③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综览[J].新疆大学学报,2010,38(1):132-137.
    ①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的分析讨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8-16.
    ②王玉.加强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52-55.
    ①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41号).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23):27-31.
    ②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综览[J].新疆大学学报,2010,38(1):132-137.
    ①李双玲,权会琴.尔肯江·吐拉洪关于学前“双语”教育的讲话[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48-49.
    ①周欣.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调查与反思_南北疆学前教育的个案比较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15-21.
    ②孙明霞.论新疆学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22-25.
    ③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综览[J].新疆大学学报,2010,38(1):132-137.
    ①张燚.新疆南部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探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13-116.
    ②张燚.新疆南部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质谴问题探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13-116.
    ③吴俊华,赵德肃:国外学前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12.
    ④春丽.南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中主题墙饰的新尝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2):242.
    ①沈雪梅,赵放.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规格标准及其专业发展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39-43.
    ①白贝迩.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及启示[D].青海师范大学,2009:3-4.
    ②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12.
    ③[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01-202.
    ①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
    ①[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13-214.
    ②[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16.
    ③[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24.
    ④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18.
    ①[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09.
    ①[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09-212.
    ②[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212.
    ③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20.
    ④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51.
    ①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69.
    ②艾力·依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新疆和田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中央民族大学,2007:6().
    ③刘军.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中央民族教育,2007,(7-8):46-50.
    ①谢林东.喀什二中“双语”教育教学总结汇报材料[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76-79.
    ①李儒忠.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代序)[M]//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9.
    ②汉语大辞典编纂处.汉语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20.
    ①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20.
    ①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56.
    ②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54.
    ③ Heidi Dulay, Marina Burt. Research Prioriti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J].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79, (3).
    ①眭依凡.简论教育理念[J].江西教育科研,2000,(8):5-9.
    ①[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2.
    ②李光.试析全球化定义及特点[J].湘潮,2008, (8):47-48.
    ③魏海香.对文化全球化及其相关概念的考察与辨析[J].新视野,2008,(5):70-72.
    ④但海剑.“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18(4):11-14.
    ⑤魏海香.对文化全球化及其相关概念的考察与辨析[J].新视野,2008,(5):70-72.
    ①和立勇.对“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粗浅探讨[J].学术探索,2003专辑:310-312.
    ②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9.
    ③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9-10.
    ①罗闵钰.关于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3):37-40.
    ②李光.试析全球化定义及特点[J].湘潮,2008, (8):47-48.
    ③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8.
    ④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7-58.
    ⑤孙晓玲.文化全球化再定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3, (4):154-158.
    ①马戎.从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双语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6):11-17.
    ②马戎.从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双语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6):11-17.
    ①周有光.双文化时代[J].群言,1995,(10):35-37.
    ②周有光认为,“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属于西方文化。
    ③周有光.双文化时代[J].群言,1995,(10):35-37.
    ①徐宪光.双语教学与双文化教育——高校外语教师应有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6,23(4):334-340.
    ①双语现象与双文化现象[J].世界民族,1988(5):23-29.张伟摘译自美国《双语生活》一书,哈佛大学,1982年版
    ②徐宪光.双语教学与双文化教育——高校外语教师应有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6,23(4):334-340.
    ③转引于徐宪光.双语教学与双文化教育——高校外语教师应有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6,23(4):334-340.
    ④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8.
    ①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79-80.
    ②何波.双语教育的文化解释[J].教育学报,2009,5(2):23-29.
    ③何波.双语教育的文化解释[J].教育学报,2009,5(2):23-29.
    ④王鉴.跨越民族文化的教育使者——民族地区双文化教师口述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110-114.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再译本)[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②黄剑波.文化人类学散论[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7:25.
    ③顾明远.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J].教育学报,2008,(3).
    ④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19.
    ①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95-96.
    ②江涛.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思考_论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文化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③江涛.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思考论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文化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④吴正彪.2010论双语教育在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2):107-111.
    ⑤王远新.构建民族地区双语和谐社会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5):64-68.
    ①刘云德.文化论纲——一个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101.
    ②詹栋梁.教育人类学[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77.
    ①[美]伊兰·K·麦克依万.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M].吴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0.
    ②刘云德.文化论纲——一个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101.
    ③刘云德.文化论纲——一个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102.
    ④[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二序言第2页.
    ⑤顾华祥.制约新疆民族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41-48.
    ①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90-91.
    ②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90-91.
    ③[美]伊兰·K·麦克依万.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M].吴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1.
    ①李政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①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36.
    ②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94.
    ③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81.
    ④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增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29.
    ①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增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30-131.
    ②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增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33.
    ③海峰.培养“双语文化人”的意义和作用[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195.
    ④[加拿大].M·飞·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0.
    ①李政涛.当代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②陈升远.提高教育质量是新疆教育的主攻方向[J].新疆社会科学,1989,(3):58-62.
    ③顾华祥.制约新疆民族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41-48.
    ①顾华祥.新疆民族基础教育质量若干问题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15(2):75-87.
    ②袁治章.关于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M]//袁治章.新疆教育探索.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4:90.
    ①袁治章.对新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回顾与战略思考[M]//袁治章.新疆教育探索.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4:136-138.
    ②袁治章.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M]//袁治章.新疆教育探索.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4:98.
    ③黄家庆.民族学校教学质量漫议[M]//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85.
    ①刘军: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中央民族教育,2007,(7-8):46-50.
    ②张燚.新疆南部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探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13-116.
    ③吐尔地布·赛拉依丁.培养维吾尔族中小学双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45-48.
    ①周远清.高等教育要尽快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4-5.
    ②刘凤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及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4):5-8.
    ③本刊编辑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核心内容[J].民办教育研究,2007,(2):5.
    ④本刊编辑部: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评国家级教学名师[J].广西教育,2003,(5):5.
    ①冯永平.教育为本质量第一[J].中国农业教育,2002,(3):33-35.
    ②宁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J].宁夏教育,2001,(6):2-4.
    ③宁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导意见[J].宁夏教育,2001,(7-8):3-4.
    ①余文森.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J].基础教育课程,2010,(4):6-7.
    ②李家成.谁的质量?何种质量?如何生成?——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中的质量观[J].基础教育,2010,(4):61-64.
    ①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81.
    ①李儒忠.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代序)[M]//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2.
    [加拿大]M·F·麦凯 [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华夏出版社,2002.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美]罗杰·巴格诺尔.阅读纸草,书写历史[M].宋立宏,郑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修订版)[M].骆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M].马莉,马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英]罗素.罗素论中西文化[M].杨发庭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美]伊兰·K·麦克依万.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M].吴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M].吴小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加]许美德.思想肖像:中国教育家的故事[M].周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英]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M].韩启群,张鲁宁,樊淑英,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美]杰罗姆·布鲁纳.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德]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M].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M].董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美]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M].欧阳敏,邹乔,王晶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英]约翰·斯道雷.斯道雷:记忆与欲望的耦合——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与权力[M].徐德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M].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美]马文·哈里斯.母牛·猪·战争·妖巫——人类文化之谜[M].王艺,李红雨,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美]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M].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加]D.简·克兰迪宁,F.迈克尔·康纳利.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M].张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王斌华.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董霄云.文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实践、争鸣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余惠邦.双语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黄崇玲.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中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民族教育田野个案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何家蓉,李桂山等.中外双语教学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陆建非.双语双文化论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木哈拜提·哈斯木等.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王振本,梁威,阿布拉·艾买提,张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D].北京:新疆大学,2006.
    张燚等.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梁云,周珊,高会成.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
    袁治章.新疆教育探索[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4.
    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王永刚.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出版社,2008.
    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C].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
    艾力·依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新疆和田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中央民族大学,2007.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滕星.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滕星,张俊豪.教育的人类学视野——中国民族教育的田野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丁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1—13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10.
    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周有光.现代文化的冲击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增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刘云德.文化论纲——一个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黄剑波.文化人类学散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李方.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并存[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基于文化哲学的批判与建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郑晓云.全球化与民族文化——郑晓云学术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方铁,何星亮.民族文化与全球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徐杰舜等.田野上的教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袁同凯.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孙杰远.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王楚松.校长的精神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严学窘.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刘冠章,高朝明,郭正礼.苏联民族问题七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丁柏铨 胡治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M].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06.
    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施生田,石永强.走进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丁克.新疆博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
    韩子勇.深处的人群[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昝玉林.乌鲁木齐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杨国桢.林则徐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杜经国.左宗棠与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编辑委员会.新疆首府—乌鲁木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社,19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括》编写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括[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温倩.新疆风情录[M].乌鲁木齐:新疆电子出版社,2003.
    王宏杰.发现乌鲁木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当代新疆风云[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姚维,马岳勇等.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李建生.科学无神论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插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苏联1984年的教育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周勇.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王保星.西方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叶圣陶.倪焕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蒋丽萍.女生·妇人[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Petrovic, John 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Bilingual Education:Policy, Practice, and Controversy[M].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10.
    Garcia, Ofelia.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M]. Malden, MA; Oxford:Wiley-Blackwell Pub,2009.
    Gonzalez, Josue M. 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 Education[M]. Sage Pub,2008.
    Maria Estela Brisk. Bilingual Education:from Compensatory to Quality Schooling[M]. Mahwah, N.J.L.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6.
    Baker, Colin. 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M]. Clevedon;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1998.
    Lemberger, Nancy. Bilingual Education:Teachers'Narratives[M]. Routledge,1997.
    Baker, Colin. Key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electronic resource] [M]. Clevedon, England; Philadelphia, PA:Multilingual Matters,1988.
    De Mejia, Anne-Marie. Power, Prestige and Bilingualis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lite Bilingual Education[M]. Clevedon:Buffalo, N.Y.:Multilingual Matters,2002.
    Guthrie,Grace Pung. A School Divided an Ethnograph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a Chinese Community[M].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1985.
    Shapson, Stan. B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anadian Perspectives[M]. Av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84.
    Wong, Lornita Yuen-Fan. Educ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 in Britain and the USA[M]. Clevedon [England];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1992.
    Robinson, Gail L.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Processes and Approach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Bilingual Educators[M]. 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5.
    Cummins, Jim. Bilingualism in Education:Aspect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London; New York:Longman,1986.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李玲燕.现代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趋向——从第13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讨论专题看学科发展[J].民族研究,1993,(5).
    黄永红.跨文化适应理论的逆向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9,(4).
    钟建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启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郑杭生.究竟如何看待“价值中立”?——回应《为“价值中立”辩护》一文对我观点的批评[J].社会科学研究,2000,(3).
    郑杭生.关于我的社会学定义——序董驹翔主编的《社会学》·答我的一些批评者[J].社会科学研究,1991,(5).
    李金.为“价值中立”辩护[J].社会科学研究,1994,(4).
    周蔚华.价值中立论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3).
    韩东屏.科学价值中立之惑[J].湖南社会科学,2008,(3).
    侯钧生.“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J].社会学研究,1995,(3).
    陆志荣.“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韦伯思想中的一对张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2).
    沈关宝.从学以致用、文野之别到文化自觉——费孝通老师的文化功能论[J].社会,2006,26(2).
    潘绥铭,姚星亮,黄盈盈.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一“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马学良,戴庆厦.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84,(4).
    马戎.从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双语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6).
    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6(2).
    梁云.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3).
    李儒忠,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三)[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于莉丽,董江华.我与汉语——对一位维吾尔族女教师汉语学习的个案研究[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7.
    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1).
    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由来和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8,(3).
    冯新增,海淑英:美国与前苏联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8,(3).
    郭卫东,张洁.新疆语言教育双向性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8,(5).
    海峰.培养“双语文化人”的意义和作用[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
    蔡红,哈力木拉提·江皮达.我国与前苏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之对比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木哈拜提·哈斯木.新世纪新疆双语教学:七大变化,三点建议[N].中国民族报,2010-8-13(006).
    董江华.三十年来新疆双语教育研究回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唐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梳理[J].中学课程资源,2007,(11).
    郭宇宏,高利军,吕爱华.乌鲁木齐市典型的冬季环境空气重污染过程剖析[J].环境化学,2006,25(3).
    刘明.新疆多元文化特征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王远新.论裕固族的语言态度[J].语言与翻译.1999,58(2).
    李建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J].语文天地,2002,(22).
    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2).
    周轩.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J].新疆大学学报,2006,(6).
    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6).
    廖泽余.双语和双语教育、双语教学[J].新疆社科论坛,2004,(1).
    调研组.加强南疆五地州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南疆五地州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情况调研[J].决策咨询通讯,2006,(5).
    兰彩苹.南疆五地州汉语教学和民族教师双语情况调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林梓华.新疆双语教学的进展及问题[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的分析讨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
    吐尔地布·赛拉依丁.培养维吾尔族中小学双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
    闫进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双语”教育科学发展——阿勒泰市三乡两镇“双语”教育调研报告[C].//李儒忠,何向红.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学院编,2010:38.
    吴俊华,赵德肃:国外学前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综览[J].新疆大学学报,2010,38(1).
    王玉.加强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
    周欣.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调查与反思——南北疆学前教育的个案比较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孙明霞.论新疆学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
    张燚.新疆南部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探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春丽.南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中主题墙饰的新尝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2).
    沈雪梅,赵放.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规格标准及其专业发展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刘军: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中央民族教育,2007,(7-8).
    顾华祥.制约新疆民族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李光.试析全球化定义及特点[J].湘潮,2008,(8).
    但海剑.“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18(4).
    魏海香.对文化全球化及其相关概念的考察与辨析[J].新视野,2008,(5).
    和立勇.对“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粗浅探讨[J].学术探索,2003专辑:310-312.
    罗闵钰.关于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3).
    孙晓玲.文化全球化再定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3, (4).
    顾明远.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J].教育学报,2008,(3).
    江涛.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思考——论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文化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吴正彪.论双语教育在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2).
    王远新:构建民族地区双语和谐社会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5)
    李政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李政涛.当代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陈升远.提高教育质量是新疆教育的主攻方向[J].新疆社会科学,1989,(3).
    顾华祥.制约新疆民族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顾华祥.新疆民族基础教育质量若干问题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15(2).
    刘军.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中央民族教育,2007,(7-8).
    周远清.高等教育要尽快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周远清.新世纪要把教育质量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J].中国高教教育,2002,(2).
    周远清.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全面小康社会[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周远清.从改革·做大到改革·做强——再论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全面小康社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
    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张尧学.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谈高教质量工程建设[J].陕西教育,2006,(12).
    张安富.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刘凤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及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4).
    本刊编辑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核心内容[J].民办教育研究,2007,(2).
    冯永平.教育为本质量第一[J].中国农业教育,2002,(3):33-35.
    宁夏自治区教育厅.宁夏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方案[J].宁夏教育,2001,(6).
    宁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导意见[J].宁夏教育,2001,(7-8).
    余文森.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J].基础教育课程,2010,(4).
    李家成.谁的质量?何种质量?如何生成?——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中的质量观[J].基础教育,2010,(4).
    眭依凡.简论教育理念[J].江西教育科研,2000,(8).
    Yzaguirre, Raul, Jesness, Jerry. What's wrong with bilingual education? [J]. Education Week, 1998-5-8.
    Vincent John Palozzi.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Voter Intent:Colorado 2002 [D]. Indiana University,2006.
    Heidi Dulay, Marina Burt. Research Prioriti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J].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7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